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陪失智長輩做年菜 喚回失落的記憶

陪失智長輩做年菜 喚回失落的記憶#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醫師,快過年了,但我媽失智嚴重,我不知道怎麼讓她感受團圓的氣氛?」「醫師,我爸失智多年,一直很重視過年,但近來記憶力愈來愈差,過年對他還有意義嗎?」每逢年節前夕,總有不少孝順兒女提出這樣的疑問。在一些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身上有早期嗅覺喪失的症狀,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甚至不少在認知功能還未被注意到改變時,嗅覺功能已經變差,嗅覺變差也會影響味覺。研究發現,輕度認知障礙和失智症患者的味覺也會比較差。療癒性的烹調活動 可刺激認知延緩退化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許多人都經歷過類似情境,被氣味喚起過去的一些回憶,而且往往是有情感的回憶。氣味與記憶/情緒有許多有趣的關聯,嗅覺是感官刺激中唯一可以直接進入大腦管理情感與記憶的中樞(杏仁核與海馬迴)。 辨認氣味本身也是一種運用大腦認知的過程,除了嗅聞外,還要與記憶連結才能辨識出味道,有實驗以嗅覺訓練做為認知刺激,經過12周,患者語言流暢度與執行功能都改善了。常聽失智患者家屬說,長輩過去很擅長料理,現在味道差很多了,大家變得不愛吃、長輩也很挫折,或擔心失智長輩忘記關火,禁止長輩踏進廚房。袁瑋主任說,其實透過設計的烹調食物等活動,可以幫助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患者預防認知功能退化。近年國際上對預防失智、延緩退化,強調多元生活介入,其四大要素:認知訓練、控制心血管疾病、營養、有氧運動,都能整合在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中。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在失智長者的情緒、動力、認知刺激都有幫助,不強調病症或功能的缺失,更著重最大化的運用長者仍保有的功能、提升動機、發揮大腦網絡的代償功能及避免進一步腦功能的退化,維持自尊與自主的能力,減少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改善執行功能。設計烹飪活動5個小技巧認知功能障礙不同程度的失智者,因為能力不同,活動內容設計要兼顧安全、樂趣、提升自信等目的,袁瑋主任提供五個小技巧供參考:安全性:環境簡單,移除尖刀、熱爐等,並注意長輩位置與動線安全。參與感:有些長輩雖無法完成煮餐,許多活動仍能使他們有參與感,包括挑洗菜、擺餐具、簡單備餐等。有彈性:複雜食譜可能很挫折,簡化食譜及有備案,當長輩感到挫折時可更換或挑其中單項完成(如削皮、攪拌、撿菜、測重量、添加材料等),這些重複性動作常讓失智長輩覺得有趣甚至療癒。多鼓勵:讓每個人都參與到,避免批評,多給予鼓勵,不要擔心長輩動作慢或怕他做錯而把事情都做完了,邀請他們參與,分配適當的項目會使他們很有參與感與成就感。勤互動:對於過去擅長煮菜的長輩,可以請教他做法,或許他做不出來,但可能久遠記憶還存在。也可以邀請長輩間互動與對話(拿東西給對方、合作擺餐具、輪流攪拌等)。法國有間失智長者的日間照護中心,整日活動就是以烹調料理為重心,烹調後大家要著正式服裝,好好享用一頓正式的法式料理,有創意又保有法國文化,活動設計相當吸引人。失智爺爺寶刀未老 端出孫女記憶中美味牛肉麵銀光學苑環境設計就以開放性大廚房為中心,一方面塑造家的感覺,賦能的活動設計也讓長輩透過分享自己的拿手菜、回味的節慶或家鄉料理彼此交流,也學習實用簡單的營養概念落實在平日備餐中,烹調過程中,香噴噴的料理交織著長輩們笑聲不斷, 溫馨的畫面是一幅美好的記憶。袁瑋主任提到,一名學員的孫女興奮地與她分享,某次她陪失智爺爺來參加活動,銀光學苑請長輩煮道拿手菜,他們平時怕爺爺進廚房不安全,沒想到多年沒煮麵的他竟寶刀未老,雖然動作緩慢,但在廚房忙碌的身影、切蔥時的手法和當年一模一樣,川味牛肉麵湯頭的甘甜與椒麻味也和記憶中味道相同,她頓時熱淚盈眶。回家後,爺爺甚至記起年輕時住在南部,陽光透過紗窗照進住家院子時,他抱著她剝橘子給她吃的溫暖及爺孫間許多互動,祖孫的情感又透過那碗普通的牛肉麵重新連結起來,爺爺對她漾起微笑說了聲「謝謝妳!」孫女抱住爺爺,原來爺爺還可以記起以前的事,她的淚水止不住地泛流。

過年失智者走失高峰 超前部署守護爺奶過好年

過年失智者走失高峰 超前部署守護爺奶過好年#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農曆春節是家人團聚的時光,然而年節期間也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且在寒冬中走失,意外風險更高。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超前部署,每天幫長輩拍照、申請愛的手鍊及愛心布標、串連友善社區,並邀請家中小朋友一起加入照顧爺奶行列,做好充足防走失準備,過個平安好年。認識失智向下扎根 讓孩子加入照顧爺奶行列台灣失智症協會於寒假前與北市大同國小、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共同舉辦「守護爺奶平安過年」宣導活動,期待透過失智教育動畫教導小朋友與爸媽共同守護失智爺奶的安全,向下扎根國中小學童失智認知教育,提升國人對失智症警訊的察覺,以及加強守護爺奶防走失的策略。失智症家屬侯小姐表示,照護罹患失智症的母親10多年,了解失智症除認知功能障礙外,亦常伴隨情緒、行為、精神病症狀等,然而最擔心的是失智者出門就忘了回家的路,在茫茫街道中找尋失智家人,這份驚恐和焦急是揮之不去的夢魘,盼社區能給予更友善關懷及包容。包容失智長輩脫序行為 外出兩名以上家人陪同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缺損以致走失風險高,特別是在過年期間家人團聚、活動多且熱鬧的時候,風險更高。建議孩童們每天幫長輩拍照,有助快速協尋;其次建議孩童回家提醒家長,幫有走失之虞的長輩申請愛的手鍊及愛心布標,並更新身分證的照片,以利快速找回走失的長輩。此外,可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在家長手機中設定長輩手機定位,讓長輩配戴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策略。年節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人多的地方更要手牽手一起走。湯麗玉提醒,進食年糕時應留意,避免長輩噎食意外。過年期間刺激多且複雜,失智者出現令人困擾的行為是可以預期的,也提醒孩童,失智的爺爺奶奶是生病了,要包容失智長輩的脫序行為,千萬不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多多鼓勵讚美他,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一起平安過好年。

被失智阿嬤誤當賊 這樣照護不再心酸

被失智阿嬤誤當賊 這樣照護不再心酸#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的阿嬤罹患失智症,家人陪她到醫院就診時常抱怨「晚上都不睡覺,講也講不聽!幫她做事情,還罵我是小偷,我實在很委曲。」衛福部新營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何孟欣提供居家照護5點建議,家人嘗試後,和阿嬤的衝突減少了,雙方笑容都增加了。  1.尊重關心取代質疑責備 失智症患者因認知能力退化,日常生活會開始出現困難,協助時使用指責、命令的語氣會讓患者感到喪失尊嚴,建議以尊重、關心為出發點的語句和患者溝通。例如當患者尿失禁時,可以說「你的褲子好像濕了,我擔心你會著涼,一起去換件褲子吧!」同理患者的情緒,照護更加容易。 2.適度幫忙而非完全代勞許多家人會幫患者生活事務「攢便便」,患者缺少執行日常生活活動的機會,因此功能退化更快。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中,建議盡量讓患者處理還能自己執行的日常活動,例如吃飯、挑選衣物等,從旁給予適當協助即可。3.依照興趣安排每日活動許多失智症患者罹病後,活動動機降低,甚至不願意走出家門,與外界互動頻率減少。照顧者可以依照患者過往的興趣、職業安排活動,例如讓長期擔任家庭主婦的患者協助煮飯的簡單步驟。此外,適當的戶外日照活動亦可改善患者日夜顛倒的情形。4.藥物協助,減輕症狀 當患者出現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需立即至精神科或相關科別就醫,遵循醫師指示服藥以減緩症狀。若患者不願意就醫,照顧者可依拒絕的原因引導就醫。舉例來說,患者若認為自己身體健壯而不願到醫院,這時照顧者可以事前和醫護人員溝通,假借是自己要看病,請患者陪同就醫。5.照顧者輪流休息紓壓好好照顧自己,才能好好照顧別人!失智症照護是長期抗戰,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患者家庭要凝聚共識,照護不是單一照顧者的責任,彼此需互相支持、抒發情緒。可藉全家出遊、探親等理由,短暫輪替照護,讓主要照顧者有休息空間,亦可申請政府提供之喘息服務,減輕壓力。 何孟欣表示,若有相關疑問,亦可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了解服務申請、補助及社區資源(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日間照顧中心、失智症據點)等資訊,亦可申請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到宅服務。

上班久坐懶得動 易肥胖、大腦老得快

上班久坐懶得動 易肥胖、大腦老得快#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會影響健康,如提升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增加腹部脂肪等,甚至影響大腦健康,包含大腦體積比較小、結構和認知功能較差。根據國健署今年公布的調查,近5成國人身體活動量未達國健署及WHO建議,且每日平均久坐高達近6小時!推測是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使用3C的時間變長,導致久坐不動的人越來越多。每天坐超過8小時 死亡風險增加58%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2016年發表於《Lancet刺胳針》整合16篇、超過100萬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坐著超過8小時且活動少的人,死亡風險增加58%;2014年發表於《國立癌症研究雜誌》的研究顯示,久坐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4%、子宮內膜癌32%、肺癌21%;2019年美國運動醫學學院的報告指出,許多強力證據顯示,久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許惠玉亦指出,久坐不動腰圍及腹部脂肪會明顯增加,根據2019年美國疾管署預防慢性疾病期刊,每天久坐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人腹部肥胖的機率更大!而腹部脂肪已被證實是導致全身性炎症,造成慢性病的原因。近期更有許多研究發現,久坐不動亦會影響大腦健康,更容易失智。美國波士頓大學2015年在美國心臟協會公布,針對1271名40歲成年人追蹤調查20年,結果經過腦部MRI和認知測驗後發現,不愛運動的人到60歲時,大腦的體積較小、測驗的結果也較差。推測久坐可能會減少腦神經新生、血管生成及神經突觸可塑性,並且增加發炎反應,而影響大腦的健康。肥胖、腹部脂肪特別多的人 失智機率大許惠玉表示,更糟的是,腹部肥胖和大腦的不良影響更會形成惡性循環!根據2020年由全球失智症專家組成的《刺胳針Lancet》委員會提到,肥胖是45~60歲中年罹患失智症的一項危險因子,體型肥胖、特別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人,腦容量較小,未來罹患失智的機率更大。推測是因為腹部、內臟脂肪較易產生發炎細胞因子、血脂也較高,且較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可能增加血管性的腦萎縮,進而影響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運動認知神經科學家張育愷教授指出,經常做運動的人,其腦部組織密度更大、結構更健康,例如與失智症相關,掌管高階認知功能的前額葉及主導記憶和學習的海馬迴,運動都可增加這些腦區的活化和連結,使功能更佳。董氏基金會呼籲,避免久坐不動,隨時動一動並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提早養成運動習慣,每天至少運動20~30分鐘,讓身體和大腦都能突破年齡限制。

「不怕人知道我失智」失智者為己發聲

「不怕人知道我失智」失智者為己發聲#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72歲的蘇惠美8年前發現自己常搭錯車,煮麵時甚至把手升進熱鍋裡撈麵條,警覺性高的丈夫帶她就醫,立即確診為阿茲海默症,「父母失智、曾受外傷及心血管疾病者,是罹患失智症的高危族群,很不幸我三種都有。」她坦言當時心情非常沮喪,所幸在家人鼓勵下,她積極參與歌唱班、繪畫班等活動,延緩大腦退化,當她得知台灣失智症協會首創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邀輕度失智者擔任顧問,並參加失智症宣導活動,她二話不說加入,如今她仍維持輕度症狀,保有精采活躍人生。鼓勵輕度患者多參與活動 可延緩大腦退化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成員都是輕度失智者,過去這一年多來,他們討論了失智友善捷運、友善公車及財務安全等議題,並把意見反映給捷運局、衛福部等單位。成員也全台跑透透,與民眾分享失智的心路歷程,鼓勵更多失智者走出來。蘇惠美表示:「失智只是頭腦生病了,我願意讓別人知道,有人希望改好聽一點的名稱,我覺得不用改,這樣清楚明瞭,大家才知道怎麼幫我們!」目前全台超過29萬名失智者,其中七成五屬於輕度和極輕度,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如果在這個階段鼓勵失智者多參與活動,不僅能延緩退化、更能幫助社會聆聽失智者的聲音。若家屬認為「他還好」、「他還可以」,就這麼放著不管,等進展到中重度就為時已晚。 近年全球積極倡議失智者人權,包括為自己發聲的權利、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全球已有17個國家或區域成立了由失智者組成的諮詢顧問小組,參與失智症的服務宣導和政策倡議,台灣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成立的國家。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台灣重視失智者人權雖才起步,但這一年來顧問小組證明「輕度失智者可以很有貢獻」,只要透過適當協助,失智者可成為失智症服務、宣導與政策倡議的顧問。 抹布常忘在冰箱確診 小學老師創友善月曆助病友另一名72歲的顧問白婉芝,過去是小學老師,因為發現自己常把抹布忘在冰箱,於4年前確診失智症,日常生活中最困擾她的是認數字及換搭公車捷運,她會勇敢在車廂上求助「有沒有人要到士林天主堂?」每次都有好心人幫忙。她發現市面沒有符合輕度失智者需求的月曆,大部分月曆紙太滑、格子太小,不夠失智者記事,於是集結小組智慧推出專為失智者設計的「珍愛記憶月曆」。她表示,這是市面上最友善的月曆,有比較大的記事空間、字體粗大清楚、不反光、容易閱讀及書寫,更透過季節圖片幫助大家知道對應的月份。湯麗玉秘書長表示,近年親自打電話到協會諮詢的失智者增加,顯示失智者也迫切尋求資源,希望更多人加入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共創友善環境。專線:0800-474580

失智不是正常老化 逾半國人仍存誤解

失智不是正常老化 逾半國人仍存誤解#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灣失智人口超過29萬人,2041年之前平均每年增加1.7萬人,將造成家庭、社會巨大衝擊。台灣失智症協會委託趨勢民調,針對失智症識能、預防策略與友善態度等三大面向,進行2020全台失智症大調查。整體而言,全民對失智症的認識略有進步,但仍有超過半數的人誤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較少人知道性格轉變、判斷力變差是失智症徵兆,也不清楚地中海飲食為降低失智風險的方法。性格轉變、判斷力變差是失智症徵兆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失智症的識能有高達92.6%聽過失智症,但仍有52%的民眾不知道失智症乃疾病症候群,仍有「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錯誤觀念,若和2017年失智症調查的市話調查趨勢相較,有聽過失智症的人上升了3.1%、同意「失智症情況是正常老化」的同意程度下降3.0%,可見全民對失智症的認識有些許進步。調查亦顯示,在失智症識能中,較低比例的民眾知道性格轉變(53.1%)、判斷力變差(70.0%)是失智症的徵兆。因此,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政府與相關單位,需加強宣導「性格轉變」與「判斷力變差」的案例,幫助民眾了解不同的失智症徵兆!地中海飲食可降低失智風險 僅3成民眾知道在失智症預防面向,僅31.2%民眾知道地中海飲食也可以降低失智風險,需要多推廣地中海飲食,包含多攝取蔬果、豆類、未精製穀類及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烹調的重要性。此外,即使民眾知道要多運動(知道:94.2%、做到:67.8%)、保護聽力(知道:83.9%、做到:64.0%),但好像做不太到。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呼籲,民眾須加強落實多運動、保護聽力,才可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調查以情境題檢視民眾對失智者的友善態度,發現若為失智者的家屬,較高比例對失智者更友善,例如更願意告訴他人有家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家屬:90.3%、非失智症家屬:78.8%),也認為失智者不要只是家人照顧,更要帶出門(失智症家屬:86.7%、非失智症家屬:80.5%),且達統計顯著差異。由此可見,當家人罹患失智症時,自己會更了解失智症家庭的需要,也更能友善對待失智者。湯麗玉秘書長呼籲家屬分享自身經驗、成為失智友善種子,讓周遭的人更加認識失智症,並友善對待失智者。本次調查針對全台 22 縣市18 歲以上民眾,採市話、手機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時間2月6日至11日,有效樣本1707份(包含市話1206份與手機501份,其中唯手機族為264份),最終採用市話與唯手機族進行分析,共1470份,採95%的信賴水準,抽樣誤差在正負3.0個百分點以內。

結合重陽金發放 9成長者普篩失智症

結合重陽金發放 9成長者普篩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阿嬤,妳知道今天是幾月幾號嗎?」這是失智篩檢中的測試問題之一。80歲的邱阿嬤因為常會叫錯孫兒名字,在初步篩檢後,接受團隊檢測,檢查結果只是記憶力略差,生活自理能力仍很好,邱阿嬤十分感謝大家的照顧。民眾抗拒篩檢 衛生單位提高參與動機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2020年在嘉義縣民雄鄉大崎村推動一系列失智友善社區計畫,日前和嘉義縣衛生局及民雄鄉衛生所合辦「重陽敬老顧健康」失智篩檢活動,結合重陽禮金發放,針對全村65歲以上長者做失智評估篩檢,希望透過認知功能、記憶檢查、做整合性評估,找出可能罹患失智的長者。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指出,大崎村65歲以上的長輩有460人左右,利用發放重陽禮金的機會,結合失智友善社區計畫,由嘉義縣衛生局提供有助預防中風的「心房顫動篩檢」,民雄鄉衛生所則負責為長輩們做「銀髮族功能評估」,若是初步篩檢發現有記憶問題的長輩,就交由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醫療團隊為長輩們做「記憶檢查」。嘉義縣衛生局健促科長林裕珍指出,因民眾對於失智篩檢有所抗拒,此次結合重陽禮金發放,有近9成的長輩出席,同時進行健檢及失智篩檢,提高民眾參與的動機。建立友善失智社區氛圍 健康照護需努力方向走入社區多年的曹汶龍表示,希望能藉此找出早期失智症的民眾,讓他們能及早接受治療,延緩病情惡化。健康照護時代已然來臨,失智症的照護不能光靠醫療院所裡的醫護人員,如何將失智照護落實到社區中,建立友善失智的社區氛圍,將是台灣失智照護需要努力的方向。

銀髮族常嗆到 當心吸入性肺炎會送命

銀髮族常嗆到 當心吸入性肺炎會送命#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70歲阿嬤患有帕金森氏症,近半年來在吃東西的時候常常嗆到,由家人陪同就醫,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咽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本已排定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治療,但仍來不及,在某日晚餐後,阿嬤因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緊急送至急診搶救。改變食物軟硬濃稠 減少嗆咳機會 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常見的吞嚥障礙,往往開始於「容易嗆到」這樣不起眼的小事,也因此許多年長者不以為意,錯失及早復健與練習的時機。這位阿嬤出現症狀的時間已有一陣子了,若能提早就醫治療,即可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洪士涵主任解釋,吞嚥障礙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吞下去的過程中,保護不足嗆到;另外則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這些障礙產生之後,輕者嗆到造成生活不便,進食速度變很慢;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而吞嚥障礙的治療,以語言治療師「訓練咽喉肌力」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由於吞嚥困難時吃東西容易嗆到,而造成飲食量不足,衍生營養不良問題,因此治療師會訓練患者的喉肌力,增加吞嚥的力量;越早訓練,吃的東西越多,營養也越足夠,也越有力氣順利吞下食物。另外也會改變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患者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的機會。中風、失智也會造成吞嚥功能退化根據國建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有12.8%有吞嚥困難,除了單純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外,也有許多臨床狀況會導致吞嚥困難,例如中風後、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實在不可不慎!洪士涵也呼籲,年長者在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都應盡早就醫治療,將有效幫助長輩們快樂進食,吃原本年輕時吃的東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