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

影音/中年婦女停經後 三高症狀易伴隨

影音/中年婦女停經後 三高症狀易伴隨#三高

更年期的婦女要注意,國民健康局做了一份調查,女性更年期後三高,也就是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與肥胖會提高心臟病、腰子病與中風的風險。所以,醫生提醒,要定期測量、培養定期運動、還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到了50,,不少婦女停經後,伴隨而來的不僅僅是更年期症狀,就連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也會蠢蠢欲動。婦女到了50歲是個分水嶺,隨著停經後,荷爾蒙的變化使得身體的面臨極大的危機,50歲以後女性腹部肥胖比率就高於男性。根據國健局2007年委託進行的「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顯示,50到59歲女性高血壓發生率為41%、男性46%,60歲到69歲女性倍增到80%,明顯高於男性的64%。女性高血脂發生率提前在40歲到49歲就會追平男性,然後到了60歲到69歲時達到高峰,發生率約60%,高於同年齡男性的40%。而女性高血糖發生率在50歲後就會追過男性,因此更年期後三高與肥胖會提高心臟病、腎臟病與中風風險。醫生表示,更年期女性可利用國健局免費提供的成人健檢,或參加縣市衛生局篩檢服務定期測量三高,而平時也要控制體重、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這些都有助於降低三高的發生率。(新聞內容由 公視晚間新聞 提供)台灣女性更年期後 要注意三高問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2150歲以後 女性三高發生率大於男性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821影音/「三高」並非年長者專利 年輕人罹病卻不自知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66

台灣女性更年期後 要注意三高問題

台灣女性更年期後 要注意三高問題#三高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2007年委託進行之「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50歲之前女性的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發生率普遍低於同年齡層的男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更年期後,三高發生的比率大於男性,顯示女性更年期後,三高是一個不能輕忽之健康議題。除了三高,腹部肥胖亦是更年期後女性必須注意的健康議題!依據調查結果,20歲以上成人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比率為41.0%(男性37.4%,女性:44.2%)。依年齡層來看,在青壯年族群(20~49歲)是男性腹部肥胖率高於女性,但50歲以後,女性腹部肥胖比率就高於男性,尤其是銀髮族女性更為明顯。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指出,若是腰圍超過理想尺寸,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提醒更年期後女性,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心」事。對更年期後女性而言,規律運動是照顧自己「心」事的有效方法。因此,邱淑媞局長呼籲中、老年女性朋友,關心家人健康之餘,更要珍愛自己,要記得動一動了。 

百年雙十國慶 北市衛生局「四癌三高」免費篩檢

百年雙十國慶 北市衛生局「四癌三高」免費篩檢#三高

為迎接百年10月10日雙十節的來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於10月7日(星期五)上午8時至11時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4個院區(忠孝、婦幼、中興及和平院區)及2個院外門診部(政大及北投門診部)舉辦「百年雙十國慶來篩檢-四癌三高免費篩檢大放送」活動,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參加。衛生署公布99年國人10大死亡原因,癌症連續29年蟬聯榜首,死亡人數4萬1,046人,再創新高!另依臺北市99年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分別位居臺北市10大癌症死因之第3位、第4位、第9位及第10位。這4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因此,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成為政府推動癌症防治重點。除惡性腫瘤外,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均為99年臺北市之十大死因,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7.2%。但這些慢性疾病可透過定期癌症及三高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促進病人健康及提高病人存活率。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提醒市民朋友平日除攝取均衡飲食、養成規律運動外,也不要忘了每年要定期接受四癌(口腔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健康篩檢,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參加。(本新聞由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提供)過敏體質要注意 用太多止汗劑恐皮膚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95&HN_Yr=0&HN_Mon=0激情不戴套靠事後避孕藥 恐致荷爾蒙失調掉髮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92&HN_Yr=0&HN_Mon=0真傷「腦」筋! 研究:壓力大恐致失智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89&HN_Yr=0&HN_Mon=0

影音/「三高」並非年長者專利 年輕人罹病卻不自知

影音/「三高」並非年長者專利 年輕人罹病卻不自知#三高

受到東北季風和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這兩天不僅下雨,而且天氣也越來越涼,早晚的溫差很大。而這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根據衛生署調查發現,全國20歲以上民眾,目前大約有715萬人,可能罹患高血壓、高血糖或高血脂的三高疾病之一。其中,有不少年輕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生病。 根據調查有四成患有三高之任一項疾病,以此估計全國20歲以上民眾目前約有715萬人罹患這些疾病。根據國健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以及高血脂追蹤調查,20歲以上民眾對三高的自知率:高血壓自知率63.4%、高血糖76.6%、高血脂52.2%。而女性對高血壓的自知率遠高於男性,但並非所有民眾都知道自己患有三高疾病。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高血壓、高血糖或高血脂之自知率,年輕族群的自知率都是最低的。另外在控制率方面,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良好的比率卻只有3成,醫生研判,可能跟民眾的醫療習慣有關。天氣漸漸轉涼,早晚氣溫變化大,醫生提醒民眾,假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發作症狀,應立即送醫接受檢查,及早發現病因治療,聽醫囑規律服藥,才能控制好病情。(本新聞由 公視晚間新聞 提供)世界心臟日 注意「三高」為健康把關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54男用增高鞋墊充面子 當心影響血液循環、甚至「壓瘡」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61&HN_Yr=0&HN_Mon=0男性憋精不射有快感 醫師警告:小心引起不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60&HN_Yr=0&HN_Mon=0

世界心臟日 注意「三高」為健康把關

世界心臟日 注意「三高」為健康把關#三高

今年世界心臟日主題「One World, One Home, One Heart」,呼籲照護心臟健康由家庭開始,擴到大全球的每個角落。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民眾平均餘命也延長。在家庭中,除了高齡長者容易是心血管疾病候選人,自小寶貝誕生那一刻起,在父母盡心盡力為寶貝規劃未來的同時,「三高」也可能悄悄地攻破您嚴密的防線。根據研究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為正常體重兒童者的2倍,未來將提早當上各種慢性疾病的候選人。  預防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肥胖、運動不足、抽菸等,可歸納出三大要領,即戒菸、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此外,健康檢查也是重要一環,時時為自身健康把關。延伸閱讀「世界心臟日」: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354

肥胖兒童的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是正常兒童的2倍!

肥胖兒童的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是正常兒童的2倍!#三高

自懷抱著寶貝幼小身軀的瞬間,您便決定一生守護那純真美好的笑容,於是盡心力為寶貝規劃未來,快樂地享受甜蜜的負擔,只因他(她)是您的親親寶貝。然而,「三高」可能已悄悄地攻破您嚴密的防線!根據研究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為正常體重兒童者的2倍,未來將提早當上各種慢性疾病的候選人。國民健康局於98年委託辦理「兒童肥胖之家庭因素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小學8所及幼稚園16所,研究對象為幼稚園大班及小學二、四、五及六年級全部學童,實際參加理學檢查人數共計6,480位,接受血液檢測人數為713位。結果顯示,過重及肥胖兒童血壓異常比率為20.0%,體重正常兒童則為12.7%,此外,過重及肥胖兒童血脂異常比率為23.5%、血糖異常比率為13.6%,皆比體重正常兒童的14.4%及7.7%高出許多。研究指出,良好的體重控制可有效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同時也大幅度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各位家長可參照「行政院衛生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依性別及年齡,得知寶貝的體重是否在正常範圍內。脂肪不是一天所養成的,肥胖的形成與飲食習慣及運動等生活習慣有密切關連,高熱量低營養的飲食內容及缺乏運動的靜態生活,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路上三步一間的炸雞攤、飲料店是孩子擋不住的誘惑;放學後轉往安親班、補習班或是在電視、電腦前消磨至就寢,造成身體活動量相當不足,這樣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再加上靜態生活,肥胖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種下病根。為了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健康,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邱局長淑媞呼籲,父母該以身作則,陪伴孩子養成健康生活型態,透過聰明吃、快樂動,教導小孩學習選擇健康飲食,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身體活動量,讓寶貝能快樂成長。國民健康局提供您「親親寶貝健康小秘訣」,一起與孩子創造美好健康的未來:每天「一」抱抱,親親不可少,維持與寶貝的親密關係。看電視、打電腦、玩電動每天不超過「2」小時。每天累積運動「3」0分,動態生活好happy。「四」不一沒有:不喝含糖飲料、不吃油炸食物、不吃太鹹的食物、不吃宵夜,就沒有肥胖帶來的煩惱。天天「五」蔬果,疾病不找我。「六」類食物均衡吃,健康長大不煩惱。放假全家郊遊「去」,戶外活動好體力。每天睡滿「8」小時,頭腦清醒身體好。避免「久」坐,晚飯後與孩子散步談心,家人更貼心。健康生活創造「十」全「十」美的未來。國民健康局推動「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號召全國民眾一起揪團,學習正確的減重方式及維持健康體重,遠離三高及慢性疾病。歡迎家長與孩子一同參加,共同學習如何「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選擇健康的食物,養成動態生活習慣,為國家未來主人翁預約一個健康的未來。延伸閱讀「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對照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78

遠離病毒侵擾 營養師提供9大類營養素

遠離病毒侵擾 營養師提供9大類營養素#三高

文/嬰兒與母親採訪/翁昭鈺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蔡易晉   臺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 劉怡里提升免疫力最佳的方式,其實可從飲食做起,隨著時代改變,精緻化飲食的今日,現代人應該不只是追求吃飽,更需懂得吃得健康、營養。好的飲食習慣,其實是可以從小被「教育」起的,讓好的飲食習慣跟隨一輩子,培養不挑食的好寶寶。爸媽們千萬別小看飲食的力量,多項研究顯示現今小孩嗜吃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除了造成肥胖問題外,更可能造成孩子日後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狀況,日後更可能提早成為三高族群的患者。因此,臺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劉怡里特別提出以下九大類的營養素,多攝取含有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就能幫助小孩提升免疫力,遠離病毒與細菌的侵擾。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具有保護表皮黏膜細胞的作用,可從紅色的蔬果中獲取,像是胡蘿蔔、蘋果,還有菠菜、蛋黃、肝臟、芒果、木瓜、地瓜等等。維生素E:一樣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可幫助維持細胞完整性,不會受到侵擾,並幫助紅血球生成,具有抗氧化的效果,增強抵抗力。如果維生素E不足,可能造成溶血性貧血。食物中可從綠色蔬菜、堅果、黃豆、植物油、小麥胚芽中獲得。維生素C: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可幫助傷口癒合,是構成細胞間物質的重要元素,還能幫助對抗傳染病。食物可從芭樂、柑橘、奇異果中獲得,其中又以芭樂的含量最高,此外還有天然深綠色的蔬菜,像是青椒、芥菜。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組織最需要的營養,具有建造修補組織的功能,1克蛋白質可提供4大卡。如果不足會導致生長遲緩、體重不足、免疫力下降。可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像是蛋、奶、大豆等等。鋅:幫助生長、性器官的發育,可從牛肉、豆類、乳製品、葵花油等獲取。硒:具有抗氧化的攻效,是必須微量礦物質,與維生素E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可活化免疫系統,預防疾病感染。主要存在於全穀類、堅果,一天需要的量也不用太多,因此現代人很少缺乏。鎂:具有三大優點,第一對牙齒、骨骼、肌肉收縮、神經調節良好,第二可參與蛋白質合成,製造DNA所需的物質,第三可參與血糖反應。如果缺乏的話會導致食慾不振,精神不佳。食物中可多攝取堅果、五穀、紅豆、綠豆。鐵:幫助組成血紅素,可吃牛肉、葡萄乾、紅棗等等。脂肪:每一公克脂肪可以產生九大卡熱量,是人體儲存能量最主要的方式。脂肪也可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吸收,缺乏可能導致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用油原則方面,如果是三歲以前的小孩,每次使用1~2茶匙。還有可適量攝取必須脂肪酸,像是魚油(DHA),含有豐富的OMEGA3,促進寶寶腦部發育,改善過動、精神不集中的狀況。延伸閱讀「增強寶寶抵抗力的6大飲食原則」: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17

國內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 你是其中一位嗎?

國內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 你是其中一位嗎?#三高

民眾可能知道一旦罹患慢性腎臟病後,若病情控制不良,將來可能需要洗腎!可是您可能不知道慢性腎臟病也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惟,值得欣慰得是依據腎臟醫學會透析登錄資料:國內洗腎發生率於2006年起已逐年下降, 2008年與2007年比較,下降高達8.8%。另,洗腎盛行率之年增加率,亦從2005年的5.1%下降至2008年的1.2%,顯示透過發生率的降低,洗腎人數之成長已經趨緩。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在世界腎臟日前夕特別呼籲全國民眾重視慢性腎臟病防治,並提醒慢性腎臟病患,應做好三高之控制,以及減少鹽分攝取、維持理想體重及規律運動,以避免後續心臟疾病及洗腎之發生,才能「護腎安心」過一生,持續降低洗腎發生率!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年完成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15歲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合併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臟疾病的比率,分別是36.6%、32.3%、17.3%%及12.9%,比一般民眾罹患高血壓(15.0%)、高血脂(15.6%)、糖尿病(5.8%)、心臟疾病(4.6%)之比率高出2~3倍。依據99年健康局委託之研究分析發現:慢性腎臟病患合併高血壓之醫療費用,為單純慢性腎臟病患之1.45倍;合併高血脂、糖尿病之醫療費用分別為單純慢性腎臟病患之1.28倍及1.15倍,顯見已經罹患慢性腎臟病之民眾平日更需要注意自己三高之控制。但是,這群患有慢性腎臟病之民眾,是否會因此而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呢?前述健康局調查顯示近6成的腎臟病患者沒有注意量血壓,近7成的患者沒有注意測血糖,6成5的患者沒有注意測膽固醇,而飲食上有採行低鹽飲食比例的不到一半。另外在吸菸方面,仍有2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每天在吸菸,與一般民眾之吸菸率(21.4%)無異。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上述數據顯示腎臟病患者忽略了高血壓、高血糖與吸菸對腎臟的傷害,其採取自我保健的情況,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今天(3/10)為2011年的世界腎臟日,今年宣導主題為「護腎保心(Protect Your Kidneys and Save Your Heart)」,提醒民眾重視慢性腎臟病預防及慢性腎臟病患者注意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為配合今年的「世界腎臟日(World Kidney Day)」,健康局結合台灣腎臟醫學會與各縣市衛生局,以及長期關心腎臟健康議題的民間團體與醫療院所,將於3月份辦理23場「愛腎護腎」宣導講座,並假台北市、新竹市、彰化縣、台中市、嘉義市、臺南市、高雄縣、花蓮縣等8個縣市,同步舉辦10場「愛腎護腎 腎利人生」園遊會,規劃健康檢測區、衛教海報區及健康美食區,提供腎臟保健知識及免費腎臟健檢服務,還有機會參加有獎徵答、摸彩、園遊會闖關遊戲,歡迎民眾共襄盛舉,踴躍參加。延伸閱讀「慢性腎臟病盛行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3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