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改善產後脹氣 有助恢復孕前身材

改善產後脹氣 有助恢復孕前身材#中醫

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產後護理之家開幕起至去年10月,照顧數十位產婦經驗,中醫科進行一系列統計、分析與檢討,發現產後婦女發生症狀十分多樣且頻繁,例如:乳房脹痛、硬塊,乳汁不足,脹氣,肩頸僵硬,腰酸,手麻、手痛,痔瘡,頭暈、頭痛…等。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卓雨青指出,該院區統計結果顯示:常見於產後症狀竟有21種之多,其中頻率最高就屬乳房脹痛、硬塊。85%入住於該院區產後機構媽媽深受其苦,但同時亦有77.5%媽媽有乳汁不足問題。可見乳脹不等於產量豐富,許多媽媽是又脹又排不出來。如果是自己在家坐月子,沒有專人指導如何處置,真的會很辛苦。常常乳脹問題還沒解決,媽媽手或是肩頸僵硬問題就會因為每天按摩、哺乳而產生。卓雨青表示,脹氣也是很常發生在產後媽媽身上症狀,住在該院區產後機構媽媽47.5%有脹氣問題,不論是剖腹產或自然產都有機會發生,月子期是媽媽補養身體重要關鍵期,如果腸胃狀況不佳,一定會影響到調理功效,所以陽明院區中醫科主張,脹氣媽媽一定要積極治療,不論調理目的是分泌充足乳汁還是恢復孕前身材,脹氣媽媽一定會覺得事倍功半。卓雨青針對在治療產後媽媽多種症狀中,發現中醫療法皆有極佳療效,例如:因懷孕、生產所產生痔瘡,幾乎每位治療過的媽媽都可以發現:一週內痔瘡不但已經不腫、不痛,有些案例病灶甚至可以縮小到沒有感覺。她說,從5月開幕至10月底出院的入住媽媽中,或飲用中藥方劑或使用針灸、拔罐、藥薰療法,幾乎每位媽媽都需要中醫介入治療她們在月子期間所產生症狀。而且根據該院區統計資料顯示,中醫介入治療可以讓媽媽快速脫離症狀折磨,讓月子調理更有效率,她強烈建議坐月子媽媽除了要讓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建議產後藥膳種類外,也可以將媽媽月子中所產生症狀諮詢中醫師,藉由中醫師幫助,相信月子可以作的更好。

過於完美主義者 易患「腸躁症患症」

過於完美主義者 易患「腸躁症患症」#中醫

「醫生,我每天吃完早餐都會肚子痛、拉肚子3-4次,讓我的工作、生活都受到影響,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我很多年了,稍微吃到冰涼、生冷東西也會,現在我冰涼都不敢吃,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少,肚子經常脹氣,西醫檢查也都說沒問題,可是體重一直減輕….」。李小姐(化名)來門診時非常緊張與焦慮,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怪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羅珮琳說,李小姐症狀,是所謂的「大腸激躁症」,屬於腸功能性疾病,腸道檢查並無異常,主要以症狀做為診斷依據。主要表現包括:1. 排便型態改變:便秘、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情況。2. 排便頻率改變:一天超過三次,或超過三天才排便一次。3. 排便前有腹痛,但排便後腹痛緩解。患者在一年內有非連續12週出現以上症狀,且未診斷出器質性異常或其他疾病,可診斷為大腸激躁症。台灣有20%人口有此疾病,多數不需治療,但是有少數患者需要服用藥物來改善症狀,嚴重者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需要求助身心科。羅珮琳指出,造成腹瀉型大腸激躁症原因是腸道過於敏感,腸子過度蠕動而腹瀉。在中醫古籍裡就有記載「腸鳴泄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復如故。」就是大腸激躁症特點,發病原因是「脾虛肝鬱」,也就是情緒壓力導致肝氣不舒,影響脾胃造成消化功能失調,患者通常個性比較要求完美、容易緊張、工作壓力大,有課業壓力學生也是常見族群。她表示,中藥治療可選用「痛瀉要方」溫和簡單四種中藥:白朮、白芍、陳皮、防風,就能夠達到強健脾胃,柔肝解鬱效果。再配合患者體質,腸胃虛弱配合四君子湯加減;虛寒者配合理中湯。情緒壓力大者用逍遙散加減,就可以得到改善。羅珮琳說,造成便秘型大腸激躁症原因是腸道痙攣蠕動減慢,導致排便次數下降,大變乾硬難出,和情緒壓力也有關。中醫門診最常見的是病人誤以為便秘就是火氣大,喝了一堆椰子水或是自行服用黃連等苦寒藥,卻不見成效。殊不知道熱性便秘只是造成便秘原因其中之一,血虛、氣虛、陽虛也是造成便秘原因。她還說,虛性便秘卻使用寒涼藥只會使便秘症狀更加嚴重。在治療需要辨別是哪一種證型,對症下藥,若有情緒壓力者,要配合一些能舒緩情緒藥物,例如:玫瑰花、鬱金、木香等。平時保養可食用堅果類的核桃、松子(1天20~30克),或者溫服蜂蜜水都可以潤滑腸道改善便秘。李小姐在服用中藥一週後,多年腹瀉症狀便獲得改善,臉上憂鬱焦慮也都不見。為穩定療效,持續服用兩個月後停藥,目前除了偶爾有些小感冒來回診,腸胃狀況一直相當穩定,體重也漸漸恢復。羅珮琳最後還說,有排便問題患者,若排便習慣改變、便血、發燒、貧血、腹部腫塊、體重減輕等,則懷疑有惡性病變,需要大腸X光攝影、大腸鏡等進一步檢查。

凍未條!溫灸薰臍能改善四肢冰冷、兼縮小腹

凍未條!溫灸薰臍能改善四肢冰冷、兼縮小腹#中醫

今年似乎特別冷,冷氣團一波接著一波來襲。「體質虛寒、面色蒼白」,經常會「四肢冰冷、腹痛腰酸」的您,是否對這股冬意感到困擾與不安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傳統醫學科黃中瑀醫師建議有這類困擾的民眾,或許可以考慮「溫灸薰臍」。中醫認為臍部是屬於任脈經絡的「神闕」穴,與十二經脈相聯,內與臟腑相通,對包括腸胃、泌尿、生殖、精神、心血管系統機能均有調整作用,同時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有預防保健的功用。 灸法則是利用艾絨,溫灼皮膚穴位,達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之目的。黃中瑀醫師指出,傳統醫學不僅以灸療來治病,更用來預防疫癘溫毒等疾病。古人選擇秋天進行灸療,可使冬天不怕冷,正是配合節氣的養生方式。薰臍療法是灸法的一種,是選擇適當藥物,如川芎、生薑、木香、丁香、大黃、肉桂等活血理氣藥攪拌為末,納入臍穴中,並經由艾灸的熱力滲透經絡,可以治療身體上的病痛與不適,達到溫腎健脾、保健養生的功效。黃醫師表示,薰臍療法可改善氣血循環,增進局部淋巴循環,讓肌肉有緊實的功效,達到「溫中散寒、提升免疫功能」的目的,並同時有「縮小腹」的功能。適用「薰臍療法」的情況有以下幾種:1.虛寒體質,即經常易手腳冰冷、面色蒼白。可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溫腎健脾,而脾主四肢,「脾氣健則四肢暖」。2.過敏體質,易打噴嚏、流鼻水者可改善氣血循環「提補腎氣、增強免疫力」。3.痛經、甚至嘔吐者。可改善氣血循環與增強,而達到「改變氣色、美麗膚質」的效果,暖宮袪寒。4.容易拉肚子或便秘等腸胃不適問題。可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溫腎健脾、保健養生的功效。5.遺尿、頻尿、多尿的人可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溫腎健脾、保健養生的功效。6.失眠、焦慮症、多夢。可改善氣血循環,使陰陽調和。所謂「陽氣入陰,則人能寐」。7.大腹便便,「虛胖」、「中廣」體質。可改善氣血循環,增進局部淋巴循環,讓肌肉有緊實的功效,並同時有「縮小腹」的功能。但是,黃醫師也提醒,對於熱燥體質、糖尿病、中風、或感冒發燒者,均不宜使用;或使用後有口乾、目澀、煩躁等上火症狀,則建議宜由醫師評估再做使用。建議一週一次為佳。

中醫診療憂鬱症 重視「調和身心」

中醫診療憂鬱症 重視「調和身心」#中醫

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近年來,國內的憂鬱症人口也逐年增加,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台灣估計有超過一百萬以上的憂鬱症人口:其中女性是男性的 1.8倍,15歲以上民眾約14%有憂鬱症。實在是現代人的心腹大患。憂鬱症的臨床症狀,主要是以情緒、說話、體力和想法的紊亂為主要特徵。明顯頭痛是最常見的身體症狀,病患常描述自己失去活著的興趣,生活缺乏快樂和樂趣,明顯的疲勞和無能。較嚴重者,每天都會出現這種負面的情緒,甚至於在每天清晨醒來之後就感覺變糟而且伴隨憂慮。自殺的念頭會頻繁、侵入性、持久性的出現,而且會伴隨第二人羞辱病人或提議自殺的聽覺幻想。嚴重的憂鬱症,特別是老年人的注意和記憶力會降低,甚至出現癡呆的症狀。憂鬱症的常見病因包括:心理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等。從中醫如何診療憂鬱症來看,奇美醫院中醫部主任 - 許堯欽醫師表示,傳統中醫重視人體的身心平衡。當人有形的肉體能保持健康,無形的精神又能維持平和時,人體才能達到最佳狀態。憂鬱症的病患,通常都有身心失調的問題,而且多起因於長期過度的精神情緒累積,未能獲得適當的疏解,久而久之,造成自律神經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失調。許堯欽醫師指出,臨床診療時,中醫師常依不同的致病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與病患的臨床病理表現,進行辨證論治。一、鬱怒傷”肝”:長期的憂鬱,可使肝氣鬱結,肝失疏泄。導致鬱症、癲症、脅痛等病症。臨床常見梅核氣、胃食道逆流症、胸悶、消化不良、神經痛、習慣性便祕、月經失調、失眠等症狀。這類證型的治療可考慮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加減。二、驚喜傷”心”:突然受到驚嚇,將使氣機逆亂,氣血失和,心無所依,神無所附,以致於心神不寧。產生心悸、心律不整等病症。過度的喜笑,使心氣渙散,精神不能集中。產生心悸、不寐、狂症等。治療可考慮以天王補心丹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主方加減。三、思慮傷”脾”:思慮過度,能降低脾胃的蠕動功能。出現食欲不振、容易食道痙攣、進食後腹脹不消等病症。日久則影響大小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與全身性的營養失調。出現饑而不欲食、營養不良、貧血、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歸脾湯或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四、憂悲傷”肺”:過度悲傷,可導致肺氣的宣發肅降出現障礙,降低肺部與橫膈肌肉的活動量。產生:意志消沉、終日頭暈沉重、神情疲憊、心肺活量降低、氣短無力、血氧交換能力降低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補中益氣湯加減。五、恐懼傷”腎”:過度恐懼,可使腎氣不固,氣機下陷。以致於腎的精氣無法上達腦門,日久導致排尿失禁、精關不固(遺精、陽痿、白帶)、大便失控、精神無法集中、健忘…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左右歸丸為主方加減。許堯欽醫師強調,憂鬱症,主要源自於身心的失調,其防治的主要原則也在於如何調和身心,讓人體神形合一,恢復平衡。許醫師引陳立夫先生講過一席話,與民眾分享:「養身在動,養心在靜,知足常樂,無求乃安。」一、養身在動:肉體的健康要靠持續性,適當而不劇烈的運動。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清朝乾隆皇帝,除了自幼練習騎馬射箭之外,還重視<十常>:齒常扣、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目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運、肢常伸、肛常提。這就是運用類似按摩導引的方法來維持身體的健康。 二、養心在靜:精神情緒的恬淡平和,要靠修身養性,適度的調節情緒,以免六情傷身,節制人體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刺激,降低思想紛亂的雜念與慾望,以達到「寧心」、「安神」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知足常樂,無求乃安。」

老當益壯銀髮族 「麻將飲食」5撇步

老當益壯銀髮族 「麻將飲食」5撇步#中醫

每到「農曆年」無論是否有家人的陪伴,老朋友總會湊上一桌論戰一番,為過年增添些樂趣。在牌桌上鬥智、逗趣、動腦及動手,箇中滋味是局外人無法體會。台灣早已邁入「年齡老化」這個不爭的事實,尤其獨居長者,較缺乏與社會互動的情況最為嚴重,又容易被歹徒詐騙,萬華區是銀髮族群最多的區域,我們必須共同關懷獨居老人家的身、心、靈健康,並預防疾病和意外的發生。寒冬送暖台北市衛生局將舉辦一場有趣、有益、有多聞的復健麻將友誼賽,難能可貴的是會有一桌罹患老人失智(症狀較輕)與獨居長者同樂,提前為過年暖身,並於98年1月14日8時至13時假台北市青年公園活動中心邀約老人家較熟悉的藝人朋友陪打,並做貼心服務如倒水、送熱毛巾等!本項活動由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主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臺北市萬華健康促進協會及萬華區公所指導,愛唱歌協會協辦等眾多單位共同參與,活動由張琪小姐主持,張琴、于櫻櫻等關懷長者之藝人共襄盛舉,現場預定18桌同時開打,其中長壽桌四人分別為吳伯伯94歲、劉婆婆91歲、沈爺爺89歲及余阿公88歲,四人年齡合計高達362歲,若加上藝人桌年齡合計達600歲之譜,場面壯觀。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鼓勵長者們除了活動之外,特別呼籲「麻將飲食五撇步」,5點分別為(1)過水:補充水分或茶(2)放水:禁止憋尿(3)自摸:舒展筋骨(4)放炮:常打嘴鼓多動腦(5)偷吃:攝取蛋白質食物及蘇打餅乾補充體力活動現場並結合三合一(血壓、血糖及血膽固醇)篩檢、義剪、穴位按摩、中醫養生、長者復健輔具、菸害防制及防詐騙等攤位之宣導服務及闖關遊戲,並備有精美小禮物及阿妹餐廳提供獨居長者中餐服務,期為獨居長者的健康盡一份心力,共同關懷獨居長者的身、心、靈健康,預防憂鬱及疾病的發生,喚起獨居長者對自我健康的重視,一起建構優質的銀髮族社會互動模式。

解決失眠問題 中醫角度:不鼓勵吃安眠藥

解決失眠問題 中醫角度:不鼓勵吃安眠藥#中醫

睡眠障礙幾乎是人人都曾有的經驗,像是更年期症後群、壓力症候群或是酒精鎮靜作用消退後,都會造成睡眠上障礙,一般人不論是年輕時為了學校郊遊而興奮睡不著,或是因為高齡膝關節疼痛而輾轉難眠,或是半夜胃酸逆流被嗆醒而不容易再入眠,這個對現代人真的不是一個陌生經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林恭儀表示,在臺灣粗略估計每天約有200萬人睡不好,尋求各式各樣幫助,由於一般民眾多因為擔心用藥成癮問題而常常是吃吃停停,事實上,現代化學製成安眠藥是短期治療失眠用藥,有些則是從中藥如酸棗仁再提煉,一般多是使用一週便停藥,而且大多數研究安眠藥安全與療效的臨床人體試驗多未超過5週,因此並不鼓勵連續一般患者長時間無限制使用。中醫在睡眠障礙上,可分為上中下來分治,心火炙熱多是因為思慮過多所引起、脾胃不合則容易發生在喜歡吃宵夜的一般民眾,或是有潰瘍疾病史患者,過度勞累腎氣衰弱型多半發生在高耗腦力主管階級、銀髮族爸爸媽媽們或是慢性疾病病患身上。傳統中醫用藥上多以滋陰清熱、健脾合胃或是斂氣安神用藥為主,諸如:酸棗仁、遠志、知母、黃柏、麥冬、浮小麥、琥珀、龍骨和生地等,再配合相關方劑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酸棗仁湯等,而耳穴運用則是以耳神門最為常見,此外手神門與內關穴也是長期睡眠不好朋友們可以常按壓穴點。另外透過運動、少量溫牛奶與飲酒或是睡前放輕鬆模式:聽音樂,閱讀都是可以幫助入眠方式。基於用藥安全上千萬不要自行購買安眠藥服用,因為不當使用可能會加重病情甚至危害生命,使用安眠藥一定要先諮詢臨床醫師且在處方並臨床監控下使用。只有經過專業醫師評估與診斷及養成個人良好睡眠衛生習慣,才是解決睡眠障礙最正確方法。

無醫村巡迴中醫服務 溫暖社區

無醫村巡迴中醫服務 溫暖社區#中醫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團隊八日在主任柯建新帶領下,抵達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開診。許多老人家對於可以就近看醫,還可以同時照護孫子孫女,都覺得很貼心﹔一位東華大學女學生因為樓梯踩空而腳踝扭傷,動彈不得,經柯醫師幫她拉筋骨,抹上藥膏用遠紅外線治療,隨即使這位女大學生感覺「筋鬆了」。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團隊八日起,每週四上午在志學村展開為期一年的「偏遠地區及無中醫鄉巡迴醫療服務試辦計畫」。柯建新主任表示,花蓮的鄉村以點狀的方式分布,鄰近吉安鄉的壽豐鄉志學對一般醫療院所來說,因距離花蓮市、吉安鄉太近,反而變成無醫村。 對於壽豐鄉的老人,以及就讀東華大學及台灣觀光專科學校的學生來說,這二、三十公里的路程還是很遠,健保局因考量許多民眾繳納相同的健保費,卻沒有在地中醫師服務,或是山地鄉的居民就醫困難,特別是花蓮區地形狹長,醫師與人口數不足且分布不均,所以為提升民眾就醫的方便性與可近性,推動「偏遠地區及無中醫鄉巡迴醫療服務試辦計畫」,今年由花蓮慈院承擔壽豐鄉的中醫醫療。 雖然在志學醫療站就診的病人不像醫院門診大排長龍,但藥師張慈玲說,醫院設備雖然非常先進,但在下鄉體驗更能與民眾互動,也貼近民眾的需求,更能了解鄉親的健康狀況,做到全人醫療。大多數的鄉親都是看到媒體訊息而來,有老人家生病還幫忙照顧孫女,可以就近看病覺得很歡喜。位在志學村的東華大學學生,收到老師發的e-mail通知,也把握機會看柯建新主任的門診。有一位女學生因為樓梯踩空而腳踝扭傷,這兩天因為疼痛而動彈不得,經柯醫師幫她拉筋骨,再抹上藥膏用遠紅外線治療,讓這個大學生馬上感覺「筋鬆了」,舒服很多。    有一位七十四歲的的黃孍阿嬤,也來治療長期的腸胃不適。黃阿嬤說,大部分要看病都要跑到花蓮市,台九線附近聽說有診所會兼看中西醫,也有些傳統的國術館,但得知慈濟醫院中醫科下鄉到活動中心駐診,她更有信心。 另外,有一位曾先生也用小摩托車載著高齡一百零四歲的媽媽來看診,藥師張慈玲趕快前去攙扶老奶奶,老奶奶精神看起來不錯。曾先生說,媽媽常常咳得厲害,尤其是入夜,似乎很多痰咳不出來。經過柯主任望聞問切,確定老奶奶是因為心臟比較沒有力量而造成,馬上請藥師開調養身體的中藥,讓老奶奶身體可以舒服的過冬。曾先生說,真的很感恩慈濟醫院帶這麼好的醫療資源到這個小村來,讓村民受到很大的幫助。 柯建新主任表示,志學村雖是壽豐鄉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區,但總共也只有三千多人,因距離花蓮市不算太遠,沒有中醫師在這裡開業,不過對老人家以及學生來說,花蓮市還是很遠,尤其對老年人而言,白天年輕人不在家,就幾乎沒有人可以帶他們看病,花蓮慈院針對醫療的可近性做努力,這項計畫會持續一年,若成效良好,將來還會持續下去。 健保局這項中醫巡迴試辦計畫,除了柯建新主任之外,二月份開始還會加入另外一位醫師。柯建新說,民眾只要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繳交部份負擔五十元,在每周四上午九時至十二時到志學村活動中心,服務項目包含中醫內科、婦科、針灸科、骨傷科等,志學活動中心地址是壽豐鄉志學村5鄰中正路120巷13號。

夏病冬治 三九天穴位敷貼預防鼻炎氣喘

夏病冬治 三九天穴位敷貼預防鼻炎氣喘#中醫

三九天穴位敷貼,可說是三伏天穴位敷貼的冬令加強版,同樣可以預防及治療過敏性疾病,以達「冬病冬治」之效。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咳嗽、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冬季易發作疾病。中醫師說,今年三九天灸穴位敷貼時間分別是:12月30日(周二)、98年1月8日(周四)、1月17日(周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傷科醫師黃啟峰說,每年冬至或冬至隔日開始,每隔九天以中藥灸療膏進行穴位貼敷,連續治療三年。治療後,大多數過敏性疾病患者,其疾病發作頻率及症狀均有明顯降低與減輕。藉由中藥灸療膏穴位敷貼以增強人體正氣,提高免疫力,驅散內伏寒邪,進而達到有效控制和減少疾病發作。此方法不僅操作簡便、成本低、無痛、無副作用,並能減緩過敏症狀及發作次數,預防過敏疾病發生。市立聯合醫院共七個院區中醫科,都有提供穴位敷貼服務。■ 夏養三伏,冬補三九黃啟峰表示,許多過敏性疾病,例如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發炎等好發於秋冬季。在夏天,天氣轉熱,過敏疾病會逐漸好轉。但現代人整天不離冷氣,過食冰品冷飲,因此夏天感冒、咳嗽、過敏性氣喘、鼻炎病患增加,這是身體陽氣不足,寒氣過盛,相對免疫力隨之減弱。《黃帝內經》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即是如此。中醫運用節氣變化,選擇夏天最熱「三伏天」進行中藥穴位敷貼,以助驅散內伏寒邪,強壯肺氣。如果說三伏天是運用穴位藥物敷貼以達到「冬病夏治」,那麼三九天灸療便可說是加強「冬病」治療效果,所以三九天穴位敷貼有鞏固及輔助三伏天療效作用。「三伏天」是選擇每年天氣最熱、陽氣最盛期間,於特定穴位進行藥物敷貼,達到扶正祛邪作用,以及減少冬天發病次數目的。「三九天」是選擇每年天氣最寒冷、疾病最容易復發時間進行鞏固治療。兩者治療時機皆是時令節氣更替交接時候,兩者都是強調扶助正氣,提高人體氣血調節能力,合乎中醫「天人相應」治則防病方法。黃啟峰指出,中醫養生配合大自然律動,《黃帝內經》所謂「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陽氣生於春,旺于夏,收於秋而藏於冬。冬天陽氣不足,陰氣盛而陽氣衰,宜保護體內真陰,飲食宜溫熱助陽,補氣益精為主。■ 三九天灸穴位敷貼療法黃啟峰說,三九天灸穴位敷貼,從冬至開始每隔九天,將「外敷藥丸」白芥、細辛、元胡等辛溫、逐痰、溫陽、通絡藥物研成生藥細末,用生薑汁調成膏狀貼於俞穴上,用膠布固定。每次貼2至4小時,每7至9天敷貼1次,3次為1療程。在人體特定穴位上敷貼辛溫、逐痰、走竄、通絡及平喘藥物,利用藥物陽氣疏通,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藥氣透過皮膚、俞穴、經絡直達病處,從而增加人體抗病能力,降低過敏反應,有利於改善氣喘、過敏性鼻炎及預防感冒。若有過敏發作,不限季節皆可作穴位敷貼,至過敏情況緩解。■ 哪些人(疾病)適合做穴位敷貼療法黃啟峰表示,穴位敷貼適用對象為兒童及成人均可。對於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容易感冒等過敏體質,能提升身體免疫力,減輕過敏現象及預防感冒。■ 那些人不宜作穴位敷貼1. 當天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發燒、咽痛2. 背部皮膚過敏3. 孕婦以及一歲以內嬰兒都不應接受穴位敷貼療法。■ 敷貼後注意事項1. 敷貼時皮膚多半會有搔癢或燒灼感,屬於正常反應。2. 在敷貼期間若出現皮膚過敏疼痛反應,皮膚起水泡等,需立即停用取下藥丸。(可用紫雲膏塗抹患處,蓋上無菌紗布)3. 敷貼期間飲食求清淡,勿食冰飲、生冷瓜果及發物,也要避免一些容易過敏的食材及菸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