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患者吃魚油加分!助抗發炎調節免疫力

癌症患者吃魚油加分!助抗發炎調節免疫力#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癌症病例數持續增加,在治療照護上就顯得極為重要,根據最新的調查發現,近六成的癌症病友,在治療過程中,會有進食困難的經驗,包括,反胃、味覺改變等問題,然而在與癌細胞對抗過程中,養分充足與否是戰勝癌症的重要關鍵,醫師指出,癌症患者的飲食,能適度補充魚油可調節免疫功能,有助病情改善。癌症治療會破壞黏膜 導致食慾降低台大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李章銘指出,癌症病友在化放療期間需要足夠的營養補給,如果營養不足,恐難以面對下一次的化放療。但化放療的副作用,常讓患者口感產生變化,食慾降低,或是口腔黏膜遭到破壞,而無法吞嚥,以致於影響營養補充,由專業醫護人員的營養治療介入相當重要。李章銘進一步表示,癌症病患體內細胞代謝改變,必須特別注重醣類、脂肪與蛋白質的攝取比例。低醣,可減低癌細胞針對葡萄糖所生成的乳酸,乳酸的堆積,會促進癌症患者體內的發炎反應或血管增生現象。治療飲食把握三則 增加傷口癒合速度另外,可提高優質脂肪攝取量,脂肪為癌症患者運用效率最高的營養素,脂肪要選擇好的脂肪來源,如中鏈脂肪酸、魚油等,以防止癌友體重變輕,讓營養不良的狀況減少在治療的過程。而補充蛋白質,可幫助幫助減少癌症患者肌肉耗損,幫助組織再生、傷口癒合及組織重建。其中,Omega-3魚油的好處多,對於癌友可協助抗發炎和免疫調節功能外,文獻也提到Omega-3魚油輔助癌症治療用藥的效果和對藥物耐受度的增強,而幫助病友維持體重與營養評估狀況都有較佳的現象。醫師呼籲,國內每年新增近10萬名癌症患者,專業營養的早期介入應為治療的一環,才能有助病情的改善。

罹癌人數不斷狂增!劣油+高糖飲食成最大禍首

罹癌人數不斷狂增!劣油+高糖飲食成最大禍首#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張瓊之/專題報導)如果告訴你,食物也有療癒力,你相不相信?在一個春日暖陽高照的午後,一處台北尋常巷弄裡,有人魚貫進入一間外觀幽靜,裝潢典雅的建築物中,提出一袋又一袋的餐盒便當,等著回家享用;這可不是一間普通的精緻餐館,而是專門藉由各種食材搭配,強調飲食療癒的健康管理中心,每一份餐盒都是依照個人的健康狀況精心調配,不少人在此見證食物的療癒力量,而大感驚訝!「很多人來吃上一個月的餐點,體重不僅降低,還變年輕了!」該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暨創辦人陳韻帆指著電腦的案例,分享來此飲食調整,重拾人生健康色彩的「畢業生」。推廣健康飲食第一步:竟然是先吃便當她臉上藏不住笑意的回想,來這裡的人,都須歷經長達四個月的飲食課程,課程首先會讓學生感受每一種食材的威力,「一開始就讓他們吃便當!」很難想像吃便當這樣簡單到不行的事情,竟然是開啟健康的關鍵。「像是這一位婦人,因長年罹有慢性疾病,體重也超過標準,以前來管理中心時,都要穿較為寬鬆的衣物,來遮掩身上的贅肉,但經過這裡的飲食控管,所有健檢報告的紅字都逐漸消失,身材也漸漸展露曲線,頓時年輕了好幾歲,旁人還更懷疑她是不是去做了什麼整形手術。」她指著電腦說。事實上,當記者實際打開便當,想看看這裡頭到底藏有什麼高級的養生料理,打開後這才驚覺,不是說好要養生嗎?怎麼裏頭都是常見的高麗菜、菠菜等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菜色?為什麼平凡菜色也能贏回健康?關鍵在「劣油」與「糖」「外食用油普遍劣質,添加物又超乎想像的多,」陳韻帆突然斂起笑容沉重的解釋,會來健康管理中心的族群,多半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每一餐幾乎外食,所以體檢數字近幾滿江紅,慘不忍睹,其中禍首,都來自外食餐點,廉價的食用油以及添加糖,這都是讓身體不斷發炎的問題點。她分析,國人的健康問題,光是食用油與添加糖就佔去八成的影響力,她怎麼想都想不透,為什麼市面上的食用油,價格有高有低,其中更是落差了好幾十倍;只要用油脂肪酸和使用方式錯誤,就會加速全身發炎,只要一發炎就會一個傳遞一個,心血管、攝護腺、皮膚都產生連鎖效應,風風火火的席捲全身,各種慢性病、癌症都會接踵而來。添加糖也會不斷使身體出現發炎反應,此外,腸道好菌其實不適於在充滿糖份的環境生長,更會使壞菌大幅增加,又因為腸道為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影響所及,大腦運作會遭扭曲,個人飲食習慣也因此跟著轉變,趨向吃下更多垃圾食物,這環環相扣,才是國人健康的最大癥結點。「所以可別小看這些常見的蔬菜,」陳韻帆強調,只要用對好油,避開所有添加糖,再經過營養學針對每個人的身體所需進行菜色調整,平凡的蔬菜也能發揮各個營養素的綜效,進一步扭轉一個人的健康頹勢。也因此,日常生活飲食,選用好油,用對正確的烹調方式,以及拒絕高糖飲食,成為迫切的議題,然而,尤其後者,在高糖食品撒下天羅地網的時刻,怎麼脫困?陳韻帆建議,其實最快的方式就是別喝含糖飲料,若真的要喝,首先要釐清原因何在,如果是因為不愛喝開水,那就可從無糖茶包、檸檬片、人蔘片、黑咖啡等開始,若是無法抗拒甜味的話,則會建議選健怡可樂、蔬果汁,但仍不可喝太多。由於每個人戒糖的目標不同,可先設定三個月的計劃,順便觀察自己的狀況,精神、皮膚、腸胃是否有所改變,這些都是促使行為成功的辦法。營養門診的重要性在哪?她曾愈做愈灰心問及為什麼會從健康課程,會從便當開始做起?其實這也是陳韻帆年輕時輾轉於各大營養門診所悟出的解決之道。過去,她長期待在營養門診,叮嚀過無數慢性病患,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碰,但是這些患者的服從度卻是非常低。「當時真的是營養師這個職務越做越灰心,因為病患都講不聽阿,」陳韻帆感嘆,那些病患大多覺得營養門診很無聊,更無法幫助患者改善健康,遂而讓她反覆思考,「如果先讓他們吃經過調製的便當,當他們驚覺身體輕鬆了,健康回來了,就會拚了命跟著做!」這就是為什麼經過她親手調教的學生,都如此「乖巧」的原因。打開電腦資料夾,陳韻帆一一詳說所有出自她飲食訓練而畢業的學生,臉上透露著欣慰;說到一半她竟然開始哽咽起來,原來是她想到一名原本瀕臨腎衰竭的患者,對她說的話:「你不能放棄我們這些人」,也許是這樣的使命感,讓她推廣健康飲食,能夠持續堅定不搖。

大腸癌走到末期 五年存活率剩一成

大腸癌走到末期 五年存活率剩一成#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國人健康,遭癌症海嘯一波波拍打,罹癌人數因此不斷攀升,也因此近年來國民健康署,不斷呼籲國人能定期施作四癌篩檢,以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除了增加病患五年存活率之外,對於國家健保財政負擔,更能隨之減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乳癌五年存活率逼近百分百早期診斷治療,與末期癌症,其五年存活率差多少呢?根據統計指出,以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為例,第0期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97.7%、85.5%、76.7%及96.9%,但若是第4期的五年存活率,則大幅滑落至25.7%、11.4%、33.2%及18.1%,顯見若癌症走到末期,五年存活率將大幅驟降。中國附醫癌症中心葉聯舜醫師指出,歷來在篩檢成果的表現上,以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具有成本效益、陽性預測率較佳、早晚期存活率差異大等特點,幾年下來例如子宮頸癌標準化的發生率已呈下降趨勢,更於今年公布的國人常見癌症排行中,脫離十大癌症之列。中國附醫去年共篩檢39,079人,經篩檢發現癌前病變數共816人,確診癌症數共217人,即每篩檢1,000人就有近6人確診癌症,葉聯舜呼籲,罹癌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病史、抽菸、飲酒,年齡步入五十歲以上者,都應定期接受四癌篩檢,才能遠離癌症威脅。

台大斷層掃描儀 揪出癌症更迅速

台大斷層掃描儀 揪出癌症更迅速#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若要確定自己是否有罹癌,已目前的醫療科技來說,大多都是採用切片的方式來檢查,雖然準確性高,但往往都花費數十分鐘至一小時才能得到結果,而日前台大研究團隊,研發出一台斷層掃描儀,以非侵入的方式,診斷癌症等各式疾病,而目前已在皮膚癌、大腸癌及黃斑部病變成功運用。黑色素皮膚癌 竟可提早半年被檢出台灣大學黃升龍教授表示,這台斷層掃描儀主要是以非侵入的方式,光照透析皮膚表皮層,適用於人體不同部位,只要腫瘤長到0.01毫米,就可直接、快速的觀察組織結構,以及血球細胞之活體動態影像,有助於幫助各式疾病及早發現,好比黑色素皮膚癌,就可比現在提早半年檢出。而目前已分別在皮膚癌、大腸癌及黃斑部病變,進行各式臨床、前臨床及動物實驗,藉由切片的H&E染色比對,以驗證本技術之有效性,且現在也已與北、中、南多家教學醫院在免疫風濕、小兒科及皮膚科之臨床/前臨合作,期望此項診斷技術可早日優先應用於國內。

麵包越軟越好吃!專家:吃軟麵包就像在喝油

麵包越軟越好吃!專家:吃軟麵包就像在喝油#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好吃的麵包,口感柔軟,兼具彈性,還要帶點濕度,若太乾太硬,吃起來將猶如嚼木屑,食之無味,還會割舌頭,也因此近年來,大部分的消費者挑選麵包,柔軟蓬鬆度,就成了揀選條件,但事實上,越是鬆軟的麵包,裡頭的油脂,恐怕就 加得越多,當心別顧及口感,而吃壞健康!台灣麵包天天吃 心血管恐拉警報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召開加工食品安全探討相關會議,對於台灣麵包的加工手法,進行激烈討論,營養學博士王進崑指出,一般於歐美國家的麵包,例如法式麵包,裡頭的油脂與糖份,大約都只占百分之四左右,然而,台灣的麵包因為消費者的購買習慣,讓油脂添加的比例,因此大幅增加。他說,像是軟式麵包,油脂約佔百分之二十,糖佔百分之三十,兩者加起來,整個麵包幾乎有一半的成分,都是糖與油。其中,油可以增加麵包的可碩性,以及柔軟度,所以越軟的麵包,油就加得越多。整體而言,烘焙用油,大部分都使用飽和脂肪酸較高,價格較低廉的棕櫚油,若因為只顧及麵包口感,天天吃恐怕會危及心血管。王進崑建議,歐洲國家的麵包製作過程,糖與油的比例較低,所以當作正餐來吃,不至於會影響健康,但台灣的麵包油糖普遍偏高,盡量還是少吃為妙!

不只食安問題!「抽菸」也會罹患大腸癌

不只食安問題!「抽菸」也會罹患大腸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菸癮男女吞雲吐霧,在一陣霧茫茫之中,彷彿能放下一切煩惱,頓時成仙,什麼災難煩惱,在一根菸的時間,全都一筆勾銷,但若掃個興、打個岔,請立即回答抽菸會得什麼癌症?相信腦筋閃過第一答案,將是肺癌。但事實上,抽菸也與大腸癌息息相關!黑心食品風暴加上抽菸 罹腸癌風險暴增根據國民健康署的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我國大腸癌新增病例,每年持續向上攀升,在所有癌症發生率排名上,蟬聯七次「冠軍」,雖食安問題、黑心廠商,難辭其咎,但卻鮮少有人知道,其實人們手上一根根香菸,都與大腸癌有著密切的關連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魏柏立醫師指出,門診上許多罹患大腸癌的 病患,都有抽菸習慣,就連在癌症療程,香菸也是照樣一根根接著抽,直到實際點破抽菸與會導致大腸癌復發,癌細胞會因為香菸化學物質轉移更快,才恍然大悟立即戒菸。尼古丁會使癌細胞亂跑亂竄他解釋,在實際的計算下,抽菸族群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明顯都較為年輕,其中的尼古丁,研究證實會使得大腸癌細胞,更加活躍,跑得更快,導致癌細胞飛速轉移,進一步容易讓癌症惡化,產生各種病發症。就有一名六十歲的張姓男子,菸齡已高達四十餘年,去年得知罹患大腸癌第一期,開刀切除後,並未因此開啟養生之路,香菸還是一根接著一根抽,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抽菸也會讓大腸癌惡化,直到今年三月,經儀器追蹤檢查,醫生發現他的CEA腫瘤指數竟異常飆高,醫師解釋這與抽菸有關後,他才在驚嚇之時,斷然戒菸。魏柏立說,現今普遍使用的癌症腫瘤指數—CEA檢測,會受到吸菸所引起的身體發炎反應影響,而使得指數異常飆高,除非自費使用腸癌術後篩檢DR-70,否則會因抽菸習慣而影響檢測準確質。也因此他呼籲,大腸癌病患務必戒菸,有菸癮的民眾也須趕緊戒菸,才能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個性與癌症相關?6大情緒恐提高罹癌機率

個性與癌症相關?6大情緒恐提高罹癌機率#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既然個性與疾病相關,那麼,有所謂癌症個性可言嗎?現代西醫把賭注集中於遺傳基因上,試圖從中尋求癌症的解答,只有一小部分醫者注意到個性在疾病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個性在疾病上是否有舉足輕重的角色,早已被「A型人易得心臟病」的事實所證明,個性絕對與疾病有關,也確實有科學家投身研究所謂的癌症個性。1951年,克萊恩(Klein)與索賓(Sobin)觀察到有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對自身疾病的過度陳述。1952年時,韋斯特(West)、布倫伯格(Bloomberg)和艾利斯(Ellis)三人的報導指出,他們利用心理測試後發現,比起腫瘤成長較慢者,癌症快速成長者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且比較沒有能力以正面行動來減低緊張。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科所發展的綜合個性輪廓測試法也透露,癌症病人易完全壓抑情緒和動力,伴隨此特徵的是明顯缺乏洞察力或自我察覺的力量,此外還有敵對性和依賴性這兩個特點。敵對性往往是朝自己,在意識層面以內疚和自我毀損呈現,在行為模式上則明顯有某些自殘傾向。依賴性問題則呈現在無彈性和單方向的人際關係上,常以自我犧牲來換取別人的接納與同意。個性輪廓分析並非現代的新發明。德國班琴的神祕聖尼僧─聖賀德佳(St. Hildegard)舉了35種會產生疾病吸引力反應的心理風險因子,根據她的心理治療書《生命的優點益處書》與海德堡的癌症研究機構的研究:充滿悲傷、思慮、恐懼、長期壓力和匆忙的日常生活其實非常危險,特別容易引起癌症的情緒是長期絕望或無助、懷疑感、缺乏信仰、事事擔心和悲觀性的憂傷。有助於癌症康復的個性陰陽共生,有負面的個性,也一定有正面的個性。癌症不是絕症,有不少病人絕處逢生,存活了多年,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的復癒可能與正面的個性有關嗎?是的,既然有易得癌的個性,有助於從癌症康復的正向個性應該也存在,甚至有治療師或醫師發明讓癌症病人能找回自己生命活力的方法與治療。首先來看看那些有記錄的「奇蹟」案例。卡萊兒‧賀西柏格(Carlyle Hirshberg)和馬克‧依恩‧波拉許(Marc Ian Barasch)合著的書《神奇的康復》就問了同樣的問題,他們收集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療癒或自發性癒合的案例,並訪問這些病人,以找出哪些特質有助於讓人從癌症康復。初步研究發現,康復者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下列的心理因素:‧75%相信正向的成果會出現。‧71%有積極對抗的精神。‧71%有接受疾病的心態。‧71%視疾病為一種挑戰。‧68%對自己的疾病與後果承擔起責任。‧64%有重新再活下去的欲望或意志。‧64%保持正面的情緒。‧61%有(宗教)信仰。‧61%有新的生活目的感。‧61%改變生活習慣與行為。‧59%有主宰感。‧59%改變生活型態。‧57%有自我滋育感,較能肯定自我。‧50%有社交支持。很明顯地,假如你想改善自己,在癌症的逆境中逢生,多採取上述的正面特質確實有助於提高生存機率。另外,在布蘭登‧歐雷根(Brendan O'Regan)和卡萊兒‧賀西柏格合編的書《自發性癒合:一本加註解的參考文獻》寫道:「從癌症獲得自發性癒合,在醫學刊物上是罕見但壯觀的現象……但對於它是如何發生的,沒有人有任何概念。」兩名作者為自發性癒合下了以下定義:「在沒有醫療治療、或被認為不足以使疾病徵狀或腫瘤消失的治療之下,癌症或疾病完全或部分消失掉。」自發性癒合一詞往往帶有神祕不可測的涵義,但是筆者要據理力爭的是,自發性癒合並不是如此的隱密和難求的。所有研究皆明顯地突顯出正面情緒有助療癒,若能利用正面情緒來克服相對的負面情緒,或許便可以更恰當地使用身心療法來幫助病人改變心性,得到自發性癒合的目標。(本文摘自/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柿子文化出版)

【免費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免費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人常常因為治療造成食慾不振,體重大幅減輕,然而對抗疾病卻需要大量的養分來幫忙,營養可以說是對抗癌症的後援部隊,那在這個時候,該怎麼幫助病人補充足夠的營養,成了患者及家屬最大的考驗。為此,亞東醫院特邀吳佳穎營養師主講「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教導病人攝取足夠營養,提升生活品質,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時間:4月16日(四)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新院區一樓思源一廳洽詢:02-7728-100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