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創傷

兒時曾被親人猥褻,該向另一半坦白嗎?心理師教「4招」準備好了再說

兒時曾被親人猥褻,該向另一半坦白嗎?心理師教「4招」準備好了再說#心理創傷

我該跟他坦白嗎?說的話,他會不會像之前那些人那樣,嘴上說不介意,最後還是跟我分手,可是現在不說,我不就是欺騙他的感情嗎?」年幼時曾被親人性猥褻的經驗是小雨內心深處的秘密,每當戀情漸趨穩定,她就會更加焦慮,她被自己隱藏的秘密架在火上烤,罪惡感燙得她每天吃不好睡不好。

做錯事的父母,也是原生家庭受害者⋯心理師「3指引」悲劇不重演

做錯事的父母,也是原生家庭受害者⋯心理師「3指引」悲劇不重演#心理創傷

父母感情破裂引發家庭危機,孩子因此對未來感到焦慮、迷惘,該怎麼辦?心理諮詢師劉娜在《終於學會接住自己》以31封書信往來,開解人們心中的鬱結。在一封高一生諮詢父親出軌的來信中,她揭開了父母作為凡人,也有自己的創傷與問題待解,建議孩子與其困在其中糾結,不如嘗試保持距離、耐心消化情緒,走自己的路。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以為早與「痛苦」和解?心理治療師:理性聽得到,身體卻在壓抑

你以為早與「痛苦」和解?心理治療師:理性聽得到,身體卻在壓抑#心理創傷

過往許多傷害,人們可能基於理性和外在要求,而說服自己將感受收斂、壓抑,但美國心理治療師大衛.里秋(David Richo)在《當恐懼遇見愛》一書中分析,阻止自己的情緒看似能免於痛苦折磨,其實卻陷入否定自我的惡性循環,鼓勵大家釐清「痛苦」,面對並承認痛苦,肯定自己的感受。以下為原書摘文:

對自己超嚴格?心理師一語道破:「羞愧感」是因為你在逃避創傷

對自己超嚴格?心理師一語道破:「羞愧感」是因為你在逃避創傷#心理創傷

「嚴以律己」是許多人敦促自身進步的座右銘,但是英國心理諮商師艾美.布魯納(Emmy Brunner)在《內心對話的力量》中分析,強烈的自我批判並陷入「羞愧感」,其實是一種內心深處創傷未撫平,所衍生的情緒應對機制。明明期待自己更好,卻可能逼得自己走投無路。學習找出創傷源頭,才能擺脫自我否定的惡性循傳。以下為原書摘文:

總是擔心給別人添麻煩?「羞愧感指數測驗」揪出你的低自尊心魔

總是擔心給別人添麻煩?「羞愧感指數測驗」揪出你的低自尊心魔#心理創傷

是否總是擔心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旁人若有點情緒不佳,你就忍不住懷疑自己是否得罪對方?丹麥心理諮商師伊麗絲.桑德(Ilse Sand)在《致,怕給人添麻煩的你》分析,過度的羞愧感,容易使人陷入低自尊模式,勉強自身迎合他人。你也總是陷入徬徨和自我懷疑嗎?可以先透過一個小測驗,了解自己的羞愧感指數。以下為原書摘文:

情緒也有「慢性病」?曾陷入深淵的心理師親揭「焦慮根源」有2種

情緒也有「慢性病」?曾陷入深淵的心理師親揭「焦慮根源」有2種#心理創傷

曾在高中時期深受強迫症困擾,卻被家人一句崩潰叫他「去死」反而因此體認到「死亡也能作為一種選項」感到心安,諮商心理師莊博安用親身經驗在《慢性焦慮》解答,面對心理困境,你還能夠「思考」就是轉機,指認心中那份「焦慮」的起源、樣貌,一切就可能好轉。以下是原書摘文:

陷入「羞辱創傷」活得好累?跟著心理師走進療癒第1步:看見傷口

陷入「羞辱創傷」活得好累?跟著心理師走進療癒第1步:看見傷口#心理創傷

在我們的教養文化中,不乏貶低孩子自我價值的羞辱性言詞,儘管師長出發點是「為你好」,但許多人會因此認定,所有遭遇都源自於自己不夠好,進而過分努力到近乎為難自己。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在《羞辱創傷》一書中,分享療癒創傷6大階段,其中第1步最為重要,首先必須探究、面對那份埋在心中的傷痛,憐惜自己,而後才能善待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