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吃火鍋不忌口 壯漢痛風發作痛得哇哇叫

吃火鍋不忌口 壯漢痛風發作痛得哇哇叫#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痛死我了!」一名壯碩大漢一邊哀號,一邊由家人用輪椅退進急診室,原來是天寒地凍大吃火鍋、喝啤酒引發痛風。醫師表示,有痛風的人在冬天享受火鍋之餘,務必小心選擇食材,要避免高普林的動物內臟及高濃度的湯底,同時也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痛風上身。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醫師蔡錦鋒表示,痛風古稱「帝王病」,形容只要被痛風纏上,別說走路,就連對著患部吹個風,就會痛得讓人受不了,就好像關節處的骨頭被動物啃食一樣,所以才又被稱為痛風。預防之道 慎選食材+注意保暖蔡錦鋒醫師說,痛風又稱為「高尿酸血症」是普林障礙的疾病,好發在關節處,故又稱「痛風性關節炎」與飲食有很大的關聯,若攝取高普林食物及大量酒精,而水分又補充不足,就很容易引發。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國人痛風盛行率,男女分別是8%和2%,且盛行率有逐年上升及年齡下降的趨勢。尤其冬天低溫,尿酸更容易結晶並堆積在手指、腳指、腳趾、膝蓋、手肘,以及耳朵等低溫關節處,而造成痛風。這也是每到天氣寒冷的時節,急診室就會湧現大量的痛風病患,因此,做好保暖措施也能有效降低痛風復發。至於冬天熱門的火鍋,煨煮下海鮮、肉類及內臟等食物,會將其富含的普林溶入湯汁中,加上湯底大骨等食材長時間熬煮,又會提高普林的含量,所以有家族遺傳或尿酸偏高的人應少吃火鍋,特別要避免精華的湯底。 

火鍋湯普林高 痛風、腎功能不良患者應少喝

火鍋湯普林高 痛風、腎功能不良患者應少喝#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寒冬已至,民眾在冷颼颼的天氣裡,最喜歡來一鍋熱熱騰騰的火鍋料裡,幫助身體暖和起來,但日前嘉義縣衛生局,針對目前市面上熱門的火鍋料至傳統市場及各大超市進行抽驗共計49件,其中包括凍豆腐、燕餃、魚餃、米血糕、貢丸、魚板、調味醬等,全數皆符合規定。另外,也針對菜脯製造廠產製的產品進行抽驗共計21件,檢驗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第(一)類防腐劑苯甲酸等5種項目,其中4件檢出苯甲酸含量超出限量標準,均已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予以裁罰在案,並依規定責令下架限期回收。  吃鍋要注意!痛風及腎功能不良患者應少喝湯衛生局提醒民眾,冬天吃火鍋時,應盡量少吃油脂多及熱量高的餃類及肉丸類,喝火鍋的湯要限量,且要先把浮油撇去再喝,再者火鍋湯汁中含有普林量高及鈉、鉀等電解質,所以,痛風及腎功能不良的人要少喝,另外,國人營養大多不均衡,常在飲食中吃入過多的脂肪,而忽略了膳食纖維的攝取,所以,在飲食上取上,應多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菜脯選擇應避免白皙、刺鼻 才可以吃的健康此外,在購買菜脯時,應選擇商譽良好之店家,不過,選擇顏色過於白皙或有刺鼻藥水味的菜脯,烹調蘿蔔乾產品前,應先用清水浸泡1小時以上並充分的洗滌,再加熱食用,只要細心挑選,才能夠吃的健康。

天冷吃鍋助暖身 當心菇類、蘆筍吃多恐誘發痛風

天冷吃鍋助暖身 當心菇類、蘆筍吃多恐誘發痛風#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冷氣團來襲,各地氣溫明顯下降,到處冷颼颼,因此,有許多民眾紛紛藉由享受熱騰騰的火鍋來取暖,只要吃一頓,身體就就會立刻暖起來。但近年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逐年攀升,所以,民眾若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等,在食用鍋物的時就需多加留意,以免火鍋湯底、進補食材下肚,身體越補越糟,因此,南投醫院蔡秀雯營養師針對2種冬天常見鍋物給予提醒,幫助民眾控制飲食,可以吃的安心、養生又健康:1)素食養生鍋/現代人為了健康養身、提倡環保等因素,使得食用素食的民眾日益增加,而營養師建議,素食養生鍋可用當歸等中藥材當作湯底,選擇較多樣化的蔬菜及豆製品,只不過高血壓患者要注意湯汁可能含較多鹽分,應宜適量攝取即可。此外,菇類及蘆筍含普林較高,有痛風的民眾要限量食用;吃素食也要注意蛋白質的品質及量要足夠,可選擇豆腐、豆皮等。而基本上素食養生鍋是所有火鍋中,含油脂量較低的,且又可以攝取充足的蔬菜,在蔬菜的選擇上,可以選擇五色蔬菜,如紅色紅蘿蔔、白蘿蔔、綠色茼蒿菜、紫色高麗菜、黑色海帶及香菇,火鍋中則可滴一些香油,幫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2)薑母鴨/過去曾有許多研究皆發現,薑所含的薑醇類成份很高,且抗氧化效力比多數的蔬菜水果都高,而研究發現薑醇可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降低發炎反應、減輕噁心嘔吐的症狀,但由於薑的味道強烈刺激,有時則會容易引發腸胃不適。而在中醫方面,也常使用薑來治療傷風感冒、風寒發熱,但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需要特別注意,盡量避免喝高鹽的湯汁,此外,豆腐乳等醬料應盡量稀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米血、玉米、芋頭等含澱粉全榖根莖類,每餐以不要超過2~4塊為佳;高脂血症患者,則應去除火鍋上的浮油,鴨肉也應去皮,鴨肉本身含較高的鐵質,女性或貧血的民眾可適量補充,另餐後也建議可多補充水果增加鐵質吸收率。

痛風盛行率逐年升 好發中年男、停經女

痛風盛行率逐年升 好發中年男、停經女#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16歲林姓高中生,一日夜晚突然右腳大拇趾掌趾關節,因疼痛難耐遂至醫院就診,經檢查後診斷為急性痛風發作,抽血檢查,發現尿酸值高達8.4 mg/dl,所幸藥物治療2~3天即恢復正常。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胡宗慶醫師表示,痛風一般好發於40至60歲男性及停經後女性,因女性荷爾蒙可促進尿酸排泄,但停經後荷爾蒙改變使得尿酸值上升而容易得到痛風,但近年來物質生活提高,臺灣的痛風與高尿血症盛行率有逐年上升,且發病年齡下降的趨勢。痛風是因血中尿酸濃度過高,引起尿酸鈉鹽結晶沉積,而急性痛風發作的誘發因子包括近期大量飲酒、紅肉、海產的攝取或與體重增加有關,當痛風發作時可見關節處有紅、腫、熱、痛等現象,且容易好發於下肢關節處。而高尿酸血症是導致痛風的最重要因素,當血中尿酸值大於7.0 mg/dL,且血中尿酸濃度越高,持續的時間越久,發生痛風的機會越大。控制飲食+藥物治療 痛風不發作胡宗慶指出,痛風患者的臨床表現可以分為4個階段: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不發作間歇期、慢性痛風石關節炎。無症狀高尿酸血症通常是不需要藥物治療,只需注意飲食及生活形態的改正,但大多數痛風病患,需要長期的服藥控制血中尿酸。胡宗慶醫師也叮嚀,從未有過痛風關節炎發作但血中尿酸值高於7 mg/dL者,即應注意調整飲食,減少啤酒、烈酒、內臟、海產的攝取,若已經罹患痛風關節炎之患者,建議接受長期藥物治療,尤其現在正值秋末冬初之際,國人喜歡進補、吃火鍋、啃秋蟹,應避免逞一時口腹之慾,以免造成身體健康的損害。

烤肉不忌口 當心痛風大發作

烤肉不忌口 當心痛風大發作#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香噴噴的烤肉配上冰鎮啤酒,加上皓月當空,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愜意的呢?過節果當如此。但是對痛風患者而言,烤肉的菜色多為高普林食材,啤酒的普林含量更是眾所周知的高,所以中秋烤肉對有痛風宿疾的人而言簡直遙不可及。避免內臟類食材 含果糖飲料碰不得基隆市衛生局指出,首食材的挑選,絕對要避免內臟類,如雞心,雞胗,雞肝及雞腸等,因為這些食物的普林含量超高,至於其他食物則可酌量品嚐,當然能夠的話多吃點蔬菜串,易有飽足感又可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重點就是要避開含果糖飲料,因為果糖代謝後會提升體內的普林濃度,容易導致痛風發作,所以舉凡有氣泡的、甜的飲料都不建議。最好的選擇是冰開水或無糖茶。大家最想問的恐怕是啤酒到底可不可以喝?以現況而言當然是不可以喝,因為啤酒一下肚,非但體內尿酸驟升,還會導致腎臟無法有效地排泄尿酸。

端午安心吃粽子 痛風病患謹記4招

端午安心吃粽子 痛風病患謹記4招#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端午節即將到來,家家戶戶皆開始準備應景的粽子,使得香味四處飄散,但對於罹患痛風的民眾而言,卻被醫師交代要忌口,因為痛風發作的主要原因是體內的尿酸濃度忽高忽低、上下震盪所引起。對此,基隆市衛生局為避免痛風發作,提供4招預防急性發作,讓民眾在端午佳節時,也能好好享受粽子,大快朵頤:1)喝水/尿酸要經由腎臟藉著小便排出體外,因此,喝足夠的水就可以讓你立於不敗之地,且以最近的天氣來說,一天的水量大約是2000~2500c.c.即可,此外,若是不愛喝水的民眾也可選擇淡淡的檸檬水等,重點是不能含果糖,因為果糖代謝後會變成尿酸,尿酸愈高痛風發作的機會也相對增加。2)秋水仙/秋水仙在痛風的治療上扮演兩種重要的角色,低劑量(每天0.5 毫克)可以預防痛風的急性發作,至於高劑量(每兩小時0.5毫克直到有併發症發生,如嚴重腹瀉、心律不整、肌肉酸痛等)是用來治療急性痛風發作的,所以,遇到特殊場合無法忌口時,就可以利用低劑量的秋水仙來暫時渡過難關。3)避免藥物假期/久病成良醫,相信不少慢性病患會自己調藥,如很久沒發作就不吃等因素就自行停藥,但痛風發作的要件就是體內的尿酸上上下下,原本控制穩定的病情,千萬別擅自停藥,若因此而導致急性發作,豈不是得不償失。4)避免喝酒/酒對痛風患者而言幾乎就是禁忌,目前能容許的是一天二盎司(約60c.c.)的紅酒,其餘的酒品一概敬謝不敏,尤其夏天大家最愛的冰鎮啤酒更是務必要割愛。

痛風禁吃豆製品? 醫:可望解禁

痛風禁吃豆製品? 醫:可望解禁#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3診治指引顯示,肉類、海鮮、啤酒、烈酒、含果糖的食物和飲料,將增加痛風及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病人的風險,但是水果、牛奶、豆類、豆製品、菠菜、紅酒等食物,將不影響或降低風險,以往痛風病人總是被叮囑著不能吃豆子、豆製品,現在可望解禁。傳統上認為痛風和高尿酸者不可攝取豆製品和豆類食物,但外國醫學研究卻顯示,豆子、高普林蔬菜和植物性蛋白質,對痛風和尿酸並無危險性相關;且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豆類食物和高普林蔬菜不僅不會增加痛風發作,維他命C、少量紅酒、及適量低脂乳品,還具有降尿酸的效果。最新治療指引 顛覆傳統痛風治療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最新的治療指引指出,飲食控制對於血尿酸值僅能下降約1~2mg/dl,無法使尿酸值<6mg/dl,若想將指數下降,則需透過藥物控制;此外,啤酒、海鮮、內臟等高嘌呤食物,容易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因此建議減少攝取量,可選擇食用海參、海蜇皮、豆類、蔬果、乳製品、五穀根莖類,其所含嘌呤並不高,不易使痛風發作,由此可知,痛風患者不必再對「豆子」避之唯恐不及。此外,台北榮總風濕過敏免疫科蔡長祐醫師也表示,僅有少數病患對於豆類食物,會引發痛風發作,其機率其實相當小,豆類攝取代謝後會產生尿酸,但並不代表吃豆子就會引發尿酸高,兩者間並無直接關聯,痛風患者只要飲食均衡,小心控制即可。

痛風老翁藥物飲食皆控制 仍併發心臟病

痛風老翁藥物飲食皆控制 仍併發心臟病#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痛風和心肌梗塞有關聯?健保資料世代分析統計研究結果顯示,痛風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比無痛風患者高23%,此機率不分老少,20~44歲年輕族群亦需留意,一旦罹患痛風就需嚴防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痛風患者即使控制良好 仍有心血管疾病風險高齡75歲的盧先生,年輕時喜歡喝酒、吃肉,30年前某天突然腳關節腫脹疼痛,四處求醫後發現是痛風,醫師建議他從改變日常飲食習慣做起,於是酒不喝、肉也少吃了,並乖乖地規律服藥;幾十年來,痛風控制良好,並未造成生活上太大的不方便,但卻7年前因胸口不適被送進急診,緊急情況下動了心臟手術,體力已大不如前。長庚研究團隊發現,痛風造成的健康危機,除關節炎、痛風石沉積外,患者還可能同時罹患一種或多種共病症,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中多項是引起心肌梗塞的風險因子。不分年齡層 痛風患者罹心肌梗塞的機率皆高研究顯示,大於70歲的痛風患者,發生心肌梗塞風險為未罹患痛風者的1.11倍;45~69歲痛風患者則增1.24倍;20~44歲者風險更增高為1.59倍;對此,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羅淑芬醫師表示,過去痛風治療多專注在關節炎的症狀,及尿酸值的控制,但現在治療應兼顧各種共病症,注意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才能確保患者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