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活瀟灑自由,兩個人需要磨合遷就,人生下半場該如何找伴侶呢?美國知名榮格心理分析師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於《覺醒中年》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思索人生下半場的價值與中年的意義,幫助讀者適時跳脫舒適圈,去回應生命所提出的靈魂召喚。以下為原書摘文:
現代人生活忙碌,每天都要接收許多資訊,偶爾會忘記該怎麼放鬆。日本心理諮商師根本裕幸於《好好放鬆》一書中,分享實用的「身心放鬆法」,只要提高自我肯定感,以自己為主體利用時間,就能創造心靈充實的「良性消遣」,不再感到空虛和煩躁,擁有更自在的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成功的路上努力很重要,但也要用對方法努力。首爾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和博士李珉圭於《執行力的20個槓桿》一書中,從心理學角度剖析難以執行的原因,並分別針對「決心、行動、維持」不同階段提供實用的槓桿,幫助讀者提升執行力,實現理想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當我告訴別人,平衡良好的自律神經「臨界值」升高,就能提高自癒能力時,就會被問到:「要鍛練自律神經的話,該怎麼做才好?」我會建議養成以下九個習慣:1)調整生活的節奏。2)吃飯八分飽。3)運動。4)使用五種感官。5)有意識的控制呼吸。6)感動。7)維持熱情。8)適度使用藥物。9)休假。這九個習慣彼此息息相關,沒辦法一次全部到位,請先從能做的事情慢慢做起。開始練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瑞典的研究指出,全世界平均精子數的趨勢,的確降到了五千萬隻程度。但採用有機農法的男性精子數量卻是一億隻,足足多了2倍。他們食用無農藥的蔬菜、攝取無添加物的食品,自然的生活保有了精子數量。這表示生活方式和精子異常有著密切關係。也就是說,在前往昂貴門診治療不孕症前,先改變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以下方法,可以打造出能夠健康傳宗接代的環境:1)少食主義/理由同前述,...
1)赴宴前的半小時,先略吃一點食物,保護腸胃。就座後,也應該先吃一些肉類或澱粉類的食品,讓腸胃不要空轉。2)平時不要熬夜,飲食要規律清淡,切忌暴飲暴食。3)喝不醉的秘訣,首先是不要喝得太急躁,不要猛喝,更不要摻著不同酒喝,最好只喝一種酒,以免腸胃受到較大的刺激。4)如果酒量實在有限的話,就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最好不要主動出擊,而是應該以守為攻。5)務必要勤喝水。可以在自己的桌前放兩個大杯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東洋自古以來流傳的養生祕訣──少食長壽、深呼吸長命。其中,也有「深呼吸即是長壽」的說法。深呼吸所帶來的好處,可是多的數不清。直接一點地說,深呼吸能「治百病」也不為過。因為深呼吸的最大功效,就是促進血液循環。深呼吸可以將交感神經的緊張,替換為副交感神經占優勢,以利全身的血管開通。百病的源頭,就是因為血液循環出了問題。組織會因此陷入低營養、低含氧量,體內毒素逐漸堆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而言,為了健康的考量和減少膽固醇指數,會被提醒不可以多吃肉。然而,問題不在於吃肉,而是肉的脂肪會凝結在血液裡面,非肉本身。完全不吃肉也不是一件正確的事,還是必須攝取動物性脂肪,這對血液解毒是有幫助的,特別是為了預防老人痴呆症及長壽,就一定需要攝取肉類。被稱為「好的膽固醇」的HDL 的指數在40mg/dl 以下的話,就要增加攝取肉類,不能過度限制飲食。更重要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平成23年(2011年)十月發表的總務省人口發展統計,預估20年以後,60歲以上的人口,將占日本全國人口半數以上。很多人都認為邁入60大關,就是上了年紀了,周圍的人大概也是這麼想。因此把60歲到65歲訂為退休年齡,屆齡就得退休,形成一種制度。不管自己是否覺得該退休了,但心裡也明白年紀大了已是不爭的事實。年長者退休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失去了交感神經的刺激,人變得...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內臟的反射區都集中在腳底。腳底和腳趾頭之間有許多穴道,只要做乾布摩擦來刺激這些地方,就有助於溫熱腳趾頭。此外,如果每天持續在這些地方做乾布摩擦,給予刺激的話,內臟就會活化,血液循環和代謝也會提升,可以有效改善「全身冰冷」、「浮腫」、「疲勞」等全身的不適症狀。1)將毛巾對摺用腳底勾住,兩手握住毛巾左右滑動,摩搓整個腳底10次。換腳以同樣的方式進行。2)將毛巾勾...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吃過早餐後,就算沒有便意,也要去上個廁所,目的是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很多人把便秘當成小事,不以為意;然而,如果排便不良,原本應該排出的廢物,就會積在體內。這些廢物會產生毒素,被腸壁中循環的血液吸收。這些應該排出體外的東西,對身體自然有不好的影響。這些毒素會在體內循環,造成血管收縮,導致末梢血管的循環惡化,手腳的皮膚都會變得乾巴巴,臉上也會長東西,肌膚變得粗糙。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部分醫師和營養師會告訴你,應該一周量一次體重。但是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我認為這是絕對錯誤的。我不相信有什麼單一的解答適用於每一個人、每種狀況。首先,這取決於你想要減掉多少體重;其次,這也和你是想減輕體重,還是想要維持減輕後的體重有關。接下來,我會解釋為什麼。如果你體重過重很多,那麼減輕體重的速度,會比只有幾公斤要減的人快;此外,你可能也會需要更多的動機和回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慢性發炎跟疾病有關,此一學說是在25年前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當時兩位澳洲科學家,貝利.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羅賓.華倫(Robin Warren)首度提出引發胃潰瘍的原因不是壓力或過辣的食物,而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這個發現讓他們兩人贏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後來心臟病學也有了相關突破。早在1800年代中期,知名的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