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

居家照護懶人包》常備藥品、領藥步驟、防疫險怎麼賠?

居家照護懶人包》常備藥品、領藥步驟、防疫險怎麼賠?#懶人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本土疫情單日確診再創新高,民眾不禁人心惶惶,面對新冠輕症確診者迅速暴增,居家隔離你準備好了嗎?從居家隔離規定、居家照護環境、常備藥到申請社區「藥師送藥」5步驟,更包括了民眾最關心的防疫險到底理不理賠,《優活健康網》幫您整理好最完整的「輕症確診居家照護」懶人包!延伸閱讀居家隔離最新》篩檢次數縮短!1周內「啟動全台照護」誰可實施輕症居家照護?居家隔離同住規定? 確診者:年齡65歲以下,無洗腎或懷孕者。 同住之未確診者:同上。 隔離以1人1室為原則,確診者與非確診者須分開隔離,但若是夫妻、或有小孩則可以同室。 同住之未確診者不得超過4人。 解隔後,確診者與同住者皆需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居家照護環境須符合哪些條件?若符合1人1室,可適用居家照護,1人1室以擁有獨立衛浴的個人套房為佳。但如在每次使用後,皆可確保以稀釋漂白水、酒精進行清消,則可共用衛浴。其餘時間確診者應待在專用房間進行隔離。輕症居家照護常備藥品?Omicron最常見的症狀是喉嚨痛、發燒、流鼻水,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萬一確診隔離,家中可常備以下藥品,可幫助即時緩解症狀: 解熱止痛藥,如普拿疼等,含乙醯氨酚成分之藥物 止鼻水藥,含抗組織胺成分之藥物 止咳化痰藥 腸胃藥 電解質補充劑 體溫計、血氧計 維生素B、C延伸閱讀確診足跡重疊需要快篩嗎?收到「細胞簡訊」先做4件事輕症居家照護有用藥需求,怎麼向藥局領藥?如確診輕症居家照護,有慢箋與其他用藥需求,藥師公會已與「健康益友APP」合作,不論是大型醫院或診所,都可以與民眾直接進行遠距診療,並透過此系統拿到處方。APP可顯示藥局地圖,方便民眾選擇離家最近或有領取慢箋的藥局,並撥打電話給藥師,透過密碼將處方箋傳給社區藥局。藥師也可協助給予指示用藥或成藥。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說明,全國已有逾1,800間藥局投入社區照護需求,民眾可透過以下5步驟「讓藥師送藥到你家」:(圖片提供: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輕症居家照護,防疫險可理賠嗎?金管會指出,已與產、壽險公會達成共識,對於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在居家照護期間,防疫險可「比照一般住院理賠」。居家照護如何申請理賠?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如果是確診輕症居家照護,地方政府會開立隔離通知書,通知書上會寫確診,可拿隔離通知書與解除隔離通知書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保險公司會以隔離通知書及解除隔離通知書之隔離起迄期間,來認定「實際住院日數」,並給付防疫險中的一般住院日額保險金。延伸閱讀2022最新》防疫險該買哪家好?5家保單優缺一次看

QA懶人包》兒童疫苗該打嗎?國外經驗、副作用一次看

QA懶人包》兒童疫苗該打嗎?國外經驗、副作用一次看#懶人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台灣近日出現2歲童感染新冠肺炎Omicron重症首例,搶救6天無效仍宣告不治死亡。而關於兒童到底該不該打疫苗的議題,醫界與民眾又再次吵翻天,到底兒童施打疫苗需考量哪些因素?國外做法可否參考?《優活健康網》幫您整理好QA一次看!Q1:台灣開放兒童施打莫德納劑量標準?日前衛生福利部宣布,開放6到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6至11歲兒童需施打2劑,每劑0.25毫升,為成人劑量的一半,2劑施打間隔28天。預計約有120萬人符合接種資格。Q2:為何台灣先開放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對照國際作法多優先開放兒童施打BNT疫苗,引發不少家長質疑「為何不採用BNT兒童版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輝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回應,主要是因BNT合約談判已長達2個多月,且採購上無直接授權管道,所以先通過莫德納提供兒童施打。Q3:各國開放兒童接種哪些疫苗廠牌?僅開放BNT: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開放BNT、莫德納:英國、加拿大、澳洲、歐盟Q4:國外兒童版莫德納、BNT疫苗施打標準?兒童版BNT美國:開放5歲至11歲兒童施打2劑,劑量為成人的3分之1,第2劑需間隔3至8週。日本:開放5歲至11歲兒童施打2劑,劑量為成人的3分之1,第2劑需間隔3週。韓國:開放5歲至11歲兒童施打2劑,劑量為成人的3分之1,第2劑需間隔8週。新加坡:開放5歲至11歲兒童施打2劑,劑量為成人的3分之1,第2劑需間隔21天。兒童版莫德納、BNT英國:開放5至11歲施打BNT兒童版疫苗,第2劑需間隔8至12週;開放6歲以上兒童施打莫德納,劑量為成人的2分之1,第2劑需間隔4週。加拿大:開放5至11歲施打BNT兒童版疫苗;開放6歲以上兒童全面施打莫德納疫苗,劑量為成人的2分之1,第2劑需間隔4週。澳洲:開放5歲以上兒童施打BNT兒童版疫苗,劑量為成人的3分之1,第2劑需間隔8週;開放6歲以上兒童全面施打莫德納疫苗。歐盟:開放5至11歲施打BNT兒童版疫苗,第2劑需間隔3週;開放6至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劑量為成人的2分之1,第2劑需間隔4週。延伸閱讀打完疫苗手臂痛爆!物理治療師教1招「擦桌面操」緩解Q5:兒童版莫德納、BNT,誰保護力更好?台大醫院前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今日於臉書粉絲頁提出看法表示:「BNT兒童版的問題是劑量太低了。劑量低當然就不良反應少,在美國施打後發生心肌炎機率遠低於青少年。莫德納效果理論上應該較好,但劑量可能太高,不良反應較高,畢竟劑量差了5倍。莫德納減量拉長間隔施打可能是最佳解。」Q6:兒童施打版莫德納有哪些副作用?食藥署表示,6~11歲兒童版莫德納疫苗的臨床試驗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勞、頭痛、肌痛、畏寒、噁心嘔吐、腋窩腫痛、發燒、注射部位紅斑、注射部位腫脹和關節痛。Q7:兒童打新冠疫苗有沒有必要?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在臉書粉絲頁指出,兒童打新冠疫苗應有其必要性。他認為:「6歲以下的小孩,小學前要打10種疫苗,施打率99%。那10種傳染病的感染人數,加起來都沒有新冠病毒多。你如果是那1%,不怕生病,再考慮要不要給小孩打新冠疫苗。」(圖片提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延伸閱讀台灣首份第3劑疫苗研究!「這款」抗體、副作用皆最強

我得大腸癌了嗎?「症狀判斷、篩檢方式、治療」懶人包

我得大腸癌了嗎?「症狀判斷、篩檢方式、治療」懶人包#懶人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名57歲婦人,2年前確診大腸直腸癌第3期,透過電療、化療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後卻因疫情不敢到醫院定期回診,直到肛門與會陰部出現「流汁、噴膿」情形,緊急就醫後才發現腸癌已惡化至4期,腫瘤復發且從肛門口突出,不僅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的腫瘤發展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以致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大腸直腸癌自我判斷3大症狀台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表示,近2年臨床觀察大腸直腸癌篩檢人數異常下降,但因腸道阻塞與破裂就醫的患者、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粗估約有高達2成的患者因疫情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復發再度惡化。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呼籲民眾應多加注意3大自覺症狀: 腹脹、腹痛 血便帶有黏液 排便習慣明顯改變:例如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張世慶指出,其他非特異性症狀包括: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變小、體重異常減輕、貧血、可觸摸腹部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若可及早發現並治療癌症,早期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呼籲民眾即使確診也千萬不要灰心。延伸閱讀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大腸直腸癌如何篩檢?看1表就懂想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篩檢是最重要防護!」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他表示,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一般民眾 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政府補助 (陽性者建議應進行大腸鏡檢查) 具大腸癌家族史 40歲後每5年大腸鏡檢查 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患者之民眾 建議20至25歲起,每2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臨床診斷疑似或經基因檢查,確診為腺瘤性息肉症候群之患者 建議10至12歲起,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大腸癌篩檢指引2021年12月第一版)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則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就算是無症狀者也應於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危害。晚期大腸直腸癌「接力治療」最穩定在治療方面,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聖捷說明,依照目前健保規範,若於第1線治療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至第3線治療可接力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病患可透過「接力治療」使用到最多線健保標靶藥物,有助於延長整體存活期。黃聖捷表示,以往患者聽到癌症進展成第4期,都會認為已是末期而非常沮喪失落,甚至想放棄治療。但標靶藥物問世後,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1線能縮小大腸直腸癌腫瘤的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若第1線到第4線治療,若能持續使用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近2年半。換句話說,「接力治療」就是患者能夠打到越多標靶藥物、接受完整治療,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最長。 

青春期還沒到,為何孩子會性早熟?醫師圖解懶人包

青春期還沒到,為何孩子會性早熟?醫師圖解懶人包#懶人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兒童生長發育門診中,常見到性早熟孩童家長擔心詢問:「為什麼一樣是性早熟,同學就有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但自己的孩子卻沒有安排,會不會是醫師疏忽?若沒有做腦部檢查,會不會腦部有病變但卻沒被發現?」 、「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是中樞性早熟必做的檢查嗎?對孩子會不會有風險?」為解決家長長久以來的疑問,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邱巧凡,在2020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內分泌學前沿》(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的研究成果,即針對林口長庚醫院自1997~2017年共20年間的中樞性早熟女童案例,進一步探討執行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的結果分析,不僅提供臨床醫師在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安排決策上的參考,以下亦針對家長常見問題做詳細說明。問題1、何謂中樞性早熟?邱巧凡表示,因為「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的提早活化,使得兒童過早出現第二性徵,例如:女孩在8歲前乳房、陰毛發育、10歲前初經來潮;男孩在9歲前睪丸體積變大、陰莖長大、陰毛發育、變聲、長喉結等。問題2、導致中樞性早熟的原因?整體而言,女生的中樞性早熟高達80~90%皆為「特發性」中樞性早熟,即為成因不明,非腦部結構性病變導致。反之,在男孩中「特發性」中樞性早熟僅佔25~80%,足以顯見,男孩病理性腦部病變的機率相對高上許多!邱巧凡根據2018年美國一份整合分析研究說明:「根據1990~2015年共25年間,共整合6個資料庫、15個研究、1,853個案例發現,若以年齡層區分,6~8歲女孩只有3%有異常腦部影像;6歲以下女孩約有25%有異常腦部影像發現」。簡而言之,中樞性早熟的孩童中,以男孩及小於6歲的女孩,有較高的病理性腦部病變機會。而針對台灣,邱巧凡統計20年間403位中樞性早熟女孩個案,並以其中251位非其他因素排除且順利完成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的女孩個案進一步分析,發現當中76%皆無腦部異常影像,但其餘24.3%有腦部影像異常,又以年齡愈小的中樞性早熟,其腦部影像檢查異常發現的機率愈高。儘管如此,這些個案仍以性早熟針劑(GnRH agonist)治療為主,不需額外治療,如手術治療的介入。這樣的研究成果亦提供臨床醫師決策參考,以幫助評估中樞性早熟兒童進一步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的衡量,包含:1. 評估病史,了解病患是否有腦部相關病變或曾接受治療(如腦炎、腦膜炎、腦瘤、顱內出血、曾接受過放射治療等)2. 是否存在中樞神經相關症狀(如頭痛、嘔吐、癲癇、肢體無力、視野障礙、多喝、多尿等)3. 青春期的進展速度4. 性別與年齡醫師建議符合「4大條件」,應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1. 所有中樞性早熟男孩2. 小於6歲的中樞性早熟女孩3. 中樞性早熟合併快速青春期進展(Rapid progression)4. 中樞性早熟合併中樞神經相關症狀(如頭痛、嘔吐、癲癇、肢體無力、視野障礙、多喝、多尿等)經醫師評估存在一定的腦部病變風險時,為清楚鑑別腦垂體與下視丘部位可能存在的病兆,特別是大腦碟鞍部的核磁共振影像是必要的檢查且需要搭配靜脈注射顯影劑。而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會依據個別孩童的狀況,權衡檢查的利弊,適當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邱巧凡補充,一般而言,核磁共振檢查是無輻射性的安全檢查,可清楚呈現腦部結構異常與血管病變。但是檢查耗時(一般約需30分鐘),檢查過程須配合指令靜止不動,由於儀器發出聲響較大,年紀小的兒童單獨在儀器內常常會害怕、躁動,因此在年紀較小或不能配合的兒童,常常需要事先給予鎮靜藥物,讓孩子睡著以順利完成檢查。邱巧凡提醒,家長只需平時多留意孩子的相關症狀,看診時向醫師說明完整的病史資訊,並配合定期追蹤,幫助及時發現問題、早期診斷與治療。若醫師研判孩子腦部病變風險是低的,不需要進一步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也請安心配合醫師建議,不須過度恐慌。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