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田診所

攝護腺肥大膀胱易結石 反覆發生恐傷腎

攝護腺肥大膀胱易結石 反覆發生恐傷腎#書田診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攝護腺肥大是中年男性最害怕的疾病之一,如不妥善治療,就有可能引起血尿、膀胱結石反覆發生等併發症!書田診所日前收治兩名男性患者,本身就有攝護腺肥大的病史,近日都發現有血尿、頻尿及排尿疼痛等情形發生,就診之後發現,膀胱裡面都有結石的情形,最大的結石甚至有兩公分大!今年57歲的鄭先生,過去曾有攝護腺肥大的病史,由於害怕手術,一直未進行攝護腺肥大切除,只有持續追蹤,以藥物治療控制。近日因血尿、排尿疼痛就醫,檢查發現膀胱中有一顆約2公分大的結石,且攝護腺肥大較以往嚴重,經碎石及雷射手術切除肥大的攝護腺後,不適症狀獲得緩解。另一名患者是現年56歲的林先生,三年前曾因攝護腺肥大及腎結石接受治療,近期因攝護腺慢性發炎追蹤治療中,日前出現頻尿且排尿時感覺明顯的不順,斷斷續續、尿一下就會有被塞住的感覺,顏色呈深紅色,就醫檢查發現,膀胱中有2顆結石,且攝護腺是正常男性的兩倍之大。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周固指出,膀胱結石的患者以男性居多,約佔95%的比例,女性則因尿路比較短,結石落到膀胱後很容易可以排掉。有膀胱結石的男性患者幾乎同時患有攝護腺肥大,此外,若膀胱有憩室、患者有排尿功能障礙或尿路感染、異物滯留膀胱也容易引起結石。膀胱結石則以血尿、排尿疼痛、龜頭有痠痛感、排尿困難、頻尿夜尿等症狀來表現,嚴重的話還會出現細菌感染、發燒及腎病變、小便失禁的情形。周固醫師強調,攝護腺肥大的患者更容易罹患膀胱結石,若發現膀胱結石,攝護腺肥大的問題也要一併治療。醫師解釋,攝護腺是男性獨有的腺體,且攝護腺的解剖位置在膀胱的出口,多數人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產生肥大的現象,當攝護腺肥大時,會逐漸壓迫到尿道及膀胱,造成頻尿、尿不乾淨、膀胱有餘尿等情況。而尿液長時間的滯留在膀胱中易引發感染,就易形成結石,就如同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攝護腺肥大患者若有結石的症狀出現時,除了儘速處理疼痛的結石問題之外,建議進行攝護腺肥大的治療,以免結石重覆發生。在治療方面,醫師表示,會先透過尿液分析、X光、超音波、膀胱鏡等檢查來確認結石的位置及造成結石的可能因素。首先先解除結石造成的阻塞,透過內視鏡碎石術將結石擊碎取出,並治療造成結石產生的因素,減低再次發生的機會。醫師提醒,大部分膀胱結石可自行排出,但若潛在因素不解除,再次復發的機率高。若以知有結石不治療,長期可能會造成膀胱甚至腎臟的損害。因此,醫師建議,有攝護腺肥大者,應按時追蹤檢查,並視情況進行攝護腺肥大切除。若常出現反覆尿路感染的患者,應查出其潛在因素,如結石、尿道狹窄、神經性膀胱等,以免積尿成石。近日氣候炎熱,更應注意加強水分補充,每天排尿的時候都可以留意觀察一下尿量及尿的顏色,如果色深、量少,代表要多補充水分;若水份不足,則容易引發泌尿道感染及增加結石的發生機會。圖: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周固解釋膀胱結石與攝護腺肥大的關係。(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照顧孩子險「折腰」!新手「老」爸別逞強

照顧孩子險「折腰」!新手「老」爸別逞強#書田診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國人普遍晚婚,生孩子的年齡也越來越晚,以至於新手「老爸、老媽」也越來越多!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就發現,近來診間常出現四十多歲的男性因身體痠痛求診,檢查發現都有不同程度的筋骨傷害,經詢問得知共同的特點是,都在最近升格成新手爸爸。而這些新手「老爸」因為勤於照顧孩子,一把老骨頭加上用力方式錯誤,導致手腕、肩膀、膝蓋都容易有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因此「折腰」,嚴重的疼痛還影響到白天工作!潘筱萍醫師指出,國人結婚的平均年齡逐年在上升,台北市男性的第一次結婚的平均年齡已達35.7歲,使得中年新手奶爸也跟著增加。再加上中年男性多處於事業的忙碌時期,平時易忙於工作缺乏運動;同時中年喜獲麟兒,往往較年輕男性積極參與育兒,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可能使得中年新手爸爸發生筋骨傷害。至於受傷的部位,最常見的是上肢,其中手腕多於肩,再來是手肘;此外,膝蓋以及腰部也是常見的受傷部位。潘筱萍表示,中年新手奶爸常見造成筋骨傷害的因素有長時間抱小孩、姿勢不當、雙手手肘高舉時間過長;或扭轉奶瓶或抹布時,手腕過度出力轉動;餵奶時,手腕騰空,缺少支撐;幫小孩洗澡時,長時間彎腰,固定姿勢過久,都是引起酸疼的因素。潘筱萍解釋,我們的大拇指是手部經常施力的部位,不當或過度使用橈骨附近的外展長肌、伸展短肌,就會產生發炎的現象。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下方的肌腱會增厚,使手腕更容易受傷,甚至一個握門把的動作也會疼痛不堪。在治療方面,潘筱萍指出,初期發炎可以口服藥物,並搭配物理治療減緩不適;若是肌腱有增厚的情形造成嚴重疼痛,就必須局部注射類固醇治療。潘筱萍提醒,年過四十的新手老爸,或是年長的新手阿公,平時在照顧幼兒時,要注意育兒姿勢,適時的交替換手,改變姿勢或是換人來接手;建議每15至20分鐘要讓肌肉休息,可適當伸展或和緩拉筋以紓解不適。同時,平常應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如果出現嚴重疼痛、不適感,應盡速就醫,以免影響到日常生活。圖: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指出,在照顧嬰兒時,應找到正確的支點及施力方式,才能避免不當用力對身體的傷害。(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糖尿病友當心!24型人格恐致併發症

糖尿病友當心!24型人格恐致併發症#書田診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北市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見圖,攝影/陳茂軒)本(5)日指出,台灣的醫療水準和環境比起全球先進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糖尿病病友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卻遠高於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地,其原因在於患者有24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及就醫態度,導致病情不易受到控制,併發症找上門的機率當然大幅增加!記者再將這24種臨床上常見的患者人格特質,分作「自我感覺良好」型、「身心因素」型和「生活習慣」型種,讓病友能檢視是否自己也有這樣的問題,進而能改進、配合治療。按照洪建德醫師提供的資料,「自我感覺良好」型的患者最為常見。自我感覺良好型的患者多半會出現「自覺無病、置之不理」、「自覺痊癒、擅自停藥」或「有病自己醫、不想靠醫師」三種情形,這些患者自認身體狀況良好,醫師善意提醒反而遭病人白眼,當發現嚴重併發症時,為時已晚。「身心因素」型的患者因為過度擔憂或緊張自身的病情,在醫師諮詢、衛教時不是心不在焉不專心,就是語無倫次毫無邏輯,一離開診間醫師的叮嚀全都忘光光,病情當然也無法控制。甚至還有病人懷疑醫師的診斷,所有資料都要拷貝、錄音,但自我的解讀卻又與醫師大相逕庭。此外,還有患者過度迷信偏方,或每當有新藥、新治療方法或別人介紹不同醫院的醫師都一定要嘗試,導致規律的療程一直被中斷,病情無法控制。此外,也有患者將自己的病情視為「不願意面對的真相」,產生鴕鳥心態,遲遲不接受治療。「生活習慣」型的患者因工作忙碌,沒有時間看病,服藥也不規律,加上應酬、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病情惡化。再者,有患者以為補充「營養食品」就可以強身、治病,一打開抽屜琳瑯滿目的補充食品十餘種,曾有患者因服用過量的營養品,使腎臟功能急速惡化。而洪建德醫師收治的患者中,約有十分之一的病患屬於公司外派的人員,可能出國三個月才能返台就診一次,不利於病情的追蹤或藥劑調整。洪建德醫師呼籲,雖然經濟環境不景氣,許多人把健康照顧的支出省掉了,但其實經濟越是不景氣,更要注意健康照顧!因為預防及早期治療疾病的支出相對是小錢,若是拖成大病,影響體力、業務績效與後續的醫藥費用、住院及長期復健,更是沉重的經濟負擔。※臨床上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4型人格(洪建德醫師提供):01.自我感覺型:自覺沒有症狀,就放著不管。02.偷工減料型:一個月分的藥可以吃半年。03.過河拆橋型:自覺好了就好,不用再監測與用藥。04.自己醫治型:不管有沒有醫師處方,藥物劑量自己決定。05.滾石生苔型:聽到哪邊有新醫院,有新藥,就換醫師,但是滾石永遠不生苔。06.緊張焦慮型:來到診間格外緊張,什麼都忘了;醫師說什麼,出了診間馬上忘記。07.中西合璧型:中西醫都看,反正健保都給付,兩種藥都吃。08.血汗工廠型:沒有時間看病,全神、全時間投入工作。09.絕不吃藥型:打死也不吃藥,迷信吃藥傷身體,就等併發症出現,還是怪罪藥物。10.健康食品型:打開抽屜,都是健康食品,一天十來種,一口吞下。11.鴕鳥心態型:視而不見,醫師有責任指出國王沒穿新衣是會感冒的。12.缺乏運動型:很少運動,更不用說辦公室坐整天了。13.飲食偏食型:又分大口吃肉型、狂吃麵包型、嗜飲料型、暴食水果型等。14.交際應酬型:每天不規則用餐的份量與三大營養素的分配。15.用類固醇型:使用類固醇或吃了偷加類固醇的藥物。16.老邁失智型:因為老邁缺乏人們照顧生活,或年輕就開始失智。17.心不在焉型:說了一整天,回到原點。無法溝通、衛教、說明。18.明察秋毫型:抱一些無理頭刊物找醫師無理頭接話,但是沒有邏輯來發現眼前已有併發症了。19.性急暴躁型:急性子,血壓飆高,瞳孔放大,呼吸急促。20.旁若無人型:每次一到診間就敲門進來要先看或拿藥,無視前有病人隱私的存在,沒有考量旁人。21.太空飛人型:外派國外,每三個月回台看病,還可以美食訪友,好不樂哉。22.事事懷疑型:任何醫師都甭騙我,所有資料都要拷貝,每句話都要記錄,但是解讀卻不與人同。23.滿嘴英文型:說話滿口英語,但是又無理頭。24.精神分裂型:已經吃藥了,所以就很鎮靜,沒吃藥就不能來看病了。註:為配合版面編排,故名稱有些許調整,但不影響原意

專題/糖尿病高危險群及「三級預防」

專題/糖尿病高危險群及「三級預防」#書田診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書田診所曾收治一名年僅30歲的年輕人,就診時發現血糖偏高,醫師正要為其治療時,患者卻說將要到外地工作,僅說會控制飲食便不再接受治療,未料再次就醫時,發現自己的血糖嚴重失控,甚至已經引起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究竟哪些人是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呢?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說,要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或是已經罹患糖尿病的患者要杜絕併發症的困擾,可以遵照「三級預防」的原則,避免小病拖成大病,造成日後的負擔。洪建德醫師指出,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主要的特徵有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23(體態肥胖者),患有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血症、黑棘皮症、多卵性卵巢、父母親有糖尿病、有過姙娠糖尿病史、沒有規則運動習慣、有特殊內分泌疾病(如巨人症、末端肥大症、甲狀腺機能亢進、庫辛氏症等)、使用類固醇者或更年期後女性等等,都是血糖偏高的高風險族群。此外,醫師強調,通常有高血壓的人,血糖也容易比較高;患有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的人,早晚也會得糖尿病,因此不得不特別注意。洪建德醫師提醒,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人,長期持續數十年的血糖過高,即使只是偏高(糖化血紅素7.0%至8.0%),也可能引發糖尿病的併發症!像是微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大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神經病變、骨質密度、免疫力降低等全身性的影響,同時罹患老人癡呆症的機率也會上升。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急性感染症、結核病、或急性併發症(高滲透壓高血糖症或酮酸血症等)而病危。在血糖控制方面,可分為三個層級。洪建德指出,上班族年輕人,特別是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應多加強體能活動,注重均衡營養,保持理想體重,預防糖尿病於未然,這是「第一級預防」。第二級預防就是平時把握健康檢查的機會,儘早發現血糖異常的現象,早期發現並立即治療。第三級預防是當已經罹患糖尿病時,一定要面對它,不要忌病求醫或是長期否認,找一位專科醫師長期監控與諮詢,並且指導飲食藥物運動的配合,達成正常血糖,以避免併發症。此外,洪建德醫師也建議可透過衛生署提供的中老年人健康檢查、公司行號的定期健檢,或是自費做健康檢查,以提早發現隱藏性血糖的問題。

為減肥把豆漿當水猛喝 小心痛風

為減肥把豆漿當水猛喝 小心痛風#書田診所

豆漿熱量低,營養價值也頗高,因此許多人把豆漿當成減肥聖品,拿豆漿來控制熱量減肥,不過可千萬不要把豆漿當成白開水猛喝,因為日前一名五十多歲體重七十公斤左右的女性就是聽朋友說豆漿可以減肥,之後每天將豆漿當白開水猛喝,沒想到一連喝了一個星期左右,突然出現腳痛問題,就醫檢查後,竟發現罹患痛風,後來這位患者停喝豆漿,痛風症狀也就減輕不少。(照片取自維基百科,作者GeeJo)這位女性過去完全沒有痛風病史,竟因為把豆漿當開水喝就罹患痛風,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林兆啟表示,豆漿算是中普林食物,雖然因為熱量低,可幫助減肥者控制熱量,但不宜天天喝,因為攝取過多富含普林的食物,會使體內尿酸合成量增加,當血液中的尿酸值升高,就會引發高尿酸血症,而容易有痛風現象。林兆啟醫師解釋,當男性每一百毫升血液中的尿酸值在七毫克以上,女性在六毫克以上,便稱為高尿酸血症,如果體內尿酸增加,便可能會有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組織或關節腔內,進而造成關節急性疼痛,另外像是快速減肥,也容易使細胞大量崩壞,代謝出許多尿酸,增加痛風風險,正常的減重大約一周減去0.5~1公斤左右,根據高雄基督教醫院衛教文章中表示,要避免痛風產生,只要平常養成多喝水的習慣、生活作息正常、保持適當體重、避免暴飲暴食、定期檢驗血液尿酸值等,就可輕鬆預防痛風疾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