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團圓別拿孩子做比較!4招減親子鴻溝

團圓別拿孩子做比較!4招減親子鴻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小學六年級男生,跟欺負他的同學打架,回家卻沒跟家長說起隻字片語,直到老師寫聯絡簿才知道出大事,傷心的媽媽不知道如何協助孩子處理後續問題,找上身心科醫師。孩子認為以前講了都被罵,不願意把發生的事告訴家長,常常是挫折經驗累積的結果。久而久之跟媽媽講話形成壓力,孩子選擇不如不要講。父母練習4方法 處理孩子情緒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蕭亦伶指出,上一代家長從小被教養時不容許有負面情緒,認為有情緒等於不好、受傷,然而孩子的情緒不是被處理而是被停止。當他們自組家庭,複製這個模式,孩子知道情緒不會被理解,因為怕被罵決定根本不講,將情緒隱藏起來。對大人來說的小事,往往是孩子世界的大事。蕭亦伶醫師表示,承接孩子情緒是為人父母很重要的功課,家長不妨多利用寒假期間,親子比較多相處時間,練習4個協助孩子處理情緒的方法:1)不要急著教導孩子正確的方式/先試著同理,讓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生氣的情緒。2)了解事情完整經過與原因,親子討論後續策略。3)相信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讓孩子自己說看看,如果再發生一次,有沒有其它期待的處理方式。即使天馬行空、無厘頭都好,列出愈多方式愈好,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的要幫孩子解決,以免跟孩子期待不同,反而以後不敢跟父母講事情。4)親子共同討論,找出孩子最期待的結果/用幽默有趣的方法提供建言,列出方法與結果,反覆練習改變互動模式。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建立金錢概念常見孩子為春節壓歲錢大鬧脾氣,家長不妨同理孩子壓歲錢被拿走的心情,讓孩子講出原本的規劃,問孩子的想法、怎麼運用錢。也可以跟大一點的孩子討論存錢,學習「延遲滿足」必須的等待。與其家長把錢全部收走,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如讓孩子從小養成存錢、用錢的概念,存到多少就可以買想要的東西。蕭亦伶醫師提醒,家族團聚常會拿孩子的學業成績、才藝做比較,不論什麼年齡,被拿來比較都會讓人不舒服,尤其不要強迫不想秀才藝的孩子公開表演。可以事先詢問子女的意願,不必為了炫耀讓孩子為難。稱讚其它親戚孩子很認真努力,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被比較批評。

星期一總憂鬱?週末睡到飽造成!

星期一總憂鬱?週末睡到飽造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每到禮拜一就不想去上班……」,週末的「睡到飽」就是一直睡不飽的原因之一。現在起,努力讓週末也跟平日一樣的時間起床吧!應該有部分的人會在周末假日拼命睡,利用「睡到飽」來彌補平日「睡不飽」的生活作息吧!但你知道嗎?這種方法,反而會累積身體的疲勞!儘管睡到飽 睡眠無法預先儲存因為睡得好,隔日整天就能感覺到不太需要補眠也能活動一整天!所以很容易會以為「睡到飽」=「儲存睡眠」,不過可惜的是,睡眠是沒辦法預先儲存的。假日的「睡到飽」,的確能還清平日累積下來呈現負債的睡眠物質。「平日因為太忙無法好好睡覺,作為補償就改在悠閒的假日多睡一點補眠吧。」這樣乍看之下,會覺得睡眠時間很平均,不過雖然總計出的睡眠時間是一樣長的,但只要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一有變動,睡眠週期就會因此而整個混亂;只要週期一混亂,身體就容易出問題。因為生理時鐘延遲 造成禮拜一憂鬱打個比方,如果平時總是6點起床,但假日讓自己睡到10點才起來,這時候體內的生理時鐘就等於後退了4小時,因此晚上開始覺得愛睏的時間,應該也會比平常晚。接下來到了禮拜一,又跟平日一樣要6點起床時,身體還有昨天睡到10 點的記憶,因此會覺得6點起床太早了,這時候會累積多餘的睡眠物質。這種情況下,禮拜一就會覺得整個人懶懶的,整天的心情也會很鬱卒。這就是大家常說的「Blue Monday」的原因。前半週因為要將延遲的生理時鐘調整回來,身體的疲勞會一直累積。到了後半週,身體好不容易才調整回來後,週末又來個「睡到飽」,生理時鐘又被打亂。這樣每週重複循環,就是「睡到飽」的生活週期。怎麼想都覺得不太有效率對吧?將睡覺時間提早幾十分鐘 減少疲勞物質堆積要避免「睡到飽」的問題,只要試著提早約15~30分鐘,先上床躺平就能解決!如果只是需要將睡覺時間提早幾十分鐘的話,只要將回家後的休息時間減少一點點,應該就能達成。僅是提早幾十分鐘入睡,就能減少疲勞物質的累積,應該可以明顯感覺到身體變得輕鬆、而週末的睡到飽時間應該也可以慢慢減少。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週末的起床時間也能和平時一樣!這樣一來,也能確實的改變總是因為睡晚了而虛度的週末時光。(本文摘自/身心腦機能鍛鍊全書/風和文創)

緊張、壓力大打亂呼吸 4週練習重建

緊張、壓力大打亂呼吸 4週練習重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練習橫膈膜式呼吸的第一步,是關注自己的坐姿,用直立的、正確的姿勢舒適地坐下,然後進行橫膈膜式呼吸。要注意呼氣和吸氣的長度是否相同。有些呼吸練習會刻意改變呼氣或吸氣的長度,大多數人在生活中也會無意識地這樣做,但這對身體是有害的。呼吸時想像氣息流動 過成要平穩、順暢重建平衡的呼吸模式,方法是:在心裡計算吸氣和呼氣的時間長度。但在計算呼吸長度時,你會發現,似乎每想到一個數字,都會造成呼吸的輕微停頓。因此,更好的方法是:在呼氣時,想像氣息在體內從上向下到達腳趾;在吸氣時,想像氣息從下向上到達頭頂。整個過程要平穩、順暢,不要出現停頓或不規律的呼吸。在平穩的呼氣結束後,再開始下一次吸氣,接著用這種方式持續進行下去。假如你在平時就開始關注呼吸過程,便可以糾正這些問題,在冥想時,呼吸就會自然地平穩、均勻。接下來的一步也非常重要。許多人在呼氣和吸氣之間會屏住呼吸。這是一個極度不良的習慣,因為它會讓身體緊張並打亂正常的呼吸節奏,導致神經系統不平衡,以至於對心臟造成傷害。消除無意識的停頓或屏息,是一個重要的練習目標。整個呼吸過程應平順自然,沒有憋氣、抽動或感到壓迫。日常生活壓力 扭曲呼吸節奏在呼吸順暢、沒有壓迫和阻力時,它會自然而然地安靜下來。如果呼吸的聲音大,代表你用力量強迫了呼吸,或是你的呼吸通道裡存在阻礙。以下這些特徵代表你的呼吸過程變得完美和精細了:呼吸深沉、均勻、安靜,有橫膈膜的參與,呼吸時長相等,在吸氣與呼氣之間、呼氣與吸氣之間均沒有停頓。這時,冥想就能進展到更深的層次了。日常生活中的緊張和壓力,已經扭曲了呼吸的自然節奏,你必須有意識地重建正常的呼吸模式,要在冥想和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關注這件事。儘管大多數練習者都不想聽這句話,但我必須告訴你,大約需要用四週的時間有意識地關注呼吸,在掌握橫膈膜式呼吸後,才能進行其他的冥想練習。(本文摘自/冥想: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橡實文化)

調息法關係神經系統!冥想放鬆心境

調息法關係神經系統!冥想放鬆心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調息法與自主神經系統緊密相關。它可以平衡神經系統的功能,使這些平日無法感知的過程處於意識的支配之下。這些都是重要的冥想事前練習。如果你實踐並觀察過它們的效果,就會發現這能帶來極大的益處:身體更加平靜、放鬆,心也更加穩定了。古代瑜珈發現 能量流通過氣脈早在人們瞭解關於神經系統的現代醫學知識前,古代的瑜伽士們就已經注意到普拉那的能量流會穿過人體內的一些通道了。這些通道稱為「氣脈」(Nadis)1。氣脈不同於神經,而是比神經更為微妙的同類物質。氣脈的數量成千上萬,其中有三條在人體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脈(Sushumna)2是中央通道,對應脊柱;左脈(Ida)3和右脈(Pingala)4分別與中央脊柱的左右兩側相關連。它們源自脊柱底端,左脈的終點在左鼻孔,右脈的終點在右鼻孔。調息法的練習 讓能量穿過2個氣脈一般來說,能量會輪流穿過這兩個氣脈而流動。許多調息法的練習目的,都在於讓普拉那能量從中脈向上流動,從而帶來愉悅安靜的狀態和更高水準的意識。現代生理學研究已經證實了古代瑜伽修行者們的體驗:呼吸的主導流會在左右鼻孔之間交替轉換。儘管一般人對此會感到非常驚訝,但事實是:相對於另一個受阻的鼻孔而言,總是有一個鼻孔更加開放,在空氣通過的時候更通暢,這個鼻孔就稱為「積極鼻孔」或「主導鼻孔」,而另一個氣息不那麼通暢的鼻孔則稱為「消極鼻孔」或「被動鼻孔」。譯註:1. 氣脈(Nadis):Nadi本身意為能量通道,是身體的精細通道之一。2. 中脈(Sushumna):中央能量的通道或氣脈,從脊柱底部延伸到頭頂。呼吸練習的目的是打開中央通道,讓兩側鼻腔均勻呼吸。這樣心念就會達到愉悅的狀態,很容易進入深度冥想。3. 左脈(Ida):在脊柱帶流動的三大能量通道之一,控制左鼻孔的呼吸。4. 右脈(Pingala):在脊柱帶流動的三大能量通道之一,控制右鼻孔的呼吸。(本文摘自/冥想: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橡實文化)

厭惡自己恐迎來自殺 5徵兆要小心

厭惡自己恐迎來自殺 5徵兆要小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人性之中的情感感到深深的羞恥,那麼他將很難不對自己生氣。如果羞恥感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對自己的憤怒。讓我們繼續看蘿拉的故事。將所有感受深埋心底的蘿拉在青少年時期以及整個成年時期,蘿拉的腦子裡充滿了自我毀滅的感覺和幻想。上大學時,在她與男友分手以後,她因為用藥過量而在醫院待了一段時間。後來,以及接下來的人生,她都會買六罐裝的啤酒回到公寓,自己一個人喝悶酒。她喝得越多,就有越多感覺從心底湧現。她會開始大哭,淚流不止,最後又因為哭泣而討厭自己,對自己充滿了強烈的厭惡感。她會用刀子割自己的肚子,這件事很奇怪地能為她帶來慰藉,而且可以讓她睡著。隔天起床,她會覺得好過一點,彷彿自己藉由這樣的行為獲得某種淨化。每一天,蘿拉就這樣麻木地過日子,完全切斷了自己的情感,以致無法覺知到任何情緒。她並沒有「真正感覺」到自己的憤怒、難過或悲傷,這能保護她免於經常性的軟弱情緒和丟臉的感覺。不過這些感覺就埋藏在她心底,就像是火山裡的岩漿。啤酒讓她可以把一些岩漿噴發出來,她會覺得自己很丟臉,但同時又具有淨化的作用。對蘿拉來說,用藥過量和用刀子割傷自己都是對自己生氣的表現。在內心深處,蘿拉痛恨自己,不過她討厭自己並不是因為任何真實的情感,還是因為什麼弱點或缺陷,而是因為她覺得難過和受傷,但是卻找不到任何理由。在她的心裡,她覺得自己殘破不堪,對此,她沒有任何可讓自己開脫的藉口。「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責備」的徵兆與信號:•你很容易而且經常對自己感到很生氣。•你會喝酒或是嗑藥來釋放一下。•你對自己常常有種厭惡的感覺。•你曾經試圖自我毀滅或是有這樣的傾向。•你責怪自己快樂不起來或是沒有辦法變得比較「正常」。(本文摘自/童年情感忽視/橡實文化)

害怕做出改變 避免錯誤期待3想法

害怕做出改變 避免錯誤期待3想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我們試著修復那些生命中錯過的事情之前,花點時間想一想「改變」這件事情也很重要:改變如何發生或是如何不發生,有什麼事情會妨礙改變發生,以及如果事情不如預期(事情經常就是這樣),你該怎麼做。對改變抱持錯誤期待 可能是這3個念頭造成讓我們來談談那些可能會妨礙我們成功改變的最重要因素。當你準備開始改變時,請去瞭解這些因素並把它們記在心裡,這樣當你碰到它們時,便可以很快地認出來。如果這些因素開始扯你後腿,你也能夠找到方法對治它們。對改變抱持錯誤的期待,可能包含3想法:1)改變一定會按部就班發生/有這種期待是很正常的,你會覺得一旦你開始努力改變自己,成功就會慢慢地累積,而且一切都會隨著時間而變得越來越好,就彷彿你在攀爬階梯,一次一步,持續地往上升。但是大多數真正的改變並不會這樣發生,相反地,它是一陣一陣地來臨,可能前進兩步,接著又後退一步。重點就在於退步的時候要繼續努力,堅持不懈,直到你又開始往前一步。2)挫折等於失敗/一旦遇到挫折,就會覺得自己失敗了。這種感覺相當危險,因為失敗的感受很容易變成對自己的憤怒。然而,對自己生氣是進步的大敵,你很有可能會因為對自己生氣而偏離了原本的目標或是開始退縮。3)如果偏離目標,乾脆就放棄/在改變的過程中,偶爾偏離目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試著好好吃東西、好好運動、或是改變任何長期以來的行為或習慣,偶爾偏離目標的機率是很高的。就算這件事情真的發生了也沒關係,只要沒有半途而廢,偶爾偏離目標對最後的成功並不會造成什麼傷害。(本文摘自/童年情感忽視/橡實文化)

改變不簡單!向逃避及不安宣戰

改變不簡單!向逃避及不安宣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從各種不同的層面來說,改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你得讓自己去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情;第二,你得讓自己去做一件你覺得困難的事情;第三,你必須堅持下去,就像剛剛提過的;第四,為了改變,你必須做很多功課。遇到挫折就逃避 無法解決問題面對以上四件事,逃避是一種自然的反應。畢竟要處理這些問題實在是太難了,不是嗎?如果可以把這些事情丟到一邊,不要費心掙扎,豈不是輕鬆多了?那還用說!然而,逃避就像對自己生氣一樣,是進步的阻礙。逃避可能會像沙漠裡的綠洲一樣對你招手,但是到頭來你還是渴得要命。唯一能夠處理逃避這種自然傾向的方法,就是與它正面對決。在你的逃避傾向開始介入的時刻,注意它,接著轉頭去面對它、挑戰它。提醒自己,如果你選擇逃避,那麼你將哪裡也去不了。提醒自己,所有有價值的事情都必須透過努力才能得到。接著拿出你的改變清單,開始在你自己身上工作。因感受到自己的改變而不安改變可能會是一件相當讓人害怕的事情。當你開始覺得自己變得和過去不一樣,或是當身邊的人因為你的改變而開始以一種不太一樣的方式對待你,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處於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不知道該怎麼表現、該怎麼回應。突然之間,一切都變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樣令人安心。就我的經驗來說,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發現自己的不安,但是他們可以感覺到它,於是自然而然地想要從改變當中撤退,回到舊有的模式當中。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感覺,一種完全正常的反應。不過它就像我們剛剛學到的破壞因素一樣,會讓你回到原點。舉例來說,許多試著減重的人在減掉最初幾公斤以後,突然間會產生某種異樣的感覺。或許這樣的感覺比從前還好,但是仍然有點奇怪,反而讓人不太舒服,於是他們就洩了氣,再也不想努力了。你必須知道,這件事情很有可能會發生在你身上。請保持警惕,要知道它很正常,但是它確實有一種毀滅性的效果。不要讓它打敗你,繼續堅持下去。(本文摘自/童年情感忽視/橡實文化)

薑黃抑制發炎!全穀類飲食亦關鍵

薑黃抑制發炎!全穀類飲食亦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要對抗疾病、抗衰老,就要抗發炎。首先,必須清楚自己身體有哪些毒素,嚴格進行把關,精確地排除掉可能造成發炎的因素。抗氧化劑參與 減輕免疫系統負擔另外,在免疫系統的運作、以及肝臟解毒的過程中,也需要許多抗氧化劑、硫化物、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參與,適當補充必需營養素,可以減輕免疫系統的負擔,有助於對抗發炎。減少毒素的侵入,補充幫助解毒的抗氧化劑,雙管齊下,排除發炎,正是讓自己開始控管健康危機的第一步。啟動抗發炎模式的生活:正常的作息、足夠的睡眠、適度的運動、多攝取有助於抗發炎的飲食;借助營養素,包括:抗發炎製劑、抗氧化製劑、Omega-3 必需脂肪酸、益生菌、酵素、植化素物質等,以對抗發炎、修復細胞。抗發炎飲食 橄欖油、全穀類、薑黃可以發現,抗發炎和抗衰老的生活原則很類似,兩者的飲食亦然,例如:抗氧化物,可以破壞自由基,減少發炎;特定脂類,如橄欖油、魚油、堅果等可以促進抗發炎化學物質的生成;低升醣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如全穀類,亦有助減少發炎;薑黃等辛香料,內含能夠抑制發炎細胞激素的成份。所以,一旦啟動了抗發炎模式生活,也等於是在過抗衰老的生活,豈非一舉二得。(本文摘自/做基因的智者/風和文創)

愛吃炸物、餅乾 小心反式脂肪酸傷腦

愛吃炸物、餅乾 小心反式脂肪酸傷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食物中的油脂,有許多在腦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Omega-3 脂肪酸 DHA,有些油脂也會破壞腦細胞,例如反式脂肪酸。食物中的油脂大多數是由脂肪酸和甘油所構成,脂肪酸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形成所有細胞的細胞膜,以及衍生為各種人體所需的訊息傳導物質。沙拉油加熱過久 易轉變為反式脂肪酸正常的脂肪酸是以「順式」存在,分子結構比較彎曲,在人體細胞膜上所佔的空間也比較大,賦予細胞膜保持液態和柔軟的特質,讓物質可以穿過細胞膜,或是讓蛋白質傳遞訊息、以及執行生理功能。例如順式Omega-3脂肪酸DHA 結構上彎曲的形狀,對於腦神經細胞膜上的電流傳遞就非常的重要。相對的,反式脂肪酸的結構比較接近直線,而且在室溫下接近固態,雖然結構上屬於不飽和脂肪酸,但特性卻比較接近飽和脂肪,一旦反式脂肪酸也出現在細胞膜的結構上,將會使細胞膜變得僵硬、缺乏彈性,因而干擾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日常生活中,反式脂肪酸隨處可見,只要不飽和的脂肪(如沙拉油)加熱過久、或是油炸、製造人造奶油的氫化過程,都會讓原本順式的脂肪酸轉變為反式。反式脂肪酸進入腦部 干擾腦部製造DHA反式脂肪酸一旦進入人體,就很容易進入腦細胞,並且取代掉Omega-3脂肪酸DHA原本的位置。當反式脂肪酸進入腦部,不但會影響原本正常的神經運作,更會干擾腦部製造DHA的過程。而國人一般的飲食狀況本來就比較容易缺乏DHA,這就已經對腦部造成潛在的威脅,而加上大量地攝取反式脂肪酸,就造成更嚴重的問題。一般常見的高脂肪食物,通常都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例如油炸食物、餅乾糕點、巧克力糖果、美乃滋等,其他如氫化的油脂,人造奶油、乳瑪琳等。如果真的攝取過多的反式脂肪酸,的確有可能讓人的判斷力及智能出現問題。腦部運作 需要大量多元不飽和順式脂肪酸腦部運作所需要的,是大量多元不飽和的順式脂肪酸,例如DHA、EPA、次亞麻油酸等,通常存在於鮭魚、鮪魚等深海魚類,葵瓜籽、南瓜籽、亞麻籽、杏仁、核桃等堅果類。萬一,曾經不慎攝食太多反式脂肪酸,最好藉由細胞不斷更新的過程,攝取大量的順式脂肪酸,逐漸替換掉舊有的細胞膜,讓神經恢復正常的功能。同樣攝取脂肪,只要攝取正確,不但不會變笨,還能變得更聰明。(本文摘自/做基因的智者/風和文創)

講座/淺談躁鬱症、強制就醫

講座/淺談躁鬱症、強制就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是否發現家人有一段時間情緒高昂、脾氣暴躁、興奮、話多、計畫多、無法控制自己、不需要睡眠且總是精力充沛。一陣子後又情緒低落、失去活力、失去興趣、沒有食慾、不理人、整天躺床,他到底怎麼了?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月8日(四)舉辦團衛講座,由精神科醫師黎美嫻主講「淺談躁鬱症之疾病與治療」,由社工師陳柏璇主講「精神衛生法強制就醫」。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淺談躁鬱症之疾病與治療、精神衛生法強制就醫時間:107年2月8日(四)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492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