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補

秋燥皮膚乾癢、氣喘乾咳⋯中醫教「按這穴位」+「2帖茶飲」改善

秋燥皮膚乾癢、氣喘乾咳⋯中醫教「按這穴位」+「2帖茶飲」改善#食補

秋分過後,也代表著秋天已經過了一半,從原本的晝長夜短轉為晝夜等長、寒意漸增。中醫師表示,秋天氣候忽冷忽熱不穩定,許多民眾常在秋季會反覆發生乾咳、氣喘、眼睛乾癢等過敏症狀,可注意臟腑養生調理、衣著上建議採「洋蔥式」穿衣法,而含有「黏液」的當令食材是很適合秋季的養生食材,可幫助防止秋燥引起的乾癢及過敏不適。

新冠變種又來!趁立秋顧肺部,營養師建議「6種食物」提升免疫力

新冠變種又來!趁立秋顧肺部,營養師建議「6種食物」提升免疫力#食補

新冠病毒變種株BA.4、BA.5在日韓再度引發大流行,也陸續有病例進入台灣,人體免疫力與病毒之間的戰爭還尚未結束。隨著大暑過後,夏去秋來,以立秋為準,2022年立秋是國曆8月7日,作為節氣邁入秋涼的先聲,表示難熬酷暑即將離去,迎接涼爽舒適的秋天,身體也可以隨之調養生息,選擇適合食物,打造健康體質。

「食補」不用勞心費神!日本醫師教你用「這樣煮高麗菜」就能排毒

「食補」不用勞心費神!日本醫師教你用「這樣煮高麗菜」就能排毒#食補

日常生活總是會因作息不佳、飲食失衡,而導致體內循環不好,進而累積毒素,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藉由具有藥效的天然食材,也能達到如同食用中藥材效果。日本中醫師幸井俊高就與藥膳師幸井由紀子在《排毒.調養 天天喝好湯》合作,針對不同的體質,設計出適合的排毒湯,而且從調味料到食材,都是隨手可得,你只需要參考專業意見,適當組合,就能把湯喝得健康又養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有食譜》春天養生首重養肝,2道藥膳食補「保養陽氣」

有食譜》春天養生首重養肝,2道藥膳食補「保養陽氣」#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古時人們從測量太陽日晷推定出24個節氣,一年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基,在春夏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秋冬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人順從了生長的基本規律就跟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的生命過程中發展。中醫提養生時令:春屬木,肝亦屬木春天的3個月份裡,從陽曆2到4月共有6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及穀雨;節氣名稱反映季節和氣候變化。在古書《黃帝內經.素問》之「四氣調神大論」裡寫道:「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就是在形容春天是個生命萌發的季節,萬物也顯得欣欣向榮。古書中更提及「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所以順應春季的時令,保養身體生發之氣的方法,除了保持心情愉快之外,還需要注意春屬木,而五臟之中肝也屬木;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不足,到夏天時就容易因寒氣而產生病變。紅棗、木耳、枸杞,皆春季養肝食材春天該如何吃才能養肝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科藥師陳龍文提供食材藥膳方:1. 紅棗雙耳粥食材:黑木耳30克、白木耳30克、紅棗5顆、米適量。做法:把食材洗淨,放入鍋煮成粥,再加適量冰糖或少許枸杞調味。功效:滋陰養肝、保養脾胃。黑木耳能活血化瘀,白木耳潤肺,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2. 玫瑰養生枸杞茶食材:玫瑰花蕾10克、枸杞20克、紅棗8顆。做法:把枸杞、紅棗洗淨和玫瑰花蕾一起放入瓶子中,加入適量熱開水沖泡20分鐘即可服用。功效:美容養顏、補中益氣、養肝明目。玫瑰花涼血養顏助消化,紅棗補氣養血,枸杞補腎益精。陳龍文提醒,春天除了平時放寬心情勿發怒影響肝氣之外,還可以多食用青綠色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及油炸物,多做伸展運動開闊心胸,食材藥膳方需適量且不宜天天服用,如有相關病情症狀,仍需要經過醫師判斷病情之後對症下藥診治為佳。

進補該選冬天或夏天?醫揭食補最易胖的季節其實是⋯

進補該選冬天或夏天?醫揭食補最易胖的季節其實是⋯#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許多人冬天會透過進補、吃火鍋、薑母鴨等高熱量食物來「抗寒」,不過一些錯誤的飲食觀念不但會讓自身腰圍變得不受控制,還會讓健康亮起紅燈。迷思1:冬天因為「天冷導致人體新陳代謝慢」,容易導致發胖 ?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許多人認為冬天天氣冷,會讓人「新陳代謝變慢」所以容易發胖。實際上,依據美國「梅約診所」安索諾醫師的研究顯示: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並不會受季節影響,在冬天與夏天都是一樣的。所以若每到冬天肚子就肥一圈,不要牽拖是因為「天氣冷」,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飲食過量,或是應酬多及運動不足所引起。迷思2:「冬令」比「夏令」更需進補?許秉毅指出,中醫古籍內經提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意謂冬季如果不保養身體使「精氣」儲存於體內,明年春天就易染病。而所謂「藏精」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即是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免疫力,進補則是運用補品、補藥和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來調理與治療人體虛弱部份以袪病強身。許秉毅說明,臨床上「補」是針對「虛」而設之療法,不論春、夏、秋、冬,只要出現「虛」情形都該補強,所以冬令其實不會比夏令更需進補。對於營養充足甚至過剩的現代人來說,常見的迷思是:冬天就要常吃薑母鴨和當歸羊肉等高熱量食物來進補。但往往反因補進過多熱量和脂肪,導致肥胖、胃食道逆流、急性膽囊炎問題,也讓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問題雪上加霜,所以「冬令進補 」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迷思3:吃「麻辣鍋」可以暖胃補身?許秉毅表示,麻辣鍋概念源自於中國四川地區,因當地冬季天寒地凍,當地居民為禦寒和提振食慾,長期養成吃辣習慣並流傳下來成為傳統,同時也加入荳蔻、丁香等香料,一方面增加香氣,另一方面還具有消除脹氣、調理腸胃功能。然而,台灣環境較溫暖潮濕,加上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尤須注意有肝火旺情形;如又吃下過多刺激性強的麻辣鍋食材及火鍋湯,反而恐致上火及口乾舌燥、皮膚油膩、長痘痘。且若一下子吃入過多辛辣東西,反而增加腸胃負擔,甚至誘發胃食道逆流,不可不慎。迷思4:火鍋湯底「有毒」不能喝?曾有研究顯示酸菜鍋一旦持續煮90分鐘,湯裡的「亞硝酸鹽」便會快速飆升近10倍而有致癌疑慮,也因這驚人的數據讓許多人嚇得不敢喝火鍋湯。其實,火鍋湯底是否含有高濃度亞硝酸鹽毒素,跟食材與烹煮時間有密切關係。有些葉菜本身可能會含有部分「硝酸鹽」,在經過醃漬後細菌會分解代謝硝酸鹽,進而產生「亞硝酸鹽」。許秉毅解釋,的確酸菜鍋久煮後,水分會不斷蒸發,會導致湯底亞硝酸鹽的濃度越來越高,但事實上偶爾品嚐火鍋湯頭無礙,只要別喝太多,亦謹記把握「喝湯黃金30分鐘」,也就是在吃火鍋的前30分鐘品嚐,基本上對身體無害處,提醒民眾吃火鍋想喝湯,最好要趁早。

冬補護胃宜漸進,「這2類人」切記避免養生變傷身

冬補護胃宜漸進,「這2類人」切記避免養生變傷身#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立冬將近,民眾也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大補等作為「補冬」,但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提醒,同一道藥膳,有些人吃覺得滋補,有些人吃卻會吃出毛病!一名門診案例本身有甲狀腺腫瘤的病史,個性容易緊張、常感覺燥熱,這次就診時表示近一週長了許多大顆色紅的疔瘡,而且睡眠不穩一直作夢,一問之下,原來這些症狀是吃了養生大補鍋後出現的。身體「外寒內熱」 冬令溫補應循序漸進梁祐爾解釋,冬季人體消化機能活躍,胃液分泌增加、食量大增,最適合飲食調理。但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殊不知,現代人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體質產生「外寒內熱」的變化,若大肆助陽,便會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的症狀。因此,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冬補首重脾胃 消化好營養才能吸收梁祐爾強調,消化好,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補了只是加重胃腸系統的負擔,甚至產生腹脹、胃痛、拉肚子的不適。天氣低溫會刺激胃酸,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於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推薦想食補的民眾可飲用四神湯,對於滋陰補脾、厚實腸胃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搭配甘潤生津食材 適用各種體質進補梁祐爾提醒以下兩類體質的民眾,進補時尤其需要謹慎: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容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常覺燥熱,舌頭細瘦加上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或是肥胖、飲食油膩、臉容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的體質。皆可用清補、通補的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的食材,例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等,痰濕重則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秋冬交替之際,氣溫變化大,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的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之品,但切記過度燥熱,宜搭配滋陰、助消化、補腎,以助養藏。同時還需要注意保暖避寒、休養生息,適當的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並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方有益於養生保健。

冬令進補 這些藥和補品不能一起吃

冬令進補 這些藥和補品不能一起吃#食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夜漸長,冷風陣陣,再加上後疫情時期,許多民眾怕冬季疫情再度捲土襲來,想必已開始大啖暖呼呼且滋養心神的食補料理,有些民眾甚至是天天吃,藉此增強免疫力,調養身體。藥食同源是華人社會常見的飲食文化,國人常會將中藥材添加在膳食或菜餚中。冬季常見的食補料理中,大多會加入薑、當歸或黃耆等中藥材,做為調養身體之用,像是當歸有活血作用,黃耆能補氣、調節免疫功能。為保障民眾食用安全,衛福部公告「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的中藥材」,例如生薑、山藥和枸杞,民眾可在賣場或超市購買,直接做為食材使用;而人參跟黃耆則屬於「可供食品使用原料的藥材」,可酌量添加在料理中,僅做為調味輔助之用,不得單一原料使用。不過民眾常忽略這些常見中藥材的使用風險,哪些西藥會與中藥產生交互作用?要如何運用、搭配食材與中藥材?才能兼顧養生又能吃得安心,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以下三大眉角:眉角1:留意正在服用的慢性病藥物慢性病患使用藥食兩用食材前,要留意使用中的藥品或保健類食品及考量自身疾病。例如服用心臟用藥(如digoxin)或降血壓藥-利尿劑(如spironolactone、amiloride、furosemide和hydrochlorothiazide等),若同時食用含甘草的料理,較容易因低血鉀而增加西藥的毒性,或減低降血壓藥的療效;其中furosemide與人參併用則可能會降低利尿效果。另一類降血壓藥品-鈣離子阻斷劑(如nifedipine)與人參併用,恐會提高西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至於服用降血糖藥(如glyburide和glimepiride),併用甘草後,可能會影響血糖控制;併用黃耆、山藥等藥材時,宜注意可能會有增強降血糖的作用。常見的抗凝血藥品(如warfarin)也避免與當歸、生薑和丹參等藥材併用,曾有文獻指出當歸成分中包含香豆素((coumarin),具有類似西藥的藥理作用,若長期服用可能會增加抗凝血作用,增加出血風險。此外,使用抗血小板藥品(如aspirin和clopidogrel),長期使用當歸、川芎時,則會加重抗凝血作用,提高出血風險的不良反應。建議服用上述藥品者,應留意食用含有中藥材的料理,了解潛藏的交互作用風險。眉角2:適量攝取食補湯、肉類或沾醬食補湯除了中藥材外,很多人會加入酒、肉類、蔬菜、加工食品或菇類烹調,再配上調味的醬汁,非常美味可口。但美食當下,暗藏許多健康風險。像是食用過量含有酒的食品,容易增加駕駛或操作機械的危險。有些湯頭多為高鈉、高油脂,搭配鹽分高的調味醬,補湯太油太鹹,一餐吃下來熱量不可小覷,易增加身體額外負擔;若過量攝取恐不利三高、腎臟病和痛風患者控制病情。因此在進補時,宜酌量攝取肉類和油脂,選擇少油、低鹽、少加工及高纖維的食材。眉角3:食補前諮詢醫療專業人員食補是冬季常見的料理,但吃補也得補對時機與體質。例如孕婦、三高、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患者等,宜先詢問中醫師或西醫師,經過專業評估,確認藥物交互作用及辨明體質後,再調配食用適合的食品,盡量不要自行選用或購買中藥材補身;若有身體不適(如感冒、腸胃不適)或正逢生理期,也不宜進行食補,以免出現反效果或補過頭,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建議民眾生病時宜先詢問醫師或就醫治療,切勿以為食補可以治療疾病,因而錯失治療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