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

北市救護車加強自主管理 避免警鳴器遭濫用

北市救護車加強自主管理 避免警鳴器遭濫用#老化

臺北市人口稠密且醫療資源豐富堪稱全國之冠,目前登記立案救護車共計187輛,其中消防局72輛,公、私立醫院70輛,其他為救護車營業機構或安養院等機構所有。然而,北市地狹人稠,更突顯民眾對緊急救護需求等問題,所衍生的各項議題更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重視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自97年起接獲民眾陳情救護車相關問題的案件中,以警鳴器音量太大最多(佔34%),其次為疑似涉及交通違規事件(佔23%)及人員管理及服務態度問題(佔16%)。由上述民眾反映的事件可知,救護車的警鳴聲雖可能偶會影響民眾居家安寧,但是警鳴器之使用在於確保緊急傷病患救護任務之時效性,因此該局已積極訂定「臺北市救護車警鳴器使用時機相關規定」,為避免警鳴器遭濫用,明定如非屬重症院際間轉診、出院、就醫及載送病患回程等情況不得使用警鳴器。另外為降低救護車警鳴器音量分貝,已實施「救護車警鳴器音量自主管理」之措施,包括:救護車於夜間(10PM至翌日6PM) 配合降低警鳴器音量至95分貝以下、宣導救護車抵院前100公尺關閉或調降警鳴器音量(只開紅色閃光燈)等措施。此外,衛生局定期督導醫院及救護車營業機構落實相關規範,並列入年度督導考核項目,藉此除維護民眾的生活品質之外,同時兼顧救護車的行車安全。在救護車的服務品質管理方面,民眾陳情以人員服務態度、濫用路權或執勤違規等案件較為常見。為提升救護車服務品質,除落實既有之緊急醫療相關法規,衛生局業於97年推行「民間救護車機構自主管理」,其項目包括: (一) 人員管理(如出勤前嚴禁飲酒、抽煙或嚼食檳榔、須隨身攜帶救護資格證書)、(二) 車輛維護(如車輛性能正常、出勤後依流程消毒、廢棄物處理)等13項查核項目。救護人員出勤前須逐項完成並檢視自主檢查表,目的為提高救護效率,建立救護人員自律精神及榮譽心,不但可提高民眾對其服務品質與人員素質之觀感,亦可作為機構評核救護人員之重要參考。衛生局呼籲,民眾若發現救護車輛有違規之具體事實,請記下救護車的車牌號碼並向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檢舉(電話: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7122),大家共同為臺北市的緊急救護品質把關。

老年健康周全性評估 全面提升生活品質

老年健康周全性評估 全面提升生活品質#老化

八十歲的張奶奶(化名)生活一向活躍,除高血壓以及輕微漏尿困擾,似乎沒有別的健康問題,一個人住在老房子裡,一樣能將自己生活打理的很俐落。近幾個月來,朋友發現張奶奶參加聚會次數越來越少,住國外的兒子打電話回來,媽媽回話越來越簡短。親友前往探視才發現張奶奶已經兩星期沒出門、房裡盡是尿騷味,不知今夕是何夕,這一段日子來發生什麼事也想不起來,只知道彷彿什麼時候好像摔了一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怡村說,隨著歲月累積,老年人常身有多重疾患,各系統恆定性較差,再加上常合併其他心理或社會問題,所以當面臨急性病症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時,他們的臨床表現常是不典型且不具任何特異性。陳怡村指出,老年人健康問題往往被低估的相當嚴重,因此需要有一套全面而詳盡的評估方式-老年周全性評估,不僅針對疾病方面的評估,還包括心智、情感、社會、以及環境方面的評估。進行周全性老年評估的首要目標為增進老年人生活品質,維持老年人良好生活功能狀態,以使老年人維持其獨立性及最佳生活品質。陳怡村還說,目前多數常態門診服務常因時間短缺、診間空間不足等限制,只能著眼於單一專科、甚至次專科問題,而未能將老年人複雜多樣的相關身心問題偵測出來。另外,老人因使用太多藥,及藥物相關交互作用及副作用所產生的問題並不在少數,且多數並不自覺。經由許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完整周全性老年醫學評估可以改善存活率、降低醫療費用、減少急性病房使用、以及減少轉至慢性養護之家的機會。因此該院區推出老年門診,以周全性老年評估出發,於每週二下午及周四上午,提供年滿80歲以上民眾,或年滿65歲以上,併有以下狀況之一之民眾:(1)患有三種以上慢性病者; (2)近六個月內不明原因功能急遽下降,或經常跌倒、步態不穩、認知與情緒波動、營養及體重失衡、孱弱等老年症候群者。經評估後整理出相關議題與問題,進一步與病患和家屬討論處置方法和訂定目標,並視需要予以適當轉介。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老化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資料,95年結腸直腸癌新增病例己經超過一萬例,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同時95 年結腸直腸癌死亡率較86年增加47.7%。這應該是國人生活及飲食西化的結果,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顯得日趨重要。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和高脂低纖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等都有關係,但卻不像抽煙容易造成肺癌的產生或肝炎和肝癌的關係那麼密切,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比較難從遠離危險因子的方法上達目的,不過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方式倒是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絕大部份的結腸直腸癌是從正常的腸道黏膜經過腺性瘜肉的階段最後才變成癌症,除此之外,雖然有三分之二的結腸直腸癌發生在乙狀結腸附近,但仍然有部份是發生在離肛門較遠的近端結腸,所以目前認為要達到結腸直腸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大腸鏡檢查是最好的方式。它一方面可以將瘜肉(癌症的前身)切除並檢驗,另一方面可以到達近端結腸做完整的結直腸評估。一般民眾達到50歲時就可以考慮做第一次的檢查,而一級血親內有結腸直腸癌病史的民眾可以提前至40歲,如果個性上較容易緊張也可以選擇無痛的大腸鏡檢查,這樣便可達到早期診斷及治療的好處。北醫附醫健康管理中心統計近幾個月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健檢個案626例,發現痔瘡與大腸息肉是最常見的異常項目,罹患率分別為93%、21%。且受檢者約5個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男性多於女性,50歲以上者多於50歲以下者。雖然息肉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病灶,但大多數大腸癌卻往往是從息肉演變而來,患有息肉者不必驚慌,但務必徵詢專業醫師的意見,依據息肉大小、細胞型態、過去病史與家族史,規劃好後續追蹤處置工作。

仁愛院區4月開辦高齡長青整合門診

仁愛院區4月開辦高齡長青整合門診#老化

臺北市銀髮族保健進入團隊專科醫師照護時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首先宣布,自98年4月起增設高齡長青整合門診,將由一群老年專科醫師及經驗豐富專業人員,天天提供老人門診服務,讓臺北市銀髮族不會求助無門。仁愛院區高齡長青門診成員包括:老年科專科醫師三名(神經內科一名、家醫科兩名),及心臟內科、精神科、神經內科、胃腸科、復健科、骨科、胸腔科、新陳代謝科、眼科、泌尿科、中醫科共13科的次專科醫師各一名。並有社區專科護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及志工等非醫事人員共同參與,提供老人整合評估及醫療照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說,老年人的健康照護涵蓋很多複雜問題,尤以多重共病、多重用藥、孱弱狀態與老人症候群,恐非單一專業科別能獨立照顧。台灣在家庭計畫推動下,出生率逐年降低,以及戰後嬰兒潮世代加入,台灣老年人口將於民國104年後大幅增加。依照內政部資料,民國98年老年人口佔10%。其增加速度驚人,由7%倍增到14%的年數僅次於日本為27年。根據行政院經建會人口推計趨勢,2020年加倍到14%,在16年後的2036年又增加為21%。根據研究,65歲以上人口37%健康良好,59%健康不佳但可獨立生活,4.63%(約5.5萬)需長期照護資源。甄瑞興強調,高齡長者容易出現日常生活功能改變、體重減輕、反覆性跌倒、多重藥物使用、新發生的尿失禁、認知狀態改變等,長者經由高齡周全評估門診評估後,可得知病人疾病各種狀況,由老年科醫師及個管師給予建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經衛生署評定為「區域教學醫院」,肩負著社區醫療服務、教學、研究三大任務。仁愛院區高齡長青整合門診初期規劃每週一至五提供長青門診服務,每日開設1至2診。凡65歲以上需由整合型高齡長青醫療服務的長者,皆可經由網路或現場掛號來院就診,為能提供高品質醫療照護服務,每診限額20名,經特別門診醫師評估後有需要者,則可透過長青門診、周全性老年評估門診及長期照護門診等相互轉介,轉介相關科第2次掛號費優免。甄瑞興說,高齡長青整合門診每週二及週四設有高齡周全性評估門診,當天同時免費居家護理及社會心理諮詢,以發掘長者醫療、功能、社會、及心理問題,建立病患基本資料,擬定病患為中心的個人照顧計畫,以便長期追蹤變化。該院區可提供長者深入檢查、作精確診斷,例如:骨密度攝影、乳房攝影、全身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心智評估及所有相關實驗室檢查及X光檢查,提供藥物使用指導,居家照護、社區心理及營養諮詢服務等。高齡長青門診設有個案管理師,為80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上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病長者、65歲以上出現急性日常生活功能下降併有老年症候群長者,或高齡長青門診專科醫師確認有需要收案長者列入個案管理。高齡門診收案病患固定每1~2週召集老年科、相關專科醫師及社工師、護理師、營養師開個案討論會。長者可經由長青門診醫師進行免費轉介,加強長青門診資源利用。

長照計畫不可缺角 老人藥健康、藥師來把關

長照計畫不可缺角 老人藥健康、藥師來把關#老化

台灣在前年底,老年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點二一,人口老化速度僅次於日本,為全球第二,近日行政院規畫長期照護全民納保,計畫宜考量將入藥事照護列入,才不會成為缺角的長照計劃。藥師公會全聯會公共事務部主任郭姿均指出,行政院於前年四月曾核定「長照十年計畫」,挹注八百一十七億元,然這項計畫中獨缺藥事人員的專業服務,使計畫形成缺角的拼圖;內政部主計處曾於一九九六年對老人健康狀況調查,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五成六患有慢性病,平均每人有一點四種疾病,然而護理之家的老人,平均有四點五種慢性病,長照體系的老人用藥複雜度高,平均用藥種類超過五種,實地訪查有些老人家用藥超過十八種,令人捏把冷汗。此外,據健保相關資料及去年底舉行的藥品政策全國會議顯示,健保藥費從民國八十七年的七百二十二億元,至前年已急速上升到一千一百七十億元,藥費占率維持在百分之二十五,但老人的藥品支出占健保達百分三十八,因此老人的用藥品質,必須在長照體系中獲得重視。值得一提的是,用藥不當會導致老人藥品不良反應,如致命的跌倒,所以更需要藥師進入長照體系中把關,以預防老年人用藥的意外。郭姿均主任表示,澳洲政府早就推動藥事照護制度(HMR),已降低這方面的憂慮,澳洲研究每年有十四萬的國民因藥物使用問題,必須就診或住院,也導致一年約四至五億澳幣的支出,而其中百分之六十九是可預防的,因此澳洲政府訂定藥事照護適應症對象的條件是服用五種以上藥品者、一天要服用十二次者、藥品安全劑量很狹窄者、看多位醫師、認知有問題、剛出院者、用藥順從性不良者。因此,藥事照顧長照納保不可或缺,因為不僅關係老人健康品質,確保病患獲得有效、安全及合理的藥物治療,更能提升醫療品質,能降低醫療費用。台灣未來將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持續照護需求增加的環境,使健康照顧體系面臨新挑戰,而且,民眾對醫療品質、病人安全等要求日益提高,推動藥事照護納入長照體系,是事半功倍的醫療政策。

年輕時重視預防保健 對抗老化最有效

年輕時重視預防保健 對抗老化最有效#老化

生命的過程,其實也是老化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變老的一天,躲不掉,也逃不了。而身體就像一部機器,再如何謹慎使用,經過數十年之後,零件總會老舊鬆脫,功能難免耗損衰弱。面對老化,記憶衰退,甚至失智症、中風、高血壓、帕金森症等許多的退化性疾病,要正視身體的改變,活出健康與快樂,花蓮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林冠宏將在今晚(3/2)九點半至十點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探討各種有關老化的預防保健觀念,與民眾攜手健康把關。  獨居老人李先生在去年3月二度中風,出院時他一度以為,這輩子都要柱著柺杖走路,幸好在林冠宏醫師的鼓勵下,他不畏苦痛努力復健,終於可以自由行動。賴先生與李先生這兩位病友也將現身分享他們面對老化走出病苦的點滴。 台灣的高齡人口已經多達233萬人,每十人中就有一個是銀髮族,因為年紀增長,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失智症、中風、高血壓、帕金森症等許多的退化性疾病,也慢慢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家庭。 其實,老年疾病往往起於年輕時忽略正確的預防保健觀念而埋下惡因,但一般人普遍不關心或自認為身體健康的態度而忽視老化,也適值得注意的問題。林冠宏醫師表示,其實民眾只要撥出一些時間定期健康檢查,透過專業儀器檢查的健檢報告,結合醫師對病史及生活習慣的詢問與了解,即可與醫師攜手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聖馬爾定籌募愛心義賣會   民眾踴躍參與獻愛心

聖馬爾定籌募愛心義賣會 民眾踴躍參與獻愛心#老化

推廣社區老人共同關懷理念,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籌募社區獨居老人基金,辛苦募集了近600件的二手物品,3月2日起一連三天在院內一樓大廳舉行跳蚤市場的愛心義賣活動。為籌得更多的基金,志工們熱情的努力叫賣,果然吸引的許多民眾前往尋寶,現場熱鬧有趣。會場並舉辦「100萬個我願意-愛心戒菸連署」,一個上午就有100多位民眾簽署,獲得熱烈響應。希望結合眾人愛心與力量,以期提供社區老人更多的協助;聖馬爾定醫院舉辦跳蚤市場愛心義賣,活動地點在聖馬爾定醫院1樓大廳,義賣內容包含:手工藝品、愛心二手物品,以及保健天使志工製作的養生饅頭、蜜餞等傳統美食;邀請社區民眾一同參與,響應這個有愛心兼具環保的活動。聖馬爾定社區醫療部副主任陳汶均表示,結合舊物回收再利用的環保觀念,院方募集了許多由社區民眾熱心提供捐贈的愛心二手物,其中不乏全新的飾品、兒童玩具、各式背包等實用的日用品,不但讓原本不用的東西有了新的用途,義賣所得的金額更可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民眾熱情參與並選購,愛心令人感動。關懷社區獨居老人愛心義賣活動自即日起至3月4日舉行為期3天的義賣活動,活動會場並有社區保健成果特展,邀請社區民眾一同參與,響應這個有愛心兼具環保的活動。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老化

50歲彭先生(化名),健康狀況良好,未曾有任何身體不適,只是偶爾大便後有出血情形。至直腸肛門外科門診檢查後,確定罹患了痔瘡,但經詢問家族史後,發現姊姊、爸爸及叔叔都罹患大腸直腸癌,因為有這樣的癌症家族史,故安排大腸鏡檢查。大腸鏡發現一個1公分大的直腸瘜肉,切除後發現為惡性腫瘤,所幸進一步手術後並無發生癌細胞轉移,屬於第一期的早期直腸癌,手術治癒率可超過九成。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直腸肛門外科沈名吟醫師表示,像這樣有家族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的案例,在最近二個月的門診就見過三例。沈名吟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絕大多數的病患是偶發的,與老化、飲食習慣不良、高脂低纖飲食,缺乏運動有關。上述這些危險因子與宿主間交互作用的最終結果,會使細胞的基因發生變化,包括缺失、突變等,而失去正常功能,進而產生癌症。就年齡而言,90%以上的結腸直腸癌患者都在50歲以上。少部份的大腸直腸癌具有家族遺傳傾向,佔所有大腸直腸癌的10%左右。一般而言,這類病人出現癌症的年齡平均為45歲,雖然這些家屬中並非全部產生癌症,但如果遺傳到此類癌症基因的話,估計其終身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會為80%,遠高於一般人。沈名吟醫師建議,家族如有罹患大腸直腸癌之病史,而且有成員於很年輕就罹患大腸直腸癌,應定期至醫院作檢查。二位(或以上)第一等親家屬或一位小於60歲的第一等親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個人在40歲以前應接受一次大腸鏡檢,以後則每五年檢查一次。其他等親之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者,可考慮50歲以前接受篩檢。家族性大腸瘜肉症(FAP)的家屬,10~12歲開始,每1~2年應接受內視鏡篩檢。若屬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建議家族中之親屬21歲以後,應每年作大腸鏡檢查。必要時也可以安排基因測試,以發現早期癌,早期接受治療,以增加治癒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