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手指反覆做同一動作 易造成板機指!

手指反覆做同一動作 易造成板機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職清潔公司員工的51歲袁女士,平常需不斷進行擦拭、清洗等手指反覆出力動作,3個月前左手掌食指根部開始疼痛,甚至有彎下去就卡住、扳直就「喀」一聲的狀況發生,且經常伴隨劇烈疼痛,近日更嚴重到手指無法伸直,嚴重影響工作。至醫院就診,經骨科醫師診斷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予以類固醇藥物注射輔以手指體操衛教後,袁女士順利恢復。「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又稱為板機指好發於50到60歲需「長期反覆手指彎曲」及「使用抓握工具」的女性,發生率約2%。另外,糖尿病、腎臟病、痛風及部分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疾病關係易使組織增生、堆積,得病風險也較常人高。台北慈濟醫院骨科胡家榮醫師說明,位於手掌骨遠端有個類似滑輪的增生組織,稱為「滑車」,滑車就像水電師傅固定電線的膠條,在手指上引導肌腱在正確的方向上滑動,也因為有滑車的固定作用,手指屈指肌腱收縮時不會向掌側突出,且只需些許的肌腱收縮,就能使手指關節大幅度的彎曲。「但若手指過度使用,會造成滑車與屈指肌腱過度磨擦,使得滑車發炎、肥厚增生;當手指彎曲時,肌腱滑動到狹窄的滑車,便會有疼痛、卡壓的感覺。」常見症狀為大姆指和中指根部明顯疼痛板機指導致手指活動困難,甚至在手指彎曲到底時,會伴隨劇烈疼痛且卡在彎曲的姿勢,如同手槍擊發使板機停留在後頭一般,而若硬將已彎曲的手指伸直,也會產生如同「扣板機」的彈跳感,因此坊間俗稱為「板機指」。初期症狀為手指根部疼痛,隨病情加重會出現彎曲卡住的情形,但仍可扳回原狀;此時若無適度休息、搭配治療,嚴重者恐將導致無法讓手指完全伸直。一開始可藉由手指體操,搭配復健科之蠟療、熱療、電療或紅外線光療等方式改善疼痛,促進組織修復,恢復活動度。如進展較嚴重,則可注射類固醇,以達到長時間的舒緩。復健以蠟療、熱療、電療、光療 嚴重可注射類固醇但若上述方式皆無法改善病症,就需以手術方式鬆解滑車。胡家榮醫師特別提到:「治療過程中,類固醇注射次數不可過多,否則容易增加感染與肌腱斷裂的風險,若類固醇注射後半年內就症狀復發,未來也有比較高的機會需要手術才能完全根治病症。」胡醫師提醒,「患者平時可配戴專用護套減少手指彎曲,並以熱敷或輕輕按摩痛點的方式,待放鬆軟組織後再緩慢開始手指體操,讓肌腱平順通過滑車。」預防根本在「讓手指適度休息」,避免過度使用,才能避免手指卡關的疼痛命運。

長效型散瞳劑效用長 避免釀高度近視

長效型散瞳劑效用長 避免釀高度近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假性近視」怎麼辦?孩子有視力不良問題時,眼科醫師常會診斷為「假性近視」,並處方「散瞳劑」,讓孩子在睡前點用。「假性近視」不是真的近視,通常是用眼過度,睫狀肌緊繃,散瞳劑能夠過度使用的肌肉適度放鬆,改善視力模糊的狀況。家有近視兒童,有時可能需要讓孩童點「散瞳劑」治療,家長們擔心的是:何時該點散瞳劑?會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為什麼要用散瞳劑眼科醫師在做眼底檢查前、手術放鬆睫狀肌用來止痛、檢查有否假性近視,以及治療近視時,會視情況使用散瞳劑,對兒童而言,主要是為了治療近視。哪種散瞳劑可治療近視散瞳劑可分短效型及長效型,在醫院做眼底檢查、檢查是否有假性近視時,用的是短效型散瞳劑,藥效約6至8小時,藥效過後瞳孔即會恢復正常。至於控制兒童近視度數加深,使用的是長效型的散瞳劑阿托品(Atropin),效用可長達一週。由於近視是眼軸前後徑不正常的增長所致,根據研究指出,點散瞳劑有助於對抗眼軸增長,避免造成高度近視。散瞳劑須注意事項:1. 在點散瞳劑的前後,應將雙手洗淨,避免感染。2. 點藥時,每次1滴即可。3. 點完藥水,用手指緊壓內側眼角2-3分鐘,避免藥水流入鼻腔。4. 點完藥水,閉眼5分鐘,不眨眼,讓眼睛休息也讓藥水作用衛福部提醒,平時應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護眼習慣,如未滿2歲兒童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得超過1小時,用眼30分鐘後應休息10分鐘,讀書寫字時光線應充足,並保持35到45公分距離,每天戶外活動2小時,再搭配,補充足夠深色蔬果,才能有效預防及控制近視。

糖尿病不自知 7旬嬤釀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不自知 7旬嬤釀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中70歲李奶奶覺得幾個月前雙眼視力越來越模糊,但眼睛不會痛也不會癢,一開始以為只是白內障變嚴重,不以為意,但之後視力持續惡化,原本有閱報的習慣,也因為看不清楚被迫放棄。經醫師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奶奶因糖尿病未定期追蹤控制,導致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併黃斑部水腫」,雙眼視力都退化至僅有0.2,所幸透過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合併新陳代謝科積極血糖控制,李奶奶雙眼視力進步至0.8,也讓她再也不敢輕忽糖尿病問題了。血糖偏高未持續追蹤 導致視網膜病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黃毓璇表示,患者曾聽聞鄰居因白內障導致視力模糊,因此當雙眼視力惡化時,一度懷疑是白內障所致而延遲就醫。眼科醫師檢查發現患者兩眼的水晶體僅有輕微白內障,並非造成視力不良主要原因,進一步散瞳檢查才發現,患者雙眼視網膜皆有許多小出血點、脂肪滲漏和黃斑部水腫,為典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表現,疑與未妥善控制糖尿病有關。深入詢問病史,患者自述過去曾有血糖偏高的問題,卻沒有繼續追蹤,安排抽血後,果然糖化血色素高達9%(正常值為4%到6%),代表平均血糖超過200mg/dl(正常值應在140mg/dL以下),可見糖尿病控制不佳,才會造成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叮嚀老人家務必定期追蹤,以免病情惡化。糖尿病未控制 5至10年恐發生視網膜病變黃毓璇介紹,糖尿病是全身性的疾病,會造成全身小血管病變,其中就包括眼睛視網膜的血管,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患有糖尿病的民眾5至10年後,都有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初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視力也不會明顯變化,唯有透過眼底篩檢和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若等到患者自覺視力惡化才就診,通常已有中度以上的病變。早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先觀察追蹤合併積極血糖控制,中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可能需要接受雷射、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並預防惡化,一旦沒有定期追蹤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能合併黃斑部水腫、玻璃體出血、青光眼,造成視力大幅下降,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恐有失明的危險。糖尿病是視力隱形殺手 不可輕忽定期檢查的重要性黃毓璇提醒,糖尿病病友除了配合新陳代謝科醫師控制血糖外,務必遵從醫師指示至眼科檢查。糖尿病是視力的隱形殺手,糖尿病患者千萬不可輕忽定期檢查視網膜的重要性,建議定期在眼科追蹤視網膜狀況,有了良好的視力,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冬天用高麗人蔘進補 專家教你如何選

冬天用高麗人蔘進補 專家教你如何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冬天到了,寒流即將來襲,許多人容易有手腳冷冰冰的問題,進而選用進補聖品「高麗人蔘」,但,卻不見功效,甚至燥熱上火,懷疑是不是補過頭?根據中醫理論,冬季時常四肢冰冷,多半屬於寒虛體質,加上台灣人地處亞熱帶氣候,體質難免既濕又寒,如果高麗人蔘只靠單方進補,小心上火、甚至加重手腳冰冷等問題。中醫師強調,吃高麗人蔘需要「複方」才能平補,像是一般四肢冰冷者,吃高麗人蔘更須注意平補 (複方) 調和;挑選即飲高麗人蔘飲,應選擇配方採「補氣雙元」與「合方平衡」的原則,搭配西洋蔘、蓮子、百合、紅棗的養生產品,讓補氣強健的作用更加完整,達到幫助聰明食補、養生抗疲勞、增強體力、專注精神等效果,有助改善手腳冰冷。高麗人蔘主要用於虛證 可補充元氣助增進體力吃高麗人蔘有何好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人蔘,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心經。在臨床應用上,高麗人蔘主要用於虛證,如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等症狀,有補充元氣、增進體力、促進氣血循環、改善脾肺胃、生津解渴、安神益智等作用。高麗人蔘應視體質選擇 四肢冰冷須平補複方調和高麗人蔘所含人蔘皂甘比其餘種類人蔘多,所以品質佳,因為炮制與加工過程的不同,高麗人蔘又可分為白蔘與紅蔘;周宗翰醫師指出,由於炮製方法不同,因此補氣跟生津效用就有所差異。紅蔘補氣效果較白蔘強,白蔘生津效果較紅蔘強,因此在選擇上應視體質來決定使用的高麗人蔘種類。周宗翰醫師建議,寒性體質的人服用紅蔘,能達到補氣效果;熱性體質的人服用白蔘,則能達到生津效果,「如果是平性體質,建議紅蔘與白蔘各參雜一半,能避免補過頭的狀況發生,達成中醫所謂調和原理,調和過的高麗人蔘就適合男女老少服用;因此,一般四肢冰冷者,吃高麗人蔘更須注意平補 (複方) 調和。亞健康上班族 服用高麗人蔘助調理身體周宗翰醫師進一步指出,臨床上發現,高麗人蔘在預防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方面有明顯效果;此外,高麗人蔘還有助抗癌、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防止疲勞,助於調節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尤其是上班族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經常服用高麗人蔘有助調理身體。糖尿病患不要單吃紅蔘 以免引起「上火」為何有人食用高麗人蔘會引起「上火」,出現燥熱、咽喉乾澀等不適?周宗翰醫師說明,特別是糖尿病患如果長期服用西藥,常常口中會變成有金屬味,或是比較容易口渴的時候,這時在服用高麗人蔘劑量上就要注意,而且建議不要單吃紅蔘,必須將玉竹、天花粉、生地、知母、天門冬、地骨皮等滋陰生津的用藥搭配使用,就能減少上火的情形。選用高麗人蔘進補 可諮詢中醫師因此,若是不知道自己是屬於何種體質時,就不要只用單方高麗人蔘來進補,以免出現反效果;周宗翰醫師提醒,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高麗人蔘,使用前一定要諮詢醫師,當服用蔘類如出現口舌生瘡、牙齦出血、皮膚瘡瘍等上火症狀,應立即停用,並立即諮詢中醫師。(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子宮肌瘤多良性 需手術治療的5狀況

子宮肌瘤多良性 需手術治療的5狀況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努力多年想生第二胎的39歲的羅姓女,到婦產科求診檢查,發現子宮內長出2顆約6公分的肌瘤壓迫子宮內膜腔,導致雙側輸卵管塞住,所以才會造成無法懷孕的情況。進行達文西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精準將2顆肌瘤摘除,半年後患者即順利自然受孕,如願產下了第二個寶貝。子宮肌瘤為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童綜合醫院婦產科張永玲醫師表示,台灣30歲以上婦女約20%的育齡婦女罹患子宮肌瘤,40歲至50歲罹患比率更高達30%,子宮肌瘤為女性骨盆腔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99%以上的子宮肌瘤都屬良性,為子宮的肌肉和結締組織纖維異常增生所致,只要進行超音波檢查即可被發現診斷。多數患者只要定期追蹤即可,除非有下列症狀造成不適,才需進行手術治療。肌瘤需進行手術治療的狀況1.當子宮肌瘤過大壓迫到其他器官,出現頻尿、便秘、腹脹、殘尿感、腰痠背痛等現象時。2.經血過量或不正常子宮出血,導致貧血時。3.嚴重腹痛,影響生活品質時。4.肌瘤成長速度過快,可能轉為惡性的風險時。5.造成不孕或流產。張永玲醫師表示,不孕症病人中有10%-15%是因為子宮內膜的病變(常見的疾病有子宮肌瘤、子宮沾黏、子宮瘜肉、子宮畸形等),子宮內膜為胚胎著床的地方,所以子宮內膜出現病變時就會影響懷孕。不孕的病人除了做精液分析、卵巢功能及輸卵管檢查外,也不可忽略了子宮內膜檢查。目前切除子宮肌瘤手術會因部位、種類不同,採取不同術式進行,不一定採全子宮切除術,會評估患者的症狀、年齡、生育計畫等而做最適宜的手術方式,尤其對於育齡婦女,醫師多會盡力保全子宮為優先;這次個案採取達文西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就是為了減少對子宮組織的傷害,乾淨清除肌瘤促使輸卵管暢通,以達成再度受孕的可能。

一哭就忘了呼吸 可能是嬰兒屏息症

一哭就忘了呼吸 可能是嬰兒屏息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嬰兒屏息症」常見於六個月到一歲半的嬰兒,尤其一歲是高峰期,兩歲以後再發作的病例則比較少。幼兒常常一哭就忘了呼吸,因腦部缺氧,臉部、嘴唇慢慢地開始變紫青色,並失去意識,身體肌肉軟弱無力;若持續更久,可能會出現抽搐現象,發作時間維持數秒鐘到數分鐘不等,多數孩童會自行恢復。「嬰兒屏息症」臨床尚可分為發紺型和發白型,兩種發生的機率相差無幾。通常是無預警的突然發生!推斷是因為呼吸調節系統尚未健全所導致。若孩童本身患有心臟疾病,例如心律不整;神經系統疾病,例如癲癇及缺鐵性貧血,疾病發作可能更頻繁,症狀也會更嚴重。嬰兒摒息症發生的原因尚未完全被了解,一般和以下幾種因素有關1、劇烈的哭泣後造成血中的二氧化碳銳減,因而引起腦部缺血。2、憋氣後的呼吸暫停導致缺氧。3、閉氣性痙攣使胸腔內壓增加。4、心臟排出量減低,造成腦部循環障礙。發作時可做的緊急應變措施1、可準備冰毛巾放置寶寶前額上,縮短症狀出現的時間。2、若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至5分鐘,可透過刺激讓寶寶恢復呼吸,例如指甲用力刮寶寶腳底板、手指持續用力按壓「人中穴」。3、出現抽搐現象,請讓孩子側躺,以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絕對不要放任何東西到他嘴巴內!因為放置過程可能造成牙齒或牙齦受傷,放入的東西更可能阻塞呼吸道。4、對於症狀較嚴重的孩童,如原本就有重度心臟或肺部疾病,當其抽搐或昏迷時,應進行急救步驟:清除口腔異物、給予心臟按摩及人工呼吸,然後立即送醫治療。避免再次發生幼兒摒息症的方法1、減少哭鬧的機會2、耐心引導3、轉介兒童心智科一般來說,大部分幼兒摒息症發作的症狀輕微,目前醫學上也並未發現,它會造成孩童智力不足或腦部傷害。當小孩發病時,家長可以馬上用手指用力按壓「人中穴」的部位〈鼻溝正中線的上三分之一及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持續數秒,直到小孩恢復正常即可,這種處理方式最適用於急性發作時的紓解。通常在孩童5、6歲之後,呼吸調節系統發育完全就會自行痊癒。對於這類的孩童,教養本來就需要多花些功夫,父母有任何需要,相關醫師都能給予協助。

長期胃食道逆流 竟因內衣穿太緊

長期胃食道逆流 竟因內衣穿太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名24歲的小姐平時總是覺得腸胃不適,長期服用西藥但卻毫無改善,且胃食道逆流的情形越來越嚴重,觀察其身形,總覺得內衣提的特別高,馬甲也過於緊繃,後來建議患者先暫時換穿一般無鋼圈的運動內衣,腸胃症狀就減緩許多。翰鳴堂中醫診所賴睿昕醫師表示,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具有堅挺的胸部是每個女生夢寐以求的目標,但是內衣與馬甲太緊卻容易對身體產生危害,長時間穿著有可能妨礙腸胃蠕動,嚴重者甚至胃食道逆流。過緊的衣物會使腸胃蠕動變慢,導致胃酸逆流回食道的情況。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會感到胸痛、口中有苦味。而食物吸收效果變差,而且吃東西會有困難,民眾可能以為自己真的瘦下來了,其實是因為營養不良所致。胸部主要是肝經,膽經與胃經巡行的地方,選購內衣應選擇合身,最好親自試穿。如尺寸太小或太緊,或穿馬甲太緊的話,會影響到胸形,易感到胸悶及皮膚、經絡、血液循環不好。在中醫認為過緊的內衣會造成氣滯、血瘀、經絡循環不順暢的問題。中醫調理上,可用疏肝、理氣、化瘀的藥方來緩解症狀。雖然說內衣對女性的乳房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長時間穿內衣是不好的,容易影響身體健康,特別是穿過緊的內衣,更容易影響血液循環,導致頸椎遭受威脅,尤其是一些肩帶比較細的內衣,會使人的肩部,背部肌肉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緊繃,容易導致這個部位的肌肉過度疲勞,出現腰酸背痛肩頸僵硬等頸椎綜合症,如有感到胸悶的現象,可按壓膻中穴,以及乳根穴,幫助理氣化瘀。以及若為影響到頸、肩、背酸痛,可按壓天宗穴、肩井穴,可幫助疏通頸、肩、背的經絡循環。賴睿昕醫師表示,合適的胸罩可以保護乳房,避免乳房過度下垂,在顯示女性的美態中起烘托作用,若胸罩不合適也會給身體帶來痛苦。因此女性朋友選購胸罩時,一定要注意大小適中,穿戴不宜過緊或過於狹窄,並要注意經常活動上肢,在肩部的位置移動吊帶。睡覺時也不要戴著胸罩,在家不出門或不迎接客人時,也可以考慮少使用,這樣可以解除或緩解其對胸部的束縛。每次摘掉胸罩後記得按摩一下乳房,以便該部位的淋巴系統恢復正常。年輕女性,特別是那些平常連睡覺時都不願將乳罩取下來的女性,一定要牢牢記住12小時這個極限,平常只要不是在公共場合,就盡量要讓胸部放鬆,以保證淋巴液排出。

減醣不可不知:補好油保護身體細胞!

減醣不可不知:補好油保護身體細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執行減醣飲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總熱量的攝取,適量的增加蛋白質以及油脂的攝取,特別是脂肪的部分,我們的身體需要優質的脂肪來提供細胞修復以及運作。不同的脂肪酸在我們體內扮演不同的角色,好比飽和脂肪主要提供我們能量,Omega 9 相對穩定,具有極佳的抗氧化作用,Omega 3 及Omega 6 是細胞膜的原料,在免疫系統中也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們分別負責啟動發炎及消炎的免疫反應,保護身體不受外來物的侵害。因此,藉由平衡體內油脂,可以使全身細胞代謝變佳,反而可以養成不易發胖的體質。低醣高脂飲食的實際案例減醣好油的飲食方式,國外一般稱為LCHF(低醣高脂飲食法),有別於高葡萄糖飲食,對腦部的運作有著極大的貢獻。最早源自於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對癲癇兒童的治療。多年來,眾多的癲癇兒童已經藉由這種飲食法,得到非藥物的有效控制。由於著重於脂肪的攝取,正好彌補了幼兒於胚胎時的發育缺陷。當今常見的幼兒精神疾患,如過動、自閉、亞斯伯格、癲癇、妥瑞氏症等,皆可藉由高脂低醣的飲食方式,獲得極佳的改善。並可進一步解決此族群兒童,伴隨產生的皮膚過敏、腸黏膜、鼻黏膜缺損及腎上腺亢奮等外胚層相關症候群。相較於美國1993 年的錯誤飲食金字塔政策,造成了廣大的慢性病效應。瑞典政府當局經由飲食營養專業機構,歷經2 年,檢視超過16000 篇相關研究論文,率先於2013 年10 月27 日,正式宣布拒絕實施美國既有的飲食金字塔政策,改以高脂低醣的飲食方式,為最新瑞典國民飲食政策方針。高脂低醣的飲食方式,使得瑞典國家選手在2014 及2015 兩年,世界腦力錦標賽中皆奪得亞軍。由此可看出,一個成功的公共衛生政策,可帶來民族智力地的全面提升。使用油脂當身體的能量來源,能讓細胞產生最少的垃圾,且減少細胞內氧氣的耗損,進而能有效的支援心臟及肌肉的運作,可大大提升了運動員及特種軍人的體能表現。從實驗對象觀察,執行低碳水化合物、高優質脂肪飲食的馬拉松選手Tim Olsen,於2012、2013 連續兩年贏得美西馬拉松總冠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此外,低碳水化合物及高油脂的飲食,也大大降低了潛水者上岸後,常見的癲癇症狀;因此,美國海軍特種部隊海豹部隊(Navy Seal)隊員,更是全面性的執行減醣好油飲食。(本文摘自/減醣‧好油‧綠拿鐵:四階段減醣步驟,3個月瘦14公斤,三餐最方便迅速、能量滿分的飲食計畫/常常生活文創)

這些疾病症狀 竟都與頸椎病有關!

這些疾病症狀 竟都與頸椎病有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椎間盤是盤狀軟骨物質,是人體天然的避震器,讓我們能做轉頭、挺腰及扭轉身體等動作。椎間盤中央的核心是髓核(Nucleus pulposus),髓核內含水及膠原纖維(Collagen Fiber),因此柔軟有彈性,可以分擔脊椎承受的壓力及衝擊。椎間盤外圍是強韌的纖維環(Annulus),可維持髓核的穩定性。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或者開車的人,總保持一個姿勢,缺少運動,肌肉得不到活動。頸椎的協調性是依肌肉來調節的,低頭、仰頭、旋轉是依靠不同肌肉組織共同協調的結果,如果肌肉力量過於薄弱,運動的協調性就會比較差,導致更多不均勻的力量損傷椎間盤。想不到的頸椎病症狀頸椎病導致的症狀廣泛,但是定義簡單,就是頸椎相關的身體結構,例如椎間盤、韌帶、關節,因退化或病變造成頸椎管、椎間孔等重要組織變形或狹窄,致使周圍重要組織,如脊髓、神經血管等等受到損害所產生的病理表現。這些生理結構所產生的病變,產生一連串繼發性的病症,又稱為頸椎症候群。頸椎症候群主要有3 個類型:1. 肌肉筋膜症狀。2. 神經症狀。3. 血管症狀。【頸椎症候群的3個症狀類型】肌肉筋膜症狀• 此類症狀多是因生活緊繃,缺少運動,所引起的一種肌肉疼痛,最常見於肩頸部位。• 臨床特徵包括:❶ 緊繃帶(taut band)。❷ 激痛點(trigger point)及轉移痛(referred pain)。❸ 局部抽搐反應(local twitch response)。• 在某一特定肌肉有激痛點時,常會在特定的區域產生轉移痛;另外使用針刺或快速按捏肌肉的緊繃帶時,可見到或感到肌肉產生局部抽搐反應。神經症狀• 此型頸椎病多由椎間盤退化骨刺增生,頸椎關節和韌帶的鬆動、錯位,造成對頸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而引起以頭、頸、肩、臂、指疼痛為主的症候群。• 常有人會說背部「膏芒」(台語)的地方痠,怎樣動都不舒服,有的甚至會順著肩膀、手臂,一路麻到指尖。• 典型的不適症狀,包含上肢痠、痛、麻、感覺喪失、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等。血管症狀• 頸椎病患者由於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椎間隙狹窄,椎骨間距離較正常人減少,使椎動脈屈曲而致血管腔狹窄。• 此型頸椎病除了頸部痠痛不適外,還容易退化病變出現以下症狀:❶ 放射性腦血管痙攣,表現為頭痛、頭暈;❷ 腦部缺血,當頭轉到某一方位時即感到頭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症狀,甚至昏倒;❸ 出現肢體突然麻木、感覺異常、持物無力或暈倒,但並不伴隨意識障礙,起來後可立即行走。頸椎病是一種退化性病變,因退化造成頸椎骨質增生(骨刺)或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頸脊髓、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起初是經常性頸肩部痠痛、頸部活動範圍減少、經常落枕;嚴重時會有手麻、手抖等神經症狀。頸椎是大腦指揮全身生命活動的神經傳達通路,一旦這些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一般人想像不到的頸椎病表現。視力障礙頸椎病的症狀包含視力減弱、間歇性的視力模糊、單眼或雙眼腫脹、流淚、畏光;嚴重者甚至出現視野縮小。視力障礙的發生,起因於頸椎病造成大腦視覺中樞缺血、缺氧所造成,患者通常因為病情,直覺反應到眼科就醫,以致病情延誤。乳房疼痛頸椎病會讓患者感到一側的乳房或者是胸大肌有間斷性的隱隱作痛或是陣痛,當頭部轉向一側時會更為明顯,容易被誤診為心絞痛或者是胸膜炎。吞嚥困難許多頸椎病患會出現咽喉發癢,吞嚥的時候出現異物感,而後出現間歇性的發作。吞嚥困難會伴隨著噁心、嘔吐等症狀。時常被誤以為是消化系統的問題,但在透過食道鏡和胃鏡檢查後,結果往往都顯示正常。下肢癱瘓或大小便困難頸椎病患者嚴重時會出現四肢麻木,且有時伴隨著頻尿、排尿不乾淨或大小便失禁等,但因為症狀與頸部距離太遠,而忽略上述症狀也有可能是頸部病變而來。高血壓頸椎病導致血壓升高的情況,很容易誤以為其他類型的高血壓。頸椎病會伴隨著頸部疼痛、緊張、麻木的情況,這些症狀和交感神經過度刺激有關,而刺激交感神經會引起的血壓升高或降低,升高時稱為頸性高血壓。(本文摘自/不開刀,治頸椎/帕斯頓數位多媒體有限公司)

癌後營養 秉持粗淡雜少爛素6字學

癌後營養 秉持粗淡雜少爛素6字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醫學強調:飲食保健首先須注重脾胃功能的調理保護。只有脾胃運化健旺,才能接受飲食物並將其轉化為精微物質,輸送到周身百骸營養五臟六腑,從而發揮對身體的營養與保健作用。因此,古今醫家都注重脾胃功能,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對健康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若要養生防病,飲食要始終注意顧護脾胃,癌症患者尤需「以護胃為先」。癌症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是個漫長過程,治療過程中,患者本來脾胃功能較差,還要承受放化療之苦,脾胃功能更弱,很多患者出現吃飯沒胃口、飲食不香等現象。現在很多患者家屬,在患者一經治療後,就給患者硬補,結果患者出現消化不良、腹脹等不適表現,甚至病情加重的也不在少數。因此,不要強求患者根據所謂道聽塗說的飲食方法進食。現代人的一些慢性病是盲從社會習俗,硬「吃」出來的。在胃口不適的情況下,肥甘厚膩之類,或許就是胃所「惡」 的;而粗茶淡飯、清淡飲食,或許就是胃所「喜」的。因此,癌症患者要順應脾胃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才會起到保護作用。 因此,何教授給患者推薦了六字飲食原則:粗、淡、雜、少、爛、素。 「粗」指的是粗糧、雜糧、粗纖維類食物。 「淡」指少吃高脂肪、動物蛋白類食品,以天然清淡果蔬為宜,適當控制鹽的攝入量(每人每日攝入量不超過6公克)。 「雜」是指食譜宜雜、廣,只要沒有明確的致癌性或不利於某種癌症的防範與康復,均可食用。 「少」指對食物攝入的總量,及糖、蛋白質、脂肪的攝入量均應有所節制,消化功能差的癌症患者可每餐少吃,適當加餐。 「爛」是除新鮮水果、蔬菜外,其他食物均應煮爛、煮熟,特別是老年癌症患者和放化療治療中及治療後的患者,尤其要煮爛,以利消化。 「素」多指新鮮蔬菜和水果,這些食物富含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對癌症的防範和康復益處多多。總之,要保護脾胃的消化功能,才能促進飲食營養的正常消化吸收。在中醫看來,人的所有生理功能,都有它內在的節律性和規律性,順應這種規律和節律,則可促進身體與自然保持和諧,從而可促使各項生理功能的有序協調,進而增進健康。否則,飲酒無數、饑飽無度等,均會嚴重干擾正常的飲食營養和脾胃的生理功能,久之則釀生疾病。(本文摘自/癌後營養學/大是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