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針灸舒緩疼痛 有益放鬆筋膜、心情

針灸舒緩疼痛 有益放鬆筋膜、心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病人該不該用針灸來治療疼痛?我打電話給大衛.尤勒,他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傳授醫師們針灸的方法。尤勒是一位健壯、練達的中年人,五十多歲的他有一頭沙褐色的頭髮,渾身散發足以感染他人的熱情。針灸使筋膜鬆弛、平緩心情 進而減緩疼痛尤勒在德國出生,但在以色列長大,曾在以色列軍中擔任救援和撤退醫護隊,後來就讀醫學系。在軍中服務時,他發現自己經常面臨生死攸關的情境,這樣的工作讓他覺得很有意義,該完成的任務幾乎都非常清楚。「有了軍中的經驗,」他告訴我,「我想要做一些跟傳統醫學不太一樣的事。我對針灸感興趣,是因為針灸採行全身觀點,兩千多年來不曾改變,它背後一定有一些恆真的價值與智慧。現代醫學事情變化太快,我們經常採行某種方法,過了十年才發現那方法是錯的,用鴉片劑來治療慢性疼痛就是一例。」尤勒不太確定針灸為什麼可以減緩疼痛。根據他的說法,針灸可能對疼痛病人做了三件事: 讓筋膜組織面鬆弛且鎮定,對於轉移性疼痛可能有益。 針灸有平緩心情的效果,這會因而影響生理疼痛的知覺。 針灸有助於重獲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冥想、瑜珈等方式 亦可減緩慢性疼痛換句話說,針灸讓身體脫離「或戰或逃」的模式。「很多時候,理解疼痛只是確認病人正在承受痛苦這件事而已。」尤勒這樣說。另一種治療方式是內觀冥想。《神經科學期刊》近期有篇文章指出,內觀冥想對於減輕疼痛的效果優於安慰劑。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指出冥想時大腦會被激活的區域,正是其他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指出的慢性疼痛會激活的區域。至於冥想是否會有內生鴉片釋放的效果?不同研究有不同的結論。慢性疼痛還可以運用的治療方式包括瑜伽、物理治療、脊椎按摩、催眠、運動、伸展、太極,以及認知行為治療法。大量運用這些非傳統治療選項確實有困難,主要的限制來自保險公司。希望美國的健保系統會偏向以價值為基礎,讓這些治療成為鴉片治療或其他傳統治療失效時的另一種選擇。(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寶瓶文化)

不生氣是好脾氣?別讓壓抑釀暴力

不生氣是好脾氣?別讓壓抑釀暴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必須先知道自己在生氣,然後才能不再生氣,否則只是壓抑,並非真正的好脾氣。從知道自己已經開始生氣,接著處於生氣的狀態,這時候還有很多時間與機會,對負面情緒喊停。只要你有足夠的覺知,就不會讓小小的生氣,變成暴力行為。眾人眼中的好修養 隱忍過多負面情緒一個人的生活,難免有各式各樣的不如己意、挫折和委屈,沒有人教你要始終把苦水往肚裡吞,刻意展現陽光笑容給別人看,然後回到自己小小的窩居大哭一場、摔破心愛的杯碗盤之後,才覺得人生悲涼。其實比這個更慘的是,行走江湖,歷盡風霜,在外面裝模樣讓自己堅強、表面和善,回到家裡卻哭不出來,連摔個從 IKEA 買回來的平價花瓶也不敢。如果你從年少的時候開始,就是乖乖牌,連每一個蓄意欺負過你的人,都說你脾氣好到完全不反抗,讓他們出手變得比較柔軟;到成為大人之後,你依然維持眾人眼中的好修養,對世間的不公不義,還是一貫敢怒不敢言的忍讓,午夜夢迴時,回頭看前半生,慶幸歲月無驚,卻有說不出的遺憾。先覺知自己生氣 才能避免後續出現暴力你有點後悔沒有好好活過,至少你從來沒有活得像自己過;但你再看看那些曾經發「憤」圖強過、卻傷痕累累的朋友,在逞一時之勇後,面對無法收拾的殘局,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於是,你開始對生命有些疑惑:情緒,該如何找到出路?要怎樣好好發一頓脾氣,抒發心中的怒意,才能不損人而利己?你必須先知道自己在生氣,然後才能不再生氣,否則只是壓抑,並非真正的好脾氣。從知道自己已經開始生氣,接著處於生氣的狀態,這時候還有很多時間與機會,對負面情緒喊停,化解破壞性的能量。只要你有足夠的覺知,就不會讓小小的生氣,變成更嚴重的憤怒,也就不會產生更進一步的暴力行為。達賴喇嘛表情鏡射般反映情緒 很快又恢復平靜《柔軟的心最有力量》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素有EQ 教父之稱,在書中提到他對達賴喇嘛的觀察。他認為達賴喇嘛是一個很有修養的人,但不是完全沒有負面情緒。當遇到感覺悲傷的事情,達賴喇嘛臉上的表情很快地真情流露,如鏡射般反映悲傷的情緒,但很快地又回到原來的沉著穩定。(本文摘自/人生,幾分熟?/遠流出版)

情緒管理非壓抑!練習辨識解心結

情緒管理非壓抑!練習辨識解心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情緒管理,是一種自我控制的修行,但絕不等同於自我壓抑。我們都不是聖人,很難做到完全不生氣。無論是刻意忽略情緒、或努力忍住情緒,表面上好像控制得很好,其實情緒被你壓到底層,累積成一座冰山,反而更危險。好人習慣忍氣吞聲 影響身體健康看盡人海沉浮,從身心平衡角度來看,我還真相信「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這句話,其實有它的道理。只因為好人習慣於忍氣吞聲,承擔太多超過自己能力負荷的壓力,影響身體健康。愛發脾氣、逞凶鬥狠的暴力分子,卻魯莽率性,不看人臉色,情緒通行無阻,活得比較長命。儘管這句話原意是:「做好事的人,常遭到壞人迫害,而不容易存活;到處做壞事的人,卻因不義之財多、人脈等資源廣,而能夠逃過法律制裁。」前面那種解釋,的確無法符合多數人的道德標準;但好人好到過度壓抑而影響健康,卻是不爭的事實。給予情緒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是人生的功課有些人活到中年,或許已經為人長輩,還沒有足夠修養,持續之前理直氣壯的氣勢、或即使理不直氣也要壯的莽撞,不斷亂發脾氣,確實非常失態,甚至被說是「老番顛」。年輕人輕蔑之餘,懶得跟他計較,他愈是要生氣罵人,試圖凸顯自己的地位與價值。對照組卻是:從少年一路忍氣吞聲到中年,已經無法覺察自己的情緒,活到愈老,愈容易變成一個退縮而冷漠的人。不受控制的負面情緒,不斷爆發出來,絕對會傷害到別人;但是,太過度受控制的情緒,永遠被壓抑,就是更直接地傷害到自己。因此,學習如何辨識情緒,任它在心中升起,給它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降落,將會是人生很重要的功課。學會了,不虛此行,你漸漸名符其實地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學不會,就只好繼續受困於負面情緒的暴起暴落,傷人害己。甚至,生生世世都要再回來重修。人生的學費,常是以青春為代價。年輕,付得起;年長,還不了。能趁早繳回考卷,就別再拖延。(本文摘自/人生,幾分熟?/遠流出版)

過熱恐致嬰兒猝死!進室內需減衣物

過熱恐致嬰兒猝死!進室內需減衣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研究表明,過熱是導致嬰兒猝死(SIDS)一個很大的原因。在進入室內或上車之後,很多父母容易忽略及時給寶寶減少衣服,從而導致寶寶過熱。小月齡寶寶因過熱而發生猝死的機率會更高。危害1)阻礙寶寶的動作發展大動作發展是寶寶能力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父母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但就像大人一樣,如果寶寶穿衣服過多,他們就不太願意進行活動。很多冬天出生的寶寶容易出現大動作發展滯後的情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穿得過多。危害2)阻礙寶寶的觸覺發展寶寶剛出生時,主要是經由感官來瞭解這個世界的,而皮膚是寶寶最大的觸覺傳輸管道,如果給寶寶穿得過多,甚至包得過緊,就會抑制寶寶的觸覺感知。嚴重的情況下,一些寶寶會出現討厭被觸摸、長大後容易打人等行為。感冒是由於病毒感染 而非天冷導致「穿得少就會受凍感冒」,曾經是我根深柢固的觀念,因為我從小就是這樣被教育的。直到來美國後,我才糾正了這個觀念。普通感冒是一種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且這類病毒種類繁多,會藉由不同的途徑進行傳播。•空氣/當周圍有感冒的人咳嗽、打噴嚏或講話時,就可能把病毒經由空氣傳染給寶寶。•直接接觸/當生病的人用手接觸過自己的嘴巴或鼻子後接觸寶寶,寶寶就容易感染病毒。•間接接觸/一些病毒會存活在物體表面(如玩具)幾小時以上,當寶寶接觸就會被感染。由此可見,感冒是由於病毒感染而不是天冷導致的。穿得少容易讓身體著涼,但不一定會感冒。如果身體著涼,但有足夠的抵抗力來應對病毒的入侵,就不會感冒。所以,預防感冒最重要的不是穿得多,而是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相反,穿得過多容易出汗,反而容易受涼,從而增加感冒的機會。當然,如果寶寶已經表現出感冒初期的症狀,比如打噴嚏、流鼻涕、咳嗽等,那麼最好不要刻意讓寶寶少穿衣服。但這不意味著就要穿得過多,穿厚衣服發汗的方法更不可取。如果寶寶已經感冒,要盡量避免他進一步著涼,因為寒冷的空氣會加重感冒的症狀。(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出版)

寶寶奶嘴越早戒越好!教你戒除4方法

寶寶奶嘴越早戒越好!教你戒除4方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首先,越早戒奶嘴越好。從寶寶6個月開始,就要有意識地減少奶嘴的使用頻率。6個月以後的寶寶,已經有能力用其他手段進行自我安撫和自我入睡了,所以父母不用像以前那樣頻繁地讓寶寶使用安撫奶嘴,可以每天控制寶寶使用奶嘴的時間,這是最有效也最溫和的戒奶嘴方法。適當引導孩子戒掉奶嘴的4個方法在小D矯正5個月左右,我開始慢慢控制奶嘴的使用時間,每天減少一點點使用時間,她並沒有很抗拒,結果不知不覺,在她矯正9個月時就不再需要奶嘴了。其次,如果你的寶寶已經超過1歲甚至更大,戒奶嘴就會變得比較困難。美國兒科醫生建議,千萬不要把戒奶嘴變成一場父母和寶寶之間的戰爭,而是要用適當的方法去引導:方法1)延遲回應/每次寶寶哭鬧時,不要第一時間就往寶寶嘴裡塞奶嘴。可以稍微等一下,先用其他東西分散他的注意力,再看他是否還需要安撫奶嘴。方法2)把奶嘴變得難吃/在安撫奶嘴上塗一些味道不好的食物,比如洋蔥汁、檸檬汁等可食用但味道比較「糟糕」的食物,可以讓寶寶減少使用奶嘴的頻率。方法3)「奶嘴仙女」的童話/這個方法適用於比較大的孩子。如果你的寶寶能夠聽懂簡單的故事,你可以準備一個盒子,把他所有的安撫奶嘴放進這個盒子裡,然後告訴他:「現在奶嘴仙女想把這些奶嘴帶回家,因為它們已經丟失好久了。但奶嘴仙女說,為了感謝你,她願意為你準備一份你特別想要的禮物。」然後,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玩具等其他東西。這在美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好多孩子都知道「奶嘴仙女」的故事。方法4)持續地戒奶嘴/寶寶1歲以後戒奶嘴會比較困難,不過一旦你準備開始戒奶嘴,就要持續進行下去,而且需要所有家庭成員態度一致。使用安撫奶嘴前 先清楚了解利弊寶寶的發展其實就是這樣的,他們需要慢慢學會和適應很多東西,然後又需要放棄一些以前學會的東西,使用更新的技能,這是他們發展的必經過程,使用安撫奶嘴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是否給寶寶使用安撫奶嘴,是每對父母的自由選擇,但在給寶寶使用之前,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它的利和弊。這樣即使給寶寶使用,我們也不會心存疑慮,並且能夠權衡使用的頻率,以免對寶寶造成不良的影響。(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進食後起疹子 可能是「不耐受症」

進食後起疹子 可能是「不耐受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小D第一次吃燕麥米粉四小時之後,我發現她臉上和胸前都起了紅疹子。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食物過敏」,於是馬上打電話給小D的兒科醫生。醫生聽完我的描述後,說這不是「食物過敏」, 而是「食物不耐受」。食物過敏出現症狀較快、較嚴重這是兩個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食物過敏」的特點是症狀比較嚴重,而且出現症狀的速度比較快。「食物過敏」會影響身體的免疫系統和器官的正常運作,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通常在進食後一小時內就會出現嘔吐、呼吸困難等症狀。因此,一旦確診寶寶是食物過敏,一定需要嚴格忌口,不能再吃致敏食物。而「食物不耐受」沒有那麼嚴重,它的特點是症狀比較緩和,而且出現症狀的速度比較慢。「食物不耐受」通常只影響消化功能(比如出現腹瀉等),或出現皮膚問題(比如出疹子),而且是在進食幾小時以後才緩慢出現症狀。引起「食物不耐受」的原因主要是腸道缺乏某種酶。寶寶腸胃更成熟後 食物不耐受症會消失根據醫生的分析,小D的情況是「食物不耐受」而非「食物過敏」。小D的兒科醫生建議先別吃燕麥米粉,過幾天後再重新引入。因為寶寶和成人不同,他們的腸胃每天都在不斷地成熟,所以只需要幾天時間,不耐受症就會消失。在停了燕麥米粉大概四天以後,我重新又給小D食用。第一、二天減量,經過觀察,發現小D沒有問題,第三天就增加為正常的量,之後小D沒有再因為吃燕麥米粉而出過疹子。區分清楚「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客觀對待忌口這件事。「不耐受」是正常的身體應激反應,對導致「不耐受」的食物不用「判死刑」,可以暫時停掉,過幾天後再繼續嘗試。(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全職媽媽不簡單!正視育兒為工作

全職媽媽不簡單!正視育兒為工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以前沒有小D時,每當工作受挫,我都會說:「算了,大不了辭職回家生孩子。」很多媽媽潛意識中也總是把全職媽媽當成自己的退路,當成工作做得不稱心的一種逃避方式。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認為做全職媽媽不須技術,是輕鬆的,是低人一等的。說實話,我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的,始終覺得自己大材小用了。能夠完全勝任工作 再來談想做的事直到有一天,當我被這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折騰得筋疲力盡時,有一次半夜擠奶,我想起自己之前的一名下屬。她是名校的畢業生,加入我的部門後,我讓她做一些資料整理的工作,建立資料庫。第二天,她跟我說,她不想做這份工作,覺得太大材小用了。當時我是這麼回答她的:「如果你真的覺得這份工作很簡單,請先把這份簡單的工作做好。當你能夠完全勝任這份工作時,我們再來談下一步你想做什麼。」事實證明,這份工作對於一個職場新手來說非但不簡單,反而特別考驗她的綜合技能和學習能力。像對待工作 來做全職媽媽的角色這時,我突然意識到當時所說的不就是自己現在的狀態嗎?是啊,與其每天糾結,不如先把當前的工作做好!想明白這一點之後,我的心態完全改變了,我把全職媽媽當成自己的新工作,唯一的區別只是工作環境改變了。做好一份工作是需要職業素養的,是需要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是需要有「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態度的,做全職媽媽也一樣。心態決定行為,眼界決定格局,當你覺得自己「只是個帶孩子的」,當你自己都看低自己時,你的感覺一定不會好,你也一定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而這一切都會影響到你做好「媽媽」這份工作時的心態。因此,要想做一個好媽媽,首先就要端正心態,像對待工作一樣來對待「媽媽」這份工作。(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講座/癌症免疫細胞療法

講座/癌症免疫細胞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有沒有解?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希望透過日本癌症免疫細胞的研究與發展經驗分享,讓台灣醫界與社會大眾有更進一步完整的了解,以及了解正規的醫療方式與行為提升免疫力對抗疾病的重要性。有鑑於此,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將於3月10日星期(六)舉辦講座,邀請日本久留米大學癌症研究中心所長伊東恭悟主講「如何提升免疫力防癌暨久留米胜肽疫苗實驗計畫經驗分享」,以及日本千葉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準教授花澤豊行、千葉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免疫專科醫師國井直樹主講「千葉大醫院癌症細胞免疫實驗計畫經驗分享」,活動免費參加,報名將於2月28日(三)截止,名額有限,歡迎踴躍報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日本癌症免疫細胞研究公益演講時間:107年3月10日(六)下午14:00-16:30地點:台北市議會B1大禮堂(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4段507號B1)報名連結:https://goo.gl/y3TxEA如有疑問,請上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臉書私訊詢問:https://goo.gl/Q4o6rb。

模仿情緒好的人 為自己帶來正能量

模仿情緒好的人 為自己帶來正能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團體中的核心人物會決定團隊氣氛,和情緒好的人在一起,會不自覺地受到同化,接近情緒好的人並模仿他。保持好心情,就會帶來好運。團隊的核心人物 決定團隊氣氛無論是職場上的團隊或同好會,都有「幸福團隊」和「不幸團隊」,職場上的「幸福團隊」會接到重大的工作,大家同心協力克服難關,持續拿出成果。即使如此,凡事都不可能順利,偶爾也會失敗,但是他們仍然能從失敗中找出對日後有幫助的改善方法,下次機會來臨時就知道哪裡需要改進,並做出成果,結果就是每位成員懷抱著滿足感投入工作。另一方面,「不幸的團隊」雖然不至於每件事都失敗,但是缺乏成就感。即使工作很順利,但成員卻對上司或同事感到不滿,團隊中瀰漫著無法共享成就感的氛圍。這兩種團隊的差異,和團隊的核心人物有很大的關聯,核心人物的情緒會慢慢擴散到整個團隊,最終決定了團隊的氛圍。接近情緒好的人 並試著模仿和開心果(=情緒好的人)在一起,自己會在不自覺中被同化,變得能夠正面地看待任何事,無論何時都不要失去開朗的個性,並養成朝著目標努力的態度,最後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走好運。如果想成為情緒好的人,首先要積極接近情緒好的人,此外還要觀察他的行動,針對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加以仿效。如果你有自己的「美學」和「堅持」,請馬上捨棄,優秀的人不會堅持自己的立場,而是坦率地模仿別人。此外,也不要管年齡或資歷,只要對方比自己優秀,情緒也很好,就加以模仿。(本文摘自/不被情緒勒索的51個方法/三采文化)

手腳冰冷練「顫掌功」 促進微循環

手腳冰冷練「顫掌功」 促進微循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顫動的幅度,只表現在手掌的末端。如果發現整個手臂都在上下拍動的話,那就做錯了喔!我們先來學習顫掌基礎動作。首先,把手抬起與胸同高,手臂伸直,開始微微顫掌。注意,「顫」是侷限在雙手末梢配合手腕的微幅動作。手臂可以微微出力,但是顫動的幅度,只表現在手掌的末端。如果發現整個手臂都在上下拍動,那就做錯了。教學影片:https://youtu.be/FCRhJOwgC4A。5大錯誤顫掌我們先來看看顫掌的幾個錯誤動作:1. 手左右擺動:像跟人家說再見的左右擺動手。2. 上下攢動:用到過多肩膀或者手肘的上下動作。3. 波浪鼓搖動:手像波浪鼓一樣搖來搖去。4. 勾動手指:手掌手腕沒有動,只是勾動手指的開張。5. 甩動手腕:手臂沒動,只是在甩動手腕。看似簡單的顫掌,一開始會讓很多人看不起。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微小動作,能有多難。凡是無法順利做好顫掌的學員,其實已經有微循環障礙的問題了。正是因為身體循環不好,末梢動作才不聽使喚。很多人,從學習顫掌的第一天,就發現真的不應該輕視微循環的重要性,從此決定好好練功,不能讓自己的健康再惡化下去。初期顫掌,會遇到幾個狀況,請特別留意:1)左右兩手顫掌的幅度、速度、力度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代表脊椎兩邊肌肉不平衡。脊椎兩邊氣血運行的速度和通暢度不一樣,是慢性病不能根治的原因之一。人體後背脊椎氣血的運行通道,稱作督脈;配合兩旁的膀胱經運行,共同影響了人體小周天。小周天是精氣運行的關鍵,出現了障礙,人就容易提前老化,並且自癒能力下降。2)練習時手發熱、發脹或手冷、出手汗/練習顫掌時,有人會覺得手發熱、發脹、發麻,但也有人覺得手冷,出手汗,甚至有點抽筋。末梢循環變好,手會有麻、脹、熱的感覺,這是非常好的。但手變冷則是末梢循環不好的特徵。建議認真練習,提早預防三高等病變。3)練習顫掌初期,前30秒是非常大的挑戰/當覺得手臂痠痛、手無力時,不要放棄,再堅持30秒,痠痛感就會過去,後面反而比較輕鬆。這表示氣堵塞的問題改善了,循環到達末梢,微循環變好,手也不再痠痛和疲累。4)體寒者出現排寒氣反應/不過也有一種特殊狀況,很多體寒的學員,一開始練習顫掌也會手冷、出手汗,這是身體排寒氣的反應,一開始練習的1至2週比較會出現,之後手就會變溫暖。5)出現不適請至醫院專科檢查/如果每次練習顫掌手都冰冷或喘氣急促,胸口悶脹,頭暈、頭痛,建議提早到心血管專科詳細檢查。很多人身上都有不自知的靜脈小血栓,不論是練功時間與否,只要覺得頭痛、頭暈、胸悶、後背特別是左肩胛刺痛,都要立即停止任何體力活動,靜躺休息,並且及早就醫。心血管疾病很多沒有明顯徵兆,認真辨識症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永遠是良策。(本文摘自/神奇顫掌功/三采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