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

家人癌末沒食慾⋯是否要裝鼻胃管、打點滴?原來吃「這類食物」更好

家人癌末沒食慾⋯是否要裝鼻胃管、打點滴?原來吃「這類食物」更好#安寧

在台灣癌症持續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佈99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5分48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比前1年快了14秒。當癌症進展到末期的時候,不管是病人或是家屬,身心都一定十分煎熬!如何給予好的照顧,讓病人在最後一段時間可以走的舒適,就是很值得探討的!

如何陪至親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醫建議親屬「4件事」先處理

如何陪至親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醫建議親屬「4件事」先處理#安寧

台灣醫療資源豐富且進步,但面對許多重症,醫療仍有極限,患者和親屬又該如何面對臨終之路作好準備?臨床經驗長達40年的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經手過無數癌症患者,在著作《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一書中懇切建議,面對重症,除了實質醫療行為,更重要的是建立安定而清明的生死觀,鋪造一條尊嚴的安寧善終之路。以下為原書摘文:

用愛傾聽 陪伴安寧者最後旅程

用愛傾聽 陪伴安寧者最後旅程#安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時候我們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個孝子除了不能夠事必躬親之外,另外一點,對於老人家展現出的不適或是沮喪情緒,並沒有接納下來。有些家屬會跟醫療團隊說:「他就是喜歡這樣!」意謂病人以前的習慣就是如此,例如沒什麼事,卻會把它放大,其實對應出來的狀況是,病人的情緒點始終沒有被家屬接納。這個放大點,通常就是他在呼救,彷彿在說:「我在這邊,請你來看我一下,我需要你的關心!」。病房裡,曾發生特別的狀況,老人家喜歡按紅燈,然後護理師就跑去說:「阿伯,你怎麼了?」阿伯就對她說:「麻煩幫我把那個杯子拿過來!」護理師通常就會很無奈:「你怎麼為了一個杯子,就任意的按紅燈!」可是對老人家來講,他內心渴望有人來看看他,於是利用按紅燈召喚人來稍微探望一下――「你看我一眼,有人跟我說說話就好了,其實我就放心了」的那種心理。所以對病人來講,他有時候會打電話給家屬,然後說:「沒有啊,沒有什麼事情!」,然後家屬就會回應:「沒什麼事情,你打電話給我幹嘛呢?你知不知道接到你一通電話,我心臟都快要跳出來了!」這番話令老人家好沮喪,於是認為:你是不是不關心我?有些人會認為「安寧」和「治癒性治療」是一刀兩斷的東西,即使現在已有「安寧共同照護」的概念,還是會等到治療無效或無法控制之後,再來參加安寧共同照護,時間上都有些太晚了。安寧共同照護是自2005年開始,台灣已有部分醫院有治癒性兼顧安寧緩和治療的機制,至於會採取何種方式,則視各家醫院的實際做法。當病人還在積極治療的階段,醫生會用照會的方式跟安寧團隊(包括安寧背景的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團體)接軌,讓這個團隊可以接觸病人,此時病人雖然尚未轉進安寧病房,卻已開始慢慢接觸一些安寧的資訊,或是做一些症狀上面的處理或服務。病人跟家屬或原團隊的醫護人員,會希望在病情末期接近臨終的階段,才會診安寧團隊。但是臨床上發現,安寧團隊越早加入會診,越能協助處理病人醫療溝通或心理層面的問題;當發生症狀處理不來的時候,安寧團隊的醫師可以提供調整藥物的建議,使病人的症狀改善許多。在這個階段病人與家屬經常面臨的情緒反應有:「混亂」――面對病情階段性的變化,要承受的資訊過多,一時無法吸收。「討價還價」――想要透過更積極的治療讓病情恢復上一個階段,但又怕此時的遲疑造成病人更大的受苦。「無所適從」――認知上了解病情的進展,但無論在照顧方式或心理調適上都顯得無所適從,以致產生極大的焦慮。「憤怒」及「不甘願」――之前治療的努力與期待似乎都化為烏有,找不到繼續努力的意義。以上的情緒反應只是此階段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原因其實來自於,對於即將面臨親人離世的預期性悲傷反應。心理照護的介入透過會談、生命回顧等方式,能夠協助病人與家屬逐漸釐清這些複雜情緒背後的期待,同時尋找此階段的希望感,進一步找到面對疾病適應的情緒出口。如果說醫院本身有安寧團隊之外,還有心理腫瘤學的服務照顧,這可以讓病人與家屬得以提早習慣有心理師、社工師、個案管理師的介入,常常有人關心病人和家人的情感層面,接受必要的協助。如此一來當病人與家屬後續要接軌到安寧階段的時候,銜接上都會比較順利,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有人關心到心理層面,例如對病人生命的照顧需求、生活品質、存在意義及生命尊嚴及等等。(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出版)

平順走完人生路 安寧照護伸援手

平順走完人生路 安寧照護伸援手#安寧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歲的林爺爺因中風入住護理之家,上個月腸胃道出血,確診為大腸癌且有轉移。因年紀大、長年臥床,決定不抗癌治療。但是出血、疼痛仍持續,林爺爺消瘦、雙下肢嚴重酸痛。所幸連絡安寧居家照護,林爺爺只需在機構等待團隊訪視。經過安寧醫師診治,症狀大多緩解舒適,家屬的後續照顧也不再無所適從。安寧照顧模式  在院、出院皆有服務我國現有健保提供安寧照顧模式分為安寧病房、安寧共同照護以及安寧居家照護,在安寧病房和非安寧病房、在院或是出院,都有相對應的照護模式。但是安寧照護須有2個相關專科醫師判定為末期,經醫師評估符合健保收案條件。然而需要安寧照護的病人,常常沒有醫師判定,或病人與家屬不知道安寧照護的訊息。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主任謝宛婷表示,提供緩和照護時機提前,大多數末期病人仍會從醫院返家,但對於家中照護環境與人力實質無法負荷的病人,往往會選擇前往長照機構,並在機構中接受安寧照護。然而,安寧照顧病人常因症狀控制,需要皮下藥物注射、點滴給予以及其他舒適護理。長照機構銜接 有助實行安寧照護謝宛婷主任表示,現行機構常常拒收末期病人,不然就是將住民強力約束,或是一有病況便叫救護車,導致病人、家屬疲累。甚至已屆臨終,卻因機構不接受病人在原地善終,病人還得舟車折騰回到醫院。奇美醫學中心開設有安寧緩和特別門診,供民眾掛號,進行末期疾病判定評估、安寧居家照護轉介、緩和醫療家庭諮詢以及症狀照護藥物調整。希望照護機構提供安寧照護,參與社區安寧課程。建議提供實質的溝通平台與後援,建立無窒礙流程,機構人員才能成為安寧重要推手之一,讓更多人有尊嚴地走完餘生。

自己的終點自己選!安寧醫療註記開跑

自己的終點自己選!安寧醫療註記開跑#安寧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疾病末期,是否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也不再插管、氣切,而選擇善終,選擇權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事先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並與家人溝通,避免子女面臨抉擇時難以決定,造成家人彼此間的衝突。華人家庭觀念重 用遍急救方式留家人大林慈濟醫院安寧共同照護護理師何玉雲表示,華人的觀念以家庭為主,做醫療決策時,往往由家屬主導一切。常常因為不捨家人離去,而決定為末期患者氣管插管、電擊、心臟按壓,住進加護病房。若是管子拔不掉,就要面臨氣切,以及呼吸照護跟長期照護安養問題。近年來醫療自主意識頭,不希望醫療決定由別人掌握。政府推動「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註記健保卡」,只要事先簽署,勾選接受安寧緩和醫療、接受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不施行維生醫療,並註記於健保卡上,就能當自己醫療的主人。台灣安寧照護品質高 居亞洲之冠根據英國公布的全球臨終安寧照護死亡品質評比,2010年,台灣的總體表現在全球40個受調查國家中排名第14,更在亞洲居冠。2015年,受調查國家增加為80個,而台灣排名大幅晉升至第6,仍位居亞洲排名龍頭,可見台灣在安寧緩和醫療的表現深受國際肯定。若是簽署註記完畢,罹患嚴重傷病,且經專科醫師認為不可治癒,近期內病程進行到死亡已不可避免,希望未來可以走向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末期臨終時,可以在安寧療護照護和家人的陪伴下,走向善終。

居家安寧新選擇 伴最愛走完人生路

居家安寧新選擇 伴最愛走完人生路#安寧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阿蘭奶奶是一位巴金森氏症末期合併失智症末期的患者,在1年內退化到完全失能,臥床且無法進食。去年初因肺炎住院,出院後裝上鼻胃管並轉介至居家醫療照護整合團隊。半年後,隨著疾病的進展跟體力衰弱,阿蘭奶奶進出醫院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家屬疲於奔命,而且每一次出院後身體每下愈況,決定將奶奶轉為居家安寧,最後在子女們的陪伴下逝世。華人文化忌談死 居家安寧難推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沈怡伶說,臺灣社會能接受居家安寧概念的不多,而能明確說出希望善終地點的病患非常少,這對正在推動居家安寧的團隊來說是個困境。華人文化談「死」是禁忌,但避而不談不代表不會遇到,而在遇到的時候只能匆促面對,總是有著來不及說話的遺憾。大多數目前接受居家醫療的個案,有許多已經是長期臥床合併重度失智,無法表達自己希望善終的地點,子女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取得共識,一旦發生狀況也只能往醫院送。急診室的醫師也只能全套檢查從頭做起,即使家屬簽立了不急救同意書,對末期個案仍然煎熬,也造成遲遲無法推廣居家安寧的概念跟理念。日本逾6成老人 希望在家善終沈怡伶醫師表示,日本早在10年前就面臨相同問題。2009年數據顯示,即使健康長者有40%希望在自己居住的安養中心善終,40%希望在自宅、子女家或是親戚家往生,只有12%的人在家中逝世。對生命末期的個案做的調查發現,竟高達60%的人希望在家中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這當中也存在不少跟我們一樣的困境,也因此相關政策、制度與機構蘊育而生。在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家人旁,走完生命最後的一哩路,是一件非常圓滿的事。學習如何對愛的人付出,不一定要用醫療儀器,才能代表盡心盡力。緩和醫療是種需要內化的概念,需要我們用心思考跟體會。

減少無效醫療求善終 台安寧療護亞洲第一

減少無效醫療求善終 台安寧療護亞洲第一#安寧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死亡是大自然循環的一部分,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必須學習的課題,「善終」名列五福之一,當病人可以道謝、道愛、道歉而後無憾的道別,將是每個人在人世間最後、最重要的祝福。為提升民眾對安寧療護的認知,奇美醫院呼籲民眾,共同重視末期病人與家屬的身、心、靈照顧需求。全球僅不到一成病人 接受安寧醫療據估計全球每年至少有2000萬人有安寧療護的需求,而其中只有不到一成的病人接受到安寧緩和醫療,超過1800萬人在死前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壓力,飽受煎熬而結束生命。特別是特殊病人,如末期病童,更少機會接觸到安寧訊息。台灣經過十多年來努力,國內癌症病人死前一年內曾接受安寧療護的比率, 12年成長7倍,顯示國人逐漸接受安寧概念。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日前公布臨終病人死亡品質全球性調查,台灣維持全亞洲最優國家的地位,全球排名第6。但仍有約半數的癌末病人未接受安寧療護,非癌末病人能接受到安寧療護的比例更低,估計未達一成。太多的處置屬於效果不彰的無效醫療,徒使醫護勞累、病人受苦、家屬遺憾、醫療資源耗費。而且眾多病人是在生命只剩短暫的幾週甚至幾天時,才得知安寧照顧的訊息,此時能做的安寧療護相當受限。孩子也可能面臨死亡 善終減少痛苦此外,大部分民眾會把死亡歸為老人或成人的課題,認為死亡對於孩童們來說太過遙遠,然而小朋友仍有罹患不治之症的機會,尤其小孩子還不會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旁人也無從知道他的意願是什麼,父母親更是不惜任何代價要搶救小孩子,然而醫療有其極限,全力搶救的結果可能只會增加孩子的痛苦。親人即將離去,即使萬分不捨,適時的放手才能讓他們脫離苦痛,善終則是每個人在人世間的最後尊嚴。醫療人員是病人的照顧者、陪伴者,更是生命旅程的嚮導。奇美醫院呼籲社會大眾,共同重視安寧緩和醫療的議題,

生命走到盡頭 9成民眾希望罹癌被告知

生命走到盡頭 9成民眾希望罹癌被告知#安寧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當生命走到盡頭,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跟身邊親密的家人、朋友好好說再見,平順圓滿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根據調查,9成民眾希望罹癌時能被告知病情,但國健署研究顯示,仍有3成癌末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更有許多患者在未被告知罹癌的情況下離世,生命徒留遺憾。臨終病人死亡品質調查 我居亞洲之冠依據英國經濟學人於10月6日公布全球臨終病人死亡品質調查結果,台灣在80個國家排名第6,更為亞洲之冠,相較於2010年台灣在40個國家排名14,顯示台灣臨終病人死亡品質又再向前邁進一大步。然而亞太心理腫瘤基金會方俊凱醫師指出,一名91歲的老先生罹患肺癌末期,其子女因擔心年邁父親無法承受而隱瞞病情,但患者察覺有異,自行向醫師了解病情,導致無法諒解子女,更自責是家庭教育失敗,孩子才會說謊。所幸雙方在專業人員的協助溝通下化解心結,老先生也在生命最後的兩周得到想要的照護,並交代身後事,才沒有抱憾而終。3成癌末病人還不知病情病情告知,尤其癌症,是許多人不敢碰觸的問題,因此不斷有類似的悲劇上演;邱淑媞表示,病人的知曉權應該受到尊重,不應直接加以剝奪,尤其是面對無法重來的生死大事,應將掌握病情的權利還給病人,使其有權選擇,也有權向無效醫療說不,得到有尊嚴的末期療護,應視為每個人的人權,但卻需要在醫療科技、醫療法律,還有人文三方面都到位,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據調查,有9成的民眾希望罹癌時被告知病情,而國健署的研究仍有3成癌症末期病人不知道病情,顯示癌症病情告知仍需再努力。邱淑媞署長表示,堅持不告知病情會導致病人治療配合度低,嚴重影響病人的治療。減少無效急救 避免額外痛苦真的走到生命末期,透過安寧療護,提供有效緩解癌末病人疼痛問題,減少無效且無益的侵入性治療和痛苦,病人身、心、靈皆能得到妥善照顧,更是減少病人家屬們遺憾與悔恨的心情,安詳且有尊嚴甚至是圓滿人生最後的夢,積極提高臨終生命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