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臼

擺脫膝關節疾患的困擾,醫師建議「微創膝關節手術」

擺脫膝關節疾患的困擾,醫師建議「微創膝關節手術」#脫臼

苗栗縣民老年人口約7萬4千人(高達13.21%),因此有為數不少的鄉親,需長年忍受著關節炎、腰痠背痛、骨質疏鬆等疾病折磨。施國正院長表示,全膝人工關節對於嚴重或末期的關節炎是最好的治療方式之一,臨床上已經有30年歷史,成功率很高而且結果也令人滿意,但是手術後的疼痛與冗長的復健期卻令人望而卻步。因此從2003年起就有學者開始提倡微創膝關節手術,初期的結果令人滿意,但是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這些都是因為初期醫師技術不成熟所致;目前隨著學習和經驗的累積,微創型手術成果已獲得肯定,尤其是同時具有傷口較小、疼痛較輕微、恢復期及復健時間較短,住院天數也降低等優點,因此越來越多的文獻報告,都鼓勵骨科醫師進行微創膝關節手術。已有數百例微創膝關節手術經驗的施院長,成功率高達95%以上,併發症很少,他指出微創手術對膝關節的各種狀況非一體適用,建議初學的骨科醫師,選擇關節疾病複雜度較低者,特別是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要避免;身體的BMI低於30,體重不要太重,大腿的肌肉不是太強壯的,膝關節的彎曲活動度至少大於90度,膝關節內彎或外彎的角度不是太大的,以前沒有接受過膝關節手術者(關節鏡手術除外)。施院長進一步說明,手術的重點在於小傷口,需要手術的地方,利用皮膚、軟組織的彈性及膝關節的擺位移動來進行。膝關節的四頭肌不直接切開,保留它的肌腱部分,膝蓋骨不做外翻的動作,膝關節儘可能不要在一開始手術就脫臼移位,對軟組織的破壞盡可能減到最低,如此一來將傷口縫合之後癒合會更快一些。院方說明目前部分病患以局部神經阻斷麻醉,病患的傷口長度約八到十公分,手術後兩星期拆線,大約四星期內都可以不用使用輔助器即可行走,疼痛完全消失約一到兩個月之久,大約六星期即可上下樓梯,恢復的狀況比傳統的手術要快得多,在上午手術出了手術室即可喝水吃飯,而且不必使用導尿管,不到10%的病患須要輸血。進行微創膝關節手術後的民眾,可以開車、騎乘機車與自行車,日常種菜或者做些輕便農務也無礙,大多數病患都很滿意,尤其雙膝同時接受手術的病人,在門診追蹤時滿意度更高;因此,膝關節的微創手術確時可行,不僅有助病患改善生活品質,而且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耗用,對於苗栗民眾也是一大福音。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378

不可不知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Q&A

不可不知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Q&A#脫臼

問題:手術須住院多久?答案:一般為5~7天(依病情調整,必要時可延長)。   問題:手術時間大約多久?答案:手術時間約60分鐘,整個手術過程(包括術前皮膚準備消毒、麻醉及術後恢復)約1.5 ~2小時。  問題:多久可以下床?答案:通常術後第三~四天即可下床,但仍會視病患情況決定。   問題:傷口多久拆線?答案:手術後14天以上,出院時會預約門診時間返院拆線;返家後傷口保持清潔乾燥。拆線後3天即可碰水,但儘量一個月不要浸泡。  問題:手術後型氣需要使用多久?答案:一般術後4~6週內可使用助行器行走(依病患恢復情況調整),避免跌倒。   問題:手術後活動有無限制?答案:沒有限制,住院期間會有被動運動機器(CPM)協助下讓膝關節彎曲的角度能達90度以上。一般術後4–6週可使用助行器行走,之後即可不藉助行器行走(依病患恢復情況調整),避免跌倒。出院後所有復健運動須繼續,並漸漸增加活動量,運動後要充分休息以恢復體力。   問題:手術以後可以爬樓梯嗎?答案:可以,出院前由護理人員及復健師依病患復健程度實地指導示教,過程中須有家屬或護理人員陪同,自己上下樓梯時需用手扶樓梯扶手,避免跌倒。   問題:手術後腳的紅腫多久會退?答案:一般手術後三到四個月紅腫會慢慢消退,依個人血液循環之情況不同,最主要必須配合復健運動及適當冰敷(每次冰敷時間約10~15分鐘)來減輕腫脹。   問題:多久可以開始游泳或泡溫泉?答案:一般建議六個月後,且傷口周圍無紅腫發熱情形。   問題:手術後開刀傷口的旁邊為什麼會有麻麻的感覺?答案:因為手術傷口使表皮神經受損,但不影響復健及日常活動,一般約一年後會慢慢改善。   問題:可以擦一些藥膏幫助消腫嗎?答案:一般建議使用醫師處方的鎮痛解熱藥膏,只可塗抹在傷口周圍,不可直接擦於傷口(縫線區)上,明藥膏盡量避免使用,因為怕引起皮膚過敏造成感染。其它手術後應注意事項:1. 兩腿中間應放一個枕頭,以維持髖關節外展姿勢避,免人工髖關節脫臼。2. 手術後第一天可搖高床頭,不超過60°為宜,可做梳洗、進食和看報等日常活動。避免飲食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或更嚴重疾病。3. 攝取高蛋白、高纖維、高維生素、高鈣的均衡飲食。4. 為了早期下床須做肌肉收縮運動和踝關節及膝關節的主動性與被動性運動。5. 患肢不能承受身體重量,須用柺杖助行六~十二週(視病患狀況而定)。6. 復健運動。

骨折治療勿依賴非正規醫療

骨折治療勿依賴非正規醫療#脫臼

人在世上,難免會生病或受傷;骨折自古就有,如今依然常見。由於一般民眾對骨折的了解有限,遇骨折情形常因此忽略或以不正確的方式來處理。雖然有許多古老的處理方式仍然被保存下來,但隨著解剖學及生理學的發展、X光的發現及應用、外科麻醉及手術技巧的進步,鋼板骨材的日新月異,現代的骨科醫師們對骨折及脫臼的病理機轉及治療方式的認識已經和古人大大不同。一般民眾面對其他疾病時,都會要求最好的檢查、最新的治療方式、以及最新最好的藥物;有的民眾還會上網尋找最新的醫療資訊來和醫師討論。但當面對常見的骨折脫臼等問題,許多民眾仍然依賴非正規的處理方式,兩相比較,不是非常奇怪嗎?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 - 李彥興醫師表示,當骨骼骨質失去連續完整性時,即稱為「骨折(Fracture)」。一般人常會問:「是裂開還是斷掉?」,許多人認為「裂開」只是「有條裂縫」,「斷掉」時兩個斷端分開才是「骨折」。但在醫學上,不論是「裂開」和「斷掉」,其實兩者都是骨折,只是「無移位骨折」和「移位性骨折」的差別而已。如果受傷時所受的力量較小,使得骨骼失去連續完整性,但還不足以使斷端移位,便是「無移位骨折」。那是因為骨頭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它的周圍還有許多韌帶、肌腱、肌肉、皮膚包圍著,這些組織包圍在骨頭的周圍而起了一些固定的作用,手術時將周圍組織打開就可以看到其實骨骼已經分開成兩塊了。如果此時沒有診斷出來,或者未用石膏或手術加以固定,甚至還使用患肢踩地提重,原本未移位的骨折很可能會變成移位,「裂開」變成「斷掉」,徒增治療上的困難,延緩復原的時間。至於「移位性骨折」則是因為受傷時所受的力量較大,在骨骼失去連續完整性時,周圍的軟組織無力維持原來的位置,甚至同時受到撕扯而破裂,就同時使得骨折斷端移位了。骨折又可分為「封閉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李彥興醫師指出,封閉性骨折發生時表皮完整無損,或僅有和骨折無關的表淺性傷口。雖然看起來單純,但是封閉性骨折仍有可能是粉碎性骨折或關節內骨折,絕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某些直接撞擊傷害雖然沒有傷口,但常使得受撞擊處的皮膚、皮下組織、及肌肉等組織受到傷害,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出現皮膚壞死甚至肌肉壞死的狀況,一定要由骨科專科醫師來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以防止併發症的產生。骨折時如果發生外物刺入或骨折斷端刺出的狀況,就形成「開放性骨折」,表示有一處和骨折處相通的外在傷口。這種骨折有較高的機會引起傷口發炎、軟組織缺損、甚至造成骨髓炎,應該由骨科專科醫師來做徹底的清創手術,將可能引起感染的異物或壞死組織加以清除,再視骨折及傷口的狀況來予以內固定或外固定,有時還需要做補皮手術來重建缺損的軟組織。李彥興醫師說,正是因為每一個發生的骨折都不一樣,處理的方式也都不同,所以受傷時一定要請骨科專科醫師詳細檢查,仔細評估。例如:有裂到關節面的骨折和沒有裂到關節面的骨折,兩者在處理時要考量的重點就不一樣,於是在治療上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作法。又例如:脫臼發生時,有時候會合併有骨折同時發生,這就不是只單純將脫臼復位這麼簡單而已,還要視骨折的形態來決定是否要開刀治療。另外,骨折有時也會合併鄰近組織(例如血管或神經)的傷害,也必須列入治療時的考慮。總而言之,針對不同的狀況做最適當的處理,才能使骨折處順利的癒合,而不致於留下後遺症;受傷時應尋求骨科專科醫師的診療,切勿諱疾忌醫,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進一步傷害,得到最好的治療,儘早恢復肢體的正常功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