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不只傷關節也「傷心」 5要點預防痛風

不只傷關節也「傷心」 5要點預防痛風#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痛風患者約有30萬人,潛在沒有就醫者約有20萬人。因為患者的輕忽,關節不腫不痛,就停止服藥,或是誤信偏方,反而讓尿酸不易控制。因此,安南醫院心臟內科李聰明醫師以自身10多年痛風經驗,特別提出預防以及保健5要點與大家分享。痛風者罹患冠心病機率增6成一般人的印象中,痛風發作只是單純的關節發炎、紅腫熱痛。李聰明醫師要提醒, 痛風患者體內過高的尿酸也會引起多種的病症,如尿路結石、腎臟病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其中有多項是導致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像是研究發現,未良好控制尿酸的痛風病人,其發生冠心症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60%。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則高出23%。李醫師也說,先前自己的研究中也顯示,高尿酸會引起體內自由基大量上升, 不僅容易有狹心症,若不幸發生心肌梗塞,因自由基過度破壞心臟,易造成心臟衰竭。因此,血中尿酸濃度增加與痛風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不只是侷限在關節疼痛而已。而使用降尿酸藥物來治療慢性痛風,除了可減少急性關節炎復發的機會,還可能帶來心血管疾病方面額外的好處。而要防治痛風可從平日生活著手,對此,李醫師也提出以下原則供民眾參考:1)適當飲食控制,避免食用含高嘌呤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貝殼類海產、啤酒及過量肉類,冬菇、花椰菜、菠菜及鮮蘆筍等蔬菜。2)減少攝取含果糖點心及飲料。3)多喝水,因為酒精性飲料會利尿,宜避免,建議每天至少2000毫升的飲水量,加速尿酸排出體外。4)避免在短期內暴肥或暴瘦,這會使細胞大量死亡,死亡細胞會釋放出核酸,其代謝產物即為尿酸,當尿酸值上升時,將會增加痛風風險。避免身體過度肥胖,儘量維持標準體重。若減重以每月減輕1公斤為宜,但急性發作期則應停止減重。5)過量脂肪對尿鹽排出有抑制影響,容易引起痛風復發,因此烹調時用油要適量並避免油炸食物。

吃出來的「帝王病」!痛風年輕化趨勢

吃出來的「帝王病」!痛風年輕化趨勢#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過去,痛風因為與飲食有密切關係,被認為是「帝王病」,通常是生活比較優渥的達官貴人,因為常吃大魚大肉而罹病。而近年來,隨著國人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痛風的發生率有逐漸增加及年輕化的現象,而血中尿酸過高也可能導致痛風的發生、造成痛風石、增加尿路結石的機會。研究也顯示,高尿酸血症與心血管疾病、腎臟病有相關性,不可不慎!聖馬爾定醫院腎臟保健中心陳奎篤醫師解釋,尿酸為體內嘌呤的代謝物,當體內嘌呤過多會使尿酸生成速率增加,例如攝取富含嘌呤的食物,或是尿酸的排泄速率降低,例如酒精造成腎臟排泄減少,就有可能造成高尿酸血症。部分高尿酸血症者  恐演變成痛風而高尿酸血症好發男性,而隨著年紀的增加,發生率也有逐漸增加的現象,高嘌呤飲食、喝酒、肥胖、高血壓、使用利尿劑、腎功能不全、某些血液腫瘤疾病、或家族病史都是高危險群。陳奎篤醫師也說,高尿酸血症的人約8到9成一生都沒有症狀,但有一部分的人最後會演變成痛風。發生的原因,乃尿酸鈉鹽於關節腔內產生結晶,而其結晶會吸引白血球攻擊並進一步釋放出發炎物質,造成關節及周邊組織的發炎反應。臨床上,痛風性關節炎的表現為突發性的關節疼痛、合併紅腫發熱的現象,病人可能無法走路、甚至連鞋都無法穿,少部分病人可能合併有發燒。關節發炎的症狀在一天之內達到最高峰,其後逐漸緩解。第一次的痛風發作,最常發生於腳大拇指的關節,大多發作於單一關節;隨著痛風病史發展,有可能同時侵犯多處關節。痛風反覆再發傷關節痛風急性發作後會在數日到二週內逐漸緩解,但往後可能反覆再發,長期的痛風最終可能會造成關節結構的破壞,影響關節正常功能。尿酸結晶也有可能沉積在其他軟組織,形成痛風石,泌尿道的尿酸結晶,則可造成泌尿道結石。長期痛風、高尿酸血症有較高機會有慢性腎臟病、腎臟衰竭,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過度濫用止痛藥造成。因此,患者應注意調整生活型態、減少高嘌呤食物、控制體重、適度飲水等,除了飲食生活型態調整之外,須以藥物降低尿酸,才能避免痛風發作、降低併發症。

自身10多年痛風經驗 名醫教你怎麼吃

自身10多年痛風經驗 名醫教你怎麼吃#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安南醫院心臟內科李聰明醫師,帶領他的醫療團隊每年約進行千例心導管手術,是目前雲嘉南地區的心導管專科教授。但他同時也是有10多年痛風病史的資深病友,平時藉著飲食,一直控制得很好,手腳並無痛風石或變形的情形,因此他也大方的分享自身對抗痛風的飲食經驗談。李聰明醫師說,痛風這種富貴病是體內普林代謝異常,血中尿酸過高,導致尿酸鹽結晶堆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紅腫疼痛。肉類、動物內臟、高湯、海鮮是大家所熟知的高普林食物,這幾類食物會使血中尿酸快速升高,引起痛風發作。沒吃高普林食物也發作?果糖是幕後禍首不過,有幾次李聰明在未食用高普林食物只吃水果餐的情況下,痛風還是發作了,尤其是鳳梨產季,痛風發生的頻率就更高。後來他發現了一個最常被人忽略易導致高尿酸的食物—果糖。當攝食過多的果糖時,會讓身體脂質代謝異常,增加痛風、脂肪肝的風險等。在天然食物中,蜂蜜含有大量的果糖,此外要注意的是餅乾、甜點及含糖飲料中添加的糖漿,也含有較多的果糖,痛風病人也應減少攝取。免驚!痛風不必禁吃豆製品!痛風是不是應該少吃黃豆?長期以來,大部分的民眾都認為痛風病人不可以吃豆類、豆腐和豆漿。李聰明醫師解釋,研究顯示豆類實際上並不會增加痛風的機率。因為豆漿和豆腐等黃豆製品在製造的過程中會流失大部分的嘌呤,在適量的情況下是不會增加發作機率。他建議真正需要忌食黃豆的,只有在痛風急性發作期的患者。李醫師最後也提到,預防痛風發作最好方法是遵醫囑,定期回診檢測血清尿酸值,減少含高普林食物的攝取及藥物治療,控制尿酸值,才能遠離痛風復發及心血管疾病發生。

痛風男三餐外食、泡麵 蛋白尿險洗腎

痛風男三餐外食、泡麵 蛋白尿險洗腎#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有痛風病史的29歲男性,平常三餐常吃外食、泡麵,因下肢水腫至腎臟科門診,經檢查發現收縮壓、腎功能指數都已明顯超標,已達第三期腎臟病程度,加上尿液檢查也發現有輕微蛋白尿現象。好在透過藥物控制血壓、血脂肪,衛教病人要控制飲食,不可以吃得太鹹,病情才得以控制住。當心!慢性腎臟病初期沒症狀難察覺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江銘彥醫師指出,腎臟是沉默的器官,所以慢性腎臟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等到引發慢性腎衰竭,就只能走上洗腎一途。有鑑於洗腎造成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的重大負擔。台灣腎臟醫學會提出腎臟病防治口訣,即所謂「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以減少腎臟疾病的發生。「三多三少」分別指「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和「少鹽、少油、少糖」;而「四不一沒有」則是「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和「沒有鮪魚肚」。不抽菸、控三高 護腎8法保健康當然,病人若能好好地與醫師配合,做到「五控三避」,即「控制血糖、血壓、蛋白尿、血脂肪及尿酸」和「避免抽煙、避免感冒和過度疲累、避免會傷害腎臟的藥物或檢查」,亦可降低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江銘彥醫師建議民眾,將這些簡易口訣謹記在心,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加上高危險族群定期追蹤檢查,適時介入治療,必能減少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倘若不幸發生末期腎臟病,也應適時接受透析治療,以利回復生活機能。

尿酸高控制差 痛風惡化當心要洗腎

尿酸高控制差 痛風惡化當心要洗腎#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痛風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台灣19歲以上男性高尿酸血症盛行率有22%,女性10%。而尿酸過高除了會造成關節發炎劇痛、變形外,許多人沒注意到的是,尿酸過高也會造成腎結石、慢性腎臟病,甚至導致洗腎。另外,高尿酸血症也和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有關,這些都可能會影響腎功能。就有一名林先生有尿路結石及痛風的情況,對多種藥物有相關過敏史,讓他對吃藥感到恐懼,也因為控制不良,驗血出現腎功能異常。進行檢查後,所幸僅有空腹血糖異常,在治療三個月後,血糖恢復正常;尿酸值下降,痛風也不會再反覆發作,腎功能也沒再惡化。尿酸過高   恐造成腎臟、關節損傷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王威傑醫師說,個案有尿路結石又有藥物過敏史,使用舊有兩類藥物對他都不適合。而且出現腎功能下降的情況,若無法服藥,尿酸變高反而會造成腎臟及關節的危害。王威傑醫師表示,良好控制尿酸,預防引起的併發症,首先力行飲食控制,避免高普林類的食物攝取,節制飲酒與含玉米果糖的飲料,也要適當補充牛奶,它對高尿酸有幫助,少食用有害的高油脂飲食。此外,尿酸有7到8成是經由腎臟排泄,建議每天飲水3500 c.c以上可幫助尿酸排泄;但若尿酸無法達到正常標準,就需要以藥物控制。 

研究:痛風患者罹阿茲海默症風險較低

研究:痛風患者罹阿茲海默症風險較低#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調查指出,台灣痛風的盛行率位居世界首位,且近年來發病年齡已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倘若在飲食上又不多注意的話,未來痛風問題恐會更加惡化,但你知道嗎?雖然痛風發作,總是令人感到非常不適,但有項最新研究卻指出,有痛風困擾的人,爾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將會比別人降低24%。尿酸、抗氧化物 對大腦產生保護作用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和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針對英國370萬名4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五年的追蹤調查,結果6萬名痛風患者中,有309人罹患阿茲海默症,而其他近24萬名非痛風患者,則有1,942罹患阿茲海默症,且研究人員將他們的年齡、性別、體重、生活型態和健康狀況納入考量,結果發現,有痛風困擾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降低於一般人的24%。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是因為引發痛風的尿酸及其的抗氧化物質,對大腦有保護作用的關係,未來將會進行更深入的調查,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風濕性疾病》網站上。

業務員每天喝2瓶啤酒 痛風上身腳難行

業務員每天喝2瓶啤酒 痛風上身腳難行#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陳先生是一位三十餘歲的業務員,因為常需應酬,每天都要喝2罐以上的啤酒,2年前開始腳部關節常有隱隱作痛的現象,但是幾天後疼痛現象就會自行緩解。但近半年來,他常在清晨時發現腳部腫脹、疼痛以及皮膚發紅的現象,且疼痛到幾乎無法走路,經醫師診斷為痛風,數個月藥物治療後,尿酸已控制在正常範圍,亦未再有清晨無法下床走路的情況發生。奇美醫學中心風濕免疫科林峻宇醫師說,餐餐吃滿漢大餐,大魚大肉,血中尿酸逐漸增加,當尿酸超過正常值時,便叫高尿酸血症,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便容易形成尿酸鹽結晶沈澱在關節,引起強烈的發炎反應,這就是痛風。進補+喝酒 促使痛風大發作所以高尿酸血症是痛風的根本原因。另外當氣溫下降時,尿酸在血中形成結晶的臨界點下降,因此冬天又較易發作,加上天冷民眾常吃進含動物內臟的火鍋料與含高普林的湯汁,冬天進補也常喝酒,酒精更會阻礙尿酸排出體外,不少病人常在吃火鍋進補後隔天發病。痛風發作時的主要症狀,剛開始是在腳部的關節,局部發生急性紅、腫、熱、痛的情形,疼痛的嚴重程度會讓人無法走路、無法穿鞋。且疼痛會在24小時內達到最高峰,然後過幾天之後疼痛才會慢慢減輕到症狀自然消失。由於關節疼痛的情形並不會持續,病人往往認為不痛就沒事了,所以往往會被疏忽而延誤治療時機。研究:痛風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死亡然而,痛風的傷害除了關節外,患者也較易有心血管疾病。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顯示,痛風本身即是引發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所以好好控制痛風也有助於心臟與血管的健康。林峻宇醫師說,治療痛風的正確方式是降低血中尿酸至正常值,便可有效減少痛風的發作;許多民眾遇痛風發作常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服用,雖可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但是對血中高尿酸的控制並無幫助,長久下來尿酸仍會在體內逐漸累積,且痛風發作次數可能越來越頻繁。他也提醒,痛風或有高血脂的民眾,應盡量少攝取高普林的食物或喝啤酒,而越早期越易控制,所以若能改善生活習慣並且與風濕免疫科醫師配合,要治癒痛風並非是不可能的任務。

遠離代謝症候群 預防痛風、肥胖找上門

遠離代謝症候群 預防痛風、肥胖找上門#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生活形態、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代謝症候群成為影響健康的一大隱憂,對此,基隆市衛生局表示,根據統計數據指出,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在20歲以上的族群中,有高達19.7%,其中男性20.3%,女性19.3%,且數字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步成長。所以,提醒民眾只要以下5項,大於或等於3項即符合代謝症候群,須多留意: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2.高血壓﹙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3.空腹血糖>100mg/dl。4.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5.三酸甘油脂>150mg/dl。代謝症候群 與痛風間息息相關代謝症候群除了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肥胖是環環相扣,就連高尿酸血症也與它有關,而高尿酸血症正是痛風的指標,所以,較新的觀念已將高尿酸血症列入代謝症候群的一員。高尿酸血症除了和痛風發作有關外(尿酸愈高,痛風愈容易發作,統計上尿酸>9mg/dl,發作的頻率可高達10倍),身體長期處在高尿酸狀態下,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糖尿病、血糖不耐及肥胖的機率也會隨之增加,相對地,如能有效降低尿酸,血壓跟血糖的控制也會更有效率。高尿酸血症 普遍年輕化隨著經濟成長,高尿酸血症普遍年輕化,重以肥胖人口增加、飲食觀念欠佳又缺乏規律的運動,導致高尿酸血症和代謝症候群人口重疊日趨明顯,所以,衛生局提醒民眾,不可小覷代謝異常所潛藏的可怕後遺症,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正確的飲食觀念、培養規律且持久的運動習慣,才能與高尿酸血症和代謝症候群說ByeBy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