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中醫調理 氣喘發作率降2成

中醫調理 氣喘發作率降2成#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歲的王小妹,新生兒期就飽受過敏性疾病的困擾,未滿月時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到3歲左右就開始出現鼻過敏的症狀,3歲半第一次氣喘發作,之後大約每半個月發作一次,沒發作時也倦怠頻咳,活力差,走路一下就會喘息咳嗽,夜間睡不好,脾氣暴躁。重感冒時會發作 頻咳偶發、鼻塞經半年中醫治療,發作頻率由半個月延長至2~3個月,發作率約降2成,目前僅有重感冒時會發作,夜間頻咳偶發,鼻塞、流鼻水少很多,氣喘的嚴重度,由中度持續性減輕為輕度間歇性,目前日常活動力正常,參加跑步、騎滑步車、溜直排輪運動都與正常小孩無異。產生過敏反應 發炎細胞的浸潤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王致中表示,氣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症反應,導因於呼吸道對環境中,各種不同刺激產生過敏反應,造成發炎細胞的浸潤,呼吸道黏膜腫脹與收縮,因而產生氣喘。白果、人參通暢鼻竅、補肺益氣氣喘急性發作期,中醫會用麻黃,貝母,桔梗以開宣肺氣,用石膏,黃芩,桑白皮降火止逆,杏仁,半夏肅降肺氣,以達到降逆平喘為主,緩解期則以桂枝湯,小青龍湯、辛夷,白芷,蒼耳子、百合,白果、人參等以達到通暢鼻竅、補肺益氣、溫肺散寒、潤肺化痰、補腎納氣,隨症加減應用以強化體質。少吃寒性食物 果汁、氣水、瓜果王致中醫師提醒,季節交換天氣轉涼,都是氣喘好發的時候,氣喘兒要小心保健。此外,也要少吃寒性食物,例如果汁、汽水、瓜果類等,並保持適當規律運動。單純使用中醫來控制氣喘,或以中醫輔助西醫治療氣喘,都可以讓症狀得到更大的緩解,也能強化身體的抵抗力,改善過敏體質,降低氣喘發作機率。

眼乾、嘴破 治免疫病中醫效果佳

眼乾、嘴破 治免疫病中醫效果佳#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免疫系統疾病在台灣一直是相當盛行的疾病,影響範圍從年輕人到老人皆有,輕者口乾、眼乾,重者心、腎皆有疾病,恐危及生命,大多數病人發病之後,以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控制的狀況下,症狀皆維持在輕到中程度,大部分可見乾燥、疼痛、眩暈等不一的症狀。關節腫痛、血小板過低、肝炎目前科學積極研究,許多的生物製劑對乾燥症症狀有良好改善,但仍有部分人症狀無法順利緩解尤其是疼痛,如紅斑性狼瘡的皮損(紅斑)、關節腫痛、腹瀉、便祕,貝塞氏症的反覆口破、關節痛等等,甚至如血小板過低、腎臟機能下降、肝炎等。類固醇致白血球減少、腎機能變差科學研究的確帶給臨床治療相當大的突破進展,過去使用類固醇治療常見的水牛肩、月亮臉,秋水仙素造成的白血球減少、腎臟機能變差等也一一的消失,仍有許多病人苦於免疫系統疾病帶來的症狀,以及長期必須服用藥物的困擾,中醫藥的調理,為病人帶來改變的契機。中醫調理 緩解免疫系統過度動作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張仁旭表示,中醫調理免疫疾病,是站在逐步緩解免疫系統過度動作,而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的角度來協助病人,治療過程中強調調理而非補身,當然藥物使用上,依病人身體虛弱的狀況,如類固醇的使用,也要控制在不傷害身體的範圍內。並且在治療過程,不斷發現相關新的可能中醫處理角度,張仁旭醫師強調,免疫系統疾病是相當多端複雜,牽涉的病理仍待積極的研究發現,中醫藥的介入處理,一定可以為病人帶來福音。

抓寶視茫茫 中醫調理挽救

抓寶視茫茫 中醫調理挽救#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32歲李姓女患者,家族中有弱視遺傳因子,從高二開始覺得視野變小,隨著年紀增長也更嚴重,東撞西碰的情形越來越頻繁,常常造成自己受傷或物品損壞,東西掉落,即便掉在腳邊、低頭尋找也無法發現物品,常要前後移動腳步才有辦法發現物品,到了晚上在微弱燈光下幾乎是看不到的,後來也被朋友指出跟人講話時都不看著對方,才驚覺還發生斜視情形,經常眼球往旁邊飄過去而不自知。體質有影響視力因素 加上用眼過度患者曾到住家附近眼科看診,僅被診斷為夜盲症,也沒有固定回診檢查,只有在眼睛不舒服時才就醫,但症狀隨著年紀越來越嚴重,而後至醫院中醫科就醫,醫師進行望聞問切四診後,發現患者肝腎不足伴有氣虛情形,此現象可說患者本身體質就存在有影響視力的因素;加上因高中時期開始用眼過度,使得氣血無法上達於頭面五官,導致患者目前狀況。針灸中藥並進 每周約2~3次醫師使用針灸與中藥並進的治療方式,每周約2~3次,每次約30~40分鐘針灸治療,並同時就患者本身體質問題,調配滋肝補腎等明目藥物,如六味地黃丸加減,以及補氣養血藥,如益氣聰明湯加減何首烏、五味子、枸杞子等使用,經半年多的治療後,目前患者的視野範圍已增進許多,同時夜盲及斜視的情況也明顯改善。長時間使用3C 視力提早老化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蘇永玄指出,現代人生活普遍依賴及過度長時間使用3C產品,因而造成許多視力提早老化或受損的情形,倘若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眼睛疾病可能很快就會找上門,尤其最近抓精靈的遊戲風靡全台,民眾更要特別注意眼睛的保健。決明子、菊花、枸杞、黃耆飲食保健方面,可在飲食中多補充紅蘿蔔、綠色蔬菜、魚肝油等富含維生素 A的食物,平時也可用決明子、菊花、枸杞、黃耆等,各三錢以1000CC熱開水沖泡,五分鐘後撈起藥材放涼當平時茶飲,如腸胃不適者,可酌加紅棗或甘草補氣和中。

膽結石有F4 中醫師教導如何預防

膽結石有F4 中醫師教導如何預防#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五十多歲中年女子,因為膽結石去醫院手術切除膽囊,結果竟然因為感染,必須要進一步切除膽管以及部份肝臟,其實,有很多民眾是在健檢時,經由超音波發現有膽結石,這時可以中醫藥治療,能控制病況,預防膽結石更加嚴重。 好發於F4:女性+肥胖+40歲以上+生產多中醫師吳建東表示,膽結石有所謂的「F4」,也就是好發於女性(Female)、肥胖(Fat)、40歲以上(Forty),以及生產多(Fertile)者,然而,會出現膽結石和個人體質有很大的關係,往往是同一家人吃的都一樣,但是卻有人就特別會有膽結石。 膽汁濃縮成塊形成膽結石傳統中醫認為,會有膽結石是因為排洩差以及氣化不足所造成;吳建東醫師指出,膽結石病人往往因為血液中的水分排不出去,膽汁分泌不良,使得膽囊中有太多膽汁沒有力氣排出去,導致膽汁濃縮成塊狀,就形成了膽結石。 燥性體質+虛性體質 療法各不相同吳建東醫師進一步指出,尤其是偏燥性體質,水分不足,體內水氣不夠,因此應以中藥來健胃整腸,以及疏肝解鬱,化濕排石;至於若是虛性體質,則是因為氣血不足,因此要用活血化瘀藥。 預防方法:少油+少冰+多運動另外,吳建東醫師建議,要預防膽結石,在平常飲食上不可吃太油,高脂肪食物少吃,冰也要少吃,否則會使得消化代謝變差,腸胃消化沒力,進而會使膽汁排出不順,而且要多運動,運動也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中醫4療法 跟痠痛說拜拜

中醫4療法 跟痠痛說拜拜#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些病人的肌肉關節時常紅、腫、熱、痛,需要冰敷才能緩解,最常見的症狀是痛風發作造成的關節炎,若吹到風關節會有尖銳刺痛感,還有老人家因為肌肉關節的退化,造成長期的背、腰、膝蓋無力、不耐久站,有些痠痛好發冬季,肌肉關節觸摸冰冷,這種痠痛最常見的症狀是退化性關節炎,搬重物時不慎閃到腰,造成急性腰痛而不能彎腰挺身,局部不耐按壓等情形。內服外敷 有效減緩痠痛中醫在痠痛治法上,會依患者病症以熱敷、冰敷、補法、針灸4種主要方式來解決痠痛,用溫熱性質的內服藥或外用藥加以治療,再用寒涼性質的內服藥或外用藥加以治療,使用補法,滋補肝腎,強筋健骨,痠痛才會緩解,使用針灸,針對患部消炎止痛,患者才會舒服,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啟光指出,除了針灸、推拿、內服藥外,以下這幾種外用藥也可供選擇:1)    痠痛噴劑/使用時,針對患處按壓2至3下,藥液均勻分佈於皮膚,對於運動員或從事戶外活動的人而言,較實用,使用時可快速的產生冰涼止痛的效果,而冰涼感消退後會有溫熱舒暢的感覺,缺點是藥效無法持久,需反覆使用。2)    痠痛軟膏/痠痛軟膏的成分與痠痛噴劑相近,改以乳霜或軟膏為基劑,親膚性高,使用後易於敷於體表,且藥效比噴劑持久,對於須按摩推拿肌肉痠痛的患者而言是不錯的選擇。3) 藥貼布/藥貼布可分為辛涼和辛溫2種,辛涼性的藥貼布適用於紅、腫、痛明顯痠痛,辛溫性的藥貼布適用於局部水腫、冰冷或是冬日易發的痠痛,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舒緩僵硬的肌肉,不管是何種的藥貼布,每日貼的時間皆不要超過6小時,避免引起皮膚過敏。4) 水性貼布/水性貼布對皮膚的刺激性較低,是兒童或皮膚敏感患者的最佳選擇,水性貼布的黏性較差,容易脫落,若使用於關節處,需用網套加以固定。  

「熱者寒之」 中醫解熱芳香療法

「熱者寒之」 中醫解熱芳香療法#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灣過了端午節之後,就進入夏季天氣特別熱,端午節傳統習俗包括門口插艾葉、隨身佩帶香囊等,衛福部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林慶鐘表示,這其實是古代的「防疫措施」,和現在流行的芳香療法有以曲同工之妙,夏季的高溫及潮濕,特別適合病毒細菌及蚊蟲的生長,腸病毒、腦膜炎多,加上食物容易腐敗產生腸胃炎,還有高溫下人也容易中暑,因此在端午節過後,運用中醫藥來養生保健,顯的格外重要。 端午節後容易中暑、發燒、下痢,是感染「熱病」,中醫需採「熱者寒之」用芳香辛涼怯濕熱,和現在流行的芳香療法道理相通,佩香囊和插艾葉,其實就是防治驅除蚊蠅,香囊裡頭裝檀香木及少量雄黃,佩帶在身上或懸在床頭,因為檀香的功用因有揮發油可以調脾胃、芳香行氣止痛,可以改善因暑熱所引起的食欲減低症狀。石菖蒲、艾葉、香茅草 可驅逐瘴氣石菖蒲和艾葉和香茅草,因為這三者都含揮發油,有驅逐瘴氣的作用,坊間有人變成插榕樹枝避邪,但無揮發油的效果,至於中暑的自助方式,中暑輕症初覺頭痛昏沈噁心,應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並建議刮痧或扭痧,刮痧時在患者的頸項或背上或胸前,刮出瘀斑出痧,扭痧則用食指中指彎曲當夾子,在患者的鼻樑上連扭數十次,使鼻樑上的皮膚出痧。這兩種方法,均能刺激並加速血液循環,使皮膚的表面血管擴張,發散鬱積在體內不良邪氣。這是民間的傳統療法,對於輕症中暑有幫助效果,當然真的生病,是要看醫生的,以免誤病。

乳癌術後潮熱又水腫 針灸助改善

乳癌術後潮熱又水腫 針灸助改善#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1歲的許女士,長期工作緊張壓力大,一年前在健檢時發現左側乳房左上方有3顆約1.5公分左右的腫瘤,屬於HER2陽性,經過了手術、化療。術後恢復良好,仍有潮熱、失眠、水腫及眼睛乾澀等狀況,於是到台南市立醫院尋求中醫治療,經過數週的調理,症狀改善,更有勇氣進行接下來的放療旅程。台灣,每46.6分鐘就有一人罹患乳癌。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郭祐睿醫師指出,中醫治療乳癌時機為手術前:調理身體,固本為主;手術後:改善淋巴水腫、僵硬;荷爾蒙療法之後:潮熱、盜汗、疲倦、失眠、易怒、月經布條、陰道萎縮乾澀。患者常因放化療的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中醫建議可配合針灸或無痛雷射針灸,針對太衝、太溪、三陰交、血海等穴位刺激,改善乳癌患者潮熱、失眠及更年期相關不適症狀。針灸+食療 中西醫併治乳癌效果佳郭祐睿醫師指出,中醫藥治療癌症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學證據。有論文證實薑黃是強抗氧化劑及抗發炎藥;川芎及酸棗仁含有阿魏酸,具有強的抗氧化力,可以抑制癌症;黃耆中的黃耆多醣,可以增強免疫力、降低放化療後的疲倦感。另外,在日常的飲食方面,中醫師會針對不同體質提供建議,並可以食用咖哩、葡萄、藻類、洋蔥、魚油、亞麻仁等食物,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中醫的「無毒抗癌療法」,透過辨證後使用,就能降低術後及放化療副作用,藉此提高生活品質,甚至進而治療癌症。

男一說話就狂咳竟是氣喘 中醫調理解套

男一說話就狂咳竟是氣喘 中醫調理解套#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60歲的陳伯伯經常說沒幾句話就一直咳嗽,剛開始只是感冒喉嚨痛吃西藥就不痛了,但是到後來卻越來越嚴重,半夜咳嗽時還發出咻咻聲,持續1年多才就醫,初次就診時,面色慘白略帶倦容,經檢查確診為氣喘,今年初霸王級寒流來的時候就更加胸悶呼吸困難,每次呼吸都得用力聳肩,須要馬上使用吸入劑才能緩解。陳伯伯經過中藥及三九貼調理後,雖然碰到氣候轉變也比較不會發作,終於可以安心睡個好覺!兒童氣喘盛行率增10倍 首要遠離過敏原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楊俊奎醫師指出,氣喘是一種由免疫系統發動的呼吸道疾病,接觸到過敏原後會造成急性支氣管收縮,並伴隨著氣道發炎現象。台灣30多年來兒童氣喘病盛行率增加了10倍以上,達到平均每5個兒童就有1個可能有氣喘病,盛行率需要國人高度注意。引起氣喘的原因相當多,大致分為過敏性與非過敏性,前者為過敏原引起的,包括空氣中的過敏原,如最常見的是塵螨、黴菌、寵物的毛,及PM2.5等,或食物過敏原,常見的有牛奶、蛋、貝殼類海鮮、魚、巧克力等;而非過敏性氣喘的病患在氣候、環境溫度、濕度的改變下受到刺激,例如開始下雨或是變冷時就會有明顯的症狀。在治療上,首要當然是遠離過敏原,並增強身體排除過敏原的能力,且進一步加強身體循環來適應溫度、濕度的改變。中醫治療 寒、熱不同方中醫認為氣喘是宿痰內伏於肺,與遺傳、體質、環境、感冒、飲食、勞倦等因素有關。多為肺、脾、腎三臟陽氣虛損,臨床上發作期分為寒喘與熱喘,若屬於寒喘,患者會出現面色蒼白、痰聲清澈、四肢冰冷等症狀,可用「小青龍湯」,飲食就應避免冷飲、橘子、瓜類等寒性食物;若有便祕情形,且唇紅、面紅、痰聲重濁等現象,就屬於熱喘體質,可用「麻杏石甘湯」來治療,像是烤、炸、辣、麻油雞等刺激性食物就應特別避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