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國人鈉攝取過高!小心慢性病上身

國人鈉攝取過高!小心慢性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師講師簡鈺樺表示每次在門診諮詢的過程中,若是遇到晚輩帶長輩過來的,總會聽到晚輩對營養師說:「媽媽都吃好鹹,講都講不聽」。國人鈉攝取量過高其實吃得很鹹這件事情已經不是只有長輩應該要注意,而是各個年齡層皆須留意。可以從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2-105年)統計中得知,國人鈉攝取量普遍高於¬¬¬¬每日鈉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的1.2-1.8倍。長期高鈉對健康的影響然而長期下來就會導致慢性疾病或是一些生理反應的產生。除了大家常聽的高血壓以外還可能造成:1、腎臟疾病2、水腫3、骨質疏鬆減鈉並非只有減鹽因此,減鈉可以透過減少各式的醬料及鹽。此外不要忘記有一些是隱藏鈉的食物,如加工品、醃漬品、零食點心或運動飲料等。以天然原型食物做攝取是最理想的,同時天然食物裡面也有提供身體所需要的適量鈉了。同時若是以居家烹調為主的民眾,也建議善用天然辛香料做提味;蒜、蔥或是中藥材及新鮮水果。如此一來大家都可以更健康遠離高鈉!

捐款獻力助弱勢 重啟回歸社會之路

捐款獻力助弱勢 重啟回歸社會之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身心障礙者,容易因行動不便無力打理居家環境,家屬負責長期照護也相當辛苦,往往需犧牲工作,無暇顧及家庭環境,而髒亂破損的環境設備,不僅使用不便,更充滿危險性,對身心健康無疑是雪上加霜。於2010年在台中成立「衡山基金會」推展心靈健康預防保健、精神障礙去汙名化,協助大眾認識精神疾病及建立正確的心靈健康觀念,並結合身心靈輔助療法,陸續協助多位精神障礙個案恢復生活功能,期以更有組織的專業團隊提供精神障礙者服務,規劃設立精神障礙者重建單位,重啟回歸社會之路。「衡山行善團」於2014年正式成立,協助精神障礙的朋友整理凌亂不堪的環境與修復家中損壞的設備,對象更拓展至身心障礙弱勢家庭(需持有: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清寒證明),改善其家庭環境衛生與安全(服務項目包含居家環境整理、修繕),使其擁有安全舒適的避風港。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多數身心障礙的朋友常常處在三餐不繼的狀態裡,於是在2016年成立「食物銀行」,提供身心障礙弱勢家庭生活物資,使其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想發揮愛心的民眾,除了可以按此了解捐款方式之外,家中有用不到但堪用的電器或家具,歡迎來電將媒合給需要的弱勢朋友。或是水電、木工、水泥、鐵工、抓漏、壁癌、清潔整理…等專長,歡迎報名參加當行善團志工。衡山基金會的長程願景為籌設精障朋友的大自然療癒性社區-「衡山之家」,目前正積極籌建中,已於2014年購地於台中清水,目前積極募集建設經費,規劃建立一個大自然的療癒環境,服務精神障礙者重建之路,期盼透過多面向的復健,讓更多精障朋友在自然的環境中療癒,能恢復身心靈的健康,進而回歸社會,開啟全新的人生。衡山基金會官網:https://www.soul.org.tw/index.php聯絡資訊(請於上午9點-下午6點聯繫)北部聯絡人:吳小姐02-89859699中部聯絡人:汪先生04-22381621分機507南部聯絡人:黃 秘書07-3806233捐款郵政劃撥戶名: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衡山社會福利基金會劃撥帳號:2271-2671銀行電匯 / ATM轉帳一般捐款帳號:銀行:合作金庫 北屯分行(006)帳號:1494-717-222021戶名: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衡山社會福利基金會衡山之家專戶帳號:銀行:合作金庫 北屯分行(006)帳號:1494-717-223906 (期限至2020/6/24)戶名: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衡山社會福利基金會

塑膠微粒隨處有 每週吃一張信用卡!

塑膠微粒隨處有 每週吃一張信用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手購買的瓶裝水,以及隨處可見的塑膠垃圾、飄散在大海中的瓶罐,除了令大自然難堪也同時傷害自己健康而不自知。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2019 年釋出的統計數據,全球每年生產超過3億3,000萬公噸的塑膠。幾乎75%的塑膠最終成為塑膠垃圾,全球至少有1億公噸的塑膠垃圾會造成環境污染。從食物到雨水 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從2014年開始,科學家發現塑膠垃圾分解後形成的塑膠微粒幾乎無所不在,包含河川、海洋、海鮮食物、海洋生物、飲用水、啤酒、貝類、海鹽、空氣等,科學家都已在這些地方發現到含量驚人的塑膠微粒。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研究員格雷戈里韋瑟比(Gregory Wetherbee)發布了研究報告,以《下塑膠雨了》(It is raining plastic)為研究專題,揭露這令人震撼的事實,他耗時多年採樣了洛磯山脈的雨水,發現雨水中都含有塑膠微粒。每人每週吞下一張信用卡 每年吃下5萬個塑膠微粒塑膠微粒是全球性問題!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已不容忽視。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總結,全球平均下來,每人每週會從各種來源攝取到約 2,000單位、共5公克的塑膠微粒,等同於每人每週會吃掉一張信用卡。近期的《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研究更證實,塑膠不僅僅只留在大自然中殘害野生動物,它也無形中不斷被人類吃下肚,成年人每年至少吃下5萬個塑膠微粒,兒童大約有4萬顆。常喝瓶裝水的人 喝下的塑膠微粒會高出許多研究發現,瓶裝水的塑膠微粒,比自來水多出了22倍,如果一整年都喝瓶裝水的人,會從中喝進13萬顆塑膠微粒,而只喝自來水的人為4000顆塑膠微粒。世界各地每分鐘共購買100萬個寶特瓶,4年後這個數字還會再增加20%,環保問題岌岌可危。專家還預估,嚴重程度不輸給氣候變遷的災難。塑膠微粒往往是很黏的,而且會累積如汞等重金屬與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包括溴化阻燃劑和多環芳香烴(PAHs),這些物質已知對健康有影響,能夠穿透人體組織,引發免疫系統的相關病變。生活減塑,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你我不得不面對的燃眉健康危機了 !

9大食物發芽還能吃嗎?營養師解密

9大食物發芽還能吃嗎?營養師解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食物發芽了但捨不得丟棄,而將發芽處切除挖去後繼續烹煮,但究竟洋蔥、大蒜、地瓜、生薑、芋頭、紅蘿蔔、花生、馬鈴薯以及糙米等九項食材發芽了還能吃嗎?這個問題經常困擾著民眾,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提醒馬鈴薯發芽後應整顆丟棄,而花生發芽與發霉不同,發芽的花生營養價值高,但發霉的花生則不能食用。馬鈴薯和花生 若發芽應丟棄不可食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表示,馬鈴薯在發芽後會釋放茄鹼的神經毒素,就算加熱也不容易完全去除,食用後會出現頭暈、噁心、腹瀉等中毒現象,因此建議馬鈴薯若發芽應丟棄別食用了。另外但其實花生發芽本身是沒有安全問題的,花生芽有抗氧化、抗發炎等功能。不過由於花生如果不新鮮或是保存不當,容易感染黃麴毒素。黃淑敏營養師表示,黃麴毒素一種由黃麴菌及其他多種黴菌所產生的代謝物。主要生長於穀物中,包括:大麥、小麥、花生、豆類、芝麻等,其中相對濕度愈高之穀物愈易受污染,所含毒素也愈高。其毒性會影響肝臟,可能使肝臟硬化甚至會導致肝癌。黃淑敏營養師提供幾個選購花生須注意的事項一、花生仁的表皮光滑,有新鮮光澤,顆粒飽滿肥大,沒有皺紋或凹陷。二、帶殼花生,裡面的花生仁與殼之間,搖動時有聲音。花生殼不可有破損。三、帶殼花生其表面乾燥,避免潮濕。最重要的是,不要採買太多,趁新鮮食用完畢。若無法一次吃完,請放置密封罐妥當保存。花生含油脂量高,也應避光,以免油脂酸敗,影響健康。洋蔥、大蒜、地瓜、生薑、芋頭、紅蘿蔔、糙米 若發芽仍可食用一般來說,洋蔥、地瓜、大蒜、紅蘿蔔等食材在發芽後仍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不過營養師也提醒發芽之後,食材的品質、口感及營養會下降,因此食材皆應趁新鮮食用。

怕熱又怕冷 竟是糖尿病上身?

怕熱又怕冷 竟是糖尿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48歲男性曾服用抗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後來覺得沒什麼症狀,便自行停藥。最近幾個星期因天氣熱,身體活動增加時覺得自己快中暑,常口渴補充水分,尿量多但卻不太流汗;進入有冷氣的地方,若溫度稍低,便覺得寒冷想加衣服,求診經檢查發現,血液檢驗顯示空腹血糖178mg/dl(126以上為糖尿病),飯後血糖238mg/dl(200以上為糖尿病),長期血糖指標糖化血色素9.3%(6.5%以上為糖尿病),已罹患「糖尿病」。血糖與環境溫度感受有關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醫師表示,有些疾病會影響患者對環境溫度的感受,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會造成怕熱,甲狀腺功能減低會怕冷,而糖尿病可能導致怕熱又怕冷。血糖代謝長期異常,會使神經與血管功能受到損害,在熱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舒張散熱,排汗量也低,因此怕熱;在冷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收縮保熱,也不易靠脂肪產熱而怕冷。有些糖尿病患並沒有典型症狀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為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下降。但有些人的症狀並不明顯,或是沒有典型症狀,反而是對溫度感受和以往不同、身體黏膜發炎、傷口不易好…等。若未積極治療,可能誘發許多慢性併發症,如心肌梗塞、腦中風、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尿毒症、神經病變…等,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高風險族群要當心!何一成醫師說,曾檢驗出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偏高的情況、年齡大於40歲、體重過重、一等親內有罹患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生產過體重大於4.1公斤嬰兒的母親、高血脂、高血壓患者、平常缺乏運動者,皆屬於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更需留意血糖的變化。飲食控制加運動 預防糖尿病根據研究顯示,35歲以下人口正是糖尿病增加最快速的族群,並且男性增加速度遠比女性為快,顯示糖尿病的威脅已明顯影響至年輕人的健康。造成糖尿病快速成長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肥胖。因此日常要注意飲食控制,澱粉類與糖攝取不過量、足量的纖維質、適量的肉類與脂肪、戒菸、少喝酒、過重者應適當減重並養成運動習慣,運動可增加胰島素對細胞的作用、改善血糖代謝,建議進行中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伸展體操、游泳等,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及量,避免運動傷害,倘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在運動前應先與相關醫師討論,以確保安全。糖尿病需積極診斷與追蹤勿輕忽糖尿病會造成身體器官的慢性傷害,倘有發現血糖上升的情形應找尋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斷治療,調整生活習慣,積極追蹤,切勿因症狀不明顯就輕忽。一旦確診罹患糖尿病,應妥善長期治療,才能降低併發症的機率,提升身體的健康。

大腸癌治癒率高 定期追蹤即時揪病灶

大腸癌治癒率高 定期追蹤即時揪病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政府大力推廣大腸直腸癌的糞便潛血反應篩檢,愈來愈多的早期大腸直腸癌被發現,可以經由醫師施以手術切除,因此大幅提高大腸直腸癌的存活率。大腸癌有逐年增加以及年輕化的趨勢,有血便問題應及早治療,尤其是50歲以上的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台中40歲蔡先生於6年前在大腸左右兩側陸續發現惡性腫瘤,曾透過剖腹手術方式切除,也接受切口疝氣修補治療,腹部留下一道如中央山脈的長傷疤,他每年都安排追蹤檢查,不料日前發現大腸有一小顆扁平瘜肉,切片確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醫療團隊還是決透過術後傷口小的3D立體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淋巴結已有轉移。罹癌後 須更重視定期追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江驊哲表示,雖然患者當年罹患大腸癌時,配合醫囑手術治療,但當免疫系統無法有效壓制游離癌細胞時,仍有可能復發,患者於此次來診前,身體並無出現任何不適,所幸他多年來重視追蹤的重要性,才能於大腸鏡檢查發現病灶後,積極接受治療,目前亦恢復良好,現在又是一尾活龍。大腸癌術後兩年內復發率最高江驊哲提醒,雖然原位癌和第一期大腸癌復發率低,但仍建議術後1年內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癌手術後仍然有復發的風險,且術後兩年內復發率最高,為早期偵測復發,或發現第二原發部位的腫瘤,患者經治癒性治療後,務必與醫師配合並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定期篩檢 兩年一次無負擔 還降兩成大腸癌致死率大腸直腸癌治癒率很高,但常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國人也缺乏相關資訊,和早期篩檢而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如能定期進行糞便潛血篩檢、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認腸道內是否有瘜肉或不明腫瘤,並盡早切除或做處理,即能提升治癒率與存活期。

活性碳口罩效果較好?4招戴對口罩

活性碳口罩效果較好?4招戴對口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醫用口罩分成兩類,一種是第一等級的一般醫用(民眾常用),另一種為第二等級的外科手術口罩。它們都有三層,外層是有顏色的不織布,經過防潑水處理,可預防飛沫傳染,中間則是靜電過濾層,能夠過濾、吸附細菌,內層為吸水的材質,可以吸收戴口罩者的口沫。活性碳口罩主要功能是去除有機蒸氣 醫用口罩用於阻隔飛沫及細菌穿透活性碳口罩中之活性碳具有多孔隙的結構。其過濾層的主要功用在於吸附有機氣體、具惡臭的分子,並非用於過濾粉塵,不具阻隔細菌穿透的功能。兩者的過濾效果與特性不同,因此使用的對象與時機也不盡相同,活性碳口罩主要功能是去除有機蒸氣,如加油時揮發出來的甲苯蒸氣,或是油漆後所產生的異味,對於阻絕懸浮微粒及細菌穿透,效果並不佳。醫用口罩則用於阻隔飛沫、微粒及細菌穿透,可避免疾病散播與傳染。正確佩戴平面口罩 完全防護4口訣不正確配帶口罩,防護能力會隨之下降,因此國民健康署建議,配戴口罩時必須時時注意是否密合。一、開/打開包裝並檢查口罩是否有破裂或缺陷。一般設計為有顏色為外層,此面朝外,且鼻樑片應在最外層上方。二、戴/將兩端鬆緊帶掛於雙耳,鼻樑片固定於鼻樑上方,口罩完全攤開拉至下巴,若必要可打結調整鬆緊帶長度,維持臉部密合度。三、壓/雙手食指均勻輕壓鼻樑片,使口罩與鼻樑緊密結合。四、密/可透過鏡子輔助或觸摸確認口罩是否正確配戴,包含內外側、帶子鬆緊、鼻樑片方向及形狀等。口罩戴好 防空汙防感染空氣汙染濃度偏高時,宜減少在戶外活動。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若有眼痛、咳嗽或喉嚨痛等不適症狀,應避免戶外活動。特別是敏感性族群,如孩童、老年人及患有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成人,更應以室內活動為主。此外衛生局也特別提醒,使用前應先洗手,發現口罩有破損、污漬或潮濕情形,應立即更換。使用後應用肥皂和清水或含酒精性乾洗手液洗手。且拋棄式口罩不可重複利用,使用過後應立即妥善棄置,才能確保防護效果。食藥署提醒,醫療用口罩屬於醫療器材,選購時請遵守「認證照、看說明」─認清楚產品有沒有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也要確認產品是否有完整之資訊,例如品名,製造廠名稱及地址,藥商名稱、地址、產品製造日期、保存期限或批號。並應遵循該產品之使用方法及其他相關注意事項。以確保達到想要的使用效果!

嬰兒哭鬧肚子發脹 竟因大腸包小腸

嬰兒哭鬧肚子發脹 竟因大腸包小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在門診或急診時,若見到父母抱著一陣陣哭鬧不安的嬰兒,小心此嬰兒的小腸可能被大腸包住,此刻要高度懷疑是否有腸套疊現象。若是加上肛診見到草莓果醬般大便,則需趕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來排除腸套疊疾病做適當處理,否則可能會面臨切除腸子有生命危險。活力十足食慾甚佳且剛滿周歲的小華,日前晚餐後開始出現一陣一陣哭鬧的情形,安撫後睡著,但過一陣子醒來又開始哭,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家人以為孩子沒有吃飽肚子餓,但是餵奶卻吐出來不想喝,且肚子漸漸開始發脹。至小兒科診所就診,發現小華的大便是暗紅色有如草莓果醬,懷疑是「腸套疊」,馬上轉診至大醫院安排超音波檢查,確診是小腸末端套入大腸,立即接受手術復位。小腸復位之後,所幸並無壞死,醫師於術中加做固定術減少復發機會。小華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腸套疊嚴重會造成小腸缺血壞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外科林昊諭醫師表示,腸套疊俗稱大腸包小腸,即是小腸末端套入大腸造成腸阻塞,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小腸缺血壞死。腸套疊可能發生在大人或兒童身上,兒童的腸套疊好發在7個月到2歲之間,引起的原因尚未明確,大部分是沒有病灶導引點,如果是5歲以上兒童出現腸套疊,就要懷疑可能是腸道息肉、腫瘤、梅克爾憩室的所造成的病灶導引點。含組織滲液像果醬的血便 疑似腸套疊林昊諭醫師說明,兒童的腸套疊初期以間歇性腹痛表現,家長若無警覺,延遲就醫的話可能出現小腸缺血壞死的合併症,小兒科醫師若是看到含組織滲液像果醬一樣的血便就會強烈懷疑是此疾病,診斷工具以超音波為主,迅速而且方便。腸套疊的治療可以採灌腸復位或手術復位的方式臨床上一般會先採用顯影劑灌腸復位的方法,把小腸推回去,這種治療方式有8成的成功率,治療成功之後約有10%復發機率。如果腸套疊已經合併血便症狀或灌腸復位失敗,就應該採取手術治療,手術復位後需確認小腸有無壞死之情形,小腸局部如果有壞死則必須切除。以往手術治療之後約有3%復發機率,現在則加作固定手術以減少復發率。此外,年紀大的兒童如果發現病灶導引點存在時,宜直接採取手術探查的方式來治療。林昊諭醫師提醒,家長平時需注意小兒如果出現間歇性哭鬧不停,吐奶肚子脹的症狀時,請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腸套疊。此外,中央健康保險署鼓勵醫院與鄰近的地區醫院、診所進行雙向轉診結盟合作,合作醫院間可以運用中央健康保險署建置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與「電子轉診平台」,查詢檢查、用藥與協助病人就醫轉診,所有照護資訊皆能獲得最佳的銜接,鼓勵有轉診需求的民眾,可以詢問您就醫的院所,多加利用。

洗臉越多次越好?掌握正確潔肌5重點

洗臉越多次越好?掌握正確潔肌5重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洗臉是保養的基本,而且和洗髮精一樣,不知道要選擇哪一種洗臉用品,或是感覺臉部油膩膩想要不斷洗臉保持乾爽,曾有消費者覺得臉部油膩,每日洗臉5、6次,誤以為這樣能讓皮膚油脂變少、保持臉部清爽。洗臉會因為每個人而有不同的保養方式,但保養方式錯誤,反而會造成粗糙、臉部皮膚有不適感。洗臉勿強力搓揉很多人為了洗掉PM2.5的空氣汙染,會用力洗臉或使用訴求強力清潔的洗臉機,反而造成肌膚的二次傷害。空氣中PM2.5代表僅有2.5微米,是頭髮的1/28,因此洗面乳要能深入毛孔、充分清潔,才具有良好的洗淨力。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提醒,洗臉次數要適當,每日早晚1次不過度,如臉部肌膚過度清潔會使臉部角質層中所含的保濕性油脂大量流失,可能造成皮膚乾燥、緊繃等不適感的情形。食藥署分享正確潔肌力知能「潔肌5力」1、「選有標」注意選購標示完整,適合自己膚質的洗臉化粧品,並依照使用說明正確使用2、「微涼水」洗臉的水溫要注意,使用比肌膚溫度低的水溫最適當。3、「輕慢柔」其次塗抹洗臉用品時皆應先擠放在手掌中,搓揉成泡沫或液狀後再使用於臉部肌膚上,手部移動要輕慢柔,不要用力按壓。4、「快快洗」當確定臉部各處肌膚皆已清潔完成後,以清水將泡沫沖洗掉,不要讓洗臉化粧品在臉上停留太久要快快洗。5、「適次數」洗臉次數要適時適當,每日早晚各1次不過度。臉部是身體所有肌膚中最年輕,但也最容易受到傷害的部位。此外,倘若是油性肌膚或T字部分容易泛油的消費者,千萬不要以頻繁洗臉方式去除油膩感;實際上,如果覺得T字部位出油,使用吸油面紙就足夠,過度清潔反而容易造成肌膚受損!

吃多上癮副作用?4重點用對安眠藥

吃多上癮副作用?4重點用對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安眠藥又稱為鎮靜安眠藥(Sedative-hypnotics),除了縮短失眠患者進入睡眠的時間、減少睡眠中斷次數、延長睡眠持續時間;也可舒緩患者恐懼、緊張、焦慮、不安等症狀,醫師也會針對病人的症狀、體質、年齡及病史,開立不同種類、劑量的藥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強制3種鎮靜安眠藥,必須附上黑盒警示(用於強調嚴重或威脅生命的風險);這3種藥物分別為eszopiclone(常見品牌名為Lunesta)、zaleplon(Sonata)和zolpidem(Ambien)。此外,除了使用安眠藥之外,也應找出睡眠問題的可能肇因,例如潛在的壓力、健康等問題。鎮靜安眠藥的用藥建議若需服用鎮靜安眠藥時,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彙整出四點用藥建議。第一點【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主動就醫】一、保持規律生活作息,少喝含咖啡因的茶、咖啡;睡前別吃太飽、避免激烈運動或從事過度興奮的活動。二、失眠期間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調整生活習慣或睡眠習慣;若因壓力過大而失眠,可向專業心理治療師諮詢。第二點【失眠就醫時,清楚向醫師說明自身狀況】一、失眠從何時開始、持續多久以及失眠型態(難以入睡、睡眠中斷、早醒、多夢、作惡夢等)。二、生活型態(輪班或夜班工作)。三、過去病史及正在服用的藥物(中、西藥)或保健食品。四、懷孕或哺乳。五、其他可能影響睡眠的生活習慣。第三點【遵循指示用藥】一、鎮靜安眠藥屬第三四級管制藥品,均為醫師處方用藥,需經過醫師臨床評估開立處方箋,藥事人員才能調劑供應。二、領藥時,需核對藥袋標示(姓名與年齡是否正確)、用藥注意事項及副作用。三、按醫囑服用,不要因藥效不夠而自行加量,或擔心副作用而自行減量。四、切勿將多種鎮靜安眠藥混用,也應避免同時使用酒精,以免因藥理作用增加使用的危險性。五、切勿任意購買及服用來路不明、標示不清或誇大療效的藥品,以免因該藥品摻加不明成分,而危害健康。六、服藥後應儘速上床,切勿開車或操作機具,保障自身及他人安全。第四點【與醫師、藥師保持聯繫】一、鎮靜安眠藥物通常為短期、間歇使用,並且配改變生活作息與養成規律運動,如果藥效不佳就得換藥;失眠症狀獲得改善後,醫師會逐步降低劑量或更換藥物種類,建議定期回診讓醫師了解病情進展,開立適合的用藥。二、用藥上有任何問題,應請教醫師或藥師,不要聽信非醫藥專業人員的建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