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冷颼颼愛吃火鍋 18歲男患痛風

冷颼颼愛吃火鍋 18歲男患痛風#痛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冷氣團來襲,熱騰騰的火鍋是最好暖身的選擇,但小心痛風悄悄地找上門。一名18歲的林姓男子,入冬以來,三不五時就大啖各種鍋物,一日突然右腳腫痛難以入眠,就醫檢查竟是罹患痛風。這名病患剛發病時,去附近診所看診,診所以蜂窩性組織炎給藥治療。林姓病患吃藥三天症狀未改善,立即到童綜合醫院求診,經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鄭聖翰檢查後,確診為痛風,施予打針、吃藥,二天後症狀獲得改善。鄭聖翰表示,這名林姓病患有痛風家族史,但覺得自己年紀還很輕,本身並未有所警覺,因此飲食上未曾有適當的控制,尤其愛吃鍋類食物,造成體內尿酸過高,導致在18歲的年紀就發病,發生右腳踝關節腫痛症狀。鄭聖翰指出,除遺傳因素外,酒精、內臟、海鮮、碳酸飲料等,都是誘使痛風發生的原因,尤其每逢冬季,許多民眾愛吃含高普林的火鍋料或喝高湯,會讓體內普林代謝異常,造成高尿酸血症,促使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腔中,導致關節腫痛變形,嚴重時還會無法行走。鄭聖翰呼籲,國人天冷想要吃鍋趨寒時,多選擇蔬菜製成的火鍋湯底,並要多喝水幫助代謝,如有痛風家族史的民眾,飲食上更要忌口,養成正常作息;當痛風急性發作時,須盡快就醫治療。(圖:童綜合醫院提供)

痛風長期不治 心血管疾病機率增加

痛風長期不治 心血管疾病機率增加#痛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痛風不痛就沒關係了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魏正宗主任表示,痛風及高尿酸血症不止造成病人的關節腫痛,長期不治療的後果會增加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及腎功能不全的機率,同時死亡率也比一般人要高。魏正宗表示在2013年1月的風濕病雜誌中,一篇臨床研究論文指出,經追蹤4年的結果發現,高尿酸血症合併痛風的病人,容易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腎功能不全。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同年齡的對照組死亡率高達2.37倍,最常見死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心衰竭及心肌梗塞,病風患者的死亡率與痛風發生次數(每年大於3次)、有無痛風石及血中尿酸值(大於9)有密切的關係。魏正宗指出,痛風及高尿酸血症越來越盛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型態的改變,特別是飲食中糖分攝取過多及肥胖兩大問題。目前認為尿酸過高的人,一旦曾經發生過一次以上的痛風,就應終身治療。而尿酸值越高,痛風發作的機會越高,所造成各種慢性病的機會越高。所以尿酸的治療目標值應該至少小於6,若是有痛風石的病人應該小於5且需長期治療。魏正宗表示,高尿酸及痛風的診治在台灣仍有很多改進的空間,很多非專科醫師常以抽血數值來判別病人的關節痛是否為痛風,這是很嚴重且常見的錯誤。事實上,在急性痛風發作時,血中尿酸值反而會降低。許多關節炎,如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脊椎關節炎及許多的風濕症,症狀都類似痛風,但病人常因併有輕度高尿酸血症,因而誤診為痛風。痛風與高尿酸都是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魏正宗指出,高尿酸血症是現代文明病之一,在台灣的盛行率約20%,其中有10至20%會造成關節腫痛。呼籲若出現不適症狀,尤其有痛風病史的民眾,應及早就醫檢查。

痛風忌高普林食物 尿酸高疾病風險增

痛風忌高普林食物 尿酸高疾病風險增#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痛風的盛行率較其他國家高,不過許多患痛風的患者,通常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停止服藥,並且認為只要靠飲食控制就可以不用接受治療,事實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高尿酸血症所造成的危害,除了過去熟知的痛風關節炎、痛風性腎病變以及尿酸結石之外,近年來有大量的研究顯示,尿酸與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等都有關聯。尿酸本身不止是一個代謝的產物,有証據顯示尿酸會直接攻擊腎臟,造成腎臟發炎,同時尿酸也會造成鹽分滯留,因而容易引發高血壓,另外尿酸也會造成發炎反應同時造成血管硬化。事實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痛風跟腦中風、心臟病等疾病及存活率都有極大的關聯。許多國家的痛風及尿酸治療指引陸續發表,包含台灣。在台灣三十歲以上的男性人口中,痛風的盛行率高達3.3%,這個數字是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5~10倍。目前認為尿酸過高的人,一旦曾經發生過一次以上的痛風,就應終身治療。通常尿酸值越高,痛風發作的機會越高,所造成各種慢性病的機會越高。尿酸值的治療目標應該放在至少小於6,若是有痛風發作的病人應該小於5。生活型態的改變,特別是飲食中糖分攝取過多及肥胖是造成痛風及高尿酸血症的兩大主因。此外,年節將近,動物內臟、海鮮料的火鍋和湯汁含有「高普林」,會使尿酸在血中形成結晶。為了您的健康要記得多攝取新鮮的蔬菜水果、避免「高普林」食物,才能避免痛風發作。

三十歲女患痛風 運動沒效反加厲?

三十歲女患痛風 運動沒效反加厲?#痛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30歲的女性,知道自己患有痛風,因此平時相當注意飲食,以前也經常運動,但常在運動後的深夜關節腫痛,因此不敢運動。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痛風是因為尿酸代謝的異常,於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因為尿酸的排泄受阻,使得尿酸鹽沈積在關節而引起的疾病。當尿酸鹽晶體沉積於其他組織也可能引起尿路結石、痛風性腎病變等問題。何一成指出,當急性痛風發作時,關節會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多在半夜發作,甚至會痛到讓人從睡眠中驚醒,初期以發生在下肢單一關節為主,如第一蹠趾間關節、腳踝、膝關節等,但隨著發作時間增加,病情惡化,有可能出現在其他的關節。運動與痛風有關聯嗎?何一成說,每天做適量運動可調節尿酸的代謝而使血中尿酸逐漸降低,對痛風患者長期來說是有益的,但是過度運動卻會使肌肉產生許多的尿酸。若缺乏水分也易導致痛風發作,因此運動前可先喝100到200CC的水,30分鐘後才開始運動。飲食方面,應儘量避免高普林的食物,高普林食物指每100公克的食物中含有150到1000毫克普林,包含動物內臟,雞肝、雞腸、鴨肝、豬肝、豬小腸、牛肝等,或是蝦貝類的蝦、牡蠣、蛤蜊、干貝、熬煮過的濃肉湯等都是屬於此類。何一成提醒,許多人為痛風所苦,一般知道要採低普林飲食以降低痛風發作的機會,其實運動可調節尿酸的代謝而使血中尿酸逐漸降低,因此養成適當的運動習慣對於痛風的控制也相當有幫助,另外,在運動的同時也要注意水分的補充,才能有效達到控制痛風的目標。

臉紅不是害羞 當心罹患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

臉紅不是害羞 當心罹患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痛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35歲蘇小姐,日前因呼吸急促、意識改變及低血糖等症狀至署立豐原醫院就診,住院期間病人臉頰潮紅、四肢腫脹且末稍呈紫黑色、手臂皮膚硬皮樣變化及間質性肺病,其母親對疾病不明感到焦慮,院方啟動整合照護機制,由免疫風濕科胡宗慶主任安排進一步檢查,診斷為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配合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順利康復出院。胡宗慶主任指出,混合性結締組織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臨床症狀可能與紅斑性狼瘡、硬皮症、多發性肌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三種疾病之症狀類似,在臨床研究顯示其發病率以女性居多(佔70%),常於三、四十歲發病,但原因不詳,少有家族性遺傳。蘇母表示,女兒本身有智能不足、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低下及糖尿病等病史,此次因呼吸急促、低血糖等症狀住院,後又因胸悶、呼吸困難轉入加護病房。X光顯示有肋膜積水,院方啟動醫療團隊整合機制,在瞭解疾病、治療方式及居家保健後,可以順利安心返家。胡宗慶叮嚀,在自我照顧方面,患者皮膚易呈現臘腸樣緊繃及手指、足趾末端呈現黑紫色,居家照護宜注意保暖及受傷,如需碰觸冰冷物品,可加戴手套或調整水溫,病人末梢感覺較差,在使用暖暖包、電毯、熱水袋等更應小心謹慎以避免燙傷。早上起床時易出現全身關節肌肉疼痛及活動受限的症狀,在活動半小時後可緩解,建議可局部熱敷,並輔以軟身活動,如:握拳、轉動手腳關節等幫助放鬆。若有吞嚥困難時,建議吃軟質溫和的食物,以八分飽為主,進食時採直立或半坐臥,進食後30分鐘至1小時不可立即平躺,以免食物逆流引起燒灼感。(圖片: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提供)

麥片加西藥 長期食用恐影響肝、腎

麥片加西藥 長期食用恐影響肝、腎#痛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接獲一名痛風患者投訴表示,長期在西屯區一家診所購買麥片當早餐食用,驚覺產品食用後痛風竟快速減緩不適,於是將產品送檢,檢驗結果竟發現麥片中含有Benzbromarone(本補馬隆)西藥成分,民眾長期食用恐影響肝、腎功能。對此,台中市政府衛生局立即會同法務部調查局台中市調查處前往搜索,扣押9510包成品、160公斤原料半成品、4357顆西藥及電子秤、封口機等物品,並查出業者以診所看診名義,向尿酸、痛風等患者兜售產品。業者為了讓民眾感受到產品的效能,自行在麥片中混合添加西藥成分,以牟取暴利。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一般食品不得宣稱醫療效能,民眾如有發現食品療效,應留意產品是否添加西藥成分,有痛風的患者則應改善個人飲食習慣,才能降低痛風所帶來的不適。 (圖片來源:台中市衛生局提供)

生活習慣差 小心年輕成「帝王」

生活習慣差 小心年輕成「帝王」#痛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過去帝王們三餐吃得豐富,血液中尿酸也跟著增加,當尿酸超過正常值,形成尿酸鹽結晶沈澱在關節,引起發炎,這就是所謂的「帝王病」,俗稱的痛風。最近氣溫下降,尿酸在血液中形成結晶的臨界點下降,加上民眾常吃含動物內臟的火鍋料與含高普林的湯汁,阻礙尿酸排出體外,不少人常在吃火鍋後不久就發病。柳營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林峻宇醫師指出,高尿酸血症和痛風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隨著飲食習慣改變與代謝症候症的盛行,國內痛風病人不僅增加,還有越來越多二十幾歲年輕就痛風的個案。痛風病人較健康人易有心血管疾病,過去多半認為,痛風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是因為病人通常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潛在疾病,所以才會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但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痛風本身即是引發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一名三十餘歲的陳姓業務員到柳營奇美醫院就診,因工作每天都要喝兩罐以上啤酒,二年前開始腳部關節常有隱隱作痛的現象,不過幾天後就自行緩解。最近一年半夜起床如廁或清晨發現腳部腫脹及發紅的現象,痛到幾乎無法走路,陳先生自行購買消炎藥,服用三、四天後腫痛就消了。但最近半年發作越加頻繁,才到風濕免疫科求治,診斷為高尿酸血症合併低尿酸排泄型痛風。還好經數月的降尿酸藥物治療後,尿酸已控制在正常範圍,未再有清晨無法下床走路的情況。痛風發作時的主要症狀,剛開始是在腳部關節(大拇趾占百分之七十)局部發生急性紅、腫、熱、痛的情形,疼痛的嚴重程度會讓人無法走路穿鞋。發作前一至十二小時,病人一般會有預感,預感期一過會立刻開始疼痛,在二十四小時之內疼痛會達到最高峰,直到幾天後疼痛慢慢減輕消失。由於關節疼痛的情形不會持續,病人往往認為不痛就沒事,延誤了治療時機。林醫師表示,痛風的根本原因是血中尿酸濃度過高,所以治療痛風的正確方式是降低血中尿酸至正常值,減少痛風的發作。遇到痛風發作時常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服用,雖可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但是對血中高尿酸的控制並無幫助,尿酸仍會在體內逐漸累積,痛風發作次數也可能更頻繁。因此林醫師特別呼籲患有痛風的民眾及早改善生活習慣並與醫師配合,才能早早從「帝王」退位。(圖片、資料來源:奇美醫院電子報第五十四期)

醫訊/痛風用藥不可不知的事項

醫訊/痛風用藥不可不知的事項#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痛風是一種血中尿酸過高而引起的疾病,病人常抱怨關節疼到連風吹過都會痛,因此而得名,但是並非尿酸值異常就一定代表有痛風。為了幫助痛風病友,新北亞東醫院特別規劃「痛風用藥指導」衛教講座,邀請簡永智藥師主講。他將在課程中介紹治療痛風的藥物種類及用藥須知,該單位歡迎民眾與病友、家屬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該單位,以免臨時更動而向隅,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痛風用藥指導時間:101年11月28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1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7728 212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