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B肝引發猛爆性肝炎 愛妻捐肝救夫

B肝引發猛爆性肝炎 愛妻捐肝救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0歲的胡先生因B型肝炎引發「猛爆性肝炎」,雖經病毒藥物的積極治療,但仍出現肝臟急性萎縮及急性腎功能不全的現象,由於情況危急,醫師評估唯有親屬間的活體肝臟移植,才能及時挽救其生命。結褵24年的髮妻毫不遲疑捐肝救夫,並忍受手術疼痛,每天為先生勤做生命筆記,每一筆數值都是給丈夫的愛,夫妻同「肝」共苦,充滿戀愛般的粉紅泡泡。事後有人問胡太太後悔嗎?她斬釘截鐵地說「完全不會」;她認為夫妻倆不是「相欠債」,而是相互「許願」,是上輩子許了願望,這輩子才會實現。高醫消化系中心主任張文燦說,胡先生在醫療團隊承諾會確保捐贈者的安全為第一要務下,才同意接受手術,但在術前評估時,發現胡太太的總膽管內可能有結石,甚至可能是腫瘤。胃腸內科醫師施翔耀先為胡太太施行逆行性膽道攝影,確定是結石後即將其取出,確定沒有手術併發症後才進行肝移植。胡先生也因有了太太的神肝相助,恢復過程相當順利,未出現術前最擔心的腎衰竭,術後一週內即轉出加護病房。猛爆性肝炎來勢洶洶、致死率極高張文燦醫師表示,急性或猛爆性肝衰竭是肝臟移植中最困難的手術,由於病人處於危急狀況,不僅肝臟、全身器官也都會有功能不全的現象,即使植入新的肝臟,恢復情形也未必盡如人意,尤其是活體肝臟移植,因準備時間有限,且僅能植入部分肝臟,對移植團隊是一大挑戰,尤其胡先生術前的末期肝病指數已高達38分(危險換肝指標為35分),接近頂標的40分。猛爆型肝炎並非「積勞成疾」猛爆型肝炎的定義,除了肝功能異常外,還包括:血液凝血A原(PT)時間延長、血清白蛋白值下降、腹水、黃疸。然而壓力和疲勞不是誘發猛爆型肝炎的主因!B型肝炎有1%會發生猛爆型肝炎,A型肝炎則有0.1%會發生,其他型肝炎的機會則更少。台灣的猛爆型肝炎最常見原因是慢性B型肝炎的急性發作。猛爆型肝炎來得「猛」又「爆」,一旦罹病死亡率高達7成,預防方式不外乎生活作息規律、正常飲食、不要亂吃藥、不要抽菸喝酒、知道自己是否為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定期驗血監測肝臟功能,就是最好的保肝之道。若發現自己是B肝或C肝帶原者,千萬不可以自作主張服藥或停藥,反而會引發反彈性猛爆型肝炎。

滿40歲注意!16人有1人罹肺阻塞

滿40歲注意!16人有1人罹肺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肺阻塞是慢性發炎所造成的呼吸道阻塞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7位,每年奪走6000條以上的性命,換算下來約每77分鐘約有1人因肺阻塞而死亡。。咳、痰、喘的症狀多半與感冒或菸咳混淆,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反覆發作、急性惡化將增加呼吸衰竭、死亡風險。74歲老菸槍張先生,5年前開始經常咳嗽有痰、一開始並不在意,後來爬樓梯會感到胸悶、呼吸困難,甚至演變成半夜喘到沒法睡覺,因此反覆住院治療,生活型態變成和以前完全不同,原來是「肺阻塞」悄悄找上門。咳痰喘勿輕忽 肺阻塞每77分鐘就奪走1人性命以前很喜歡騎著腳踏車到處晃晃串門子,或帶孫子外出散步的張先生,輕忽咳、痰、喘,後來活動就喘導致體力變差,漸漸的選擇少活動與不出門,家人都擔心張先生會不會得了憂鬱症,就醫後檢查後確診是【肺阻塞】,開始接受治療,在醫護衛教人員的詳細說明後,瞭解到戒菸與正確吸藥的重要性,現在的張先生總算能好好的睡覺,也能出門散步了!張先生感嘆:如果早一點知道疾病對生活的影響或更早期發現、早期戒菸與治療,相信人生會更美好。40歲以上肺阻塞的盛行率為6.1%臺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張基晟主任指出,引起肺部慢性發炎係因呼吸道長期受到有害物質的刺激,長期吸菸是最常見的致病因子。在臺灣,40歲以上肺阻塞的盛行率為6.1%,且會隨著年齡而增加。張主任指出,肺阻塞的早期表徵如咳嗽有痰、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等,易與氣喘、感冒混淆,且病人多半在40歲後才逐漸出現症狀,往往被歸因於老化所致,甚至多數人走沒兩步,爬沒三階就喘不停,仍未覺察不對勁,提醒民眾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就應該提高警覺,及早就醫。肺阻塞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 有助大幅改善肺阻塞咳、痰、喘雖看似不影響生活,據統計,肺阻塞病人出院後一年的死亡率高達22%5,當肺功能逐漸惡化、呼吸困難,就會危及生命。臺中榮民總醫院呼吸治療科詹明澄主任說明,肺阻塞的治療以緩解症狀、預防急性惡化為主要治療目標。因肺功能受損後無法復原,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加重要,除此之外戒菸、遠離二手菸是絕對必要的。臨床上會依照症狀嚴重度及過去發作紀錄,施予適當治療。輕度肺阻塞病人以單方支氣管擴張劑為主,中重度肺阻塞病人則以複方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如反覆急性發作,則建議加上第三項藥物-吸入性類固醇,改善慢性發炎問題。詹明澄主任表示:建議40歲以上長期抽菸者且有咳嗽有痰、呼吸困難、活動性喘都應定期做胸部的X光、肺功能的檢查,若發現問題也能至胸腔內科進行檢查,找對科別、對症下藥,贏回健康人生。

癌症資源中心服務破百萬 照護覆全台

癌症資源中心服務破百萬 照護覆全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民健康署為守護癌友及家屬能得到支持及資源,攜手癌症希望基金會及全台74家醫療院所設置癌症資源中心,已經來到第10個年頭,期間陪伴超過百萬人次癌友走過罹癌生理及心理上的衝擊。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民眾診斷出癌症時常會不知所措,因此,國民健康署自96年起委託癌症希望基金會輔導醫院推動癌症資源中心, 99年起正式補助醫院設置癌症資源中心迄今,提供一站式服務,讓癌友和家屬得到即時個別化的服務。10年成長率逾51% 服務人次突破百萬國民健康署推動癌症資源中心逾10年,全台設置有癌症資源中心的醫院家數也從99年的49家,增加至108年的74家,成長率達五成,包含北部28家、中部18家、南部22家及東部6家,交織出一張綿密的癌症資源網絡。10年來累計服務更超過100萬人次,平均每天有500人次接受服務。癌症資源中心除提供癌友所需的醫療輔具及康復用品(如假髮、義乳等)外,更不定期舉辦營養照護講座、病友分享會、DIY課程及音樂會等活動,及成立全癌和各癌別的病友支持團體,協助癌友能快速方便的取得相關資源。求助者以初次罹癌者居多 女性運用此資源較多分析10年的服務量發現,求助癌症資源中心者有高達九成為初次罹癌者,顯示初次診斷癌症時,癌友會遭受較大衝擊,也最需要協助;另外求助者中女性(61%)運用此資源的比率較男性(39%)高。47歲的方小姐表示她因參與政府提供的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及早發現乳癌,回想罹癌之初,不僅心理飽受衝擊,更擔心會因為治療,中斷工作而影響生計,還好醫院的醫師及個管師協助轉介至癌症資源中心,透過資源中心的協助,解決她罹癌後所遇到的困難,並幫忙轉介至住家附近租借假髮和義乳,讓她覺得癌症沒想像中可怕,有勇氣面對接下來的治療。建構三大支持要素 提供全人、全程、全方位照護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獲得正確資訊(了解疾病、治療、副作用、照護等)、心理支持(接受罹癌的心理衝擊)及社會資源(適應經濟與生活的改變),是支持癌友順利完成治療的三大要素。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也表示,政府推動癌症資源中心10年來發現,所提供的服務前3名,分別是:尋求社會資源的轉介服務(占43%)、癌症資訊(占33%)及心理支持(占24%),符合癌友需求,期待癌症資源中心扮演醫院和社區間橋樑的角色,協助串聯醫院和社區的資源網絡,提供全人、全程、全方位的癌症照護。資源中心加值 主動關懷提升完成治療率 高雄長庚醫院癌症資源中心主任羅盛典表示,癌友常因恐懼治療或不知如何求援,因而延誤或中斷治療,該院癌症資源中心透過主動關懷,積極參與食道癌聯合門診,與醫療團隊合作,提供癌友營養照護、衛教資訊、心理諮商和資源連結等服務,甚至開發出兼顧風味和營養的管灌料理,比如食道癌癌友經過癌資中心的協助,完成治療比率由87.5%提升至99%,拒絕治療比率由原本的10.7%降至1.5%,期待這項加值服務能推廣到其他科別,造福更多癌友。

外食易養出垃圾腸 優酪乳可降腸瘜肉

外食易養出垃圾腸 優酪乳可降腸瘜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目前醫界普遍將大腸瘜肉視為促發大腸癌前兆。據國建署公布資料,大腸癌發生人數從84年的4,217人經二十年間成長超過3.7倍達104年的15,579人 。大腸癌持續蟬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與癌症死亡率第三名位置,同時近年名人因大腸癌過世消息時有所聞,且不時有年輕個案傳出,值得國人提高注意。醫學腸胃肝膽醫師暨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醫師表示,除了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的篩檢以外,日前高醫研究也發現,優酪乳有降低大腸瘜肉數量的可能,並幫助維持菌相平衡、改善腸胃機能,是民眾日常保健的超級食物之一。大腸瘜肉與大腸癌息息相關現代人外食比例高,攝取過多油脂、低纖維都會提高罹患大腸癌機率。大腸癌發生率高,但如早期發現,還是可以事先預防。除了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的篩檢以外,吃的健康得宜也是遠離癌症的重要課題。蕭敦仁醫師提醒:遠離癌症,盡可能作息正常、多運動外,飲食上少吃紅肉、燒烤、醃製類食物,掌握均衡營養、天天五份蔬果的原則,水果部分則以蘋果、藍莓、葡萄等為主,大豆與穀類食物也都是高纖維的食物。此外經由國內外多年的研究與臨床結果,已證實大腸瘜肉與大腸癌息息相關,而補充腸道益菌有助減緩瘜肉發生的機會,遠離大腸癌威脅。外食族應多選擇高纖維、低油脂的食物高醫醫學團隊也發現不少優酪乳中的乳酸菌,不僅幫助改善腸胃菌相,每天2瓶優酪乳(每日飲用約460毫升),對於抑制大腸、胃部瘜肉的數量上有正相關結果;同時,研究中也發現優酪乳中的乳酸菌可有效減少胃瘜肉的大小。建議民眾平時可透過適量飲用優酪乳的方式做好腸胃保健,改善腸胃菌相、讓好菌多過壞菌,幫助降低瘜肉、腸胃道慢性發炎及其它腸胃疾病風險。忙碌的上班族要遠離癌憂,從均衡飲食、定期補充好菌及良好作息開始做起。也可每日飲用優酪乳或適量補充乳酸菌,並增加高纖食物的攝取來增加體內好菌。

長輩服用鎮靜安眠劑 六大注意事項

長輩服用鎮靜安眠劑 六大注意事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臺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年的統計分析資料顯示,在臺灣平均每10個人,就有1人有失眠的困擾。在高年長者和女性這兩個群族上,失眠的比例都較10年前高。2015年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所公佈資料發現:65歲以上269萬高齡族群人口中,約有109萬人曾因失眠問題而服用鎮靜安眠藥,盛行率約四成。找到失眠問題 才能對症下藥家中長者的睡眠問題,首要工作還是要找出失眠的真正原因。除了年齡的因素,生活習慣(抽菸、喝茶或咖啡、吃大餐或辛辣食物或睡前滑手機等)、睡眠環境(吵雜、光害、寵物或寢具等)、疾病因素(如焦慮、呼吸中止、夜間頻尿或酒癮等),或是服用的藥物(利尿劑、類固醇、治療氣喘藥物或抗憂鬱劑等),這些也都是干擾睡眠,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的可能因素。鎮靜安眠藥的作用是什麼?透過醫師專業的診斷,若需要藥物的輔助治療,便由醫師開立合適的鎮靜安眠藥來處理失眠的問題。鎮靜安眠藥主要有四類藥理作用,分別為解除緊張焦慮的作用、幫助入睡安眠的作用、肌肉鬆弛的作用、緩解痙攣的作用。不同的鎮靜安眠藥,在這四類作用的效用強弱都不同,年長者使用後的效用也會因人而異。如何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一)服藥時配開水吞服:茶、酒、咖啡或其他飲料都是不合適的。(二)依指示於正確時間服藥:醫師開立為睡前服用,則請長者於就寢前15-30分鐘前就要服藥,並請他們立即上床,避免再從事其他活動,如滑手機、看書或處理其他事務等。(三)依指示服用正確的劑量:請按照醫師開立的劑量服用,不要因為藥效不夠而自行加量,或擔心副作用而自行減量。(四)避免突然停藥:在接受治療服藥的期間,醫師會依情況調整用藥;若想要停藥需與醫師討論,以漸進式減量方式來停藥,不可以自行任意停藥;突然停藥可能會出現焦慮、抽搐或反彈性失眠等症狀。(五)避免重覆用藥:服藥期間於其他醫療機構就醫時,一定要告知看診醫師長者是否還有其他正在服用的藥品,以減少藥品重覆開立,造成鎮靜安眠藥混用,而增加跌倒或骨折的風險。(六)認識藥品的副作用:清楚自己所服用的是哪種藥,且瞭解可能發生的副作用。不當地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容易出現藥物生理依賴性,或造成記憶力減退、反應力下降等問題。好東西「不可以」與好朋友分享鎮靜安眠藥是屬於第三、四級管制藥品,在醫師處方是合法使用,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管理;但若將未服用完的鎮靜安眠藥,「贈送」或「販賣」給他人,則會觸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是違法且害人害己的行為。處理長者失眠的問題,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部份,還是需要老人家配合日常生活作息的調整、情緒的調適,及壓力的緩解,才能真正找出失眠的問題點,有效地改善睡眠品質,一夜好眠。

減肥老是失敗?應從改變行為習慣開始

減肥老是失敗?應從改變行為習慣開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減重老是失敗通常可歸因於後天養成的習慣!在減重的過程中很多人可以順利的將體重降下來,但有些人一段時間之後卻往往回復到原本體重,甚至創下人生顛。雅得麗診所何信緯醫師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固有的飲食行為沒有改變!初生嬰兒對食物的反應最為直接,餓了哭、飽了就不吃,不過現在的妳不應該這樣,要把想吃的動機從肚子轉為由大腦來主導,不再是因為餓才吃,飲食行為是可以改變的,新的習慣也可以重新去培養,短時間要改變不容易,須要一番努力才可以達成。首先要做好心理建設剛開始瘦身時往往衝勁和動力十足,通常體重會下降的比較快,但隨著時間過去,開始發現效果沒之前那麼好,必須回頭檢視,找回衝勁和動力,重溫一下過去的改變所帶來的功效,因為基本型態生活習慣的長期改變,不可能一夕之間就發生,養成新的行為才能持續的控制體重,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不須對體重計上的數字太過在意體重機上的數字會使心情受到影響,重點在「行動」上面,去決定妳要怎麼吃、怎麼做。有時候會因吃過量或沒做該做的運動,這些情況偶爾會發生,沒辦法完全避免,但不要因為體重一時的停頓而放棄,要想辦法去克服瓶頸,堅定決心、強化意志力。下一步就是促進行為改變先找一樣妳想改變的行為(例如甜食、含糖飲料、油炸、宵夜),一下子要改變所有的壞習慣是件大工程,失敗的機率也高,先選一項進行就好。例如找出愛吃甜食是否跟壓力有關,要如何去排除壓力或換個想法,吃甜食對於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來慢慢減少甜食攝取。吃東西不要憑感覺,要聽肚子的指示,食物會帶給人滿足感,所以很多人一面臨壓力就用食物來解決,結果就是飲食過量,設法用其他方法來舒解和預防壓力,避免增加多餘的體重。設定習慣改變的時程、按步就班去走讓新習慣變成生活的一部份,當體重目標達成時也不可以停下來,否則體重一定會回復。改變也許困難,但並非做不到,許多人低估自己改變的能力,仿間一些神奇的、快速的減肥法,只會讓妳陷入復胖的惡夢循環。筆者建議一次一小步,從「心」做起,加總起來就會逐漸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當然、適當地諮尋專業減重醫師和營養師的建議,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適當的尋求專業的減重醫師和營養師幫助,在減肥路上也會事半功倍。

耳朵前方有個小洞?千萬不要抓不要挖

耳朵前方有個小洞?千萬不要抓不要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耳廓前或耳廓有一小孔,稱為「耳前廔管」又稱之為耳前竇。它是先天性自體顯性遺傳,在胚胎發育的第六週因為第一對和第二對鰓弓癒合不完全而形成,屬不完全的自體顯性遺傳,在台灣的發生率大約為2.5%,多數為單耳,有些是雙耳。耳前廔管為耳朵前有個平常不痛不癢的小洞耳前廔管外觀看起來是個平凡無奇的小洞,但內部其實是像樹枝狀的分散,橫向與向下的深度因人而異。一般沒有症狀,但會有皮脂分泌,所以有時會產生異味,或者有一些乳白色、微臭的分泌物流出,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胚胎發育時期形成過程中外耳六個小丘有所缺損不完全融合導致,其婁管內由複層鱗狀上皮細胞做內襯,一旦上皮細胞脫落堆積在婁管內且合併浸水、外傷或清潔狀況不佳時,就會產生腫脹,甚至形成膿瘍或耳軟骨炎,則需要抗生素治療。沒發炎可以終身不理 發炎則需手術切除一般而言,沒有發炎過的耳前廔管是不需要開刀的。發炎的耳前廔管很容易產生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es)伴隨膿瘍(abscess),甚至引起耳廓的軟骨膜炎或軟骨炎,造成耳廓變形。所以平時儘量不要去抓它、戳它、更不能拿尖狀物挖這個洞,以避免感染。若有發炎過(即出現紅腫熱痛甚至化膿等症狀)的病患,在發炎的急性期需要接受抗生素藥物治療,然而在急性發炎過後,需開刀切除該耳前廔管。成人的耳前廔管切除手術可以以局部麻醉執行,但小朋友就必需要在全身麻醉下才能妥善地進行手術。將廔管及感染後長出之肉芽組織完整剝離切除以期根治疾病的手術方法。手術從耳前廔管開口處或膿瘍處皮膚切開進入病灶,完整剝離病灶組織,清創後即一次縫合,必要時另置入引流管(數天後取下),手術即完成。手術時間約在30分鐘內完成,術後2週內需避免傷口泡水及保持傷口清潔。其實只要保持它的乾淨、不刺激、不擠壓它、不要拿牙籤或棉花棒去挖它,這個小洞會靜靜的角落待著,所以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曾知道自己有耳前廔管,也不需要治療。但若是發生感染,就不能心存僥倖,需要積極治療。

眼前物天旋地轉 暈眩症原因多勿輕忽

眼前物天旋地轉 暈眩症原因多勿輕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眩暈發作時的感覺就是團團轉、東倒西歪、眼前景物天旋地轉、步態不穩常伴有噁心、嘔吐,身體無法維持平衡、完全無法站立和看東西,是相當痛苦的。一般頭暈則是在活動或走路時感覺不穩、頭昏昏重重的。在台灣,暈眩盛行率近20~50%,且女多於男。平衡失調不一定會伴有眩暈,但遇有眩暈的人卻常有平衡上的問題。暈眩症分幾種1、良性姿勢性眩暈:這種暈眩是陣發性的,通常在某一種姿勢變動時會出現,例如突然躺下或突然從床上坐起來時。這種暈眩持續的時間很短,預後也比較好。致病的原因可能是脫落的耳石,在半規管的管腔之中,造成內耳的神經過度刺激而引起昡暈。2、梅尼爾氏症:又稱為「內耳淋巴水腫」,暈眩的時間可能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通常伴隨有耳鳴、耳朵悶脹及聽力減退的現象。3、前庭神經炎:通常是單次而時間較長的發作,可能持續數天或數星期,也有少數人會有反覆發生的情況,致病機轉可能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4、中樞型暈眩:是比較危險的,因為循環不良而引起腦幹或是前庭神經組織的缺血,也會引起暈眩。出現這種情況則可能是中風的前兆,不可不慎。詳細檢查 找出病因眩暈症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可能是血壓、血脂、血糖過高、腦袋長瘤等原因,並非吃暈車藥就可以緩解症狀。有時暈眩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需要詳細診斷。通常從問診病史、職業類別、家族性遺傳疾病可知暈眩可能的原因,針對可能的病因做檢查,例如:眼振圖、頸動脈超音波、腦部磁振造影(MRI)檢查、血液檢查、X光影像檢查。良性陣發性姿勢性頭暈的患者,要避免動作太快太大,梅尼爾氏症與內耳半規管積水太多有關,則建議低鹽低鈉飲食,減少體內積水。此外眩暈症患者來說,舒壓非常重要,平常生活作息要規律、睡眠充足、避免熬夜、抽菸喝酒、勿暴飲暴食、飲食清淡、生活步調放慢,當眩暈症發作時要留意身邊的環境安全,最好趕快扶住身邊的人或支撐物,然後慢慢坐下或躺下,以免跌倒。

摔車頭裂男童 顱骨竟靠3D列印救命

摔車頭裂男童 顱骨竟靠3D列印救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去年王姓少年因騎車摔傷,導致頭顱重創、頭骨破碎嚴重,緊急打開頭骨進行清創,控制顱內壓及移除血塊,經搶救後奇蹟甦醒,但因左側頭顱摔成13片,頭骨癒合不良,其中一塊頭骨更幾乎穿破頭皮,恐有感染及影響神經功能,經接受3D列印方式「鈦合金顱骨修復手術」,取代缺損區域,術後外觀幾乎與正常人沒有差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指出,顱骨成型手術使用的修補材料十分多元,大致可分為自體組織和異體材料,因考量使用自體組織併發症較少、不須額外材料費用,多數會選擇先將傷者本身的頭蓋骨置於腹中或骨庫,作為日後修補之用;但因自體骨片往往會因癒合不良及吸收,以致鬆動凹陷向下壓迫大腦,或是凸出頭骨向上刺穿頭皮,增加感染風險,加上外觀上不美觀,日後恐影響其自信心。鈦合金材質堅固 能重建顱骨 降低併發症風險林志隆評估後,決定採用「鈦合金顱骨修復手術」,以鈦合金網膜為修補材料,因其具備材質堅固、組織反應性低、彈性係數與頭骨接近等優點,透過患者術前腦部斷層掃描資料,配合3D列印技術,再利用鈦合金網膜重建顱骨,除了使術後顱骨左右對稱,也能涵蓋萎縮的顳肌,因不需如傳統手術於術中長時間塑型,更能縮短手術時間,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讓患者術後重拾信心與美觀。搭配中醫針灸治療 順利恢復自理能力病患王宏至能於一年半恢復良好,也借助中醫的針灸治療,中醫科主治醫師王崧表示,每周進行3次針灸治療,中西醫雙管齊下讓他能於短時間內恢復四肢力量,也順利回到校園,幾乎與一般國中生無異。 

捏耳朵腹式呼吸 緩解自律神經失調

捏耳朵腹式呼吸 緩解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自律神經不自律,就是生活品質低落的開始。自律神經失調其實不是一個確切的病症,也不是什麼現代新興文明病,而是一種身心失調障礙的統稱。根據台灣臨床推估,全台灣約有六至七成的民眾深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且逐年增加。「自律神經」,顧名思義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獨立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藉以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平衡狀態。它們掌控了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症的病人開始時常以為是某些器官發生了問題,而只針對各種症狀來治療,但是效果都不佳。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包含眼睛乾澀、口乾舌燥、喉嚨卡卡、呼吸困難、心悸、四肢麻痺、胃脹、打嗝、胃食道逆流、腹瀉、便秘、頻尿、眼睛疲勞、容易感冒、嘴巴容易破、牙齦容易腫脹、疲倦、免疫力下降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並不一定會全部一起出現,種類與嚴重度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患者至少會出現三到四項症狀,但因頻繁求醫,會嚴重影響生活跟情緒。此外,內分泌也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最常見的是甲狀腺亢進、內分泌腫瘤及藥物。壓力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衡 引發諸多症狀與疾病適度的壓力是好的,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經常處在高壓的狀況下,白天上班、晚上繼續加班或應酬,飲食不正常、日夜顛倒又缺乏休閒,長期下來累積許多壓力,就會出現很多健康上的問題,自然也會加速老化!神門穴:小穴位,大功效!耳朵上的「神門穴」在耳輪上下腳分岔處稍上方,位於三角窩內,是管理自律神經的區域,具有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的作用。用手指捏住耳朵的神門穴」,一邊揉捏一邊按壓,即可調節自律神經。手上的神門穴位於腕掌橫紋小指側端凹陷處。用右手大拇指掐按左手神門穴,再用同樣的方法換按摩右手神門穴。此外,也可透過做「腹式深呼吸」,把呼吸放慢到每分鐘4到6下,就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其他包含冥想、氣功、打太極、做瑜伽、按摩、芳療、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休閒嗜好等,尋找各種讓自己可以紓壓的方式,學習慢活與慢食,放慢腳步才能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狀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