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肝」緊檢查!3成肝炎患者恐致癌

「肝」緊檢查!3成肝炎患者恐致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肝」苦要人命,有3成民眾驗出C肝卻未追蹤就醫,可能導致肝硬化甚至罹癌!根據國民健康調查發現,23.9%民眾從未抽血檢查B、C型肝炎,民眾對檢驗肝炎相關認知低落,也是導致肝癌位居我國癌症死亡率第2位的原因之一。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指出,病友一定要主動積極追蹤才能保障肝臟健康。提升就診率與治療率 才能全面防治C肝根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顯示,肝病年奪1萬3千條人命,高居全國主要死因第3位,肝癌更是我國癌症死亡率的第2位。2003年起健保開始給付B、C肝治療藥物後,國人肝硬化減少25%、肝癌減少10%。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教授指出,提升就診率與治療率,才能全面防治C肝,達成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滅C肝的願景。楊培銘教授強調, C肝全口服新藥不需打針、副作用極低,療程大幅縮短,治癒率高於9成。但目前僅給付於C肝病毒基因型第一型之患者,期許未來能儘早擴大健保給付條件,讓第二型基因型患者也能接受全口服新藥治療,全面提升C肝之治療率及治癒率。發現異常「肝」緊檢查、「肝」緊治療楊培銘教授說明, 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途徑類似,均由血液或體液傳染,因此應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行為、與他人共用針具、注射器或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共用個人器具(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等。王英偉署長表示,國民健康署持續提供滿45歲的民眾,於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時搭配B、C型病毒肝炎篩檢服務,該篩檢服務終身接受1次,此等篩檢服務未來有可能會提前至40歲。如有發現異常者,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的必要病毒性肝炎檢查,唯有「肝」緊檢查、「肝」緊治療,才能守護好心肝。 

遠離環境毒物傷害 合成食物要少吃!

遠離環境毒物傷害 合成食物要少吃!#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多吃天然植物,也可避開毒食物風險。黑心食物氾濫,造成民眾對吃的恐慌,以風險管理的概念來看,只要吃的頻率低、吃進去的量少,就不至於對身體造成致命危害。經常外食 被毒害的機率高風險和有毒物質的致癌強度、濃度、接觸頻率、暴露時間長短、以及情緒有關,簡單來說,防毒方程式=(致癌強度×物質濃度×接觸頻率×時間長短)+(情緒),只要讓計算公式中的每項參數變小,如多吃蔬果、減少喝含糖飲料、少吃人工添加物、不要長期固定在同一家商店購買食材、食品,白米、糙米輪流吃、保持心情愉快等等, 就能減少環境毒物對身體的傷害。只要合成的食品,都有機會添加預期不到的東西,比如為了增加食物的Q彈口感,在河粉、粉圓及肉圓中違法添加工業用的順丁烯二酸。所謂「烯」類就是塑膠,簡單來說吃這些東西就像吃進了「塑膠」,如果經常外食,被毒害的風險自然高。又如醬油中被檢查出含防毒方程式=(致癌強度×物質濃度×接觸頻率×時間長短)+(情緒)有害物質單氯丙二醇,這是化學醬油中常見的物質。LD50指標說分明/並非所有的毒都能致命,毒性是一種比較而來的結果。目前學界多以LD50(Lethal Dose, 50%)做為毒性指標。L是致死量,D指的是劑量,LD50是半數致死量,意指能殺死半數以上試驗生物的有害物質量。通常半致死劑量濃度愈低愈毒。比如防腐劑(苯甲酸類)的LD50 是2,000(毫克/公斤)、甲醛是100、尼古丁是1,戴奧辛是0.001,所以說戴奧辛是世紀之毒,只要一點點就能毒死人;但如果你抽菸,菸害甚至大於防腐劑的千倍之多,令人警惕。(本文摘自/排毒舒食盛宴2:真原味的實踐/天下雜誌出版)

講座/癌症病患食欲不振的對策

講座/癌症病患食欲不振的對策#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的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的結果。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本次的講座中由孫文蕙營養師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食欲不振的對策時間:106年7月17日 (一) 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10大死因出爐 慢性病竟占7項!

10大死因出爐 慢性病竟占7項!#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北市105年十大死因結果出爐,慢性疾病就占了7項!105年台北市10大死因,每100人中約有64人死於慢性疾病,惡性腫瘤則續居首席,十大癌症死因仍以肺癌、大腸癌分別蟬聯首席與次席。105年臺北市民死亡人數為1萬8,039人,10大主要死因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7成6,其中慢性疾病占7項(占63.8%),惡性腫瘤(占28.9%)仍居首位。10大癌症死因仍以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居首,其次依序為2.結腸、直腸和肛門癌、3.肝和肝內膽管癌、4.女性乳房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胃癌、7.胰臟癌、8.口腔癌、9.卵巢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上年相較,卵巢癌前進1名為第9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退後1名為第10名。其中十大癌症死因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增加者有5項,增幅較多者為卵巢癌(增32.4%)、口腔癌(增11.9%);減少者有4項,減幅較多者為胰臟癌(減8.9%)、結腸、直腸和肛門癌(減3.7%);胃癌則持平。依性別觀察,105年臺北市男性十大癌症以食道癌減幅13.6%最顯著,增幅以口腔癌8.5%最多。105年女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變化,而女性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增4.0%,其中以胰臟癌減幅14.7%最顯著,增幅以白血病增80.0%最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癌症已分別蟬聯35年國人死因第1名與45年臺北市十大死因之首,平日培養「定期篩檢、正確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戒菸及戒檳」的健康生活型態,可預防癌症的發生。

講座/舒壓按摩好自在

講座/舒壓按摩好自在#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幫助癌友釋放壓力,舒緩治療後所造成的不適與焦慮,特別設計日常生活保健,隨時隨地可以做的按摩舒壓法,包括手部、頭部、臉部、腹部、足部等各部位的自我按摩法,簡單易行,輕鬆愉悅,讓你的身心靈得到完全的放鬆。本次的講座中由癌症資源中心提供一些簡易按摩招式,陪伴患者度過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 (02)89667000轉分機1709。名稱:舒壓按摩好自在時間:106年7月17日 (一) 10:00-12:00地點:亞東醫院南棟14樓第一教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愛喝碳酸飲料?罹食道癌機率大增5.7倍

愛喝碳酸飲料?罹食道癌機率大增5.7倍#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知道每天所喝的飲料,可能將你一步步推向癌症嗎?怎麼喝才能遠離致癌危機……水份是人體每天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夏天人們喜歡喝冰涼的汽水飲料來消暑,冬天則喜愛喝熱騰騰的熱湯、熱茶來取暖,但你可知道這些飲品,在某些情形下飲用,可能讓你的致癌機率大大提高。1) 喝熱茶增加食道癌機率至少2倍?伊朗格列斯坦省(Golestan)的食道癌比率是全世界之冠,人們習慣喝熱茶,很少抽菸或喝酒,研究人員記錄了871名民眾抽菸、喝酒和喝茶情況,發現近期之內,有高達300名民眾被醫生診斷為食道癌,其中很大的關聯性是他們都喜歡喝熱茶。正解/高溫食物可能破壞食道黏膜,誘發罹癌機率。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助理教授翁孟仕解釋,高溫食物會破壞口腔、食道黏膜,提供致癌因子進入組織的機會,因此提高罹癌機率。另一方面是細胞本來就有修復機制,黏膜破壞時,免疫細胞會開始進行抵抗外來物及修復作用,高溫食物破壞食道黏膜的機會高,常會刺激細胞,反而有誘發此處細胞不斷增生的可能性。飲食建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侯雅苓營養師提醒,喝茶的溫度在攝氏65~69度左右的致癌率,是喝茶溫度在攝氏65度以下民眾的2倍,而喜歡喝溫度在攝氏70度以上的致癌機率是不喝溫茶民眾的8倍之多,所以若喜歡喝熱茶,茶溫最好為65度以下。不只喝熱茶,火鍋、濃湯、稀飯、湯麵、熱開水等熱的液體都要涼一點再喝較好。2) 喝汽水增食道癌機率?國際間多個醫學研究單位最近提出報告,指喝太多碳酸飲料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危險。一組研究人員分析美國人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飲食習慣發現,美國人在2000年對汽水等碳酸飲料攝取量,與1946年相較,增加超過了4倍半,結果美國白種男性罹患食道癌的個案大增5.7倍。正解/的確如此。侯雅苓營養師解釋,食物從食道要進入胃的地方,有一處括約肌,目的是不要讓胃液回流到食道,但是高糖、高油脂、咖啡、酒精食物,很容易讓括約肌鬆弛,誘導高酸性的胃液回流到食道,所以可能增加食道癌機率。飲食建議/侯雅苓營養師指出,吃東西時細嚼慢嚥,不僅能降低飲食量,同時可避免吞食未完全咀嚼的食物,避免胃部堆積太多食物而延長正常的胃排空、增加胃消化的時間,引起回流。吃飽之後,最好適度散步,幫助消化,不要立即躺平睡覺。3) 咖啡1天4杯,罹乳癌機率高?先前有研究發現,適量咖啡,可降低罹癌機率,但醫界現在出現新說法,擔心過多的咖啡因,可能會刺激雌激素異常增加,導致女性乳房病變。正解/是否會罹癌,尚需更多研究來探討。翁孟仕助理教授指出,早期研究發現,飲用咖啡因含量在100~200的飲料,會增加胎兒體重過輕、先天畸型的情況,含量更高,比例更高,但是否有罹癌的可能,尚未有明確的研究報告提出。不過咖啡含有興奮劑,下午4點以後,就要避免飲用,有心悸者,更需謹慎。飲食建議/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賴基銘及侯雅苓營養師表示,每天咖啡飲用量不要超過3杯。最好喝不加奶精和糖的黑咖啡,或用鮮奶取代奶精,將更健康。4) 女性每日1杯酒,罹癌機率多13%?英國一份最新報告指出,每日1杯酒,會使女性罹患多種癌症的機率增加13%,即使飲酒量少於1杯,引發癌症的機率仍可能增加。更別提飲酒過量所導致的乳癌、食道癌、喉癌、直腸癌和肝癌風險。正解/「每日適度飲酒」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功效,是否會引發癌症,需更多研究證實。翁孟仕助理教授指出,之前有研究顯示,飲酒過量會罹患肝癌及心血管疾病,但是否會引發癌症,本篇報告的內容不盡完備,需更多的研究證實。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飲酒過量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飲食建議/賴基銘醫師及侯雅苓營養師強調,飲酒不要過量,酒精濃度不要太高。若要飲酒,紅酒、含多酚類的酒較佳。5) 飲用過多含糖飲料,胰臟癌風險加倍?美國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科學家對新加坡6萬人進行研究,一共花了14年的時間追蹤調查60524名男女的健康狀況,其中有140名志願調查者罹患胰臟癌,每週喝2次或更多含糖飲料的人罹患此癌的機率比別人高87%。正解/的確如此。常喝含糖飲料,包括蜂蜜都是一種糖類飲品,攝取過量糖分,影響胰導素分泌,細胞會有過勞或發炎情形,罹患胰臟癌機率大增。飲食建議/若要喝飲料須懂得節制,白開水還是最好的飲品。(本文摘自/成功打造防癌力,調好體質不生病/大家健康雜誌出版)

蛇毒變新藥 黃斑部病變、癌症有救了?

蛇毒變新藥 黃斑部病變、癌症有救了?#癌症

(優活健康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蛇毒研究聞名國際,如今更有突破性發展!成功大學研究團隊利用蛇毒蛋白開發蛋白質新藥,將可治療黃斑病變、骨關節炎,以及癌症,預計2018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蛇毒蛋白能有效抑制組合蛋白成功大學生物化學科暨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教授莊偉哲表示,蛇毒蛋白是由毒蛇唾液腺所分泌的毒液,功能在於固定和消化毒蛇的獵物,並防禦外來的威脅,且含有去組合蛋白成分,可以抑制組合蛋白的功能。阻合蛋白可影響癌症增生、轉移莊偉哲教授說明,蛇毒蛋白的組合蛋白是細胞膜上的一個重要黏著分子,主要負責細胞及細胞間質的相互作用,在人體內一共有24種,由2個次單元α及β組成,是臨床上重要的藥物標靶,組合蛋白在許多種類癌細胞與內皮細胞中大量表現,與癌細胞的增生、轉移,以及血管新生有關。2項蛋白質新藥可治黃斑部病變、癌症莊偉哲教授帶領研究團隊,以馬來腹蛇的抗血栓蛇毒蛋白,進行藥品設計,並利用基因工程方式改變專一性,目前發展出3項蛋白質新藥,其中2項藥品可降低至少千倍以上,其對血小板的抗凝血作用,具備同時抑制血管新生、發炎反應及癌細胞轉移作用,將可應用於治療眼部黃斑部病變、骨關節炎及癌症等疾病。人體臨床試驗可望於2018年進行莊偉哲教授候進一步說明,候選蛋白質藥物應用於治療眼部黃斑部病變,可在2018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另外,應用於治療癌症的蛋白質藥物,將在2019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的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的結果。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在本次的講座中營養師施淑梅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106年7月12日 星期(三)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