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避談自慰迷思 一次破解自慰4大流言

避談自慰迷思 一次破解自慰4大流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為何大眾時常將自慰、性與負面畫上等號?醫師對此表示:「大眾對於自慰迷思的原因,可能來自社會不談、學校也不曾教導,首次自慰體驗基本以自我探索或是上網查詢資訊為主,過程中有許多口耳相傳的錯誤觀念,導致大家對於自慰有許多誤解。」根據全球自慰大調查,台灣社會談性風氣雖逐步健康,但數據中也顯示台灣人僅有28%於求學階段學習過自慰教材。泌尿科張孟霖醫師破解坊間及診間常見的自慰謠言,同步也將揭露在家庭、學校不敢大方談的「自慰冷知識」,盼教導大家正確的性觀念,讓性事更加完美!自慰謠言追追追!醫生揭密自慰流言民間有許多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流傳,特此整理出自慰常見的迷思,並邀請醫師實際解答,為消費者破解自慰謠言。流言一:自慰會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嗎?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顯示自慰會對於身體帶來負面影響,至於常聽到「自慰會讓人長痘痘」、「自慰會掉髮禿頭」等後果,張醫師表示:「兩者之間其實沒有直接關聯!生理變化與性衝動同樣是受荷爾蒙影響,長痘痘或禿頭都是雄性荷爾蒙旺盛的表現。所以當荷爾蒙旺盛時,性慾也會變大,自然自慰的次數就會變多。」換句話說,自慰並不會導致長痘痘或是禿頭.主要還是荷爾蒙作祟,而荷爾蒙異常決定因素來自於作息、壓力、季節變化等。流言二:自慰會影響性功能嗎?自慰是否會影響性功能?是否會導致不孕或是陽痿等迷思?醫師表示結果正好相反,自慰並不會影響性功能,反而是有訓練有差,還有機會汰舊換新!醫師解釋:「自慰對於性功能是有幫助的,當男性排出品質不佳的精子後,能降低不孕的機率,女性則能透過自慰找到神經密集處,也就是俗稱的『G點』,讓性事更加圓滿。」醫師也提醒民眾若遇到生理問題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而非聽信偏方,同時適度自慰能夠幫助性功能,但過猶不及仍須謹慎處理。流言三:男生自慰會導致性器官變小?女性自慰會導致性器官鬆弛?醫師表示性器官取決於先天遺傳,後天的飲食、運動習慣也有些微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男性自慰頻率增加,性器官是有可能變大的。醫師進一步解釋:「如同健身時常運動的肌肉會變壯,當勃起頻率增加,充血機能良好,勃起幅度也會變好。」另外,醫師也解釋,女性的陰道肌肉組織非常有彈性,並不會因為自慰或是性行為而導致鬆弛。流言四:睡醒來還是睡前來比較好?睡前一發有助一覺到天亮根據全球自慰大調查發現,8成男性習慣睡前自慰,醫師表示,睡醒來一發其實會比睡前來的更持久。主因是人在休息時,大腦的血清素會上升,升高後更能控制性行為的快感,進而達到延遲射精時間,如此一來自慰或性行為的時間便可持續較久。至於自慰後會助眠,是因為就像是運動後一般,身體會有疲累感,因此變得比較容易入睡也是自然的。學習自慰了解身體 提升性滿意度從此開始醫師強調當遇到問題應該勇於求救,透過醫師專家習得正確資訊,在性事上能夠少走冤枉路。同時,醫師也給予2點建議,盼大眾都能安全、健康地進行自慰:一、自慰前後注意清潔,避免細菌感染雙手的細菌其實是全身數一數二多的,務必注意衛生,同時自慰後的清潔也很重要,體液在排出體外後,豐富的蛋白質容易成為細菌的養分,為了避免感染也要確實清潔。二、自慰及性行為皆要注意潤滑避免受傷不論是自慰還是性行為,不論有無使用成人用品都需要注意潤滑,否則容易造成表面破皮等受傷狀況,如發生感染,應盡速尋求醫師協助。無論男女,擁有性慾十分正常,因此對於自慰不需要感到負擔,醫生也提醒自慰是接觸性愛的第一步,適度的自慰並擁有正確的觀念,除了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外,在與另一半親密時也能幫助彼此更快進入狀況,進而增進性表現。

刷牙出血不止 原來是紫斑症纏身

刷牙出血不止 原來是紫斑症纏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曾患有肝癌的69歲王先生,去年10月開始常刷牙時牙齦出血不止,甚至有血尿情形,經檢查後發現血小板數量遠低於正常值,僅有不到10,000 /μl,起初誤以為是癌症,確診後竟是「紫斑症」。此疾病隨時都有自發性出血的可能,讓原本身為運動健將的他,因害怕而足不出戶,工作也深受影響。經女兒鼓勵及醫師衛教後開始積極接受治療,血小板數量回升至40,000-60,000 /μl之間,終於可以出院,使王先生倍感欣慰,家人的擔憂也終於放下。紫斑症為免疫性血液疾病國內統計發生率為每10萬人約1至12人,以人口數推估,全台患者約2000人左右,小孩多發生在2到4歲,病程多為急性,出現紫斑的機率較大也較嚴重,但未經治療而自發性痊癒的機會亦高,約有85%的病童會自動痊癒。而成人則多好發在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病程多為慢性,症狀通常較輕微,但自發性痊癒的機會低,通常需要治療,症狀常持續超過半年以上,但因症狀特異性不高,患者易輕忽而延誤就醫。紫斑症為長期血小板低下的免疫系統疾病,與個人體質、病毒感染、腫瘤、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但發病原因不明。因此紫斑症最明顯的特徵為身上容易瘀血、出現瘀斑、紫斑、女性月經血量增加、牙齦出血不止、流鼻血、月經量多或不止、腸胃道出血、血尿等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腦內出血、肺出血而有生命危險。紫斑症在台灣屬罕見疾病 第一線用藥為類固醇臺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陳聰智醫師解釋:目前紫斑症第一線用藥為類固醇,藉由抑制免疫系統進而減少血小板的破壞,若類固醇無效,二線治療有脾臟切除、免疫球蛋白注射等。患者必須積極治療、追蹤血小板數量是否回升。紫斑症只要積極治療,調整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心態上的調適,大多能維持原本的生活;因此若民眾若確診紫斑症也無須過於灰心,只要保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將可擁有良好生活品質。以有無持續6個月以上 作為急性與慢性的區別臺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滕傑林主任提到:由於紫斑症的疾病症狀容易被忽視,患者通常短時間內難以察覺,導致警覺性低而讓自身處於內出血危機中,紫斑症雖無晚就醫耽誤病程治療問題,但嚴重者,將影響其生活及工作品質,甚至有突發性出血危機,患者若有長期出血不止狀況應及早至血液科就診。臺中榮總許惠恒院長表示:紫斑症在台灣屬於罕見疾病,一般民眾容易忽略症狀,而錯失治療時機,民眾應學會自我檢視,提高警覺觀察自身是否有出血不止持續長達一、兩週以上,等症狀,及早遠離危機,及早治療,找回原有生活品質。

輔具如身障者的翅膀 助他遨遊看世界

輔具如身障者的翅膀 助他遨遊看世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許多身心障礙者因功能嚴重限制,導致無法處理個人日常的自我照顧,如飲食、穿著、衛浴、行走、溝通等,甚至因長期臥床而造成壓傷或障礙情況加劇。第一社福基金會從民國84年成立全台第一家復康輔具資源中心,由治療師、社工及維修技師團隊提供輔具諮詢及評估建議服務、研發多項輔具,團隊也走入重度障礙者的家庭裡,幫助多名重度身心障礙者首次獨立踏出家門,重建個人生涯。第一輔具中心提供輔具展示體驗、二手輔具回收清潔及借用服務、加上維修服務,成為一套完整的輔具服務。多重障礙的安安,剛來到第一社福辦理的愛智發展中心接受早療時,不僅沒有口語能力,抓握和伸出這類動作也做不好,所以手部功能明顯不佳,甚至無法獨立坐久。教保老師和復健治療師們合作運用語音輸出的溝通器、圖卡等來訓練他的認知和語言能力,又用手部支架、握把、站立架、含有固定帶的板凳、矯正鞋和助行器……等,幫助安安發展出手部功能,也提升他的肌肉耐力,讓他可以自己坐好,並學會站立和行走。當安安轉銜到一般幼兒園就讀時,已經會自己用湯匙吃飯,還能拿畫筆畫畫,也會和人簡單地對話,甚至是推著他的助行器「飆走」。安安的媽媽表示,以前安安還不會走時,外出都是靠家長推推車移動,安安會走路之後,她才感受到什麼叫「一轉身孩子就不見」的驚慌感,但她覺得這是一種奢侈的感受。根據政府統計數據顯示,107年0-15歲(未滿15歲)身心障礙且需要輔具協助日常生活的兒童和少年全國約有17,879人(含平衡機能障礙者、聲音機能或語言機能障礙者、肢體障礙者、植物人、自閉症者、多重障礙者、因罕見疾病而致身心功能障礙者),這些兒童與青少年需要的可能不只一種輔具。縮短輔具申請流程 建議先租再買社家署簡惠娟署長表示,社家署已在規劃縮短輔具申請的流程,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身心障礙者的家庭,只要持有評估書,就可以到臺北市特約的361家輔具廠商先將輔具拿回家使用,臺北市政府後續會再跟廠商處理補助款問題,未來也希望能幫忙爭取提高補助款,好造福更多家庭。陳局長也呼籲,臺北市目前正推廣「先租再買」的概念,希望輔具使用者先將輔具租回家使用,覺得適合再購買,避免買到不適合自己的輔具。引導式教育整合復健目標和特殊教育第一社福賴美智執行長表示,對於身心障礙孩子來說,輔具幫助的不只是孩子的復健,也是孩子對外交流、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今年第一社福還特別增加「引導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簡稱CE)體驗區,這是透過特殊傢俱、輔具、和節律性意向(活潑又有意義的動作口訣)等,將復健目標和特殊教育整合,用生活化、遊戲和唱歌方式引導,小朋友常常不知不覺中,在日常情境裏從事復健活動,自然而然的達到療育功效。第一社福也希望推廣「引導式教育」及傢具式的輔具展示,讓更多重度障礙幼兒受惠。為因應兒童會持續成長的特性,兒童輔具的設計必須具有能夠隨著因孩子成長身形改變而跟著調整的功能,但因每個兒童的身形不同,所以常會需要以量身訂製、多次調整的模式來製作,這也是兒童輔具製作成本較高的原因,相對的輔具廠商需投入成本與進入門檻也較高,導致國內兒童輔具廠商不只數量較少,一般醫療器材行也難找到提供試用的兒童輔具,讓特殊需求兒童的家長光是在找孩子的輔具上就耗費許多心神。

遠離狂犬病 三大原則看過來

遠離狂犬病 三大原則看過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狂犬病屬人畜共通的疾病,所有溫血動物都有可能感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趙磐華說明,台灣自1999年開始針對犬貓做狂犬病監控,2008年開始監控蝙蝠,直至2013年,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呼籲下開始監控野生動物。疾病管制署指出,全球每年約有59,000人死於狂犬病,平均每10分鐘就有1人因狂犬病而喪失生命,其中95%發生在亞洲及非洲。狂犬病病毒一般經由唾液傳染,若遭感染動物咬傷,便有可能染病,而病毒進入傷口後,會先在肌肉繁殖,進而由周邊神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再進一步擴散到腦、唾液腺、眼角膜等其他部位。依農委會監測資料,國內今年截至8月底動物狂犬病陽性案件數共50件,皆為鼬獾,分布縣市為花蓮縣18件、南投縣18件、高雄市5件、屏東縣3件,嘉義縣2件、臺南市、臺中市、臺東縣及雲林縣各1件。狂犬病不採取醫療措施 致死率近100%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腦脊髓炎,潛伏期約1至3個月,初期症狀有發熱、喉嚨痛、發冷、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現象,然後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又稱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等情況,如不採取醫療措施,患者常因呼吸麻痺導致死亡,致死率近100%,但如能在遭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並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可以降低發病的風險。三大原則 遠離狂犬病1、一般寵物出生3~6個月就需施打狂犬病疫苗,之後每年再補打一次。2、遠離野生動物,即便看起來很溫馴的野生動物也不要接觸,且不要攜帶寵物上山,避免寵物因好奇而觸碰野生動物。3、碰到舉止怪異,疑似狂犬病症狀的動物,立即通報防疫機關1922,切勿擅自處理。疾管署再度提醒,民眾應避免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每年須帶家中犬、貓等寵物施打狂犬病疫苗;如不慎遭野生哺乳類動物抓咬傷,請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沖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前往「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種服務醫院」就醫,經醫師評估如有感染狂犬病風險,應儘速接種免疫球蛋白,並依時程(接種第一劑當天為第0天、3、7及第14天)接種4劑人用狂犬病疫苗,降低發病風險。

背架護龍骨!牢記正確穿背架3招

背架護龍骨!牢記正確穿背架3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脊椎是支撐人體的「龍骨」,從側面看是呈S型的,提供了直立行走的人類強大支撐與彈性,並保護內臟器官不受傷害。脊椎中的椎間盤緻密而富有彈性,椎間盤可以讓身體靈活運動,並保護脊椎、大腦和神經。脊椎受傷的人要靠穿「背架」來撐起身體、減少脊椎的負荷,背架是一種常見的腰背部醫療輔具,屬於低風險的第一等級醫療器材。當脊椎因疾病(如先天性脊柱側彎、脊椎退化)或意外損傷(如脊椎壓迫性骨折)時,就要用它來保護脊椎。46歲的張先生在上班途中,因車禍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醫師評估後建議使用背架治療,究竟何時要用背架?它有那些功能用途和注意事項?可以長期使用嗎?穿著背架是背痛保守治療的第一選擇,也是手術後保護脊椎的重要處置。正確穿著背架不僅可以固定及維持脊椎的穩定度,對於維持脊椎正確姿勢也有很大的幫助。背架主要功能:一、支托:適當支托能減輕脊椎及背部組織的壓力,減輕疼痛感。二、限制脊椎活動:在脊椎受傷需要癒合的時期,穿戴背架可以限制脊椎活動,保護脊椎及預防與身體姿勢相關的合併症。三、矯正:對於脊椎側彎的患者,穿戴合適的背架能阻止脊椎側彎的角度增加,撫平脊椎兩側張力不等的肌肉,達到矯正效果。醫材安心選購三步驟:一認:「認」識產品為醫療器材;二看:在購買時「看」清楚,包裝上是否刊載「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廠商名稱、地址、品名、製造日期」等完整標示;三會用:使用前務必詳讀產品使用說明書,才能夠正確使用。正確使用背架3招:第1招:穿低跟的鞋子,使身體重心容易平衡,且穿著背架時,裡面要穿吸汗內衣以保護皮膚。第2招:久坐時,宜選擇有靠背的椅子,保持腰部挺直,避免坐矮板凳。第3招:避免彎腰、扭曲腰部或提重物,無論站立或坐下都要注意保持腰部挺直,避免扭曲腰部,以免病情惡化。食藥署表示,若症狀較為嚴重(如脊椎壓迫性骨折、先天性脊柱側彎、脊椎滑脫、腰椎狹窄等)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3~6個月,但長期使用易造成心理依賴而產生副作用,如:腰部肌力變差。民眾最好諮詢醫師的專業意見,在病情允許的狀況下,配合做些強化腹肌與背肌的復健運動,藉此鍛鍊肌力喔!

溫差大易患心血管疾病 5習慣齊護心

溫差大易患心血管疾病 5習慣齊護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中央氣象局預測秋分後早晚溫差可高達10℃,溫差大時血管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31%。另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造成21,569人死亡,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3,977人死亡,遠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48,784條人命。因此,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長輩及慢性病病人,千萬別輕忽季節交替對心臟血管疾病的威脅。心臟病的典型症狀 胸口有壓迫感、疼痛持續超過15分鐘以上。 疼痛延伸到肩膀、頸部、手臂。 胸部不適,同時有輕微的頭痛、暈厥、流泠汗、噁心、呼吸急促。 非典型的胸痛、胃或腹部疼痛。 噁心或頭昏。 無法解釋的焦慮、虛弱或疲勞。 心悸、流泠汗或蒼白。小改變產生大影響 五項習慣讓您更安心民眾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嚼食檳榔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外,近年來受氣候變遷影響,極熱極冷的氣候型態也是心臟病與中風急性發作的誘發因子。其實日常生活的小改變就可對心臟血管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國民健康署呼籲平時就應力行護心行動,從小地方開始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形態。(1)健康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以蒸、煮、川燙取代油炸。(2)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多走路、少開車。秋天早晚溫差大,提醒有心血管高風險族群,運動時要注意保暖可以多加外套穿著,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3)向菸說不:不管是直接吸菸或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及罹患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的二代戒菸服務,讓戒菸不再是難事。民眾可多利用國民健康署設置的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洽各縣市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服務。(4)定期健檢:了解自己的血糖、膽固醇、血壓及體重指標(BMI),掌握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另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多加利用。(5)三高控制:管理心血管疾病的源頭是三高控制,已有三高的民眾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研究指出,食用反式脂肪將會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因為它可令低密度脂蛋白上升,並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大幅提高得 冠心病的風險。應減少攝取含氫化油脂的加工食品如餅乾、薯條、甜甜圈、洋芋片等油炸或烘焙食品。將可有助於減少攝取反式脂肪酸攝取,以確保身體健康。

喝四物湯就腹瀉 醫籲依體質調整藥方

喝四物湯就腹瀉 醫籲依體質調整藥方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月經來臨前臉上常冒痘痘的25歲王小姐,平常口乾舌燥,每當月經結束後,就會買市售的四物飲來調理身體,但飲用後容易有腹瀉的情況,除了上述症狀,王小姐就診時描述了更多症狀,加上舌診和脈象,中醫師診斷她的體質屬於氣陰兩虛,兼有熱象,必須依照個人體質調整四物湯的藥方內容,方可改善腹瀉。四物湯是十分普遍的中藥處方,但中醫師呼籲四物湯並非人人適用,如有乳癌、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生理期異常、常反覆骨盆腔感染切勿自行服用四物湯,有以上情況建議經過專業醫師的判斷後,再依個人的身體狀況做調養。四物湯起源於唐朝《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發揚於宋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為當歸、熟地黃、白芍藥、川芎等4味藥材,使四物湯有補益陰血和調經的作用。1、當歸補血,『全當歸』中又有生的兼有潤腸通便的效果,酒炒則補血和血力較強。2、熟地黃滋陰,如果是怕冷體質,容易手腳冰冷,或是比較虛的,要選用熟地黃;如果生理期容易冒痘痘、伴有口乾舌燥等虛火現象的,就要改用生地黃。3、白芍藥養血,如果易有緊張、胸悶、乳房脹、經期不規律的,應選用白芍藥;若循環差屬血瘀體質,或是經痛甚、血塊多的、血色暗的,應選用赤芍藥。4、川芎行氣活血,易伴有頭痛可用生川穹,如果是著重在活血通經、生理痛,則多用酒川穹。衛生福利部中醫科陳耑至醫師表示,市售的四物飲大多採用此配方上述組成的四物湯當基底,然而,其中當歸、熟地黃會滑腸,熟地黃易滋膩礙胃,對於消化功能差的人,較容易引起腹瀉、脹氣等不適。四物湯的功效為養血補血偏於溫補,適用於有血虛或寒象相關症狀的患者,因此,原方組成不適合王小姐的體質,經過藥方的調整,可減輕燥熱預防上火。陳耑至中醫師提醒,民眾若對於月經的中藥調理有疑慮,可諮詢中醫師,或由中醫師進行辨證論治,以適切適量的中藥處方來調理體質。

轉骨方別亂喝!應依體質量身開立處方

轉骨方別亂喝!應依體質量身開立處方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青春期是小孩快速長高的時期,同時也代表他們快要「轉大人」了。為了幫助孩子發育,很多家長會讓他們服用轉骨方,但轉骨可是大有學問。每個孩子體質不一,有些容易過敏感冒、長痘痘、體型虛胖、容易失眠、便秘,甚至月經失調,坊間轉骨偏方不能一體適用!應經由醫師問診後依照個人體質提供合適的轉骨方,以免適得其反。轉骨方應依照個人體質量身訂做轉骨是為青春期的孩子做的「特別處置」,幫孩子補強「不足之處」,讓他們在青春期時可以好好的發育。每個孩子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需要的轉骨方也不相同,也有可能根本不需要。中醫師表示,轉骨方若沒有依照個人體質調配,可能導致體內油脂分泌過多、荷爾蒙失調更明顯,口乾舌燥、便秘、痘痘更多。轉骨藥材強調「量身訂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男生調理的重點要注意筋骨及氣血的調理,預防運動氣傷及筋骨損傷;女生補血、養血為主。因此轉骨藥膳的組合也需注意到男女有別。轉骨時機要在出現第二性徵來臨時效果最好「轉骨發育期」是指從10-12歲開始,一直到16-17歲左右,孩子在這段期間的生長潛力最大,這時候幫助兒童成長,對以後身體各類器官的發育及機能有很大的影響。中醫轉骨方需要特別注意進入青春期的時間點,也就是在男生出現陰毛、喉結等第二性徵,女生則是乳房發育、出現陰毛、初經來潮後,生長潛力最大。整體而言,孩子的成長高峰是10至16歲,男生一年可長高10至12公分、女生則是8至10公分。除了年齡方面,轉骨時機還可以從季節方面來看。中藥即飲包對提升免疫力、增強消化有幫助配合症狀服用的中藥即飲包,如「祛風減敏湯」能改善長期鼻過敏常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眼睛癢、皮膚癢的過敏症狀,可以提升免疫力與改善過敏體質;「補氣健脾湯」是針對食慾差、消化不良的兒童,可以健脾養胃,增強消化吸收。「強筋健骨方」則是針對生長發育中的青少年有補腎活血轉骨的功效,有助於生長發育。轉骨都吃同一套?荷爾蒙失調更嚴重除了飲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膠質和鈣質食物可以幫助生長,睡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充足睡眠才能幫助長高。持續運動也是很重要,尤其是跳躍運動,如打籃球、跳繩等,可使生長板減緩閉合,持續刺激生長。如果大家都不看體質,而選用同一帖轉骨方,胡亂補的結果不但達不到效果,還可能因補過頭出現長痘子或上火的情況!雖然大家都很希望小孩可以順利轉骨,長得像模特兒一樣高,但還是請專業的中醫師幫忙判斷一下該吃些什麼,而不是自行服用大家口耳相傳的轉骨方。

把握扁平足治療期 2招助足弓形成

把握扁平足治療期 2招助足弓形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爸媽擔心孩子如果扁平足,會影響往後的發展!扁平足成因很多,有些是先天性遺傳、有是太早學走路、或神經病變,甚至是韌帶鬆弛張力低,導致足弓發育不完全。最常見為原發性,除此之外,也可能和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副舟狀骨、跗骨聯合等疾病相關。扁平足臨床表徵為內側足弓消失、足跟外翻與前足外展。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治療師表示,其實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幼兒時期的扁平足,大部分的足弓會隨著年齡而發育、恢復。支撐與穩定是足弓的重要性南投醫院楊育菱物理治療師表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足弓是有變化的。楊物理治療師表示,站立時,骨頭排列及韌帶的支持給予支撐;行走時,肌肉也提供動態穩定的角色。提供足部穩定度及活動度,使足部能承受全身重量之負荷且具有支撐、伸縮、扭曲、彈跳、吸震及摩擦等功能,尤其是「內縱足弓」,在人體行走或跑步時,提供適度的彈力和扭力並吸收地面之反作用力,以適應各種地形達到吸震的效果,就好像是足底的避震器。孩子8歲前應觀察追蹤足弓的形成足弓及下肢發展,楊育菱治療師表示發展較快的階段則是介於2歲到6歲之間,發展成熟的年紀約在8-10歲左右。幼兒的足部發育過程中,由於骨頭發育未盡完全,會有一些正常的發育過程,常被誤以為異常的現象。0到2歲時雙腳會呈現O形腿;2到4歲時又會變成X形腿;到4至6歲時會回歸正常排列。發現幼兒有功能性扁平足的時候,家長不必過度擔心,此時只需要觀察追蹤足弓的形成,通常會在5至7歲逐漸恢復,最晚在10歲之前皆會自然形成。有5-10%仍為扁平足無法自然恢復,楊育菱物理治療師建議家長可在幼兒2至6歲足弓發育時期,注意小朋友的足部發展,避免錯誤的姿勢產生,並且加強足部運動來誘發足弓之發育。2招足部運動助足弓形成1.用腳趾做運動或和同伴互相踩腳踏車。2.用腳跟走路即學企鵝走路,訓練小腿前側肌肉肌力,誘發足弓的形成。楊治療師表示一般足弓功能性扁平足,加強其脛前肌與後脛骨肌及足底肌膜之力量,誘發足弓形成。但若有合併足外翻之扁平足,則需以足弓矯正鞋墊配合運動,使足弓正常地發展。扁平足治療如果在發展階段積極治療復健,其實孩子走不穩的情況就有改善的空間,更能重拾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大膽玩任何遊戲,並非無法救治。12歲前如果發現孩子的足弓有不正常發展,應盡早到復健科評估,接受體能、姿勢、肌力訓練及伸展運動等物理及職能治療,以糾正不當姿勢。切忌自行購買坊間矽膠軟墊,以免產生其他不必要的疼痛點。孩子一生的發展只有一次,務必在黃金期內及早的諮詢並治療。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媽媽肚子裡待了37周的小珍珠,出生時體重有2965公克,醫護人員發現小珍珠有時候會「忘記呼吸」,有心雜音的狀況,在經過呼吸訓練後,還是有呼吸喘的問題。小珍珠的媽媽說,原本預計自然產後三天要帶著女兒一起出院,可是小珍珠突然出現血便的症狀,後續體重一路下滑,經由醫師治療解決腸胃感染症狀之後,發現還是有心雜音的問題。透過X光與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由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會診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安排進行心導管栓塞治療,預後狀況良好,於出生滿月這天康復出院。開放性動脈導管 是先天性心臟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表示,嬰兒在母體內(胎兒時期)使用體循環,其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有一條相通的血管稱為動脈導管,在出生後2~3 天會進行功能性閉鎖,開始了肺循環。約90%的新生兒在出生2週內會進行結構性閉鎖,如未關閉,部份壓力較高的主動脈血會流入肺動脈,加入肺循環而引起肺充血,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為1/2000,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 10%。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常見的初發症狀包括:嬰幼兒餵食困難及體重增加困難、呼吸喘或費力、盜汗、容易疲勞。嚴重時會因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暈眩、胸痛、呼吸困難、肝脾腫大、四肢水腫等等症狀。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 縮短手術時間且不留疤開放性動脈導管目前約有9成5採傳統手術開刀治療,但手術費時約2小時,術後傷口恢復期較長,還會留下疤痕。考量到新生兒心臟脆弱且體重輕,為了避免開刀可能帶來的風險,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裘品筠、劉俞暄決定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手術前後時間不到一個小時,術後幾乎不留疤痕,反而是團隊在術前的準備比較耗時間。「盡量不要讓她哭,避免增加心臟的負擔。」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嬰兒照顧上要很小心,隨時要注意安撫,而且新生兒的血管粗細大約只有零點一到零點二公分,要放入更小的阻塞器,完成心導管手術的難度很高。為了完成新生兒心導管術式,不光是心導管室團隊要動員,花蓮慈院麻醉部團隊也特地到心導管室為小朋友進行麻醉,從醫材、麻醉、固定、擺位、鋪單及所有手術動線都馬虎不得。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