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情緒會傳染!正向朋友讓負能量退散

情緒會傳染!正向朋友讓負能量退散#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感恩節即將到來,是否有陪伴自己走過難關、分享喜怒哀樂的朋友,想跟他們道聲感謝呢?常與朋友共享快樂或難過的時光,朋友是陪伴支持的力量。然而朋友心情的好壞,亦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朋友負面情緒易傳染 自身情緒難改善根據研究指出,情緒會透過朋友網絡產生影響,結交較多情緒較差的朋友,出現心情低落的可能性較高、情緒改善的可能性較低。有較正向社交圈的青少年,情緒狀態較佳。情緒可能透過傳遞給他人,情緒低落者無助或失去興趣時,會對友人造成影響,但不至於讓身邊的朋友增加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林口長庚醫院臨床心理師李筱蓉表示,罹患憂鬱症的兒童、青少年不僅出現對事物失去興趣、失眠、食慾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更是重要症狀,常被誤解為青春期叛逆或脾氣不好。一同正向聊天、運動 降低憂鬱症風險李筱蓉心理師建議,可以對憂鬱症或情緒困擾患者適度陪伴與傾聽,邀請一同從事運動、戶外踏青、看電影等正當休閒活動,有助情緒轉換。憂鬱症並不會因為朋友或同學間的相處而傳染,鼓勵有憂鬱情緒的兒童青少年多結交正向能量朋友,可以幫助自己感染於正向情緒氛圍中。當朋友出現負面情緒,若發現自己也跟著難過、想法悲觀,必須提醒自己適時發洩,需要空間整理心情。暫時不再和這朋友深談,並且消化自己的情緒。平時透過友誼網絡,可增加支持的力量。聊開心、感恩的事,邀伴從事運動,相互傳遞正向能量。社會干預能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還能減少負向情緒的傳播。

研究:越愛笑的人越長壽

研究:越愛笑的人越長壽#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鏡子笑,每天早上都這麼做,你會開始見到人生大不同。」──小野洋子,日本歌手俗話說:「沒有笑容,再美的衣裝也是枉然。」這項晨間儀式完全同意這一點。我們常認為,笑是在我們感受到好的情緒時,一種出於自然的反應。但你知道笑容──就算是假笑──能提振你的心情、舒緩壓力嗎?笑容能有效促使大腦的活動由心理學及臉部辨識(facial-coding)專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進行的研究發現,涉及眼睛附近顏面肌肉活動的大大笑容,能有效促使大腦的活動和心情發生變化,此結果也得到近期發表於《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研究支持。這項研究指出了一個簡單但美好的結論:笑容能讓你感覺更好(皺眉則確定有相反的效果)。如果你不喜歡笑,那也無妨,因為如我稍後解釋的,牽動眼部和口部肌肉的假笑也有作用,特別是當你對著鏡子裡的自己假笑時,因為凝視自己的鏡像,會產生強大的力量。「我們從不知道,一個簡單的微笑,能成就多少美好。」──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笑容能提振心情、引發正面情緒,因為笑確實會改變大腦。兒童比大人愛笑(大約每天300次比20次),這或許正是我們覺得孩子比較快樂的原因。研究也顯示,笑可以紓解壓力,且和一夜好眠一樣,能振奮精神。甚至有一項由美國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進行、以一本紀念冊為依據的研究指出,笑容最燦爛的人較長壽,也較快樂。常微笑也能提振身邊人的自信以上關於心情和提升生活品質的好處,受益者不只有你。因為如果你較常微笑,你也能提振身邊其他人的心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科學家馬可‧亞科波尼(Marco Iacoboni)指出,如果一個人看到別人微笑,他腦中負責交際的神經元將被點燃,就像自己在微笑一樣。所以,請常對著鏡中的自己展露笑容,也別忘了和你的摯愛分享這些令人愉悅的益處,白天也要在公眾場合多笑一笑。這項儀式也因為涉及鏡子的功用,而具有強大的力量。勵志界的偶像露易絲‧賀(Louise Hay)率先在暢銷書《創造生命的奇蹟》(You Can Heal Your Life)中,提到運用鏡子的技巧,鼓勵讀者迎接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們自己,並提醒他們,和自己的關係會影響生命中的每個人和每件事。簡單的說,你越喜愛、越接受、越相信自己,別人就越可能將這點反射回你身上。而你可以從哪裡開始建立自信呢?看看鏡子裡的那位男性或女性吧。(本文摘自/儀式的力量/大是文化)

新一代口服避孕 抗痘消水腫一次搞定

新一代口服避孕 抗痘消水腫一次搞定#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網路市調統計,年輕世代的女性自主避孕意識最低,高達7成8女性僅依靠伴侶戴保險套避孕。曾有調查指出,女性在性行為後高達6成擔心懷孕勝過感染愛滋,但卻僅有5成女性有避孕意識。對此,醫師表示,民眾對於避孕藥多抱持「使用會罹癌、不孕」等錯誤觀念可能是主因。新一代黃體素成分避孕藥能減輕生理痘及水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鄭丞傑指出,口服事前避孕藥有9成9成功率,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還可降低罹患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機率,另外也可解決經痛問題。選擇含新一代黃體素成分,能額外獲得減輕生理痘及水腫等問題。口服避孕藥可平衡荷爾蒙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不孕症黃貞瑜醫師表示,她曾收治一名30歲的多囊性卵巢症患者,多年的排卵障礙使體內荷爾蒙不平衡,子宮內膜竟發生癌變!對此,黃貞瑜醫師說,多囊性卵巢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較高,口服避孕藥可提供平衡的荷爾蒙維持生理週期穩定,使子宮內膜汰舊換新順利,病變的風險也會降低。避孕同時也改善水種困擾黃貞瑜醫師補充,口服避孕藥針對痛經與皮膚變差的困擾也有改善空間。生理期荷爾蒙起伏,情緒暴躁、皮膚更容易出油冒痘。新一代黃體素DRSP成分的口服避孕藥,能使體內荷爾蒙穩定,並改善不適感,對於水腫也具有很好的改善效果,若想要避孕又想改善皮膚狀況、水腫困擾的女性,則適合使用這類的口服避孕藥。

不快樂又睡不好 從情緒看健康警報

不快樂又睡不好 從情緒看健康警報#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身陷憂鬱情緒千萬不要放棄,勇於求助相關資源,憂鬱症一定能治癒!根據董氏基金會今年針對18歲以上的民眾進行的調查發現,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者佔23.0%,也就是將近每4人就有1人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長期被情緒問題困擾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超過96%民眾覺得心理健康重要,92%民眾覺得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壓力事件時,長期被情緒問題困擾,可能會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逃避人群或社交活動者應適時尋求協助,預防長期的壓力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情緒是身心健康的警報系統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陳菊惠表示,擁有心理健康是基本人權,心理健康促進應融入所有政策,無論是中央與地方、心理健康團體與政府單位等,都應該跨部會合作,發揮最大功能。她呼籲提高民眾心理素養,並從孩子最根本的RQ(心理韌性)與AQ(逆境商數)養成著手。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分享,民眾最多因家庭或感情困擾而來諮商,其中大多不是人際關係不佳者,而是在人際互動中長期委屈壓抑、追求人際圓滿者。她強調情緒是身心健康的警報系統,當出現「我不快樂」、「睡不好」等訊號時應即時求助專業。運動是預防憂鬱症最有效的方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有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的人沒有尋求協助,原因包括缺乏對精神疾病特徵及可治療性的了解、不知道尋求協助的管道、對正接受心理或精神相關治療的人存有偏見、及擔心自己接受治療會被人歧視。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接受治療後並不會造成社會安全的問題,只要有動機,就一定能走出憂鬱!曾罹患憂鬱症6年的跑者/作家歐陽靖表示,運動是預防憂鬱症最有效的方式,她也以自身的經驗,鼓勵現在身陷憂鬱情緒的朋友,勇於求助一定能得到治癒!

久病厭世又憂鬱 自殺人口1/4是老人

久病厭世又憂鬱 自殺人口1/4是老人#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久病厭世、憂鬱、獨居都是老人自殺的原因,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發布的調查,有情緒困擾的人高達4成曾經想自殺,可是會尋求協助的不到2成。而根據臺北市大安區近2年社區老人憂鬱調查分析顯示,獨居長者的憂鬱傾向則較一般社區老人為高。從衛福部統計可以看出,2016年自殺人口中逾1/4是65歲以上長者,而憂鬱傾向正是造成自殺的主要原因。久病厭世、憂鬱、獨居都是老人自殺的原因臺灣老人憂鬱比率估計約12~13%,因憂鬱出現不吃飯、不想出門、睡不好、不喜歡社交等情形時,卻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進而增加自殺風險。106年針對社區獨居長者進行檢測,上半年完成516位,有憂鬱傾向超過5分者占15%,有憂鬱傾向的比率略高於臺灣一般老人。憂鬱症是老人自殺死亡主要危險因子之一,而獨居長者又有很高比例企圖輕生,他們往往更容易被誤認為身體功能退化而未加注意。106年7月起,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嘗試與社區心理諮商師合作,對於老人憂鬱量表GDS-15量表篩檢≥ 5分,懷疑有憂鬱症傾向且無法自行外出長者,透過公衛護理師專業初評及轉介,除了定期居家關懷訪視外,並安排心理諮商師到府服務,或依需要協助預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區附設門診部社區心理諮商服務。「守門人」是預防自殺的一大重要方法社區心理諮商門診的蔡雪月心理師表示,長者透過參加心理成長團體,亦能提供他們自我調適的過程。68歲的王女士即是透過參加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舉辦的團體課程後,釐清自己的問題、增進面對問題的能力。「守門人」是預防自殺的一大重要方法,當察覺照顧的老人有異常行為時,家屬應及早帶往醫院檢查或接受心理諮商服務,同時也要鼓勵長者多參與社區活動,多運動、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物、適時幫助老人從憂鬱狀態走出來,就有機會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生活。 

邊緣又孤僻?怪個性可能始於偏激家教

邊緣又孤僻?怪個性可能始於偏激家教#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秋葉原無差別殺傷事件的加害者青年與弟弟小時候也有幸福的時刻,一家人快樂地聚在一起、玩撲克牌,但父母的家教越來越嚴。弟弟提到有一次吃飯時,母親對「那個人」(哥哥)大怒的事情。當天飯吃到一半,情緒激動高亢的母親攤開報紙,把飯、菜、味噌湯全都倒在上面。「那個人」一邊哭著,一邊把報紙上弄得像剩飯的食物吃掉。長子長女最容易承受爸媽無理的情緒必要的時候,斥責孩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不要給孩子超過限度的悲痛記憶。而這個家庭糟糕的是,讓被斥責的孩子一邊哭,還一邊吃掉報紙上的食物。 被這樣對待的孩子,如果會哭著逃回自己的房間,或是發火頂嘴,反倒還好。沒辦法違抗父母,只會說對不起、乖乖順從的孩子,當父母不講理的時候,便完全承受了他們的情緒;特別是長子與長女,最容易直接受到父母這樣的影響。而且,依照弟弟札記中所說,父母生氣時從不說理由,只是很凶地罵人。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也許是想要孩子自發性地反省,而這對父母罵小孩的方法也許有效地讓孩子聽話了,但同時也帶給孩子強烈的不安。許多育兒書裡都建議大家:罵孩子,要好好地說明理由後再罵...... 體罰的可怕副作用這個家庭也體罰孩子。雖然沒辦法斷定有「虐待」這樣激烈的日常暴力,但孩子確實有被父親毆打的經驗。母親也會,當孩子沒辦法照她的想法回話時,被甩巴掌是家常便飯。 體罰是個便利的辦法。如果要讓很小的孩子聽話,體罰是有效的手段。但我們必須謹慎為之,因為效果好的藥通常也伴隨著強大的副作用。只用體罰無法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首先,體罰人的人與被體罰的人之間,關係會變得不好。其次,一般來說,父母也是一邊養育小孩,一邊慢慢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聽話。但一旦習慣了體罰這種強效的手段,就會變得不知道怎麼使用其他方法。父母在嘗試各種教育方法的過程中,本來也可以漸漸成長,只用體罰這個手段,就沒辦法培養教育孩子與溝通的能力。 體罰更可怕的副作用是,就算父母心裡想正確地教導孩子什麼道理,孩子所學到的卻是「必要的時候使用暴力也沒關係」。秋葉原事件的加害者青年,到青春期便開始對媽媽使用暴力。過度的家教會奪去孩子的心大多數對家人使用暴力的青少年,小時候都曾經有被體罰的經驗。根據別的報導,加害者青年家附近的鄰居說:「哥哥小時候被罵,被關在玄關外時,聽過他的哭叫聲;也看過他在冬天超冷的時候,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外面。這到底是在教小孩,還是虐待小孩?都搞不清楚了。」弟弟札記裡提到,兄弟倆唯一被允許看的電視節目是「哆啦A夢」與「漫畫日本傳說故事」,也是最近才知道有速食這種東西,更沒去過電子遊樂場。兩兄弟的母親一定非常認真地在教育孩子,在他們身上所花費的時間和心力不容小覷。普通的媽媽應該會覺得太麻煩了,沒辦法做到這個程度吧。雖然她這麼努力,但是這樣的方法對孩子而言,並不能感受到母愛。而父親也沒能調整母親的教育方法。嚴格的家教會把孩子越推越遠母親越想要孩子好,越努力,愛就越空轉,孩子沒辦法感受。母親說除了「哆啦A夢」與「漫畫日本傳說故事」,也讓孩子看其他節目,可是在孩子的記憶裡,除了這兩個節目,其他節目是被禁止收看的。 父母都希望他們進入好學校,也因此而努力;希望他們好好聽大人的話,做個好孩子,肯定想都沒想過孩子長大後會犯罪之類的。一定是懷抱著這樣的愛而嚴格家教的吧。但結果,這位長子卻像是在放話般,果斷地說:「父母是陌生人。」過度偏激的家教可能養成殘暴性格對青少年犯罪十分瞭解的精神科醫師桃樂西•路易斯,提到「家教」時曾這麼說:如果說家教有什麼問題,不是關於家教不足的問題,是錯誤的方法、過度的家教才有問題。他們(家長)對孩子一點也不寬恕,熱心於處罰。我遇過最凶惡、殘暴的少年犯,就是小時候受過最嚴格家教的孩子。 秋葉原事件的加害者青年如果沒有過度偏激的家教,也許就不會犯下這個罪行。家教嚴格絕不是不好的事,但如果讓孩子感覺父母管教毫不手軟,就會像一把刀子直直地刺進他們的心臟。實行嚴格家教的基礎是—讓孩子確實感受到父母給他們的愛與寬容。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眼神交流多一點 有助提升信賴感

眼神交流多一點 有助提升信賴感#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種情形,當你因為競爭不過雲端神秘的小三,而採取扼殺的非常手段,想要奪回主導權,無法認真面對你的競爭者優勢,這時候與另一半的關係,會陷入一種衝突、甚至激烈抗爭。許多的人會要求另一半在用餐時不要使用手機,在兩人相處的時間不要用網路。在那一刻只屬於彼此的時間裡,不要有第三者介入其中,這未必不是一種釜底抽薪的方法。網路世界造成家人疏離但是若未能配套,將導致更進一步的疏離,甚至導致對方的憎恨。我的確要說,許多人因為時間與生活都被網路佔據了,留給另一半的空間少之又少,讓兩個人的關係漸行漸遠,讓家庭的概念越來越模糊。可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稍微地限制自己,在家庭互動的時間裡,能夠保留給另一半私人的時間、空間,家庭的這個組織,才不致於因神秘小三而支離破碎。這有賴於每個人的自制力與相互提醒;我擔心的是,有這麼一天,家,這樣的一個概念,最後會變成網路的一個附屬,要找家人,得上網去搜尋,這位家人流連忘返在哪?很多人會說:「現在的人,都可以多工處理不同的事情,一面使用網路,一面與家人互動,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你當然可能一方面在網路上聊天,一方面同時在與家人用餐,所以原本的兩人關係,就因為對方連結了網路,就從原本「點對點」的關係變成了「網對網」的關係。這樣的關係,素材變豐富了,資訊的內容變的更多元了,也可以了解另一半在不同面向,所呈現的各種不同角色與性格。學習新的人際互動技巧使家庭關係更穩固期待另一半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與你互動呢?妳也可以試著去尋找他在其他的關係中所呈現的樣子,然後和他所相對應的樣子,做學習,那這樣也沒有什麼不好。時代在改變,科技在進步,如果可以從網路中學到新的人際互動技巧,進而穩固家庭的關係,對家庭的成員來說,都是好事。如果有一天,發現當與另一半互相凝視的時候,已經覺得很陌生,妳還記得彼此的曾經有過的情有獨鍾嗎?研究發現,人與人互動的線索裡,看人的眼神是很重要的親密關係的來源,當你看到對方濃情密意的時候,腦中會分泌幸福感受的化學物質,也促進對方與你的進一步互動。而且從對方與你深情對望的眼神,完全能體會到眼睛會說話這件事;可以分別出他不同眼神的各種意思。好比發現,像是自閉症的人在眼神交會的這方面能力比正常人不好,因此,他們也比較沒有辦法有同理心。少了眼神互動等於少了信賴感我擔心的是,當使用網路作為溝通的唯一橋樑的時候,人們之間的眼神接觸就會越來越少,特別在伴侶的關係之間。如果深情對望的時間減少了,兩人的親密感就會逐漸地下降,無形中幸福就會越離越來越遠。而且因為少了眼神的互動,與另一半能夠易地而處,設身處地為另一半著想的能力也會逐漸地減少,這種種不利於家庭成員互動的方式,對於家人間來說,的確是一個隱憂。當家人成員中已經沒有辦法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時,那麼家庭這樣一個互相信賴、彼此維繫的平台,可能就會隨之瓦解。回歸家庭吧,好好看著你的另一半,深情萬千的凝眸一望,那怕是多一秒,就足以天長地久了。(本文摘自/SOS,3C成癮怎麼辦/大塊文化出版)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情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家人若出現這些症狀,很有可能就是罹患失智症,有時候可能會胡言亂語、精神狀況不佳,還有可能因為不舒服而口出惡言,在這種情況之下,失智症照護者的壓力會非常大。針對各種失智症、老年照護上的行為問題及情緒問題,由神經內科醫師盧韻如分享並給予建議,講座主題「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期望病患及家人有更正確的觀念。名稱: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時間:106年9月14日 星期(四)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2段360號)  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