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夏季熱衰竭 需細心抗中暑
近幾年因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感覺夏天一年比一年炎熱,而因熱病死亡的案例也明顯增加,像2003年8月歐洲熱浪來襲,便造成將近兩萬人死亡,而台灣地處亞熱帶,四面環海,夏季氣候炎熱潮濕,更容易造成熱傷害,不得不慎!
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許馨文醫師指出,常見的熱病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及最嚴重的中暑。熱痙攣是因身體大量出汗,鹽分流失造成電解質不平衡,以致肌肉抽筋痙攣;熱昏厥則因高溫造成皮膚表面血管擴張,使腦部血流減少而昏厥,特別是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者更容易發生。熱衰竭是因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過度產熱及流汗,最後超過體溫調節中樞代償機制的負荷,使體溫上升,加上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會出現非常口渴、疲倦、焦躁不安、噁心嘔吐、頭痛暈眩、四肢無力、皮膚濕冷、臉色蒼白、脈搏微弱、全身不適等症狀,此時測量肛溫或口溫約37-40゚C。
許馨文醫師強調熱衰竭若未適當處置,就可能惡化成為致命的中暑,中暑時的中心體溫(肛溫或口溫)會超過40゚C,且合併中樞神經異常如意識混亂、幻覺、步態不穩、抽筋甚至昏迷,也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不儘快處理,死亡率非常高。
若不幸發生中暑,應趕緊將病患移至陰涼處,除去衣物,用冰水拭浴,若有風扇吹拂更好,可將手腳浸泡在冰水中,或以冰袋放於主要血管流經的頸部、腋下、鼠蹊等部位幫助散熱;意識不清者若嘔吐,應使其側躺,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若呼吸困難則應儘快請求救援並施以人工呼吸。
中暑雖然可怕,但卻可事先預防,許醫師提出以下幾點常見方法:
(1)避免在炎熱潮濕的天氣下從事戶外活動,特別是較激烈或長時間的活動,應儘量安排在室內進行,若在戶外活動應避開下午一時到三時最熱的時段。
(2)平時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鹽分,若從事劇烈的戶外活動,飲水中可加一點鹽或喝稀釋的運動飲料,因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是造成中暑的重要危險因子。
(3)衣服不要穿太厚,儘量穿著寬鬆、淺色系且吸汗的服裝,並戴遮陽帽。
(4)從事劇烈戶外活動前,應確認自己身體狀況是否許可,活動前7-10天即先離開冷氣房,至戶外有計畫的進行體能訓練,使身體提早適應熱環境,活動時若有不適應立刻休息勿勉強。
(5)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的身體調節功能差,是中暑的高危險群,在炎熱的天候下即使未至戶外活動,亦有中暑可能,平時家人應多注意他們是否補充足夠的水分、有無中暑的相關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