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講座/不讓「痛風」找上你

講座/不讓「痛風」找上你#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痛風是一種血中尿酸過高而引起的疾病,病人常抱怨關節疼到連風吹過都會痛,關節甚至會形成小饅頭狀的突起,生活障礙重重。但是並非尿酸值異常就一定代表有痛風,到底痛風的源頭為何,日常生活中又有那些該注意的地方呢?台東馬偕醫院特舉辦「不讓痛風找上你」健康講座,邀請施秀美護理師主講,帶民眾了解預防之道。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流程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不讓「痛風」找上你時間:106年5月17日(三)上午08:30~09:00地點:台東馬偕醫院恩典樓(新大樓)二樓心臟科候診區(台東市長沙街303巷1)兒童醫療大樓11樓會議室洽詢:(089)310150轉224

每周飲酒5次 女痛風風險增3倍

每周飲酒5次 女痛風風險增3倍#痛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研究發現每周飲酒5次以上會使女性罹患痛風的風險增至3倍。一般來說即使血液中導致疼痛與發炎性關節炎的化學物質濃度相同,女性罹患痛風的機會還是遠低於男性。痛風不再是老男人的專利在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痛風是老年男性的疾病,其實隨著年齡增加,女性也會罹患此病。最近的美國營養調查發現女性在她們60多歲時,痛風罹患率約是4%,而男性在80幾歲的時候是6%。在這些首次進行的大型研究調查中的其一,就以性別來研究痛風,研究者們發現女性就跟男性一樣,年齡、肥胖、高血壓、酒精與利尿劑等,都是痛風的危險因子。體重增加也會使罹患痛風的風險上升痛風是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升高,在關節與其周邊組織形成結晶時發生,發炎與腫脹會讓人感到相當地痛苦。大腳趾、膝蓋與踝關節是痛風最常發生的部位,常在夜間發作。疼痛與腫脹會在幾天後消失,不過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們將會再度發作。為了更加了解性別對痛風的影響,來自波士頓醫學大學的研究者們以2,476女性與1,951位男性為調查對象。平均追蹤年數超過30年,304個痛風案例,當中有1/3便是女性。不管是哪個性別,痛風的發生皆會隨著著尿酸濃度的增加而上升。不過當中的關聯性是男性較強。女性寫中尿酸濃度大於5mg/dl的時候,發展成痛風的風險顯著低於有著同樣血液尿酸的男性。對女性來說 高血壓和利尿劑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從研究者們發現的性別差異來看,比起於男性,女性有滿高比例有高血壓的問題,而她們會接受利尿劑的治療。而此發現對女性來說,高血壓和利尿劑是較為重要的危險因子。每週飲用超過7盎司的酒精(約略是5杯酒),會使男性的風險增加為2倍;女性則增加為3倍。若是大量飲用啤酒,男性增加機率為2倍,女性則大大的增加為7倍。啤酒含有高濃度的嘌呤(Purine),在體內代謝後會變成尿酸。不過為何女性飲用啤酒後的風險會遠高於男性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此外,採取荷爾蒙替代療法似乎能降低女性痛風的風險,不過這項關聯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雌激素被認為能降低血中尿酸的濃度,過去的研究已經證實荷爾蒙替代療法能減少痛風的風險。痛風風險與飲食的關係嘌呤(Purine)就是一般人常聽到的「普林」。是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一種代謝物。如果體內累積過多嘌呤無法順利從腎臟透過尿液代謝出體外的話,將會轉變成尿酸並結晶推積在體內,進而形成痛風。許多人把痛風與攝取大量肉類聯想在一起,尤其是富含有嘌呤的內臟。然而在此研究的資料裡,飲食卻不是主要的危險因子。在某年齡層中,女性越來越有罹患痛風的傾向。女性必須知道在她們更年期之後,痛風罹患風險會增加,在這個時候,通常體重會增加,而且喝的酒也比年輕的時候多。這些都是增加痛風的危險因子,為了避免痛風的發生,維持健康的體重、適量飲酒然後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是很重要的。食在健康小秘訣/痛風患者除了酒精之外,也應當心其他高嘌呤的食物,例如黃豆、發芽豆類、動物內臟、魚、蝦、貝類、海鮮、蘆筍、紫菜、香菇、以及肉汁、火鍋湯頭等,才能盡量避免痛風復發。(本文摘自/營養的真相/凱特文化出版)

醫訊/痛風飲食知多少?

醫訊/痛風飲食知多少?#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痛風是體內尿酸濃度過高時形成結晶堆積在關節,常有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而尿酸的來源為食物中所含的「核蛋白」經消化分解後產生「普林」,普林再經肝臟代謝成「尿酸」,最後由腎臟將排出體外。要如何由飲食來控制痛風是很重要的課題,本次講座之內容將由營養師王若昱介紹如何藉由適當的飲食來調控及避免痛風的急性發作情形。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痛風飲食知多少?時間:106年3月17日(五)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防痛風發作 乖乖遵守4件事

防痛風發作 乖乖遵守4件事#痛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忽必烈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空前大統一的元代。前朝唐、宋,古代中國的科學文化技術(包括醫學在內)已到達了顛峰;到了元代,中醫學、中藥學、方劑學、養生學、食療學,以及中成藥製作工藝等,均已漸趨於完善,這是忽必烈和他的子民們身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基礎之一。補養調護、飲食百味防痛風歷代帝王大多注重養生,忽必烈更不例外,有鑑於中年開始常受痛風之苦,他格外重視身體保養,儘管他對自身關節疼痛的機理一竅不通,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說他「食飲必稽於本草,動靜必準乎法度,是以身躋上壽」。他設置執掌飲膳的太醫四人,負責宮廷的「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且令將每日「所職何人,所用何物標注於歷,以驗後效」,建立了嚴明的規章制度,對總結食療經驗是十分有利的。可見忽必烈除了在預防痛風方面的觀念較落後之外,其他方面做得還算科學、合理,否則很難解釋為何這位好酒好肉的大胖漢竟然活到了當時難得的79歲。長壽要件包含個人的綜合條件值得一提的是,決定一個人長壽與否的,並非只有養生的物質基礎和方法習慣,還得看這個人的綜合條件,包括人生態度、思想修養、性格志向乃至心理素質等,而這些離不開長期的艱苦歷練。忽必烈獲得天年,但兒子早逝,最後也得「白髮人送黑髮人」。中國歷史上披荊斬棘的開國皇帝往往較為長壽,而他們過著鐘鳴鼎食日子的後代卻經常早殤,你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嗎?如何預防痛風發作?舊時皇家富貴病,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人們物質愈來愈豐盛,痛風也變得愈來愈常見。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預防痛風的發作應注意以下幾點?1) 節制飲食,防止過胖,避免攝食過多容易引起尿酸升高的食物,如豬、羊、牛肉、動物的肝腎等內臟、沙丁魚、鴿肉、貝類等各種海鮮以及各種肉湯、港式煲湯等。2) 應攝取充足的鹼性食品,因尿酸在鹼性液體中益瑜溶解並排出體外。鹼性食品包括白菜、芹菜、花菜、黃瓜、西瓜、茄子、蘿蔔、胡蘿蔔、番茄、馬鈴薯、香蕉、梨、杏、桃、蘋果等。3) 戒酒,避免過度勞累、緊張、受寒和關節損傷。4) 多飲水,每日應飲水2公升以上。飲水的時間不局限於白天,可在睡前或半夜飲水,以防止夜尿濃縮。(本文摘自/病榻上的龍/時報文化出版)

進補不忌口 痛風提早來報到

進補不忌口 痛風提早來報到#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入冬必進補?小心付出慘「痛」代價!每當氣溫驟降,熱呼呼的火鍋、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總是民眾的心頭好,為了暖身補氣,許多人都會一碗接一碗難以自拔,對於有痛風、腎臟疾病的患者來說,攝取高普林的鍋物,病情加重,在痛風發作就得付出「慘痛」代價,輕微的碰觸關節都會使疼痛加劇,甚至可能面臨要洗腎的困境。代謝症候群、高普林飲食、暴飲暴食容易痛風「不痛像沒病,痛起來卻要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蕭凱鴻表示,痛風又稱為「帝王之病」,與豐沛的食物有關。現代人的發生率有節節上升的趨勢,發病的年齡也越來越下降。有代謝症候群、高普林飲食、暴飲暴食及喝酒過量容易引起痛風,甚至增加中風與死亡率。蕭凱鴻主任表示,痛風是因為體內「普林」代謝異常或是腎臟排出尿酸的功能障礙,導致過多的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痛、腫脹和變形,最後也可導致殘廢和腎衰竭。血中尿酸濃度愈高,持續時間愈久,發生痛風的機會就愈大。火鍋、內臟少吃 黃豆製品可適量攝取治療痛風以藥物及飲食為主。生活上一定要多喝水、少喝酒,促進排泄、以及控制體重。應避免食用肉汁、火鍋湯、內臟類、沙丁魚、白帶魚、蚌蛤類、蘆筍、香菇、紫菜等含普林的量較高的食物,另外,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雖含較高量的普林,但於非急性發病期,仍可適量攝取。急性痛風的藥物治療常使用秋水仙素和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慢性痛風除消炎藥物外,常合併使用降尿酸藥物控制血中尿酸濃度。有些藥物在個別體質上不適用,因此最好由專業的風濕科醫師規畫整體的追蹤治療,並排除其他造成關節痛的病因,才更有效控制痛風。

大魚大肉又喝酒 痛風腳劇痛

大魚大肉又喝酒 痛風腳劇痛#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春節連續假期剛結束,一名40歲的男性患者,早起一下床,右腳足背劇烈疼痛,走路困難且容易跌倒,前往醫院檢查才發現,原來他在過年期間大魚大肉,酒也喝了很多,經檢驗結果發現,尿酸值竟高達9mg/dL(正常值為7mg/dL以下),因此懷疑腳部劇痛應是痛風造成的。每逢長假或節慶 痛風病人增2成內科醫師巫慶仁指出,痛風發作與過量的美食有絕對相關性,每逢長假或節慶過後,痛風發作的病人約會增加2成,這位患者半個月前也發生過類似的疼痛,除了建議這位患者以藥物治療急性疼痛之外,並給予飲食建議,要求病人注意哪些是要避免或應減量的食物。痛風患者要減少內臟、海鮮、豆類攝取巫慶仁醫師指出,人體內的普林代謝後會變成尿酸,因此痛風患者要減少高普林食物的攝取,高普林食物包括有,火鍋湯底、內臟類、海鮮(部分魚類以及蝦蟹貝類等)、部分豆類、乾香菇、紫菜、火鍋肉湯及雞精等。另外,餐桌上助興的美酒,雖然不是高普林食品,但是酒精及果糖類會代謝成乳酸,影響尿酸代謝,也會惡化痛風,高油脂食物則會抑制尿酸排泄,都應減少攝取。另外,並建議痛風患者多攝取水分,以稀釋血中尿酸濃度,並促進尿酸排出。急性痛風發作,在治療上,通常會使用一些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及秋水仙素,或合併類固醇來抑制關節腔發炎反應。雖然藥物的治療可以讓急性症狀較快緩解,以免疼痛拖到一兩周才痊癒。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飲食的調整及水分的攝取,以降低相對尿酸的濃度。

醫訊/新陳代謝症候群與痛風

醫訊/新陳代謝症候群與痛風#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跨入冬季,可能有許多「老毛病」正在甦醒,像是關節舊傷、痛風等,都有可能因為天氣的急遽轉變讓身體承受巨大的痛苦。了解如何應對冬日痛風發作是許多民眾重要的課題,此次講座將會由中國附醫臺北分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國陽,主講「新陳代謝症候群與痛風」,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新陳代謝症候群與痛風時間:106年1月19日 星期(四) 下午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四高」控制好 遠離年輕型中風

「四高」控制好 遠離年輕型中風#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34歲的陳姓男子是名業務,某天下班時家人發現他突然口齒不清、步伐不穩接著倒地不起,立即將他送醫,檢查後診斷腦中風,醫師表示陳男本身有高血壓及痛風病史,平日也有抽菸喝酒的習慣,但因無明顯不適症狀,一直未服藥。年輕型中風 佔所有腦中風人口的1/10民眾常誤認為腦中風是老年人才會罹患的疾病,據統計初次中風發生在45歲以前的年輕型中風,約佔所有腦中風人口的1/10,雖然恢復狀況較老年人好,但仍約有1/4的致殘率,對病人及家屬在身心與經濟上造成莫大打擊,年輕人也不能忽視中風,應積極預防。服藥穩定控制四高、改善飲食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表示,中風是造成殘障的主因,因此提醒民眾平時應積極控制導致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定期服藥穩定控制四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必且改善日常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運動紓壓。單側肢體偏癱、口齒不清 快叫救護車職能治療師張緯珊表示,中風常見的徵兆包括突發性的單側肢體偏癱、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頭暈或步態不穩、不明原因頭痛、單眼或雙眼看不見等,她強調病患當下即使意識清楚,仍要迅速打119呼叫救護車並記下發作時間,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有嘔吐感 讓麻痺側位於上方側躺她表示,在救護車抵達前,應讓病人躺臥並鬆開衣物等待,以確保流向腦部的血量,若必須移動時,請以寢具或床單注意扶好病人頭部使其不會彎曲,保持身體與頭部平行安靜的移動病人,有噁心嘔吐感時,要讓麻痺側位於上方的姿勢側躺,避免嘔吐物堵住呼吸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