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醫訊/懂吃也懂排,自己的身體自己救

醫訊/懂吃也懂排,自己的身體自己救#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蟬聯34年國人十大死因,一直是隱形殺手,許多人因飲食不均衡、身材沒有控制好、壓力大,自己不認真照顧身體、沒有發現病徵,死亡一步步逼近,對家人來說都非常措手不及。關於飲食、生活方面、與治療問題,將由智慧農場負責人蔡文清健康分享講座「懂吃也懂排,自己的身體自己救」並給予建議,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懂吃也懂排,自己的身體自己救時間:106年02月20日 星期(一) 下午13:00開始地點:台北世貿一館健康養生展攤位D417(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洽詢:蔡小姐0921-021985

疾病加重?這些人少吃蒜!

疾病加重?這些人少吃蒜!#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怎樣利用大蒜的保健功效呢?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吃蒜。蒜作為常用蔬菜和調味品,當然是適合大部分人日常食用了,尤其對於患有肺結核、癌症以及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很有好處。那什麼人不適合吃蒜呢?下面幾類人在食蒜時可要注意了。1) 眼病患者/古人說:「蒜治百病唯害一目。」長期、大量吃蒜,對眼睛是有害的。嵇康在《養生論》中說「葷辛害目」,蒜味最辛,而且它是走清竅的,通眼睛,容易造成眼睛的損傷。所以吃蒜要注意不要過多,尤其是有眼病的人,在治療時必須忌掉辛辣食物。2) 虛弱有熱者/古人認為多食蒜會耗氣、耗血,《本草從新》記載「大蒜辛熱有毒,生痰動火,散氣耗血,虛弱有熱的人切勿沾唇」。所以身體差、氣血虛弱的人要注意。3) 肝病患者/很多人用吃大蒜的方法來預防肝炎,甚至有人在患肝炎後仍然每天吃大蒜。這都是不對的。《本草綱目》記載,蒜「久食傷肝損眼」,蒜性熱,能助火;味辛,刺激性強。肝有內火者如果食用,肝火會更旺,時間久了當然會造成損傷。4) 脾虛腹瀉患者/生蒜的刺激性很強,平常少吃點是可以促進消化,但是如果患有非細菌性腸炎腹瀉時再吃大蒜,強烈的刺激會使腸黏膜充血、水腫加重,促進滲出,使病情惡化。蒜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發疾病另外,蒜屬發物,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發疾病。對患有重病或者正在服藥的人來說,很可能出現明顯的副作用,不但可能引發舊病,還可能使藥物失效,或與藥物產生連鎖反應,影響身體健康。(本文摘自/中醫師的養生餐桌:三餐食材篇/八正文化出版)

零食取代正餐 恐埋罹癌種子

零食取代正餐 恐埋罹癌種子#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家孩子愛吃炸雞、薯條或是漢堡嗎?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日常飲食習慣占了罹癌因素5成。營養師建議,減少外食、避免油炸食物及含糖飲料,多吃真食物、好食物及全食物。 罹癌因素 日常飲食占5成根據衛福部104年十大死因,惡性腫瘤高居死因首位,共有4萬6829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11分13秒有1人因癌症死亡。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黃翠華指出,美國研究發現,日常飲食及營養占了罹癌因素的50%,比任何致癌因素更具重要性。 多吃真食物、好食物與全食物黃翠華營養師表示,實地訪查發現,每天每名國小學生至少都有一餐外食,包括油炸物、零食點心及含糖飲料等不健康的食品,幾乎天天都會吃到,甚至有零食取代正餐、不吃蔬菜及不喝開水的不良飲食習慣。 黃翠華營養師強調,不良飲食習慣除了影響孩童的生長發育,更可能導致慢性疾病提早發生,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她建議,家長協助孩子建立良好均衡的飲食習慣,避免高糖量飲料、油炸食物,並減少外食,並且多吃真食物、好食物與全食物是預防疾病的最佳的方法。 每餐蔬果攝取量要占半數以上黃翠華營養師說明,真食物是指未加工的食物,而全食物是包括食物的籽及皮,食物中以蔬菜、水果、全榖雜糧及優質蛋白質為好食物,建議每餐蔬果攝取量至少要占半數以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降致癌風險 全民練「5」功

降致癌風險 全民練「5」功#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過年期間許多不健康的生活作息浮現,大魚大肉等高油飲食、熬夜玩樂等形成惡性循環,不僅一個年節下來體重增加1~3公斤,許多隱性疾病也慢慢出現。遠離癌症 5件事必做若不即時修正,將容易成為改不掉的習慣,無形中埋下致癌危機,隨著罹癌率逐年提高,為了預防罹癌機率,除了有病痛時應適時檢查外,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更提供民眾必做的5件事,降低致癌風險:1) 蔬果消腫/吃太鹹增加水腫風險,建議可多吃高鉀蔬果幫助消消腫,建議「兩菜一肉」,可先從蔬菜、菇類先攝取,再搭配瘦肉、魚肉、豆腐等蛋白質,避免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及油脂。2) 排毒運動/放長假後活動量減少,基礎代謝率下降,建議可增運動量,每周至少運動3次以上、每次30分鐘的運動量,除增加心肺功能,增加體內肌肉量,也可降低體脂肪。3) 食安衛生/● 儲存溫度:熟食放於室溫建議勿超過2小時,存放於冰箱食材需於冷藏7℃以下、冷凍-18℃,冰箱食材存放勿超過儲存空間的7成,才能確保冷藏溫度。● 復熱溫度:隔餐加熱溫度需達中心溫度70℃以上,才能消滅常見的細菌像是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復熱時也需注意食材是否新鮮,比較容易腐敗的生食海鮮類、年糕、蘿蔔糕等,如有異味或發霉請勿再食用,避免導致腹瀉、腸胃道不適等問題。4) 食物助眠/如果人體缺乏血清素,可能會有憂鬱、情緒低落的情況發生,建議平時可補充富含色胺酸的食物,比如全麥製品、黃豆製品、香蕉、奶類、堅果類。5) 防癌篩檢/「全民練5功」防癌觀念,可降低60~70%的罹癌風險,包括四種癌症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早期發現掌握黃金治療期,鼓勵高危險群民眾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做好自主健康監控。

運動抗癌 降40%乳癌復發率

運動抗癌 降40%乳癌復發率#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球癌症發生率逐年提高,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指出,未來20年內,世界癌症死亡人數將達到每年2400萬人,2035年將有3倍的人口死於癌症。而台灣癌症的成長趨勢與全球相當,2013年癌症新發生病例高達9萬9,143人,平均每5分26秒有1人罹患癌症,發生人數近10年成長了46%。2015年健保支出癌症花費逾815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台灣癌症已連續34年蟬聯10大死因的首位,根據國健署最近的統計數據,2015年整年度健保支出,與癌症相關的醫療花費達815多億,對國人健康及國家健保支出都是一大負擔。運動可以降低40%乳癌的復發與死亡風險大量的研究發現,運動對於維持健康或是治療期的癌症病人都有很大的好處。不只身體活動可以顯著幫助癌症患者,還可降低治療的副作用如疲憊、憂鬱以及心理影響,甚至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已有相關研究顯示,運動還可以降低40%乳癌復發與死亡的風險!超過1/3癌症可以透過生活習慣預防超過1/3的癌症可以透過正確的生活習慣來預防,包括戒菸、減少紅肉及加工肉品的攝取,定期運動以及減少飲酒,每年全球就可以至少降低約450萬個癌症罹患人口。賴基銘醫師也指出,癌症的發生與生活習慣包括飲食、運動、肥胖、菸害有密切的關聯,但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做到「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就可以降低60%~70%的罹癌風險。

營養乘以5 有效防癌抗癌!

營養乘以5 有效防癌抗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而不要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對於癌症患者而言,我們認為食物才是最好的防癌抗癌藥。有研究顯示,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在醫院接受各種治療或者服用各種特效藥物,而是應該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和習慣。均衡攝取各種營養 才能有效防癌抗癌在臨床中,總有患者問我:「抗癌應該怎麼吃最好?」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們祖先的書中就能找到準確的答案──平衡飲食,《黃帝內經‧素問》上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說明了均衡攝取各種營養,才是保持健康和防癌抗癌的關鍵,這對癌症患者而言非常重要。1) 「五穀為養」是指蓬萊米、小豆、麥、大豆、黃黍等穀物和豆類,為養育人體之主食。「五穀」含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質,脂肪含量不高。穀物和豆類同食,可以大大提高營養價值。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以碳水化合物作為熱量的主要來源,而人類生長發育的自身修補則主要依靠蛋白質,所以「五穀為養」是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對於癌症患者而言,保證能「吃」是康復的一個基本條件,而五穀的攝入也是非常重要的。2) 「五果為助」是指桃、梨、杏、李、棗、栗子等多種鮮果、乾果和堅果。它們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纖維,還有一部分植物蛋白質。「五果」儘量生吃,才能保證養分中的維生素不受烹調的破壞。堅果類如花生、核桃、瓜子、杏仁、栗子,所含蛋白質類似豆類,可彌補穀類蛋白質的不足。所以五果是平衡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輔助食品。我建議癌症患者多吃各類水果。3) 「五畜為益」指牛、犬、羊、豬、雞等禽畜肉食,對人體有補益作用,能增補五穀主食營養之不足,是平衡飲食食譜中的主要輔食。動物性食物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而且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是人體正常生理代謝及增強身體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物質。臨床中經常有患者問我:「我能不能吃肉?」有患者怕吃肉加速癌細胞的擴散,所以,知道得癌後就改為素食主義者了,其實,癌症治療中,適當吃肉,對康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4) 「五菜為充」則指各類蔬菜,能營養人體、充實髒氣,使體內各種營養素更完善,更充實。蔬菜種類多,根、莖、葉、花、果均可食用。它們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B 族維生素,也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有增食欲、充饑腹、助消化、補營養、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癌變等作用,對癌症患者的康復十分有益。總而言之,癌症病人的日常飲食應堅持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的合理搭配,注意盡可能變換花樣,每天吃5至7種不同的果蔬,同時要多吃高纖維、低脂肪食物。避免吃過鹹、煙熏、醃製的食物,少吃油脂、糖、鹽,少喝酒。(本文摘自/抗癌名醫的食療祕方/時報出版)

5項飲食習慣 小心恐致癌!

5項飲食習慣 小心恐致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已經知道了飲食與癌症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什麼樣的飲食習慣容易導致癌症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現實生活中自己是否存在導致癌症的不良習慣。1) 喜歡吃過燙的食物/臨床中,我發現很多消化系統癌症患者,特別是食道癌、胃癌患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吃非常熱的食物,每頓飯都恨不得吃那些剛出鍋的東西。我問過一位被確診為食道癌的患者飲食情況,發現他平日不但喜歡吃燙嘴的飯菜,還非常喜歡喝熱茶,就是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他中年發病。近年來,國內外的報導也不斷證明著,喝熱茶會破壞食道的「黏膜屏障」。據中國食道癌高發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食道癌患者中有很大比例的人,喜好熱飲、堅硬的食物、進食速度過快或喝酒。動物實驗也證明:喝酒、吃滾燙的食物、吃飯狼吞虎嚥等都對食道黏膜有一定的灼傷和腐蝕作用,當黏膜細胞出現增生性病變後,就有可能進一步發生癌變。2) 吃東西狼吞虎嚥/吃東西狼吞虎嚥仿佛成為這個時代上班族的一個通病,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上班族處於一個高度緊張的狀態中,吃飯好像只是為了簡單的身體需要,所以,吃飯速度非常快。實際上這樣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吃飯快,食物的咀嚼不細,易損傷消化道黏膜,產生慢性炎症;另外,吃飯快,食物團塊的體積大,易對食道和賁門等消化道產生較強的機械刺激,久之會引起消化道損傷甚至癌變。張先生就是這樣的患者,從參加工作起,因為工作太忙,所以練就了快速吃飯的本領,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工作十年後他得了胃癌。3) 吃得過飽/我們的先輩在很早以前就認識到吃得過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黃帝內經》裡面說了句非常經典的話:「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明一次吃很多東西,首先損傷的是我們自己的腸胃。中醫古書《濟生方》也指出:「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則積結為症瘕。」從古人的經驗看,飲食過量就會使腸胃功能失調,時間久了,生病得癌也無法避免。臨床中,我遇見過好幾位這樣的患者,每頓飯一定要吃到胃脹,才認為是吃飯了,久而久之,就傷了胃,最終,得了胃癌。4) 經常在外用餐/當今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生活水準的迅速提高,也改變了人們居家飲食的良好習慣。許多人由於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經常在外應酬,其實,這樣的飲食方式對身體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由於經常在外吃飯,造成了飲食無定時,時間一久必然使自身的脾胃功能受到損害,進入一種「癌狀態」中。另一方面,外面售賣的食物,為了追求色香味,通常會使用高溫油炸的方法,或者加入大量調味料,比起家庭烹飪的食物,它們含有更多的致癌物質。同時,大家在聚會中大量喝酒,這些無疑都加重了胃腸負擔,為癌症的發生提供了條件。5) 常常飲酒過量/從保健方面講,適量喝酒能興奮神經,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有提神醒腦、舒筋活血的生理功能,可以鬆弛血管,改善血液迴圈,提高人體免疫力,增進食慾,有利於睡眠。最近,國外的研究分析顯示,每日喝酒少於20克,可使冠心病風險降低20%,在糖尿病、高血壓、陳舊性心肌梗死病人中,也得到同樣結果。適量喝酒對人體有益處,與酒精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抗血小板血栓形成和提高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關,對防治冠心病、糖尿病有一定效果。但是,過量喝酒則對健康有害無益。酒的主要成分乙醇,是一種對人體各種組織細胞都有損害的有毒物質,能損害全身各個系統。研究證明:直接喝沒有稀釋過的烈酒,或一天喝75公克以上的白酒、大口喝啤酒等,都是容易招致癌症的喝酒方式。值得提出的是,要避免空腹喝酒。喝酒前應先吃些食物 以碳水化合物為佳空腹喝酒時,由於胃中沒有食物,酒精經胃黏膜快速吸收,直接導致血液中酒精濃度急劇升高,對人體的危害較大,因此在喝酒前應先吃些食物,尤以碳水化合物為佳,因其分解時產生的能量可供肝臟「燃燒」酒精之用。此外,還可以選擇一些適當的下酒菜,如新鮮蔬菜、鮮魚、瘦肉、豆類、蛋類等,以補充肝臟代謝酒精所需的酶與維生素。(本文摘自/抗癌名醫的食療祕方/時報出版)

緊張睡不好 恐陷入情緒風暴

緊張睡不好 恐陷入情緒風暴#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衛生組織曾表示,現代人類的三大文明病是愛滋病、癌症與憂鬱症,每年全世界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有三億五千萬人正為憂鬱症所苦。疑似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將近六百萬人臺灣的數據也非常嚇人,衛生福利部統計,單單在二○一四年看診並請領治療憂鬱症藥物的就有一百一十六萬人,臺灣人每年至少吃掉一億五千萬顆鎮靜劑及安眠藥。據中研院歷年的統計,全臺灣有心身症、精神困擾的人約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甚至因精神疾病嚴重到領有殘障手冊的人也有二十多萬人;也有調查指出,臺灣出現疑似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將近六百萬人,等於二十歲以上的民眾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憂鬱到曾有自殺念頭的人有兩百多萬人。所謂廣泛性焦慮的外在表現就是浮躁不安、容易疲累,而且很容易不耐煩,肌肉經常緊繃,夜晚難以入睡或者睡得很不安穩,而且這些狀況持續半年以上。每年有十多萬人因心身症到醫院求診這種身體明明不舒服,卻又查不出具體的生理疾病,有時會稱為心身症,也就是與焦慮、憂鬱、壓力有關的精神官能症。據統計,臺灣每年有十多萬人因心身症到醫院求診,而且大多數是正在工作的青壯年,不但影響個人,也影響企業的競爭力。產生這些精神方面的困擾有三種原因:第一個是生理上的,也就是遺傳或內分泌失調造成;第二個是心理上的,比如要求完美的性格或無法處理工作壓力;第三個是來自於環境的影響,大者如天災人禍的巨大災難,小者如居家環境的布置。最近的研究一再證實,心理與環境,甚至遺傳基因也會和環境互相影響,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單單只是把牢房漆成粉紅色,就會降低囚犯的攻擊性,稱為粉紅牢房效應。多關心別人 建立與人感情的親密連結為什麼會有這麼高比例的心身症?主要原因大概來自於工作的競爭壓力。當然,面對新事物與新挑戰時,適度的壓力、適度的緊張感是好事,能讓我們集中精神與資源,也是渴望成長的象徵,但是若緊張焦慮到心神不寧,就太過度了,恐怕需要主動想辦法降低這種因壓力而來的焦慮。有人建議適度避開令人煩惱的事情,也不要一早起床就看公司的電子郵件,破壞一整天的心情。養成每週一、二次與朋友吃飯談心的習慣,多關心別人,建立與人感情的親密連結。白天要有充足的日照與光線,每天至少要有機會接觸到自然光,至於晚上回到家就不要有太強烈的照明,尤其睡前不要看手機,因為手機螢幕的藍光會干擾睡眠,而睡眠不足則會加重我們的壓力。每天撥出五分鐘簡單健身運動是紓解壓力最好的方法,若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外出運動,每天撥出五分鐘、十分鐘在房間做做簡單的健身操、瑜伽,或者類似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的毛巾操,這樣的時間或環境總是有的。若有機會,利用工作空檔練習呼吸或者靜坐禪定,也是能迅速紓壓、讓心神安定的好方法。假如沒有意識到自己正承受著壓力,恐怕會選擇用吃東西來紓解,尤其是甜食,不管是飲料或糕餅,這些高糖分子可以迅速提升腦中的血清張力素,壓力會暫時緩解而且產生幸福感,但是效果來得快也去得快,不知不覺中會一再渴求甜食,這也是肥胖愈來愈年輕化的原因,針對上班族還有一個名稱—過勞肥。尋求醫療或輔導專業的協助因憂鬱症的比例這麼高,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一定有人正身受其苦,若勸朋友高興一點、想開一點,要他振作起來,或者想說服他不用擔心,情況依舊很好……這些言語的勸說不只無效,甚至還會加重其壓力,讓他們覺得自己真的是一無是處,而且還是個不知感激、不知好歹的人。正在情緒困擾中的人無法透過理性說服走出困境,因為人的意志力與情緒是很難連線的,即便擁有堅強的意志,也很難克服沮喪。最好的方法是尋求醫療或輔導專業的協助,身為朋友只能從生活中透過活動這種間接的行動,轉移他們的心神焦點,讓美妙的感覺帶動低迷的情緒。至於每個人(包括你我)在還沒有陷入情緒風暴前,要常提醒自己,生命裡總有失望,但是不要忘了,它是有限的,而且一定會過去;別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窮的。(本文摘自/活得興高采烈/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