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4歲青少年因腎衰竭接受腎臟移植,但不幸發生排斥,導致仍需洗腎,且短短1個月就失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罹患罕見「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醫師指出,此罕病發病過程快速,半數患者在首次發作後1個月內,就惡化為末期腎臟病,若未及時治療,將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致死。
一名14歲青少年因腎衰竭接受腎臟移植,但不幸發生排斥,導致仍需洗腎,且短短1個月就失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罹患罕見「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醫師指出,此罕病發病過程快速,半數患者在首次發作後1個月內,就惡化為末期腎臟病,若未及時治療,將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致死。
護理人力荒近期再度成焦點,衛生福利部近日雖針對急診壅塞議題做說明,同時公布醫院護理人員的薪資,依年資不同分級,薪水介於5~8萬區間,結果引來基層怒火。對此,醫師與護理師等5大醫事團體聯合聲明提到,推動新護病比關鍵是積極留才和攬才,除了醫院強化薪資待遇,也盼政府提高健保總額成長率到6%以上。
晚期乳癌不等於末期!一名6旬婦人3年前因乳房硬塊異常變大,就醫確診為第4期HER2陽性乳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與骨頭,歷經標靶組合治療與藥物臨床試驗,效果皆不如預期,但她仍不放棄治療,2025年2月起透過健保給付新一代ADC藥物,不僅減輕1年上百萬的醫療費用重擔,病況還得到穩定控制。
肝及肝內膽管癌長年位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2位,但膽道與肝的位置相當接近,民眾常搞不清楚自己是肝癌還是膽道癌,且患者發現時多已中晚期,治療選擇有限且存活率低。直到近年免疫治療開啟新契機,成為晚期膽道癌、晚期肝癌標準治療。衛福部健保署自2025年2月起擴大給付免疫治療,預估約有1,600名癌友受惠,可年省200萬元治療費用。
台北區小總額制4月將上路!台灣各地陸續實施「醫院個別總額」,固定各醫院額度,當服務爆量就會稀釋點值,大醫院避免重複或不必要檢查,達到門診減量效果,但民眾擔憂未來掛號變更難,甚至調漲掛號費等。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17日重申,醫院落實自主管理,促進盈餘增加,不會出現掛號費調漲問題。
為解決急診壅塞,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提出增加急診及重症支付標準、給急診護理人員加薪、強化離島急救責任醫院等4招解方,醫院總額研商會12日通過,最快5月上路,年挹注逾新台幣42億元。不過,這次不是只挹注,還有附帶任務指標,共同指標是醫院必須落實醫護人員加薪。
2024年度國家稅收實徵數再創新高,國民黨主張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並提出「稅收超徵全民共享發放現金特別條例草案」。對此,11個醫事團體10日聯合發表聲明,籲超收稅金優先用於挹注長期費用不足的健保基金,讓全民健保永續經營,同時可改善醫護人員執業環境,避免醫療崩壞。
周小弟出生時,即發現患有第1型神經纖維瘤,後長出叢狀神經纖維瘤,1個月大即因腫瘤壓迫氣管進行氣切手術。腫瘤隨著年齡漸長不斷增大,手術後頸部更長出2顆棒球大的腫瘤,導致面容歪斜,腫瘤甚至長進胸腔內部壓迫氣管與大血管,導致嚴重脊椎側彎問題,所幸加入恩慈療法接受口服標靶治療後,成功縮小腫瘤、擺脫24小時配戴呼吸器,周小弟開心迎接國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