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醫訊/痛風飲食知多少?

醫訊/痛風飲食知多少?#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痛風是體內尿酸濃度過高時形成結晶堆積在關節,常有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而尿酸的來源為食物中所含的「核蛋白」經消化分解後產生「普林」,普林再經肝臟代謝成「尿酸」,最後由腎臟將排出體外。因此要如何由飲食來控制痛風是很重要的課題。為了幫助痛風病友,新北亞東醫院特別規劃「痛風飲食知多少?」衛教講座,邀請王昱鈞營養師主講。內容將介紹如何藉由適當的飲食來調控及避免痛風的急性發作情形。該單位歡迎痛風病友、家屬及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痛風飲食知多少?時間:101年10月19日(五)上午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001或2002

研究:食用櫻桃可降低痛風發作?

研究:食用櫻桃可降低痛風發作?#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提到櫻桃,大多數人都會想起它的甜美滋味,或著是在可口蛋糕上的美麗裝飾,但你知道嗎?美味誘人的櫻桃可能對治療痛風有些作用。痛風屬於關節炎的一種,是由於血液中的尿酸堆積造成的,患者往往會出現關節發熱、僵硬和關節紅腫的症狀。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櫻桃能降低35%的痛風罹患風險,且如果按照治療痛風的標準食用櫻桃,更有可能降低75%。在美國約有830萬的成人罹患痛風。櫻桃有助於治療痛風是因為它具有抗尿酸和抗發炎的作用,且可從某種程度上來減輕疼痛和痛風現象。此次有633名痛風患者參與研究,研究人員除了詢問他們的痛風症狀、及正在使用的藥物和平常的生活方式外,並要求他們須吃櫻桃。他們有大約35%的人吃的是新鮮櫻桃,2%的人則攝取櫻桃萃取物,5%的人食用新鮮水果和櫻桃萃取物。研究人員發現,食用櫻桃或櫻桃萃取物能降低痛風發作的風險。隨着食用櫻桃量的增加,痛風風險會繼續下降。食用方式為兩天內吃下三份櫻桃,而每份約有10至12個櫻桃。一般來說,男性罹患痛風的風險較高。因此,研究人員考慮了所有可能造成痛風的因素,如:飲酒、食物(肝臟和豆類),發現櫻桃的抑制作用仍然有效。但研究人員也表示,還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才能確定吃櫻桃和痛風之間的關聯。且痛風患者不能單單以吃櫻桃代替治療。平時想控制痛風,應遠離酒精,避免食用高普林的食物,及須保持飲食均衡。(照片翻攝自/Medical Daily)

痛風發作時 尿酸值不一定高

痛風發作時 尿酸值不一定高#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中年男性,因後足跟慢性腫脹疼痛而前來求診。初步檢查,尿酸值在正常範圍。進一步安排關節的超音波檢查發現,後足跟附近有鈣化的沉積以及積水,經由抽取關節液做分析,確認為尿酸鹽結晶所引起的痛風性關節病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風濕免疫科羅位庸醫師表示,痛風發生的族群,從青年到老年人都有可能。停經前的女性,可能是女性激素的保護作用,尿酸的排出能力比較好,因此極少有痛風困擾。停經後的女性,機率則會大為增加。此外,腎臟功能不好的人,尿酸的排出能力變差,好發機率也會增加。而服用利尿劑,服用肺結核藥物,胃腸道出血,飲酒,大餐過後,發作機率也會變高。羅位庸醫師指出,在痛風的診斷上,經由過去病史、本身的疾病、臨床症狀,理學檢查、X光檢查及血液檢查可以得到初步的診斷。一般而言痛風的患者,尿酸值檢查都會偏高。但有些病人的尿酸值在檢驗時是正常的,因而增加診斷的複雜度。關節的超音波檢查,對這一類的病人能提供相當大的協助。目前關節肌肉的超音波檢查,不論是骨科,復健科,風濕免疫科,運用都相當廣泛。超音波簡易,快速,無放射性等特性,對於關節肌肉的診斷是一項相當有用的工具。痛風的治療,在急性期需治療急性發炎,藥物治療包括消炎止痛藥,秋水仙素,或是類固醇,在急性痛風緩解後,應給予控制尿酸的治療,倘若合併有痛風結石的情形,更應使用降尿酸藥物,將尿酸降低,並且長期服用,才能有效控制痛風。 

痛風年輕化 十年內竟增7成

痛風年輕化 十年內竟增7成#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余光輝主任表示,台灣近年痛風患者已有年輕化趨勢,十年前男性痛風首度發作年齡低於40歲以下者,約佔所有痛風患者3成,至今比例上則超過一半以上,也就是十年內年輕痛風患者人數比例約成長了七成,臨床經驗上曾治療過的痛風患者,最年輕者甚至年齡在20歲以下。最新研究也發現,痛風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約為尿酸值正常者的2倍,整體死亡風險也高出約50%。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蔡嘉哲理事長指出,痛風患者常有許多錯誤認知迷思,比如痛風自行吃止痛藥就好、急性痛風發作時先進國術館做推拿、豆類完全不能吃等,小心這些錯誤觀念恐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因此他也呼籲大家,其實痛風是可透過治療而控制的,若對痛風有正確認知及長期治療觀念,可大幅提升生活品質。台灣痛風患者治療比率低,導致關節病變產生巨大痛風石者多,形狀有如鐘乳石或雞蛋大小狀,像針刺般的疼痛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近年來痛風年輕化的趨勢顯著增加,痛風患者更須留意心血管疾病威脅。痛風患者若為腎結石或腎功能異常者、肝功能異常如B肝或C肝患者,或對藥物過敏者,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進行診斷,避免發生使用降尿酸藥物不良反應,選擇適合治療方式及提供日常保健建議。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林孝義主任表示,70%的痛風患者檢驗出高尿酸血症,痛風的分期從高尿酸血症開始,分為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關節炎,間歇期與慢性痛風關節炎。痛風在台灣盛行率約為1~3%,男女比例約為6:1。痛風關節炎一旦發作,通常以大腳趾、膝關節以及腳踝最為常見,並有紅腫及熱、痛等症狀。疾病早期多以復發性急性單一關節炎表現,是發炎疼痛程度最高的一種關節炎,嚴重者無法行走或穿不下鞋子,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國內最新跨北、中、南醫學中心之降尿酸藥物使用研究,高尿酸血值受試者使用新降尿酸藥物febuxostat兩週後,血中尿酸值平均可降至5.43mg/dL,12週後平均可達5.9mg/dL,約有近六成受試者血中尿酸值可控制在理想血中尿酸值6.0 mg/dL以下,於安全性而言,受試者出現皮疹比例十分低,對於腎臟功能也有改善反應。余光輝主任指出,理想血中尿酸值約為6.0 mg/dL,血中尿酸值保持在6或5 mg/dL以下者,通常發生痛風的機會將顯著減少。余光輝主任表示,降尿酸藥物的應用,能降低急性痛風發作、關節變形、腎臟傷害的風險。建議痛風患者應長期追蹤治療,搭配飲食控制,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將可顯著提昇。

醫訊/痛風如何產生?如何健康吃?

醫訊/痛風如何產生?如何健康吃?#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這幾年來,痛風問題愈趨嚴重,痛風族群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痛風,跟飲食有相關?其實痛風是體內尿酸濃度過高時形成結晶堆積在關節,尿酸的來源為食物中所含的「核蛋白」經消化分解後產生「普林」,普林再經肝臟代謝成「尿酸」,最後由腎臟將尿酸排出體外。亞東醫院特別邀請孫文蕙營養師,來告訴痛風患者哪些食物容易誘發痛風,哪些食物屬於高普林、低普林,以及痛風患者如何健康吃?對於有痛風的患者應該如何透過飲食來控制、或是緩解痛風的急性發作?講座時間:6月28日(四) 下午2:00~3:00講座地點:亞東醫院一樓思源廳講座洽詢:(02)7728-1229

嗑完燒肉腳踝劇痛 20歲男尿酸飆高引痛風

嗑完燒肉腳踝劇痛 20歲男尿酸飆高引痛風#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別以為年長者才會有痛風,年輕人也會得痛風!且近十多年來年輕男性痛風的盛行率上升了超過一倍,家醫科醫師康宏銘表示,除了與肥胖盛行有關以外,年輕族群喜歡吃到飽的火鍋或燒肉餐廳,搭配喝啤酒或大量的甜食飲料,再加上習慣熬夜,自然也成為痛風的高危險群了。除了上述這些因素外,痛風也好發於有家族遺傳史、肥胖、體重過重者,其中男性又較女性多。一名20歲吳姓男同學,吃完燒肉吃到飽餐廳後,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右腳踝又熱又紅,劇痛難忍,勉強撐著拐杖前來求診,檢查發現竟是痛風。康宏銘說,痛風發作與大量攝食高普林食物包括肉類與內臟類、喝酒、過度勞累與壓力等有關。吳姓男同學就是在短時間吃入大量的高普林食物,使得體內尿酸增加,便可能會有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組織或關節腔內而引發疾病,造成疼痛。另外,肥胖的患者容易有痛風,且快速減肥的過程也容易導致痛風發作。近來研究也發現,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甜食飲料,也可能造成血中尿酸升高導致痛風。康宏銘進一步指出,當痛風發作時,會在關節處發生紅、腫、熱、劇烈疼痛,多在半夜發作,疼痛程度常讓人從睡眠中驚醒。疼痛部位在早期以下肢單一關節為主,如第一蹠趾間關節、腳踝、膝關節等,隨著病情加重,也有可能影響到身體各處的關節。痛風的高危險群或是痛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喝水,生活作息正常,飲食要營養均衡,避免暴飲暴食,體重控制,避免肥胖,定期檢驗血液尿酸值,來減低患病或是發作的機會。康宏銘提醒,若是在大吃大喝後,發生關節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等症狀,要懷疑是否為急性痛風發作,儘早就醫治療;已知有痛風者,則應儘量避免短時間攝取大量肉類或海鮮燉煮的食物,如食用時,應注意酌量食用。(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痛風、關節炎別混淆 還需鑑別診斷

痛風、關節炎別混淆 還需鑑別診斷#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三十四歲的劉先生已有十年痛風病史,過去都是發生在右後腳跟的部位。由於右足踝關節前外側腫痛已經超過一週,而至門診求診。進一步詢問發現,在此之前一週已先有下背疼痛加劇的現象。但事實上,下背痛的情形可以追溯至十四年前,而且早晨起床後會伴隨有超過半小時以上的僵硬感覺,活動之後略有紓緩,同時這些年來脊椎活動度也逐漸降低。吳彥林醫師表示,患者的骨盆腔X光片並未發現有明顯骨骼關節異常,然而血中發炎指數確實有上升情形,於是再安排骨骼掃描檢查,結果證實有兩側薦腸關節炎,因此診斷為僵直性脊椎炎合併週邊關節侵犯。經投予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治療,劉先生的右足踝腫痛逐漸改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吳彥林說,痛風是台灣常見的文明病,就算自己沒有,身邊一定也有人有痛風。不過,即便患者過去曾經有痛風病史,如果發作部位與病程不典型,抑或治療效果不理想時,還是應該要考慮其他的可能性。吳彥林醫師指出,近年來痛風發病年齡有下降的趨勢,不少男性病例介於二十至四十歲之間,剛好與僵直性脊椎炎的好發年齡層相重疊。很多民眾遇到關節疼痛現象,便認定是痛風而逕自前往診所打針吃藥,其實臨床上關節發炎的原因很多,同樣的紅腫熱痛,有許多鑑別診斷需要考慮。他進一步說明,就單一關節炎而言,痛風當然是最常見,但是當發作的部位或病程過久不符合常態,抑或治療反應不佳時,就必須再檢視其他的可能性,包括細菌性關節炎、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外傷性關節炎、陣發性風濕症、假性痛風、初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甚至關節旁邊軟組織的蜂窩性組織炎等。若在診斷上有疑問,應該轉診風濕病專科醫師作進一步的確定診斷。

醫訊/對抗痛風也能健康吃

醫訊/對抗痛風也能健康吃#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在衛生署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上談到,痛風患者的飲食原則,指出除了要維持理想體重外,不要過量攝取蛋白質,且每人每天每公斤理想體重以攝取1公克蛋白質為宜。若是急性發病期間,應儘量選擇普林含量低的食物如:蛋類、奶類、米、麥、甘薯、葉菜類、瓜類蔬菜及各式水果,蛋白質最好完全由蛋類、奶類供應。非急性發病期,則應力求飲食均衡,並避免食用普林含量過高的食物。而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味增、醬油、豆芽等),雖含較高量的普林,但因普林的種類與肉類不同,故屬於非急性發病期,仍可適量攝取。通風者,要注意烹調時用油要適量,少吃油炸食物、少外食,也要避免避免攝食肉湯或肉汁(因為經過長時間烹調的肉湯或肉汁,通常含有大量溶出的普林)。當食慾不佳時,痛風患者需注意補充含糖液體,以避免身體組織快速分解,誘發痛風,若想更深入了解,歡迎到現場參加健康講座。活動時間:5/9(三) 9:30~10:00活動地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檢驗大樓6樓 第一會議室活動洽詢:(02)2709-3600分機329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