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聚餐適量飲酒、汽水 避免「火燒心」

聚餐適量飲酒、汽水 避免「火燒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多歲的林先生,近期因年節將近經常聚餐、大量飲用柳橙汁與碳酸飲料,加上歲末壓力大,出現有火燒心症狀而至胃腸科門診,檢查發現胃食道逆流。治療期間林先生發覺火燒心情況緩解,長期困擾的牙齒敏感也有所改善,懷疑牙齒敏感是否與胃食道逆流有關?愛酸性飲食、胃食道逆流 致牙齒酸蝕敏感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當牙齒琺瑯質流失導致象牙質外露,出現牙齒酸蝕現象,就會引起牙齒敏感,稍微喝到冰冷、酸的飲料就牙痛。牙齒酸蝕常見發生原因除了酸性食物影響,如常飲用碳酸飲料、酸性果汁、食用酸性料理外,另一原因是胃食道逆流。年關將近,胃食道逆流者增加約2成。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疾病,指胃的內容物逆流到食道,典型症狀有火燒心、嘔酸水等。胃酸如果更逆流到咽喉及口腔,會出現包括長期咳嗽、喉嚨異物感、口腔異味、牙齒敏感、牙齒酸蝕等症狀。酒、碳酸飲料 加重胃食道逆流尾牙聚餐常見飲品喝多,也會造成身體負擔。酒精類飲料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發生機率,而碳酸飲料、酸性果汁除了加重胃食道逆流,也會造成牙齒酸蝕。愛喝碳酸飲料、酸性果汁,可能同時有這2個問題。改善胃食道逆流除了配合醫師藥物治療,更要調整生活習慣,過重會使腹壓增加,肥胖者須適度減重。並且避免快速進食,少吃酸辣刺激性食物、咖啡、碳酸飲料。當進食後胃酸分泌增加,用餐後應間隔2至3小時再躺下,避免平躺時胃內容物逆流至食道。

彩虹蔬食抗氧化 年節飲食無「腹」擔

彩虹蔬食抗氧化 年節飲食無「腹」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節將近,準備與親朋好友相聚大啖美食。年菜總是大魚大肉,且大部分都是高油、高鹽、少纖維,容易讓人忘記均衡飲食的重要性。糖尿病患避免以果汁攝取營養 防血糖快速上升柳營奇美醫院營養師張淑卿表示,有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過年應景食物攝取如年糕、蘿蔔糕、香腸、滷蹄膀、烏魚子、豬肉乾、瓜子、開心果等,高油、高鹽、低纖維,最好少量淺嚐即可。而堅果種子類由於含油脂豐富,建議每天最多吃1匙免洗湯匙的量。其他如全穀根莖類(澱粉)、蔬菜類、豆魚肉蛋類(蛋白質)也都應該適量攝取。水果內含維生素C可幫助消化及促進鐵質吸收,可選用當季盛產水果如茂谷柑、小番茄、香瓜、棗子、葡萄等,每天建議攝取2次,每次攝取量以女性拳頭、網球大小的茂谷柑、柳丁1顆;或8分滿飯碗的小蕃茄、葡萄、香瓜;或是棗子2顆。若為糖尿病人及腎功能不佳者可適量食用新鮮水果,盡量不要採果汁方式攝取,避免餐後血糖快速上升及高血鉀問題。防食物中毒 謹遵「5要」原則彩虹蔬食概念,指每餐中有5種不同顏色的蔬果,分別為紅、橙黃、綠、紫黑、白色,蔬果中植化素可增加抗氧化作用,膳食纖維還可以增加飽足感,有助體重控制,且能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降低癌症發生,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讓過年飲食輕鬆無「腹」擔。張淑卿營養師提醒,過年期間不論自已烹煮、外購年菜或餐廳聚餐,都應注意食品衛生安全,採買食材勿過量,避免儲藏溫度不足,造成微生物的滋長。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謹遵預防食品中毒有5「要」原則: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澈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3)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要使用不同砧板及刀具,分別處理生食與熟食,避免交叉污染。4)要澈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不宜反覆加熱及冷藏,以致於破壞食物的風味及營養素。5)要注意保存溫度/食物保存需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

有一餐沒一餐 小心養成易胖體質!

有一餐沒一餐 小心養成易胖體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治療各種年齡層廣泛的患者中我發現許多為便祕煩惱的患者,整體身材都有水腫的問題,尤其是女性患者,她們因為很在意外表肥胖,所以採取少吃幾餐或是減少每餐攝取的食物,甚至還有各種極端的減肥法。如果減少3餐的次數,腸胃沒有得到充分的蠕動,導致自律神經平衡失調,反而還會發胖,自律神經一旦失衡,血液循環會變差,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會減弱,腸內環境惡化,只能製造出骯髒黏稠的血液,隨著細胞與細胞間隙水分溢出而水腫,形成易胖體質。規律正常飲食 可改善血液循環進而消除水腫我告訴對方「不需要減肥」的患者,過了1個月後回診時,80%以上的人,都比第1次見面時看起來瘦30%,這是因為只要注意規律的正常飲食,改善腸內環境,就能調整自律神經平衡,改善血液循環進而消除水腫。而且,幾乎所有患者都比第1次見面時看起來更有活力,肌膚也更透亮。你是否有過工作忙碌時,不知不覺就在用餐時囫圇吞棗的經驗,用餐時過度匆忙,對身體也會帶來不良影響,這是因為匆忙進食會使自律神經失衡、血液循環不佳,原本應該運送至全身細胞的養分,不斷流向皮下脂肪及內臟脂肪囤積下來,換句話說,就是會造成易胖、身體容易水腫的狀態。細嚼慢嚥讓臉部肌肉充分運動 提高副交感神經作用近年來盛行的各種美容方法,都會強調「細嚼慢嚥」,成為令人注目的瘦身方式,這個方法對於消除水腫也非常重要,用餐時,如果能「從容地細嚼慢嚥」,由於臉上的肌肉也能充分運動,進而能提高副交感神經作用,另外,由於充分咀嚼食物的節奏,同樣能提高副交感神經作用,讓自律神經得到平衡。(本文摘自/痛症按摩拉筋全書:從偏頭痛、腰背痛、肩頸痠、手腕麻到低頭族症候群,114個改善不良生活習慣造成之疼痛自療法/采實文化)

莫輕忽!糖尿病應當心引發心血管病變

莫輕忽!糖尿病應當心引發心血管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以為糖尿病影響較大的是像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小血管病變,其實大血管病變才是造成糖尿病死亡的兇手。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指出,糖尿病患者引發心血管病變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三至五倍,發生心臟衰竭的比例也約三至五倍!「糖尿病又有三高,風險等於多了好幾倍,絕對不是一加一加一而已!」過去對於糖尿病引發心血管病變的觀點,多是著重在血糖增加造成了血管的傷害所導致,但事實上並不只是如此,從許多臨床證據看來,即使已經嚴格控制血糖,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仍然很高,主要的機轉應該在於,糖尿病的發生讓體內的代謝系統、組織出現問題;也就是說,大小血管的傷害機轉不盡相同,而且,過去對小血管有幫助的藥物,不見得對大血管的保護有相同作用。新型糖尿病藥物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發生風險吳彥雯主任表示,在現行治療上,除了要求血糖控制外,同時也會注重另外兩高(高血壓跟高血脂)的控制。即使糖尿病藥物選擇也很重要,「糖尿病藥物種類雖多,但大多無法證明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現在有新的藥物,在大型研究發現,可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及預後,因此,臨床會建議高風險的糖尿病患者,尤其已經有心血管疾病時,優先考慮新型的糖尿病治療藥物。」SGLT2可將糖份從腎臟排出 同時降低體重與血壓 目前新型的糖尿病藥物分兩大類,一種是針劑如GLP-1受體促效劑,另一種為口服藥物如SGLT2抑制劑,研究證明都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住院風險,且在2018年世界糖尿病學會治療指引中也證實有心臟血管保護效益。「比較特別的是,SGLT2抑制劑的治療機轉是從腎小管排出,不僅可將體內用不到的糖類排出,也會把多餘的鹽份、水份,甚至尿酸等代謝物一併排出。」吳彥雯主任說,如此一來,糖尿病患者的多種代謝問題同時獲得改善,同時附帶效應是減輕體重與降低血壓。吳彥雯主任提到自己的一個經驗,一位50歲男性,心臟病史已有10年,在診所就醫,最近發現水腫,但他以為是沒運動所造成的肥胖而不以為意,直至越來越喘,到大醫院求診時才發現,三高全都超出標準,尤其空腹血糖飆高到200mg/dl,更重要的是心臟擴大,左心室射出分率下降到只有40%(正常值>55%),心導管做完之後放了兩個支架。吳彥雯主任指出,這名患者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曾經使用過多種藥物,不是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就是變胖或水腫,「當時吃了三、四種的降血糖藥物都控制不佳,在又不願意施打胰島素的情況下,建議必須解決體重問題,因此使用新一代的藥物,三個月後,體重不僅降了4至5公斤,血壓也能控制在標準範圍內,血糖維持得越來越好」。當然,除了藥物的使用外,之後該患者也持續運動,並做飲食改變,又經過三個月,在回診追蹤心臟超音波時發現,心臟功能有顯著進步。吳彥雯主任認為,新一代的血糖藥物對糖尿病及併有心臟病的患者,是很好的嘗試,且最大的優點為不會有低血糖的副作用,這對老年人及上班族來說,確實是一大福音。 

熟男長期骨頭酸痛 潛藏攝護腺癌危機

熟男長期骨頭酸痛 潛藏攝護腺癌危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許老先生,3年前開始不明原因腰酸,原以為是上了年紀,卻在不慎跌倒後近乎癱瘓。許老先生行動只能靠旁人攙扶或坐輪椅代步,生活無法自理,鬱鬱寡歡到不吃飯、不睡覺。家人擔心許老先生想不開,送醫後經X光照社發現疑似骨轉移,經病理切片證實罹患攝護腺癌。後續找出轉移部位治療,許老先生逐漸恢復行動能力,身心與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攝護腺癌骨轉移 特別容易引起疼痛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表示,癌細胞轉移至骨頭會破壞原本的骨骼組織,人體中的成骨細胞會自然反應前往修復,而攝護腺癌細胞又特別會引發這樣的成骨作用,造成骨轉移局部不斷製造新骨,超出正常頻率,使患者疼痛、病理性骨折、或骨髓功能下降。攝護腺癌骨轉移部位常見於脊椎骨、骨盆腔、肱骨及大腿骨,輕者感覺身體酸痛或關節不適,嚴重者則可能併發脊椎骨壓迫性骨折而癱瘓。攝護腺癌骨轉移的治療,如果一開始的荷爾蒙、去勢療法或化療失效,無法抑制骨轉移,可採取鐳-223同位素療法。鐳-223同位素療法 有機會延長存活期黃玉儀醫師說明,在各種骨轉移治療藥物中,鐳-223同位素療法是唯一能延長攝護腺病人整體存活期的治療方式。鐳-223為α放射線,作用距離至多僅達10個細胞左右的範圍,幾乎不會傷害其他部位的細胞,大多數的骨髓細胞得以保持正常功能,病人在治療後不至於顯著的血球數低下,有機會讓骨頭恢復正常增生,控制骨轉移、減少不良併發症。黃玉儀醫師提醒,晚期攝護腺癌大多會轉移至骨頭,如為攝護腺癌高風險族群或已知罹患攝護腺癌患者,建議定期或視症狀進行骨骼掃描追蹤檢查。熟齡男性若長期不明骨頭酸痛,也應儘速就醫檢查。只要骨髓功能還未變得太差、骨頭劇烈疼痛前及早偵測、發現病灶,配合適切治療,有機會延緩骨轉移惡化,重獲行動自如人生。

久坐腳水腫 當心深層靜脈血栓奪命

久坐腳水腫 當心深層靜脈血栓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1歲的黃先生去年夏天因左腿單側水腫入院,經診斷為左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合併下肢水腫。血栓將左下肢靜脈回流完全堵塞,並且延伸到下腔靜脈,若近端的大血栓漂開至肺動脈將造成肺栓塞,嚴重恐怕危及生命。深層靜脈血栓 造成單側下肢水腫黃先生左下肢靜脈經放置溶栓導管,2天後追蹤,血栓已消大半,靜脈回流打開,改善腳水腫狀況,但仍有殘存血栓。經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治療3個月,電腦斷層檢查已無血栓。但左側髂靜脈被左髂動脈壓迫,經置放支架將靜脈狹窄的地方撐開,改善靜脈回流,黃先生未再發生深層靜脈栓塞。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力瑋表示,凝血功能異常、靜脈回流不好造成局部血液循環滯留、自體免疫疾病、或腫瘤體質,都是靜脈血栓的危險因子。而深層靜脈血栓可能造成單側下肢水腫,導致疼痛、麻木等症狀,甚至可能會惡化導致組織壞死、或皮膚潰瘍難以復原,若血栓流至肺動脈則會造成肺栓塞。久坐、臥床、肥胖 都可能深層靜脈血栓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是因為人體的構造上髂靜脈與髂動脈重疊,造成自身靜脈被動脈壓迫,血液回流不良,容易產生血栓。久坐久站、長期臥床、肥胖、懷孕生產、癌症患者、血液黏稠度高,都可能併發深層靜脈血栓。和一般靜脈曲張不同,深層靜脈血栓主要的症狀為腳水腫,但不一定會有「腿冒青筋」的狀況。預防腿部靜脈栓塞,應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最好每隔1小時休息5至10分鐘,劉力瑋醫師提醒,農曆春節假期出遊難免遇到塞車,需注意血液循環。由於身體缺乏活動,加上水份攝取不足,血液濃度提升、濃稠,造成下肢易水腫或深層靜脈血栓。長途開車若短暫停車,可活動雙腳,轉動腳掌或腳板運動,讓血液循環加快,避免血栓,如有下肢水症狀務必就醫檢查。

掃除免過敏!熱水浸泡除塵蟎

掃除免過敏!熱水浸泡除塵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大掃除是農曆新年的前哨站,為了除舊布新,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全面清潔,迎接新年的到來。然而大掃除過程中四處飄散的灰塵或粉塵,可能引發的各種症狀,讓不少人感到困擾。若患有過敏體質,更是鼻水流不停,過年期間還得忍受身體不適,破壞休假好心情。因灰塵與塵蟎過敏 出現打噴嚏、風寒症狀打掃過程中常見引起過敏反應的兇手是灰塵與塵蟎,多附著於房間難掃的角落及床單棉被上。這些過敏原可能隨著打掃時在室內飄散,若清潔時沒有做好預防措施,就會引發過敏反應。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鄭聖翰指出,一般常見症狀包含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有氣喘的民眾也可能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的情形,若過敏原與皮膚接觸,則可能造成蕁麻疹或溼疹的狀況。清潔劑、熱水浸泡清洗除塵蟎鄭聖翰主任表示,打掃時全身都應做好防護措施,包括口罩、頭巾及手套。特別是可以戴2層手套,一層棉質手套在內,可以吸附汗水,一層防水手套在外,以防止皮膚接觸過多的髒污或過敏原。預防過敏反應的重點是要做到過敏原的隔絕,打掃後也要記得換掉沾染灰塵的衣物,才是完整的防護措施。除了對過敏原的預防,也要針對床單棉被進行除蟎,減少過敏原的產生也是防過敏的重要環節,除了用清潔劑清洗,塵蟎無法存活在高於50℃的環境中,所以也可使用熱水浸泡清洗來除,還有保持室內溼度低於50%也同樣效。維持環境整潔,定期清洗棉被,才是防過敏的根本之道。

基因決定身高?鈣攝取不足仍長不高

基因決定身高?鈣攝取不足仍長不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家長擔心小孩發育狀況,不確定目前身高是否正常。雖然預期身高是根據父母遺傳給小孩的基因決定,但這個公式還有正負7.5 公分差異,若後天成長營養不足、睡眠不足、少運動,可能連預期身高都不到,最低和最高差距高達15公分。兒科習慣用一簡易身高公式,預測孩子成年後預期身高:男生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 +13)除以2後±7.5公分女生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 - 13)除以2後±7.5公分鮮乳、豆腐、芝麻補充鈣質攝取台灣學童普遍缺鈣嚴重,可能影響成年後身高。日常飲食如鮮乳、豆腐、芝麻、綠色蔬菜都是鈣質攝取來源,但考量國小學童每日鈣質平均攝取量不到建議量的一半,建議家長早餐就幫學童補足4成以上的鈣質,運用日常容易取得的鮮乳加上起司類等含有鈣質的食物,達成每日鈣質建議攝取量。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表示,門診中一名小學4年級女童,父親181公分,母親161公分,根據公式預測未來應可長到165公分。但女童愛挑食、不喜歡喝鮮乳,加上沒有運動習慣,現在身高僅121公分,遠低於同齡孩童139公分身高平均,未來身高可能不到157公分。早餐補足4成以上鈣質 較易達到建議攝取量陳映庄醫師表示,根據國健署建議,7至12歲兒童每日鈣攝取應達800至1000mg。然而調查顯示,國小學童缺鈣率近100%。不少家長對鈣質攝取量有錯誤觀念,認為偶爾有喝鮮乳就好,不確定鈣質是否有補足。縱使父母身高再高,孩子可能也長不到預期身高。避免孩子身高危機負成長,發育期兒童每天至少睡8小時、一周運動3次,每天早餐補足一天所需4成以上鈣質,才有機會達到建議攝取量。尤其鮮乳、起司等乳製品都是良好的鈣質攝取來源。學童每天2杯奶,就可以滿足小朋友每天鈣質5至6成的需求。一瓶290mL的鮮乳加上起司蛋糕,鈣含量也可以到建議量的4成,再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其餘鈣質。

慢性下背痛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有解?

慢性下背痛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主要是運用高頻電流燒灼疼痛傳導神經,進而舒緩疼痛。在部分醫院、診所,有時醫療人員會運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慢性下背痛。不過;荷蘭一項研究發現,這種治療方式對改善慢性下背痛,幫助不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嚴重下背痛 造成患者、社會很大負擔當下背痛很嚴重時,患者可能失能,獨立生活能力大受影響,而這會對社會、經濟造成沉重負擔。雖然醫界正廣泛使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慢性下背痛,卻少有高品質研究證據證實其效果。為了進一步探討「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可否有效改善慢性下背痛,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學者以斯帖‧瑪阿絲(Esther T. Maas)與研究團隊分析3份隨機、臨床研究數據,含括荷蘭16家醫療院所,因而得到上述結論。慢性下背痛 背後隱藏許多原因參與研究的患者都有慢性下背痛問題,也都對保守治療沒有反應。而導致慢性下背痛原因可能來自脊柱、脊椎小面關節、薦髂關節等,也可能是脊椎小面關節、薦髂關節同時造成,或者也可能是椎間盤引起。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都參加3個月標準化運動課程,必要時,也都獲得身心科、心理醫師協助。而接受「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的患者多半只接受一個療程,但有患者最多接受3次療程。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 改善慢性下背痛效果有限681名隨機受試患者中,599人完成3個月追蹤,521人追蹤12個月。三項研究中,有兩項臨床實驗主要評估「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對薦髂關節、椎間盤所引起的慢性下背痛,以及薦髂關節、脊椎小面關節合併造成的慢性下背痛是否有改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改善效果雖然有統計學上差異,但治療後三個月,患者疼痛強度改善情況,並不具臨床意義。另一項研究數據則顯示,患者若接受「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脊椎小面關節所造成的下背痛,幫助很有限,無論是臨床意義,或統計學意義,改善效果差異都不大。研究還是有限制性 研究結果尚未有定論研究作者認為,研究證據並不支持以「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上述病因所引起的慢性下背痛。不過,這項研究還是有限制性,例如研究設計並非患者、醫師雙盲研究等,未來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研究,對於「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效果才能有所定論。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Johan N. S. Juch, Esther T. Maas, et al. Effect of 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 on Pain Intens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JAMA, 2017; 318 (1): 68 DOI: 10.1001/jama.2017.79182.名詞解釋: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主要是運用高頻電流燒灼疼痛傳導神經,進而舒緩疼痛。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是用一根長約15-20公分細針,在X光或超音波下定位進入腰部疼痛的部位,以特定波長與頻率和溫度做燒灼神經阻斷術,根據不同神經纖維,溫度可分為攝氏40至80度,攝氏80度會針對神經節部位,且燒灼的是感覺神經而不是運動神經。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米飯放電鍋保溫 「危險溫度」生細菌

米飯放電鍋保溫 「危險溫度」生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過年期間闔家團圓,親友相聚難免吃吃喝喝。然而癌友治療期間的飲食要注意不吃生食,隔餐食物一定要再加熱,並留意食物保存,開心健康過好年。年節食補,癌症病人可不可以吃麻油雞、燒酒雞?電鍋保溫整天 助長細菌滋生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凃宜辰表示,建議癌友治療期間別吃太燥熱食物,避免身體不適。根據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分析,湯與料的營養成分將近差了20倍,若要吃則建議多吃料少喝湯。統計資料顯示,食物中毒較常發生在2、3月份,可能因氣溫較低,以為食物不易壞而忽略冰箱保存。也有人習慣將米飯放在電鍋中保溫,其實電鍋保溫是細菌最愛的危險溫度,若將米飯整天放在電鍋保溫,反而助長細菌孳生。隔餐食物食用前要記得再次加熱,以免造成感染,因為發燒、拉肚子甚至住院而影響治療計畫。避免生食 水果削皮或用開水洗淨凃宜辰營養師提醒,挑食過好年,癌友在治療期間白血球及免疫力低,切忌生菜沙拉、生魚片、蜂蜜、美奶滋、冰塊等生食。水果建議削皮,或用開水洗淨。堅果零食不要過量,以免攝入過多油脂造成肥胖,最好選擇有完整包裝、烘烤過的產品,若是已過期變質或是有油耗味產品,千萬不要食用,以免黃麴毒素致癌。購買食品應遵守「五不原則」,包括不買大量或散裝食品、來路不明、太鮮豔、加工、破損或過期的食品。而烹調則把握「五要原則」,包括洗手、新鮮、熟食、復熱、注意食品危險溫度(7至6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