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對抗春天「後母臉」 喝水養生好「鹼」單

對抗春天「後母臉」 喝水養生好「鹼」單

春天「後母臉」,使得最近氣候經常忽冷忽熱、反覆無常,在冷暖交替之際,想要調節氣溫變化所引起的不適,最簡單的方式,是從「喝水」下手。從中醫的養生觀點來看,春季宜養護肝臟,養肝首先必須要調適情緒,由於人的腦細胞中有85%是水,若供水不足,大腦生成的能量會減少、效率下降,容易產生抑鬱症狀,要改善脫水引起的抑鬱狀態,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根據英國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專家研究發現,在餐前喝水確實能刺激神經生成抗鬱物質。此外,多喝水還可幫助身體提高免疫力、預防胃潰瘍等疾病,日本醫學專家研究也指出,當水的pH值介於9.0~9.5之間,是最適合人體的鹼性水,經實驗證實,長期飲用可適度調整體質,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像是消化不良、胃酸過多、慢性下痢等症狀,皆可獲得改善。若是不習慣喝水的民眾,也可運用在泡茶上,特別是春天時,人體正處於舒緩狀態,喝點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皆可幫助提振精神,祛除體內寒氣。且經過電解處理的鹼性水,分子團較小、滲透力較佳,因此泡茶萃取出來的成份與風味也會比較高,在東京帝國飯店,村上料理顧問甚至運用在烹調料理上,像是洗米煮飯,據說可加快煮熟時間,且口感更佳。至於體質較弱、容易感冒的人也可多吃大棗、山藥、小米等健脾益氣的食物,適當攝取如蔥、蜂蜜及含豐富的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等。同樣能達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最好避免太冷、太鹹、太辣等刺激性食物,以減少對支氣管的刺激。

骨鬆、荷爾蒙失調?!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

骨鬆、荷爾蒙失調?!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

近年來西方生化醫學界已開始留意到,東方民族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乳癌、子宮頸癌…等,相較於西方民族女性都偏低;因此中國人吃了數百年的黃豆及其豆製品,重新開始被人類正視與愛用。許多生化醫學研究指出,黃豆成分中:高含量的甘胺酸(Glycine)、精胺酸(Arginine)、ω-3及ω-6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α-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大豆纖維、卵磷脂、大豆皂素、大豆固醇、異黃酮素,對人體健康而言確實有非常大的助益。臺安醫院 - 營養師李祥瑞表示,以骨質疏鬆症來說,是與平均壽命的高齡化有所關連,尤其以更年期後的女性為甚。其因卵巢的功能退化,雌激素的分泌減少,以致鈣質容易流失而降低其骨質密度所致。近來,國內外臨床試驗指出,黃豆異黃酮素能有效改善婦女更年期徵候群,如: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情緒低落等。而科學研究也指出每天攝取60公克的黃豆蛋白(約含異黃酮素135毫克),連續四週,可以使燥熱感下降33%,而連續12週則可降低45%。為了維持健康,荷爾蒙的平衡乃為關鍵重要因素,荷爾蒙過多或過少,均不利於人體健康。例如雌激素(Estrogen),其量過多則成為致乳癌的原因,相反地,其量過少則易鈣質流失而導致骨質疏鬆症。營養師李祥瑞指出,黃豆中含的異黃酮素擁有調節雌激素作用的功能,其作用機制為:當雌激素較少時,異黃酮素可與受體作用而補充雌激素效應,如此互為牽制以利調整正常的雌激素平衡,有利健康的運作。許多美國更年期婦女得悉黃豆異黃酮素可緩和而自然地平衡更年期婦女的荷爾蒙狀態,尤其配合採用鈣質、葉酸以及維生素B群療法更好,而大約已有100萬的美國婦女改用異黃酮素(亦稱為植物性雌激素)的治療法。總之,日常在預防骨質疏鬆保健上,不但要補充鈣質而且更需要攝取可抑制鈣質流失的黃豆異黃酮素,以獲得相乘效果(通常防止流失比補充更為重要)。另有研究發現飲食中以黃豆蛋白取代動物性蛋白(非直接服用異黃酮)具有保護骨質流失的功效。關於黃豆異黃酮素的參考攝取量:營養師李祥瑞說,是隨各種疾病的狀況而稍微有出入,諸如,為減輕女性更年期障礙,每天服用60mg異黃酮素為宜,為加強骨質密度,每天服用60~100mg異黃酮,以利預防骨質疏鬆症,而在美國通常對各種疾病預防,以60~80mg做為建議參考量。因此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奶)等,乃為最簡單方便的健康方案。(豆腐:異黃酮含量531mg/g、豆奶飲料:1,662~1,918mg/g、味噌647mg/g,資料來源:Journal of Nutrition, Mar. U.S.A., 1995)其它,還有一些研究人員針對黃豆蛋白對腎臟功能的益處進行調查。早期的結果發現黃豆分離蛋白可改善腎功能患者的營養。尤其可延緩因糖尿病引發腎功能的病變。此外,Sand File 博士,兩項研究指出:攝取高量異黃酮素的膳食對男女老幼均擁有改善認知與記憶狀況的碑益效應。因此為了您的健康,鼓勵多選用黃豆及其製品,來替代動物性來源的食物。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

動脈硬化一直是現代中老年人的致命殺手。隨其發作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異的疾病症狀、如中風、心絞痛等等。如果動脈硬化發生在下肢血管,就會造成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萎縮、間歇性跛行、夜間下肢抽痛,甚至發紺、壞疽以至於須截肢等等的嚴重症狀,這種下肢血管動脈硬化的疾病,就叫做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 曹乃文醫師指出,本病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據統計在老年男性中以約百分之五至十的比例患有此疾,本病既然為下肢動脈硬化的表現,則其危險因子亦與動脈硬化相同,如高膽固醇血症、抽煙、肥胖、男性、高齡、糖尿病、高血壓、家族史等等,歐美的研究指出,在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患者中有相當高的比例(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亦合併有腦血管阻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而其整體的致命風險,將較一般病患大幅提高。有些老年朋友,發現自己無法走遠,或是在上坡時便覺得下肢疼痛,舉步無力,而常以為這些是神經被壓迫或骨關節退化所造成的症狀,其實有相當多患者的症狀都是血管阻塞引起,於是多長期針對神經骨骼治療仍然無效之後才考慮到血管問題,不但耗時傷神,也造成了疾病持續惡化。 曹乃文醫師特別提供簡單的方法讓大家能夠自我診斷:如果在行走或上坡時,下肢疼痛或無力,而只要站立休息,即可於十分鐘內自然改善,並可自行再度行走著,多半即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患者,宜在症狀早期求診於專科醫師,針對病情及危險因子早期治療,以減輕痛苦,改善生活。曹乃文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之治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控制危險因子,如戒菸、減重,養成運動習慣以改善血脂比率等等,若已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時,則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以避免或延緩血管硬化之發生。如果已經罹患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則應再由藥物、復健來控制症狀,延緩疾病之發展,目前有Aspirin、Clopidogrel及Cilosazol等藥物可供使用,早期疾患之臨床效果頗佳,適當的運動復健亦可有效改善步行速度及距離,當然若病情已然惡化,而症狀已發展到即使雙腳全然不動也會疼痛的階段,則進一步的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了。 

中醫婦科住院照護 媽媽調養好安心

中醫婦科住院照護 媽媽調養好安心

許多婦科疾病雖然都有對應的婦產科照護,但對於治療後療效欠佳或仍有諸多不舒服症狀的婦女而言,雖不致於危及生命,但是這些症狀卻嚴重影響婦女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開辦中醫婦科住院服務,提供民眾另一種選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卓雨青說,為了服務深受疾病困擾的婦女另一種醫療選擇,該院區特別開辦中醫婦科住院服務,在賴榮年主任領導下,提供自費住院服務,住院期間運用中醫的各種療法(如:中藥粉,飲片,針灸,拔罐,藥薰,熱療…等),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以提高生活品質,並預防疾病惡化。卓雨青表示,懷孕期安胎非常重要,有併發症孕婦尤其造成胎不安或身體不舒服等困擾,例如:妊娠高血壓的準媽媽,若持續高血壓容易有蛋白尿或是水腫等併發症,甚至發展成子癲前症、子癲症等,是危及媽媽及寶寶生命的高危險妊娠疾病。若能及早讓中醫介入合併治療,可以減少惡化,直到需要提早終止妊娠機率,也可以提高懷孕媽媽生活品質。她還說,曾有習慣性流產病史的懷孕婦女,再次懷孕後通常都會格外小心,中醫在安胎及產後調理方面的專長,一直是為社會大眾所信賴,以前礙於環境限制,中醫對於孕婦安胎的幫助僅止於藥物調劑,且每次開方多為一星期或更久之後才回診,媽媽還得在需要靜躺安胎狀況下來回奔波,增加流產機率,而且對於不喜歡服用過多藥物的媽媽們,這種安胎方式多少會有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情。若可以暫時住院療養,不僅媽媽可以安心靜養,隨時在中西婦科醫師雙重監控下服用藥物,並隨時視病情調整藥方內容,相信可以讓媽媽更安心、寶寶更安全。卓雨青提醒民眾,若對於中醫婦科住院有興趣或是不了解的地方,歡迎至陽明院區中醫科洽詢。

服用精神用藥 切勿隨意自行停用

服用精神用藥 切勿隨意自行停用

從病患諮詢及衛教案例中發現,許多個案原本服用兩三種精神科藥物,病情穩定狀況下自行減藥或停用藥物,在減藥及停藥幾天後,因病情不穩定送急診或住院治療,出院後藥物常增至五六種。通常病患有此經驗後,才知道服用精神科藥物不可隨意自行停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主任張信男說,大部分病患在症狀穩定後,仍須做持續性治療,太快停止藥物會增加復發頻率,對於多次發病的病患,需長期服用藥物避免復發。◎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穩定後不服藥,一年內再發比率超過75%。二年內再發比率超過90%。◎ 憂鬱症:一般療程6~12個月,多次發病病患,須長期服藥。 如因病情改善而擅自斷藥,則半數病患會復發。若要為病患斷藥,則應待重大情緒壓力期過後,才可考慮。張信男提醒,有不少精神用藥停藥會產生戒斷症狀,注意會產生戒斷症狀的藥,告知病患不可自行隨意更改劑量或遽然停藥。若因停藥導致不適,應儘快回診,由醫師判定是疾病症狀或是停藥所導致戒斷症狀。◎ 在停用抗精神病藥物2-4天開始產生戒斷症狀,症狀包括:類似感冒症狀,失眠,惡夢,胃炎,噁心嘔吐,下痢,頭痛,出汗,油酯分泌增加,不安,症狀可能持續兩週。採1-2週漸進式停用,可減輕戒斷症狀。◎ 抗憂鬱藥物SSRI(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在停藥後36-72小時開始產生戒斷症狀,持續3-7天,症狀包括:暈眩、頭痛、焦慮、感冒症狀、皮膚異樣感。◎ 在停用解焦慮或安眠藥物2-7天開始產生戒斷症狀,戒斷症狀包括:焦慮、失眠、疲倦、顫抖、胃口不佳等。焦慮病人停用解焦慮藥物可能出現反彈性焦慮,一般持續48-72小時。未與醫生討論而驟然停服抗痙欒藥物,可能誘發抽搐。張信男指出,有相當多比例精神病患者,會因擔心藥物副作用或覺得病情改善而自行停藥,當病患自行停藥後,不是受到停藥後的戒斷症狀干擾,就是病情不穩定而再度復發,此時藥師於諮詢過程中,若能給予精神病患詳盡解說有關自行停藥嚴重性,可避免病患受到戒斷症狀干擾及預防疾病再度復發,亦可節省病患因自行停藥須增耗的醫療資源。

長期便祕易引發腸癌

長期便祕易引發腸癌

大腸長度約一百二十公分到一百六十公分,是腸道中最容易生病、好發癌細胞的位置,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國內罹患結直腸癌人數,在九十五年首度破萬,超越肝癌,躍居十大癌症首位。高油脂、多肉食,過度西化的精緻飲食,很容易就造成便祕。當大便停留在體內,毒素日積月累,就容易引發體內腸道的癌症病變。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賴煌仁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已不只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像在中部就有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國二學生個案,因為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每天都會吃學校附近的烤香腸,結果年紀輕輕便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末期,錯失醫治的黃金期,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大愛電視台「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將在二十日晚間邀請賴煌仁醫師與主持人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探討保健腸道的方法,並在生活中注意腸道的變化。賴煌仁醫師也將以小倩與秀枝阿嬤的這二例個案故事,說明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治療,希望鄉親能在忙碌高壓的生活之餘,時時注意身體狀態與變化,與健康的腸道和平相處「腸腸久久」。

漸凍人作家陳宏新書發表 肯定『祈翔』照護

漸凍人作家陳宏新書發表 肯定『祈翔』照護

聯合醫院基於照顧弱勢族群的宗旨,於民國95年10月15日在忠孝院區成立了國內首座運動神經元疾病專責照護中心-『祈翔病房』,希望能為運動神經元疾病弱勢病患族群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俗稱『漸凍人』的運動神經元退化症是近年來漸受矚目的罕見疾病之一,目前臺北市已被診斷出的患者約有二百人,全台灣約有八百人,但患者大多被遺棄在社會的角落無法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忠孝院區的醫療團隊立志要為這群醫療弱勢族群盡一份心力,希望能為他們築一個夢,建一個家。運動神經元退化症(motor neuron disease; 俗稱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種可怕且殘酷的疾病,通常得到這種疾病的患者腦部和脊髓內的所有運動神經細胞會在兩、三年內逐漸死亡,在病程的發展過程中,病患就必須忍受明知道會發生卻無能為力的心理壓力。最後到疾病末期病人會全身癱瘓,無法吞嚥,無法言語,甚至呼吸麻痺須藉由機器來維持呼吸。更讓人不捨的是,這種病人意識完全清醒,冷熱痛癢等感覺都正常,卻無法與外界溝通,整個人就像靈魂被禁錮在僵死的軀殼裡一般,且必須長年受此煎熬,可想見其痛苦已非文字所能形容。聯合醫院為了妥善照顧這些患者,在忠孝院區『運動神經元退化症照護中心』裡規劃了三十六個床位,每個病床都配備有加護病房級的呼吸照護設備,整個照護中心是以溫暖柔和的色調及無障礙空間概念設計,希望為漸凍人患者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家。為了提供漸凍人患者在醫療照護方面,針對患者的醫療團隊囊括了:神經科專科醫師、胸腔專科醫師、復健專科醫師、牙醫師、及一群經過特殊訓練的專屬護理人員、呼吸治療師、復健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各科專業人才。希望盡最大的努力為漸凍人病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忠孝院區祈翔病房成立近三年來共收案94人次,在這期間大陸華山醫院的台灣藝人「葉玲」,曾於民國95年搭兩岸首航包機轉入該病房接受照護,民國97年更榮獲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頒發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及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的殊榮。在祈翔病房接受照護的漸凍人作家陳宏老師更在妻子劉老師的協助下用眨眼方式出版了五本書,今天陳宏老師的第六本書出版,再創金氏世界新紀錄,藉由忠孝院區祈翔病房成立至今的成果展活動,邀請大家共同來見證這位生命勇士的創舉。

督導醫院消防演習 加強就醫安全

督導醫院消防演習 加強就醫安全

近半年來,臺北市及臺中分別傳出醫院火災事件,突顯醫療機構對於消防安全應重新加強嚴謹檢視。臺北市衛生局也宣布將消防安全列為今年全市醫院督導考核的重點,提供民眾服務品質與安全兼顧的醫療環境。依據臺北市消防局火災通報統計資料顯示,94年迄今共接獲3件來自醫院的火災通報,然而全市火災在94年到96年間計有1090件,醫院發生火災的比例相對偏低。然而臺北市衛生局表示,民眾在身體健康最脆弱的時刻到醫院就醫,醫院安全是對民眾應有的服務品質保障;有鑑於此,臺北市衛生局以醫院特殊單位開刀房發生火災為主題,在98年2月中在臺北馬偕紀念醫院辦理「98年度醫院火災緊急應變指揮體系示範觀摩演習」,藉以宣示今年要求各家醫院提高院內緊急災害應變能力。醫院模擬演習狀況的重點包括:開刀房發生火災且無法立即撲滅、火災發生時院長與副院長皆在院外且無法立即返院處理、在手術室與恢復室的病患如何進行緊急疏散及應變處理。醫院在第一時間同時通報119、院內人員自組的機動滅火班與警衛,並密切配合消防隊員進行排煙及滅火工作之處理程序。演習中另一項令人印象深刻且貼心的是,顧及到病患家屬在獲知火災事件後最關心的事:即「病患現在在哪裡?」,進行示範演習的馬偕醫院為了便於家屬快速查詢病患動向,特別建置了病患動向即時資訊處理系統,利用住院病人手圈,將病人的動向輸入電腦,即可從數位看板顯示、或由民眾從自動掛號機或網路上查詢。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邱文祥表示,衛生局廣納消防及醫院管理專業意見,結合臺北市消防局,今年醫院督考將「消防安全」列為主要項目,持續提昇各家醫院對緊急災害的應變能力。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邱文祥並再度呼籲,火災發生時無論災害大小,醫院通報重點在同步通報119消防人員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現場救援,同時院內做緊急處置,避免火勢蔓延無法控制。針對醫院內就診病患及家屬,此時應保持鎮定聽取院方廣播器、及遵守現場醫護人員導引之方向進行疏散,避免恐慌造成推擠二度受傷及疏散困難。

生命永遠有出路 自殺防治專線幫助您

生命永遠有出路 自殺防治專線幫助您

那是個無助的時刻,以為自己沒有了力量,以為世界就這樣崩塌了─和男朋友分手的洪小姐,失業的周先生,久病的張婆婆,交不到朋友的莊同學……。當他們選擇以自殺來處理困境,帶來的不是問題的解決,反而是將自己推入一條不歸路……類似上述面臨的生活問題在社會新聞中反覆出現,然而遭遇困境的民眾有少數因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式,而出現了自殺的行為。實際的自殺案例顯示,自殺成因是多元複雜的,臺北市政府為了協助民眾能獲得更完整的服務資源,決定成立跨局處自殺防治中心,並整合市府急難救助、緊急救護、就業服務、就學輔導、就養照顧、諮商訪視等各種局處資源與民間力量,提供給遭遇不同困境而有自殺風險的民眾一個重新出發的契機。依據行政院公布之資料顯示,臺灣之自殺率從民國86年起逐年攀升,且已連續11年進入十大死因之列。臺北巿自殺死亡率名列十大死因的第8位;與民國95年相較雖減少20%自殺死亡,但臺北市自殺死亡仍較10年前高0.8 倍。因此,臺北市政府為了挽救每一名寶貴的生命,多年來不斷積極投入各種資源進行自殺防治的工作。臺北市政府從92年9月起就由市立醫院人員進行電話訪視、要求各級醫院推動民眾自殺行為通報與關懷評估標準作業流程,迄今約15,223個通報個案,而根據97年最新的自殺企圖者資料顯示,有28.53%的自殺企圖者是因人際關係因素而自殺、23.61%是因精神/心理或物質濫用因素、17.67%是因感情因素、而有7.42%是因工作/經濟因素,及5.02%是因生理疾病因素而自殺;也就是說,自殺行為除受到疾病因素的影響外,尚受經濟景氣、社會環境、家庭及個人等多重因素之影響。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於98年4月15日正式揭牌,典禮由市長郝龍斌親自領軍,與自殺防治中心主任陳永仁副秘書長、執行長邱文祥局長等12局處代表共同注入象徵關懷力量的水,宣示將生命的水灌溉在企圖自殺者的生存意念上,攜手織起綿密多元的社會關懷網,積極協助面對困境的市民。在自殺防治中心外的宣導牆上,更以曾長期關注自殺問題的聖嚴法師的法身揭示:「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等法語,激勵每一個生動的生命。目前全國自殺防治安心專線電話(0800-788-995)由臺北市生命線協會承辦,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已與該協會密切合作,針對全國安心專線轉介自殺高危險的臺北市民,由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進行後續關懷服務,以落實該專線「話務集中化、服務在地化」之理念,共同挽救自殺企圖者寶貴的生命。‧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民法修訂「成人監護」 心智障礙者財產有保障

民法修訂「成人監護」 心智障礙者財產有保障

以往對於心智障礙者,若無法處理自己事務,比如處理財產、經濟決策…等重大決定時,只能向法院(家事法庭)提出「禁治產」聲請,經過一定鑑定程序,由法官宣告禁治產。97年5月2日民法將禁治產宣告,修改為監護宣告及輔佐宣告兩級規定,將於98年11月23日施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任楊添圍表示,一般見解來說,判定符合禁治產條件,應該屬於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失智症等,病情較為慢性化、對日常生活有總體影響以及無法完全康復的疾病才能符合。但是,對於疾病相對較不嚴重,或是病情呈現間斷性或陣發性,偶而呈現判斷能力障礙情形,就無法符合禁治產條件。像是之前常有新聞報導,罹患躁鬱症患者,在躁期發作時,盲目投資或花費購物,而導致不僅無法負擔債務,還必須承擔詐欺或其他刑責。或者是,某些不肖公司或詐騙集團,以短期利益吸引智慮不足、或病情不穩精神疾病患者,充當人頭,或是詐騙,或是借貸,結果是不法利益被人取得,留下一身債務的病患以及家屬。他指出,民法修正後,除了將「禁治產」名稱改為「成人監護」外,也設立「輔助制度」,讓以往未達「禁治產」或未來稱「成人監護」條件,然而在行為能力、判斷能力上確實有所不足的患者,可以經過法院輔助宣告程序,設立適當輔助人,讓被宣告者在重大經濟行為,如借貸、經營、財產買賣、繼承…等,或法律訴訟行為上,必須經過輔助人才能生效,同時產生既保護又限制的效果。期待未來有類似困擾的病患與家屬,可以此來向法院聲請,使得法律制度對於心智障礙者的保護措施,更進一步落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