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三伏貼治氣喘、過敏 初伏七月中開始

三伏貼治氣喘、過敏 初伏七月中開始#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氣喘、過敏性鼻炎及慢性咳嗽是好發在冬季難治的疾病,常因灰塵、塵瞞、刺激性空氣、油煙、氣候變化、環境改變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所誘發,為肺部系統的疾病。根據中醫「春夏補陽」的原理,針對冬天容易發病的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在夏季做預防性治療,冬天時,就可減少發作機率。三伏貼是在三伏日所做的穴位貼敷治療法,在三伏陽盛之際,於夏至後一個月,每隔10日,將具有減敏定喘及化痰止咳功效之中藥餅,三伏貼在這三天各敷貼在適當穴位,藥物更容易滲透皮膚,能疏通經絡,調節臟腑,達到扶正祛邪的功效。研究報告指出,依此法連續三年,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療效顯著。尤更適用於不喜歡服藥的小兒及服藥過多的老人。三伏貼主要是過敏體質的兒童,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及異位性皮膚炎,還有平時容易感冒造成反覆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也適合。成人氣喘、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疾病,也可以經由三伏貼來改善症狀。由於「三伏貼」是一種皮膚刺激療法,有些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故如果是皮膚過敏者、臨近穴位皮膚發炎感染者、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病患、一歲以下幼兒、孕婦、年老體弱、發燒和咽喉痛、扁桃腺發炎者及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等,則建議避免使用。今年三伏天為初伏(7/18)、中伏(7/28)及末伏(8/7),署立基隆醫院也提供「三伏天貼穴特別門診」服務。

三伏貼持續三年為佳 治療別中斷

三伏貼持續三年為佳 治療別中斷#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嘉義一位中年婦人去年忘了回醫院貼三伏貼,冬季時過敏性鼻炎再度發作,讓她苦不堪言;大林慈濟醫院中醫師張景翔表示,婦人以三伏貼治療過敏性鼻炎,成效不錯,但去年七月忘了貼,年底又發作了,三伏貼最好能「持續治療三年」,才能讓症狀獲得較好的控制。今年的三伏天在國曆7月18日(初伏)、7月28日(中伏)和8月7日(末伏);張景翔表示,只要在這段期間內,利用如細辛、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等藥材,混和薑汁敷貼在身體背部穴位,可以防治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秋冬容易發作的疾病。三伏貼是運用古人冬病夏治的「治未病」概念,張景翔醫師強調,在還沒發病前就進行治療,利用一年中最熱的三天,搭配辛溫的藥材,敷貼在背部的穴位上,來調整臟腑功能,可增加對寒邪的抵抗力,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最近臨床研究更是發現,三伏貼能夠減緩80%過敏性鼻炎患者或氣喘患者的發作頻率,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三伏貼一般貼於人體背後的大椎穴、風門穴和肺俞穴,因為大椎穴具溫陽壯體的功能,而風門穴則主治鼻子不好,經常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肺俞穴則能調補肺氣。由於夏天肌膚的血液循環較為旺盛,毛細孔開放讓穴位敷貼的藥物更為容易吸收,另外也可在背部經絡做適當推拿,透過刺激穴位和舒經活絡,增加治療的效果。張景翔提醒患者,三伏貼敷貼期間盡量不從事激烈運動、忌食生冷刺激物、禁泡冷水,敷貼時間以2至3小時為佳,當中若出現輕微皮膚紅癢疹為正常現象,若出現嚴重水泡過敏者則立即取下;三伏貼療法亦有其限制,對於孕婦、三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疾病者、嚴重皮膚缺損者以及正值急性感冒發燒、咽痛者,都不建議進行三伏貼療法。如果是燥熱的體質可就不建議使用了,因此一定要經過醫師診斷,而三伏貼健保不給付,因此需自費醫療。

嬰兒喝配方奶發生腹瀉 是食物過敏?

嬰兒喝配方奶發生腹瀉 是食物過敏?#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有些嬰兒以配方奶為主食,一旦喝奶後發生腹瀉的情形,有些父母便自行調整,將配方奶濃度調低,若稍有好轉,便又增加濃度,如此反反覆覆,常弄得嬰幼兒營養不良、低體重、貧血等情況,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醫師程建勝則建議,喝配方奶後腹瀉的嬰兒,可以食用半奶,即一半濃度或1/3甚至1/4濃度的配方奶。程建勝醫師解釋,因為當腹瀉發生以後,在腸子的消化酵素第一個受影響的是乳糖酵素,再來是麥芽糖蔗糖酵素,這種情況類似乳糖不耐,這是過渡性,不是長期,先天的。如果沒有改善,則考慮是否為動物蛋白過敏,一般會建議改用豆類蛋白牛奶即所謂「豆精奶」,食用豆蛋白配方的配方奶,如果再繼續腹瀉,則考慮連豆類蛋白都不合,即所謂豆蛋白過敏,再考慮所有動、植物蛋白都不合,才會建議使用水解蛋白配方或elemental diet(中性脂肪鏈MCT)配方奶。當然也有許多人存疑,真的可能動、植物蛋白都過敏?程建勝醫師指出,其實只要反覆調控配方奶、控制不良,經過兩個星期以上,就叫慢性腹瀉,一旦演發成慢性腹瀉,腸黏膜受損,病毒細菌、多重問題未解決時,則須改用elemental diet(小分子配方奶),或動、植物蛋白皆過敏併乳糖蔗糖酵素不足,造成腹瀉則需要深思。另外許多家長不了解,有些醫師採取保守治療,是因為存有難以界定、難以查察的病毒,有時甚至需要三次以上的培養才能查出,若檢體採驗方法不對更不可能查出,最後醫師指出,其實只要餵食造成問題,腹瀉、腹痛都叫「食物不合」或「配方奶過敏」,叫「過敏」恐怕太過沉重。

暖春迎夏 花粉飛揚讓人「眼紅」

暖春迎夏 花粉飛揚讓人「眼紅」#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春暖夏至,處處百花齊放,林弟弟與家人一同踏青賞花。沒想到走著走著,花粉在空中飛揚,讓他在大庭廣眾下「紅了眼」,一直用手揉著雙眼說:「好癢、好癢!」。林媽媽一邊安慰弟弟,也一邊想到,上次游泳後,自己突然眼睛刺痛灼熱、流淚不止,也是「紅了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醫師謝靜茹說,林媽媽和林弟弟都是得到了俗稱的「紅眼症」,也就是春夏季節最常見的兩種「結膜炎」,分別是「過敏性結膜炎」及「急性結膜炎」。謝靜茹醫師解釋,「過敏性結膜炎」是因為具有過敏體質的患者,眼部接觸過敏原而造成過敏發炎的反應,例如林弟弟的症狀。「急性結膜炎」則是由多種濾過性病毒或細菌引起,具高傳染力,像是林媽媽狀況。雖然成因不同,但兩者初期症狀卻十分相似:眼睛會紅、癢、結膜紅腫等症狀。過敏患者通常因癢而揉眼睛,造成角膜表皮細胞發炎等後遺症。急性結膜炎嚴重時會造成眼瞼水腫、結膜下出血、形成偽膜等嚴重併發症。過敏的原因除了食物過敏,還有四散各處的花粉,或是打掃時掀出塵瞞、黴菌或粉塵。另外,隱形眼鏡或其保養液、清潔液也是過敏來源,一旦這些過敏原與眼部接觸後,誘發過敏反應。急性結膜炎則經由直接接觸病人的眼睛分泌物,或間接接觸,即接觸污染環境表面或器具,如毛巾、臉盆、水龍頭、門把等,或是游泳池的污水,又碰觸自己的眼睛,就會把疾病傳播出去,甚至引起校園、社區群聚的大流行,造成民眾的「紅眼恐慌症」。若過敏引起的奇癢難耐症狀,可採用眼部冰敷或用生理食鹽水來沖洗眼睛,減緩過敏症狀;若為急性結膜炎,用肥皂勤洗手,不要用手揉眼睛,避免到公眾場合如游泳池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盡速就醫及早診治。預防甚於治療,先確認過敏原,並遠離過敏原為治本的療法,例如注意居家環境清潔,被褥、床單及冷氣濾網要定期清洗;盡量使用可過濾過敏原吸塵器,最好不用掃把,以免灰塵飛揚。家中、廁所保持空氣流通與乾燥,避免黴菌滋生。又急性結膜炎流行高峰期,也建議少到公眾場合,也少使用公眾用品。平時做好環境控制,同時也減少過敏原,注重手部衛生,避免與病原接觸的機會。

過敏性腸炎與誤解

過敏性腸炎與誤解#過敏

究竟是醫師不了解,還是病人(家屬)不了解,我也不了解!我要說明的是,當腹瀉發生以後,在腸子的消化酵素第一個受影響的是乳糖酵素,再來是麥芽糖蔗糖酵素,所以當以配方奶為主食的嬰幼兒,一旦發生腹瀉的情形,醫師會建議食用半奶,即一半濃度或1/3甚至1/4濃度的配方奶。(有些凡事自己來的父母,自己當醫師,嬰兒慢性腹瀉,就自己調低濃度,稍有好轉,即自己增加濃度,再瀉再調低濃度,反反覆覆弄得嬰幼兒營養不良、低體重、貧血等。)類似乳糖不耐,這是過渡性,不是長期,先天的。如果沒有改善,則考慮是否為動物蛋白過敏,一般會建議改用豆類蛋白牛奶即所謂「豆精奶」,食用豆蛋白配方的配方奶,如果再繼續腹瀉,則考慮連豆類蛋白都不合,即所謂豆蛋白過敏,再考慮所有動、植物蛋白都不合,才會建議使用水解蛋白配方或elemental diet(中性脂肪鏈MCT)配方奶。但是,真的這麼悲慘嗎?動、植物蛋白都過敏,可能有!真的有這麼多嗎?是否,反覆調控配方奶、控制不良,經過兩個星期以上,叫慢性腹瀉。一旦演發成慢性腹瀉,腸黏膜受損,病毒細菌、多重問題未解決時,則須改用elemental diet(小分子配方奶),或動、植物蛋白皆過敏併乳糖蔗糖酵素不足,造成腹瀉則需要深思。這其間是否有改善,當然要經過醫師用力思索,排除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或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其他病毒、細菌感染。如果末段的感染沒有控制,當然只有輾轉換奶也不容易好。我所要表達的還有很多醫師一味的保守治療,存有難以界定、難以查察的病毒,尤其是細菌。(有時需要至少三次甚至以上的培養,如果檢體採驗方法不對更不可能查出。)有些家長不察,有些家長因疾病焦慮,要求檢查,但是查得到或許對症下藥,有些查不到,尤其涉及採檢方法不當,也自知,有時要連續做三至四次也是難為父母!只要餵食造成問題,腹瀉、腹痛都叫食物不合,都叫食物「配方奶過敏」,恐怕叫「過敏」太沉重。

皮膚癢有多種類型 如何去預防?

皮膚癢有多種類型 如何去預防?#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通常在季節換季時,一些民眾可能會有皮膚紅疹、皮膚癢、皮膚炎或濕疹等現象。根據衛生署衛教週報指出,其實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問題,通常不會危及生命,也不會傳染給別人,但是會感覺到不舒服或不自在。皮膚炎是一種皮膚的發炎反應,它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所以有不同的長相,但是大多是以紅、腫、癢的方式表現。通常接觸性皮膚炎因為接觸到刺激原或者過敏原而產生,常見的有肥皂、藥品、金屬、化妝品、尿布等。長相多變,以發紅與癢居多。但是有一些也會感覺痛、長水泡、脫皮或者只是單純的皮膚乾燥。而異位性皮膚炎常常是因為家族有過敏性體質而發生,通常在嬰兒時就會出現。大多由臉部開始發生。在幼童及青少年時期病情變化比較大,可能會發生在手肘內側、膝蓋內側皺摺處。特色是乾與癢。但是,有時如果有感染則是以潮濕與紅腫呈現。在成人時期則比較不嚴重。另外脂漏性皮膚炎據研究顯示,脂漏性皮膚炎與遺傳可能也有關係。有些人在季節變化或壓力較大時比較會復發。最常好發的位置在人體皮脂腺最多的地方如眉毛、鼻翼、兩側頭皮、甚至耳朵及前胸都是。皮膚則會有發紅及脫皮的現象。有時候會有發黃及油膩的皮屑,但是因發炎程度的不同,會有點癢又不太癢。像是神經性皮膚炎又稱為「慢性苔癬化濕疹」。可能在關節及脖子這些部位因為皮膚的敏感度與易刺激性有關。常常因為衣物的摩擦而發生,並呈現出界線分明、脫屑、皮溝加深及皮膚增厚的病灶。通常會很癢,逼得患者無法控制地去摳、磨、搔抓。至於預防皮膚炎,要先知道患者本身可能得的是哪種皮膚炎,一般來說,首要避免接觸過敏原及不要使皮膚過於乾燥,也記得要選擇適當及溫和的肥皂或洗潔劑。除此之外,洗澡及洗手的次數都不要太多。洗澡也不要用太熱的水。洗個10至15分鐘就夠了,擦拭身體時不要太用力,輕輕的用浴巾擦拭或拍乾就好,記得洗完澡後,可以使用適當的保濕乳液可以避免皮膚過乾。在皮膚還沒有完全乾的時候就該塗抹。如果皮膚過度乾燥則需使用潤滑液。(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教週報第177期)

從小喝母乳 避免過敏體質產生

從小喝母乳 避免過敏體質產生#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兒童過敏不斷增加,根據衛生署衛教週報指出,兒童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罹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衛生署建議,要避免過敏體質,最好從小喝母乳,因母乳中含有許多具有保護特性的物質,如抗體可保護寶寶的腸胃道,而且也可以避免過敏症的發生。在初乳中含有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IgA及溶菌素(lysozyme)等,可增進寶寶免疫力的物質;這種免疫力可以維持到4~6個月大時,使寶寶不易生病。部分過敏體質可能由食物所引起,指的是食物中的某些物質進入體內(通常是蛋白質),被免疫系統當成入侵的病原,發生了免疫反應。當引發過敏體質後,在氣候變化流行性感冒好發的季節,過敏兒容易因感冒的呼吸道感染加上過敏反應,而飽受鼻塞、流鼻水等症狀的困擾。任何食物都可能造成過敏,最常引起兒童消化道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蛋(蛋白)、乳酪、小麥、魚(貝類)、堅果類(花生)、番茄、柑橘類、酵母和調味料;另外,巧克力和草莓的過敏反應雖然常被談論,但尚未證實。衛生署也建議,避免過敏寶寶產生,應該要避免過早添加含蛋或小麥的副食品、對麩質過敏的人應避免攝取小麥、裸麥、燕麥等穀類、患有氣喘的孩童儘量避免冰冷的食物、此外除了食物之外,環境、陽光、藥物、植物等都是造成過敏的原因,想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必須到醫院去做詳細檢測,萬一具有家族遺傳性過敏體質的嬰兒則建議至少須以母乳餵哺3個月為佳,最後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過敏原,進而有效避免與過敏原的接觸,將過敏傷害減到最低。(來源:衛生署衛教週報第155期)

疫苗風險要注意 過敏腫脹勿輕忽

疫苗風險要注意 過敏腫脹勿輕忽#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傳染病是21世紀以前造成人類嚴重且大規模死亡的禍首,西元1918年流行性感冒曾經造成數千萬人大量死亡,超過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自從開始運用抗生素,人類得免於微生物的威脅,進而研發疫苗之後,更是大大地降低了人類對於傳染病的恐懼。疫苗雖是預防傳染病的最佳選擇,但是任何藥物或是疫苗仍存在著風險。而疫苗會有什麼樣的風險呢?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來探討:(一) 疫苗種類:疫苗分為兩種,一種是「活性減毒疫苗」,例如:卡介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水痘、口服小兒麻痺(沙賓)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等;一種是「不活化疫苗」,例如:白喉、百日咳、破傷風、肺炎鏈球菌、B型嗜血桿菌、注射型小兒麻痺(沙克)疫苗、日本腦炎、流行性感冒、A型肝炎、B型肝炎、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等。活性減毒疫苗有可能會在身體內重新活過來,然後突變成新品種的病毒,導致疾病再度爆發。近年來,新型疫苗大多是屬於不活化疫苗,接種之後比較安全。但是不活化疫苗進入人體後無法複製,需要相當的抗原量才能刺激足夠的免疫反應,所以,需要給予追加劑量(需施打好幾次),才能維持較長時間的保護力。(二)疫苗含「汞』:疫苗中含汞的成分叫做「Thimerosal」(硫柳汞),用來作為疫苗的保存劑,通常是非常的微量,不需要太過擔心,目前也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硫柳汞與神經毒性的相關性。(三) 接種疫苗的副作用:最常見的為注射部位腫脹、發紅與硬塊,一般會在2~3天內恢復。其次為發燒,可以使用退燒藥治療。至於過敏反應,輕度的可以使用抗過敏藥物,如果是比較嚴重的過敏反應,則需要立即就醫處置,但是嚴重過敏反應的機率並不高。而暈針是較常發生的症狀,通常是在施打完疫苗後立即發生,病人對於施打針劑具有心理上的恐慌效應,大都會在休息過後醒來,而且通常只有短短數秒至幾分鐘的時間。相較於疾病本身帶來的風險,疫苗的風險一般不高,但是打了疫苗之後,並非不會感染疾病,目前沒有一種疫苗的保護力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疫苗接種對於傳染病防治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根除傳染病。天花就是首例被根除的傳染性疾病。目前新生兒已不再施打牛痘疫苗,至於霍亂、傷寒也都已停止接種。(資料來源:健康九九 健康專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