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父母罹癌是否告知病情?兩種結局由你決定

父母罹癌是否告知病情?兩種結局由你決定#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家中的父母若不幸罹癌,是否該告知實際病情,亦或徹底隱瞞,讓病人始終都不真實情況?也許,在台灣每年新增近十萬癌症病例的台灣,這樣的糾結,每天都會在各個角落上演.以下有兩種不同的病例結局,你可決定,未來的任何結果。男子罹癌始終不知情 最後抱憾而歸60歲張先生於手術後確診大腸癌第三期,他的兒子因害怕病人無法承受,堅持不告知病情,並要求醫療人員配合保密。院方雖然建議家屬應該要適度告知以利治療,但家屬仍堅持,致使張先生因不知實情,對於相關治療不願配合。甚至在肺部轉移後還繼續隱瞞病情,告訴病人只要治療就會好,最後張先生在全身插滿管子,急救無效下辭世,家人面對最後病人痛苦掙扎的一幕,感到無限悔恨。60歲何太太診斷肺癌第三期,醫師向家屬說明應讓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家屬理解媽媽有選擇生命的自主權,於是由醫師向何太太告知了病情。病人充分配合了相關治療狀況穩定了3年,發生復發後配合標靶治療又控制了5年,直到了末期時,醫師告知何太太她的狀況,她與家人共同決定選擇了安寧照護,不適症狀獲得良好控制。最後人生階段何太太雖然非常虛弱,但她的神情卻是愉快而輕鬆的,在兒女陪伴與支持下,安然面對死亡的來臨。九成患者都想知道實際病情根據調查指出,其實高達九成的癌症病患,都希望知道自己的實際病情,但卻有不少兒女,為了不讓父母承受擔憂,因此選擇始終隱瞞,導致在病人人生最後階段時,家屬之間還是無法暢所欲言,最後抱憾而去。亞太心理腫瘤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同樣表示,臨床上的經驗,當病人罹癌時知道病情,較能配合治療,相對較能有效延長存活,到了癌症末期,可以做對自己有利的選擇,減少無效醫療對自己的傷害。國民健康署也呼籲,病情告知,尊重病人的知曉權、選擇權與拒絕無效醫療的權利。把掌握生命尊嚴的鑰匙,交回到病人手中,才能真正生死兩無憾。

百害無益!癌症死亡3成與吸菸有關

百害無益!癌症死亡3成與吸菸有關#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吸菸是致癌的主因之一,所有癌症的死亡有3成與吸菸行為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平均約有600萬人死於菸害,約每5秒即有1人,吸菸者平均壽命較不吸菸者減少約15年。適逢5月31日「世界無菸日」前夕,臺北市衛生局呼籲還在吸菸的市民應及早成功戒菸,而臺北市也有超過250家合約醫事機構提供二代戒菸治療服務。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夢蕙處長表示,大多數民眾已瞭解吸菸對於身體健康的威脅,但對於二手菸及三手菸,會嚴重影響健康的認知仍有待提升。長暴露二手菸會造成嚴重的胸腔問題,如氣喘、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甚至會引發心臟病、肺癌、喉癌等疾病。善用二代戒菸治療  及早戒菸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詹欣隆醫師表示,研究證實菸品燃燒後釋出的毒性化合物,常會附著於頭髮、衣服、窗簾、傢俱等各種物質的表面,即使透過開窗、開電扇等方式將菸味散去,但這些毒性微粒依舊會存在環境中,一旦接觸進入人體,仍然會帶來致癌風險,這就是「三手菸」。且三手菸毒性更甚於二手菸,並且汙染是長期、累積的。衛生局表示,為幫助吸菸民眾及早成功戒菸,已結合臺北市超過250家合約醫事機構提供二代戒菸治療服務,門診、住院及急診個案都已納入適用對象,並比照一般健保用藥,民眾每次就診僅須負擔掛號費及最高200元之戒菸藥品費,每次並可領用1至4週戒菸藥物。

【免費講座】癌症疲憊和疼痛自我照護

【免費講座】癌症疲憊和疼痛自我照護#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引起的疲憊感,有時在診斷初期就開始發生,持續性的疲憊加上疼痛,常常導致癌症患者身心耗弱,若兩者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對於病情的控制及營養攝取,甚至是精神憂鬱的症狀,都能夠得到改善。為此,馬偕紀念醫院特舉辦「癌症疲憊和疼痛自我照護」講座,並邀請家庭醫學科黃銘源醫師,及放射腫瘤科主講嚴從毓醫師,分享癌症疼痛和自我照護方式,歡迎病友及家屬們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疲憊和疼痛自我照護時間:5月30日(六)上午9:40~12:00地點: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福音樓九樓第二講堂(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號)洽詢:02-2543-3535分機3475 顏社工師

癌症暴增!十年來病例數狂增1.6倍

癌症暴增!十年來病例數狂增1.6倍#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十年來,由於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讓罹癌人數不斷竄升,根據統計指出,我國近十年以來,年均罹癌人數,平均暴增了1.6倍之多,其中又以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生率明顯增多,也因此,我國政府不斷催促全民應養成四癌篩檢的習慣,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一輩子未受檢者 異常比例偏高衛福部苗栗醫院針對此一警訊提出對策,由社區健康組負責策劃,加強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等四癌的篩檢,除在院內對來院診療民眾及員工與家屬,加強進行宣導勸說外,並主動至縣內各社區進行機動式篩檢。家醫科醫師吳輝雄表示,根據他10幾年來推動機動式子宮頸癌篩檢的經驗,認為於上班時間外,主動出擊到社區進行癌症篩檢,可以提供偏遠地區民眾及上班族較方便的服務,進而提高受檢意願。他發現,因為受檢者大多未曾受檢,異常發現比例明顯偏高,對於早期癌症的發現意義重大。客家人天性保守害羞 罹癌風險較全國高吳輝雄進一步強調,他們發現,因客家人的飲食習慣與民族風情,導致癌症發生比率高於全國一至二成,又因為保守害羞的客家習性,而失掉癌症早期發現的先機,往往把原本很容易根治的早期病變,延誤成不可收拾的末期癌症,如:大腸癌、乳癌早期發現治癒比率可達90%,近年來子宮頸癌死亡率大幅下降,就是民眾普遍接受抹片檢查的成果,他呼籲,民眾應把握每一次的篩檢經驗,才不會癌症纏身。

【免費講座】癌症病友用藥安全講座

【免費講座】癌症病友用藥安全講座#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發生腸胃道症狀的主要原因,有的是因為癌症本身造成,有的則是癌症治療引起的副作用,根據統計,約有三到五成的病患會在治療後產生腸胃道症狀,大部分症狀也會跟著治療結束而慢慢減緩。為協助癌症病友與家屬在治療過程中能提升對於用藥上的 認知,林口長庚特舉辦本講座,邀請鄭吉元藥師主講「癌症治療引起的胃腸道副作用」,教導大家認識藥物、用藥安全的資訊,歡迎病友與家屬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友用藥安全講座時間:5月26 日(二)下午2:00~3:00地點:林口長庚醫院病理大樓6樓化療等候室洽詢: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閻思汝、陳玥秀小姐(03)3281200轉3563、5180

【免費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免費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營養不良是癌症病人最常發生的問題,也被認為是癌症病患每況愈下的原因,因此在治療期間若能吃得好,攝取足夠的營養,將是戰勝癌症的重要關鍵,營養也可以說是治療癌症的基礎。有鑑於此,亞東醫院特邀賴玉釧營養師主講「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講解如何在食慾不良的影響下,能夠攝取均衡的營養,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5月22日(五)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新院區一樓思源一廳洽詢:02-7728-1001

他口腔突然出現腫塊、潰瘍 檢查竟是惡性腫瘤

他口腔突然出現腫塊、潰瘍 檢查竟是惡性腫瘤#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口腔有腫塊或潰瘍別不在意,當心是惡性腫瘤!一名70歲男性,因右上顎牙齦處有個容易出血的腫塊,至醫院就診醫師時發現是略為黑色的腫塊合併表層潰瘍,切片檢查為口腔黑色素瘤,接受手術切除後逐漸恢復。口腔黑色病灶速就醫   以防是癌成大醫院口腔醫學科黃則達醫師說明,口腔黑色素瘤為罕見的口腔惡性腫瘤,約只占口腔惡性腫瘤中0.5%,好發於男性,年齡多為41至70歲。發生原因是由口腔黏膜中黑色素細胞癌化造成,而黑色素瘤為皮膚惡性腫瘤排名第三位,91.2%之黑色素瘤發生於人體皮膚表層,但約僅有1%之黑色素瘤會發生於口腔內,相較於人體皮膚黑色素瘤其治療後5年存活率約有92%而言,口腔黑色素瘤治療後約只有15%之存活率。存活率不高、預後差  及早發現保命口腔黑色素瘤治療會依病患腫瘤影響之範圍,頸部淋巴結轉移之狀況評估做治療。但值得注意的是,口腔黑色素瘤為治療預後較差的惡性腫瘤,所以預防及治療的重點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術後密切追蹤,有懷疑病灶儘快手術切除及確診,依病患個別狀況接受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或免疫療法。如此才能遠離戰勝此一惡性腫瘤。

邀媽媽顧健康!竹市推防癌減重抽好禮

邀媽媽顧健康!竹市推防癌減重抽好禮#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母親節即將到來,新竹市政府為了鼓勵民眾善用資源來防癌減重,自8日起至11月30日,到衛生所接受免費健康篩檢或減重1公斤,除了可領取精美宣導品,還能參加抽萬金活動,新竹市巿長林智堅也邀請民眾帶著媽媽和家人參與免費四癌症篩檢及減重活動,一同守護健康。 林智堅巿長表示,現在醫學越來越進步,及早治療就能康復,癌症目前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及口腔癌等死亡率偏高,其中大腸癌更是國內竄升最快速的疾病,希望藉由今天社區篩檢活動及後續的推廣活動,讓市民不分男女都接受免費健康篩檢,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每5分鐘1人罹癌  多數疾病與運動不足有關新竹市衛生局也表示,據聯合國統計,身體活動量不足已成為全球死亡率的四大危險因子之一;而在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下呼吸道等6項疾病均與運動不足有關。而國民健康署最新報告顯示,癌症時鐘持續快轉,每5分26秒就有1人罹癌。 衛生局表示,市府特別於即日起到11月30日舉辦推廣防癌減重活動,民眾只要到新竹市各衛生所接受免費健康篩檢或減重1公斤,除了可領取精美宣導品,還能參加8月10日及11月30日「抽萬金」活動,第一大獎1萬元,邀請民眾一起守護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