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肚圓誤認發福 竟是卵巢長2顆大水瘤

肚圓誤認發福 竟是卵巢長2顆大水瘤#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肚子變大別以為是發福,當心可能是婦科腫瘤。一名年約85歲簡姓阿嬤,多年來肚子圓鼓鼓,原本以為是老年發福未特別留意,不過近期經常感到腹脹,漸漸吃不下,甚至出現便秘、解尿困難,經檢查後發現卵巢有兩顆大水瘤緊緊相連,共約17公分,經手術切除腫瘤後,腹脹、排泄問題都獲得改善,肚子也消了一圈。有17公分2.3公斤重 水瘤壓迫導致腹脹南投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暨婦產科醫師鍾文振表示,卵巢水瘤其內容物幾乎是清澈的液體。大部分水瘤是良性的,如果直徑小於5-6公分,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大多建議定期回診追蹤,無需開刀。但超音波顯示這名患者兩側卵巢水瘤加起來有17x7.5公分,將近2.3公斤重,因為水瘤壓迫導致腹脹、腹痛、便秘甚至噁心、嘔吐。簡阿嬤初期不適時,在家屬陪同下到中部醫學中心就醫,當時醫師建議手術,不過家屬考量阿嬤年邁,不捨她動刀,因此安排抽吸治療,減緩不適,但不到半年復發,簡阿嬤甚至難以進食,相當難受,改至住家附近的南投醫院就醫,決定選擇手術治療。術後阿嬤直喊肚子輕鬆很多的感覺,慶幸有接受手術,一勞永逸。經麻醉師謹慎評估 年長者仍可接受手術年紀並非是手術的唯一風險,在麻醉科醫師謹慎評估下,年長者仍可接受手術治療,恢復正常生活。院方建議,若家中長輩身體不適,應安排就醫,與醫師溝通安排最適合的治療,提升生活品質。

麻醉風險知多少?4大重點要知道!

麻醉風險知多少?4大重點要知道!#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關於麻醉經驗,大到手術開刀,小到拔牙,應該多少體驗過。然而麻醉絕對不只是讓病人「不痛」或是睡著而已,麻醉過程中其實存在許多致命風險;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訪談高雄長庚醫院麻醉科張國安醫師,整理出降低麻醉風險四項重點,呼籲民眾多多認識麻醉風險,和麻醉醫師詳細溝通,共同守護手術中的麻醉安全。一、瞭解麻醉皆有風險什麼是麻醉?張國安醫師說明,「麻」就是「不痛」,「醉」就是「不知」,再加上「不動」,麻醉可以讓手術順利進行,並減輕病人的不適和恐懼。麻醉方式有許多種,醫師會依手術方式、手術時間長短和患者身體狀況來評估選擇。較大型的手術,通常使用全身麻醉,用藥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和肌肉反射,讓病人不痛、不知、不動;有些時間短、範圍小的手術,可採用「舒眠麻醉」,利用少量靜脈注射如Propofol讓患者睡著,再視需要於手術部位施以局部麻醉;此外,也有讓病人仍保持清醒的麻醉,利用區域性神經阻斷,達到局部麻醉止痛效果,例如無痛分娩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手術大小,麻醉都有一定的風險,因為麻醉不只是讓病人睡著,也會影響呼吸、心跳、血壓、肌肉反應,加上每個人對麻醉藥物的反應可能不同,少數體質較特殊的人,還可能出現藥物過敏、惡性高熱等難以預期的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有致命風險。因此除了必須有麻醉醫師在術前、術中、術後把關外,病人自己也需要瞭解相關風險,配合術前評估,和醫師討論適合的麻醉方式。二、認識你的麻醉醫師手術台上,病患沉睡、外科醫師埋頭拚搏時,還有一位醫師守護著病人的呼吸、心跳等生命指數,這就是麻醉醫師,也是確保病人能在術後舒服醒來的最關鍵角色。張國安醫師指出,一般來說,病人會在幾個時機遇到麻醉醫師:例如手術前,麻醉醫師會評估風險、選擇麻醉方式;手術當天,麻醉醫師會確認病人的身體狀況並執行麻醉;手術時,麻醉醫師會在術中監看病人的生命徵象、控制麻醉深度,隨時因應身體變化來給予藥物、輸液等處置,以確保呼吸暢通、維持血壓平穩等,有時為了手術環境需要,麻醉醫師也會做一些特殊處置,例如肌肉鬆弛、降低體溫或血壓等。手術結束後,恢復室的麻醉醫師會照顧病人直到清醒。因此,病人要選擇醫療機構或決定是否手術前,也需要瞭解手術過程中是否有麻醉醫師的參與,有了麻醉醫師的守護,能讓麻醉本身的風險降到最低,讓手術醫師和病人都更安心。三、麻醉前說清楚病史、飲食、生活習慣張國安醫師說明,麻醉風險會受到個人體質、疾病、生活方式的影響,因此術前的麻醉評估很重要。病人應要說清楚是否有心血管疾病、貧血、懷孕、感冒、氣喘、正在服用的藥物,以及家族是否有手術麻醉過敏史等,生活飲食方面也要告知是否有喝酒或抽菸等習慣、有無經常食用納豆、魚油等保健食品;若有不願輸血的情形,例如耶和華見證者,也應事先讓醫師知情,醫師才能評估適合的麻醉處置。以麻醉的嚴重不良反應「惡性高熱」為例,病人體溫會在麻醉中急速飆高,引起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甚至可能致命,但只要能在第一時間注射解藥dantrolene,死亡率可大幅降低;這種疾病雖難以事先預期,但已知可能與遺傳和藥物有關,所以病人家族中若曾出現「惡性高熱」病史,一定要提前告知,讓麻醉醫師可以調整藥物並且做好準備。四、八大醫美手術 要有專門麻醉醫師近幾年醫美整型手術發生麻醉事故糾紛時有所聞,張國安醫師提醒民眾,愛美固然重要,但生命安全更重要,就算是局部麻醉藥,過量也可能導致呼吸停止,因此絕不能輕忽醫美手術的麻醉風險,建議民眾應該要尋求合格的醫療院所進行,並在術前充分溝通,問明麻醉方式、風險、是否由合格醫師執行麻醉,院所是否備有急救設備或藥物等。此外,衛生福利部也規定8種較大的整型手術,包括削骨、中臉部或臉頸部拉皮、鼻整形、單次抽脂量達1500毫升或總抽吸量達5000毫升、腹部整形、全身拉皮、義乳植入之乳房整形等手術,必須要由麻醉專科醫師來執行麻醉,以確保麻醉安全。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手術麻醉皆有風險,民眾應配合麻醉評估說清楚身體狀況,問清楚麻醉方式和可能風險,和麻醉醫師充分合作、妥善溝通,才是降低麻醉風險的重要關鍵。

銀髮族麻醉風險高 術前評估很重要

銀髮族麻醉風險高 術前評估很重要#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年過半百後,身體要進廠保養的機率越來越高。根據內政部106年公布的資料,國人平均年齡持續延長達80.4歲!而65歲以上者占人口比例將近16%,目前還在逐年增加,邁向「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逐漸老化的問題,醫療單位勢必更加頻繁面臨老人手術麻醉的危險與問題,老人麻醉相形之下越顯重要。老年人麻醉所造成的風險麻醉方法有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半身麻醉或神經阻斷術等。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構造的退化,老年人接受手術與麻醉的風險也會高於年輕的患者,就生理上變化而言,可能造成以下的問題:1.心血管系統:血管的彈性減低且會變硬,造成血壓升高、心臟對交感神經的刺激反應變差、周邊血管的阻力上升,容易有姿勢性低血壓、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心肌梗塞、腦部缺血。2.呼吸系統:吐氣能力、肺活量、咳嗽力量、喉頭反射皆下降,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發生率上升,若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容易術後肺塌陷。3.神經系統:腦細胞減少萎縮、大腦功能退化,常有記憶、情緒、認知功能不良,熟睡與REM睡眠比率減少造成失眠,神經傳導變慢、感覺遲鈍、麻醉恢復時間變長、認知障礙發生譫妄。4.腎臟:腎臟功能下降、術後易發生呼吸無力、嗜睡、電解質不平衡。5.體溫調節:身體對體溫降低時的反應較差,產生發抖、低體溫。6.消化道:常有牙齒缺損牙周病,易造成插管困難、胃腸蠕動較差,較易發生嘔吐,造成吸入性肺炎,肝臟機能也較退化,麻醉藥量也須減低。7.骨骼:老年人多少有一些骨鬆或脊椎疾病,常有痠痛問題,有可能造成半身麻醉困難。術前評估要詳細詢問身體狀況與用藥習慣第一:對於其身體狀況要詳細的詢問檢查,像平常生活照護、自主能力、溝通能力,是否有經常保持運動、是否有吸菸、喝酒習慣、睡眠習慣品質等。第二:了解病患是否有相關疾病存在,如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病史、腎臟衰竭(洗腎)、狹心症或心肌梗塞病史(是否有使用心臟支架)、帕金森症、癌症等,麻醉有時會加重疾病的嚴重度。第三:病患使用藥物狀況,是否會與麻醉藥物起交互作用,是否會增加手術麻醉的風險,是否需持續使用,常見有降血糖藥、抗凝血劑。第四:手術麻醉前一般的血液檢查,肝腎功能抽血檢查、尿液檢查、心電圖、胸部X光,必要時進階檢查心臟超音波、肺功能及血氧濃度。全麻還是半麻 要聽專業醫師建議郭綜合醫院麻醉疼痛科曾嘉榮主任表示,麻醉專科醫師依照手術術式,老年人身體評估狀況及檢查結果,提出適當的麻醉方式,並非像以往民眾錯誤的概念,認為半身麻醉就一定比全身麻醉安全!半身麻醉在實施過程中,因老年人脊椎退化及骨刺等問題,困難度增加,在手術過程中,病患因清醒而常常緊張程度遽增,造成血壓上升、心跳加快等不利因素,最好經過麻醉醫師適當評估,才能對老人麻醉提供最安全的條件。總體來說,老年人身體衰弱,常有許多系統性疾病,常使用多種藥物,需要針對各別情形制定麻醉計劃,術前與麻醉醫師、手術醫師、病患及家屬充分溝通風險,防範措施,選擇最好的方式,為手術麻醉安全踏出最成功的第一步。

手術麻醉有學問 淺談肌肉鬆弛劑

手術麻醉有學問 淺談肌肉鬆弛劑#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醫院裡面的開刀房每天有許多大小手術在進行,每個病人都希望術後平安離開手術室,然而手術的關鍵人物不是只有主刀醫師,麻醉團隊也很重要。麻醉科醫師的任務是選擇適合病人的藥物,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達到最佳的放鬆及術後即時甦醒。全身麻醉肌肉鬆弛劑的選用 依手術需求進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醫師張敬道表示,目前使用的麻醉藥物裡面,肌肉鬆弛劑在全身麻醉時的重要作用是讓病人不能動,使手術得以順利進行。這種藥物不僅在手術室使用,也應用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的病人身上。從1942年就已經有肌肉鬆弛劑使用於手術的記錄。多年來隨著各式各樣肌肉鬆弛劑陸續開發,一些作用時間慢又較長效的藥物、或是副作用較大的藥物,就漸漸被臨床醫師們淘汰而消聲匿跡。目前使用在病人身上的肌肉鬆弛劑,大都有生效時間快、作用時間適合手術、副作用少等特性。肌肉鬆弛劑解藥 幫助術後身體恢復活動張敬道醫師說明,肌肉鬆弛劑解藥則是手術結束後另一個重要的藥物,學理上抑制乙醯膽鹼分解酶,來增加乙醯膽鹼濃度和肌肉鬆弛劑競爭並排出體外,手術結束後才能讓病人順利脫離呼吸器,並恢復自主活動。然而,現行肌肉鬆弛劑解藥仍有缺點,除了無法反轉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外,也有造成心跳過慢、支氣管收縮、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隨著外科進展,各種新手術方式陸續出現,許多手術也因臨床應用更加熟練,所需手術時間比以前更短。然而對肌肉鬆弛的要求並沒有變化太多,不論手術時間極長或極短,都希望可以從頭到尾讓病人維持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以利手術進行;手術結束後又希望可以快速解除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加快脫離呼吸器時間並恢復自主活動。若後續副作用又少將是最理想的,但是以現行的解藥做到這些要求並不容易。有鑑於此,近年有一種和現行解藥不同機制的新藥物誕生。它的作用是和肌肉鬆弛劑結合使其失效,因此可以反轉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讓病人快速回復自主呼吸,及早拔除人工呼吸管,減少聲帶不適。與現行解藥相比,較不會有各種副作用,增加手術的安全性和減少術後的不適。有手術需求的病友,可以在術前麻醉訪視時,與您的麻醉醫師討論相關用藥的問題。

術前空腹還能吃藥嗎?麻醉科醫師解析

術前空腹還能吃藥嗎?麻醉科醫師解析#麻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因為罹患慢性疾病需長期服藥控制,萬一碰上需要手術治療,要求麻醉前需「空腹」,怎麼辦?藥還要吃嗎?醫師提醒,除了部份藥物如糖尿病、部份高血壓藥等不可服用,絕大部分建議規則服藥,詳細應依徵詢專業麻醉科醫師意見。身心科MAOI藥、降血糖藥、部分高血壓及抗凝血藥 術前空腹應停藥成大醫院麻醉部醫師趙德慧表示,目前除了身心科的MAOI藥物、降血糖的藥物、部分高血壓及抗凝血藥物外,絕大部分都建議應規則服藥。麻醉科醫師也會再個別評估藥物種類,有需要時會連同該科醫師一起評估換藥、停藥等,增進手術安全。至於術前空腹時間,目前國際上都在做修正和調整,油脂、肉類、飯、牛奶、碳水化合物、糖水、清水等各有不同的改變。趙德慧醫師表示,未來台灣也會走向比較精確的空腹時間;但目前仍然衛教病人術前應空腹8小時,主要是怕病人因為太複雜而搞錯,最後延誤開刀的時機。空腹的規定包括不能用口香糖、檳榔空腹的英文叫non per oral(NPO),意思是不從口入任何東西,所以應包含任何東西,包括水、口香糖、飲料、檳榔、菸、酒等。趙德慧醫師提醒,有的病人說沒吃東西,只是嚼檳榔也沒吞下。其實即使嚼檳榔也不行,因為或多或少還是會吞進去,也會經由口腔舌下血管等吸收。檳榔含有大量複雜的化學交感神經剌激物,對麻醉藥物有交亙作用,會增加風險。高血壓2類藥 術前應避免平常固定服用的藥物,能不能繼續吃?則要視其服用的藥物而定。以高血壓為例,趙德慧醫師指出,接受手術的病人中約25%患高血壓,沒控制好高血壓的又占多數,碰上手術的剌激和疼痛引起腎上腺素釋放,會導致血壓變更高,就有腦中風、心肌梗塞、血管硬化、主動脈剝離、器官損傷等危險;如有規則服藥,血壓長期穩定控制,手術期間發生前述風險的機會就會降底。術中血壓控制的目標,一般訂為術前長期血壓的+/-20%,雖然血壓不能變更高,但也不能太低;因此,會引起術中低血壓風險的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與血管緊張素受體阻制劑2大類藥物,可能要避免或術前暫時換藥。降血糖藥物不建議空腹服用 以免血糖過低糖尿病的藥物或胰島素等降血糖藥物,在空腹情況下不建議服用,避免發生術中血糖過低情形。趙德慧醫師表示,雖然血糖高會有酸中毒、離子不平衡、感染風險和影響傷口癒合風險,但血糖過低造成的腦部病變更為致命。糖尿病患者手術當天開刀前和術中、術後,會視情況為病人監控血糖。阿斯匹靈類、抗凝血藥物是否能用 應視疾病狀況徵詢醫師有心血管、瓣膜疾病或中風的病人,需要長期服用單一的阿斯匹靈,或合併使用2種抗凝血藥物,這類病人接受手術時除了原有疾病帶來的相對應風險外,還會增加出血的風險,但是貿然停藥也可能導致原疾病的惡化而增加風險。目前依證據來說,阿斯匹靈類的藥物,不會要求要停止服用;保栓通類的抗凝血藥物則要視病人心臟血管支架放的時間和穩定度來決定;有心律不整合併中風而使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則要視再次中風的風險高低來決定要不要換到橋接的藥物。趙德慧醫師提醒,術前做麻醉評估時,記得要帶平常所吃的藥物給麻醉科醫師看。有人擔心不能吃東西,又要繼續服藥,那要怎麼吃?其實用少量水服用藥物,不但不會影響,反而更提升手術期間的安全性。

麻醉風險要注意 切記10要點

麻醉風險要注意 切記10要點#麻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不論是哪種技術的麻醉,都有其潛在危險性,無法保證受術者在手術中不會任何變化,如果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不佳等或其他先天性的條件不夠理想等,其手術時的風險自然偏高。所以,麻醉前評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為了將危險降至最低,麻醉前醫師必須根據患者各方面的生理狀況、慢性疾病、心電圖、抽血報告及手術方式來決定最合適的麻醉方式。麻醉前要清楚說明的資訊/麻醉有其風險,在醫師進行諮詢時,務必要誠實告知以下資訊:1)自身病史、家族病史。2)正在服用藥物、保健藥品。3)是否有抽菸、喝酒習慣。4)有無過敏物。5)是否有麻醉藥物過敏的經驗。6)是否有麻醉經驗,當時有無產生副作用。如何降低麻醉藥物過敏機率?會不會對麻醉藥物過敏這個問題,患者一定比醫師更了解,所以手術前,患者一定要跟麻醉醫師詳細說明自己曾對哪些藥物或食物過敏,麻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有無過敏經驗,在了解患者過敏的程度後,醫師必須百分之百確定不能使用該項會引起過敏的藥物。且為了降低對麻醉藥物的過敏機率,手術前可注射抗過敏的藥物,以避免過敏的發生。麻醉後的4個小提醒1) 手術完後要在病房等待麻藥退去/若患者感到疼痛,可請醫師給予藥物協助止痛,醫師會在術後提供「術後注意事項清單」,為降低麻醉風險,務必遵照醫囑進行。2) 患者不宜自行開車返家/全身麻醉的麻藥消退時間及用藥量,會因個人體質而出現差異,一般約需3~8小時;麻藥消退後,仍不宜自行開車、騎車,應由親友陪同返家。3)術後一週勿從事危險或劇烈活動/手術後的一星期內,請不要從事危險性高或較劇烈的活動,如攀岩、游泳、水上活動,最好能多休息。4)完全恢復期間勿進行重大決定/在完全恢復期間,不要簽定契約,或進行重大買賣等有關法律的行為,因頭腦還會有點昏沉現象,可能影響判斷。(本文摘自/比美更重要的事/世茂出版)

降低麻醉風險 麻醉必知4件事!

降低麻醉風險 麻醉必知4件事!#麻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論是哪種技術的麻醉,都有其潛在危險性,無法保證受術者在手術中不會任何變化,如果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不佳等或其他先天性的條件不夠理想等,其手術時的風險自然偏高。麻醉評估攸關手術風險 6件事記得告訴醫師所以,麻醉前評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為了將危險降至最低,麻醉前醫師必須根據患者各方面的生理狀況、慢性疾病、心電圖、抽血報告及手術方式來決定最合適的麻醉方式。麻醉有其風險,在醫師進行諮詢時,務必要誠實告知以下資訊:1) 自身病史、家族病史。2) 正在服用藥物、保健藥品。3) 是否有抽菸、喝酒習慣。4) 有無過敏物。5) 是否有麻醉藥物過敏的經驗。6) 是否有麻醉經驗,當時有無產生副作用。如何降低麻醉藥物過敏機率?會不會對麻醉藥物過敏這個問題,患者一定比醫師更了解,所以手術前,患者一定要跟麻醉醫師詳細說明自己曾對哪些藥物或食物過敏,麻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有無過敏經驗,在了解患者過敏的程度後,醫師必須100%確定不能使用該項會引起過敏的藥物。且為了降低對麻醉藥物的過敏機率,手術前可注射抗過敏的藥物,以避免過敏的發生。麻醉後的4個小提醒1) 手術完後要在病房等待麻藥退去/若患者感到疼痛,可請醫師給予藥物協助止痛,醫師會在術後提供「術後注意事項清單」,為降低麻醉風險,務必遵照醫囑進行。2) 患者不宜自行開車返家/全身麻醉的麻藥消退時間及用藥量,會因個人體質而出現差異,一般約需3~8小時;麻藥消退後,仍不宜自行開車、騎車,應由親友陪同返家。           3) 術後1週勿從事危險或劇烈活動/手術後的1星期內,請不要從事危險性高或較劇烈的活動,如攀岩、游泳、水上活動,最好能多休息。     4) 完全恢復期間勿進行重大決定/在完全恢復期間,不要簽定契約,或進行重大買賣等有關法律的行為,因頭腦還會有點昏沉現象,可能影響判斷。(本文摘自/比美更重要的事/世茂出版)

不痛就沒病?腸癌陽性者3成逃避回診

不痛就沒病?腸癌陽性者3成逃避回診#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做大腸鏡很痛」是一般人的認知,影響到糞便篩檢陽性者的意願,即使可自費麻醉做無痛大腸鏡,許多人還是擔心有不好的結果。一般人在大腸癌糞便潛血反應篩檢時,仍有高達3成陽性者不願進一步做大腸鏡,是最可能延誤病情的地方。衛福部彰化醫院追蹤發現,3成患者不做大腸鏡的原因大多是不想面對真相,有人說「我要去問神!」也有人認為潛血反應是因為前一天吃了豬血。醫師表示,千萬不要以各種理由延誤大腸鏡篩檢,恐會誤了先機。將近3成的糞便潛血者不願做大腸鏡檢查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詩典指出,我國自民國99年推出大腸癌免費篩檢,50歲至74歲者每2年可做一次糞便潛血反應。彰化醫院每年篩檢人數在2000至4000人之間,陽性人數約1成,癌症篩檢個管師列冊追蹤,發現100年至105年,每一年的陽性轉介率約7成,也就是說,將近3成的糞便潛血者不願做大腸鏡檢查。男性顯得更「固執」 不回診的人數男是女的2倍彰化醫院癌篩個管師張千慧表示,許多民眾會自己當起醫師,自我解釋潛血反應來自於採樣的前一天剛好吃了米血、豬血、鵝血等,向他們解釋現在的新式糞便潛血檢驗不受食物影響,反而受到質疑;也有人自我認定是痔瘡,還有人會認為「沒有痛做檢查就是多花錢」。彰化醫院副護理長邱小佳表示,不願進一步做大腸鏡的男性顯得更「固執」,從近5年的數據來看,潛血反應陽性者的男性和女性人數差不多,但不回診的人數中,男性是女性的2倍。 陳詩典主任強調,大腸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就越好,零期至2期的5年存活率都超過8成,而最怕的就是延誤就醫,其中,從糞便潛血反應陽性到做大腸鏡的過程中,被太多人以各種理由逃避,常常是延誤治療的開端,雖然潛血陽性不見得是大腸癌,但也可能是癌前瘜肉,都是要儘快處理,民眾不可不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