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喘

50歲以上注意!爬樓梯易喘恐心衰竭,醫:別忽視老化徵兆

50歲以上注意!爬樓梯易喘恐心衰竭,醫:別忽視老化徵兆#易喘

心臟是人體的馬達,「心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導致心臟無力、血流輸出受阻。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適吉醫師表示,心衰竭是一種心臟無法有效供應全身所需血液的慢性疾病,導致器官供氧不足,並可能引發體液滯留,使水分無法順利排出。心衰竭的三大典型症狀為「累、喘、腫」,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患者,以及某些需要固定用藥的癌症患者,都是心衰竭的高風險族群。 心衰竭5年死亡率高達50% 蔡適吉醫師指出,心衰竭由於早期症狀不易察覺,如果沒有及時就醫,不僅預後差,更會讓心臟功能持續惡化,導致日後嚴重心律不整、猝死機率提高,心衰竭5年死亡率就高達50%。當心臟無法有效供應血液,直接影響到器官健康,像是會讓腎臟、肺部積水,末期心衰竭更會導致肝纖維化。 心衰竭分為4等級,蔡適吉醫師說明,第一級往往沒有太明顯症狀,日常活動沒有太大影響,第二級是運動時與以往相比變得比較喘,第三級是只要日常活動像是打掃即會喘,第四級即便是休息或是平躺狀態也會喘,已經相當嚴重,因此早期篩檢和及時治療對預防心衰竭與惡化至關重要。 蔡適吉醫師表示,高血壓、糖尿病年輕化,加上抽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使心衰竭發生年齡提早。然而,目前已有有效藥物可減緩或預防心衰竭進展。若三高患者的心臟結構已發生變化,應及早介入藥物治療,以維持心臟功能。即使患者已有症狀,透過適當治療,預後仍然樂觀。 早期篩檢、有效用藥預後相當好 心衰竭的篩檢可透過心臟超音波、心電圖、血液檢查及胸部X光來檢視心臟功能。其中,「心臟超音波」是最常用且精確的檢查,可評估心臟的泵血能力、瓣膜功能及是否有心臟擴大情況。檢查過程簡單,不需空腹,約30分鐘內可完成。 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每年進行一次心臟超音波檢查,蔡適吉醫師提醒,三高患者最需關注心血管疾病,並可進一步安排運動心電圖以評估血管阻塞情況。 糖友第二期心衰竭即時用藥,繼續跑步運動重回正軌 蔡適吉醫師分享,一名60歲糖尿病患者,血糖、膽固醇長期穩定控制,並定期運動。然而,近期發現跑步時特別容易喘、力不從心,心臟檢查初步無異常,進一步進行電腦斷層才發現心臟一條血管90%阻塞,確診為第二期心衰竭。經緊急心導管手術與藥物治療後,患者恢復良好,並能繼續運動。 醫師提醒:喘、累、腫不是單純老化,心衰竭可透過共病管理降低風險 蔡適吉醫師呼籲,50歲以上或三高患者若出現喘、累、腫的症狀,應及早檢查,不應簡單歸因於老化或運動不足。除了藥物治療與篩檢預防,日常生活應控制飲食(少油少鹽)、規律運動、避免熬夜,並在冬季特別注意保暖。 台灣目前推動共病照護計畫,針對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心衰竭等疾病,透過跨科團隊整合治療,幫助患者更有效管理疾病風險。

一彎腰就喘!三尖瓣膜最新微創手術免開心用「夾子」修補阻逆流

一彎腰就喘!三尖瓣膜最新微創手術免開心用「夾子」修補阻逆流#易喘

85歲林先生有心房顫動病史,曾接受開心繞道手術,近年因重度三尖瓣膜逆流,平日以藥物控制仍可維持正常生活。但在春節過年期間,突發腳腫、一彎腰就喘不過氣等症狀,台北榮總考量其曾受過大手術、高齡等因素,建議接受「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手術」,成功在免開心、無傷口的情況下完成治療,術後第2天即康復出院,也成為國內最年長使用此項新技術的個案。

呼吸困難、易喘疲倦「逾8週要當心」醫曝:恐肺纖維化

呼吸困難、易喘疲倦「逾8週要當心」醫曝:恐肺纖維化#易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先生由女兒攙扶陪同進入診間看診,女兒表示父親肺部發炎已持續一段時間,有透過抗生素治療但不見起色,會診免疫科之後,發現是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的肺部發炎,後來雖有使用免疫抑制劑及類固醇控制住病情,但肺部已經出現纖維化。王先生說明自身病況時表示,時常有呼吸不順、易喘、易累等症狀,雖持續在免疫科治療,但肺部纖維化的情形似乎越來越差,身體狀況也越來越不好,因此才想透過中醫調理身體,希望可以身體不適感可以減輕。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肺部有一種纖維母細胞,如果受到刺激時,便會被誘發、活化分泌膠原蛋白,來修補受傷的部位,這時候原本柔軟的肺泡壁就會變厚和變硬,就像是外傷的傷口結痂一樣,變成疤痕組織,當肺臟出現疤痕組織時,呼吸換氣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這就是肺纖維化。肺纖維化症狀「喘、咳、累」初期的肺纖維化,可能不會有明顯症狀,隨著纖維化持續發展,病患會逐漸在快走、爬坡時呼吸吃力,並漸漸出現咳嗽、缺氧、呼吸困難、容易疲勞等症狀。如果「喘、咳、累」的症狀持續8週就該留心。若伴隨體重急速下降、關節疼痛、杵狀指(手指或腳趾的尖端變寬和變圓)等症狀,就必須盡快就醫。在台灣,肺纖維化發現時,往往已經進入末期,確診後的病患餘命常不滿1年,所以,必須謹慎小心。引起肺纖維化的原因有很多,像是長期吸入有害化學氣體或溶劑、汙染物;肺部發炎(例如肺結核、新冠肺炎、間質性肺炎);服用藥物或接受腫瘤化學治療、接受放射線治療;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另外還有一部分是原因不明的,被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王先生就是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的肺纖維化,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根據研究顯示,一旦發展成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只有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一半。而且,就算自體免疫疾病控制好,還是阻止不了免疫系統攻擊其他部位,例如肺部的侵犯。肺臟慢性虛損,與脾、胃、腎密切相關中醫方面,肺纖維化是屬於中醫傳統的「肺痹」和「肺痿」的範疇。肺痹是由虛和不足所引起,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中提到:「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對肺痹的概念、證候特點、病因病機、診斷依據、治療方法提出了系統性的論。另外,在《臨證指南醫案.肺痿門》提到所謂「肺痿者,痿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亡氣竭也。」認為肺熱葉焦、津血不足、失於濡養是肺痿的基本病機特點。這是肺臟的慢性虛損性疾患,為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後期發展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肺,但與脾、胃、腎等臟密切相關。發病機理主要為熱在上焦,肺燥津傷;或肺氣虛冷,氣不化津,以致津氣虧損,肺失濡養,肺葉枯萎。治療方面,唐朝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肺痿門》將肺痿分為熱在上焦及肺中虛冷2類,認為「肺痿雖有寒熱之分,從無實熱之例」,治療上提出虛熱肺痿、虛寒肺痿的專用處方。到了清朝的名醫張璐玉在《張氏醫通.肺痿》將其治療要點概括為「緩而圖之,生胃津,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濁唾,補真氣……散風熱」等7個方面,主要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復肺之清肅」之上,確立了治療的大方向。而實際治療上,則是根據疾病的病機病因、證候、臨床體質變化不同加以調理,像是活血化瘀、補肺益氣、健脾益氣、清熱滋陰、溫肺化飲、化痰散結等,都有不錯的療效。蔡易昌指出,王先生是屬於虛熱肺痿,運用上述治療方針,加上專門改善肺功能的中藥調理,病情逐漸改善,幾個月後已經可以達到一般行走不喘、短距離活動呼吸不費力的程度,生活品質也獲大幅提昇。(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逾70歲乳癌轉移 死亡率高3倍

逾70歲乳癌轉移 死亡率高3倍#易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現年64歲的鄭姓病友罹三陰性乳癌16年,從肋膜開始,到肝臟、骨頭、肺臟、腦部,癌症持續復發轉移,絕不投降,嘗試最新治療策略,在家人支持下,勇敢與癌為伍,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活著等到新藥、新治療策略的出現。化療搭配荷爾蒙療法 提高存活期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一般外科乳癌治療中心主任陳訓徹表示,以往對於這類乳癌患者,大都採取保守治療,但越來越多臨床實證資料顯示,對於快速惡化乳癌患者來說,醫師應擬定更積極的治療策略,這類患者如能先採用化療,控制遠端轉移的腫瘤,再搭配荷爾蒙療法或標靶藥物,就有機會提高存活期。易喘、胸痛 癌細胞轉移至肋膜鄭姓患者於2000年確診2期乳癌,屬於三陰性,當時可用的抗癌武器不多,只接受了化療,2009年因易喘、胸痛而就醫,檢查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肋膜,導致肋膜積水,在醫師建議下,嘗試積極治療,病情穩定,直到2011年才再度復發。轉移超過3處、術後復發 影響預後為了辨識哪些危險因子可用來預測乳癌病情發展,研究1,224位遠端轉移者的臨床診治資料,分析高惡性乳癌的危險因子,預測轉移後2年內死亡風險發現,包括轉移至腦、肝、肺而引起明顯病徵,轉移部位超過3處,術後2年內即復發,以及年齡大於70歲、三陰性等,都是影響患者預後及存活的重要危險因子。三陰性患者 轉移後年內66.8%死亡年齡大於70歲的患者,78.8%在2年內死亡,轉移的部位越多,2年內死亡率越高,術後復發時間短於2年的病友,復發後2年內的死亡率達71%,死亡風險增加1.872倍,而三陰性患者,轉移後年內死亡率達66.8%,整體而言,如有以上危險因子,死亡風險將增加近2~3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