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

老人冬天水喝不夠 增心血管病風險

老人冬天水喝不夠 增心血管病風險#三高

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江俊賢主任表示,在冬季心血管疾病易於清晨剛起床時發作,首要原因是身體在低溫狀態下,週邊的血管會收縮,使血管阻力及血壓上升,造成心臟負荷增加,因而增加腦溢血和心肌梗塞發作的風險。其次是遇到天氣寒冷,大部分的人都懶得動,造成如腦、心肌、內臟等身體器官的血流量減少。加上冬季因排汗減少,水也比較少喝,尤其老年人口渴的感覺差,常常攝取水分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壓上升,血栓也容易形成,增加腦梗塞和心肌梗塞發作的機會。此外,冬季容易罹患呼吸系統的毛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氣喘,都會加重原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情。 江俊賢主任說,當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突然眩暈、劇烈頭痛、視力模糊、肢體麻木無力之中風先兆,或胸口悶痛、呼吸急促、心頭小鹿亂撞等心肌缺氧症狀時,都應立刻送醫檢查。在溫度出現大幅變化時,一定要特別注意保暖及身體狀況,除了按時服藥,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之外,許多人在冬季容易大吃大喝,攝取過多熱量、鹽份、糖份,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都會增加風險。江俊賢主任指出,對自己或是家有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家,應該要注意的是保暖,不要忽略穿厚毛襪,維持足部血液循環。其次要攝取適當而足夠的水份。飲食方面不要太鹹、太油,煮飯炒菜時要多採用清蒸或水煮,少吃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蛋黃、海鮮內臟等。且要多攝取高纖維的蔬菜水果,可以幫助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

尾牙吃刈包應景 三高族要注意

尾牙吃刈包應景 三高族要注意#三高

今天是農曆12月16號,也就是俗稱的尾牙,在台灣人的傳統上,是一年裏最後一次祭拜土地神的日子,所以會用三牲肉類祭拜土地公。除了拜拜之外,通常尾牙最應景的食物就是「潤餅」以及「刈包」。(圖片為刈包,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是竹筍弟弟。)「潤餅」是用潤餅皮包豆芽菜、紅蘿蔔、筍絲、豆乾絲、肉絲、香菜等,再裹上花生粉等,即成潤餅。至於「刈包」則是以長橢圓扁形麵皮,對摺起來包覆餡料的食物。傳統餡料通常不外片狀五花肉、酸菜、花生粉及香菜等。在尾牙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吃「刈包」,沒有吃到就覺得沒有尾牙的氣氛,但是因為刈包當中包的是五花肉,所以肥肉的部份還滿多,所以肥胖以及具有三高病史的人,最好要注意數量,不要吃太多。

粗腰小心代謝症候群 恐有致命危機

粗腰小心代謝症候群 恐有致命危機#三高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之前公佈每年一度的「千禧之愛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有鑒於去年六月國健局公佈的十大死因,其中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由前年的四成攀升至去年的「五成」,高血壓甚至重回榜上第九名的警訊,「2011年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除了針對台灣三大都會區民眾,特別針對十大死因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五好發地區-花蓮、台東、南投、嘉義、苗栗等縣市進行其認知度與行為,時間為去年11月至12月間,有效樣本共計1568份(在95%信賴區間下誤差為正負3%)。(圖:醫師指出,十大死因高風險五縣市對代謝症候群認知偏低,令人憂心) 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五成民眾對代謝症候群認知不足,超過六成不知健康腰圍標準,而五好發縣市完整了解代謝症候群內容者僅6.6%!值得一提的是,五好發縣市中,有超過四成民眾具有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可能性,然也有2~3成的民眾表示自己常檢測血壓、腰圍、體脂肪,顯然這些地區民眾自我檢測行為沒有對本身健康發揮效果,可謂白量了,且深究其不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原因,竟有近四成民眾以「順其自然」的態度面對。基金會董事長孫璐西教授表示,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疾病,一旦引發相關疾病卻會致命!其中「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是代謝症候群預防很重要的檢測指標,調查結果發現民眾認知度還是不足,勢必影響日常預防行為,令人堪憂。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民眾對三高的整體認知達76.7%,能正確或部份說出三高的內容者更超過七成,但卻只有43.3%的民眾知道代謝症候群,能正確說出代謝症候群之內容者更不到一成。此外,雖然近年民眾對於正確腰圍的認知持續提升,但仍有超過六成民眾不知道健康腰圍的標準。孫璐西教授表示,由結果可知,民眾對於「代謝症候群」多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知道三高,缺少健康腰圍標準的認識,也難真正有效預防代謝症候群。 衛生署公佈十大死因中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的好發地區,尤以花蓮縣、台東縣、南投縣、嘉義縣、苗栗縣為甚,死亡風險甚至為大台北的兩倍。深究五縣市民眾認知狀況,超過九成三民眾無法正確說出代謝症候群的完整內容,而能完整了解代謝症候群內容者僅6.6%,較三大都會區的9.8%更低;此外,研究中發現五好發縣市過半民眾未曾聽過健康腰圍宣導,僅一成四能正確回答健康腰圍標準,認知度普遍偏低的狀況恐連帶影響民眾預防及改善的行為,進而提高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發生率。 觀察五好發縣市,民眾近期針對代謝症候群進行的量測行為中,以量血壓的比率較高,達37.2%,但整體而言,血壓、腰圍(21.8%)和體脂肪(20.3%)量測比率皆未滿四成;此外,該地區近期曾進行過全面三項檢測的民眾,竟仍有高達41.2%自評有代謝問題,使檢測動作成了白量。署立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祝年豐醫師表示,調查中民眾自評代謝症候群顯然低於實際發生數字,恐潛藏更多不自覺的民眾。以臨床經驗來看,平均四分之一的患者有錯誤認知,常見狀況包括:以為不吃糖就不會血糖超標、每日五蔬果卻成了五果零蔬、誤認血壓降低就可以停藥、錯覺預防代謝症候群只要減重就好、生理指數危險期卻仍聲稱沒時間等。預防代謝症候群最怕不自覺、錯誤認知,疾病發生時一切都成為遺憾。 醫師提醒,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引發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6倍以上,腰粗1公分,小中風機率亦增加2%~20%。因此祝醫師更進一步呼籲3D健康生活飲食對策,包括Do Control定期控制腰圍、血壓、血糖與血脂,特別是「腰圍」健康不容小覷;Do Healthy Diet挑選低脂高纖多蔬果的健康食物,把握少油少鹽少糖的烹調原則;Do Exercise分段做、累計算,每天合計滿30分鐘,多運動,讓生活動起來。

寶寶肥胖 當心未來各種慢性病找上門

寶寶肥胖 當心未來各種慢性病找上門#三高

國民健康局表示,根據研究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為正常體重兒童者的2倍,未來將提早當上各種慢性疾病的候選人!另外研究指出,良好的體重控制可有效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同時也大幅度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脂肪不是一天所養成的,肥胖的形成與飲食習慣及運動等生活習慣有密切關連,高熱量低營養的飲食內容及缺乏運動的靜態生活,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路上三步一間的炸雞攤、飲料店是孩子擋不住的誘惑;放學後轉往安親班、補習班或是在電視、電腦前消磨至就寢,造成身體活動量相當不足,這樣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再加上靜態生活,肥胖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種下病根。為了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健康,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父母該以身作則,陪伴孩子養成健康生活型態,透過聰明吃、快樂動、睡眠充足等,教導小孩學習選擇健康飲食與規律生活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身體活動量,讓寶貝快樂成長。

代謝症候群、三高族 小心睪固酮低下

代謝症候群、三高族 小心睪固酮低下#三高

「醫師,我現在不但很『性』福,而且連原本擔心的三高問題也改善了!」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科陳卷書醫師說,一位約莫六十歲的老翁在補充睪固酮後明顯感受到失眠、性功能障礙的問題獲得改善,甚至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都受到良好的控制。陳卷書醫師說明,睪固酮在男性青春期時最高,隨著年紀的增長逐年衰退,四十歲後會衰退地較為明顯,即可能步入「男性更年期」,而導致出現「性」趣缺缺、注意力降低或失眠等症狀。然而,部分大眾認為男性更年期僅會對性功能造成影響,其實不然,睪固酮分泌量的降低不僅只威脅到性功能,臨床研究顯示,睪固酮低下與心血管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等皆有關連性,故適當的治療不僅能解決性功能障礙問題,同時也能讓身體更健康。中年男性普遍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常合併有三高問題,經檢查後這類病人的睪固酮指數大多偏低,若在醫師的建議下補充睪固酮,不僅有助男性更年期問題,也可改善三高,回復健康。目前睪固酮療法較常見的有口服、凝膠、及針劑等三種方式,陳卷書醫師補充,口服藥會有肝指數上升的疑慮,需先考慮病人目前的肝功能;凝膠則須每天擦拭,病患容易忘記且擔心肌膚與小孩有所接觸,禁忌較多;而針劑補充三個月施打一次即可,亦無上述顧慮,因此為還不錯的選擇。陳醫師最後提醒,在補充睪固酮之前要先確認病患睪固酮分泌量確實有低下的情況,更重要的是,需確定病人沒有攝護腺癌的可能,否則睪固酮會加速腫瘤的成長速度,造成嚴重的後果。男性民眾若不清楚自己的身體情況,應盡速尋求適合的醫師就診。

代謝症候群認知不足 五成民眾「霧煞煞」

代謝症候群認知不足 五成民眾「霧煞煞」#三高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長期以來都致力於推動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宣導,希望透過宣導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代謝症候群,可以減低三高的發生率。昨天(26)由基金會董事長孫璐西教授與署立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祝年豐醫師,公佈每年一度的「千禧之愛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發現到超過5成民眾對代謝症候群認知不足,有超過6成不知健康腰圍標準,而其中好發縣市完整了解代謝症候群內容者僅6.6%。(圖片為代謝症候群標準,資料來源:千禧之愛基金會。)有鑒於今年國健局公佈之十大死因,其中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由去年的四成攀升至今年的「五成」,調查除了針對台灣三大都會區民眾,還特別針對十大死因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5個好發地區,包括花蓮、台東、南投、嘉義、苗栗等縣市進行其認知度與行為,結果發現超過5成民眾對代謝症候群認知不足,超過6成不知健康腰圍標準,而5好發縣市完整了解代謝症候群內容者僅6.6%!孫璐西教授表示,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疾病,一旦引發相關疾病卻會致命!※下圖是祝年豐醫師分析代謝症候群的問卷結果:祝年豐醫師表示,以臨床經驗來看,平均四分之一的患者對於代謝症候群有錯誤認知,常見狀況包括以為不吃糖就不會血糖超標、每日五蔬果卻成了五果零蔬、誤認血壓降低就可以停藥、錯覺預防代謝症候群只要減重就好等。醫師提醒,有代謝症候群之民眾未來引發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到6倍以上;腰粗1公分,小中風機率亦增加2%到20%。※下圖是測量腰圍的示範:祝醫師進一步呼籲3D健康生活飲食對策,包括Do Control,確實控制自己的生理指數,包括定期控制腰圍、血壓、血糖與血脂,特別是「腰圍」健康不容小覷;Do Healthy Diet,選擇健康的飲食,挑選低脂高纖多蔬果的健康食物,把握少油少鹽少糖的烹調原則;Do Exercise,每天要確實地運動,運動可以分段做、累計算,每天合計滿30分鐘,讓生活動起來,就可以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

寒流來襲 冬日運動要注意?

寒流來襲 冬日運動要注意?#三高

寒流來襲,氣象局也發佈低溫特報,每逢冬天寒流來襲時,因氣候變化差異大,加上血管驟然收縮或舒張,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與復發,衛生局局長林奇宏呼籲民眾寒流來襲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應多關心長者,注意保暖、運動等問題,像是運動過後頭頸部的保暖,維持頭、手、腳全身血液循環順暢等,另外因為冬日天亮較晚視線不佳,最好等天亮後才出門。另外冬令進補或過年時的大魚大肉,高油脂、高熱量、高鹽分的食物,快速且大量的攝取進體內,如果沒有適量運動消耗熱量,反而對身體有害,此外衛生局也提醒,平時應多吃蔬菜水果、雜穀食物,但是冬日裡運動究竟該注意什麼?首要之務就是做好保暖工作,其次就是注意安全,尤其是老人家,最好天亮後再出門。衛生局表示,隨然規律的運動很重要,但是每個人都必須根據身體狀況及醫師的建議做調整,若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就應立即停止運動,也要避免深夜或大清早出門運動,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運動,且運動前要先暖身。 最後,若是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及三高高危險族群的老年人,突然感到肢體無力、口齒不清,有可能是中風的前兆,而胸悶、胸痛、冒冷汗則是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若有前述的症狀發作,請務必立即就醫,以免延誤黃金治療的時間3小時。

劇烈背痛、腹痛 急性主動脈剝離發作恐致死

劇烈背痛、腹痛 急性主動脈剝離發作恐致死#三高

54歲的蘇良山有慢性高血壓,某日出差時毫無預警就感到劇烈胸痛,送醫檢查後發現為A型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包腔積血,一度有生命危險,經過八個小時的「全胸主動脈混合型支架血管手術」後,終於撿回一條命。嘉基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建彰表示,急性主動脈剝離又稱剝離性主動脈瘤,會導致生命危險,尤其秋冬交接之際容易引發,若病患突然用力如便秘,或是情緒不穩、血壓突然上升,就有可能引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羅傳堯主任在心臟血管外科網站中表示,最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莫過於急性主動脈剝離,這項疾病會引起眾多併發症,若病情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主動脈剝離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從發作時算起1~2星期內為急性,兩星期後稱作慢性。這項疾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因血管主動脈段落有結構上的問題或受損,導致主動脈的血流無法流至正確部位,由於血流不能到正確位置,所以容易造成各個器官發生缺血,進而造成肢體或腦部缺血、血管破裂,甚至是讓心臟無法正常舒張而死亡。陳建彰醫師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通常沒有預兆,症狀包括心臟突然像被刀刺一般的痛,或劇烈背痛、腹痛,偶爾伴隨頭暈噁心、嘔吐,少部分是下半身冰冷無力或腦中風,若檢查為A型主動脈剝離,則可透過改良的三叉頭人工血管手術修補治療,不但縮短手術時間,也較沒有後遺症。陳建彰醫師提醒,三高患者,有高血壓、主動脈內膜潰瘍都是高危險群,他建議,民眾平時應保持情緒穩定,且定時量血壓、按時服藥穩定血壓,少吃油炸跟高膽固醇食物嚴重頭痛、耳鳴、眩暈 小心腦中風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89香蕉不會傷筋骨 是高血壓患者的「好物」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875保障高危險群 公費流感疫苗不提供候補對象接種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4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