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補

冬補護胃宜漸進,「這2類人」切記避免養生變傷身

冬補護胃宜漸進,「這2類人」切記避免養生變傷身#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立冬將近,民眾也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大補等作為「補冬」,但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提醒,同一道藥膳,有些人吃覺得滋補,有些人吃卻會吃出毛病!一名門診案例本身有甲狀腺腫瘤的病史,個性容易緊張、常感覺燥熱,這次就診時表示近一週長了許多大顆色紅的疔瘡,而且睡眠不穩一直作夢,一問之下,原來這些症狀是吃了養生大補鍋後出現的。身體「外寒內熱」 冬令溫補應循序漸進梁祐爾解釋,冬季人體消化機能活躍,胃液分泌增加、食量大增,最適合飲食調理。但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殊不知,現代人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體質產生「外寒內熱」的變化,若大肆助陽,便會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的症狀。因此,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冬補首重脾胃 消化好營養才能吸收梁祐爾強調,消化好,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補了只是加重胃腸系統的負擔,甚至產生腹脹、胃痛、拉肚子的不適。天氣低溫會刺激胃酸,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於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推薦想食補的民眾可飲用四神湯,對於滋陰補脾、厚實腸胃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搭配甘潤生津食材 適用各種體質進補梁祐爾提醒以下兩類體質的民眾,進補時尤其需要謹慎: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容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常覺燥熱,舌頭細瘦加上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或是肥胖、飲食油膩、臉容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的體質。皆可用清補、通補的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的食材,例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等,痰濕重則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秋冬交替之際,氣溫變化大,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的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之品,但切記過度燥熱,宜搭配滋陰、助消化、補腎,以助養藏。同時還需要注意保暖避寒、休養生息,適當的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並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方有益於養生保健。

冬令進補 這些藥和補品不能一起吃

冬令進補 這些藥和補品不能一起吃#食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夜漸長,冷風陣陣,再加上後疫情時期,許多民眾怕冬季疫情再度捲土襲來,想必已開始大啖暖呼呼且滋養心神的食補料理,有些民眾甚至是天天吃,藉此增強免疫力,調養身體。藥食同源是華人社會常見的飲食文化,國人常會將中藥材添加在膳食或菜餚中。冬季常見的食補料理中,大多會加入薑、當歸或黃耆等中藥材,做為調養身體之用,像是當歸有活血作用,黃耆能補氣、調節免疫功能。為保障民眾食用安全,衛福部公告「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的中藥材」,例如生薑、山藥和枸杞,民眾可在賣場或超市購買,直接做為食材使用;而人參跟黃耆則屬於「可供食品使用原料的藥材」,可酌量添加在料理中,僅做為調味輔助之用,不得單一原料使用。不過民眾常忽略這些常見中藥材的使用風險,哪些西藥會與中藥產生交互作用?要如何運用、搭配食材與中藥材?才能兼顧養生又能吃得安心,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以下三大眉角:眉角1:留意正在服用的慢性病藥物慢性病患使用藥食兩用食材前,要留意使用中的藥品或保健類食品及考量自身疾病。例如服用心臟用藥(如digoxin)或降血壓藥-利尿劑(如spironolactone、amiloride、furosemide和hydrochlorothiazide等),若同時食用含甘草的料理,較容易因低血鉀而增加西藥的毒性,或減低降血壓藥的療效;其中furosemide與人參併用則可能會降低利尿效果。另一類降血壓藥品-鈣離子阻斷劑(如nifedipine)與人參併用,恐會提高西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至於服用降血糖藥(如glyburide和glimepiride),併用甘草後,可能會影響血糖控制;併用黃耆、山藥等藥材時,宜注意可能會有增強降血糖的作用。常見的抗凝血藥品(如warfarin)也避免與當歸、生薑和丹參等藥材併用,曾有文獻指出當歸成分中包含香豆素((coumarin),具有類似西藥的藥理作用,若長期服用可能會增加抗凝血作用,增加出血風險。此外,使用抗血小板藥品(如aspirin和clopidogrel),長期使用當歸、川芎時,則會加重抗凝血作用,提高出血風險的不良反應。建議服用上述藥品者,應留意食用含有中藥材的料理,了解潛藏的交互作用風險。眉角2:適量攝取食補湯、肉類或沾醬食補湯除了中藥材外,很多人會加入酒、肉類、蔬菜、加工食品或菇類烹調,再配上調味的醬汁,非常美味可口。但美食當下,暗藏許多健康風險。像是食用過量含有酒的食品,容易增加駕駛或操作機械的危險。有些湯頭多為高鈉、高油脂,搭配鹽分高的調味醬,補湯太油太鹹,一餐吃下來熱量不可小覷,易增加身體額外負擔;若過量攝取恐不利三高、腎臟病和痛風患者控制病情。因此在進補時,宜酌量攝取肉類和油脂,選擇少油、低鹽、少加工及高纖維的食材。眉角3:食補前諮詢醫療專業人員食補是冬季常見的料理,但吃補也得補對時機與體質。例如孕婦、三高、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患者等,宜先詢問中醫師或西醫師,經過專業評估,確認藥物交互作用及辨明體質後,再調配食用適合的食品,盡量不要自行選用或購買中藥材補身;若有身體不適(如感冒、腸胃不適)或正逢生理期,也不宜進行食補,以免出現反效果或補過頭,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建議民眾生病時宜先詢問醫師或就醫治療,切勿以為食補可以治療疾病,因而錯失治療時機。

食補保健康 黑白木耳功效與挑選方式

食補保健康 黑白木耳功效與挑選方式#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木耳有利於人體的健康,口感細滑有嚼勁的黑木耳被稱為身體的清道夫,白木耳則是價格親民的平民燕窩,都是人們熟知的養生食物,用它們入菜,別有一番風味。但不肖商人為了讓賣相更好,會做一些對人體不利的『加工』,下手購買前如何挑選,是烹調出安全又營養的重點喔!有平民燕窩之稱的白木耳功效白木耳又稱銀耳,燉煮之後的口感與燕窩相去不遠,以白木耳替代燕窩,不但口感接近,且價格親民許多,因此被稱為「平民燕窩」。白木耳是一種膠質菇類,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胺基酸以及多醣體,具潤肺、滋潤肌膚、鎮咳、便祕效果,保健功效能增強免疫力、保健腸道、降低膽固醇、穩定血糖和養顏美容!挑乾貨白木耳的4大重點大部分乾燥白木耳來自中國大陸,為了避免選購到走私、農藥殘留超標等劣質品,建議向信任的店家購買,並且盡量不要選擇散裝、沒有明確標示的產品。1、不要選購顏色過白的:正常的乾燥白木耳帶點淺黃喔!2、選購整朵勿破碎:乾燥白木耳看來像盛開的牡丹花,且要注意底部是否有無變綠或發白的黴菌。3、選購沒有刺鼻化學藥水味:劣質的白木耳可能殘留二氧化硫和雙氧水,聞得到明顯的刺鼻味。4、摸觸感:優質干銀耳質感柔韌,不易於斷裂。有素中之王的黑木耳功效因科技進步,台灣的黑木耳大多是太空包栽培較多,春夏秋冬四季皆可種植!黑木耳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膠質等,有「素中之葷」、「素中之王」、「植物性燕窩」的稱號。黑木耳含鐵量比菠菜高出20倍 是天然的補血菜!每100克黑木耳中含鐵185毫克,比綠葉蔬菜中含鐵量最高的菠菜還要高出20倍,比動物性食品中含鐵量最高的豬肝也高出約七倍,是各種葷素食品中含鐵量最多的。此外,黑木耳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維生素、粗纖維以及多種胺基酸,其中蛋白質含量和肉類相當,鈣是肉類的20倍,維生素B2 是蔬菜的十倍以上。醫學研究證明,它還具有益氣強身、滋腎養胃、活血等功能,它能抗血凝、抗血栓、降血脂、降低血黏度、軟化血管,使血液流動順暢,減少心血管病發生。挑選新鮮黑木耳的3大重點1、觀察外觀:未水洗過的黑木耳,正面有一層粉狀霧面的孢子,背面布滿灰色絨毛,且孢子與絨毛越多越密集,表示木耳越健康。另,健康的黑木耳蒂頭是白色的,若是蒂頭發黑表示生病了。2、摸觸感:木耳的吸水力及含水量極佳,品質好的黑木耳有點厚度且彈性佳,選購時可以壓摺看看,容易一壓就破裂的黑木耳,可能吸了過多的水。3、聞味道:挑選乾木耳,要聞一下味道,若有加化學劑的怪味,千萬不要購買。泡發的黑木耳,若出現黏黏軟軟像鼻涕一樣,或出現不好聞的味道,千萬別勉強吃下肚!有些人不宜食用黑木耳黑白木耳皆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糖體」物質,豐富的纖維素能促進胃腸蠕動、防止便秘,有利於體內大便中有毒物質的及時清除和排出。特別是有便秘習慣的老年人,若食用黑白木耳,對預防多種老年疾病、抗癌防癌、延緩衰老都有良好的效果。不過白木耳屬性偏涼,食用過量可能會造成腹瀉等症狀,易腹瀉者、有凝血問題的人、手術前後、拔牙前後的人和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食用黑木耳喔!

夏季也能吃雞湯!清補涼雞煲湯穩心神

夏季也能吃雞湯!清補涼雞煲湯穩心神#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酷暑難耐的夏天容易累積疲勞。因為暑熱而感到揮之不去的沉重與倦怠感,其實源自於「脾」的機能低落。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形,此時食用的藥膳需將自梅雨時節開始累積於體內的濕氣逼出來,為自己的消化器官增加體力,方可預防夏季倦怠的情形。此外,酷熱的天氣也會為五臟中的「心」帶來更多負擔,因此也可在食物中多下功夫,幫助清熱並穩定心神。清補涼雞煲湯 材料(2 人分)清補涼 … 100g冬瓜 … 200g雞腿肉 … 180g生薑片 … 2 片水 … 2ℓ鹽 … 適量胡椒 … 少許 製作方式1 將清補涼泡水30 分鐘左右。2 將冬瓜與雞腿肉切成一口大小。3 在鍋中加水煮至沸騰,放入雞腿肉與生薑片,一面以中火煮約30 分鐘一面將浮渣撈掉。加入清補涼後以小火續煮30 分鐘。放入冬瓜煮至熟軟後加鹽、胡椒調味即可。藥食補帖「清補涼」是香港自古以來傳承的夏季養生湯的補方。當中含有玉竹、沙參、薏仁、百合根、龍眼肉、芡實(雞頭蓮的果實)、蓮子(蓮花的果實)、淮山(山藥)、紅棗(大棗)等乾貨,通常會與豬肉或冬瓜一起加水煮湯。香港的夏天相當悶熱,為了去除淤積在體內的熱氣與暑氣、滋潤乾燥的口腔與喉嚨,並防止夏日倦怠,便需替消化系統增加體力。此外,清涼補還能幫助預防煩躁感與失眠。藥方中有許多雜糧與豆類,因此澱粉很多,與燉煮的食材一起熱熱地吃,可品嘗到最天然的甘甜滋味。除了夏天以外,想要消水腫或覺得吃太多造成體內上火時,也很適合當作排毒的湯品飲用。以上的藥材可至中藥店購得。(本文摘自/藥食同源養生食譜:日本百年餐廳 聘珍樓的75道藥膳料理/太雅出版)

立冬補身怕負擔?營養師教你做甜湯

立冬補身怕負擔?營養師教你做甜湯#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節氣已至立冬,提醒冬天來臨,許多人都想趁這機會進補,卻苦無妙方。為解決民眾的煩惱,營養師教大家如何製作「紅棗黑糖雙Q圓」甜補湯,來度過今年的立冬。暖冬食補避免過度 甜補湯減負擔花蓮慈濟醫院營養師邱文萱表示,目前天氣比起往年氣溫較高,傳統高油、高熱量的鹹補湯,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利用高纖食材地瓜及芋頭做出的雙Q圓,加上紅棗、薑片、黑糖的溫和食材,滋補強身的紅棗黑糖雙Q圓,讓民眾可以在家裡輕鬆DIY,好吃好玩又能擁有好氣色。作法是將桂圓及紅棗放進水中煮滾,再將黑糖倒入煮至溶化,加入薑片關小火煮10至15分鐘。蓮子蒸熟放涼備用,地瓜及芋頭切塊蒸熟後搗碎,分次混入地瓜粉及太白粉,搓成團。取少許地瓜團及芋頭,將1顆蓮子包入團中並搓成小圓。將搓好的地瓜圓、芋頭圓放入滾水中煮至浮起即可。高纖地瓜、芋頭 促進腸胃蠕動邱文萱營養師表示,地瓜、芋頭取代傳統糯米,方便進食與吞嚥,也避免消化不良。地瓜富含高纖,能促進腸胃蠕動,還含有酚類化合物、維生素C及類胡蘿蔔素,預防心血管動脈硬化。紅棗富含鐵質,可幫助造血功能,緩解貧血症狀,且維生素C含量高,也含有維生素B、鈣、鐵。桂圓能增強體力,補充營養。邱文萱營養師建議,民眾也可以把蒸熟的蓮子、鷹嘴豆、花豆或者少許的黑糖粉當成內餡,就可以做出不同口感的「包心粉圓」。「紅棗黑糖雙Q圓」少了點熱量跟油膩,讓大家擁用好氣色,輕鬆健康來進補。

產後飲食聰明吃 3階段食補不出錯

產後飲食聰明吃 3階段食補不出錯#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孕婦產後氣血虛,需6至8週才能恢復孕前生理狀態,這段時間若能把握機會調整體型,或治療生產以前的身體症狀,按照正確方法坐月子,好好補充營養及休息,就能帶來往後健康身體。但產後不同時期,婦女生理狀態變化,因此在飲食及藥物調養上須分階段性的照護。產後一週飲食宜清淡 蛋白質湯補奶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說,剛生產完傷口還在復合,飲食宜清淡。而孕婦身體容易積累水分,飲水宜限制在1000cc以內,也可飲用杜仲煮水減少水腫。一般女性的一日所需水分大約為2000cc,因為後續哺乳需求,不足的水分建議以雞湯、魚湯、排骨湯等蛋白質水分來補充。根據臨床研究統計,生化湯明顯減少產褥熱與感染,子宮供血充足,改善收縮,甚至幫助修復子宮內壁,減少將來子宮內息肉及沾黏。可服用7帖生化湯,促進惡露排出。一至二週適度食麻油 主要補血略補氣經過一周恢復,飲食上可以適度補養。謝明憲醫師表示,第二週可食用不含酒的麻油料理,麻油爆香不爆黑,炒腰子、瘦肉、豬肝、蛋、紅蟳,或是搭配腰仔或豬肝、桂圓料理,食材屬性偏熱,若本身屬燥熱體質,煮麻油料理時不爆薑不用酒。麻油可以促進子宮收縮,油脂還能改善排便,但仍不宜食用大補的麻油雞。杜仲腰仔湯作法則是以杜仲、腰子、老薑、麻油料理,並加入少許水、米酒、調味料即可上桌。此時補血為主,稍作補氣,可以加減使用當歸補血湯,藥材或飲食中亦可以酌加四神湯材料,幫助消化吸收及減少水腫。產後兩週可大補 米酒料理助恢復生產後經過2至3週的休養及調理,已經可以大補,此時可食用米酒料理。產後14天後,可以開始吃麻油雞,這道料理含酒,屬於燥熱食物,不宜在產後初期食用,平均在產後的第15天開始食用,直到坐月子結束。還可服用十全大補湯用以大補氣血,與麻油雞交替食用,幫助卵巢、骨盆恢復,補腎固筋骨。

醫訊/中藥用藥安全宣導

醫訊/中藥用藥安全宣導#食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日食補,許多人會選擇補氣暖身的薑母鴨、藥燉排骨,依照個人口味不同,調味的香料及藥材也會不同,根據往年經驗,許多人可能在吃太補後流鼻血、甚至出現血壓飆高、血糖飆高的情形。除了西藥的用藥安全外,中藥因為可以當作補品,用藥安全較常被忽略,為了瞭解中藥用藥安全對生活的影響及後遺症,本次講座邀請到藥劑科藥師許溫堯,主講「中藥用藥安全宣導」,此次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中藥用藥安全宣導時間:106年3月4日 星期(六) 上午10:00-11: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02)2791-9696#1008

台灣冬季均溫偏高 食補過頭恐傷肝

台灣冬季均溫偏高 食補過頭恐傷肝#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天氣越來越冷,鍋物店家門口總是門庭若市,尤其薑母鴨、羊肉爐等更是民眾冬天的好朋友,然而醫師指出,臺灣氣候冬天均溫偏高,較適合平補或是涼補,若食補中的藥性太強,恐容易傷到肝木,反而失去進補的目的。人參、當歸太燥 補湯適當加入平補藥材新營醫院中醫科余佳航醫師指出,台灣地處東南亞屬亞熱帶氣候,冬季平均溫度偏高,故要進補,只適合溫補,也就是平常聽到的平補,或是涼補,八珍湯、十全大補、獨參湯等屬於峻補,因其方藥裡面的人參、當歸、川芎以及何首烏、茴香、丁香等藥材太燥,燥在五行中屬金,又金能剋木,若食補中加入的藥物偏性太強,就容易傷到肝木。相對地,涼補、平補方如四神湯、冰糖蓮子則比較適合台灣人,中藥如白果、茯苓、蓮子、芡實、山藥、苡仁、玉竹、百合、天門冬、麥門冬等,都可適時添加來保養身體。余佳航醫師表示,冬天大家常吃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但其中添加的中藥最好依個人的體質,除了避免偏燥的中藥外,應酌加些較為平補或涼補的藥材,才較符合亞熱帶地區台灣人的保養方式。根據五行保養 加、減食物攝取另外,也要搭配每個年份、月份的五行屬性,來加減食物的擇取;比如今年是乙未年,五行上整體缺金與水,而今年的冬天始於國曆11月8號(立冬),為丙戌月,與年份搭配來講仍缺水,因此可吃一些五行屬水的食物,如豬肉、色黑食物、料理時可加點鹽巴。立冬後的三個月份,分別為丁亥、戊子與己丑月,丁亥與戊子在乙未年五行上來講缺金,故飲食上可多吃一些金性食物,包括雞肉、梨子、蜂蜜、色白食物、料理時可略加辛涼的中藥,如薄荷或是辛溫的紫蘇、生薑,但不建議胡椒與辣椒等太過辛辣的佐料,而最後一個月份五行皆俱,是較為平和的一個月份,所以只要均衡飲食就可無須特別偏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