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持續低溫!泡湯不逾30分才安全

持續低溫!泡湯不逾30分才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持續發布低溫特報,帶動泡溫泉熱潮。然而泡湯對人體來說就好比激烈運動,泡湯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最好分段交替,享受安全泡湯的樂趣。泡湯時若遇頭暈、胸悶,應立即離開水池,有心血管疾病則不適合泡溫泉。懷孕、心血管疾病、皮膚乾燥別泡湯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葉日弌表示,天氣寒冷也進入泡湯旺季,泡溫泉是許多民眾喜愛的休閒旅遊活動。但身體泡在溫泉中就好比做激烈運動,突然運動量變大,也增加心臟的工作負荷量。民眾除了慎選合格溫泉之外,也要依照個人的健康狀況,評估是否適合泡湯。有傳染病或皮膚病的民眾不宜泡溫泉外,懷孕婦女,特別是妊娠超過5個月,不適合泡湯。心臟血管有問題的民眾也不適合泡溫泉。因泡湯會造成皮膚油脂大量流失,皮膚乾燥建議最好不要泡湯。泡湯每5分鐘起來休息 總計別超過半小時溫泉選擇通風良好的地方,水溫約攝氏40度為佳,不宜過燙。通風不良、泡湯時血管擴張,易導致頭暈。如果有頭暈、胸悶等不適狀況,要立刻離開水池。若出現典型胸悶、胸痛症狀持續1至5分鐘,或症狀加重時,應立即就醫。葉日弌主任提醒,無論是泡湯、慢跑或登山,民眾應做好暖身運動。泡湯前應先淋浴,腳先下水適應水溫。偶爾才泡湯的人應1次5分鐘,起來休息再泡5分鐘,10至15分鐘就足夠。如果泡比較久,也盡量不要超過30分鐘。泡湯應與家人或三五好友同行較有照應。多注意小細節,即可享受安全放鬆的泡湯趣味。

頭頸癌友電療後 吞嚥復健改善緊繃

頭頸癌友電療後 吞嚥復健改善緊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耳鼻喉科門診中,不少病友曾接受過頸部手術,部分頭頸癌患者術後還須接受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治療後時常頸部患處緊繃或僵硬,或講話聲音沙啞,進食吞嚥時有異物感或嗆食,這些不適可能維持數週、甚至數月或更久。聲音沙啞或嗆食不僅導致生活的不便,頻繁嗆食可能引發反覆肺炎、進食狀況不佳而營養不良。即使是輕微異物感或緊繃僵硬,長期也可能影響生活品質。頸部術後、放射線治療後緊繃 可能是肌肉纖維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林逸筑說明,頸部術後或放射線治療後的緊繃或僵硬感,大多是因為手術過程中或放射線治療造成的肌肉中的小血管破壞,原本的肌肉組織在修復過程中伴隨結締組織增生,造成肌肉纖維化。咽喉部神經纖維與咽喉神經肌肉交接處,也可能在術中受到破壞,或是術後頸部或咽喉部軟組織腫脹,造成咽喉壁動作異常,吞嚥障礙、聲音沙啞或嗆食。若頸部手術後或放射線治療後,有頸部緊繃、僵硬、聲音沙啞或嗆食,醫師會先施以喉纖維內視鏡檢查口咽喉部構造,以及是否聲帶麻痺。也可安排食道鋇劑攝影,以X光拍攝吞下藥物後的食道蠕動的吞嚥動態過程,可檢查食道狹窄、食道憩室或廔管、食道疝氣、食道腫瘤、異物或食道弛緩不能或過度弛緩。吞嚥復健治療 改善緊繃僵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語言治療師余詠禧表示,上述病人經由耳鼻喉科門診醫師評估後,排除聲帶麻痺、食道病灶等病因,待頸部傷口穩定後(約術後2週),可轉介至語言或吞嚥治療。初期須每天在家練習指示運動密集治療,目標為語言清晰、安全吞嚥法以及增加頸部活動度。目前接受語言或吞嚥復健治療的患者,部分為頸部術後肌肉纖維化造成緊繃僵硬感的病人,少數為單側聲帶麻痺接受甲狀軟骨整形術矯正後,對音聲清晰度不夠滿意而接受語言治療,所有患者在接受1至2個復健療程後,均有顯著改善。未來頸部語言或吞嚥復健治療,可考慮更普及、更早期介入於頭頸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的病人。

主婦必看!燜燒罐8個NG使用法

主婦必看!燜燒罐8個NG使用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燜燒罐雖然方便,但在開始使用之前,要好好做功課了解燜燒罐的習性,才能大大增加成功機率囉!1)乳製品不宜放置太久,可能會導致內容物腐敗。建議要放在燜燒罐的乳製品,需要「烹煮」過(譬如濃湯,但也須儘快食用完畢)。2)避免檸檬汁、酸梅汁等酸性飲品,以防影響燜燒罐保溫功能。3)避免乾冰、碳酸飲料,以防內壓上升,導致上蓋無法開啟,或是內容物噴出、上蓋損壞等危險。4)避免盛裝易腐敗的生食,以防發生食物變質腐敗,而造成身體的不適。5)若盛裝含鹽份的食物及湯品,需盡快食用完畢,燜燒罐不是保存收納盒,未吃完的東西要取出放在冰箱保存喔!NG!千萬要小心的錯誤1) 請勿將燜燒罐放入烤箱、微波爐、烘碗機等電子產品使用/燜燒罐為金屬材質器皿,若放入烤箱、微波爐會產生火花,可能造成危險。2) 不要將燜燒罐置於高溫熱源旁/以免導致變形、變色、烤漆脫落。3) 不要將各配件置於沸水中煮沸/以免高溫而造成各配件變形,導致滲漏、汙染等情形發生。4) 避免掉落、碰撞或強烈撞擊/若經碰撞後,可能會導致產品變形、損壞、影響其保溫功能。5) 不要使用稀釋劑、揮發油、金屬刷、研磨粉等進行清洗/可能會產生擦傷、生銹等不良影響。6) 不要使用漂白劑清洗真空保溫本體或本體外側/可能會影響保溫、保冷功能或導致烤漆、印刷脫落。7) 清洗時,不要將燜燒罐整體浸泡於水中/水分若滲入金屬、塑料之接合縫隙間,可能會導致生銹或影響保溫、保冷功能。8) 不要將熱食盛裝於燜燒罐過久/盡量於6小時內食用完畢,以防發生食物變質腐敗。(本文摘自/燜燒罐的美味指南/啟動文化出版)

長輩亂懷疑、易怒 恐是失智徵兆

長輩亂懷疑、易怒 恐是失智徵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即將到來,許多家庭忙碌著過年前的採買與假期規劃。台灣失智症協會提醒,春節期間時多陪伴家中失智症長輩,外出時預防走失,吃年糕注意避免噎食。若發現家中長輩開始忘東忘西、重複問話、判斷力變差甚至變得容易生氣或個性大幅改變,應及早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失智症早期徵兆 記憶力減退、方向感變差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失智症早期徵兆包括記憶力減退、方向感變差、判斷力變差、個性改變、過去擅長的能力退化等,長者可能忘東忘西、重複談同件事、煮的菜走味、懷疑東西被偷或懷疑配偶外遇等言行。年節期間返鄉團聚,若發現長者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應記錄徵兆與出現頻率,到醫院神經內科、精神科或記憶門診求助,及早確診延緩疾病惡化,減輕照顧負擔。如有問題,可於上班日撥打0800-474-580失智症關懷專線諮詢。留意長輩情緒、放鬆心情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年節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盡可能安排2位以上家人陪同長者,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時使用,亦可準備手鍊、布標、GPS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長者,勿讓長者單獨等候。親友拜年時,應主動向長輩自我介紹,避免考驗長輩,讓長輩不開心。平時多留意長輩的反應,若出現躁動及不安的情緒,應適時轉移注意力並安排到安靜及舒適空間休息。雖然長輩失智,但仍能協助簡的家務,年節期間可多請教長輩過年習俗,讓長輩參與其中,共享天倫之樂。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即將到來,不少人想到要面對親朋好友們逼問對象、生小孩及薪資等惱人問題,便感到心情沉重、焦慮及痛苦。人們面對不喜歡的事物往往選擇逃避,等到逼不得已面對時,勢必更加痛苦;若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負面情緒超過負荷,容易發生失眠、焦慮、憂鬱,甚至是自律神經失調等現象。預先設想情境、準備說詞 應對親友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發現每年過年後精神科門診量會增加2、3成,特別提供「減敏療法」,幫助民眾有效面對過年期間親戚逼問的挑戰。過年聚會前可利用「減敏療法」練習,也就是(1)先設想情境、(2)研擬問題、(3)準備說詞等方式面對。過年聚會是開心的時刻,沒有人想把氣氛搞僵,通常是沒話找話講。可根據不同的聚會情境,預想即將面對的問題,提前想好答案再回應。對於只想炫耀自家情況,毫無同理心的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禮貌、輕鬆帶過即可。搶得先機主動說明 避免不愉快至於父母等長輩的關心詢問,建議「搶得先機」,先主動說明目前情況,讓他們多了解自己的想法。為人父母者,可利用這次機會先了解再關心,而非一味逼問,造成雙方不愉快。潘建志醫師觀察,每年年後精神科的門診量會上升,更有研究指出華人傳統節日容易導致精神壓力增加。建議民眾多溝通,多了解彼此處境,別讓原本是全家團圓的好日子,變成身心不適的來源。

春節孩童用眼頻率增 別忽略近視控制

春節孩童用眼頻率增 別忽略近視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C產品普及,高度近視的人越來越多,併發視網膜剝離等各種眼部病變病例跟著增加。不少家長為預防子女近視度數飆升,讓孩子從小點藥,配合生活作息減少眼睛負擔。但春節短短幾天可能百密一疏,務必持續點睫狀肌麻痺劑,節制生活作息,避免孩子近視度數失控。點藥更必須按照規則,否則效果也不好。平躺下巴抬高姿勢 點眼藥水能停留較久臺中慈濟醫院眼科醫師袁漢良提醒,點睫狀肌麻痺劑的正確方式,重點在讓藥水停留時間更長、吸收藥水更好。建議孩子平躺,頭部位置放低,下巴抬得比額頭高如仰頭姿勢。讓藥水流到上眼皮內,停留時間久一點。晚飯前後5、6點是眼睛最疲勞的時候,流淚反射最少,此時點藥水比較不會引發眼涙馬上流出來,減少藥劑被淚液沖走的機會。平日近視控制得宜,千萬不要因為農曆年大團圓,一家人趕著返鄉吃年夜飯,待到初二再回娘家,行囊太多常忘了藥水在冰箱。睫狀肌全年無休 度數控制不應鬆懈多數家長平日約束子女在家不能看電視、玩電動,一到春節家族團聚,各方親戚見面守歲話家常,打牌、看電視,完全沒時間觀念。孩子忙著交流3C經驗成天盯著手機、電腦,大人小孩難得放鬆,生活步調都亂了。袁漢良醫師表示,眼睛一張開,只要有光,睫狀肌就一直動,所以近視控制是全年無休。新學期回診,很多視力維持穩定的學童都增加,有些人的度數就一直沒再能降下來。家長一旦不以為意,年年如此難回頭,累計下來恐增數百度,家長一定要多多注意。

胸悶找不出原因 恐是低頭太久惹禍!

胸悶找不出原因 恐是低頭太久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當胸腔部位出現疼痛或不適感,絕大數人頓時會恐慌,是心臟出問題嗎?呼吸出狀況嗎?腫瘤嗎?氣胸嗎?所有嚴重情節彷彿恐怖片般,瞬間在腦中上演。許多人更擔心的是檢查不出原因,因為如果身體真的有狀況,可以趕緊對症治療;但各種檢查都做了,看不出什麼毛病,卻還是不舒服?緊張、壓力、久坐  造成胸椎功能障礙低頭滑手機,不自覺伸長脖子緊盯著電腦螢幕,再來個懶懶的駝背。這簡直就像是點了個「胸椎問題吃到飽全餐」!這樣的姿勢容易使胸椎彎曲度增加,相連的肌肉短縮、或被過度拉長,會因此而變得薄弱,長期持續的緊張甚至會造成肌肉纖維化,於是慢性疼痛認定你是它一生的最愛!在了解原因之後,我們就不難找到解決之道了。胸椎區域,最常出現問題的原因,來自於久坐與不當的姿勢!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交接處、第十二胸椎與第一腰椎連結處,這兩個部位是胸椎最容易出現功能障礙的區域!頭部過度前傾,會讓頸彎、胸彎增加,影響關節正常運動,為了保持平衡,胸椎的肌肉張力被迫增加,不僅讓人疲勞,還可能壓迫到神經與上肢的血液供給,而且垂頭彎腰的姿勢,也會使肺活量降低。透過肋骨運動 胸椎角度自然就能回正胸椎如此重要,但是做胸椎的矯正很難,因為胸椎與肋骨相連,不像頸椎和腰椎可以轉動的角度大,雖然本身穩固,但也因此受限。完整的胸椎包含肋骨與胸骨,我們可以透過體操的方式自己來調整,一節一節運動到,不但能夠保養內臟、提升自律神經的協調,還可以讓胸椎的角度回正,快速地緩解肩背的疼痛,特別是肩胛骨附近的不適。胸椎自癒體操是結構方面的調整,可以透過肋骨的運動,調整胸椎的角度,也能鬆開肩胛骨,讓呼吸順暢、血液中的含氧量提升;這對因胸椎區域結構性問題而造成的肩背酸痛、胸悶等情況改善,有直接的效益。(本文摘自/神奇的肋骨運動救胸椎/風和文創)

吃素更胖?營養師:吃錯食物是主因

吃素更胖?營養師:吃錯食物是主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吃素是眾多飲食種類選項之一,可能因宗教、傳統、經濟、環境、健康等因素而選擇素食。據統計台灣固定吃素的人超過10%,排名全世界第二,也就是每10位之中就可碰到1位吃素者。楊尚文營養師表示,於多年減重飲食衛教中也常碰到素食減重重者,一般素食者可能因食物選擇相對較少,容易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而素食減重者更因要控制熱量與油脂等攝取,更容易飲食不均,而造成減重不順利。以下就列出常見問題:蛋白質是由20多種胺基酸所組成,其中有8種人體無法合成只能由飲食中獲得,而素食者與一般飲食最大的差別在於缺乏動物性蛋白質,若飲食搭配不佳或無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就容易影響生理機能運轉。無優質蛋白質幫助建造肌肉 使身體代謝率低下 造成減重困難楊尚文營養師表示,素食減重者常碰到減重過程中因身體肌肉流失,若無優質蛋白質來幫助建造肌肉,就可能使身體代謝率低下,而造成減重困難。因此建議素食減重者可在飲食中多採用蛋白質互補法來補足植物性蛋白質胺基酸品質較差的問題。例如可在米中(缺少Lysine)添加豆類(缺少Methionine)或是現在很流行的藜麥或是紅藜,或是穀類與奶類一起進食,就可提升蛋白質利用率,而達到如同獲取優質蛋白質的營養效果。素食減重者因挑選錯誤食物來源 造成減重速度緩慢黃豆及其相關製品是素食者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卻可能因加工方式不同,熱量差異頗大,有些素食減重者因挑選錯誤食物來源,造成減重速度緩慢。素食減重者應避開像是豆棗、日式炸豆皮、豆腐皮、百頁豆腐等熱量與油脂較高的食物,建議可選擇熱量較低的傳統豆腐、嫩豆腐或是雞蛋豆腐。口味應清淡 減少油鹽糖使用量 多粗食少精緻素食食品不若一般飲食種類選擇較多,因此許多素食業者或餐廳為了吸引消費者,會在烹調時使食物味道加重或製作更加精緻化,而造成過多的油脂、糖與調味料添加,例如油炸、糖醋、三杯、紅燒、香酥等。楊尚文營養師表示,常碰到素食減重者明明飲食攝取並無過量,卻常因吃到這些高熱量烹調料理兒造成減重效果不佳。因此建議素食減重者口味多注意清淡,減少油鹽糖使用量,多粗食少精緻,減重才能更順利。

4旬司機頻迷路 大腦迷航症候群惹禍

4旬司機頻迷路 大腦迷航症候群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8歲的小廖(化名)是位大貨車司機,長期往返北高兩地送貨,工作時數長,忙起來連吃飯都在車上解決。偶爾精神不濟時,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經常腦中突然一片空白,造成多次下錯交流道,他都以為是年紀大記憶力衰退。上個月開車送貨時,一下交流道竟然完全失去方向,明明是熟悉的送貨路線,居然大腦出現關機而迷路,讓他內心深感不安。在老婆的陪同下就醫找精神科醫師檢查,經問診及進行多項儀器檢測後,評估是長期大腦過度疲勞,加上精神壓力大,罹患了「大腦迷航症候群」。腦神經細胞受損 恐造成交通事故頻傳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許多人對身體疲勞與大腦疲勞難以分辨,以為睡覺、休息就可以改善疲勞症狀,卻忽略大腦也會疲勞。小廖因長期工作時間過長、生活壓力大,造成大腦出現疲勞,加上經常行駛於單調、重複景色的高速公路上,會加重腦部疲勞感,若沒有持續紓解腦部疲勞現象,長期就會損害到腦內海馬迴的位置細胞以及內嗅皮質的網格細胞,影響方向感。根據研究顯示,位置細胞的功能是將新的環境及位置在腦中進行描繪,並將之儲存在記憶中,而網格細胞則是協助大腦在陌生環境中分辨方位,進一步評估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並產生一套心智地圖,就好像啟動電腦導航系統,自動找出接下來要前往的行進路線。當這兩個細胞遭受到干擾,或是長期疲勞而降低運作功能時,就會導致大腦對於環境路徑、方向、空間感的記憶喪失,若在開車行進時,輕則迷路找不到方向,嚴重可能因為應變不及引發嚴重的交通意外。消除腦疲勞症狀 良好習慣養成最重要楊聰財醫師說明,注意力無法集中、常常有氣無力,或情緒常出現煩躁不安等現象,可能是大腦開始出現疲勞的症狀,應提高警覺並調整生活作息。建議每天至少6至8小時睡眠時間、多攝取深海魚油DHA或食用富含色胺酸的香蕉、黃豆等製品來保養大腦,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遵循333模式,也就是每週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每分鐘至少130下,每天也提醒自己常保持微笑,提升正面能量,就能有效改善腦疲勞症狀。若是調整生活後仍無有效改善腦疲勞,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乾貨浸30分再開鍋蓋煮 減農藥殘留

乾貨浸30分再開鍋蓋煮 減農藥殘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將至,家家戶戶緊鑼密鼓採買年貨,市場中琳瑯滿目的堅果、餅乾、魷魚絲、干貝等零食及乾貨,應該如何挑選具有安全與品質保障的食品?食藥署提供2個簡單步驟:1)注意產品標示/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對市售散裝產品和完整包裝型態分別有不同的標示要求。裸裝生鮮蔬果、保鮮膜盒裝肉品,或現場論斤秤重購買的雜糧等,屬於散裝食品。若於具有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場所陳列販售者,應依相關規定標明「品名」及「原產地國」完整包裝食品如真空包裝年糕或蘿蔔糕等,則可藉由外包裝上標示內容物的名稱、重量、有效日期、食品添加物、負責廠商名稱、地址、電話、營養標示、保存條件及使用方法等資訊挑選購買。2)注意產品外觀及保存/選購冷藏冷凍食品,應避免溫度控制不當而軟化、失水或含冰霜的產品。挑選乾貨則注意產品色澤與氣味,避免購買外觀鮮豔、過於雪白或聞起來有刺鼻異味的竹笙、乾金針、及脫水蔬果等食材。料理乾貨先浸泡30分鐘 再開鍋蓋川燙食藥署提醒,買回家的乾貨食材,以清水或溫水浸泡30分鐘並沖洗後再下鍋川燙,烹調時開蓋並煮沸,可使二氧化硫揮發而減少殘留。食藥署持續與地方政府衛生局共同辦理國內年貨抽驗與標示稽查,並呼籲食品製造業者落實產品品質管控並如實標示,賣場及一般販售業者應自主管理,共同保障消費者權益。(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46期資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