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3類慢性腹瀉 中醫:少吃豆類、甜食

3類慢性腹瀉 中醫:少吃豆類、甜食#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5歲的吳先生膽囊切除手術後,大便一直不成形,一天超過5次,讓他十分困擾。中醫師確認吳先生沒有手腳冰冷、腰膝痠軟等症狀,認為是脾胃氣虛,開四君子湯服用。2周後陳先生驚訝發現症狀幾乎全改善,只有吃到油膩食物時會再發作。中醫觀點 腹瀉常見3類型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師古佳穎說明,慢性腹瀉的定義是排便次數增加,或是大便裡的水量變多,超過一個月以上。原因除了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吸收不良,也要小心癌變的可能。民眾就醫時盡量提供詳細的飲食習慣、醫療紀錄,會對診斷有很大幫助。中醫古代稱腹瀉為「下利」,和中醫的脾、胃、肝、腎等臟腑失調有關。臨床上可分為:1)脾胃虛寒型/症狀為大便溏瀉且臭味不重、吃不下、身體沉重、腹部喜熱惡寒等。通常是是體質不良加上飲食失調導致。2)腎陽虛衰型/症狀為大便溏瀉、日行多次,食後腹脹、腰冷胃寒、雙腳無力。常見於老年人或病程較久者。3)肝氣乘脾型/症狀為腹部脹痛,瀉後疼痛減輕,每遇精神刺激或壓力則加重。常見於自我要求高、情緒緊張者。消化慢、易腹脹 少吃豆類、甜食除了藥物治療外,平時根據症狀的不同,宜選擇不一樣的飲食。柑橘類、奇異果、蔬果汁等屬性寒涼,體質虛寒者應少吃,煮菜時可加入生薑末拌炒,有溫暖腸胃、促進消化的效果。消化慢、易腹脹者應少吃容易刺激腸胃的咖啡、酒精、茶類,以及容易產氣的豆類、或減慢胃排空速度的甜食。如案例患者,應採取低油飲食,避開奶油製品、糕餅、肥肉、巧克力、堅果等。治療慢性腹瀉找出原因,持續不間斷治療,都可有效控制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主婦易有「媽媽手」 簡單拍打解痠痛

主婦易有「媽媽手」 簡單拍打解痠痛#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對於新手媽媽來說,精神壓力及睡眠不足已是可怕的夢魘,要是經脈瘀堵造成媽媽手、荷爾蒙失調,就可能將自己逼到崩潰邊緣。這裡痠那裡疼的家庭主婦,焦慮、失眠、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內分泌失調,長年困擾一應紓解。媽媽手是家庭主婦的健康大忌家庭主婦的健康問題,首先可從「媽媽手」談起。對於新手媽媽來說,精神壓力及睡眠不足已是可怕的夢魘,平常還要做家事、照顧小孩,莫不感到暈頭轉向。假使有些小孩習慣性地依賴媽媽,拉長抱小孩的時間,手部肌肉用力過度,造成「媽媽手」之類的症狀。若從經絡來加以觀察,媽媽們擁抱小孩時,最常用到肱橈肌、前臂和上臂這部分,長期下來累積疲勞感,忙碌的媽媽們並沒有時間好好休息,只好略過適度的拉筋舒緩,導致肺經、肺經、大拇指、手腕關節處都產生瘀堵,開始感到手部痠疼。三焦經瘀堵 導致荷爾蒙失調有些媽媽的賀爾蒙失調問題,主要在於長期睡眠不足,半夜無法好好安眠,需要隨時起身照顧孩子,幫小孩蓋被子、餵奶、換尿布等,所以位於背部的三焦經(從上肩處與手肘、手臂後側連成一條)瘀堵嚴重。這些照三餐上演的大小煩事,可能就會將媽媽們逼到崩潰邊緣!三焦經與內分泌、荷爾蒙息息相關,與肝經、膽經都是人體重要排毒經絡。少陽膽經和三焦經在肩頸的「肩井穴」交會,如果三焦經堵住了,又沒有得到適當的休息,氣血循環變差,自然打亂賀爾蒙的正常代謝。此時,可以藉由拍打三焦經,排除毒痧、清除瘀積,提升排毒能力,就能改善媽媽們的健康大忌。(本文摘自/拍毒聖經:破解五大族群健康困擾的拍打排毒/博思智庫)

排便不順別猛用力 中醫來解「秘」

排便不順別猛用力 中醫來解「秘」#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的排便正常嗎?很多人有便秘困擾,所排的便便是又臭又硬;千萬別小看每天的排便狀況,這其中可是透露著你的健康情形。臨床上,中醫師在問診時必察二便,會從日常排便狀況來診斷疾病。對於便秘時有可能出現的健康危機,以及應該要如何治療,傳統中醫可是有一套良方。大腸是「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排大便需要有時間中醫認為便秘是因為什麼造成的呢?中醫師李深浦表示,人有大便和小便,大便是半固體狀態,小便是液體,大腸是「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至於半固體的大便會造成便秘,不只是大便硬而大不出來,往往是因為對排便認知不夠,不了解排大便不同於小便,是需要有時間的,排大便要耐心等待五至十分鐘。精神緊張會導致胃腸蠕動不正常 大腸傳導機能變差李深浦醫師解釋,現代人常精神緊張,導致胃腸蠕動不正常,大腸傳導機能變差,腸子中的食物停滯不流動,以及水份吸收較乾,發酵產生的熱量不好,水份留在大腸中變少,大便就會變硬;再加上沒有耐心放鬆去排便,就可能因為排便很緊張用力,而造成痔瘡、脫肛,血管充血與出血,而且排便用內力,可能影響腦血管導致腦出血,因此要切記排大便不要猛用力。大腸與肺互為表裡 大腸燥金產氣 要經常補充水分此外,李深浦醫師指出,由於大腸是水分變成氣體之處,所以要經常喝水;然而,有人因為利尿太厲害,也會使大腸水分減少,由於人體調節是氣化,大腸與肺是相為表裡,肺會調節大腸水分,大腸會調節肺的氣,肺是金生水,大腸是燥金產生氣,所以呼吸不順暢,是與大腸產生的氣不足有關。排便藥應保持大腸水分 使糞便不要太乾與太硬人的大腸產生的氣要足,才能對抗地心引力;李深浦醫師說明,氣足身體才會輕,氣不足就會身體沈重,就容易沒有體力且很累,所以不要只看排便,而是要看整體氣化,由於服用排便藥會消耗體氣,因此吃排便藥,還要有輔導水氣上升的藥,保持大腸水分,才能使糞便不要太乾與太硬。適當放鬆藉由呼吸調氣 選擇幫助大腸氣化藥物然而,一般人生活緊張,就更加使得「傳導之官」很緊張,李深浦醫師強調,因為大腸與小腸隨時要蠕動,緊張使蠕動不正常,所以要懂得休息與放鬆,適當的放鬆藉由呼吸調氣,至於要吃藥來排便,則要選擇能幫助大腸氣化的藥物,大腸蠕動與水分的保養,身體才不會衰弱,大腸氣足才耐得住緊張,才不會有痔瘡與便秘,否則就無法使大腸有穩定的水分代謝。平常飲食不偏食 多蔬菜纖維才易排便至於平常飲食應該吃些什麼來幫助排便呢?李深浦醫師建議,在飲食上則是不要偏食,並應多蔬菜;小腸是吸收營養,而大腸則是飲食中要有渣,所以大腸需要有很多纖維,有纖維可使大腸中有氣體,含水量充足,才會使大腸排便順暢,若是渣不夠,就不易排便。(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幼兒初期發熱、畏寒 艾灸5穴道舒緩

幼兒初期發熱、畏寒 艾灸5穴道舒緩#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小兒發熱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熱無汗、怕冷、鼻流清涕、頭痛、身痛、高熱、嗜睡等。發病前多有徵兆,所以平時要時刻關注兒童的狀態,如果能在發熱早期艾灸退熱要穴──大椎穴,讓孩子微微出汗,一次即可治癒。灸法:以艾條懸灸效果為最好,每穴10到15分鐘,每天艾灸1次,直至症狀有所緩解。1. 大椎穴-疏風散寒,解表退熱/定位:在項背部脊柱區,第7 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取穴:正坐,手放在脖子後,此穴在低頭時最高隆起處骨頭的下方。多學一點:手足三陽經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2. 合谷穴-解表散寒/定位:在手背,第1、第2 掌骨之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取穴:一手輕握拳,拇指、食指輕觸,另一手握拳外,拇指指腹垂直下壓,即是合谷穴。多學一點:大腸經氣血會聚於此。小兒發熱伴有煩躁不安、昏睡,加灸中衝穴定位: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點。取穴: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取穴。多學一點:本經之氣,中道而行,直達手中指之端,故名中衝。小兒發熱伴有腹脹,加灸關衝穴定位:在手指,第4指末節尺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取穴:在沿手無名指指甲底部與側緣引線的交點處。多學一點:關,通「彎」,指無名指;衝,衝要。經氣由此湧出,沿經上行。小兒發熱伴有感冒症狀,加灸外關穴定位:在前臂外側,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取穴:抬臂俯掌,掌腕背橫紋中點直上3橫指,位於前臂兩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多學一點:本穴與內關穴相對,因名「外關」。首次灸注意:觀察幼童出汗情況,避免虛脫,以微微出汗為度,並適時補充水分(可適量加鹽),灸後要喝溫水。(本文摘自/零基礎學艾灸/大是文化)

食慾不振 內關穴、足三里穴能緩解

食慾不振 內關穴、足三里穴能緩解#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食欲不振的人沒有吃飯的欲望,或每餐食量很少,多消瘦,神疲乏力,可能由於急慢性胃炎、胃癌、肝炎、肝硬化等原因引起。平時可灸內關穴、足三里穴調理脾胃功能,也可加灸中脘穴。艾草茶有溫中的功效,可以常喝。灸法:急症發作時推薦使用艾條懸灸,快速緩解症狀,日常保健時用艾粒直接灸或灸盒溫灸,療效持續穩健。懸灸每穴10到15分鐘,直接灸每穴3或5壯,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1)內關穴-寬胸理氣/定位: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屈肘微握拳,從腕橫紋向上3 橫指,位於兩條索狀筋之間,即內關穴。多學一點: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別入手少陽三焦經,能療心胸腹中諸疾。2)足三里穴-生發胃氣,燥化脾濕/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犢鼻穴與解溪穴的連線上。取穴:膝關節彎曲成直角,足三里位於外側膝蓋骨下方的凹陷,再往下4橫指處。多學一點:善補胃氣不足,除寒消脹、降逆和胃,能升陽益胃。 首次灸注意:艾灸足量,可促進胃腸蠕動,灸後常有饑餓感,這表明胃腸功能開始恢復正常。在此階段飲食適宜清淡、規律,不宜吃葷食。(本文摘自/零基礎學艾灸/大是文化)

艾灸前中後須知 養生去病不出錯

艾灸前中後須知 養生去病不出錯#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許多人在接觸艾灸時,一定會有這些問題:什麼時間灸比較好?生病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方法嗎?結束治療後,可以馬上洗澡嗎?只要閱讀下列注意事項,能讓你事半功倍,第一次艾灸就成功。晚上、暴雨不宜艾灸艾灸前,注意施灸的時間。在一般情況下,通常會選擇白天做,晚上不宜艾灸,但有些病症要靈活變通,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在飯前空腹時和飯後立即施灸。灸前不宜大怒、大喜、大悲。暴雨、雷電等惡劣天氣不宜艾灸。如果灸神闕穴(肚臍),在灸之前,要用棉花棒沾溫水清潔。艾灸時注意環境溫度調節 小心火燭艾灸中施灸者應寧神靜志,不宜談論會耗神的事,也不要玩手機、看書等。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炷移動偏離穴位,徒傷皮肉、浪費時間。患者應保持心情愉悅,可以聆聽古琴等音樂。施灸的環境應舒適、安靜,避免外界打擾。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配合艾灸的需要調整動作,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盡量找準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注意艾灸過程中排煙。因施灸時會露出皮膚,在冬季要保暖,而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現在的衣服很多都是化纖、羽絨等質地,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防止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如果需要熄滅,可放置在鐵盒中悶滅。掌握施灸的順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臉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臥、喝溫開水。艾灸腹部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腸蠕動、排氣等現象。艾灸後休息15分 4小時內不宜洗澡艾灸後,靜息15分鐘,注意保暖。灸後4小時內不宜洗澡。吃白粥、喝溫開水,不宜喝綠茶,宜喝艾草茶。要防止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如果已經破潰感染,建議使用優點消毒。調理期間(尤其有慢性疾患的患者)建議獨臥、禁慾。飲食起居有節,按時吃早飯,晚上11點之前務必入睡。艾灸期間,切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過饑或過飽,保持心情愉悅,宜素食。艾灸後的排病反應一般來說,若沒有其他誘因或非身體疲勞的情況下,艾灸後出現排病反應,是體內病邪通過其他出口排出體外的表現。中醫利用人體的本能來對抗病邪,體內的正氣和病邪之氣交戰,把邪氣祛除出去,這才有了「排病」一說。排病反應會因為病因不同,而出現不一樣的症狀,在治療期間每出現一種排病反應,體內就會減少一種病邪,所以患者不要過分擔心,順其自然就好。(本文摘自/零基礎學艾灸/大是文化)

春宜養肝 中醫師的春季養生5撇步

春宜養肝 中醫師的春季養生5撇步#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天正值萬物生命力最旺盛之際,養生重點要順應春天「陽氣初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按照中醫五行屬性,春屬木,與肝經相應,肝經主控人體的生長,所以春天是生物激素變化最旺盛的時候,此時就容易好發「肝」的病證,如精神疾病、高血壓、中風等。這就是為什麼「春宜養肝」,因為春季必須保持肝臟的生理功能,才能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春季應該怎麼養生呢?《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同時,春季注意調理起居飲食,也可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以下是五個重點提供給大家參考:(1)少發脾氣多微笑:儘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氣。研究發現,快樂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細胞。怒氣是古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動不動就想發脾氣的人,易使肝受損。(2)多吃綠色蔬菜:春天肝氣旺盛,相對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飲食上仍以清淡為主。綠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補充冬季時攝取不足的部分。(3) 保暖工作不可少:春天因氣候變化大,加上陽光普照,常讓人忽略初春的善變與寒冷。因此衣著最好慢慢減少,不要一下換上夏季的衣物,尤其老人家外出時最好多加一件背心。(4) 早睡早起身體好:早起運動、舒筋活絡也是養護肝臟的方法之一。 教大家一個簡單的呼吸調節法:靜靜坐下或站定,全神關注在呼吸調節中,慢慢一點一點用鼻子吸氣、吐氣,並重複數次。藉由簡單的深呼吸可以排除體內積熱,讓身體重新獲得能量。(5)滋陰潛陽清肝火:飲食上以具有滋陰潛陽、清肝降火的食品為主。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像是菠菜具有滋陰潤燥、疏肝養血的作用。所以菠菜豬肝湯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可養護肝臟、疏理肝氣。另外,由於此節氣空氣中的濕氣和過敏原增加,過敏性的疾病也會增多,像是皮膚容易出現發癢和濕疹,或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病情也可能會加重;加上體內血氣旺盛,易於上火,容易有眼壓升高,結膜充血的現象,本身有過敏性體質(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的患者也要特別注意。(本文由郭大維中醫師提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久坐肩痛、手肘痛 按壓肺經穴道紓緩

久坐肩痛、手肘痛 按壓肺經穴道紓緩#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肺司呼吸,主表和皮毛,主導全身的氣、血、水的運行。肺經雖然只有十一個穴位,因為肺功能強大,每個經穴也武藝高強。● 雲門穴:胸前壁外上方,胸大肌與三角肌之間凹陷處。取穴法:在肩膀內側,從圓圓的肱骨頭向胸部平行滑動,就在鎖骨下方的凹陷處。雲出天氣,天氣通於肺,古人認為雲門穴就是肺氣所出的門戶。按摩此穴可以疏通肺經,增強肺臟機能,也可以改善肩膀痛。● 孔最穴:尺澤與太淵的連線,腕橫紋上7寸處(腕關節到肘關節共12寸)。取穴法:在手臂內側前線,用另一手的拇指從腕關節向肘關節推進,約在手臂1/2 以上的位置,會感覺拇指下的肌肉開始變寬大,就是孔最穴。孔最穴是肺經的郄穴。每條經的郄穴都善於治療所屬臟腑經絡的急性發炎疼痛。在甦醒三部曲的首部曲是肺接受來自肝經淨化過的氣血,肺臟「以身試法」用自己的嬌性檢測品質。若有不淨的氣血,肺會反應在寅時咳嗽,也會反應在孔最穴附近,警告身體「異形入侵」要趕緊處理,否則將會導致嚴重後果。● 少商穴:在拇指末稍的橈側,指甲根旁約一分處。少商是井穴。井穴都位在手腳末梢,人體有十二條經絡就十二個井穴,刺激性很強,是急救的要穴,常用在高燒、昏迷等情況,可以退燒,開竅醒神。在甦醒三部曲第三部是寅始,少商穴正是喚醒的要穴,昏沉時刻可以手掐穴以醒神。少商是肺經井穴,對於急性咽喉痛,聲啞難出,無法吞嚥的急症,少商放血很有效。● 魚際穴:拇指本節後凹陷處,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即大魚際肌肉上),赤白肉際。本穴在手掌內面,第一掌骨靠近食指的方向(橈側),掌骨邊緣,掐下去非常痠脹痛才是喔。肺主咽喉,魚際穴可以快速舒緩喉嚨緊縮、乾癢、頻頻咳嗽的狀況,按壓就有效。● 太淵穴:在腕關節的橫紋橈側,橈動脈跳動處。太淵穴因為在動脈跳動處,中醫稱為「脈會」,可以調節心律。但因為在血管上,不好按摩,可以選用跟它一筋之隔的陽溪穴(大腸經)。太淵穴對於牙痛有特效,臨床上我們用來治療各式各樣的牙痛,效果不錯。部分病人因為牙組織嚴重損傷,必須前去牙科治療前,我們會在太淵穴埋針,減緩牙痛感。若是拔牙,當麻藥退去後,太淵穴可以持續發揮緩解疼痛的功效。● 尺澤穴:在肘關節的橫紋外側,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尺澤穴是肺經中最能補水的「水噹噹」穴位,水分不足的喉嚨乾癢、皮膚乾燥都很有效,揉按也可緩解肩膀痛。我們常在肘關節內側拔罐來清肺熱、退燒,還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肘關節內側的三條經絡都與心肺有關,長期使用電腦的人,手肘彎曲久了之後,氣血瘀滯,若能適時拔罐,一方面鬆解肘關節,一方面改善心肺功能,這也是之前流行在手肘拍痧的保健原理。(本文摘自/經絡解密/大塊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