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又傳嬰趴睡窒息!十大照顧疏失勿輕忽

又傳嬰趴睡窒息!十大照顧疏失勿輕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新北市新莊區一名8個月大的男嬰,14日中午突然被保母發現趴睡後窒息,立即通報救護人員送往醫院急救,但急救後仍宣告無效,讓家屬聽到消息趕抵時痛哭失聲。照護者一時的疏忽,可能會意外奪走寶貝孩子的性命,不可不慎!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兒少保護中心提出由醫師根據臨床經驗觀察,票選出家長10大照顧疏忽行為,其中以「嬰兒趴睡」最為常見。醫師提醒,切勿為了讓嬰兒頭型漂亮而趴睡。常見的十大照顧疏忽:1.讓嬰兒趴睡。2.未妥適使用安全帶和安全座椅。3.藥物未適當儲放。4.未施打疫苗或未提供適當營養。5.獨留幼兒在浴缸泡澡玩水。6.誤食不安全的玩具。7.玩窗簾被拉繩勒住。8.窗戶沒安全鎖。9.戶外游泳戲水疏忽照護。10.廚房煮菜時的意外燙傷。多一分關注 少一次遺憾!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兒少保護中心提出由醫師根據臨床經驗觀察,票選出家長10大照顧疏忽行為,其中以「嬰兒趴睡」最為常見。長庚兒少保護中心醫師葉國偉指出,國外有研究證實,20%的兒童死因是可以預防,而長庚兒少保護中心本次的研究則顯示,應該有高達30%的6歲以下兒童死亡是可避免的,例如猝死、創傷、兒虐、窒息、溺水、缺氧、火災和窗簾繩吊死等。這些可避免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於照顧上的疏忽,或是本身照護知識的不足。世界衛生組織呼籲,5歲以下兒童死者中,有半數以上可藉由簡單可行的預防措施,來保障幼兒的健康與安全。許多醫師提出呼籲勿讓嬰兒趴睡,切勿因滑手機或聊天而忽視了兒童的安全;即使短暫的離開,也切勿獨留幼兒於屋內或車內。藥品或危險物品須放置高處,讓兒童無法取得。兒童搭車須繫安全帶或使用兒童安全座椅;乘坐機車也須戴合格的兒童安全帽。

驚!腎臟也會中風!腎動脈阻塞5症狀

驚!腎臟也會中風!腎動脈阻塞5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期患有高血壓、有陣發性心悸及陣發性心房撲動的62歲王先生,某天右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急診就醫後,經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診為「右側腎動脈梗塞」(俗稱「腎臟中風」),血栓疑似是因心律不整造成,當血栓在心臟處形成後,再經由主動脈、腹主動脈,打到右側腎動脈的分支後釀禍。幸好因腎動脈阻塞處為分支處,影響右腎整體血流不大,不需緊急進行心導管打通。經服用抗凝血藥物住院觀察,待病情穩定後,轉介至心臟科安排心律不整電燒,所幸及時搶救,腎臟功能未受損,追蹤恢復狀況也十分良好。腎動脈阻塞的5種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虹志表示,腎動脈梗塞在臨床上不易診斷,發生率約1%至2%,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有些人會出現持續性腰痛或下背痛、血壓突然飆高、反覆尿道感染、身體浮腫、尿中帶血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不自覺。腎動脈梗塞不易診斷陳虹志醫師解釋,因為腹部內臟較多,且造成右側腹痛的常見原因十分多元,包括膽囊炎、急性腎臟炎、大腸憩室炎、胰臟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等,且因腎動脈梗塞發生的機率較低,另往往需要透過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才能確診,故腎動脈梗塞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診斷與治療。經評估後,決定先透過抗凝血劑治療,直到病情與腎功能穩定後,即轉介到心臟科進行心律不整電燒,預防血栓再度形成,避免腎臟二度中風,或其他器官中風(如腦中風)等情形,如無及時治療或預防再發生,往往會造成慢性腎臟病,長期下來造成末期腎病,提高洗腎的機率。陳虹志醫師提醒,對一般人而言,若是腎臟超音波影像出現邊緣不規則,或缺損情形、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反覆腰痛排除一般細菌感染情形,又有年長、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等危險因子時,建議都需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與預防。

2歲童流血淚 這病兩週內具高傳染力

2歲童流血淚 這病兩週內具高傳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用手去揉紅腫癢的左眼,竟然流下了幾行血淚的2歲謝姓男童,嚇壞媽媽,立即前往醫院就診。確診男童罹患了「出血性結膜炎」,並增生了假膜(透明的膜)。醫師將左眼局部麻醉後將假膜刮除下來,然後開立藥物請家長回家後按時幫男童點藥,觀察假膜是否有再增生;三天後男童再度回診,經醫師檢查後確認假膜沒有再增生,並且恢復狀況良好。急性結膜炎是濾過性病毒感染造成 兩週內具有高度傳染力童綜合醫院眼科主任陳沛仁醫師表示,急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症」,是濾過性病毒感染所造成,以流行性的居多,感染後兩週內都具有高度傳染力,而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則是結膜發炎還伴隨結膜下出血情況。個案疑遭爸爸所感染,因爸爸在小孩出現症狀前,已經反覆右眼與左眼交替罹患過結膜炎,可能因為沒有確實洗手而將病毒傳染給了男童,而孩童因為抵抗力較弱,所以症狀比起大人更嚴重。急性結膜炎會自行痊癒 但嚴重恐造成角膜炎病變紅眼症的症狀非常明顯,會有眼睛刺痛、灼熱、怕光、易流淚、有異物感,眼睛產生大量黏性分泌物,嚴重時會有眼瞼腫脹、結膜下水腫或出血的現象。陳沛仁主任指出,急性結膜炎的病程需要7-10天才會恢復,就算沒用藥物治療,大部分病人仍會慢慢痊癒。但如果完全不加以治療,病灶發作時不但不舒服,且有機會引起其他併發症,例如病毒可能在眼睛結膜產生一些假性黏膜,這就要由眼科醫師幫忙將黏膜清除,不然病程會拖長,以後也容易造成結膜結痂;若併發細菌性的結膜炎,分泌物會變得更黃更黏稠,那就必須使用抗生素藥水;大多數急性結膜炎可以在2週內痊癒,病程較長就會產生角膜炎病變,症狀可以持續好幾個月,還會伴隨著視力減退、畏光等症狀。避免感染5大原則陳沛仁主任呼籲,如果家裡有一個人罹患結膜炎,其他家人常常也無法倖免。勤洗手、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是防止傳染的重要措施。1.避免和紅眼症病人接觸。2.不要用手揉眼睛。3.不要使用公共場所的毛巾和浴巾。4.盡量常洗手以保持雙手清潔。5.游泳後可以點眼藥水避免感染。急性結膜炎的治療,在初期時除了做好勤洗手的好習慣,還可以點用一些無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有舒緩異物感和沖洗掉分泌物的效果;若過了兩三天症狀仍持續,可以考慮使用一些輕微類固醇的藥水,但若使用時間較長,要注意有無眼壓增高的情形。不是所有的急性結膜炎都是因濾過性病毒引起,疹病毒、虹彩炎或急性青光眼也有可能有類似症狀,眼睛不適或出現不正常症狀,還是要尋求專業眼科醫師診治。

這些症狀為低血糖 應適時補充含糖食

這些症狀為低血糖 應適時補充含糖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因食慾不振就醫的55歲男性,抽血檢查後發現為「低血鈉」,被收治住院。因住院期間曾發生數次低血糖(最低數值55mg/dL),故會診新陳代謝科醫師診治。經詢問後發現病人已食慾不佳一段時間,且伴隨噁心、嘔吐以及倦怠感,病人體型偏瘦,身高167公分,體重55公斤。因病人合併有低血鈉以及低血糖,故建議進行內分泌相關檢查,結果為「泛腦下垂體功能不足」(Panhypopituitarism),核磁共振顯示為空蝶鞍(Empty sella),經過類固醇以及甲狀腺素的補充後,病人狀況顯著改善,不再有低血糖發生,而體重也上升至63公斤,目前門診持續治療中。低血糖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郭雅雯醫師指出,低血糖的症狀包含了心悸、手抖、冒汗、飢餓、頭暈、注意力無法集中、意識混亂、行為改變、昏迷、抽搐、甚至死亡等。低血糖定義(1)有低血糖的症狀(2)用精確方式測量到低血漿葡萄糖濃度(3)當血漿葡萄糖濃度上升後,症狀會緩解。空腹血糖值的下限一般定義為70mg/dL,但有時候正常人的血糖值也會低於這個數字,目前認為血糖值低於55mg/dl且有症狀發生,當血糖上升後即症狀緩解,便可視為低血糖症。血糖低於70mg/Dl 立即補充含糖飲料或食物郭雅雯醫師表示,如果臨床上懷疑低血糖時,應立即檢測血糖,以確立診斷,倘若無法檢測血糖,建議視同低血糖處理,可採取15法則,即當血糖低於70mg/dL時,立即補充給予15公克的糖,例如:葡萄糖片(粉)、含糖飲料或食物,15分鐘後再測血糖,若血糖仍然低於70mg/dL時,再補充15公克的糖,15分鐘後再測血糖,若血糖仍低於70mg/dL,則需要立刻送醫治療。若低血糖發生,則必須確認造成低血糖的原因,避免再次發生。低血糖較易發生於接受治療之糖尿病病患最常見的原因為糖尿病藥物相關,例如施打胰島素或服用降血糖藥後,但未進食;激烈運動之後未補充醣分;或是藥物劑量過重,經過藥物以及生活習慣調整,即可改善。其他造成低血糖原因,例如器官衰竭、敗血症、營養不足、荷爾蒙缺乏、胰島素瘤等。若因泛腦下垂體功能不足所造成低血糖,所以導致荷爾蒙缺乏,因此有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倦怠、低血糖與電解質不平衡現象,故給予補充荷爾蒙後,低血糖便不再發生,而因為荷爾蒙不足所發生之症狀也隨之改善。郭雅雯醫師提醒,低血糖為糖尿病病人常見之急性併發症,但仍有少數非糖尿病病人也會發生低血糖,若有相關之症狀,可至「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

預防肌少症!吃這些避免肌肉流失做起

預防肌少症!吃這些避免肌肉流失做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家中長輩出現行動緩慢、吃力,甚至失能臥床,難以自理,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是導致老人家失能的原因之一。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4.1%,正式進入「高齡社會」。隨著人口逐漸老化,肌少症成為現今重要的議題之一,南投醫院毛柔壹營養師表示,研究指出40歲之後肌肉質量流失速度加快由於肌力或肌耐力的下降而影響長輩的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風險及死亡率。如何減少肌肉流失?一、均衡飲食及足夠熱量國健署針對65歲以上銀髮族群之每日飲食建議,建議每日可吃全榖雜糧類2-2.5碗、蔬菜類3-4分、豆魚蛋肉類4-6分、水果2-3.5分、乳品類1.5杯、油脂3-5茶匙與堅果種子類1分,雖然每個人需要的熱量不同但建議每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每一類食物中可多加以變化或代換。二、充足的蛋白質足量的蛋白質食物能夠合成與維持足夠肌肉量,建議長輩們可多攝食高生理價的蛋白質,如魚片、蒸蛋、拌豆腐、乳製品等都是對年長者很好的食物,此外這些食物最好平均分配於三餐中避免集中於特定一餐。三、多攝取含維生素D的食物研究指出維生素D對於肌肉功能與強度有相當的影響,根據2013-2016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維生素D的攝取狀況普遍偏差,建議民眾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鮭魚、鮪魚、鯖魚、起司與蛋黃等食物,另外適當的日照能夠使皮膚活化維生素D提供身體使用,因此建議每日清晨或黃昏時刻至戶外活動筋骨享受陽光。毛柔壹營養師提醒民眾除了足夠的營養,適度的活動也是維持肌肉質量與強度很重要的條件,最好盡量減少久坐或靜態活動,建議有氧運動及阻力運動並溫和漸進方式進行,待身體適應後再延長持續運動的時間,以逐漸達到目標避免肌肉流失。

攝護腺動脈栓塞術 恐無法確知罹癌否

攝護腺動脈栓塞術 恐無法確知罹癌否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疾病之一,有關運用「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來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治療方式,近來經由媒體和社群媒體的傳播,引發民眾關切和討論。衛福部苗栗醫院泌尿科劉明岳醫師表示,造成男性排尿障礙的病因很多,攝護腺肥大只是原因之一,其他病因包括膀胱結石、膀胱腫瘤、攝護腺癌、尿道狹窄、膀胱收縮不良等,需經泌尿專科醫師協助,找出確定之病因,才能對症選擇最佳治療方式,若一昧追求新治療方式,不僅症狀無法改善,且反而有加重病症之風險。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 未納入醫療保險系統劉明岳師醫師表示,經泌尿專科醫師診斷為攝護腺肥大而導致的排尿障礙,有許多治療選擇,包括藥物治療、低侵入性治療及各種手術治療等。依據台灣泌尿科學會資料指出,至今歐洲泌尿科醫學會,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等,都未將「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列入常規治療選項,而是「研究階段」之選項,也未納入醫療保險系統,其治療的效果還不明確,且有一定的風險,有可能造成急性尿滯留、血尿以及直腸潰瘍出血,並非全無副作用。進行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 恐無法化驗是否有攝護腺癌此外,研究顯示,傳統泌尿科攝護腺刮除手術,在65歲以下的病患中,13%被意外發現有攝護腺癌,而大於65歲者更高達29%。若是進行「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則無法取得攝護腺檢體,無法化驗是否有癌症病灶,就無法知道是否有潛藏的攝護腺癌。劉明岳師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對於攝護腺治療,有藥物治療及傳統攝護腺刮除、雙極電燒攝護腺刮除、雷射攝護腺切除等多種手術治療方式,治療成效良好。日前也有一位鄉親,因攝護腺肥大接受手術,發現攝護腺組織內有癌細胞,進而順利接受攝護腺癌的標準治療,獲得良好的預後效果,患者和家屬相當滿意。

連續四週經顱磁治療 助改善憂鬱症

連續四週經顱磁治療 助改善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憂鬱症不只是暫時的情緒低潮,憂鬱症的症狀背後,有許多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影響。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全球疾病負擔的估計,憂鬱症在2020年會成為疾病導致失能的第二位,到2030年會上升至第一位,超過其他慢性疾病,造成龐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國內衛生福利部2002年訪問全台兩萬多名民眾所做的匿名調查,結果發現15歲以上民眾有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下,憂鬱症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心理問題。憂鬱症病人所經歷的負面情緒 需被同理和支持腦部影像研究發現,憂鬱症的患者大腦特定功能的迴路功能出現問題,導致大腦對於情緒的調節出現障礙,此外大腦神經與神經之間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也和憂鬱症相關,例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腦內化學物質的失衡,這些證據都支持憂鬱症是一個腦部功能出現病變的疾病。憂鬱症不應被視為是杞人憂天或庸人自擾,病人所經歷的負面情緒更需要被同理和支持。目前使用的抗憂鬱藥物如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便是透過增加病患腦中的血清素以改善憂鬱症狀,然而,研究指出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憂鬱症病患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成為臨床上的難題。經顱磁刺激採電磁脈衝 刺激特定區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張祜銘主治醫師指出,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主要作用於大腦皮質,利用磁場產生的電磁脈衝,在特定區域產生感應電流,以增進或減弱特定區域神經細胞的興奮性。經顱磁刺激很早就在2008年被美國食藥署認證用於憂鬱症的治療,之後也被用於睡眠障礙、強迫症及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療。臺灣則在2018年由衛生福利部許可用於治療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之重度憂鬱症成人患者,至今已有許多難治型憂鬱症患者受惠,那些在用藥階段都無法獲得改善的成人病患皆有可能經由經顱磁刺激治療得以改善病情。經顱磁刺激是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不需麻醉,也不需要打針或其他侵入性的儀器。磁波刺激的過程中會聽到噠噠聲,和感受到頭上有輕輕敲擊的感覺,不會有特別的不適,治療後即可返家,不影響日常作息。連續二週治療後,約有50%-60%的患者情緒獲得改善。連續四週治療後,一般而言情緒改善的反應會來得更為理想。絕大多數患者僅會出現輕微之副作用,如短暫輕微的局部疼痛或面部抽動,多數反應非常輕微。治療過程中醫師也會評估情緒及生理變化,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經顱磁刺激是一種新的憂鬱症治療方式,目前健保尚不給付,相關疑問都可至門診向醫師進一步洽詢。

喝防彈咖啡減重?注意食用頻率與劑量

喝防彈咖啡減重?注意食用頻率與劑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喝椰子油加奶油泡的「防彈咖啡」可瘦身?吃褐藻糖膠能抗癌?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院長趙振瑞教授強調:「想維持健康、管理體重,不可能單靠飲食就能達成。食品只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素與體力,沒有任何療效。」且「一但冀望透過吃某項食品達到某種療效,可能就會常常吃並覺得無害,而忽略攝取頻率過高時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食品不能宣稱療效違規食品廣告每年超過4千件,大多是宣稱減肥、瘦身,甚至有癌症患者誤信廣告而延誤就醫。為什麼《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禁止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宣稱醫療效能呢?趙振瑞教授說明,因為吃的頻率與劑量,會影響民眾安全。酮體若沒排除體外 恐發生酸中毒趙振瑞教授說明,防彈咖啡的原理與生酮飲食雷同,都是減少醣類攝取、提高脂肪攝取量,促使人體在醣類不足的情況下,分解脂肪、產生酮體作為能量來源,但酮體屬於酸性物質,一旦沒有適當排除、積累滯留於體內,恐發生酸中毒,而椰子油屬於飽和性脂肪酸,攝取過量也會增加身體負荷。至於褐藻糖膠則是食品,在尚未成爲藥品之前,也不具任何療效。在攝取劑量方面,以食物裡的營養素維生素C為例,也可以當成藥品,但高劑量具有風險性,若當作藥品,必須遵循醫囑服用。至於能宣稱保健效果的食品,只有經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的健康食品,通過安全及功效性的評估,才能貼上小綠人標章。堅持「五不原則」誇大不實的食品廣告都是報喜不報憂。趙振瑞教授提醒,消費者可藉由查證正、反面說法,以綜觀角度看待食品廣告,或是到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的「違規食品、藥物、化粧品廣告民眾查詢系統」官網查詢。當您或家中長輩遇到無法辨識的食品廣告,可直接用市話或手機撥打1919全國食品安全專線,提供民眾諮詢、申訴、檢舉服務喔!並堅持不信、不聽、不買、不吃、不推薦的「五不原則」。

化療反使肝腫瘤變大 立體放療終消失

化療反使肝腫瘤變大 立體放療終消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三年前因反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7公分腫瘤的57歲翁先生,就醫確診為「小細胞B淋巴瘤」,進行化學治療後,肝腫瘤反而變大為9公分,但經「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持續追蹤兩年,沒有肝腫瘤復發及明顯副作用。化療反使肝腫瘤變大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林宏益醫師指出,翁先生因化療後肝腫瘤反而由7公分增大至9公分,屬於對化療頑固性的淋巴瘤。二年多前轉到放射腫瘤科治療,建議他採用高精準度的身體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合併使用腫瘤內部同步劑量調整(Simultaneously Integrated Inner-Escalation Boost [SIEB])。腫瘤外圈每天用120 cGy的劑量,內圈則使用240 cGy,總共治療30次後,外圈累積總劑量為3600 cGy,略低於傳統針對化療頑固性淋巴瘤的建議劑量(4000~4500 cGy),內圈累積劑量為7200 cGy,大幅高於傳統建議劑量。這有兩個好處,有效減輕治療副作用,同時大幅提高腫瘤控制率。林宏益醫師表示,在治療中就可以看到肝腫瘤有輕微縮小,從9公分縮小到7公分,且治療過程中,翁先生只有輕微的疲累感及食欲不振(Grade 1),沒有嚴重的副作用。治療半年後追蹤時,肝腫瘤已完全消失。持續追蹤二年,沒有肝腫瘤復發及明顯晚期副作用,如腸阻塞或慢性肝損傷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適合難以手術切除者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洪世凱主任指出,傳統的放射治療會針對放射治療的標的物,劃定範圍後,一次給予均勻的劑量,例如180或200 cGy的劑量,但對於腫瘤外圍的正常器官較容易造成損傷,例如肝損傷或小腸損傷。翁先生所接受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搭配同步劑量調整(外圈較低劑量、內圈較高劑量),讓治療中、後的副作用下降,同時對大型腫瘤的抗癌效果大幅提高。如果體內有肝癌、肺癌或是其它癌症的大腫瘤,難以手術切除,就適合使用這種合併治療方式。過去很多病人對於放射治療有很不好的印象,認為做了俗稱的「電療」(放射治療)後,體能或身體的功能會大幅損傷,導致對放射治療十分抗拒。但目前高精準性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副作用減輕,且有穩固的療效,因此千萬不要放棄該有的治療,而選擇去吃偏方、草藥,以免延誤病情。

不抽菸也罹肺癌!因下廚忘開抽油煙機

不抽菸也罹肺癌!因下廚忘開抽油煙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與丈夫一起經營自助餐將近20年的65歲陳小姐,每日沉浸在大火油煙的高熱環境中,常熱得戴不住口罩或忘記開抽油煙機,就直接面對油煙。兩年前丈夫發現「肺癌」才一年多就過世,她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已長期呼吸不順。偶然得知「愛妳不肺力」補助,至醫院做肺部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 (LDCT),發現0.3公分的腫瘤,需定期追蹤檢查。肺癌早期篩檢以及正確檢測很重要健康科學文教基金會董事暨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院士說,肺癌是全球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2018新增逾2百萬肺癌患者,台灣癌症登記報告竟排名世界第三,發生率超過北美地區。再觀察台灣肺癌死亡率,不僅是癌症十大死因之冠,亦高於全球平均值甚多。不吸菸的族群 依舊不能免除肺癌襲擊彭汪院士說,除了遠離高危險因子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在早期篩檢。台灣研究發現,肺癌患者不吸菸者多於吸菸者佔53%,我國女性罹患肺腺癌者,有90%沒有吸菸行為,男性亦有40%沒吸菸,足證明肺癌除卻吸菸的行為之外,不吸菸的族群依舊不能免除肺癌的襲擊,顯示在抽菸率持續下降的今天,除了吸菸、肺癌家族病史之外,環境因子是現代人生活中下一個肺癌的無聲殺手,如:二手菸、廚房油煙、交通廢氣、致癌工作環境(重金屬、輻射、石綿接觸等)。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 可偵測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內科教授賴基銘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的治癒有很顯著的成效。肺癌在1公分內以手術切除,其治癒率為95%,因此定期篩檢非常重要,尤其針對肺癌高危險族群。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LDCT)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臨床證實最有效之早期肺癌檢測工具。目前,政府也已進行肺癌防治國家型計畫,積極評估LDCT對肺癌預防實務上更多的可能。而賴醫師也提醒,LDCT基本上為針對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病史、吸菸者、長期暴露二手菸環境者,以及曾經罹患肺結核與肺部慢性疾病、在特殊致癌環境工作之族群所提供之建議,因為無論再安全的斷層檢查,還是有輻射線劑量,也因為偵測的靈敏度,容易造成偽陽性的誤植,所以必須仰仗專業醫師的判讀,方不至造成健康者的疑懼參加肺癌防治 建立自主篩檢和肺癌預防知識台灣癌症基金會自2014年起推廣「愛妳不肺力」-肺癌防治專案,在今年11月國際肺癌防治月,以全民打擊癌勢力-肺癌的概念,推出「愛肺小學堂」月月抽(活動網址:https://lovelungs.canceraway.org.tw),透過每月送出IBLE個人清淨機的大獎,鼓勵全台民眾建立自主篩檢和肺癌預防的知識。而有鑑於女性肺癌人口的上升,特別為了女性健康,推出清寒/高危險婦女肺癌篩檢補助,鼓勵有經濟困難之40歲以上高危險族群女性申請「肺部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LDCT)補助,積極照顧自己的肺部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