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慈濟外科部團隊研究成果豐 在國際外科醫學會放異彩

慈濟外科部團隊研究成果豐 在國際外科醫學會放異彩

花蓮慈濟醫院參加今年度亞洲外科醫學會及台灣外科醫學會學術研討會發表十篇論文,成果豐碩;外科部主任孫宗伯醫師除獲頒傑出論文獎,並發表「慈濟無語良師計畫教導外科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感恩尊重愛」、「慈濟無語良師計畫的全臉獲取手術初步經驗」等兩篇論文,呈現無語良師對醫學教育的貢獻。 今年的亞洲外科醫學會及台灣外科醫學會學術研討會三月間在台北登場,花蓮慈院外科部合計發表包括三篇壁報論文等十篇論文,其中以整形外科六篇居冠、一般外科有二篇、神經外科一篇、泌尿外科一篇。 孫宗伯主任指出,在今年的國際外科醫學會,他也將「無語良師計畫」納入口頭論文主題,分別探討「醫師的感恩尊重愛」和「全臉獲取手術初步經驗」,這是大體模擬手術首度在國際外科學術會議上發表,與會學者深感認同,會後紛紛探尋參與的機會,對慈濟體系奠定台灣醫學教育基調有重大的助益。 另外,孫宗伯主任繼去年以在國際期刊發表的「計畫性呼吸中止二十秒於麻醉大鼠心臟血管神經調控之時程變化」研究成果,榮獲國際外科醫學會台灣分院(ICS. Taiwan section)優秀論文競賽優等獎,今年再度以整形外科團隊利用股薄肌肌薄瓣手術解決福耳尼埃氏壞疽(Fournier's ganarene)引起的壞死性筋膜炎傷口的臨床研究論文,獲國際外科醫學會台灣分院傑出論文獎。 福耳尼埃氏壞疽(Fournier's gangrene)是發生於會陰及生殖器的壞死性筋膜炎,可見於男性或女性,它的特徵是由嗜氧菌和厭氧菌的協同性感染造成皮下血管栓塞,而引起筋膜和皮下組織壞死;孫宗伯指出,通常需要多次手術重建,但這篇論文是整形外科團隊如何一次以股薄肌肌薄瓣完成重建手術,在國際期刊發表後也獲得高度肯定。 孫宗伯指出,當年參與手術的住院醫師許宏達、林志明擔任主治醫師後,便到大林慈院服務,他強調花蓮慈院的外科部不只在研究及臨床上的水準能和國際競爭,與慈濟大學合作、結合慈濟人文的無語良師計畫,提供慈大醫學系醫學生解剖學、慈院住院醫師模擬手術的訓練,更是外科醫師養成的一大特色,也期盼有更多的醫學生投入花蓮慈院外科部。

『三要二少』飲食準則 協助腸胃健康從根本做起

『三要二少』飲食準則 協助腸胃健康從根本做起

失業率攀新高,竹科人腸胃亮紅燈!根據『竹科人腸胃警報大調查』發現,竹科人壓力大腸胃問題多,其中以「消化不良」、「便秘」、「胃脹氣」高居腸胃問題的前三名,根據估計,竹科人每年上吞千萬顆胃藥,下塞七十萬顆甘油球解決腸胃問題。根據調查中發現,近八成(79%)的竹科人表示有胃不舒服的問題,其中竟有一成五(推估約15,000多位)的竹科人,每月長達半個月飽受胃不舒服的困擾,已對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嚴重影響。除了胃部問題外,調查中也同時發現,有五成四的竹科人有便秘困擾,而大部份的竹科人認為便秘是小事不需就醫而置之不理,並有高達三成三的人使用甘油球來改善便秘問題。書田診所家醫科何一成主任表示:「竹科人的三大腸胃症狀背後可能都隱藏著腸胃的疾病,輕者如胃發炎、胃潰瘍等,嚴重也可能是胃癌、大腸癌等所導致的徵狀。一般人在胃不舒服時自行服用胃藥與排便困難時使用甘油球的方式,都只能暫時舒緩症狀,但這都是治標而不是治本的解決方式,若腸胃不適狀況持續發生,除了就醫找出真正病因外,同時也要從改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以及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做起,攝取可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數量的飲食,以降低發生胃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的機率,這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例如:國內一項研究顯示,每天補充含雷特氏B菌之優酪乳500CC,能增加人體腸道中的益生菌雙叉桿菌與乳酸桿菌,增加排便次數並有效改善便秘,此外另有研究顯示,雷特氏B菌可協助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數量。營養師王伯玲營也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的症狀,建議可遵循『三要二少』的飲食準則,包括:要補充益生菌、要多攝取新鮮蔬果、要多攝取纖維質,以及少油炸、燒烤食物與少刺激性食物。因此建議民眾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相關的飲食攝取,以達到腸胃健康的維持。」

預防口腔癌 不能忽視”癌前病變”警告

預防口腔癌 不能忽視”癌前病變”警告

提到癌症,大多數的癌症病患從未見過威脅他們的腫瘤到底長的甚麼樣子,口腔癌則是其中少數的例外。大多數的癌症需要精密甚至侵入性的檢查才看得見,反之口腔癌只要打開嘴巴就看得到了,話雖這樣但還是有一半的口腔癌在發現時已是晚期了(第三、四期),為甚麼呢?晚期口腔癌至少有四公分的大小,設想在我們口腔裏面有個四公分的異物難道我們會無法發現嗎?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口腔癌的特性--口腔癌通常來的快又急。奇美醫院口腔顎面外科 - 顏欽堉主任指出,口腔癌的生長速度在所有癌症中算是相當快,甚至於患者都可感覺到腫瘤的生長,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症狀不明顯,患者甚至於醫師可能都會忽略這個病徵,但是後來發現硬塊越來越大,潰瘍越來越明顯就會開始恐慌,至此口腔癌已明顯可見,這個過程在大部分患者身上僅需數週就可到達。因此即使這麼容易發現的腫瘤卻往往等到腫瘤已經很大了才就醫與治療,所以很可能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其實台灣的口腔癌病患超過八成有嚼食檳榔與吸菸的習慣,所以沒有嚼食檳榔與吸菸習慣個體是不需過度擔心的。顏欽堉主任表示,臨床上有所謂的癌前病變,包括白斑、紅斑與纖維化,尤其是有嚼食檳榔習慣的個人,若口內已有癌前病變更需有警覺心,立即戒除不良習性並定期口腔粘膜檢查都可避免或者早期發現口腔癌的發生,這點也是在其他癌症所沒有的機會,大部分的癌症並不出現有癌前病變的警訊,甚至需要腫瘤很大才能被發現。容易發現的口腔癌也帶來另外的問題,口腔與許多感官功能有關。飲食、語言及美觀等方面口腔都有絕對重要性存在,口腔癌腫瘤大小與侵犯程度也影響這幾個方面的功能,例如舌癌會造成吞嚥與發音的困難,頰黏膜與嘴唇癌會影響外觀與張口,若是腫瘤生長在齒齦上或侵犯至齒齦則往往造成咀嚼障礙。治療前就會造成患者對就醫治療所可能產生後遺症出現疑慮。顏欽堉主任說,很多患者在就醫時的疑慮往往並非在診斷分面,而是關心治療後是否會造成咀嚼吞嚥功能障礙或者是否會造成顏面很大的疤痕。事實上腫瘤越大對於上述功能的影響越明顯,且治療後越難恢復原有的功能,反之若腫瘤越小則越容易於治療後保存原有的功能。現有口腔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等近年來皆有長足進步,手術切除通常會合併器官保存的觀念且切除後可與整形外科的顯微皮瓣修補結合重建原有口腔的構造。放射線治療則因新型機器的引進可更有效的控制腫瘤並減少放射線的副作用。標靶治療的使用則是另外一種可嘗試的方式。所以面對口腔癌最好是即早及勇敢的面對,只有盡早的發現、謹慎的評估與積極的治療才是面對口腔癌最好的方法。

養顏調經有撇步 配合體質喝四物湯

養顏調經有撇步 配合體質喝四物湯

很多女性朋友都曾被媽媽逼著喝過四物湯,但對於四物湯到底是什麼東西,卻不是真正而全面的了解。四物湯顧名思義,就是由四種藥物組成;分別是當歸、川芎、芍藥、地黃四種,適合血虛體質的人服用,而血虛體質臨床上的表現有面色萎黃、指甲色淡、頭暈眼花、手足易麻木抽筋、月經量較少、顏色較淡等症狀。所以,常有人問,男生可以喝四物湯嗎?答案是可以的。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 - 洪曉嵐醫師表示,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只要男性具有血色素低、臉色蒼白、容易疲勞、嘴唇或指甲部位顏色較白等血氣不足的情況,都可以服用四物湯。另外,中藥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靈活的變化加減,四物只是一個基本方,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加減四物湯組成。如四物中的『芍藥』還可分為『白芍藥』與『赤芍藥』。洪曉嵐醫師指出,如果容易緊張、胸悶、乳房脹、經期不規律的,就應選用白芍藥;若月經來疼痛嚴重、血塊多、血色暗的,則屬血瘀體質應選用赤芍藥。而『地黃』也因炮製過程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及療效。如果平時就較怕冷,容易腰酸、手腳冰冷,可以選用熟地黃;如果生理期容易冒痘痘、伴有失眠及口乾舌燥現象的,就要改用生地黃。那麼,四物湯最好的服用時機是什麼時候呢?一般來說,如果是單純要生理期後調理的話,通常是經期乾淨之後,服用5~7天就可以;但有些女生月經前或經來第1~2天會有頭痛、腰酸背痛、下腹痛…等等症狀,建議在月經來前一星期先服用3天,可預防月經來潮時的不適感。最後洪曉嵐醫師要提醒大家:若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平常白帶多、陰部搔癢,時常反覆骨盆腔感染的女生,都切勿自行服用四物湯。因為四物湯屬於溫補性質,會惡化體內的發炎反應,如果真的需要補,必須經過中醫師診察後,依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去處方用藥。

安寧病房護士意外身亡 器官捐贈遺愛人間

安寧病房護士意外身亡 器官捐贈遺愛人間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安寧病房護士邱鈺翎(24歲),於4月7日上班途中受傷,因創傷性顱內出血、顱底骨折、脾臟破裂、出血性休克等。院長張景年聞訊後立即組成醫療小組,親自坐鎮指揮,在該院醫療團隊徹夜未眠的搶救之下,經過了兩天的努力及祈禱,仍無法改變腦死的事實,於是在家人的支持及同意下,於4月10日清晨完成器官捐贈,捐贈了腎臟二枚、胰臟、心臟、肝臟。其遺愛人間的精神令人感佩。張景年院長表示,醫院失去了一位如此好的員工令他十分難過且遺憾,此時更令他確定推動「急性悲傷輔導」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今年初,張景年院長積極推動「急性悲傷輔導」計畫,聘用個案管理師進行輔導,即是希望協助醫院中突逢意外而痛失親人的家屬,以幫助及陪伴他們度過低潮。只是沒想到,此次輔導及陪伴的是自己院內同仁的家屬。護理科溫如玉主任憶及邱鈺翎於新人甄試時,當她問邱鈺翎為何非要選擇7C病房時,她臉上散發著天使般的微笑,語氣堅定的表示,她於該院腫瘤病房實習時,見到護理人員對癌末病人付出極大的愛心及關懷,且與病人及家屬互動良好,宛如家人或朋友,令她對7C安寧病房的護理工作充滿熱情與憧憬,於是畢業後毅然投入該院7C病房的團隊服務。7C病房的林素珍護理長表示,邱鈺翎總是笑容迎人、善解人意,對病人親切和藹。她也會幫忙不會寫字之癌末病人書寫卡片送給家人完成願望;除了做事主動積極外,她也多才多藝,在7C病房每個角落佈置著她親手製作了許多精緻的小圖卡,這些小圖卡不僅鼓舞了醫護人員疲倦的身軀,也溫暖了病人及家屬的心,她也協助單位製作衛教光碟,並參與醫院「住院服務指引」設計,每年更負責佈置「安寧之夜」的舞台。凡事總是為別人著想的她,與同事有良好人際互動,更於去(97)年代表該院參加衛生局舉辦的洗手Logo比賽獲得優勝獎。想到鈺翎種種的好,林素珍護理長紅了眼眶、哽咽了!張景年院長稱許家屬決定將鈺翎身上的器官捐贈出來之善行義舉,也驕傲有鈺翎如此優秀的部屬,一位年輕可愛的白衣天使,一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她還是選擇付出,此遺留人間的大愛精神值得社會大眾效法。延申閱讀:白衣天使,再見了!

維骨力能讓退化關節變年輕?

維骨力能讓退化關節變年輕?

根據「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統計,全台灣年逾五十的中老年人,每二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五十二歲,前來向洪醫師求診的張女士從事美髮業,一年前出現膝蓋疼痛、手指關節僵硬症狀,張女士以為是操勞過度引起的短暫病症,沒想到近一週以來,膝關節與手指關節灼熱疼痛,早晨起床時,僵直的膝蓋無法活動,爬樓梯、上蹲式廁所都十分困難。比起張女士的病況,長期務農的布農族白爺爺似乎嚴重許多,已有退化嚴重的關節積水、外翻變形、大腿肌肉萎縮無力等症狀。一般民眾常誤以為退化性關節炎是骨質疏鬆引起的疾病,其實骨質疏鬆不會導致任何一種關節病症。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是,關節腔內的關節軟骨因老化磨損而遭破壞,加上體內葡萄糖胺的合成速度趕不上分解速度,日益稀薄的關節液失去正常黏稠彈性,導致關節發炎疼痛。那麼,以葡萄糖胺為主要成分的當紅保健食品維骨力,對保養關節具有療效嗎?台東基督教醫院骨科 - 洪樂堯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初期,吃維骨力的確可以緩解疼痛發炎現象,但維骨力不能使退化的關節恢復年輕,切不可把保健食品當作預防針或主要治療品。除了年齡因素,退化性關節炎會遺傳嗎?哪些人較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洪醫師的解答是:1.退化性關節炎會遺傳。2.五十歲以上者。3.膝蓋曾骨折、扭傷或曾罹患其他關節病變者。4.從事長期屈膝或勞力職業者。5.肥胖者。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哪些食物該忌口?哪些食物有助於減緩發炎症狀?東基營養師張靜芬表示,患者應多補充鈣質以強化骨骼,富含Omega-3的深海魚油及深海魚類可以抑制發炎,貝類、小魚乾、木耳、海帶等都可以均衡攝取。(本文節錄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一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吳方芳撰稿)

氣溫驟變不定 易刺激氣喘發作

氣溫驟變不定 易刺激氣喘發作

每當季節轉換、溫差變化大,加上呼吸道感染,就會有許多氣喘病友控制不良,經常往返於醫院門診、急診之間。事實上,氣喘盛行率在許多國家都有上升的趨勢,因而造成全球性之健康問題,台灣地區也不例外。氣喘是由於支氣管壁及小支氣管壁的肌肉收縮,造成氣管的部份阻塞,因而出現喘鳴及呼吸困難的現象,通常是由於對空氣或食物中的某些物質過敏而引起。其發作可能非常迅速也可能是緩慢出現,症狀不是很嚴重時,會自行緩解或是經過適當的治療而恢復。但是急性惡化時可能非常嚴重,若未給予有效的治療也可能會致命。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大里仁愛醫院胸腔內科 - 王瑞欽醫師表示,氣喘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的,除了本身或家族特殊的過敏體質佔重要的地位之外,很多環境因素也會刺激引發氣喘,如家塵、徽菌、空氣污染、花粉、吸入刺激性化學物質如香煙等等,台灣平均每10人就有1位是氣喘病患,而根據很多統計結果,氣喘人口還在逐年增加當中呢!可見我們迫切需要改善環境。此外,像感冒或其它病毒感染,氣溫驟變,都會刺激氣喘發作。王瑞欽醫師指出,如果能儘量避免以上所提到的引發氣喘之因素,氣喘人口應該會減少。  氣喘症狀包括咳嗽、呼吸困難,無痛性胸部緊迫感及各種程度的喘鳴。嚴重發作時會出汗,脈博增加及高度的焦慮,更嚴重時臉部及嘴唇會發紫,這些症狀的表現會因人而異。治療上,藥物控制效果很好,另外也有噴霧式和吸粉式的支氣管擴張劑,只要按照醫生的指示使用,氣喘並不至於嚴重。至於氣喘能不能根治?王瑞欽醫師表示,大約有1/3的小兒氣喘長大了會痊癒,仍有相當多的氣喘病患需要長期追蹤治療。入春及中秋節過後天氣變化大,都是氣喘的好發季節,希望大家提高警覺,提早做好預防工作。  如何預防氣喘發作呢? 一、遠離過敏原:家裡打掃乾淨(家俱擺設盡量簡單);被套、枕頭、床單經常清洗;不使用地毯;不要飼養有毛寵物或接觸絨毛、布玩偶。二、除遠離過敏原外,還需注意以下之事項:不去人多及空氣不好的地方;避免感冒;少吃冰冷食物;運動前15分鐘先做暖身運動;保持心情輕鬆愉快,避免太緊張、大聲吼叫。   最後,王瑞欽醫師提醒民眾:為了提昇氣喘病患照護品質,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並適時有效控制病情,必須遵循六項氣喘處置的計劃將可達到有效的控制氣喘: 1. 需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發展良好的醫病關係。 2. 利用臨床症狀記錄及肺功能測試以評估及監測氣喘嚴重度。 3. 避開氣喘誘因。 4. 建立個人長期氣喘處置之藥物治療計劃。 5. 建立急性發作的處置計劃。 6. 定期的追蹤照護。

改善更年期抑鬱 需配合運動、調整飲食

改善更年期抑鬱 需配合運動、調整飲食

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虛的狀態日益明顯,導致調控月經與生育的沖、任二脈經氣衰退,再加上此階段的婦女正處於空巢期,面臨著子女成長離家或從職場工作退休等等事件,情緒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與環境的影響而時常起伏不定,如此會帶給周遭家人和朋友諸多困擾,面對這種情緒的變化,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 - 黃慧君醫師表示,中醫向來認為與肝氣鬱結有關。 在中醫文獻上並無此病症之名稱,依臨床表現應歸屬於古代中醫之“臟躁”、“鬱證”等病的範疇,對於此病症的治療大多使用補腎調肝的方法,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這種治法,黃慧君醫師指出,有些人反而要用寧心安神或是補養脾胃來作調理,像是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及天王補心丹等都是常用的方劑,中醫師會依據個別的體質與所表現的症狀,經過整體的考量評估來制定處方,這便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此外,不喜歡服用藥物的婦女,也可以藉由穴位的指壓或針灸,調暢全身的氣血,進而舒緩部分身體的不適。 中醫的治療著重於症狀的緩解,因此服用藥物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減量或是停服。黃慧君醫師建議各位婦女,不論您使用何種方法來治療,一定要配合均衡的飲食與適當的運動,這才是平順度過更年期的不二法門。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若有下列情形者,建議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 有懷疑大腸癌之上述症狀者。● 潰瘍性大腸炎之患者。● 年紀大於五十歲,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 曾經罹患大腸腺瘤、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之患者。● 家族史有大腸癌、遺傳性多發性腺瘤、遺傳性非多發性腺瘤及大腸直腸癌在接受大腸鏡檢查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腸排空準備,也就是將大腸內殘餘的糞便完全清除。若能做到完善的大腸排空,則可減少病患接受大腸鏡時的不適感,同時更重要的是,可降低大腸息肉及早期大腸癌的誤診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張君照醫師指出,目前大腸癌的檢查,各大醫院大多採用電子內視鏡,其長度約130至160公分,可由醫師單人操作,或者加上一位助手採雙人操作。此外,目前世界上的趨勢逐漸採單人操作,單人操作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大腸過度伸長及插入時過度用力所造成的疼痛感。目前有所謂的「無痛性大腸鏡檢」,其實是以麻醉的方式,使患者暫時失去意識,以減少疼痛不適感。不過,「無痛性大腸鏡檢」也有其缺點,包括1.因麻醉所造成之心肺功能抑制;2.因病患不會反應疼痛感而相對增加腸穿孔之風險;3.必須自付麻醉的費用。大腸癌可治癒嗎?張君照醫師表示,大腸癌依照癌細胞侵犯的程度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可侵犯到大腸壁的肌肉固有層,第二層侵犯整層的腸壁、腹膜及附近相鄰的器官。以上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大腸癌,均沒有淋巴結的轉移。第三期為侵犯整層大腸壁並有淋巴結的轉移,第四期則為遠處器官的轉移,例如肝、肺等。大腸癌各期的五年存活率約為八十五%,六十%、四十%及五%。所以可以了解到,大腸癌愈晚期其治癒情形愈差。近年來在日本的研究發現,若是早期大腸癌只侷限於黏膜處,可以經由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來治療,其治療率高達百分之百,而且病患不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一部分的大腸,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但若有淋巴結的侵犯,則必須接受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治療。「預防勝於治療」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預防及治療大腸癌的不二法門。目前有許多研究發現,第二型環氧化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所以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阿斯匹靈,來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及大腸息肉變大。此外,多吃青菜蔬果以及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更是重要。張君照醫師提醒,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息肉或是只侵犯黏膜層的早期大腸癌,則可經由內視鏡治療,達到良好的預後效果。

懷孕做愛可能引發早產?醫師:不致於

懷孕做愛可能引發早產?醫師:不致於

妊娠期間的性事,自古以來常被壓抑隱晦,認是不可作,甚至不可談的禁忌,果真是如此嗎? 在二十世紀的現代雖然民風已開卻還是有許多人心存畏懼,不敢做、不敢談、最可憐的是不敢問。事實上經過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正常懷孕期間之性生活不僅沒有妨害,反倒是有很多的婦女因生理上的改變,在此期間領受了前所未有的性歡娛。臺安醫院婦產科 - 陳思銘醫師表示,性活動在妊娠期間之所以被視為禁忌,是因為在以往它被認為是可能造成流產、早產、早期破水甚至羊膜炎的主因。造成這種誤解的理論基礎在於下面幾種可能的機轉:有人認為精子可能攜帶細菌經由性行為從子宮頸傳遞到羊膜,造成絨毛羊膜炎隨後引發早產。更有人認為精液裏含有前列腺素;此物質可引發子宮數縮,因而造成早期宮縮形成早產。另外性行為所造成的情緒及身體上的壓力,也可導致過度生產兒茶酚胺而引發子宮收縮。以上這些臆測的機轉之所以引發爭論,並且未成為事實即被接受,是因為它們缺乏有力的科學證據,並且樣品的採樣也頗有爭議。陳思銘醫師指出,事實上近幾年較完整且有說服力的研究報告已證實了身體健康的男性與正常孕期中的女性可以有適當的性行為,而不致於引發任何危害完整孕期的危機。在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及人類發展部指導下,芝加哥大學與愛荷華大學聯合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早產與孕期最後四週的性活動中男性的上位姿式可能有關:也就是說在統計學上有意義,至於在孕期最後四週因早期破水而引發早產則與性高潮似乎有關(不管有無實際的性行為),性交次數與早產無關,但如婦女陰道有不正常菌株寄宿而有頻繁性交則有關。以上是一九九二年所發表的報告,到一九九三年芬蘭賀爾新基大學發表了另一篇研究報告,報告裏指出根據他們的統計調查,身體健康正常的初產婦在孕期中之性生活並不會導致陰道炎因而引發早產。一九九四年牙買加發表了一篇探討該國胎兒周產期死亡原因的研究報告,文內提出胎死腹中與性交次數無關。在臨床上只有少數的情況下醫師會建議孕婦暫停或節制性行為:一、有習慣性流產歷史的孕婦,二、有子宮頸閉鎖不全的情形,三、產前出血或發現前置胎盤,四、有早產的徵象,五、早期破水,六、性伴侶有性器官疾病而不使用保險套,七、孕婦有陰道炎,其他有些重大疾病如嚴重心臟病、高血壓或者動靜脈血管畸形等等都須要會診醫師做審慎的評估。陳思銘醫師說,理論上來說絕大部份的孕婦都有健康正常的妊娠期(或許少部份有些小問題),只要不諱疾忌醫也都可以從醫師處得到幫忙,因此如何破除迷信禁忌,維持健康美滿的孕期性生活使夫婦感情得以甜蜜和諧已成為現代夫妻所必修的課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