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檢測你是否已患有職場憂鬱症?

檢測你是否已患有職場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職場憂鬱症的研究起於日本,是日本職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職場憂鬱症的最大特徵是,患者在私人時間裡能夠正常、愉快地和朋友們來往、參加休閒活動;一旦進入工作模式,就會感到精神憂鬱,甚至伴隨生理上的疼痛。如果下述症狀你中了一半,你可能已經患有職場憂鬱症。● 對自己目前從事的工作認同感較低、看低自己。● 不願意和身邊的同事有積極互動、合作。● 工作時間精神萎靡、情緒沮喪或易怒。● 工作倦怠、對工作結果不再關心或持續焦慮。● 對工作中的大多數事物感到排斥,例如主管、企業文化、辦公環境等。● 下班時間也會因為工作上的事焦慮、擔心。● 因為工作而產生生理疼痛,例如頭痛、胃痙攣、腸絞痛、頭暈。● 記憶力、反應力下降、進食過量或厭食、睡眠障礙。職場憂鬱症一般不容易發生在社會新人身上,工作已有段時日,或者剛轉換了崗位、部門、新環境的人較容易中招。導致這項心理疾病的原因主要有四點:第一,作息時間。如果作息時間非常不規律,例如長期熬夜、輪班、跨時差工作,就會影響生理時鐘,造成內分泌失調,進而誘發職場憂鬱症。第二,工作壓力。如果你從事的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競爭性,長期處在人事鬥爭激烈的環境中,需要在緊迫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或者需要定期進行業績匯報,例如銷售,也容易罹患職場憂鬱症。與之相反的另一種工作壓力,是工作過於輕鬆、簡單,難以滿足個人心理上的成就感和他人的認同感,也就是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價值,如果你剛好是個稍有野心或上進心的人,就很容易患上職場憂鬱症。第三,工作環境。這裡指的是精神上的環境。當和同事關係不融洽、缺乏合作支援的夥伴、需要獨自承擔更多工作時,因為壓力難以排遣,積久成習就會憂鬱。第四,頻繁變動。無論是經常換單位或頻繁跳槽,都需要不斷適應新環境、新同事,這不僅會造成生活壓力,也會使自己的精神長期無法放鬆。因為任何新事物都會帶來新鮮感,同時也讓人心生警惕,因此導致職場憂鬱症。你是哪一款職場憂鬱症?早稻田大學心理學教授小杉正太郎在《職場憂鬱症》一書中,把這項心理疾病分為:力竭型、認輸型、喪失型、逃逸型四種。● 第一種:力竭型如果在學生時代你是優等生、有些自負又有較強的責任感,容易罹患力竭型職場憂鬱症。這類人設定了目標就一定要實現,所以會全力以赴、甚至超載地投入工作,直到身心俱疲。他們在別人眼中也許只是一名工作狂,也看不出有何異樣,直到因為體力透支、壓力過大而精神崩潰或猝死。● 第二種:認輸型如果你做事認真但又不太善於表達自己情緒,有可能會罹患認輸型職場憂鬱症。這類人由於受到不平等對待、主管提出不合理要求也不敢發聲,只能鬱悶忍受、內心服輸。● 第三種:喪失型意志脆弱的人會因為工作上遭遇重大變故,精神無法承受而罹患職場憂鬱症,例如自己的工作崗位突然沒有了、剛剛開展的重要項目戛然而止等。● 第四種:逃逸型如果你自尊心強,或者身處要職、曾經創造不錯的成績,就要小心逃逸型職場憂鬱症。這類人可能因職位的變動、短期內沒能取得滿意的結果而沉浸於過去的榮耀;相較於此,現狀令他們自尊心受傷,精神也容易崩潰。擺脫職場憂鬱症的關鍵儘管工作的本質並非愉悅和歡樂,但也不該成為折磨。千萬不要等到你情緒崩潰或接近臨界點時才重視這項問題,平時就要防微杜漸。以下方法可以幫你有效抵抗職場憂鬱症:第一,創造積極抗體。如果你的憂鬱來源於同事的負能量,不妨盡可能遠離他們,或尋找平衡的管道。例如,減少和同事一起抱怨,而是盡可能地用積極的態度回應對方,或者多和正能量、樂觀的同事聚在一起。第二,給自己洗腦。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汀.塞利格曼,曾在TED裡提到五個積極心理習慣:寫一封兩分鐘內可讀完的Email;表揚一個你認識的人,寫下三件你覺得感激的事;花兩分鐘記錄一段積極的經歷;做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冥想兩分鐘。這五件事裡,每天能堅持做一∼二件,便足以減緩工作帶給我們的負面情緒。第三,睡眠乃競爭之母。為工作犧牲睡眠是普遍的事,但哈佛醫學院醫師、全球頂尖的人類睡眠週期專家查爾斯.克斯勒曾明確表示:如果你想提升自己和公司的績效,就得注意睡眠這個基本的生物學問題。(本文摘自/焦慮也沒關係!——與焦慮和平共存的生活法則/方舟文化)

小腹凸與代謝有關 痰濕大肚腩怎救?

小腹凸與代謝有關 痰濕大肚腩怎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腹凸出有很多是「痰濕」造成,大部分和水的代謝有關,但也有一說是因為女生小腹裡有子宮,身體為了保護子宮,所以就容易在腹部地方堆積脂肪,其實這主要的關鍵是女性荷爾蒙的關係,因為女性素、黃體素會因為月經週期而影響到脂肪的分布區域,所以對女性來說,稍不留意就很容易變成小腹婆啦!那要怎麼甩開大肚腩、小腹婆呢?可參考底下方式,依不同痰濕類型來改善。【水濕型】試著拍拍自己肚臍,看看是不是有「咚咚咚」的聲音,而且平常容易下身特別容易腫、感覺特別重,這種就是屬於體內水分無法適當的排除、代謝身體廢水的體質,時間久了容易體質變虛寒,五臟循環功能不良,脂肪就跑去屯積在腹部了。所以此種體質者要減少吃生冷、冰品,並配合運動多出些汗,使身體的基本代謝率增加,排出不要的廢水。【氣虛型】氣虛型的人,一般表現為腹部肌肉鬆弛,無法支撐內臟,造成腸胃下垂形成小腹。這類型的人常容易疲累、皮膚乾燥、憔悴感明顯,其他地方可能都不胖,就是小腹下垂往外凸。想要改善小腹問題,建議多注意生活作息、搭配適量運動、按摩袪濕穴位,可以請中醫師開一些補元氣的調理藥方,例如四君子湯、四神湯。【便祕型】長期便祕會讓腸胃失去原有的功能,便便堆積在肚裡,久而久之就形成小腹婆啦!這種小肚肚通常是硬硬的又往上突出,解決方法除了每日適量的運動增加腸胃蠕動外,也要多吃蔬菜水果、優酪乳,讓腸子的纖維質增加好菌滋長、壞菌死亡,就能改善小腹問題了。【氣滯型】肝鬱氣滯體質較容易觸發壓力釋放而過量進食,很多女性會更嗜好甜品或重口味,特別是手搖飲料店或餅乾、糖果中常見的「高果糖糖漿」,研究發現這種糖特別容易造成腹部脂肪囤積,相較蔗糖、黑糖等複雜的糖類需要靠身體的酶慢慢分解,高果糖糖漿是直接被利用來堆積脂肪。「甜易生痰或濕」這個「痰、濕」即包括身體受某種刺激或代謝迴圈障礙產生的廢棄物,包括脂肪、膽固醇及其他發炎物質等。因此這種體質的人要甩開腹部脂肪,一定要先戒除甜食、重口味食物才行!(本文摘自/袪痰濕瘦身法:吳明珠中醫博士的100道湯、粥、茶、餐、藥浴調理X經絡按摩消脂書/常常生活文創)

摸不到鈣化點!細針定位切片揪乳癌

摸不到鈣化點!細針定位切片揪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7歲的曹女士,無乳癌家族病史,於108年3月接受國民健康署乳房攝影篩檢,報告為右側乳房有鈣化疑似病灶,影像分級為BI-RADS(乳房攝影報告與資料分析系統)0,判讀醫師建議轉診至醫院作進一步乳房攝影壓迫放大檢查。轉診至郭綜合醫院後,乳房觸診並無硬塊,乳房超音波亦無法看到有腫瘤,安排乳房攝影壓迫放大檢查,報告顯示在右乳房外上四分之一部份可看到多樣性不規則微小鈣化,影像分級為BI-RADS 4c,高度懷疑異常,建議切片。安排切片時間後,術前先作乳房攝影定位微小鈣化點處,而後進手術室進行切除性切片,切片之檢體立即再拿去作攝影以確保微小鈣化點有全部被取出。切片之病理報告結果,顯示為「乳管原位癌」,但其中包含三小處不到3毫米之侵襲性乳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故建議病人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腺切片術。曹女士決定接受乳房全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腺切片術,前哨淋巴腺切片之檢驗結果均無發現癌細胞,故最後曹女士之乳癌期別為第1a期侵襲性乳管癌,也併有第0期原位癌,並不須接受術後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因賀爾蒙接受體為陽性,故曹女士術後僅需接受賀爾蒙治療。郭綜合醫院外科盧乃寬主任表示,乳房X光攝影是目前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可以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是。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尤其可提早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國外研究顯示,50歲以上婦女每1-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3成。鑒於45-69歲婦女為我國婦女罹患乳癌的高峰,因此,國民健康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X光攝影主要可提早偵測所謂的乳房鈣化點。乳房鈣化點意指鈣化物以鈣鹽形式存在於乳房組織內,而在接受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時而被發現。鈣化點可存在於乳房皮膚、乳管、乳小葉、脂肪、血管等組織;良性情形可以有鈣化產生,如纖維腺瘤產生鈣化、血管鈣化、受傷或自體脂肪移植後乳腺脂肪細胞壞死而產生鈣化影像。但鈣化點也可能是乳癌的表現之一,可能導因於乳癌細胞壞死後所造成。在乳房攝影的報告,疑似惡性可能的鈣化點包括:界線不清且聚在一起的鈣化(amorphous calcification),微細的線形鈣化(fine linear calcifications),多樣化不規則形鈣化(pleomorphic calcifications)。而若有發現這些鈣化點,須儘快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做切片檢查。每年台灣發生之乳癌或癌前病變,約有兩成是摸不到,超音波看不著的。而通常這些早期病變的鈣化點,是沒辦法經由乳房觸診觸摸得到,甚至超音波檢查大多也看不到腫瘤影像的。所以這些摸不到的疑似惡性鈣化點,必須利用乳房攝影細針定位切片術,來取出這些鈣化點病灶,進而做病理化驗。其方法為藉由乳房X光攝影的輔助,將定位針由體表穿刺放入乳房內鈣化點病灶的位置,之後再由外科醫師做病灶的切除。切除下的檢體還會再做一次X光攝影以確保鈣化點完全被取出。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至少九成以上,尤其是原位癌及第一期乳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五以上。若能早期,及早處理掉,甚至可不須接受腋下淋巴腺廓清,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以免除腋下淋巴腺廓清,化療或電療帶來之後遺症及副作用。

火鍋料熱量破表 熱量最高第一名是它

火鍋料熱量破表 熱量最高第一名是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入冬時節,民眾常選擇熱騰騰的火鍋來禦寒,而吃到飽的火鍋餐廳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了一股熱潮,無限量的食材供應,使得多數民眾往往為了吃回本,總是將自己的胃塞到撐不下才肯離開,忽略ㄧ頓吃到飽的火鍋有將近3000大卡熱量,相當於11碗白飯的熱量,已遠遠超過成年人中餐或晚餐的建議熱量600~800大卡,甚至超過一整天的熱量需求,吃一頓需爬8座101大樓(2046階樓梯),才能將多餘的熱量消耗,一頓吃到飽火鍋的鈉攝取量更高達5100毫克(相當於13公克的食鹽),遠遠超出衛生福利部建議的每日鈉建議攝取量上限2400毫克(約等於6公克的食鹽)2倍以上。聰明「『挑』三」:1. 「挑」湯底: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拒絕高熱量及高鈉含量之湯底,如麻辣鍋底及酸菜白肉鍋底等;1碗麻辣鍋底湯熱量約170大卡,超過半碗飯的熱量,而鈉含量約為660毫克,相當於1.7公克的食鹽。2. 「挑」高纖:選擇蔬菜類及菇類等高纖食材,不僅可增加飽足感以降低其他高熱量食物之食用量,同時還能攝取到豐富的纖維質及營養素。3. 「挑」低油: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白肉以取代高脂的紅肉,並且去皮以減少脂肪攝取。健康「『減』四」:1. 「減」少份量:適量的火鍋食材,維持餐餐八分飽的飲食習慣。2. 「減」少加工:選擇新鮮食材以取代加工火鍋料,加工火鍋料多為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食品,建議於購買前詳閱包裝上的營養標示,並且避免食用過多。3. 「減」少沾醬:選擇蔥、薑及蒜等新鮮食材提味,減少使用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的醬料,如沙茶醬、豆瓣醬、辣椒醬及醬油等。4. 「減」少甜點:選擇水果取代甜點,並飲用無糖茶水取代含糖飲料,甜點中含大量糖分及熱量可能造成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發生。常見加工火鍋料的熱量脂肪與鈉含量前3名 熱量前3名小三角油豆腐(每個55公克,76大卡)魚子球(每顆50公克,72大卡)芝麻麻吉燒(每個18公克,60大卡)。 脂肪含量前3名小三角油豆腐(每個55公克,脂肪含量5.0公克)日式炸豆皮(每個12公克,脂肪含量3.9公克)貢丸(每顆20公克,脂肪含量3.8公克)。 鈉含量前3名魚子球(每顆50公克,鈉含量299毫克,約等於0.7公克的食鹽)魚豆腐(每個23公克,鈉含量117毫克,約等於0.3公克的食鹽)貢丸(每顆20公克,鈉含量116毫克,約等於0.3公克的食鹽)。丸子類及餃子類等加工火鍋料,於加工製作過程中,會添加富含脂肪的肥肉來增加香氣及口感,並添加許多調味料以避免在久煮後風味散失。因此,食用過多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的加工火鍋料容易造成身體危害,導致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發生。購買前應仔細閱讀包裝上的營養標示,以避免因吃下過多熱量、脂肪及鈉,而增加身體負擔。

五十肩有這些症狀!如何預防與治療

五十肩有這些症狀!如何預防與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肩膀持續疼痛,導致手無法舉高,甚至上廁所要擦拭都困難不已的52歲王先生,經醫師安排X光檢查後,排除骨折、關節退化或移位等問題,確診為「五十肩」。後續在輕度麻醉下,將肩膀的筋拉開,再搭配復健動作,持續復健兩星期,順利解決五十肩的疼痛問題。五十肩有這些症狀!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一個關節;也是結構上最不穩定的一個關節。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很少需要手臂上舉超過90度,但是一些運動則需要手臂上舉超過頭部的動作,例如游泳、投籃、打羽毛球、網球、舉重等,因此肩關節常見運動傷害。五十肩的確切成因仍然不明,患者年齡大多介於40至60歲,且女性患病機率大於男性。常見的五十肩症狀,包含慢性肩部疼痛、睡覺時無法朝向患側、關節活動受限,無法抬高或向外旋轉。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五十肩是老化的疾病,學術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意即肩膀發炎時間久了以後,關節攣縮、沾黏造成手的活動範圍受到限制。診斷五十肩的方式,理學檢查作法為緩慢地移動患者肩膀,確認患者是否在某些角度感到不適。其他X光、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則是進一步確診五十肩的方式,可幫助排除其他造成肩膀疼痛的原因(如關節炎、旋轉肌腱破裂)。預防五十肩方式1.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以免引起肩關節肌肉張力不平衡,應多做擴胸及側舉的動作來平衡。2.減少提重物。3.適度練習鐘擺運動,可鬆動肩關節。4.減少手臂上舉超過頭部的動作,如游泳、、投籃、打羽毛球、以上臂當枕頭的動作。麻醉下授動手術 可解決五十肩疼痛通常五十肩的治療方式以復健為主,切勿隨意進行局部注射治療,對於沾黏問題是無法改善的。無論是自主運動或到醫院復健,若能持續且積極地進行,多數都能解決疼痛問題。但常碰到有些病人很怕痛或是沾黏情形非常嚴重,建議可以進行「麻醉下授動手術」,也就是和王先生一樣,在輕度麻醉下小睡五分鐘、放鬆肌肉,由醫師協助將筋拉開,即可處理疼痛問題。雖是在手術室進行,但不是真正的手術開刀,因此不會有傷口,病人可以安心。手術前要先確認沒有骨折、退化或移位容志雄醫師提醒,在確診為五十肩之前,一定要經過X光確認沒有骨折、關節退化或移位的問題;另外,五十肩常併發旋轉肌肌腱破損,若經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有破損,單做復健是無法治療成功,必須先將破損修補好,才能進行五十肩的治療。且後續仍要配合醫師指示,在兩星期內持續活動患部的手,才不會讓沾黏問題再度發生。

在燙傷沖脫泡蓋送之前 要先做的事?

在燙傷沖脫泡蓋送之前 要先做的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日前一名4歲女童被熱豆漿潑灑全身,造成大面積燙傷,且女童祖父當下不當用米酒偏方降溫,使許多醫師當擔憂。馬偕醫院外科部長董光義指出,燙傷當下先別急送醫,應先「沖、脫、泡、蓋、送」,強調應用室溫的水沖15分鐘,過程中可疑除衣物,後續再泡15分鐘,若處置得當,可以減少住院天數、留疤機率。8成幼童燙傷在家中 一杯熱茶就10%燙傷觀察孩童燙傷趨勢,董光義表示,三十年前大多是洗澡燙傷,而目前孩童燙傷事件,8成多發生在家中,以1-2歲幼童為主,主因是熱水、熱食燙傷,這類案例都是家人沒處理好熱源,才導致燙傷。醫師提醒,家庭使用熱源時應特別小心,不要讓小孩過於靠近,只要一杯熱茶就可以造成10%表面積燙傷,對小孩而言很嚴重,恐需住院。燙傷先沖水最重要 可減少後續治療負擔針對家長處理燙傷程序,董光義指出,常見是沒有完整做足燒燙傷處理就送醫,雖然「沖、脫、泡、蓋、送」人人朗朗上口,但許多燙傷孩童常沒有沖水降溫,或者沖水時間不夠,影響後續治療、復原成效。董光義解釋,燒燙傷最重要是去除傷口的餘熱,強調一定要用室溫水沖至少15分鐘,過程中可慢慢脫去覆蓋衣物,繼續在水中泡15分鐘,共降溫30分鐘。若是10-20%面積燙傷,燙傷當下有沖足夠時間的水,臨床統計,可以減少2天住院天數,甚至原本要開刀變不用開刀。燙傷冰敷也NG 傷口恐更深另外,許多人小面積燙傷,會拿冰塊冰敷,雖然可止痛降溫,其實對燒燙傷口相當不利。董醫師說,冰敷會讓血管收縮,反而讓傷口變深,留疤機率也大增,強烈建議使用流動的室溫水,是全世界的共識。至於使用牙膏、酒精等冰涼效果的偏方也不推薦,對降溫沒有幫助,甚至增加後續治療困難度。董光義提醒,有水泡就是淺二度燙傷,一定要就醫,如果只是皮膚泛紅,可能只是一度,雖然不至於要就醫,但仍會疼痛好幾天,有疑慮應尋求醫師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一握拳就走筋 嚴重需手術重建與復健

一握拳就走筋 嚴重需手術重建與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40歲A先生,某日在工作中發現右手掌中指指關節腫脹疼痛,一開始不以為意,等到腫脹消除後卻發現只要一握拳,掌背肌腱便會出現偏移的現象。經診斷為「矢狀帶斷裂引起之肌腱脫位」,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採行手術治療。目前症狀已改善,且能回復正常工作。柳營奇美醫院骨科劉宣志醫師表示,矢狀帶位於掌指關節伸肌肌腱兩側,主要功能為維持肌腱在握拳及開掌等活動時的穩定性,避免肌腱在滑動時出現偏移之現象。在外力撞擊下,矢狀帶會因此而出現斷裂,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亦會因軟組織退化,有時也會造成自發性斷裂。矢狀帶斷裂 發生機率以中指最多一但矢狀帶發生斷裂,便會引起手背肌腱在滑動時偏移而造成不穩定,病人會覺得在握拳時筋“卡卡的“或是”走位“,西方俗稱此為boxer’s knuckle,意即拳擊手的指節,因爲拳擊手常反覆撞擊致使矢狀帶斷裂。大多數病人透過臨床表現、病史及理學檢查即可有效獲得診斷,而少數未完全斷裂之情況,則可透過骨骼肌肉超音波或是核磁共振檢查進行診斷。發生機率以中指最多,依序為無名指,小指與食指。斷裂處多發生於橈側(拇指側),造成背側肌腱在握拳時往尺側(小指側)偏移。手術後仍需搭配復健治療在治療方式上,可因病人需求及發生時間而有所不同。在急性期(受傷後1~2週內)可以採取保守治療,使用護木固定保護並維持手指於伸展姿勢4~6週,使斷裂之矢狀帶有機會自然癒合。若保守治療無效,或是就醫時間超過2週,則建議施行手術治療。手術主要目的是重建斷裂的矢狀帶,採行局部或全身麻醉,目前大多以自體肌腱作為重建材料,門診手術後即可返家休養。術後再搭配復健治療,約8週後可恢復正常握拳開掌活動,若是職業拳擊手,約3~4個月就可重回擂台。劉宣志醫師建議,民眾如發生類似狀況時,應儘早至醫療院所尋求諮詢,早期發現可採取保守治療。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或是有較高活動及功能需求者,可採取手術治療進行矢狀帶重建,術後搭配良好的復健,仍能恢復正常功能。

早產兒病況多 如何預防生出早產兒?

早產兒病況多 如何預防生出早產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許多家庭沉浸在足月新生兒誕生的喜悅中時,部分父母卻因早產兒「巴掌仙子」的來到,感到無比擔憂。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生兒科主任陳麒年醫師表示,出生週數小於37週就是早產兒,全台灣早產兒發生率大約8%到10%的機率,這些早產兒常發生餵食困難及成長發展方面的問題,需要家長在照顧上多加留意。11月17世界早產兒日,掌心寶貝是指懷孕滿20但未滿37週且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極低體重嬰兒,體重愈低問題愈多。研究顯示,掌心寶貝有15.6%認知發展及16.4%動作發展明顯遲緩,不但是孩子一生的陰影,也是家庭甚至社會沉重的負擔。出生僅25週680公克的早產兒棻棻,出生後接連遇食道穿孔、氣胸、還有心臟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問題,幸運闖關成功,順利出院。早產兒常見的疾病:早產兒因器官在功能及結構上較為不成熟,故易在呼吸道、心血管、腸胃道、中樞神經等系統有一些特異性之疾病。 呼吸窘迫症候群(RDS)。 呼吸暫停(Apnea)。 慢性肺部疾病 (BPD)。 持續開放性動脈導管(PDA)。 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IVH)。 週腦室白質軟化症(PVL)。 壞死性腸炎(NEC)。 早產兒視網膜症(ROP)。早產兒照護就像「過五關斬六將」 各器官在不同階段恐發生不同狀況陳麒年主任指出,早產兒照顧的艱辛,只有親身經歷的爸媽才知道。常見有腦部出血、肺部呼吸問題、心臟的開放性動脈導管未關閉,以及抵抗力不佳容易細菌感染等風險,每個細節都得注意。更有三分之一機率有發展遲緩等問題,這些對醫護團隊與早產兒家庭都是極大考驗。此外,掌心寶貝在2歲前藉由個案管理師追蹤,需要復健科、眼科、社工、教育單位及早期療育等專科團隊共同參與,將後遺症減至最低。並讓專業的醫護人員教導家長照護技能,,提供掌心寶貝更好的發展環境與機會。降低早產的發生:在懷孕以前已經有許多行為因素可能與早產的發生關係密切,這些行為因素如能在懷孕前儘量予以改善,就可降低早產的發生。1)定期產前檢查:產前檢查時醫護人員可以協助留意可能引致早產的情況,並給予適當處理。2)避免不必要的長途旅行。3)避免過度操勞。4)避免精神上的不安和焦慮。5)如有早產徵候應儘快就醫。6)調整懷孕期間的活動:如避免劇烈活動、懷孕20週後減少激烈的性行為、多次早產、子宮頸己擴張≧1公分或子宮收縮過度者,應增加臥床休息時間宜。體重有1500克的早產兒 存活率高達9成現在醫療科技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已有明顯提升。目前台灣地區出生體重1000至1500公克的早產兒存活率已高達85~95%。但是早產兒出院後在成長過程中,發生生長或發展遲緩的機率,仍較一般足月兒來得高。推薦家有早產兒的父母們可多加詳閱國民健康署e化平台刊載的「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其內容涵蓋早產兒照護相關知識及技能,能幫助父母照護每位巴掌仙子平安長大。預防並避免早產兒的出生是根本辦法,也呼籲各界一同關懷早產兒。

重度異位性皮膚炎 八年無法升學工作

重度異位性皮膚炎 八年無法升學工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逢季節交替,天氣忽冷忽熱,總是讓方先生心驚膽顫。八年前,方先生大學畢業前夕,全身皮膚突然搔癢無比,不僅四肢伴有紅疹、脫屑,身體軀幹同樣乾燥甚癢,體表面積滿是紅疹,常因搔抓使皮膚破皮流血,還因此細菌感染,緊急住院治療後,確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自從發病後,情況始終不見好轉,多年來反覆因病情加重住院治療,大學畢業後無法繼續升學、找工作,也因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導致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產生,方先生表示「八年來從不知道不會癢是什麼感覺。」異位性皮膚炎為常見疾病 成人患者高機率為中重度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陳怡行主任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國人常見疾病,患者因過敏加上體表產生絲聚蛋白的基因突變,皮膚天然保濕因子不足,導致皮膚表皮保護力下降,皮膚容易受到外來刺激影響發炎,典型症狀為紅腫、搔癢、乾燥;致病原因複雜,可能與基因、免疫系統及環境過敏因子有關。根據臨床統計,小孩與成人都有可能發病,但成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有相當高的機率可能是中重度患者。陳怡行主任指出,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常見治療方式,包含局部塗抹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光照治療等,但傳統治療較不具專一性,容易在壓制患處症狀的同時,也影響了正常免疫系統的運作,還得擔心可能的副作用及影響肝腎功能;倘若降低藥物劑量,卻又無法成功抑制皮膚發炎反應,常常讓醫師在臨床治療上陷入兩難。新型生物製劑 治療後有明顯效果「新型生物製劑出現後,治療才終於有突破性發展,方先生很幸運是第一批使用到的病人,治療完第二天他的全身癢感就消失了,三個月後全身紅皮症狀消退,到第四個月皮膚已開始出現一般皮膚該有的水嫩光澤。」陳怡行主任說,現今方先生的患處已有明顯的改善,僅有輕微徵狀,三個月前也已找到工作,順利回到職場。陳怡行主任解釋,新型生物製劑與傳統治療差別在於「藥理機轉」,其特性為精準抑制細胞激素,透過對異常且過度免疫發炎重要因子做阻斷,有效減緩「第二型免疫反應」進行,達到抑制發炎連鎖反應,用藥後有大幅改善癢感,也能幫助重建皮膚障蔽功能,同時因為生物製劑是蛋白也較沒有肝腎負擔的疑慮。陳怡行主任建議,現階段雖然尚未找到方法完全根治異位性皮膚炎,但相較過往療法,新型生物製劑副作用較少,也有機會協助症狀嚴重的病友找回過往生活品質,就像是一種「改變人生的藥物」(life-changing drug),「病友們別灰心,可以將自己的狀況好好與醫師討論,遵從醫囑好好治療,一定能找出一個兼顧生活品質與控制症狀的方法。」

常做的尿液檢查 到底能揪出哪些病?

常做的尿液檢查 到底能揪出哪些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尿上面浮一層泡泡,是否腎功能出問題了?其實尿有泡泡,原因非常多,其一原因就是尿到馬桶裡時,因衝力產生的泡泡,但過一段時間泡泡就會消失;若泡泡10分鐘都不會散,就表示身體出現狀況。正常的尿液顏色應該是淡黃色、清澈,且有一點尿味,如果顏色太深、混濁或太淺、完全沒有氣味,就可能有問題。一般我們會要求收集中段尿液,因為前段尿液會和尿道前端會和外界接觸染污,使得檢查結果受影響,中段尿液由於已經前段尿液排出,較不會有汙染狀況,相對表皮脫落的細胞也少,因次由表皮細胞多寡來判斷尿液檢查是否可信。常規尿液檢查項目包含:尿液常規檢查,主要分尿液化學法及尿沉渣,顏色(color)、混濁度(turbidity)、比重(gravity)、酸鹼值(pH)、白血球(leukocyte,WBC)、亞硝酸鹽(nitrite)、蛋白質(protein)、葡萄糖(glucose)、酮體(ketone)、膽色素(bilirubin)、尿潛血OB、紅血球(RBC)、表皮細胞(epithelialcells) 「顏色」可用來判斷是否水喝太少。 「混濁度」會觀察尿液裡是否含雜質多,泌尿道感染患者通常混濁且有怪味,尿液報告上會以英文turbid或cloudy表示。 「比重」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10~1.030。低比重尿見於尿崩症、水份攝取過多、使用利尿劑或慢性腎炎。高比重尿常見於糖尿病、脫水、嘔吐、心臟衰竭。 「白血球」正常值為<30,和「亞硝酸鹽」與泌尿道感染相關,可間接證明泌尿系統內有細菌滋生。 「蛋白質」主要是測蛋白尿,蛋白尿是很多腎臟病的症狀之一,包含腎絲球腎炎、間質性腎炎等。 「葡萄糖」與糖尿病、胰臟炎、肝病變、甲狀腺疾病與腎臟受損有關。如腎小管病變。 「酮體」異常升高,要考慮是否有酮酸中毒,常見於糖尿病患者, 但也見於飢餓、發燒、甲狀腺機能亢進、懷孕...。 「膽色素」正常尿中沒有膽紅素, 為陰性(-), 當尿中膽紅素呈陽性(+), 表現可能有膽變阻塞或肝臟疾病等。 「尿潛血OB」以及「紅血球」正常值為<20,尿中沒有血呈陰性(-),若尿中有則呈陽性(+)。可用來推測血尿,與泌尿道及腎臟傷害、腎絲球腎炎、尿道結石、腎結石、癌症、膽囊疾病、惡性瘧疾、橫紋肌溶解症,讓膽紅素過多、出現尿液潛血反應有關。 「表皮細胞」正常值為<30,則是用來判定該項尿液檢查的品質。一般而言,尿液檢查項目之正常結果均應為「陰性」。若為「陽性」反應則屬異常,須再做追蹤檢查,並配合其他項目做整體評估,以確定是否有生理上的疾病發生,並遵循醫師指示做追蹤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