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舒服!卻找不出原因?當心自律神經失調的警訊

不舒服!卻找不出原因?當心自律神經失調的警訊

自律神經失調會使人體的平衡機制出問題,病患雖然不舒服,卻經常查不出原因。這些人常逛遍各大醫院,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卻無法獲得適當的治療而苦不堪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 - 臨床心理師盧世偉表示,其實這很可能是因為壓力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結果。常見的胃腸潰瘍、失眠、呼吸不順、胸悶、心悸、肌肉緊繃、疼痛與焦慮症的產生或惡化,均與自律神經失調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若要有健康的身體,在呼吸、心跳、血壓、胃腸蠕動、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的運作上,必須隨著外在環境的要求適時調整、維持平衡。而自律神經就扮演這個重要的功能,它又可分為交感以及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負責一個人遇到壓力時啟動必要的機能,包括使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與肌肉緊張,目的是要使身體處於備戰狀態,對抗壓力。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剛好相反,它負責緩和身體機能的運作,使身體處於平靜、休息的狀態。臨床心理師盧世偉指出,當交感及副交感神經不協調,身體健康就會亮紅燈。由於身體器官沒有問題,而是調控的神經失調,所以做再多的生理檢查也找不到病因。就像是冷氣沒壞,但溫度調錯,就無法達到降溫的效果。生理回饋儀可擷取人類體內反映自律神經活動的相關生理訊號,如,手指的溫度、皮膚的導電度、心跳的頻率與振幅以及肌肉的緊張程度。臨床心理師盧世偉說明,透過特殊的檢測程序可評估一個人面對壓力時與壓力解除後,上述的生理訊號是否過度亢奮,以及是否具有放鬆的能力。這些資料將有助於心理師設計適合病人的生理回饋訓練,以及放鬆療程,讓失調的自律神經以自然、非藥物方法逐漸恢復平衡,緩解症狀。現代生活步調緊湊,不會釋放壓力的人很可能會因自律神經失調產生各種身心困擾。透過專業的檢測與醫療,可幫助您改善症狀、找回健康。

健康騎鐵馬 暖身運動不可少

健康騎鐵馬 暖身運動不可少

一位25歲的年輕男性前來復健科門診求診,該病患最近常常覺得自己的右膝蓋會疼痛、僵硬不舒服。經問診和檢查發現,男子假日有騎腳踏車四處逛風景區的休閒嗜好,往往一騎上腳踏車,就會騎個兩、三個小時才返家,但是在從事騎腳踏車運動前,卻完全沒有做任何暖身運動。而且在踩腳踏車時,又習慣以右下肢較為出力;所以在長時間、過度使用右膝蓋的情況下,導致病患該部位受傷害,肌腱發炎合併滑液囊炎,需要休息及治療。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暨減重門診賴彥廷醫師表示,「環保意識」盛行的當下,許多民眾傾向選擇「騎腳踏車」、「爬樓梯」、「爬山」等運動作為休閒活動,一來可響應環保,二來可鍛鍊身體,堪稱立意良善。但賴彥廷醫師提醒民眾,請務必遵守「適時暖身」和「量力而為」這兩項重要的原則。一味盲目地進行運動,卻忽略「事前暖身」的重要性,很容易導致運動傷害或後遺症。賴彥廷醫師提醒,民眾在運動前一定要有足夠的暖身、拉筋,才能真正預防運動傷害。一般而言,暖身15~30分鐘,可以維持30~45分鐘,所以暖身拉筋完和真正運動不要隔太久的時間。另外,長時間、過度的使用膝蓋,例如騎腳踏車、爬樓梯、爬山、慢跑、跳躍運動等等,都可能會傷害膝部,造成關節發炎、肌腱發炎、滑液囊發炎的症狀。賴彥廷醫師呼籲,每個人應該視自己的能力,調整運動時間的長短,增減運動項目的強度,並且適時緩身休息、補充水分。所以,民眾若能「適時暖身」且「量力而為」,應可避免運動傷害。

鼻咽癌病友組團熱唱 溫暖光田醫院護理之家

鼻咽癌病友組團熱唱 溫暖光田醫院護理之家

4月9日這個尋常的春日午後,光田綜合醫院護理之家特別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邀請三人一組的音樂表演團體來到長青院區老人家義演熱唱。令人懷念的金曲老歌一首接一首,讓老人家陶醉不已,而令人訝異的是,負責電子琴的鍵盤手劉澄和先生,本身竟是鼻咽癌患者,為了回饋社會,在有限的生命中服務為病痛所苦的民眾,他選擇以音樂來療癒他人的心。52年次的劉澄和正值壯年,從小就無師自通,彈得一手好琴,因此本身也從事音樂表演的工作,結識同樣從事音樂表演、有著好歌喉的妻子後,常常「婦唱夫隨」,到處表演。不料96年時,劉澄和因發現脖子上出現數個不知名的小腫塊,憂心之下前往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接受檢查,經該院耳鼻喉科劉耿僚醫師詳細診斷檢查後,確定是罹患了鼻咽癌,而且已經是第三期。突來的壞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讓他震驚不已,但個性樂觀的劉澄和選擇積極面對病魔,接受一連串電療和化療後,終於暫時控制住癌症。經過這場大病,讓他更能秉持著同理心,體認病人心中的苦楚,從此以後決心用有限的生命,投入更多公益表演,以自己最愛的音樂來鼓勵其他人,提起勇氣,打敗病魔。這次選擇在光田綜合醫院護理之家進行義演,一方面是鼓勵住民老人家,為他們帶來歡樂,一方面是因為感念光田綜合醫院醫路走來對自己和家人的照顧。劉澄和表示,其實兩年前,父親因腦幹中風倒下,也是到光田綜合醫院護理之家8個多月,接受專業的醫療照護,當時劉澄和為了照顧父親,幾乎天天都隨侍在側,也因此見證了護理人員的體貼照顧和許多發生在護理之家的感人故事。劉澄和回憶,記得當時常有一位罹患乳癌的女士,即使自己身染病痛,仍然常到護理之家擔任志工,幫助老人家打理生活起居,陪長輩聊天散心。當時這位女士的精神讓劉澄和非常感動,也暗自期許自己未來能盡一己之力回饋社會、幫助更多人,想來想去,自己最擅長的音樂表演不就是最好的方式嗎?這次的演出,劉澄和和妻子與音樂同好為老人家準備了一連串金曲老歌如「南屏晚鐘」、「再會夜都市」等,讓現場聆聽的阿公阿嬤聽得如痴如醉,有些人還跟著拍子哼起歌來,直說希望能多辦這樣的活動。五星級的護理之家與失智症照護專區,光田綜合醫院提供了一個老有所養的好所在,在這裡除了提供需長期照護的長者和慢性病患優質的養護環境外,也十分重視住民的心理感受並提供豐富的心靈饗宴。光田綜合醫院護理之家陳曉梅護理長表示,阿公阿嬤很喜歡熱鬧的表演,而音樂也能紓解他們內心的寂寞,並保有愉悅的心情,未來院方也會持續舉辦這類型的活動,讓音樂與歡樂溫暖阿公阿嬤的心。

盼”深腦部刺激術”納入健保 造福巴金森病人

盼”深腦部刺激術”納入健保 造福巴金森病人

四月十一日是世界巴金森日,花蓮慈濟醫院九日上午在世界巴金森日前夕邀請病友相聚,舉行世界巴金森日紀念活動,並請知名畫家沈廷憲老師帶領病友彩繪「鬱金香」向巴金森(Dr. James Parkinson)醫師致敬。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自2003至2008年長期追蹤接受深腦部刺激術的病人,發現深腦部刺激術對巴金森病人的主要症狀有顯著改善,但對於年紀較大或罹病病時間較長的病患,在顫抖、僵硬、姿態及步態的改善程度則較有限。因此,巴金森醫護團隊及病友都希望健保能全額給付深腦部刺激術,照護更多巴金森病病人。 花蓮慈院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陳新源指出,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性疾病。西元1817年,英國的詹姆士‧巴金森醫師對一種運動障礙疾病做了以下的描述:「不自主的顫抖併有肌力的減退,顫抖發生在非運動期;軀幹彎曲,站姿前傾;步態會由走路的樣子變成小跑步;但理性與智力並沒有受到影響」。這發現使後來的人不斷的研究並了解病因與治療的方法,因此就以巴金森來作疾病名稱。1996年,歐洲巴金森病協會以詹姆士‧巴金森醫師的生日,每年的四月十一日,定為「世界巴金森之日」。 罹患巴金森病患最大的困擾就是無法自我控制行動。常見的主訴包括「突然間就動不了,身體好像被鎖住了」,或是「吃藥一小時後,身體才能動,但過不了多久身體又失去正常活動的能力」。許多臨床統計顯示,超過四成以上的巴金森患者,在口服左多巴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會形成一種所謂「開關交替反應」,在藥物引起「開反應」時,病情可獲良好控制,但當「關反應」啟動時,症狀完全無法控制,讓病患的日常生活起居受到極大的困擾。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巴金森患者除了接受藥物治療之外,在幹細胞療法尚未發展成功之前,DBS深腦部刺激術是巴金森患者目前的最大希望。這種稱為「深腦部刺激術」( 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的外科手術,可以有效地改善無法以藥物控制的病情。目前花蓮慈院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已將巴金森治療帶入與全球先進國家同步的治療領域,陳新源主任說,「深腦部刺激術( DBS)」術式用於動作障礙疾病例如巴金森症、肌張力不全等疾病治療已是美國FDA核可,因為手術具有可逆性和可調整性,使其療效增加而副作用減少。家裡只要有一個巴金森病人,全家人都會陷入低潮。今年二月十八日才動手術的楊晴三,是深腦部刺激術病友中的第121例。他的太太葉麗娟說,楊晴三在手術後,改變很多,不但能自己照顧自己,換衣服、穿鞋子,生活自理,也找回喪失已久的信心。同是病友的手工皮鞋製作師傅黃魏銘也認為,現今的巴金森症治療方法中,深腦部刺激術是最能改善症狀的療法,遺憾的是國內尚未將整套的晶片儀器納入健保給付,不僅讓許多巴金森病人只好任病情惡化,更使許多家庭為了照顧罹患巴金森病的親人,經濟陷入困頓,希望政府能從社會成本的考量,在巴金森病人還未惡化到極點前,能有機會藉由深腦部刺激術的治療,至少能恢復生活自理、不依賴家人的程度,讓有工作能力的家人可以安心的工作,以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

12~18歲女生看過來!勵馨女兒獎甄選活動開跑了~

12~18歲女生看過來!勵馨女兒獎甄選活動開跑了~

勵馨基金會秉持著〝empower〞少女的信念,2003年起每年皆透過舉辦台灣女兒節系列活動,呼籲台灣社會對女兒價值的重視,並為鼓勵台灣女兒突破性別限制,發揮內在力量,而特別舉辦Formosa女兒獎甄選活動,歡迎12~18歲自信與實力兼具的妳,立即報名參加Formosa女兒獎甄選,得獎女兒還可獲得紀念獎座、獎品與參加學習之旅,妳就是下一個Formosa女兒獎得主! ◎ 參加對象:自認擁有自信、活力、責任、勇氣、知識等特質的12-18歲女生。◎ 參選獎項數理科技獎:我愛數理,聰明伶俐勇氣冒險獎:我愛挑戰,有勇有謀特殊創作獎:我愛創作,才華洋溢體能運動獎:我愛運動,十項全能公共服務獎:我愛服務,超女是我 ◎ 報名時間&方式:即日起至98年6月30日截止。請至formosa.goh.org.tw下載填寫報名表格後,郵寄至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75號7樓「勵馨基金會 98年Formosa女兒獎活動」收。評審作業將訂在98年7月19日(日),請參加者預留面試時間,面試名單與順序會另行通知,並公布於勵馨官方網站。如有任何問題請洽02-2362-6995*306

掌握香港腳黃金治療3要 1次治療四大症狀

掌握香港腳黃金治療3要 1次治療四大症狀

你的香港腳怎麼樣都治不好嗎?根據統計,有近兩成的患者在治療後一個月內症狀重新發作。台大皮膚科廖怡華醫師表示近八成香港腳患者有「不癢就停藥」的錯誤用藥觀念,成為病症不斷復發的原因之ㄧ,患者應把握「黃金治療3要」原則,斷絕黴菌繼續滋生。■ 醫師:「不癢就停藥」迷思 造成香港腳患者從未治癒研究發現,台灣香港腳罹患人數破百萬,尤其在濕熱的夏天,每十人就有一人中獎!台大皮膚科醫師廖怡華表示這種只求治標不治本的用藥行為,在門診中相當常見,廖醫師指出許多病患以為只要 “不癢”香港腳就是好了,其實患者腳上的黴菌數並未完全消失,香港腳根本沒治好,甚至有近兩成的患者不到一個月就復發了。廖醫師表示由於香港腳是種傳染病,家人或朋友間的交互傳染必須特別注意。醫師指出曾有名年輕男子就醫求診表示,黴菌感染險些破壞他的婚姻大事,未婚妻害怕婚後遭到黴菌傳染,堅決要求男友的黴菌感染必須治癒,男子因此有毅力地完成用藥療程,並拿到痊癒的診斷證明之後,終於順利的娶到美嬌娘。■「紅、癢、皰、皮」四大症狀 判別香港腳廖怡華醫師表示在臨床上需根據四大症狀來判斷香港腳是否治癒,分別是發紅、搔癢、水皰與脫皮,四種症狀不一定同時發生,但在治療時必須確認四種症狀都解除才算真正痊癒。皮膚科醫師普遍認為紅、癢是最容易改善的香港腳症狀,而脫皮是最難治癒的。■ 香港腳黃金治療3要:「要短」、「要漸癒」、「要乾燥」廖怡華醫師提出「香港腳黃金治療3要」,呼籲患者在用藥的過程中要注意:療程「要短」、症狀「要漸癒」、腳部「要乾燥」。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市面上大部分的香港腳藥,需要3-4週的用藥療程,但多數患者沒有耐心完成療程,造成香港腳的治療不完全,因此香港腳用藥療程「要短」,如只要用1次的短療程藥物,確保患者能完成整個療程,1次治療香港腳的四大症狀。此外,用藥若是正確,症狀需有漸進式的治癒。因為皮膚新陳代謝需要4-6週,故治癒也需要相同的時間。廖醫師表示在用藥的第1週,紅、癢及水皰現象會有明顯的改善,若沒有好轉,醫師提醒可能不是單純香港腳,最好立即就醫檢查,以免病情惡化。而在用藥後的第6週,再確認紅、搔癢、水皰及脫皮四大症狀是否已趨近治療,來判斷患者的香港腳是否已治癒。最後,醫師提醒用藥過程中,腳部「要乾燥」,不要讓腳部處於黴菌容易繁殖的溫暖潮濕環境,避免造成腳部再度感染或影響治療的成效,建議穿著棉質襪子或通風的涼鞋,以保持腳部清爽乾燥。■ 男大學生羞於承認香港腳 女友親手去角質手部也發癢22歲的男大學生楊同學,國中時罹患香港腳,至今已長達10 年之久,然而不癢就不擦藥的錯誤觀念,導致香港腳不斷復發,一年2/3以上的時間與香港腳共存,從未真正治癒,也不敢對女友坦承自己有香港腳。女友見他腳部脫皮嚴重,親手幫他去角質後,卻出現手部發癢現象!為不讓女友被自己傳染,楊同學目前使用最方便的香港腳1次療程藥物Terbinafine once,並遵循醫師囑咐的黃金治療3要原則,已治療10天左右,症狀正在持續改善中,其中紅、癢及水皰等症狀已有明顯改善,脫皮也正逐漸減少。

配方奶營養素不足 嬰兒智能發展較差

配方奶營養素不足 嬰兒智能發展較差

過去由於配方奶提供了足夠的便利性與普遍性,孕產婦逐漸不再對母乳哺育的加以重視,研究發現配方奶風險如下:1. 提供不完整營養素:吃配方奶的嬰兒的智能發展較餵母乳者差,這樣的差別一直到成人期仍存在,營養素的不完整或許是因素之一。2. 缺乏保護因子:吃配方奶的寶寶得到嗜血桿菌感染的機會比吃母乳的寶寶高出4到16倍,因為任何細菌感染住院的機會高出十倍,下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多出一倍,中耳炎的機會高出三到四倍。3. 誘發過敏引發體內發炎反應:配方奶是以牛奶蛋白為基準,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研究發現有過敏家族史的孩童,餵食配方奶後產生過敏的機會比較高。 由於過早接觸到外來蛋白質,也可能引發體內產生不當的免疫反應,日後慢性疾病如兒童期糖尿病的機會較大。 4. 含有重金屬:配方奶中的鋁及矽的含量為母乳的數十倍到數百倍,對寶寶長期的影響仍不清楚。 5. 細菌污染的機會較大:在歐美地區這兩年仍有新生兒因為配方奶中的細菌污染造成嚴重感染,甚至死亡。每一年,世界各地都有配方奶遭受到污染而被迫回收的案例。6. 配方奶中可能含有基因改造食物的成分,是否會造成新的過敏原,增加對抗生素的抗藥性等也仍是未知數。7. 經濟上的花費較大,尤其是有添加特別營養素的配方奶。8. 寶寶和照顧者有肌膚接觸的機會可能會減少,這或許也是智力發展差異的原因之一。 9. 沒有哺餵母乳影響媽媽的健康:產後子宮恢復較慢、產後出血的機會較大、身材恢復較慢、得到停經前乳房癌的機會會增加、卵巢癌的機會增加、骨質疏鬆機會較大。近來各界逐漸重視母乳哺育問題,發現母乳不僅對嬰兒的成長發育、疾病預防及認知發展,以及對母親產後子宮與身材之恢復及未來罹患骨質疏鬆、卵巢癌及停經前乳癌等疾病發生都有預防效果,甚至對於家庭、醫療系統及工作場所都有經濟上的好處,更有助於環境保護,於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即呼籲各國政府保護、鼓勵及支持嬰幼兒純母乳哺育六個月,其後再添加適當的副食品,持續哺育母乳至兒童兩歲或兩歲以上。   為瞭解臺灣地區婦女之健康狀況及其對哺育母乳的看法,以做為規劃婦女健康促進及推廣母乳哺育政策之參考依據,臺中市衛生局配合國民健康局將於98年4月1日至5月31日進行「母乳哺育率調查計畫」,作為未來母嬰親善相關措施擬訂參考,受訪對象以居住臺中市在97年4月至97年9月生產的婦女為對象,預計進行抽樣訪視600案。  哺乳調查由本市衛生所工作人員及由衛生所推薦經過培訓的母乳調查訪問員,進行哺餵母乳相關資料的收集,所有訪員會配戴衛生局核發的識別證以利民眾辨示身份。本項研究將以以直接到家或邀約到衛生所的方式與受訪婦女進行面對面訪問方式進行,主要訪查項目包括受訪婦女的工作和家庭狀況,以及對母乳哺育的知識來源、看法與行為等,在訪問過程中所提供的資料,將與其他600位受訪者所提供的資料合併作整體統計分析,絕不會單獨對外公布個人的資料,衛生局相關調查訪問以及資料處理人員,也會善盡資料保密的責任,並按政府相關法律規範處理及保管本項調查所蒐集的資料,懇請惠予協助並接受訪問。執行期間對本項調查若有任何問題,可撥打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查證或逕洽轄區衛生所及衛生局保健科(04-23801120)確認。

小朋友鬧自殺 小心他是玩真的

小朋友鬧自殺 小心他是玩真的

現在不僅大人的壓力大,痛苦指數高,連小孩似乎也過的愈來愈不快樂,學生自殺的新聞時有所聞。自殺的年齡層不斷下降,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身心內科 - 譚利光心理師表示,在臨床工作中,曾遇到了一位小四的女生、在家企圖以衣架上吊結束生命的兒童個案。由於事發突然,家屬難以接受,對原因更是不解,只是批評孩子的行為,「十歲的小孩就學著別人鬧自殺」,顯然忽視了兒童背後無助的心聲。譚利光心理師指出,前述個案是隔代教養,直到小一時才回去與父母一同生活,適應情況並不好。就診時亦由外婆帶來,個案自述生活不快樂,來看心理問題,在家因犯錯常被父親嚴厲責打,也常目睹外公、外婆的激烈爭吵,這些不愉快的記憶常常出現。當妹妹不乖被打時心中充滿了不安與恐懼。■ 兒童想自殺都是有跡可循兒童也會將自殺意念付諸行動的。美國的研究,六至十二歲無精神疾病的兒童中,有3%曾企圖自殺過。研究顯示家庭是影響兒童自殺的重要因素,兒童自殺與家庭的相關性也大於與自我人格的相關性。兒童自殺大都經過時間的醞釀,也都有跡可循。在日記、作文中出現自殺相關的文字、口語的訊息或威脅要去死、功課退步、從事打架、菸酒與濫用藥物等偽裝憂鬱的行為、把自己心愛的玩具送人等都是明顯的危險訊號。■ 由心理專業人員進行輔導譚利光心理師說,企圖自殺的孩童並不會主動表達問題,但多少都會釋放出自殺線索。被關心、被肯定是他們的心理需求,若家長、老師平時能養成扮演好觀察跟傾聽角色的習慣,一發現異狀,立即採取預防措施,並由心理專業人員進行評估與輔導,才能防治兒童自殺的不幸。

乳房腫瘤 ≠ 乳癌

乳房腫瘤 ≠ 乳癌

乳房除了哺育下一代的功能外,在女性身體及心靈上也佔有很重要位置。除了一般常在意大小及形狀外,它帶給女性最大的困擾就是會長腫瘤。大家可能常從周遭女性朋友,家人或同事聽到乳房長腫瘤,甚至是乳癌。令人不禁對自己的身體更加關注。其實乳房腫瘤並不等於乳癌,常見的乳房腫瘤如纖維瘤、管內乳頭狀瘤等都是良性腫瘤,只有惡性腫瘤才稱乳癌,奇美醫院一般外科 - 顏家聖醫師,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有關乳癌之觀念。女性乳房從青春期開始,受女性賀爾蒙刺激影響開始發育成為女性重要第二性徵。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及營養增加,女性青春期開始也越來越提早,它所帶來的困擾也隨之提早。在乳房發育時會帶來疼痛,甚至有些家長會緊張小孩怎會這麼早就發育而懷疑長腫瘤,發育之後隨著生理期可能會造成每月乳房漲痛不舒服,其實造成乳房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如: (1)週期性疼痛-通常發生於月經前二至三天,那是由於乳房血液供應增加而有脹痛感,於月經過後便漸漸消失。 (2)腋部乳房組織-有些婦女乳房發達延伸至腋下,亦有週期性的腋下疼痛。 (3)穿戴不合適的內衣。(4)龐大懸垂的乳房。(5)外傷有時引起疼痛-如過分撫摸、壓擠、吮吸。(6)乳房感染。(7)懷孕或哺乳期間,乳汁淤積,偶而會引起疼痛。 (8)乳頭因哺乳而發炎、破裂,或過分乾燥破裂亦會疼痛。 (9)情緒引起的乳房疼痛。只有一成左右是因為腫瘤所造成,而這其中又大多是良性腫瘤。反過來說,乳癌初期症狀以疼痛表現只有 5%左右,所以如果以疼痛與否判定是否有惡性腫瘤,及來決定是否看醫師,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顏家聖醫師指出,一般來說,如果乳房有腫塊無論疼痛與否、不正常乳頭分泌物、乳房外型改變或皮膚有橘皮樣的變化都是較不好的表徵,需立即給專科醫師檢查。但如果沒有這些症狀,是不是就不需要檢查,當然不是。乳癌好發年齡約在40至50歲且有年輕化傾向,如果您是乳癌高危險群(如有家族史、飲食偏向高脂肪食物者、酗酒者、頻繁患良性乳房腫瘤者、曾患一側乳癌者等)、更年期服用賀爾蒙或40歲以上,建議定期接受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健康問&答 ◆ 那乳房檢查該掛哪一科?顏家聖醫師:「直覺性上會回答婦產科,其實是錯誤的。乳房專科醫師大多為外科醫師,所以應從一般外科門診中找尋乳房特別門診來就診。乳癌其實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有可能會罹患乳癌,只是機率約為女性的百分之一,稍加注意就不會錯失治療時機。乳房檢查除了每月自我檢查及定期專科醫師的臨床觸診及問診外,常見的影像檢查有乳房超音波及攝影, 更有核磁共振(MRI)這個利器,臨床醫師會根據情況排定檢查,進一步再作切片檢查或針抽吸細胞檢查來確診。一旦診斷乳癌,治療方式常需要多種治療(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賀爾蒙治療)。 其實乳癌雖為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但其治療效果卻很好,如果能跟醫師配合雖不幸罹患此病痛亦能克服此難關而重獲新生。」

攝取排毒in食材 自然清除體內毒素

攝取排毒in食材 自然清除體內毒素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頻率,同時也要提高身體的代謝機能。當有害物質進入體內時,我們只能利用身體本來的解毒作用來保護自己,但是為了盡量減少有害物質通過皮膚,確實攝取食物的營養也變得很重要。具有解毒作用的食材可以大致分為「將毒素夾住排出的食材」、「提高解毒力的食材」、「將毒素沖走的食材」三種。只要均衡、積極地攝取這些食材,就可以讓每天的飲食具有高排毒效果。  ◆ 夾帶毒素排出體外的食材有些食材可以利用螯合成分夾住毒素,將有害物質排出。所謂螯合在希臘語中是代表「螃蟹的大螯」之意的科學用語,表示有害物質會被螃蟹的大螯夾住結合,然後排出體外。具有螯合作用的代表性食材有綠色花椰菜、洋蔥、菜、蔥、細香蔥、菠菜、大蒜、醋、葡萄柚等。 洋蔥、綠色花椰菜、波菜裡的槲黃素(Quercetin)、醋及葡萄柚等所含的檸檬酸(Citric acid)、蔥及菜等所含的烯丙化合物(Allyl Compound)、大蒜裡的蒜甘(Alliin)會在進入體內的有害礦物質與氧接觸之前,就利用螯合作用進行包覆的動作,防止其氧化。 ◆ 提高解毒力的食材 含有許多鋅及硒的食材具有製造解毒蛋白質的功能。這可以與有害礦物質結合,促進無毒化,提高解毒力。 ◆ 將毒素強力沖走的食材 要將毒素沖走,被稱為「腸道清道夫」的食物纖維最有效果。食物纖維可以捕捉有害物質,順利地將毒素一起帶走。 牛蒡、蒟蒻、蓮藕、寒天等的食物纖維可以有效排出戴奧辛等有害物質。另外,蘋果等柑橘類水果所含的果膠(Pectin)具有解毒力,可以將重金屬的毒素化到最小。(本文擷取自『經皮毒完全排毒法』一書,由世茂出版有限公司發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