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乙狀結腸過長易積糞腹脹 輕忽恐致命

乙狀結腸過長易積糞腹脹 輕忽恐致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3天以上不解大便、不放屁、腹脹、腹痛就要注意了!31歲年輕男子,因腹脹不舒服求診,經腹部X光發現他不但是「先天性乙狀結腸過長」,無扭結但形成交叉壓迫腸道,使整條乙狀結腸因糞便積留脹成宛若「車輪」似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馬秀峰表示,經以肛管由肛門進入約20公分處,將被壓扁窄化的腸道撐開,剎那間排出腸道內的氣體及糞便,患者立即解決腹脹的困擾。同時強調,先天乙狀結腸過長的人,年輕時比較不會造成扭結的現象,但很容易復發,隨著年紀增大越有扭結的風險,將來年紀增大因大腸蠕動減緩,容易導致過長的乙狀結腸扭結,如果錯失治療時機,恐會導致扭結的腸道缺血而變黑壞死,引起腹膜炎而危及生命,最好及早做縮短手術以免後患。乙狀結腸過長難自覺 但有跡可尋正常的大腸系統像ㄇ字形,乙狀結腸位於降結腸和直腸之間,人體的腸子都有一定比例的長度,正常的長度在20公分到30公分之間,乙狀結腸是屬於游離的腸道,如果因先天乙狀結腸過長,因其有游離性就容易扭結,造成腸子鎖死,會因缺血壞死,使整條腸子變黑。先天乙狀結腸過長的長度約在50公分至60公分之間。腹脹、腹痛、便秘、不解便、不放屁 要注意該患者接受乙狀結腸縮短手術,切除約40公分的乙狀結腸,接上降結腸和直腸,讓整個大腸腸道恢復正常狀態。馬秀峰醫師說,先天性乙狀結腸過長,基本上不會有任何症狀,因過長的長度不一,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如果超過50公分再加上高齡或臥病,發生乙狀結腸扭結的風險就高,因此如因腹脹、腹痛、便秘而發現是先天性乙狀結腸過長造成的疾病,建議及早做縮短乙狀結腸手術,以免一再復發甚至危及生命的後果。

常跌倒平衡不佳 早療助孩子健康成長

常跌倒平衡不佳 早療助孩子健康成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孩子的起跑點,是人生的第1個階段,根據衛福部2015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通報」調查指出,5成的慢飛天使是在滿3歲、進入幼兒園後才發現,甚至滿6歲後才通報遲緩,錯失早期介入的機會。許多4、5歲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因為已經會走路及跑來跑去,而讓家長忽略了他們在動作上其實是有需要被協助的,例如:單腳站維持穩定有困難、常接不到球或目標投擲時丟不準等都是這群孩子臨床上常見的表現。粗大動作發展遲緩 恐錯失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機會媽媽擔心就讀大班的小丁因「跑步常跌倒、單腳平衡不佳、很不擅長丟接球遊戲,很擔心上國小後會跟同學有越來越大的落差」而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就診,經醫師轉介物理治療評估及療育,證實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合併「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洪若華物理治療師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3歲以上兒童每天至少須包含60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活動,顯示粗大動作遊戲在孩子們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除此之外,粗大動作遊戲常是孩子們互動很重要的媒介。及早發現發展性協調障礙 及早治療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如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在日常生活活動和參與動作遊戲時常顯得笨手笨腳、跟不上同儕,在學習新動作常遇到困難、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這些孩子若能像小丁一樣及早接受物理治療評估和療育,將能促進生活及遊戲中的平衡、協調及球類技巧,幫助家長更瞭解帶孩子參與新的動態遊戲時可以如何調整及引導;洪若華物理治療師表示,與家庭合作的早療課程,更能夠確實提升孩子參與不同情境動態遊戲的動機、參與度和愉悅度。早期療育的6大理念以下分享該中心物理治療師在針對動作協調問題孩子設計團體課程時的重要元素,過程中秉持「遊戲式學習」及「家庭增能」的理念:一、個別化動作分析並整合出團體目標:物理治療師先個別化分析孩子動作執行上的優劣勢,再整合團體中孩子們的需求,進而設計出各堂課的團體療育目標及個別目標。二、活動分級和個別化調整:在帶領孩子參與新的活動時,物理治療師會分析團體成員狀況,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執行成功率約1/3-1/2),依照個別化狀況協助將動作拆解、給予清楚簡短的口令及肢體引導。三、營造正向的遊戲經驗:多多鼓勵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的努力(而盡量不以技巧優劣來評斷表現)。治療師於過程中持續給予正向明確的回饋(如這次有先停下來、瞄準好再丟耶!),增進同儕間相互觀察、模仿正向行為的機會。四、培養組織能力、動作計畫能力及協調能力:過程中強調同儕間的合作,提供孩子擔任小隊長的機會,讓孩子在過程中練習組織訊息,有助於促進動作計畫的能力。五、融合知覺動作訓練的概念:物理治療師在動作遊戲中加入不同的感官訊息(如視覺、聽覺),藉此增加孩子知覺動作整合能力、手眼協調反應及動態活動過程的注意力。六、家庭增能:治療師堅信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最重要的夥伴,因此在物理治療課程中會落實以家庭為中心服務中的「家庭增能」,每堂課都會依主題設計課後學習單,治療師會在切合課程目標的前提下,將任務簡化成易於在家中練習的模式並盡量充滿遊戲性,鼓勵家長錄下家中練習的狀況,在每堂課後回饋時間及期初、期末的家長課時與治療師討論及分享。家長的熱切配合 有助孩子進步小丁在物理治療師個別評估後,接受該中心每週1次、為期3個月的物理治療團體課程訓練,每堂課均有家長諮詢時間及課後學習單,課程結束後,小丁媽媽回饋「在生活中更知道帶小丁參與不同動作遊戲的技巧,小丁跑步看起來較穩定、很少跌倒了,跟其他小朋友玩球也更能夠跟上及融入了」,治療師以標準化動作協調評估工具評估之結果亦顯示小丁的球類技巧及平衡能力均有明顯的進步。洪若華物理治療師表示,以此模式進行,除了孩子們上療育課,治療師也能與家長成為夥伴,並在過程中持續賦予家長能力-讓家長更瞭解孩子的優勢、需求及進展,這樣與家庭共同合作的模式常能讓早期療育的助益發揮到最大,療育的效果也更有延續性、更能幫助孩子將能力類化至不同生活情境中。

身材走鐘沒自信?彈力帶3招輕鬆甩肉

身材走鐘沒自信?彈力帶3招輕鬆甩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平時繁忙汲汲營營缺少運動、想瘦身卻不喜歡運動的懶人族、產後與小孩奮鬥卻遺憾身材回不去的媽媽一族,甚至是因過節月餅狂嗑、烤肉趴狂續攤等任何理由,讓自己體重直直飆升!要如何避免發福?除了控制飲食加一條彈力帶,簡單3個動作,在家就能瘦全身!彈力帶瘦身隨時、隨地都能做,史上最方便!利用瑣碎時間,鍛鍊「核心肌群」,燃脂力100%提升!運動一、彈力帶側步走訓練部位:臀大肌、臀中肌。步驟:(1) 先將彈力帶或彈力環圈在大腿上,維持一個1/4蹲的蹲姿。(2) 維持骨盆與脊柱在良好曲線,腹部核心穩定,膝蓋跟腳尖朝同一個方向,髖關節做外旋穩定。(3) 吐氣時,將腿往旁側跨步,意識集中於臀部肌群,吸氣時另一腳跟進,重複動作,並配合呼吸吐氣。 小提醒:注意此動作是將髖關節(屁股)往後推,上身自然前傾,意識集中於臀部,是屁股兩側酸,而不是大腿的外側酸。另外,身體要自然伸直的曲線,不能駝背。運動二、彈力帶深蹲+划船訓練部位:背部肌群與腿臀肌群。步驟:(1) 先將彈力帶圈在適合的穩固柱體上(家裡的鐵窗欄杆、樓梯欄杆都可以),保持彈力帶有適當的阻力。(2) 骨盆不前傾或後傾,背部自然挺直,肚子縮緊、不亂動,膝蓋與腳尖朝同一個方向,微彎不鎖死。(3) 吸氣時,下蹲至大腿約與地面呈平行,將意識集中於臀部。(4) 吐氣時,回到起始位置,並配合拉背划船的動作,意識集中於闊背肌(背部有用力),注意前臂需與地面呈平行。運動三、彈力帶跨步蹲+胸推訓練部位:腿臀肌群與胸部肌群。步驟:(1) 先將彈力帶圈在適合的穩固柱體上,保持彈力帶有適當的阻力(拉直彈力帶,手臂不可以亂晃)。(2) 骨盆不前傾或後傾,背部自然挺直,肚子縮緊不亂動,膝蓋與腳尖朝同一個方向,微彎不鎖死。(3) 吸氣時,向前跨步蹲,蹲至膝蓋與腳踝約與地面呈現3個90度的位置,膝蓋不要有壓迫。(4) 吐氣時,回到起始位置,並配合胸推的動作,將意識集中於胸部肌群,注意保持彈力帶有拉力的感覺。彈力帶,被封為「最佳運動小幫手」,價格親民、人人都能入手,而且搭配其他運動能增加阻力、增強運動難度的優勢,有助於讓肌肉突破停滯期。快揪你的親朋好友動起來,就用一條彈力帶,持之以恆地做訓練,不但增進情誼還兼瘦身甩肉喔!

長輩突情感淡漠 恐是失智症徵兆

長輩突情感淡漠 恐是失智症徵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越來越多民眾對憂鬱症及失智症的差異有所關注。不過,根據一篇2019年7月發表於《神經科學》的研究指出,情感淡漠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比記憶流失的影響更大;然而它在研究和照顧上卻常被忽略。有45%的失智症患者出現情感淡漠現象。情感淡漠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該研究為英國艾克斯特大學所進行,研究者將來自 20 項的世代研究,共4,320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瞭解情感淡漠隨著時間發展的流行率。研究結果發現,在研究初期有45%的失智症患者呈現情感淡漠,而有20%的患者隨著時間持續呈現,但有部份情感淡漠的失智症患者並沒有憂鬱症狀。研究指出,情感淡漠是常見的失智症狀,會呈現出缺乏興趣和情緒,但與憂鬱不同。且它對於環境產生的干擾較少,因此經常被忽略。情感淡漠與大腦前額葉功能失調有關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明,「情感淡漠」與「憂鬱」的表現有部分相似,但情感淡漠不會出現悲傷情緒與負面思考。情感淡漠與大腦前額葉功能失調有關,常見於大腦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或慢性精神病,若發現家中長輩持續出現情感淡漠現象,應求助專家診察是否有腦部疾患。他提醒,「情感淡漠」雖然對照顧者的衝擊沒有幻覺、妄想、衝動失控行為來得大,但仍會造成照顧者的困擾,甚至誤以為個案是「懶惰」或「故意」。他呼籲,目前「情感淡漠」尚無有效的治療,需要家屬或照顧者有更多的認識與體諒。情感淡漠可能加速認知功能的衰退、提升死亡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也指出,情感淡漠有可能會加速認知功能的衰退、提升死亡率,對家庭帶來影響。建議親友避免因對方反應而有負面聯想,並影響自己的情緒,像是誤以為對方是不喜歡自己或故意找碴,瞭解他是因為疾病才會對人不打招呼、不理不睬…,就能以平常心看待並能不厭其煩地給予關懷。她提醒,當感覺到身旁的親友開始有些冷漠,跟他講話明明有聽到卻沒反應、對本來感興趣的事物不再有興趣,都是覺察及辨識情感淡漠的指標,特別是高齡者容易被誤以為是老化現象而被忽略,當確認對方並不是沒有接收到訊息而是無法反應時,應更積極去看待並進一步確認 是否因疾病所引起。

每天喝40g酒精 7天竟患脂肪肝?

每天喝40g酒精 7天竟患脂肪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依據衛福部107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每年約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和肝內膽管癌則位列全國十大癌症死因的第2位。衛福部樂生療養院肝膽腸胃科趙珂漢醫師指出,每天攝取40克酒精,連續一週就可能出現脂肪肝的現象,連續5年到10年就可能變成肝硬化,甚至產生肝癌!60歲的許先生平時有酗酒習慣,時常因胃痛至急診就醫,出院後也沒有按照醫囑定期回門診追蹤。半年前開始,許先生的眼白變黃,肚子逐漸變大,腳也有水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肝硬化及大量腹水,進一步住院治療,醫師抽吸腹水並分析,確診為肝硬化引起之腹水,經由利尿劑與藥物治療終於順利出院,此後,許先生痛定思痛,改掉酗酒的壞習慣,並定期於門診追蹤,規律服藥,讓其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40克酒精 等於100g威士忌飲酒過度,超出肝臟的代謝能力,首先受到損傷的便是肝臟,脂肪肝是最早出現的徵兆,只需豪飲幾天便可以形成,長時間積累就會導致「纖維化」,變成酒精性肝病,最終發展到不可逆的「肝硬化」。40克的酒精大約是多少量呢?啤酒的酒精濃度約4-5%,100g的啤酒就是約4-5g酒精,威士忌這類烈酒的酒精濃度約40%,100g威士忌大約就有40g酒精,已達每日攝取量的上限。戒酒和治療B肝C肝 遠離肝硬化及肝癌的威脅早期的脂肪肝是可逆的,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戒酒,長期酗酒使得肝臟病變,亦會引起胃炎、胰臟炎及神經病變,因一時貪杯而導致長期健康受損,實在得不償失。除了酒精之外,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也是台灣常見的慢性肝炎原因,建議相關患者至醫院進一步評估,並定期接受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以早期發現肝臟病變,儘早治療,方能遠離肝硬化及肝癌的威脅。

寵食獲品質標章 助提升毛孩食安健康

寵食獲品質標章 助提升毛孩食安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強調「品質•安全」的「SNQ國家品質標章」,在今年增設「寵物食品類」的審評認證,率先成為台灣及亞洲第一個評選寵物食品的標章,而首批自主申請並通過審核的寵物食品名單也正式出爐!如何評判寵物食品的好壞?SNQ根據現行相關法規及參考國際上的管理標準,與主管機關和專家們確認從「品質管制」、「安全與衛生」、「產品特色」及「產品內涵」四大面向檢核犬貓的飼糧、機能性食品和處方食品等。而負責審核和把關的人選,則是邀聘國內產官學界的代表性專家擔任SNQ寵物食品類的評審委員,包括曾任農委會、科技部等要職的首長官員、國立大學動科系知名教授以及獸醫師等十餘位。經過政府規定的6大項檢驗證明本次參與的品項以國產品占多數,飼糧和機能性食品大約各占半數,在機能訴求上以改善犬貓的抵抗力、過敏、關節、腸胃和皮毛等問題。這些產品也都依照政府規定進行了至少6大項的安全性檢驗,包括黃麴毒素、微生物、重金屬、農藥、保存劑(抗氧化劑)和三聚氰胺等,並提供原料的來源證明,且加工廠幾乎都有HACCP和ISO驗證。協助推動SNQ國家品質標章「寵物食品類」的合作單位包括台經院生技產業研究中心、獸醫師公會全聯會、寵物食品及用品公會、飼料及動物用藥公會/全聯會和寵物商業公會全聯會等。本次申請SNQ認證的企業普遍都提到,很高興看到有這樣一個集結寵物食品各領域專家的平台,讓他們在經歷獨自摸索和努力之後,可以得到明確且專業的指引和建議,雖然第一次參與這樣正式、有系統的審查讓他們相當震撼,也十分肯定與珍惜有這樣的機制,可以推動企業和產業持續精進。

心臟顫動亂跳 恐造成急性心肌梗塞

心臟顫動亂跳 恐造成急性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研究顯示約有1/5的中風是由心房顫動引起,且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4-5倍,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是正常人的兩倍。一旦有心房顫動,醫師會根據病人的風險,給予適當的藥物,可能包含抗凝血劑預防血栓,或接受較侵入性的電燒灼等手術。一名80歲年邁的女性,過去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近日接受心導管檢查無明顯阻塞,某日發生急性胸痛,至醫院檢查,發現心房顫動併急性心肌梗塞,再次接受心導管手術確認急性冠狀動脈血管血栓,經處理治療順利出院,且日後接受長期抗凝血劑預防。心律不整容易產生血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陳冠宇主任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中常見的一種的疾病,由於心臟裡的心房沒有正常的跳動所導致,一種會造成心跳不規則的心律不整。因為不規則跳動,所以在心房內容易產生血栓,血栓如果離開心臟跑到周邊血管,便會造成阻塞。如果跑到腦部,就是造成腦中風,如果跑到腸子的動脈,就是造成腸中風。本案例就是血栓跑至冠狀動脈血管造成心肌梗塞。台灣約有23萬人患有心房顫動而其佔總人口的比率約1-2%,隨年紀增長心房顫動發生的比率就越高,在65歲以上的人口中約有5~7%患有心房顫動,75歲以上的長者它的發生的比率則高達10%。心律不整種類多 大致可歸類為3種情況心臟是人體重要器官,而心臟電氣傳導系統能主宰心臟跳動收縮。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約60至100下,如果心臟電氣傳導系統發生異常,出現不正常心跳,就是心律不整。心律不整種類繁多,大致可歸類出3種情況:1、早期收縮:心室或心房收到正常心臟傳導系統傳來的訊號前,便自行跳動而產生不規則心跳。如心室早期收縮、心房早期收縮。2、快速心律:與心臟異常放電或異常傳導等有關,會依發生位置不同而有不同表現。如陣發性上心室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心室頻脈等。3、慢速心律:心臟結構異常者較常發生。如病竇症候群、房室傳導阻礙。心律不整不一定有症狀 嚴重可能中風、休克心律不整發作時不一定會感到不適,有些患者甚至毫無症狀。但嚴重時卻可能導致中風、休克、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不可掉以輕心。出現不適症狀時,必須儘早就診找出病因,確定心律不整類型,極早治療,避免憾事發生。陳冠宇主任提醒,民眾如果發現心臟有亂跳的情況,務必要至醫院就診,以釐清是否是心律不整,是何種心律不整,萬一是心房顫動,請務必接受醫師的治療,以預防中風或其他血栓造成的急性疾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掌握黃金治療期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掌握黃金治療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白血病俗稱「血癌」,是所有血液疾病中最令大家所熟悉和害怕的。血癌是人體的造血器官――骨髓長了癌症,白血病是指人體的主要造血系統 -骨髓產生了癌化病變。其白血球失去了正常血球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及老化死亡現象,所以造成這些不正常的白血球不斷的增生,逐漸的取代了骨髓內的正常造血細胞,於是將整個骨髓佔據並偏佈於血液中。當癌細胞佔據骨髓後,它所影響的已經不是只有白血球而已,紅血球血小板的功能同時也會受影響。骨髓性血液惡性腫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得到血癌的名人還不少,像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親弟弟郭台成、知名藝人高凌風、插畫家幾米等,都是血癌患者。白血病又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成年人,約有 75~80%的病人超過20歲。急性白血病患者若未盡快治療,任由血癌細胞像電影裡的「異形」急速翻倍生長,塞滿全身大、小、微血管,可能引起大出血、敗血症、心肺衰竭等併發症。九成的急性白血病剛開始沒什麼症狀,往往一發病就很嚴重,更凸顯若有症狀盡快就醫的重要。白血病的確診檢查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診斷,一般而言,非常容易。1.血液檢查:檢查白血球、血紅素和血小板。2.血液抹片檢查:檢查有無骨髓芽細胞(不成熟的白血球)。3.骨髓穿刺切片檢查:檢查血球組織型態,確定白血病類型。4染色體分析:可抽取細胞之核苷酸,作基因突變之分析。血癌病人大多已經免疫能力低下,常有併發嚴重感染的機會,而且急性白血病之化療一般比固體腫瘤來得強,毒性也較大,有時血癌細胞對化療一開始之敏感度甚高,可能造成腫瘤細胞溶解而釋放出一些有毒物質而致命。通常確立診斷後必須立刻住院,然後接受化學治療及可能必須接受血液造血幹細胞移植,否則疾病會進展非常快,需把握治療的時機。多吃蔬果 有助防血癌有研究顯示,多攝取蔬果中的抗氧化物、抗自由基物質,像是甘藍菜、大蒜、黃豆、薑、柑橘屬水果(如橘子、葡萄柚)、全麥、胡麻等,對於預防血癌發生也有一定幫助。如果出現臉色蒼白、容易疲累、長時間感冒不好、盜汗、食慾明顯減少、體重急速下降、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發燒、牙齦腫痛、淋巴結腫大或脾腫大、手腳皮膚有瘀青或紫斑、女性月經量不止時,趕緊到醫院掛血液腫瘤科檢查。

腳腫成煙燻火腿 醫籲運動前暖身自保

腳腫成煙燻火腿 醫籲運動前暖身自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華哥日前與客戶相約打小白球,因當天僅做簡單的暖身運動,途中他快跑跳上開球台,不料著地瞬間聽到「啪」的一聲,痛得倒地不起,小腿肚整個漲痛不已,但他堅持打完全場,返家後用草藥敷了一週,沒想到小腿發黑膨脹宛如煙燻火腿,緊急就醫檢查,確診為「內側腓腸肌部分撕裂傷」,治療兩週後總算可行走,目前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作息。小腿肌肉撕裂又名「網球腿」小腿肌肉撕裂是跑步中十分常見的急性創傷,患者通常正進行運動中,感覺小腿被人從後踢了一腳,並聽到「啪」的一聲。受傷位置會有劇烈痛楚及局部腫脹,患肢亦難於受力,需要一拐一拐地走路。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琮凱表示,所謂「內側腓腸肌部分撕裂傷」又名「網球腿」,受傷位置位於腓腸肌的肌肉和與肌腱交界處,約莫在小腿肚附近,不少民眾會與腳跟的「阿基里斯腱」混淆,後者位置在腳後跟,連結小腿的腓腸肌、比目魚肌、屈指肌,兩者都是好發於球類運動,因為瞬間加速及變換方向,例如踮腳或跳躍動作,肌肉必須製造強力收縮,因而導致斷裂或撕裂傷,嚴重者可能就此斷送運動生涯。網球腳不須開刀 休息冰敷才重要林琮凱指出,一旦出現小腿腫脹疼痛症狀,務必盡快就醫,可透過超音波或者核磁共振確診,若肌腱沒有斷裂,多半無須開刀治療,可先休息、冰敷,並抬高小腿避免持續腫脹,同時會建議使用副木或繃帶固定患肢,必要時搭配熱敷、電療、推拿等物理治療,減輕疼痛狀況。若通過急性期,會建議患者嘗試將腓腸肌處於拉伸狀態,盡可能在家練習將足跟緩慢向前伸展,小腿肌肉處於延展狀態,避免後期出現肌纖維瘢痕增生,形成慢性損傷或者二度復發,大約6-8週後即可明顯改善。林琮凱特別提醒喜愛球類運動的民眾,發生「網球腿」的主因多半是熱身不足,因此下場前,務必做好雙腳肌肉伸展牽引的基本功,體重較重者更應提高警覺,可採取弓箭步下壓、手扶固定物,重複踮腳尖,以及單腳彈跳運動等等,都能有效避免網球腿的悲劇。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而大腸癌有逐年增加以及年輕化的趨勢,有血便問題應及早治療,尤其是50歲以上的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篩檢陽性及早做大腸鏡 腸道健康又保命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且完成大腸鏡的檢查者中,5.1%的民眾有大腸癌、1.1%者有進行性大腸癌、47.6%的民眾有腺瘤、13.9%者有進行性腺瘤;若能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3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防腸癌4步驟 你可以這樣做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腸癌是可預防的,記得少紅肉、多蔬果、多運動、要篩檢,全民一起“腸”保健康!」一、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二、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且富含纖維的蔬菜,如:花椰菜、杏鮑菇、洋蔥、甜椒等。三、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平時就要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餐後與親朋好友相約散步,聯繫情感也避免肥胖上身。四、要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而研究已證實定期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成至3成。定期篩檢 兩年一次無負擔 還降兩成大腸癌致死率有鑑於88%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的民眾,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安全又簡單,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排便後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國民健康署呼籲篩檢民眾,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時,及早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