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顏先生接種過3劑疫苗,因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屬於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確診後卻不以為意,以為在家多休息即可,卻忽然無法呼吸,演變成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緊急掛急診,仍休克陷入長達2個月昏迷,雖經搶救撿回一命,甦醒後脫離葉克膜和拔管,但仍需復建一段時間後,才終於慢慢康復,重回正常生活。
30多歲顏先生接種過3劑疫苗,因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屬於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確診後卻不以為意,以為在家多休息即可,卻忽然無法呼吸,演變成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緊急掛急診,仍休克陷入長達2個月昏迷,雖經搶救撿回一命,甦醒後脫離葉克膜和拔管,但仍需復建一段時間後,才終於慢慢康復,重回正常生活。
腦霧是一種神經症狀,染疫後約三分之一患者在3個月內陸續出現此現象。腦霧是指腦袋會有如處於迷霧中,患者難以專注、昏沉、思考緩慢而健忘,嚴重可能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及語言溝通能力下降等;但與失智症最大的差別在於,腦霧症狀可經調理改善。中醫師建議,若染疫康復後出現腦霧,可透過中醫依患者體質調理,安全有效不傷身。
台灣正逢新冠第4波疫情大流行期間,民眾除了要小心變種病毒的威脅,同時更別輕忽感染「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的風險!專家警告,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性細菌,不僅住院時間可能延長3~5倍、引發急性敗血症死亡,甚至會連帶影響照護者及他人安危,呼籲民眾及病人做到4件事,共同預防2025年「超級細菌」時代來臨!
台灣進入第4波疫情大流行高峰,感染新冠肺炎患者已超過1,000萬人,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染疫康復後約三分之一患者出現「腦霧」後遺症,推估全台超過300萬人。曾收治一名40多歲公務員王先生,染疫後經常出現思考障礙、注意力缺陷、斷片症狀,影響工作差點丟了飯碗。
台灣進入新冠肺炎第4波疫情大流行,除了未曾感染過的「天選之人」在這一波難逃染疫外,身邊不少民眾也都出現2次、甚至3次以上確診情形,對此疾管署表示,新冠變異株XBB的特性,就是容易重複感染,此波疫情的再感染率為15~20%。不過再感染新冠的風險因子有哪些?以下專家解答。
新冠疫情大反撲!第4波疫情高峰預計落在6月下旬,這次主要感染對象許多「天選之人」都中標,國內中重症個案數增加。對此,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正在經歷新冠變異株XBB疫情大流行,建議65歲以上年長者、兒童等脆弱族群,接種雙價疫苗及血清抗體監測,提升應對流行病毒株的身體保護力。
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醫師警告,患者除了注意血糖控制,也要小心新冠肺炎、流感、肺炎鏈球菌、帶狀皰疹等「4大感染性疾病」,甚至比起一般正常人多出最高3倍罹病風險!除呼籲糖尿病患者及早接種疫苗、防範嚴重疾病併發症之外,也提醒糖友可做好「日常5件事」提升免疫保護力。
日前傳出電子大廠逼迫員工休無薪「圓夢假」,引發侵害勞工權益爭議。過去疫情嚴重之時,許多餐飲業、娛樂業者也放起無薪假,若從法律的角度來看,無薪價真的合理嗎?由一群法律人成立的新媒體「法律白話文運動」於《疫情世代》一書中,網羅律師、科研、教授、醫師等專家,用簡單易懂的論述探討無薪假,幫助讀者捍衛自身權益。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