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3款地雷壽司 4個等於1碗飯

3款地雷壽司 4個等於1碗飯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迴轉壽司深受國人喜愛,看到玲瑯滿目又鮮美的壽司,總想每個都點來吃吃看,但壽司看起來雖小,熱量可不小!四貫壽司相當於一碗飯的份量,一次吃五盤,加上配菜,熱量直逼一個便當。那麼到底該怎麼挑選壽司才能吃出健康?就由營養師來帶領大家如何不踩雷吧!選擇原型海鮮食材 攝取omega-3根據營養師分析出的壽司熱量,冠軍竟是堅果稻禾壽司,豆皮屬油炸食物,經醬汁滷過及搭配堅果後,熱量一份就要350大卡;亞軍是玉子燒壽司,因為玉子燒香甜口感是使用大量的糖下去調味,而且煎製時為避免沾鍋所以會額外添加油,一份也要134大卡;季軍則為蒲燒鯛魚壽司和旗魚鬆壽司,每份約115大卡。另外,軍艦壽司上面若鋪了加美乃滋的龍蝦沙拉、鮭魚沙拉,熱量也會偏高,還有壽司飯為迎合大家喜歡偏甜口味,製作時除了白醋及鹽,通常還會加糖,一杯160公克的米,大約使用20公克的糖,因此壽司飯的熱量比白飯來得高。認識以上的地雷區後,營養師建議,減少壽司飯澱粉類的攝取,選擇原型的海鮮食材,像是鮪魚、鮭魚、蝦子、花枝、干貝等生魚片,不僅含有豐富優良蛋白質,還有平常較少攝取到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至於油脂較高的鮭魚肚,因鮭魚中的魚油可以幫助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如果要吃的話可點一盤解饞,就不會有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先食用味噌湯、小菜 增加飽足感如果擔心美食當前吃太多,可以在吃壽司前先喝味噌湯、茶碗蒸或吃小菜墊胃,增加飽足感,像是秋葵、海帶絲、青菜類都是不錯的選擇,還能補充壽司缺乏的膳食纖維。

腎虛難硬好挫折 中醫補元氣助受孕

腎虛難硬好挫折 中醫補元氣助受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已經準備懷孕很久的夫妻,和先生去檢查都沒問題,但先生的工作比較忙,常常下班就很累了,提不起興趣做,想做時也是很難硬起來,先生擔心自己是否是腎虛,甚至曾自行購買補腎的藥來吃,卻沒有明顯效果,於是求助中醫治療!中醫說的腎虛 其實是指元氣虛中醫講的『腎虛』到底是甚麼意思?是腎臟不好嗎?會洗腎嗎?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喔!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一般說的『腎』是指泌尿系統的腎臟,而中醫說的腎則是不同的層次,因為牽涉到複雜的中醫理論及艱澀名詞,簡而言之,中醫說的腎虛其實是指『元氣虛』,這樣夠簡單了吧!中醫認為『腎』藏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也就是『元氣』的來源,是一個功能性的管理中樞,不只是做小便的泌尿系統這麼簡單。腎虛是腎臟精氣陰陽不足 並不是腎病腎虛的常見症狀有疲倦、腰膝痠軟、腰背痠痛、經常身上覺得重重的、小便習慣改變、月經週期、顏色與量改變,性功能異常、不孕、耳鳴、耳聾。中醫腎虛可以被分為不同類型,根據不同的分類,臨床上也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除了單純的腎氣虛、腎陰虛、腎陽虛之外,也會依照和各個臟腑的相關症狀,加以不同調理,例如脾腎兩虛、心腎不交、肝腎陰虛、肺腎氣虛…等等,臨床症型及症狀千變萬化,加上每個人會出現不同的體質偏失,像是濕熱、痰濁、氣滯、血瘀、氣鬱、風寒、虛火、寒凝…等等,絕對不是腎虛就補腎這麼簡單,也絕對不是第四台賣壯陽藥這麼簡單。腎虛非補腎而已 尋找專業醫師才能有助調理蔡易昌中西醫師提醒,如有腎虛相關問題,千萬不要自己亂買藥吃,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諮詢及治療,好好調理身體,就可以改善您的問題!(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戴口罩除了阻絕病毒 還隔離了什麼?

戴口罩除了阻絕病毒 還隔離了什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你遇到一個時常戴著口罩的孩子,你會直覺地想到什麼?也許是感冒了、生病了,或者就是身體虛弱,擔心被傳染等。最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拉警報,走在路上人人都戴著口罩,讓我想起一個曾經互動過一陣子的孩子。當時,我還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印象中,她總是悶悶不樂。偶而會抱怨家庭、學校、同學或課業,但情緒起伏並不大。她的話不多,大多需要我引導,若我沒有主動提問,她就沉默地等待。很特別的是,每次來談,她總是戴著口罩。後來,我發現,她在學校裡,也多半戴著口罩。一開始,我沒有多問;在一次會談中,隨口提到:「我看到妳,總是戴著口罩,怎麼啦?」她沒說什麼,只是聳聳肩、瞇著眼睛搖搖頭。仔細想想,我幾乎從沒看過她摘下口罩的樣子。時下青少年時常戴著口罩的人不少,也許是感冒、怕被傳染、或者防曬,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相貌不佳。但長時間戴著口罩其實很悶,對精力充沛的青少年來說,是很不舒服的。之前,我曾遇過一個在同學陪同下來求助同學,也是戴著口罩前來,他是因為在家裡被暴力對待,戴口罩是為了遮住傷疤。想到這裡,助人者的敏銳度告訴我,有必要與眼前的女孩認真談談口罩的事情。在下一次的會談中,我再度提起為什麼要一直戴著口罩。這孩子仍然聳聳肩、搖搖頭,沒說什麼。我向她確認,是否臉上有受傷,或者被不當對待?她也說沒有。「那麼,妳要不要有時候,摘下口罩,讓其他人可以看見妳的模樣呢?」我笑著邀請她,而她只是低下頭,不作聲。我又提了一次。這一次,她緩緩地搖搖頭,用我幾乎聽不到的音量說:「不要,我不想。」我好奇地問,為什麼不想呢?「沒有戴口罩,會讓我感到很焦慮。」「焦慮什麼呢?」我原以為是怕被傳染流感之類的,她接著說:「大家都在看我,讓我很不自在。」換句話說,當戴著口罩時,比較不會被看見,她會比較安心。我想起,這孩子的困擾,就是一直有對人群退縮、難以融入同儕,她這麼說,我便可以理解。又談了一會兒,她告訴我:「如果戴著口罩,我覺得,我就可以不用那麼勇敢了!」我揣摩著這句話。她是個缺乏自信的人,做任何決定總是猶豫再三,給人一種怯弱的感覺,也因為這樣,有時會被同學欺負,有時則被師長誤解。遇到一些關心她的朋友或長輩,總是會鼓勵她要樂觀開朗一點,要活潑外向一點,她最常聽到的話,就是「要勇敢一點啦!」「我很努力試著勇敢一點,但就是做不到呀!」女孩說。我知道,這孩子其實很努力,不想讓關心她的人失望。也正因為這樣,讓她覺得更難以向別人交代,也更害怕面對別人的眼光。於是,口罩適時地派上場,幫她化解部分的危機。當戴上口罩時,她有絕佳的理由可以避免和別人接觸。也就是,她可能會被當作一個病人,或者身體不好的人對待。於是,口罩成了保護傘,阻絕了她與他人互動的機會,成了讓她感到安心的護身符。此刻,她能在被口罩遮住的小世界裡,低調地做自己,也順理成章地可以「不用那麼勇敢」。「原來,口罩對妳有這層功用呀!」我同理地說:「難怪,你不願意摘下口罩。」這孩子點點頭。這樣說來,她已漸漸依賴口罩保護自己。同時,當戴上口罩時,她便覺得自己就是個弱者,就是個邊緣人,與他人格格不入;於是,她也理所當然地可以不需要太積極地融入人群。或許,她的問題本來沒有那麼糟,戴上口罩後,就變得更糟了。最近因為肺炎疫情升溫,出門時常需要戴著口罩以求自保。我想起,每次戴上口罩時,常會有一種覺得自己變得「虛弱」的感覺。剛開始還好,但漸漸地,不自覺地瞇起眼睛、垂下頭、步履闌珊、動作遲緩;與人互動時,也顯得有氣無力,說起話來似乎較為費勁。但實際上,我只是戴上口罩,身體狀況並沒有任何異樣。如果你和我也有一樣的經驗,那麼,配戴口罩這個動作本身,正在影響著你的身心狀態。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戴口罩可能會改變你對自己的身份認定——從一個健康者,成了一個虛弱的病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口罩是給那些身體病弱的人戴的,所以「口罩=生病」或「戴口罩的人=病人」(在很多情況下是例外的,所以這也是一種刻板印象)。於是,一旦你戴上口罩,便可能無意識地把自己套到這個等式之中,而把自己也視為一個虛弱而需要被保護(或保持距離)的人。一旦你的身份認定改變了,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透過展現一系列相應的感覺、想法及行為,以能與這個新的身份認定保持協調一致。如果這又會對你帶來好處的話,漸漸地,你會更依賴口罩,不論走到哪裡,戴到哪裡,因為你心裡頭對自己的認定,就是個「需要被保護的人」或「虛弱的人」。哪一天,口罩不在身旁時,你會頓失所依,充滿不安與焦慮。就好像,那個透過戴口罩與他人保持距離的女孩,漸漸地,也變得從人群中更為退縮,與他人保持距離,而在群體生活中,需要更長的時間配戴口罩,才會安心。我不是說經常戴口罩是個不良的習慣,而是,配戴口罩除了在生理上隔絕病毒傳播外,也許還有著心理上的意涵。所以,每當我到學校裡與教師們做個案研討時,談到高關懷學生的辨識與篩選,我便會特別提醒,去注意那些長時間習慣帶著口罩的孩子。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女孩,後來怎麼了?我順勢將口罩作為促發改變的媒介,邀請她,做個練習。在我們見面會談時,試著摘下口罩,從十分鐘開始。一方面做為減除焦慮的練習,另一方面,重新找回沒戴口罩時,身心比較有活力的狀態。慢慢地,拉長時間到整個會談過程;接著,在其他生活情境中也嘗試看看,進而轉化身份認定。說真的,能夠摘下口罩,大口呼吸,還是比較舒服的。(文章授權提供/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這樣玩小孩!小心罹嬰兒搖晃症

這樣玩小孩!小心罹嬰兒搖晃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嬰幼兒會被劇烈搖晃的情形常常是因為寶寶哭鬧不安,而照顧的大人無法安撫讓小孩安靜下來時,因氣憤或挫折的情緒導致失去控制,將小孩緊抓抱起劇烈且無數次快速地搖晃嬰兒,此為「嬰兒搖晃症候群」,後果可能造成小孩的腦損傷、失明、癱瘓、抽搐痙攣,甚至死亡。發生的年齡從新生兒至4歲都有,大部分病例發生在1歲前。造成嬰兒搖晃症的7個危險動作 過度猛力上下或前後搖晃寶寶。 反覆將小孩拋向空中,例如「拋高高」遊戲。 把嬰兒放在大腿或膝蓋上用力晃動,例如「搖到外婆橋」遊戲。 抱著嬰兒像旋轉木馬般旋轉。 用力將寶寶摔在床墊或沙發上。 乘坐沒有辦法支撐嬰兒頭部的摩托車。 乘坐時未依規定使用的汽車安全座椅。搖晃可能造成出血或神經傷害嬰兒(特別是新生兒),頭部組織尚未發育完全、腦部的水分含量較高、髓鞘化未完全、囟門沒有閉合,小腦袋就像是易被破壞脆弱的豆腐,受到不適當搖晃時,可能會出現看不到的損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督導長劉文琪表示,寶寶的身體比例與大人不太一樣,頭通常佔了身體全長的1/4,加上3個月前的寶寶脖子和腦部柔軟且脆弱無力,脖子內部重要的各種組織(如管控呼吸反應的頸椎)卻又非常重要,若不當的搖晃(特別是如拋接等上下方向搖晃)導致受傷,便極有可能使寶寶於未來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嬰兒因被搖晃造成腦部更被扭曲和壓迫,造成腦部程度不等的傷害:(1)腦部的表淺靜脈連結著腦部和硬腦膜,而硬腦膜緊貼在顱骨內側,當這橋樑靜脈受到牽扯而超過它們的彈性張力時,就會破裂出血,造成硬腦膜下血腫或蜘蛛膜下出血。(2)腦部撞擊到頭顱骨的內緣,造成腦組織直接的受傷。(3)腦部深層的組織和神經纖維,在劇烈搖動時被破壞斷裂。(4)嬰兒被搖晃時停止了哭泣也停止呼吸,使得身體特別是腦部氧氣的供應不足,進一步造成腦組織不可逆性的傷害。(5)受傷的腦細胞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導致腦組織的缺氧更嚴重或直接造成腦細胞破壞死亡。嬰兒搖晃症的臨床症狀除了劇烈搖晃會造成嬰兒或寶寶受傷,其他動作也可能導致傷害。當孩子發生搖晃症候群時,身體會出現非常不舒服徵召,寶寶可能會出現不明原因尖銳的哭鬧、不安煩燥的情緒,若伴隨四肢無力、腦部不自主放電而出現的抽筋狀況,甚至是昏迷、嗜睡、不停流口水、嘔吐、呼吸加快、體溫下降、心跳過慢都應盡快就醫,並把觀察到的所有細節告訴醫師。嚴重者可能呈現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甚至死亡。其他常合併的發現有視網膜出血,顱骨骨折,肋骨、鎖骨骨折,頭臉或身體皮膚瘀血等。後遺症如:失明、癱瘓、學習障礙、動作發育遲緩、語言障礙、腦性麻痺、動作發育遲滯、癲癇。後續可能需安排許多復健,如物理、職能及語言等治療,長期仰賴藥物控制癲癇,造成孩子生活適應、自我照顧能力、自我形象、情緒、人際、學習等問題。安全抱小孩 避免無法挽回的遺憾小兒科醫師叮嚀家長,大部分嬰兒在出生後數個月內會有情緒不易安撫或哭鬧的情形,大人要學習如何處理,不管任何理由絕對不能搖晃小孩。抱寶寶時,頭、脖子、背部要維持一直線,一起移動,大人雙手同時托著寶寶的頭與背,切記一定要把頸部支撐好,避免頭部劇烈搖晃。萬一不小心真的搖晃了嬰兒,切記要立刻送醫,就診時一定要告知醫師,及早診治有助避免無法挽回的結果及減少後遺症的發生。另外,可參考國民健康署健康99網站「嬰兒搖晃症候群」動畫影片(https://youtu.be/NqvdMtmtkbc),讓照顧者更清楚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糾正孩子3個習慣 別讓病毒有機可趁

糾正孩子3個習慣 別讓病毒有機可趁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經歷史上最長寒假後,下周即將開學,目前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同時也是流感的流行期,學童常見的三種不良衛生習慣,包括東摸西摸、手濕就好、口罩亂戴,建議家長及早提醒糾正,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別讓病從口入。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門診觀察發現學童常有以下三種不良衛生習慣:1.東摸西摸忘洗手戴季珊醫師說,有些不良習慣需要一再提醒糾正,像是東摸西摸,看見有興趣的物品就去摸,在診間常看到孩童看到沒見過的物品就伸手想拿起來玩,或是反覆碰觸樓梯扶手、電梯按鈕等,但卻不記得摸過要洗手,之後鼻子癢、眼睛癢就用手揉,將病菌帶進體內。此外,孩童有時使用餐具不靈活,就會用手取食,往往未洗手將病菌一起吃進肚子。2.洗手只顧手濕就好有些學童洗手是手有濕就好,但要達到清潔效果一定要使用洗手乳或肥皂,加上搓揉至少30秒以上(約唱2次生日快樂歌)再用清水洗淨,將雙手擦乾。「濕搓沖捧擦」及「內外夾弓大立腕」兩個口訣能幫助記得如何把手洗乾淨。3.口罩淪為裝飾品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時,應戴口罩,戴口罩前先把雙手洗淨,戴上時要確認口罩有貼合臉並罩住口鼻,口罩戴在下巴或露出鼻孔是無法發揮功用的。另外,在脫口罩時要抓耳掛將口罩由內向外反折後,再丟入垃圾桶並清潔雙手,以免手上沾染病菌。戴季珊醫師提醒,平時規律作息、飲食營養均衡、適當運動,都能提升免疫力,降低生病的機率。

石頭奶掰掰 4D高仿真隆乳超吸睛

石頭奶掰掰 4D高仿真隆乳超吸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在女性愛美,追求苗條身材又希望能擁有一對傲人雙峰,造就整形外科門診隆乳詢問度逐年升高,想藉由隆乳手術來達成美麗心願。不過,隆乳手術並非小事,也並未能保證術後效果,想要成就夢想美胸還得注意義乳材質選定、執刀醫師專業經驗,兩大關鍵重點。隆乳後堅硬如石塊 缺乏自然波動感整形外科院長何于甄醫師表示,隆乳手術最看重效果自然與否,過去常聽見大家議論石頭奶,其因放入義乳後胸部堅硬如石頭缺乏自然波動感,因此讓許多想要豐胸的女性聞之卻步,或改由自體脂肪豐胸達到罩杯升級的效果。市場上義乳也不斷演進,近年來詢問度較高者,是結合過去果凍矽膠圓盤型與水滴型兩種視覺效果,以4D流動膠體特性,讓植入義乳後的胸部能隨著身體角度自然變化,即站著水滴躺著像圓盤狀,擬真度高,告別過去硬梆梆,胸型不自然的外觀。植入的安全性 患者術前最關心評核要點何于甄醫師進一步說明,過去患者在考慮進行隆乳手術前,除了訴求視覺效果要能自然波動,觸感也得仿真乳般柔軟,義乳植入的安全性也是患者術前評核關鍵。為降低義乳放置後與患者產生排斥、位移或莢膜增生攣縮等狀況,改良接觸表面,提升組織相容性降低過敏機率,隨科技進步,新式義乳植入微型安全晶片置於假體內,可儲存義乳使用資訊,在必要時可透過專屬掃描器取得資訊,以便追蹤植入物狀態,掌握假體的訊息。不是愈大愈好 評估執刀醫師經驗與技術才是最關鍵此外,執刀醫師的經驗判斷與技術也是手術風險的關鍵,醫師需評估患者身型條件、皮膚厚度及緊實度,與患者溝通想要的罩杯大小、手術切口位置,建議合適的義乳材質、填入的義乳大小,貼近患者需求的同時,也給予適切的罩杯升級,避免術後效果顯得過於突兀、胸型不佳。何于甄醫師提醒,手術術前應充分與醫師溝通,選擇在有專科麻醉醫師全程照護的醫療團隊進行手術,並配合醫囑定期回診追蹤,讓醫師在術前能盡可能的掌握手術狀況與術後修復過程,方能使手術效果達到預期的理想狀態。(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雙黃連口服液可防疫?藥師:只能退火

雙黃連口服液可防疫?藥師:只能退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日中國網路瘋傳,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當地民眾搶購一空,國內民眾詢問度也提高,藥師指出,雙黃連製劑中無黃連成分,主要作用也並非提升免疫力,民眾在未經診治前不應濫用。製劑無黃連成分 胃寒氣虛者不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蔡岳霖指出,雙黃連是由金銀花、黃芩、連翹三味中藥所組成,其中金銀花又有雙花的稱謂,故取頭三字,名雙黃連。三味藥品各有所長,金銀花用於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黃芩用於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連翹用於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疏散風熱,搭配一起主治感冒,發熱,咳嗽痰黃,咽痛之風熱型感冒。蔡岳霖藥師提醒,雙黃連製劑中無黃連成分,主要作用也並非提升免疫力,雖然都有清熱退火效果,但仍是藥品,對喝冷易胃痛(胃寒者)及氣虛怕冷、風寒型感冒的病人(畏寒、發熱無汗、流清鼻涕等)都不宜,民眾在未經診治前需留意不應濫用。雙黃連口服液 未核准進口由於雙黃連口服液並非食藥署核可之進口品項,因此蔡岳霖藥師呼籲,勿使用來路不明的偏方,慢性病患者如要使用任何保健食品或食用含藥性之茶飲,也需注意勿濫用宣稱特定療效之產品,應循正常管道就醫,並讓醫師依體質調配,以免最後強身不成,反增加身體負擔,還可能導致疾病控制不佳,不可不慎。

小便有泡泡 是腎臟病前兆?

小便有泡泡 是腎臟病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6歲的陳先生沒有慢性病史,平日也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習慣,因體檢的腹部超音波報告顯示有腎臟囊腫,到腎臟科複診,醫師問診得知他已經有泡泡尿好一段時間,於是安排抽血驗尿檢查,發現陳先生有嚴重的蛋白尿,這幾年來腎功能亦緩慢衰退中,但因為沒有其他症狀,以為不需要治療。感染、運動、姿勢都會出現蛋白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醫師徐萱竹表示,臨床上確實有許多良性蛋白尿的狀況,有泡泡也不一定就是蛋白尿,需經過客觀的定量分析才能確定。良性的蛋白尿可能是感染、脫水,或藥物、運動、懷孕、血壓控制不佳,甚至有時只是姿勢(站立)性蛋白尿。蛋白尿為腎臟病變前哨然而一旦證實有蛋白尿,便暗示可能有腎臟疾病。臨床上最常見的蛋白尿原因是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佔了國內洗腎人口的四成以上,比例相當高。重要的是,蛋白尿常常比腎功能開始變差還要早發生,可視為腎臟病變的前哨站,甚至預測心臟病的風險以及死亡率。徐萱竹醫師建議,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應採低蛋白飲食,更應積極地控制血糖和血壓,利用整合門診,在腎臟科做定期的尿液及腎臟超音波檢查,抽菸病友們則請務必要戒菸。早期發現蛋白尿,並早期介入治療,可以改善腎臟病的預後。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應採低蛋白飲食低蛋白飲食原則為限制動物性蛋白,也就是少吃肉,僅能吃些植物性蛋白,如豆乾、豆腐;另外,為了避免營養不良,必須搭配酮酸胺基酸,讓代謝廢物可轉換為人體所需的胺基酸,還可減少尿毒症發生,延緩腎臟功能惡化。有些嚴重的蛋白尿會合併下肢水腫,臨床上稱為腎病症候群;過去並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卻意外發現有蛋白尿,則需要安排腎臟切片和染色才能夠確診。

武漢肺炎停課標準!1人確診停課14天

武漢肺炎停課標準!1人確診停課14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全國中小學將於2月25日開學,為防治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在校園擴散,教育部20日針對各級學校公布停課標準,1個班級只有有1個確診,就得停課14天, 1所學校若有2名以上師生確診,就得全校停課。在家先量體溫 發燒、咳嗽應請假並就醫教育部昨亦發函各縣市政府及中小學校,提醒開學防疫之標準作業流程,區分為「上學前」和「進校後」兩段式防疫。呼籲家長在家先幫孩子量體溫,如有耳溫38度(含)以上,或額溫37.5度(含)以上(須再量耳溫一次),即視為發燒;有咳嗽或非過敏性流鼻水等症狀,就應向學校請假不上學,儘速就醫、在家休息,可不必到校且不列缺課紀錄。。第二段防疫是學生進入學校後,教師應隨時注意學生健康狀況,注意學生是否有發燒、咳嗽或非過敏性流鼻水等症狀,如有症狀,應請學生立即戴上口罩,暫時安置於單獨空間,或與他人至少間隔1公尺以上,安排專人陪同直到離校。以下為教育部之完整公告: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一)1班有1位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班停課。(二)1校有2位以上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校停課。(三)1鄉鎮市區有3分之1學校全校停課,該鄉鎮市區停課。(四)前述(一)至(三)之停課情形,仍應視實際疫調情形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之指示做適當之調整。(五)各直轄市或縣市、各區或全國之停課,將依國內疫情狀況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之措施為實施依據。(六)高級中等學校如有選修或跑班之課程,得比照第2點第1款大專校院停課標準辦理。 二、大專校院學校停課標準除報經教育部專案核准外,依以下原則辦理:(一)有1位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師生所修/授課程均停課。(二)有2位以上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校(區)停課。(三)前述(一)至(二)之停課情形,仍應視實際疫調情形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之指示做適當之調整。(四)醫事類專業科系依「醫、牙、護理、藥學及醫事檢驗復健相關科系學生實習場所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之作業原則」(教育部109年2月10日臺教高(五)字第1090016538號函)辦理。其他校外實習課依教育部109年2月11日臺教技通字第 1090019309號函辦理。(五)學校遇停課情形,得縮減上課週數,採1學分18小時彈性修課,於週間或線上課程等補課方式辦理,惟仍應兼顧教學品質及學習效果。 當校園出現確診病例而實施停課時,得視疫情調查結果評估決定實際停課措施(如停課天數、對象)。 學校應依上述原則,訂定學校停課補課及復課措施,併同應變計畫報教育部審查。三、當學校教職員工生或工作人員為確定病例時,應暫停各項大型活動,如班際活動、社團活動、運動會等,並取消以跑班方式授課。四、學校停課決定,應立即通報教育主管機關及教育部校園安全中心。五、短期補習班及幼兒園等,比照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規定辦理。六、本停課標準將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隨時調整及發布

甲狀腺亢進5禁忌 這種菜可少量吃

甲狀腺亢進5禁忌 這種菜可少量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吃很多,但就是吃不胖體,這種體質很令人羨慕。但醫師指出,吃不胖、常拉肚子或頭痛,小心可能是甲狀腺出問題。甲狀腺問題是新陳代謝科門診中常見的疾病,尤其以甲狀腺功能亢進居多,在台灣,甲狀腺亢進患者好發於20歲到40歲,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出7倍。須少吃含碘食物 如海藻、海帶及加工食物甲狀腺亢進可能出現脖子腫大、心悸、體重減輕、手抖、眼球突出等症狀,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不自覺,或與其他疾病混淆。衛福部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表示,甲狀腺亢進患者,建議須減少高含碘食物的攝取。碘是一種微量元素,非放射性的碘散布在自然界中,碘也會被生長在土壤的植物吸收。所以攝取蔬菜、水果可以得到微量的碘,而最佳來源是海帶、海菜等食材。因此甲狀腺亢進患者應盡量少吃海藻、海帶類食物。哪些屬於十字花科蔬菜?蔡玉思營養師表示,十字花科食物也含碘,但跟海藻、海帶類相比,十字花科食物的含碘量相對較低。所謂的十字花科蔬菜是因為它的花瓣式四片對開,如同十字而得名,包括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青江菜、油菜、芥菜、大頭菜、蘿蔔等常見蔬菜都屬十字花科,只要不是大量攝取,甲狀腺亢進患者不必特別禁食十字花科蔬菜。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之5飲食原則:1.避免高碘食物,如海藻類(海帶、海苔、紫菜等)、海產類(海魚、貝、蝦、蟹等)。2.少油烹調,少煎、炸,多用蒸、烤、烘、煮的烹調方式。3.勿吃加工製品,例如香腸、臘肉、罐頭、煙燻製品等。4.避免刺激性食物、調味料,少喝咖啡因濃度高的濃茶、咖啡等,避免手抖、心悸症狀惡化。5.禁止抽菸、喝酒。蔡玉思營養師提醒,正確的飲食可減緩不適症狀,但無法治療甲狀腺亢進,仍要定期返診追蹤,才能真正改善甲狀腺亢進的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