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研究:冥想加走路 減21%憂鬱症狀

研究:冥想加走路 減21%憂鬱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其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健走與冥想的效果是相輔相成,並且相得益彰。二○一六年秋季,美國雜誌《背包客》(BACKPACKER)曾做過千日回峰行與我個人的專題報導。內容裡提到:「美國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的歐德曼(Brandon L. Alderman)博士等人的研究發表指出,輕度健走等有氧運動與冥想搭配進行,可減輕憂鬱症的症狀,令人積極樂觀。」實驗8週有氧運動 憂鬱症症狀減輕21%而美國精神醫學期刊《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線上版)在二○一六年二月十日也發表過一份報告。在這場研究裡,以一群被醫師診斷為憂鬱症的學生,與另一群健康的學生,共同進行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輕度健走或慢跑)後,搭配三十分鐘的冥想,每星期兩次,共實施八星期。結果發現相較於實驗前,憂鬱症的學生群組症狀減輕了百分之二十一,而健康的學生群組的抑鬱程度(沮喪程度)也減輕了。此外,根據實驗後對健康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大部分的人都回答「心情低落的時間減少,感覺人生態度變得積極許多」。這意味著不僅思考變正面,專注力與積極性都增加了。健走搭配冥想 減緩憂鬱症效果更佳歐德曼博士根據這樣的研究結果,表示:「我們從以前就知道健走等有氧運動與冥想分別對憂鬱症都有效果,但現在更進一步證實,兩者搭配實行,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近年來,在世界掀起熱潮的「正念療法」(Mindfulness),也將冥想視為技巧之一,讓冥想重新受到肯定。實際上,也有愈來愈多的世界知名企業採用冥想來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及心理健康,醫療機關更將冥想作為療程之一。在科學領域,冥想也受到矚目,被認為具有讓大腦回春、預防失智、提升記憶力及專注力、減輕不安和焦慮等效果。每天走路3小時 精神及體力都增加另一方面,「走路」也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習慣。我有個住在加拿大的朋友,幾年前有段時期身體狀況很不好,整個人病懨懨的,看起來像是生了某些病,而不是暫時的不適。然而前些日子我們再見面,他變得生龍活虎,判若兩人。問他理由,他說:「我現在每天走路三小時,結果病痛完全消失了。」他說一開始非常辛苦,頂多只能走一個小時,但堅持下去,漸漸地精神體力都增加了,現在已經可以輕鬆走上兩三個小時。我這位朋友現在身體非常健康。(本文摘自/步行禪:用走路靜心、紓壓,5分鐘心靈.生活整理術/三采文化)

冒煙快炒使油脂劣變!用油3NG習慣

冒煙快炒使油脂劣變!用油3NG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最新研究發現,澱粉攝取過量,很可能才是現代人肥胖的主因。壞脂肪易導致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及腦中風,最糟的是反式脂肪,連烏鴉都知道不選人造奶油吃。陳立川博士最新著作《脂肪與油救命聖經》,從營養科學及研究案例,逐一分析油脂、「脂肪-心臟」等假說,並解析27種市售油品,讓人輕鬆找好油,聰明用對油。以下是3種食用油不安全的烹飪方式:1)選用的食用油不安全/以前常買生的豬油回家煎成油,然後直接入菜或拌飯吃。現在很少人會再用豬油拌飯,因為醫師不斷散播「豬油是一種飽和脂肪酸,是造成心血管硬化的隱形殺手」的主張。不過,豬油並不是造成心血管硬化的隱形殺手,倒是醫師與食品業共同推行三十年以上的植物油或沙拉油,不僅讓我們吃錯了,還讓含有反式脂肪油脂成為干擾細胞、影響身體健康的毒素。不過,現代的豬油可能與祖母時代的豬油又不一樣了,不僅添加許多脂溶性的抗生素、生長激素、農藥,飼料中的玉米還可能有黃麴毒素,骨粉或魚粉則可能含重金屬毒素。所以,選油要選對!2)冒煙快炒與高溫油炸會使油脂產生劣變/很多家庭或餐廳在烹調料理時,很喜歡製作油炸物,但連續高溫的油炸,油脂會發生劣變,經過分解、氧化、熱分解與聚合作用下,顏色會變深、黏稠度會變大、發煙點降低、泡沫低,還會有產生丙烯醯胺的疑慮,很可能引起基因突變,形成癌細胞。一般我們覺得中式的快炒可以保留食物的營養,所以喜歡大火炒菜,但現在知道,只要油燒到冒煙時已經質變了,雖然有保留營養的好處,卻也帶來油脂變質毒素的侵犯。再者,油煙傷害也真的很大。長期在廚房料理,如果烹調習慣不當,很容易受到油煙毒素的傷害,尤其是國人很喜歡使用快炒、油炸、油煎料理食物,習慣將油倒入炒鍋,等到油品加熱至發煙點後,再將食材倒入鍋中快炒。許多人只在乎色、香、味,卻疏忽及無意識到這種烹調方式會形成油煙,並會在空氣中形成異環胺類、多環芳香烴過氧化脂聚合物及硝基多環芳香烴(DNP),這些物質無法被肺部吸收、代謝,日積月累就會造成肺部健康的損害,甚至病變而罹患肺癌。許多研究顯示,廚房油煙可能是台灣不抽菸婦女罹患肺癌的禍首。3)反式脂肪真的很不安全/油脂會讓食物變得好吃,但你使用的油對嗎?不要因為貪圖好吃而讓健康失衡。外食族很容易吃到反式脂肪,其實反式脂肪早已經進入到每一個家庭的廚房,很多家庭主婦更是依賴成性,即使各大健康養生機構大力宣傳反式脂肪的壞處,還是照用不誤。很多家庭都有使用過人造奶油、植物牛油塗抹麵包、製作餅乾或蛋糕,此油脂一般人稱為乳瑪琳、瑪琪琳,價格便宜,保存期限很長,味道很香,但它可是經過氫化的反式脂肪。還有些家庭喜歡吃又酥又脆的油炸食品,所以購買「酥炸油」炸東西吃,可是一看標示,大部分都是氫化油,如「氫化植物油」、「烤酥油」、「精煉植物油」、「氫化棕櫚油」,這些油脂均為反式脂肪,因為油脂安定,很受一般人的喜愛,常常用來炸魚、炸蝦、炸雞排、炸豬排、炸薯塊。還有,很多高溫烹飪製造的食品,在成分分析表裡會顯示無反式脂肪,請絕對不要輕易相信,炸洋芋片溫度要高,所用的植物油不會氧化嗎?何況洋芋片油炸過程還會產生丙烯醯胺(acrylamide)致癌物。反式脂肪幾乎不存在自然界,進入人體之後,我們的生理機制非常難處理這類脂肪酸,只好滯留在人體,反而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提高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反式脂肪酸在細胞內分解時,會產生氧化物,這也是一種不必要停留在體內的毒素。反式脂肪是非常醜陋的油,這種含高量人造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絕對是一種壞油!(本文摘自/脂肪與油救命聖經/柿子文化)

穀雨節氣來臨!薏仁、山藥健脾除濕

穀雨節氣來臨!薏仁、山藥健脾除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常言道「春雨貴如油」,描述的是穀雨節氣雨水之於農耕的重要性。但是對我們的身體而言,這個時節的雨水卻顯得有些過多了!在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裡,氣溫升高,降雨量增多,身體的濕氣不容易排出,稍不注意,體內的熱和濕氣相結合,就容易形成「熱濕」,會誘發老年人關節疼痛、腰背疼痛,風濕病或哮喘發作等。兒童則表現在扁桃體腫痛、支氣管炎,咳嗽等症狀。從西醫的角度來看:穀雨前後柳絮飄飛、百花齊放,是花粉過敏症的好發期。而春夏之交,也是憂鬱症等身心症的好發期。中醫認為,春季憂鬱症的發病原因在於「肝氣鬱結」。肝屬木,木應是舒展的。一旦肝氣鬱結,有如樹木被壓抑捆綁,無法隨心所欲地抽枝、生長,就會出現憂鬱、悲傷、大怒等情緒紊亂的狀況。晨起運動、吐濁納清 有助於新陳代謝為了預防這些疾病發生,我們需要祛濕利水,多吃一些能健脾除濕的食物,例如薏仁和山藥,還有芡實、黑豆、冬瓜、山藥、百合、木耳等,都可用來入菜或熬粥,最養脾胃。而黑芝麻、小麥胚芽等穀類食物,富含維生素B群,有助於緩解精神壓力和調節情緒,也非常適合在這個節氣食用。所謂「穀雨夏未到,冷飲莫先行」,春夏之交儘管氣溫回升,仍應避免冷飲寒涼的食物。在生活起居方面,可以適當地晚睡早起。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此時的早晨,是一天中陽氣生發之時,也是一年中生機最旺盛的時候。早起進行戶外運動,可促進體內外氣體交換,吐濁納清,有助於新陳代謝,使人精力充沛。按摩十宣穴可調節情緒 怡神健腦日常保健運動方面,推薦大家每日「按摩十宣穴」。「十宣穴」位於十根手指尖端的正中央,左右手共十個。「宣」即為宣洩,所以刺激此穴,最能調節情緒、怡神健腦。按摩十宣穴最簡便的方式,是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覆重掐,以有酸痛感為主,且每次不超過5分鐘為宜。另外,也可用「十宣」從額頭開始往後腦方向做點扣動作,既刺激十宣,又可提神醒腦,是緩解腦神經衰弱、頭痛、憂鬱症、失眠等的常用方法。飛魚卵紅藜蘆筍(2人份)材 料:蘆筍1把、紅藜麥1大匙、飛魚卵1大匙調味料:鹽巴、太白粉…少許;雞高湯150cc作法1)紅藜麥預先蒸熟。2)蘆筍燙熟後擺盤。3)用雞高湯煨煮紅藜麥,加入鹽巴調味,然後用太白粉水勾芡,再加入飛魚卵拌勻後做成醬料。4)然後將作法3的醬料澆淋在蘆筍上即可。大量蛋白質、鈣質、礦物質、維生素 穀雨補充元氣這道料理是來自於大海的饋贈,在這個時節剛剛出海的飛魚所產的卵,被我們譽為「海黃金」,裡頭含有極為豐富的營養成份,包括大量的蛋白質、鈣質、礦物質,以及維生素A、B、D等。在這道創意料理當中,還結合了全營養植物「紅藜麥」以及蔬菜之王「蘆筍」,可說是穀雨時節補充元氣的最佳選擇。(本文摘自/陳鴻上菜 粗糧煮意/遠流出版)

研究:節食改變新陳代謝 反導致肥胖

研究:節食改變新陳代謝 反導致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明尼蘇達金地鼠足球場,中央圓形場地的六英尺(約182公分)之下,有一個由地下艙室與隧道組成的網絡。1944年,歐洲正被營養不良所苦,美國政府想要搞清楚:假如美國面臨同類型的長期缺糧,會發生什麼事?於是他們決定測試人體挨餓時,會出現什麼狀況。備受尊崇的營養師安瑟爾.凱斯博士接下這個任務,對36位拒服兵役者進行實驗,按照計畫剝奪他們的食物,並監控這樣做會有什麼影響。研究計畫逼迫節食及運動 恢復進食後大幅增胖二戰期間,凱斯負責替士兵創造「K―口糧」(K-ration):一種外型像巧克力棒的高熱量口糧;事實上,它就是史上第一根能量點心。1960年代,他就因為推廣「地中海飲食」而享譽國際。他上了《時代》(Time)雜誌封面,被捧為新一代的營養大師。但在1944年的時候,他是祕密替美國政府服務的。整整一年,凱斯將他的「白老鼠」關在足球場的地下艙室,限制他們一天只能攝取1500卡的熱量;這比今日美國節食婦女攝取的平均熱量,還高出300卡。他們被運動計畫表不停操練,被扔進冷水槽裡,還被迫盯著食物,藉此觀察他們會有什麼反應。結果這群人被搞瘋了。從他們的日記中可看出,他們滿腦子都是食物,幻想實驗結束後可以吃到什麼佳餚。他們被允許回到地上草地球場的時候,有些人開始想吃草;一位仁兄咬了在場的科學家,而另一位竟然拿斧頭,剁掉自己的3根手指。但最讓凱斯驚奇的是,當他開始讓他們進食的時候,他們不但變胖,而且還胖很快。幾週之內,他們不只恢復原本的體重,甚至超過、並且持續增胖中。他恍然大悟,原來節食反而會讓他們變胖,並且改變他們的新陳代謝,給他們前所未有的肥胖傾向。「溜溜球效應」 過度節食使體重迅速反彈而替NASA效力的崔西.曼博士,他則是在在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節食對身體的生理影響,這裡離挨餓實驗的場地很近。「當我讀過越多凱斯的發現,就越覺得這些發現很了不起。」曼說,凱斯提供了無法反駁的證據,證明節食完全無效。但他也發現,每次我們經歷「溜溜球效應」(減肥者採取過度節食的方法,而導致身體出現快速減重與迅速反彈的變化)後,都會穩定胖個幾磅,所以會隨著時間越來越胖。但我們沒意識到這種體重遞增的狀況,所以還是一直把節食當作速成解法。節食沒有用 反而助長減肥藥胖產業照道理說,這個科學發現,應該在節食產業尚未萌芽之際,就替它畫下句點;結果剛好相反,它提供了完美的商業模式。戰爭開打之前,節食是一種風尚,但從來就不是價值數億美元的組織性事業。不過凱斯改變了這件事:他給節食產業上了一堂必修科學課,他們也因此知道,這是一門賺錢生意。曼說,如果你買了一輛車但不能開,會把它退給仲介,再換一輛新的;但當你節食失敗,你會告訴自己:「這是我的錯」,然後持續節食下去。簡言之,顧客不會抱怨這些產品。節食是一棵搖錢樹。1960年,希薇亞.舒爾與美強生敲定交易,準備推薦Metrecal的時候,這罐神奇的肥胖解藥,就是以凱斯的科學發現為基礎。正因為節食沒有用,他們反而能將它變成一門生意。(本文摘自/改變未來的秘密交易/大是文化)

亞健康族群預防須吃藥?當心過度依賴

亞健康族群預防須吃藥?當心過度依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美國有3億2千萬人口。根據美國政府國家健康統計中心估計,有50%的成人,早上都要去浴室櫥櫃拿顆藥來吃。這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我們對這種方式的依賴,正在節節升高。2000年,只有8%的成人一次吃5種以上的處方藥,不過不到20年,這個比例就加倍了。藥物依賴程度高 與不健康程度不成比例我們是史上最依賴藥物的社會。依照這個趨勢,到了2050年,每個美國人都起碼要吃一種處方藥。不吃的話看起來就像怪咖,甚至會被認為不負責任。其實我們生的病,與50年前相比,並沒有變多到哪裡去。整個社會確實更老更胖,但增加服用的處方藥卻遠遠超越必要的程度。不管是哪個社經團體都要吃藥:富人與非西班牙裔白人吃的處方藥量,大約是較窮困墨西哥裔美國人的兩倍――其實照理來說(假如藥物需求是依財富而定),那麼應該要剛好相反才對。流行病學家則稱呼這個現象為「西班牙裔悖論」。製藥產業骨幹由「3D」構成 憂鬱症、糖尿病與失智症製藥產業的骨幹是由「3D」所構成:憂鬱症(depression)、糖尿病(diabetes)與失智症(dementia)。但成長最快速的是降血脂藥,這是用來降低膽固醇的。想了解我們是怎麼變成藥物不離身的,降血脂藥就是關鍵。中風的時候,就落入了位於「健康高地」以及「疾病深谷」間的灰色地帶,而這個灰色地帶,正是藥廠的商機所在。為了盡可能擴大灰色地帶,藥廠將疾病的潛能提升到最大,並在偶然之際開悟了。他們不該治療現存的疾病,而是要用藥物治療現代社會本身。他們將模糊的焦慮症與精神官能症貼上「醫學症狀」的標籤,藉此重新塑造出新疾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生的病,比50年前暴增的原因。因為中風,讓自己處於灰色地帶中較低的丘陵上,此處吃藥是一種「合理的預防措施」。但全球各地有數百萬人,明明沒有中風也吃辛伐他汀。醫生為什麼會開降血脂藥給他們?出院之後,我問了負責照顧我這個病的顧問醫師。「你想聽官方說法還是我的看法?」我說兩個都想聽。「好。官方說法是,即使你再中風的機率低到0.05%左右,你還是要一輩子吃降血脂藥。」亞健康族群居多 藥廠獲益那其他人呢?「大約10年前,藥廠來找醫師,說醫師能全權決定降血脂藥的處方,而且不只是治中風,還可以治所有病。所以任何人只要超過40歲,我們都開這種藥當作預防措施,就像在發糖果。這和幫車子除冰或是幫水壺除垢是類似的道理。」「但我們不知道這種藥對哪些人真的有效,」他繼續說,「可能低於5%,因為有95%的人,根本想都沒想就吞下這些藥。但有件事我很確定:製藥產業是大贏家。」我不是一個反藥物的人,其實剛好相反。有些人的直覺概念就是「藥廠從沒做過好事」,這讓我不太高興。要不是處方藥,我祖父母早就過世了;我父親40年沒得高血壓,也是拜藥物所賜。製藥產業延長了數億人的生命,並每天緩和他們的痛苦。但我現在懷疑的是,我必須吃一種藥,而且保證能保我一條性命。我的問題是,不只我一個人位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灰色地帶,而是每個人都在這裡。(本文摘自/改變未來的秘密交易/大是文化)

講座/銀髮族飲食

講座/銀髮族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裡有長者面對滿桌菜吃不下的困擾嗎?或常抱怨菜沒味道?或吃的量日益減少?擔心老人家營養不夠?由於銀髮族常因為牙齒不好,或食慾差、食物太硬,能吃的食物有限,常導致營養需求不均衡。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4月26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營養師欒家菁主講「銀髮族營養」,照顧銀髮族的飲食營養。本課程教導如何利用衛生福利部公告飲食建議量,改變質地或烹調方式,均衡飲食減輕照顧負擔輕鬆,長者健康吃。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銀髮族營養時間:107年4月26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放下」有撇步 觀察生命週期4階段

「放下」有撇步 觀察生命週期4階段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某段期間的狀況非常糟糕,面臨事情膠著、難解的困境,心裡非常的苦。跟好朋友傾訴,出於深深的關懷,朋友告訴你:「放下吧!」我們點點頭,悠悠地說:「要是能這麼容易放下就好了。」我們很少能因為別人勸告放下就放下。對當事人而言,放下是最難的,否則就不會如此受苦。有力道的放下,唯有自己體悟,透過別人口中說的,影響都很有限。「放不下」過去 導致對未來提心吊膽放下,是很不容易的修練。沒有人會在開心的時候講放下,只有極度不開心時才需要放下。當我們處在高度的懊悔、憎恨、憤怒、悲傷、哀怨、擔憂時,會很需要藉由放下的能力來緩衝紛雜混亂的思緒,但真的很難做到。因此,放下是我們平時就要做的修練,而不是等到困難來時才臨陣磨槍。放不下,反映了我們不允許人、事、物的變化或消逝,或者不允許變化不是依照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不接受變化,讓我們把自己與他人重重地釘在過去的某個時空。放不下,也可能來自對未來的高度擔憂,不斷想像可能會發生很糟的狀況,於是一直處在提心吊膽的狀態。心的慣性本來就是在過去、未來與想像之間不停迅速游移,此與放不下的特質是相當一致的。觀察4階段生命週期 調適放下心態然而,正念的每一項練習,都在訓練這顆心安住於當下,不論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都能與當下同在,當下的呼吸、當下的身體、當下的心、當下的環境、當下的人、事、物。畢竟,當下才是我們真正唯一活著的時間。活在當下,是修練放下的方法。放下,是活在當下的唯一之道。放下的修練需要平常多觀察事理的變化,尤其是觀察「形成期、維持期、衰退期、消逝期」的生命週期。任何的人事物其實隨時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每一個時期沒有好壞或對錯,就只是狀態的變化。在生命週期各階段中,覺察我們的慣性所賦予的價值、觀點、心境,也是練習的一部分。然後再練習用平常心,看待每個階段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生命中的必然而非偶然,只是平常沒有觀察的習慣,因此突然面對變化,總是很難承受。接下來我試著舉一些例子,練習觀察與理解生命週期的變化:•肚子疼:微微感覺到肚子不舒服是形成期,越來越痛是維持期,找到廁所充分釋放是衰退期,肚子回復一般正常的感覺是這個肚子疼歷程的消逝期。•心情不好:因某個狀況心裡開始感覺不舒服是形成期,不舒服的感覺大量占據心頭是維持期,心情慢慢平和是衰退期,心情慢慢回復或放掉或遺忘那個不舒服是消逝期。•使用手機:剛買到與摸索使用方式是形成期,用得很開心是維持期,常故障或心裡不想要了是衰退期,壞掉或送人是消逝期。•一段感情:眉目傳情的曖昧階段是形成期,兩人手牽手在一起是維持期,感情生變是衰退期,分道揚鑣是消逝期。(本文摘自/正念減壓自學全書/野人出版)

教養小技巧 別用「為你好」情緒勒索

教養小技巧 別用「為你好」情緒勒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家長自己太累或狀況不好時,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把家人拖下水。年輕的父母在各方面的責任均日漸加重,沒有時間、也不會想到要照顧自己。一天忙下來,回到家通常已經很累了。拖著疲憊的身心面對小孩,實在沒太多力氣停下來,好好聽他說一些沒那麼重要的事情,或陪他玩自己沒興趣的遊戲。身體覺察 讓疲累的身心重獲能量慣性疏於照顧自己的情況下,親子與夫妻間的關係都悄悄地越來越緊繃,而越緊繃的關係只會產生越多的對抗與拉扯,相互支持與體諒越來越遙遠。學習正念後,才誠實地發現,原來自己疲憊時容易不耐煩,也容易不自覺地遷怒,即便我百般不願如此。原來,身體能量的低落會大量拉下心理的承受力。漸漸地,很疲憊時我會運用坐捷運或公車回家的空檔,進行觀呼吸練習,或回家後先躺十至二十分鐘做身體掃描小憩片刻。這些簡單的練習,讓疲憊的身心重獲能量,對家人的愛就不會包在火球裡。當愛包在火球裡時,家人感受到的是火,而不是愛。正常人不是逃開,就是回敬更大的火。正念練習,讓我慢慢學會自己熄火,而不再潛意識地希望或等待他人來幫我熄火。然後,給出去的愛,就是愛。不被情緒勒索後 才能找到好的教養策略家長內在的擔憂與焦慮真的很多,尤其是華人的家長,通常會過度擔心孩子健康、學習、同儕、社會影響等。過度的擔憂很容易轉化成不信任,對孩子不信任,也對環境不信任。不信任導致過多的干涉,孩子自己的責任感於是漸漸削弱。過多的擔憂也可能給孩子太多指導,沒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孩子自由探索,沒留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給孩子嘗試錯誤。當發現到對孩子產生擔憂焦慮時,練習停下來觀察一下自己,這樣的擔憂是有需要的嗎?多少成分建構在事實上、多少建構在假設或想像上?這擔憂是來自我個人的議題、夫妻的議題、孩子的議題、環境的議題……這擔憂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是否需要找人討論一下?先照顧好自己,讓身心回復平衡後,再想想可以或需要採取什麼行動。也許,什麼行動都不做,安住再觀察是最好的策略。也許,需要協助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也許,需要找老師討論。不同的可能開展於覺察與平靜中。「為了你好」字句 易造成情感勒索對情緒的覺察,在不爽時的遣詞用句也會比較留心,例如以前常說:「我這樣是為你好。」或者「我這麼辛苦不就是為了你。」總以為這樣說可以讓孩子體諒我的辛勞或用心,後來才發現這對孩子而言,這些話可能是很沉重的情感勒索,反而導致孩子完全失焦或內心深處的抗拒。因此家長勿因自己的不安、擔憂、恐懼,而給孩子過多的情感或情緒負荷,或者框限孩子的未來。老實說,這是家長需要修練的功課;而修練此功課的家長,第一位獲得釋放與解救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本文摘自/正念減壓自學全書/野人出版)

研究:約會看恐怖電影 加強雙方魅力

研究:約會看恐怖電影 加強雙方魅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現代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曾發表一篇影響深遠的〈論詭異〉,自此掀起了心理學界從精神動力的角度,來解釋各種現象的深厚傳統—也就是採用心理學的精神動力理論,這源自於佛洛伊德、榮格等人的精神分析法。二手的恐懼體驗 滿足了本我的誘惑從佛洛伊德的傳統學說來看,恐怖電影可提供一種二手(但安全)體驗的驚悚來探究本我,並喚起深埋已久的情緒,以及被長期禁止的欲望。而從榮格的學說來看,恐怖故事的吸引力在於可以和原型接觸交流—所謂原型,指的是最原始的文化模板,深深烙印在眾人的集體潛意識裡,可觸發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然而,心理學界把佛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視為哲學,而不是可驗證的科學假設。近代對恐怖電影吸引力的解釋還包括齊爾曼,在一九七○年代提出的興奮轉移理論。他指出,恐怖電影結束時,當緊繃的張力平息下來、好人獲勝,這時觀眾會感覺良好,這是古希臘「宣洩」概念的現代版。然而這套理論最明顯的瑕疵是:很多恐怖電影並沒有快樂結局。另有一套理論認為,恐怖電影有一種類似於做夢的功能:是一種虛擬實境演練,以利於應付真實人生的危急情況。在虛構的世界裡預先體驗恐懼,可讓我們先做好準備,以因應真實世界裡的危機。約會不看恐怖電影 真的不酷一九八六年,齊爾曼、門道夫(Norbert Mundorf)等人發表了一篇研究,指出男大學生在看恐怖電影時,如果女伴表現出憂慮、受苦,男大生會看得更過癮;而女大學生的男伴如果保持冷靜鎮定、堅忍,女大生會看得更高興。一九六○年代一項經典研究也證明,男性如果在不穩的吊橋,或其他容易引起恐懼的情況下遇到年輕女子,這時男性所散發出的吸引力,會勝過在平穩的地面上與女子相遇時的狀況;這意味著,一旦高漲的情緒被激起(意即腎上腺激增的生理情況)並轉移到其他感受或性吸引力上時,就會出現這種「錯誤歸因效應」。此外,夫妻或情侶檔去看恐怖電影,或許也會有類似的狀況,就是所謂的「依偎效應」。甚至,若在一個安全、可掌控的環境裡觀看虛構電影,當恐怖片激起了高張反應,就可能會讓人產生「後設情緒」,意即觀眾能夠清楚察覺到自己的害怕及恐懼,並以此為樂(因為不會真的有危險)。(本文摘自/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我們為什麼喜歡恐怖電影?〉/遠流出版)

別鐵齒!懷孕8禁忌千萬要注意

別鐵齒!懷孕8禁忌千萬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不要鐵齒,為了避免影響肚子裡的寶寶,就是有些事情不能做!別以為這些婆婆媽媽常掛在嘴上的「禁忌」沒有科學依據,其實它和妳的身體息息相關,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若體重過重可能引發妊娠毒血症 導致胎兒過大、無法順產懷孕期間,要注意不能過度使用手指、眼睛和頭腦,或刺激頭皮、頭骨,以免對骨盤造成不良影響。此外, 由於腳部有子宮的反射區,所以要避免被重物砸到或被絆倒。還有,體重也不能過重,否則除了容易背痛、腿痛,還有可能引發妊娠毒血症,或導致胎兒過大、無法順產。很多準媽媽以為「營養多多益善」,所以勉強自己多吃,但一般來說,懷孕到了第六個月時,食慾會開始差一點,這時只要在覺得餓的時候再吃就好,並遠離含有精製糖或其他不良添加物的食品。也因為整個人會變得比較敏感,可藉由「Relax身體整復操」來進行調養。一旦身心順暢,也就自然不會再想去做那些「孕婦禁做」的事了。1)看牙、治療牙齒/鑽牙、矯正牙齒等侵入性的治療,可能會因為母體不適而對胎兒產生連帶影響,應盡量避免。2)使用電腦、手機/過度使用3C產品不只會造成眼睛、指頭疲勞,讓子宮變硬,還會因為電磁波的輻射干擾,大大影響胎兒的發育。因此,還是從沒懷孕前就開始盡量少用。3)刺激頭部/孕婦要避免頭皮、頭骨受到刺激,所以要少洗頭,也別用力擦頭。最好也不要去美容院,因為按摩頭皮、洗髮、剪髮、染髮、燙髮等動作,都會對頭部造成刺激。4)戴耳環/人體十二經脈皆通過於耳,所以懷孕時最好別戴耳環,尤其是穿洞式的耳環,以免影響臟器,連帶使得骨盤的運作變差。5)戴隱形眼鏡/配戴隱形眼鏡會讓眼睛的轉動變得不順暢,進而導致子宮緊張。6)使用托腹帶/懷孕時過度依賴托腹帶,不僅喪失自體支撐骨盤的能力,產後也比較容易發胖。7)讓身體受寒/寒氣對腎臟有不良影響。所以要注意保暖,不要讓膝蓋、腳背、腳底發涼。8)騎單車/過度刺激關節、讓身體受到震動,都對胎兒不好,容易導致流產,請特別小心。(本文摘自/經痛、腰痠、手腳冰 通通再見的「月經美人」骨盤操/蘋果屋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