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

健走4口訣 讓你延年益壽

健走4口訣 讓你延年益壽#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長期維持每天運動15分鐘的習慣,可控制體重也可延年益壽,除了生理上的好處,還能使心理快樂,改造大腦,提升生產力,如果懶得跑步,走路也是一項很好的運動方法,除了可以使代謝加快,也能夠加強訓練肺活量,更重要的是,保持運動習慣,可以遠離慢性疾病。健走好入門 穿著輕便服裝 另外,天氣炎熱時進行戶外活動記得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塗抹防晒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活動中攜帶水壺,適時補充水分,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記得健走小口訣,即可將健走融入於生活中:1) 抬頭挺胸縮小腹   2) 雙手微握放腰部3) 自然擺動肩放鬆4) 邁開腳步向前行老年人每周3天 增強平衡防跌倒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每周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每天運動15分鐘好處多,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爬樓梯取代電梯 步行買午晚餐民眾可於日常生活作息找時間來活動,以爬樓梯取代坐電梯,步行買午、晚餐、水果、日用品,或以自行車、走路方式通勤,即可增加身體活動量,此外可就近運用社區健走步道,養成每日健走的規律運動習慣,各縣市推薦之社區健走步道共247條,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的「肥胖防治」/「快樂動」/「社區健走步道」項下查詢。

健康3要訣 讓慢性病不再失控

健康3要訣 讓慢性病不再失控#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患有慢性病的民眾平日該如何做好身體保健呢?可從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做起,像是在看電視、使用電腦,記得要定時起來動一動,也不要熬夜或過度玩樂,以免增加心臟血管的負荷,飲食方面以「少鹽、低鈉、少油」的料理主軸,才可以吃得健康,同時提醒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病情及監測血壓是每天都必須要做的。勿攝取過多高油脂、高鹽食物男性腰圍切勿大於 90 公分(35吋),女性腰圍切勿大於80公分(31吋),因為腰圍能反映腹部肥胖的多寡,藉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也是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重要測量指標,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注意不要攝取過多的高油脂、高鹽、高糖的食物,像是臘肉類食品、佐醬、滷製食品、火鍋湯品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患者,都是應減少攝取的食品。掌握3要訣 擁有健康好生活1)聰明飲食注意飲食均衡,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並以蒸煮取代油炸、煎炸、醃製等食品,盡量以少鹽、少油、少糖為原則,就可以開心享用,也要注意應該細嚼慢嚥,避免狼吞虎嚥造成消化不良。另外也可以用無糖茶水取代含糖飲料,讓聰明飲食來減少身體的負擔。2)適當運動維持健康除了注意飲食之外,適當的運動也很重要,長時間坐著看電視、或打電動等娛樂後,也需要讓身體適當的舒展開來,運動可以促進消化,可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跳舞等活動),讓身體習慣規律的運動,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改善血脂肪數值及血壓,並增加多餘熱量的消耗。3)按時服藥慢性疾病患者除了要注意飲食、適當運動之外,還需要藥物來配合控制病情,而藥物的劑量與服用情形就需要專業醫師、藥師的評估與調配,不論居家或出遊,要備足藥物,並遵從醫囑規律的服藥,以確保自身健康。

真要命! 慢性病4大危險因子

真要命! 慢性病4大危險因子#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均正式發布報告,並發動全球政策與行動,在高齡化時代,全球最重要的致命原因,就是癌症、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所謂的非傳染病,或俗稱的慢性病、文明病,而這些疾病又有四大共同的危險因子,就是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一般人知道菸酒與癌症有關,但很多人還不知道油膩、燒烤紅肉、加工肉品,甚至甜食,以及缺乏運動、肥胖,也與癌症密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要在2025年之前,有效將這些文明病造成的提早死亡(指對30-70歲的生命威脅)降低25%,聯合國更在2015年通過決議,要進一步在2030年之前,將這些提早死亡降低3分之1。檢視飲食 守住健康根本 均衡飲食是健康的根本,聰明挑選營養食物,挑對食物吃好料,從每天送進嘴巴的東西開始,一點一滴將健康好因子,存入身體每一個細胞裡,每日三餐以全榖為主食,提供身體適當的熱量,節省蛋白質,可以幫助維持血糖,保護肌肉與內臟器官的組織蛋白質,多吃高纖維食物,促進腸道的生理健康,掌握少油、少鹽、少糖原則並多攝食鈣質豐富的食物。「彩虹飲食法」  補充多元營養營養師劉馨嬬建議,每日至少應攝取五份蔬果,依循「彩虹飲食法」補充多元營養,彩虹飲食法指的是「紅、橘黃、綠、藍紫、白」五種顏色的蔬果,「紅色」如蕃茄、蔓越莓皆含有茄紅素且具有防癌及促進心臟健康,「橘黃色」如柑橘、葡萄柚等含有類胡蘿蔔素、維生素、葉黃素,可提升免疫系統,「綠色」是綠葉蔬菜含有類胡蘿蔔素、維生素,可降低膽固醇及保護肝臟,「藍紫色」如藍莓、葡萄等含有花青素與鞣花酸,能預防慢性疾病及促進泌尿系統健康「白色」蔬果如苦瓜、大蒜,含有各種維生素、硫化物、多酚,可幫助抗發炎、修護細胞。

流感重症年齡下降!50歲以上慢性病患高風險

流感重症年齡下降!50歲以上慢性病患高風險#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流感疫情來勢洶洶,台南市鄰近縣市已有不少學校停課,台南市立醫院感染科陳寶珍醫師表示,流感不同於一般感冒,不僅病狀與傳染力都較為凶猛,50歲以上患有慢性病者,更容易引發重症,因此呼籲這類族群,每年10月應接種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風險。中壯年流感重症增加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這次流感疫情以A型H1N1病毒為主,自2015年7月至今已累計771名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有69名死亡,其中A型流感約佔7成,且中壯年成主要受侵襲族群。台南市立醫院截至目前已有20位流感重症病例,陳寶珍醫師指出,往年流感併發重症約以65歲以上的族群為主。然而,今年50歲至60歲中壯年族群,因流感引發重症有增加現象。甚至有30多歲的重症患者。呼籲青中壯年族群,尤其患有慢性疾病者,不能輕忽此波流感疫情。3月下旬疫情趨緩此波流感疫情,造成各大醫院急診病患數激增,台南市立醫院急診人數也明顯增加,平均每日急診就診人數,較一月份約增加40人。陳寶珍醫師表示,流感疫情雖然凶猛,但確診後可使用克流感及樂瑞莎等抗病毒藥物來治療,縮短病程、改善發燒。民眾如有發燒、全身痠痛、咳嗽等症狀,不用急著掛急診,一般門診也能迅速確診,施以藥物減低不適症狀。依照疾病管制署統計,每年流感疫情約3月中下旬,隨天氣漸暖而趨緩。陳寶珍醫師呼籲,流感患者自主隔離,尤其學生或易群聚感染者,因居家隔離避免群聚感染。一般民眾進出醫院等公共場所戴口罩,並勤洗手減低病毒感染機率。50歲以上患有慢性病者,每年10月應接種流感疫苗,讓流感不會輕易找上你。

留意4小細節 慢性病友年菜健康吃

留意4小細節 慢性病友年菜健康吃#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慢性病友春節更要注意飲食!過年圍爐,家家戶戶常見到許多美味年菜,但其中卻暗藏高鹽、高油、高普林、高熱量的危機,過個年往往體重增胖好幾公斤,對於慢性疾病患者,更可能對健康帶來不利影響。醫師建議慢性病友,在飲食上應定時定量,飲食掌握「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的4個原則,為健康把關。可多吃蔬菜 纖維質延緩血糖升年節不小心可能就攝取過多熱量,尤其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除了每天應按時測量血糖外,飲食上更要懂得忌口。花蓮慈濟醫院一般醫學內科謝明蓁醫師表示,慢性病友在食材的選擇上,可多攝取新鮮蔬菜,因纖維質可延緩血糖上升,且增加飽足感。而甜年糕、紅龜粿等糕點類食物,含有大量的糖份,應減少攝取;鹹年糕煎煮盡量不放油,甚至以蒸煮的方式更佳。而年菜不外是大魚大肉、高蛋白、高普林的食物,對於腎臟病患者的飲食也是一項考驗。腎臟內科郭秋煌醫師表示,腎友們吃年菜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低磷、低鉀、水分攝取平衡」,尤其是含有高鈉、高鉀、高普林成份的火鍋高湯,易增加血壓及攝取過多的水分,也盡量不要去碰觸,減少腎臟負擔。規則服藥!別讓慢性病控制也放假另外提醒,像是瓜子、腰果、蠶豆、松子等堅果類零食,含磷量較高,花生糖、芝麻糖、牛奶糖及牛軋糖等屬於高磷、高鉀、高糖及高油的食物,腎臟病患者更需淺嚐即止。過年的連續假期,可不能讓慢性病控制也跟著放假。最後,謝明蓁醫師提醒慢性病友,年節仍應規則服藥控制,以穩定血糖、血脂及血壓。另外,高血壓患者在家應自行量測血壓,糖尿病患者也應自行監測血糖並記錄,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兼顧健康。

護「心」運動 飲食下手最關鍵

護「心」運動 飲食下手最關鍵#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古時候醫療技術與藥物雖然貧乏,但過去的人身體好像沒有那麼多毛病;隨著時代的進步,在醫療技術越來越精進的情況下,現代人卻出現越來越多的慢性病,其中「心血管疾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有鑑於此,馬偕醫院林佩蓁營養師日前透過衛教講座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日常飲食來保護自身與家人的「心」。對抗心血管疾病 飲食下手最關鍵談到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林營養師說,由「飲食」著手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管道,只要控制「吃」這件事情,就能從頭預防。外食族看過來假使你是外食族,該怎麼吃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林營養師說,首先,飲食一定要力求均衡,在均衡的條件下,來選擇各大類食物。1)主食:選擇富含五全穀根莖類的食物,因未精緻的穀類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鉀、鎂(可舒張血管,使血壓平穩),如:全麥、雜糧五穀雜糧的饅頭、五穀飯、地瓜、芋頭等食物。2)配菜:儘量要有兩道純青菜為主的配菜,夾取時應要瀝乾湯汁,減少攝取過多的鹽分及油脂。3)主菜:絕大多數人主菜都會選擇肉類食物,林營養師建議部分可選用植物性的蛋白質來取代動物性蛋白質,以減少飽和性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取,像黃豆製品(豆腐、豆干、生豆包等)。4)飯後吃水果:用餐後,建議來份水果,水果除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外,也富含植物素(多酚類化合物、茄紅素、花青素等),是有力的抗氧化物質,可降低身體的氧化壓力,改善血管健康。林營養師提醒,假使你喜歡吃動物性肉品,建議要將外皮去掉,因為皮往往含有很多脂肪,飽和性脂肪酸及膽固醇含量高,不利心血管健康;再來,儘量不要選用過度加工的黃豆類製品,如:炸過的豆皮、豆腐,百頁豆腐也儘量不要,因為這些食物在製作過程中添加高量油脂。下廚族看過來至於自己下廚該怎麼烹飪,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呢?林營養師回答,烹調用油選擇要以植物性油脂為主,因為它含有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像是橄欖油、芥花油、葡萄籽油、苦茶油等,輪替使用。且應因視不同的烹調方式選擇用油,才能讓飲食均衡、安全且營養。搭配綜合維他命 幫助心血管健康最後,林營養師建議,平時飲食也應該儘量多多攝取蔬果,才能吃到較多的植化素及抗氧化物,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供身體所需,才能幫助心血管疾病預防。忙碌的現代人要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實在有困難。林營養師表示,針對忙到沒有時間下廚、吃蔬果的人,但又擔心自己飲食不均衡的人,建議可以每天攝取綜合維他命(不建議只吃單一營養素)來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素,當然綜合維他命的選擇,儘量以大品牌、通路透明化的廠商為佳,同時也建議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應該注意廠商原物料如何取得等資訊,才是聰明護「心」的不二法門。

登革熱累計逾兩百死 每人平均患3種慢性病

登革熱累計逾兩百死 每人平均患3種慢性病#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22日公布5例因登革熱感染死亡病例,3男2女均位於高雄市,年齡介於68至79歲之間,多數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全國入夏後累計因登革熱感染死亡人數209人中,男性109例,女性100例,年齡中位數75歲,平均每人罹患約3種慢性病,以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及慢性腎臟病居多。南部氣溫仍偏高 出遊切記做好防護新北市衛生局呼籲長者及慢性病患需提高警覺,切勿輕忽,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後眼窩痛、皮膚紅疹等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以利及早診斷及處置。新北市今年截至12月24日,共累計140例登革熱確診病例,有84例為本土病例,其中77例有南台灣旅遊史,56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大多來自東南亞國家。另新北市21日監測到一對父子至南部登革熱流行地區旅遊,返家後均出現發燒及肌肉酸痛等症狀,經就醫後確診為登革熱個案,因南台灣氣溫仍適合病媒蚊生長,民眾南下時仍宜穿著淺色長袖衣物,或在皮膚裸露處噴抹經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以降低感染風險。出現疑似症狀 應立即就醫衛生局提醒臨床醫師於診間需加強詢問TOCC,即職業別、接觸史、旅遊史及群聚史,並需具備民眾無南部旅遊史感染登革熱的認知,若有疑似症狀請儘速通報,並搭配快篩試劑使用,及早診斷以即時進行相關處置。針對老年人、慢性病患,由於病程變化較快,務必提高警覺。衛生局強調,清除孳生源才是防治登革熱根本之道,民眾應加強居家環境巡查,落實戶內外積水容器清除,民眾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後眼窩痛、皮膚紅疹等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若經診斷感染登革熱,務必遵從醫師指示服藥、多補充水分及休息,並做好防蚊措施,以避免病毒再藉由蚊蟲散播。

PM2.5年奪6千命 肺結核、慢性病風險飆升

PM2.5年奪6千命 肺結核、慢性病風險飆升#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PM2.5污染是全球最大的環境健康風險因子,根據環保署2014年空氣品質監測報告,臺灣所有空氣品質監測站的PM2.5年平均濃度為25μg /m3,為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2.5倍。根據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最新研究顯示,細懸浮微粒PM2.5不但增加結核病風險,也會提高人口健康中慢性病之負擔。每增加10微克PM2.5 結核風險增4成結核病一直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重大傳染病,每年超過一萬人發病。目前為止,關於PM2.5對結核病發病風險的影響,仍然缺少實證研究。台大公衛學院碩士賴亭君追蹤新北市參加健檢的民眾長達6~7年,利用住家地址推估居民的空氣汙染暴露量,評估空汙與結核病發病的風險。結果顯示,每增加10μg /m3的PM2.5暴露量,結核病發生率的風險會增加39%。另外,當交通相關的污染物二氧化氮(NO2)以及氮氧化物(NOx),每增加10ppb的暴露量,結核病發生率的風險會分別提高33%及21%。4大慢性疾病與PM2.5有關此外,公衛學院博士生羅偉成利用空氣品質測站資料以及死亡資料評估台灣各縣市因為PM2.5所造成的慢性病死亡負擔。結果顯示,2014年台灣有超過6,000名的死亡人口是由於PM2.5暴露所造成,其中包括2,240名缺血性心臟病患者、2,140名中風患者、1,250名肺癌患者,以及645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且PM2.5造成的疾病負擔存在明顯的縣市差距,以上述四種慢性病而言,空汙嚴重的雲林縣有22%因這四種疾病的死亡是源自PM2.5;而在花蓮縣則僅有9%的四大慢性病死亡與PM2.5有關。由於全國人口主要居住在空汙較嚴重的西半部,因此平均而言,全國有1成9的四大慢性病死亡與PM2.5有關。本研究結果指出,PM2.5是同時造成慢性傳染病與非傳染病疾病負擔的重要危險因子,並且造成健康上的不平等。台大公衛院研究結果,由林先和副教授及詹長權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並且已在《職業及環境醫學雜誌》刊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