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輕易怪罪別人 小心成為反社會性格

輕易怪罪別人 小心成為反社會性格#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因為沒有良心,反社會者可以隨意地運用任何低劣的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他們可能在言語上相當刻薄,或是故意用錯誤的方式來呈現某些事情,扭曲別人的話語來迎合自己的目的,如果事情出錯,就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因為怪罪別人很容易,所以沒有必要承擔自己的過錯。反社會者顯然在傷害人 卻表現得若無其事反社會者深知扮演「受害者」的好處,而且常常演得就像是真的一樣。瑪莎.史圖特博士是《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一書的作者,她說要辨認出你是不是正在與某個反社會者打交道,最值得信賴的一個指標就是這個人顯然在傷害你,但他們卻表現得若無其事,彷彿自己沒有做錯什麼事情,而且表現出一副你不應該覺得自己受傷的樣子。如果有個人對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這麼做,你應該要知道他有可能是個反社會者。當這個人是你的父親或母親,這樣的領悟可能會非常痛苦,但是這個領悟也會為你帶來解放,改變你的生命。反社會型父母的孩子 會替父母找藉口通常反社會型父母的孩子會絕望地試圖將父母的行為合理化,他們在面對那些無法解釋的行為時,可能會變得非常有創意。以下是我聽過的一些藉口,來自那些父母是反社會者的成年人,他們想到這些藉口來為父母傷人、低劣或是無情的行為找到理由:「他有焦慮症。」「她不是故意的。」「她的大腦生病了。」「他只是太在乎了。」「她無法控制自己。」「他小時候過得很辛苦。」(本文摘自/童年情感忽視/橡實文化)

講電話也聽得出情緒 竟和共鳴有關!

講電話也聽得出情緒 竟和共鳴有關!#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聲因為具有振動,本身就是誘惑。它的振動會啟動並激起某些生理刺激,以及費洛蒙和性荷爾蒙的分泌。情緒、誘惑和荷爾蒙是環環相扣的。我們的爬蟲類大腦及大腦邊緣系統的反應,會導致下視丘分泌荷爾蒙。光是聲音振動就足以引發在美與誘惑之間、肉慾與銷魂之間的激情狂潮。從聲音就能聽出情緒 因共鳴、聲帶不同「聲音」這個人類的音樂,反映了人類的人生,或更確切地說,它反映了我們的過去、苦痛和喜樂。聲音的誘惑力有好幾個標準。人的聲音能夠喚起某些我們已經經歷過的、連結了歡快與愉悅的印象。因此,記憶中母親聲音的音調,終其一生都是主要的標準。同樣的,別人哼唱的旋律,也會刺激鏡像神經元。我們可以在電話裡聽見對方在微笑,這是嘴巴和喉部的共鳴腔製造的效果。當我們帶著同理心或是「含笑」說話的時候,會收縮顴骨的肌肉,聲帶就會縮短,嘴唇帶著笑意,眉也開了。諷刺的聲音則幾乎完全鼻音化,音調低,嘴唇變厚,眉毛高高吊起。悲傷聲音的特性是音色微弱,緩慢低沉,幾乎沒有抑揚頓挫。表達驚訝之情的聲音,則有許多泛音。音調、語速 亦能傳遞情緒有一些聲音不只毫無誘惑力,甚至能引起反感或厭惡,例如諂媚的聲音。生氣的聲音會上揚至高音。乞丐的聲音有一股刻意的力量,他利用虛弱、無精打采的聲音叫屈訴苦,都是有意要讓別人產生罪惡感或同情心。最後,失戀、失望或失敗的聲音,是「每秒三個音節」,而非日常對話所慣用的八個音節,因此靜默多,聲音細弱。每一種聲音都有它的力量。譬如,笑能夠感染他人,要歸功於鏡像神經元。聽見撩人情慾的聲音,會提高性慾和催產素的分泌;悲傷的聲音則會使費洛蒙值下降,增加催乳素的分泌。矛盾的是,太低沉的嗓音反而會讓人覺得凶狠,高音卻予人友善和體貼的感受。(本文摘自/好聲音的科學/本事出版)

你沒真的生氣!憤怒只是「二次情緒」

你沒真的生氣!憤怒只是「二次情緒」#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的情緒千奇百怪,喜怒哀樂都有背後的原因。但是有沒有想過憤怒到底為何造成呢?有一說為「憤怒是二次情緒」,提出這個說法的是奧地利出身的精神科醫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出現不安、恐懼等一次情緒時 常為了掩藏而發怒阿德勒雖未直接與認知行為療法有關,但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是心理療法類別的創始人物,在認知行為療法中受到阿德勒心理學的影響很大。簡單來說,阿德勒醫師認為,當人們心中有著不安、恐懼、嫉妒、寂寞、無力感以及自我厭惡等難以接受的「一次情緒」時,為了掩藏這些情緒而發怒。舉例來說,當幼兒出現危險行為,為此捏了把冷汗(感覺到恐懼)的父母親就會氣得大罵:「這樣很危險!」就是一個簡單好懂的例子。接下來讓我們稍微來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再來,請想像和異性伴侶同處一間屋子時,她(他)熱中於滑手機的狀況,你心裡或許會覺得氣憤煩躁吧。消除憤怒前的情緒 避免被憤怒困住這時候,真正的情緒其實是「希望對方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的寂寞感,以及「用手機在和誰聊天?」的嫉妒感。有時候,坦率承認這些情緒並不太容易(尤其對男性來說更是如此)。若出現了這些難以承認的一次情緒,就會爆怒:「跟我在一起的時候不要一直滑手機!」這就是二次情緒的憤怒。情緒較為激烈的人,甚至有可能會出現抓起對方手機往地上摔的行動(但這是一種近乎權力騷擾或家暴的行為)。一次情緒的寂寞與嫉妒感覺愈強烈,憤怒也就愈強烈。像這樣,「比起憤怒的情緒,更要注意到之前所產生的情緒」,便是憤怒管理的大前提。注意不要被二次情緒憤怒所困住,要以消除一次情緒為目標。(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親子相處磨合難 同理心是決勝關鍵

親子相處磨合難 同理心是決勝關鍵#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接住特殊孩子的情緒球,最快的方法就是用「同理心」來和他互動,換言之,就是看懂他的感受,讓他知道自己是被了解、被接納。這樣他就不會越來越火大,甚至可以緩和情緒強度。同理心,是熄滅孩子怒火的最佳利器。比起幫忙想解決辦法 不如積極傾聽但家長往往因為太愛孩子而捨不得他受苦,只要他一發脾氣或苦惱著來求救,就彷彿變身自動導航系統,開始想幫孩子解決問題,沒意識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傾聽。更沒察覺到敏感又總被誤解的特殊孩子,對於自己不被了解的反應比一般人強烈很多。所以,家長用錯策略,會讓彼此都很挫敗。其實,家長只要改變說話的態度,孩子就跟著不同了!此時,「積極聆聽」可讓孩子迅速消減火氣。父母的包容傾聽 讓孩子更配合教導因為,這代表父母懂他的心、關心並接受他的感覺,能滿足隱藏在孩子生氣背後的傾聽需求。若做不到積極聆聽,也可用保持沉默的「消極聆聽」來表達接納,透過這非語言的訊息,讓他感受到已被接受。當家長能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體諒並允許他可以沮喪後,孩子會感到舒服而覺得和父母很麻吉,自然願意配合教導,如此就能讓教養更輕鬆了。另一方面,父母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之後,會更寬容孩子的脫序行為,自己的情緒自然更淡定。(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面子」到底重不重要?

「面子」到底重不重要?#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面子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當我們顧及他人面子時,目的是避免讓對方難堪,讓他覺得被尊重,進而讓他感覺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如果別人不給我們面子,我們會感到不舒服,覺得自己好像沒價值。所以,面子與我們所感受到「自我價值」似乎有很緊密的關聯。活在世上,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當然有一定重要性。問題是,如果我們缺乏對自己的覺察、無法肯定自己,其實也就等於將鼓勵自己、評斷自我價值的權力拱手讓人。到後來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會成為我們建立自我價值唯一依據。換句話說:你是個怎樣的人,都由別人說了算,而你自己完全喪失了判斷與反駁的能力。這樣的結果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傷害?・自我價值脆弱如果我們的價值取決於他人,那麼我們對他人語言或回應是缺乏抵抗力的(因為別人說了算),這樣自我價值顯然建立在一種相當脆弱基礎上,別人一句話就可能瞬間讓我們崩潰,甚至對自我感到羞愧與懷疑。即使這些來自他人的訊息可能根本不適當、不客觀,我們還是沒有能力予以辨識與反駁,因為我們已經習慣藉由他人的回應來建立對自己的認識。・習慣負向解讀模式由於容易被別人影響,所以當別人在互動中使用負向語言,我們可能很難辨識這些語言真實本質為何,而一概將它們當作是攻擊自己的語言,因此感到不舒服、委屈、挫折,甚至用攻擊方式來回應對方。就像孩子摔書包動作,可能讓一個老師解讀為「被攻擊」、「自我價值被挑戰」,而採取教訓(攻擊)學生的行動;但同樣行為對另一位老師而言,卻無關個人價值,她可以客觀地看待這個行為,所以不覺得有生氣、惱怒的必要,從而平穩地採取相對應輔導策略。・自己的價值 自己評斷  自我價值會影響看待這世界的觀點,而這觀點會左右他的情緒及對這世界的互動模式,進而影響環境對他的回應。最終,與別人互動結果會再影響他對自己的觀點與情緒,形成「自己影響環境,環境再影響自己」的循環。如果想避免成為人際關係或職場上令人敬而遠之的「玻璃心」、「易碎品」,想避免經常被他人行為或言語影響情緒,最好方式還是要經常練習觀察自己,提升對自己的了解。必須時時練習欣賞自己,針對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予以正視與接納,才能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真實而穩定的價值。(本文摘自/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寶瓶文化) 

「壓抑情緒」 眼不見為淨有效嗎?

「壓抑情緒」 眼不見為淨有效嗎?#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七旬婦深夜以利刃殺夫後,吞大量安眠藥試圖自殺……」鄰居們無不感到詫異表示,這名婦人多次獲頒鎮上模範母親殊榮,是大家眼中好媳婦、好媽媽,甚至是不可多得的好婆婆。突然做出這樣舉動,大家始料未及,類似社會事件時有所聞。「打從十五歲嫁進家門,丈夫只顧在外玩樂,家裡大小事都她張羅;婆婆對她苛刻,孩子相繼出生後,經濟更拮据,生活過得很辛苦……」未滿十五歲女孩被迫放棄朋友、夢想與其他需求,一肩扛起陌生家庭大小瑣事。面對長輩批評,先生無任何支持;肚子女兒呱呱墜地,生活更顯艱困。因不是男丁沒能坐好月子,時常半夜獨自忙家事,陸續生了三個孩子,日子卻沒逐漸好轉。多年後婆婆去世,好不容易累積些財富、不必再終日忙於工作,很多事卻回不來了——因長年疲累病倒,孩子長大後離家,老公依舊深夜才現身,回家就是渾身酒氣。直到某個晚上,丈夫又因賭博輸錢拿花瓶砸她,望著鮮血,嘆了口氣,下定決心結束這幾十年悲慘命運……憾事並非「突然發生」 而是「終於爆發」那些沒有反擊,選擇持續扮演大家期待角色的人,肯定多到難以計數。或許有人認為以前那年代女性就是如此:「傳統文化所致,無須過於訝異。」因不被允許,因不知如何處理,因無處發洩,所以選擇抑制內在難受情緒,所有委屈與痛苦往肚子吞,負向情緒經年累月堆積體內。然而,即便是彈簧,若長時間處於緊繃狀態,久了也會失去彈性。大量壓抑負向情緒像是沉積水庫底部淤泥,長年堆積不但會破壞水庫蓄水能力,巨大負能量可能會在一場大雨後,如潰堤洪水沖破防線,使我們失序,做出後悔莫及憾事。最後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在於我們耗費太多力氣在壓抑情緒、控制情緒,卻鮮少認識情緒本質究竟是什麼。壓抑並非全無一利,事實上,它可助我們在某些時刻不必直接面對那些情緒,等到比較放鬆再處理這些不快。但如果只想全然不接觸,我們會以逃避、扭曲或否定方式處理那些情緒。情緒不會消失,它會轉化成各種形式持續出現干擾作息,例如身體某些部位出現疼痛、免疫力下降、睡眠困擾、焦慮或憂鬱等症狀。當我們否定真實情緒,會讓我們距離真實自己愈來愈遠,與情緒和平相處,愈能夠安然與它共處。(本文摘自/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寶瓶文化)

解決孩子情緒轟炸 先從父母回應下手

解決孩子情緒轟炸 先從父母回應下手#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何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世界上沒有人愛動怒,即使是特殊孩子,因為,生氣是很不舒服的。特殊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感知很遲鈍,或根本感受不到,是天生的理解力不佳,因而導致溝通不良。特殊孩子發洩情緒 家長需妥善應對他因常被誤解且又沒能力陳述清楚而感到挫折,只能找讓他有安全感的父母,來發洩長期積壓的委屈、說不出的憎恨和羞愧。不過,他的方式往往讓人難以承受,況且,沒有任何人可當別人一輩子的情緒垃圾桶。當父母開始表達無法接受他的情緒時,孩子會不自覺地越發傾全力將所有憤怒發洩在家長身上;這時,倘若家長自己也沒能量妥善應對,親子雙方就可能陷入嚴重的情緒風暴中。要孩子正向表達 父母先正向解讀、安撫事實上,特殊孩子並不是耍任性、放縱自己生氣,只是藉由憤怒形式來和父母溝通;尤其是自閉症孩童,溝通方式更是與一般人不同。重點是,當孩子丟出情緒的球後,家長能否正確地接住?還是認為孩子是刻意來搗亂?不同的解讀會產生不一樣的對待態度:如果家長用負向角度來解讀孩子的心,孩子就永遠呈現出負向的樣貌;倘若父母能正向地解讀、正向地安撫,孩子就會開始學習正向的表達。(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癌症單靠營養?其實心靈健康很重要

癌症單靠營養?其實心靈健康很重要#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抑制那種會持續不斷增生、轉移、已超出免疫系統本身能負荷的,以及需要一些外力介入的癌症,或採取一些積極的預防方法,關鍵就是要實行一種全面的抗癌生活方式,其中包含三大主要元素—心智、身體、心靈。營養、情緒、精神 幫助預防癌症一般而言,「營養」是預防癌症的最關鍵因素,因為食物是身體用來修復及維護細胞、建立免疫力、產生能量和阻擋疾病的「燃料」,如果沒有攝取足夠的「對的食物」,或是狼吞虎嚥太多「錯的食物」,你的身體就會容易發生功能性衰竭。人體雖看似複雜,但其實就是由許多獨特部分所組成的單一生物體。頭腦並不比手偉大,就像心臟不比肝臟厲害,對於一個應該適當運作的完整生物體來說,身體的每個系統都極為重要,而營養顯然是身體各部分和整體間的橋樑。然而,你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同樣能協助鞏固這座橋樑。身心靈態度積極 有助提升治療成功率丹尼爾醫師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健康訓練方法—「打造健康」。健康的行為,牽涉到的不只是飲食習慣,也包含「思考模式」及「心靈成長」,「當人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或是在生活中失去方向時,藥物就無效了。反之,當心理與身體感到興奮或積極時,有意義的生活使他們感到握有主控權,讓重病的發病率降低,治療的成功率也大幅增加。」換句話說,你的飲食選擇,只有在你的思考過程和精神狀況允許下,才能保護身體免於疾病,反之亦然,你吃的食物及投入運動的程度,將會幫助(或阻礙)你的心智和心靈發展,因為食物和運動會直接影響大腦功能,而大腦功能對於心靈來說,也是一項關鍵要素。(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