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對話的時候常常生氣、緊張?那是因為你沒有好好「察覺自己的情緒」,試著和自己溝通吧!溝通名師李崇義分享真實案例,提醒大家改變溝通慣性,對話時先別急著解決問題,並用「4步驟」安定自我內在,擁抱自己的情緒。以下解析來自《冰山對話: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原書摘文。
與人對話的時候常常生氣、緊張?那是因為你沒有好好「察覺自己的情緒」,試著和自己溝通吧!溝通名師李崇義分享真實案例,提醒大家改變溝通慣性,對話時先別急著解決問題,並用「4步驟」安定自我內在,擁抱自己的情緒。以下解析來自《冰山對話: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原書摘文。
60歲的黃小姐選擇在「耳順之年」從職場退休,正準備開心迎接新的人生,不料卻在退休幾個月後出現暈眩合併嘔吐而求診,接著2個月後又發現左耳疑似聽不太到低頻的聲音,且有時出現忽大忽小的「沙~沙~」聲,或有蟬鳴般的「唧唧」聲,經西醫診斷為梅尼爾氏症造成的耳鳴。
心情不好、負面思惟,真的會實際影響身體健康?許瑞云、鄭先安兩位醫師根據豐富的臨床觀察,認為病患本身對疾病的態度和想法,是左右著身體朝向修復或惡化的關鍵,並在《心念自癒力,逆轉慢性病》分享真實案例,教讀者辨識自身情緒,扭轉慣性思維,醫病也醫心。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有時我們因為遇到不好的事情而動怒氣,可能會氣急敗壞到極點,或情緒高漲到無法負荷,醫師就指出,若最嚴重情況可能會出現類似心肌梗塞的症狀,透過心電圖檢查會呈現出異常的波形,不可不慎。 日前大學學測放榜,不少家長看到成績單,難免都會情緒波動,近日有位張姓婦人前來就醫時表示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醫師細問才得知原來是與子女為了志願排序發生衝突,提醒患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民眾,高漲情緒會造成心血管負擔加大,嚴重者恐引發心碎症候群,釀成心臟衰竭或心因性休克,恐得不償失。一看女兒成績單就暴氣!婦突心跳狂飆又胸悶婦人表示自己平時血壓多維持在130~140左右,稍微偏高但並未服藥追蹤,近日因就讀高三的女兒學測放榜,她看到成績單當下「心臟感覺漏了好幾拍」,但還是克制住脾氣跟女兒討論志願排序,只因母女倆意見相左,吵得面紅耳赤,她瞬間感覺到心跳速度狂飆,「彷彿全身血液都衝到腦部」,甚至有心悸、胸悶等症狀,只得暫時停戰,並趕緊就醫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表示,萬一氣急敗壞到極點,或情緒高漲無法負荷,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類似心肌梗塞的症狀,心臟肌肉也會有部分收縮功能變得比較差,但實際上血管並沒有阻塞,此症狀被稱為「壓力性心肌病病變」 (又稱「心碎症候群」),多數人遠離高壓環境後就會逐漸改善,但少數患者可能引發心因性休克,恐需緊急進行搶救。「心碎症候群」症狀類似心肌梗塞張育晟指出,長期處在壓力大的環境,或是情緒起伏劇烈的情況下,會造成情緒緊繃、腎上腺素分泌過旺、交感神經亢奮,因而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症狀,連帶造成心血管收縮,增加心臟的負擔,進而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等到壓力解除或情緒恢復穩定後,心臟功能又回復到正常狀態。若民眾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者是具有三高病史,過大的情緒起伏,確實會容易誘發心臟疾病的發作,讓原本就脆弱的心血管系統,在強烈的刺激之下,甚至出現急性的心臟衰竭症狀,一旦心臟的功能無法應付身體的需求,就會造成易喘、胸悶、肺部積水、腳水腫等症狀。除了家庭衝突、親子關係緊張外,職場壓力也是許多門診患者主訴的原因。張育晟建議患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的民眾,除了穩定情緒之外,生活作息也應維持正常、不熬夜,一旦面對壓力緊繃、情緒高漲時,建議可以暫時遠離高壓因子,到戶外走走、運動,緩解心情,或者是找親朋好友舒緩心情,調適好身心狀態,必要時記得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保護自身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現在感覺好好的,為什麼還要繼續吃藥?」、「我每天都要吃藥,好煩喔,能不能不要再吃藥?」在馬偕紀念醫院一般精神暨身心科主任柯凱婷的診間,常有躁鬱症患者提出上述問題、抱怨,每當面對患者質疑,她總是耐心講解,並讓患者了解,躁鬱症主要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神經系統運作不穩定造成,因此容易反覆發作,長期下來,大腦也會受損,智力、認知功能都可能退化減退,反覆發作的情況下有些患者無法繼續工作,所以規律用藥、預防復發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柯凱婷醫師:「躁鬱症患者藥物治療可以使症狀改善,回歸正常情緒與腦部功能,穩定期時就跟一般人一樣,因此很希望患者可以堅持服藥避免發病。目前藥物的選擇多樣,也有長效針劑的治療形式,讓患者多一種服藥的選擇」每月一針的長效針劑選擇,增加了服藥的隱私性與便利性,一個月一次的針劑,也減少一般使用口服藥時每天必須面對生病這件事的情緒,無形中減少了排斥治療的情形。躁鬱症發作,患者情緒常暴起暴落「70%-80%的躁鬱症患者會經歷憂鬱症發作。」柯凱婷主任指出,躁鬱症包含輕躁症、躁症、憂鬱症等多種表現,這些表現會輪流出現,在輕躁症時期,往往「個性改變,變得外向愛社交、很有活力、變得不太需要睡覺」,且很有自信,也較容易衝動、與人發生爭執,或出現大量購物、不理性投資等行為。由於輕躁症使得自我感覺良好,這時多半不會主動就醫,輕躁症患者若長時間睡眠不足,大腦過度活躍,可能演變成躁症,會開始產生誇大幻想,例如認為自己有超能力或是有病人認為自己有預言能力,同時也可能出現被害妄想或過度衝動狂妄,在在網路或現實生活中不斷發生言語或肢體的人際衝突。躁症過後,患者可能陷入憂鬱症階段,情緒就會陷入低落自責,失去活力的痛苦深淵,由於躁期和鬱期的各項症狀,會對人際、親密關係造成負面衝擊,這也讓患者內心飽受痛苦,尤其當患者反覆發作後,人際的支持力會越來越薄弱,越來越不利於患者的穩定。長效針劑用藥 穩定度、便利性獲改善在躁鬱症治療與復發防治方面,目前有多種藥物可以運用。柯凱婷主任分析,治療躁鬱症主要有三大類藥物:第一類叫鋰鹽,主要功能在穩定神經。第二類稱為情緒穩定劑,屬於一種抗癲癇的藥,功能也是在神經穩定。第三種為多巴胺抑制劑,也稱為抗精神病藥物,可抑制幻想、幻覺,對神經穩定也有效果。在多巴胺抑制劑當中,除了口服藥物,現在也有每月一針的抗躁鬱症長效型針劑可供選擇,根據柯凱婷主任的觀察,長效型針劑有助提升治療穩定度,也可減少患者長期吃藥所產生的疲乏感。此外,使用長效型針劑不需經由腸胃吸收,可避免藥物讓腸胃不舒服等問題,患者跟家屬都不用斤斤計較要在餐後或餐前用藥,或隨時提醒自己出門要記得帶藥,用藥便利性自然提升許多。躁鬱症患者規律用藥,才不會一再傷腦!柯凱婷主任再次提醒,躁鬱症患者即使處於輕躁期,整體感覺很良好,但為了避免後續更嚴重的躁症或憂鬱症折磨,也建議接受治療,如此才不會讓身心持續受損,大腦功能也可受到保護,較不會一再受到損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70歲患者有胃食道逆流的病史,30年來排便頻繁,一天至少四次,多則八次,大便水樣且有黏液,伴隨肛門灼熱,排便急有時忍耐不住,夏天症狀加重,情緒緊張會誘發腹痛且排便增加。大腸鏡檢查無異常情況,排除發炎性大腸炎、惡性腫瘤等疾病,西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腸躁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連出門旅遊也備感困擾,因此尋求中醫幫忙,經三個月治療,排便次數一天減至二至三次,大便逐漸成形,出門在外也不用苦惱頻便找不到廁所。治療先調整飲食習和情緒台灣大腸激躁症盛行率高達22%,男女比例差不多,可分成三型: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便秘型呈現堅硬、顆粒或塊狀型態,排空直腸後仍感覺排便不完全,頻率通常每周小於三次;腹瀉型呈現水瀉或鬆散,或黏液樣分泌物,可伴隨頻便和大便失禁,且通常排便頻率大於每日三次。此外,也可能伴隨胃腸道其他症狀,例如消化不良、腹部脹氣、胃食道逆流等;也可能出現腸道外相關症狀,例如頻尿、性功能異常、月經異常等。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表示,上述患者除了頻便、腹瀉外,也有手腳冰冷、頻尿等病症。治療方面需先衛教飲食和情緒調整的重要,以及隨著氣候變化調整生活的衣著或環境,再來運用中藥調理腸胃環境,例如黨參、茯苓、白朮、砂仁等幫助健脾去濕,黃連、黃柏清除腸中濕熱,柴胡、香附等調和緊張情緒,肉桂、附子等減少頻尿和手腳冰冷。經過三個月的治療,患者排便次數下降到一天二至三次,大便逐漸成形且黏液減少,肛門已無灼熱感,患者很開心出門旅遊不用為尋找廁所所苦。便秘型多攝取高纖食物 腹瀉型避免豆類和乳製品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以中醫的角度而論,可歸納氣候影響、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腎陽虛衰等五大因素。如太冷、太熱、濕氣太重,吃太多、吃太油、吃太多生冷的食物。尤其,如果長期飲食失調,又過度勞累,脾胃容易虛弱,再者,容易煩惱、生氣、緊張焦慮,更易影響胃腸消化吸收。劉家蓁提醒,除尋求醫師協助外,平常可藉由規律作息與運動,放鬆心情,調整壓力。飲食方面注意定時定量,便秘型的腸躁症者,需多喝水,與高纖維質的食物,幫助腸道蠕動。腹瀉型者,避免豆類和乳製品。且要定期篩檢,才能「腸」保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了媽媽之後,每天催眠自己:「不可以生氣」、「生氣就是壞媽媽」,但一睜開眼睛回到現實世界,馬上被搞到森77、瞬間變身暴龍媽!真的不想再讓自己的怒火燒到孩子、讓全家烏雲密佈,到底該怎麼辦?人會有生氣情緒,是非常自然的一種心理狀態,當想達成的目標被妨礙、個人領域被侵犯、或自尊心受傷時,就會觸發「生氣」的警報系統。真正傷害親子關係的並不是生氣情緒,而是情緒之後的「行為」。如果選擇無視自己的怒氣,被丟在角落的負面情緒只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最後在被觸發的瞬間炸裂。作者告訴你如何用積極正向的方式表達,透過「生氣」真正解決雙方的需求。生氣的原因很多,處理生氣情緒的類型也不少,大致可分成五種。第一種是「壓抑型」。壓抑型的人就算生氣也不會表現出來,會礙於「 有話好說嘛!」這種想法,不願意撕破臉而把自己的生氣情緒隱藏起來,有時還會否認自己正在生氣。雖然他心裡憋得難受,但身旁的人卻不知道其實他已經生氣了。長期忍耐、克制自己的情緒,到後來不只是對憤怒情緒,連對快樂和幸福等正向情緒感覺也會變遲鈍。這類型的人不太會自己下決定、比較喜歡跟著別人的意見走,優點是適應力強、較為友善、包容度高,不過也常被說優柔寡斷、心思很難猜透。也因為習慣壓抑情緒,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的各種疾病。第二種是「攻擊型」。這類型的人會毫不掩飾地表現出憤怒情緒,甚至會不假思索地罵髒話、出言恐嚇、羞辱別人、摔東西、打人等做出暴力行為,還強烈相信自己是對的,容易輕視別人的意見或情緒。大體上來說,這種人通常做事成效不錯、勇敢、主導性強,但是相對也比較粗暴、自私,容易在人際關係的經營上遇到困難。第三種是「被動攻擊型」。這種人會用消極的方式迂迴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因為想把對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也不想破壞跟對方的關係。他們相當固執,卻不會直截了當表現出來,做事都會繞個圈子,面對別人的指示時不直說喜歡或討厭,而是會用拖延戰術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我們常聽到的「心機重、愛記仇」,就是這種人的主要特徵。這類型的人通常顯得小心謹慎、會為別人著想,但同時帶有強烈的憂鬱和不安感,屬於高敏感族群。第四種是「迴避型」。這種人認為生氣是件糟糕的事,所以會想辦法盡快脫離生氣狀況。他們會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嘛!」、「別在意啦!」藉此降低自己的憤怒情緒,或用抽菸、喝酒、吃東西、打電動等方式逃避。但因為他們並不是直接誠實地面對情緒,當狀況變得難以收拾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陷入各種成癮症狀。第五種是「連結型」,也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連結型的人在生氣時會先跟自己對話,必要時也會去跟對方對話。他們不會試圖壓抑、降低怒氣,或躲到其他地方逃避,而是會坦率地問自己:「為什麼生氣?你需要什麼?」如果需要對方的協助,也會開口請對方幫忙。這些類型並非固定的,可能會隨著你所面對的人及狀況而變得不同。在公司裡是壓抑型,在家裡卻可能是攻擊型;在朋友面前是連結型,但在父母面前可能會是被動攻擊型。所以我們要先了解自己在哪些時候會反映出哪種類型。情緒處理的類型不是一兩天內造成的,通常都是從小時候開始慢慢養成。為了適應父母的教養方式、生長環境,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選擇如何處理情緒。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加上生活中累積的經驗,最後就會固定下來。因為太習慣了,所以自己可能根本沒發現自己是怎麼處理情緒的,而且內在、外在已經長期養成習慣,要轉換成「連結型」就需要一段時間。如果每天都在生氣,表示自己跟自己之間的連結中斷了,應該要先跟內在的自己恢復關係,再更深入地多問問自己:「你需要什麼?」、「說說你真正想要的好嗎?」(本文摘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台灣廣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生活中有許多來自他人的攻擊。尤其是來自上司、前輩、伴侶或交往對象等親朋好友的情緒傷害,應該讓很多人都很困擾吧?突然遭受責備,一定會覺得「為什麼找上我?」感到很受傷。這些來自切身關係的「攻擊」,是一種令人逃也逃不掉的壓力,會讓人持續累積不滿和壓力,有時甚至還會造成心理疾病。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免於受到這些難纏的傷害呢? 讓傷害「消失」的方法有很多種,有些是讓我們實際不再被對方攻擊的方法。換言之,就是「使對方的行為改變」,但,如果他人的行為無法改變時,我們就要改變自己的心理與想法,將以往覺得「被攻擊了!」的狀況,轉念想成「攻擊不存在」。不把別人的攻擊視為攻擊,就不會受到傷害。這樣的想法,和「受到攻擊」,但只能忍耐,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因為要是「攻擊不存在」,就沒有必要忍耐了。當然,你會認為哪有這麼簡單,日本人際心理師「水島廣子」就歸納出一套簡單法則,運用六個步驟,改變自己的想法,只要懂得活用,就能學會「處理攻擊」擺脫糾結,將生活上99%問題都解決!第1步:為什麼要傷害我?會發動攻擊,純粹只是因為感到威脅。「心靈受創的人」和「難以適應變化的人」,容易過度反應。「探人隱私」和「奉承」等侵門踏戶的行為,會讓人不住反擊。以「你」為主詞的發言,會讓對方有「挨罵」的感覺。當我們踐踏了別人「重視的價值觀」,或「正在咬牙忍耐的事」,就會讓人倍感威脅。第2步:面對攻擊如何全身而退?因攻擊而大受打擊的感覺是「正常反應」,不用太過放在心上。非難你的人也在非難自己。遭到非難不是你的錯。那些責怪其實是對方的求救訊號。自認有錯的罪惡感是一種自私的情緒。別想「如何求得原諒」,而要思考「對方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別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而是有「選擇自由」的旁觀者,剛好遇上一位有困擾的人。第3步:該怎麼處理「攻擊」?處理方式會隨雙方關際不同而有所差異。交情程度僅止於「不必再深交」者,靈巧閃避過去即可。要是聽到刺耳的話,不必把對方的話詮釋為「傷害」,只要說聲「哦,是嗎?」聽聽就好。會主動攻擊我們的人,都是有困擾的人。面對有困擾的人,只要送上一聲「不好意思」,聊表慰問即可。別對攻擊我們的人懷抱任何期待。第4步:遭受攻擊時如何回應?不先入為主地認定被人攻擊我。先聆聽對方的苦衷。詢問對方「若換成你,會怎麼做?」。問出「對方真正的期待」。會發動攻擊的人,都是有困擾的人。如果知道對方為何事擔心,就設法讓他們放心。希望對方改變的事,要「請求」,而非「要求」。第5步:萬一遭到網路攻擊,怎麼辦?理解網路攻擊本來就比較容易讓人受到打擊。別擅自妄想「莫非……」,事實必須直接詢問當事人才能釐清。如果彼此的互動關係僅限網路,那麼就算被對方誤會,也不會對人生造成太大的影響。切記「社群網路是公共場域」。萬一隱私被公開,要告訴對方「我很困擾」,而非直接責怪。第6步:備受呵護的人都這麼做!愛護自己。明白「會發動攻擊的人,就是有困擾的人」,不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愛護他人。不試圖掌控別人或侵犯他人領域。不帶先入為主的成見。接受現在最真實的自己和別人。不受重視也無妨。選擇親切待人,是因為自己想這樣做。讓意識專注在當下,而非過去或未來。要耐得住沉默、常保率真。(本文摘自/面對情緒攻擊的勇氣/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