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麻醉術後話說不清、想嘔吐?醫建議「按摩此穴位」緩解

麻醉術後話說不清、想嘔吐?醫建議「按摩此穴位」緩解#麻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因為醫療需求,有時必須動手術,而不論手術的複雜程度是什麼,透過藥物或技術來進行麻醉,已是醫學界的常態;只是疼痛既會造成身體負擔,同時也會使人產生負面情緒,如何有效減輕手術後的疼痛,是醫病雙方應該共同面對的問題。麻醉恢復的後遺症麻醉恢復的後遺症會依「全身麻醉」與「半身麻醉」而有所不同。而全身麻醉的後遺症又可再細分「身體」與「精神」2大方面。1. 全身麻醉的「身體」後遺症有時病患在術後會可能出現噁心、嘔吐(容易發生者為女性、使用鴉片類止痛藥、有嘔吐病史,還有施行腹部手術時最容易發生。一般只要使用止吐藥物,就可達到預防或緩解的效果)、頭暈、嗜睡、無力(原因可能來自於神經肌肉阻斷劑的使用)、聲音沙啞(可能是因為氣管內插管的關係)、排尿困難、身體部位局部壓瘡(特別是長時間手術所造成)。但是,上述手術麻醉後的不適狀態,大多都是短暫性的,隨著麻醉藥效逐漸褪去,病人的不適感就會漸漸消失。至於「術後頭暈」,又可分為以下2種:(1)一般急性頭暈少數病人會出現頭重腳輕、昏昏的感覺,並且走路不穩,一副就像剛睡醒的模樣。一般這種急性頭暈,只要休息一下就可恢復。當然,如果合併有貧血、降血壓藥物引起的血壓下降,或是因自律神經失調等原因,就要找出原因後再給予治療。(2)眩暈及暈眩,術後噁心及嘔吐(PONV)至於有些病人會覺得天旋地轉,還有「眼震動(眼球不自主運動)」的現象發生。病人之所以發生此一現象,可能是由於老化、罹患糖尿病、本身就有血管硬化的病史、前庭系統失調(大腦「前庭」就好像人體的指南針,它負責調節人體的方向感),或因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合併有頭暈、冒汗、天旋地轉及嘔吐的暈眩。這種頭暈是陣發性且沒有預警,每次持續20~30分鐘或1~2小時。梅尼爾氏症被認為與內耳淋巴水腫有關,有時會發生偏頭痛的現象。急性頭暈或眩暈發作時,處置的方法與PONV治療一樣,可使用抗暈藥及鎮靜劑、抗組織胺劑等治療。此外,按摩太陽穴及內關穴,也有助於症狀舒解。如有梅尼爾氏症,可先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畢竟噁心及嘔吐是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另類痛苦,會增加病人術後不適的感覺,嚴重時,還會造成病患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甚至產生吸入性肺炎、無法進食,進而影響手術後的體力恢復。2. 全身麻醉的「精神」後遺症此外,除了身體方面,還有精神方面的全身麻醉後遺症需要注意,病患通常可能會出現以下3種現象。(1)手術後認知功能障礙現象(POCD)這種現象比較容易發生在接受重大手術,或術前似有失智現象的高齡病患身上。1955年,Bedford的第一份報告便指出:「會在手術麻醉後發生POCD的對象,除了自身因素,多半是由於麻醉或手術『壓力』所導致」。所以Bedford建議,不妨透過術後止痛來減少病患的壓力(由此可見術後止痛的重要性)。此外,安靜的手術後環境以及家屬的陪伴,都能幫助患者儘早下床活動,必要時若有精神或心理醫師介入協助,都將有助於避免POCD的發生。(2)短暫的手術後譫妄症(Delirium)短暫手術後出現譫妄症,多半是因為病人在甦醒時,大腦意識狀態會急速改變,進而產生語無倫次、胡言亂語的現象。這種情形最容易發生在失智或躁鬱症患者身上,主要的誘因在於對住院或加護中心、周遭環境及醫護人員感到陌生、心生恐懼。譫妄不是精神疾病,而是對疼痛或手術時,心理或生理的壓力所造成。嚴重時,甚至還會發生攻擊護理人員的事件。手術後的譫妄特別容易在手術的高齡病患身上發生,所以,細心及有經驗的麻醉醫師,通常會特別仔細評估病患在麻醉後,發生譫妄的可能性,一方面可以及早剔除可能發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不妨適時給予鎮靜劑來解決問題。(3)加護病房症候群這是因為病患術後住在加護病房內,不但日夜感覺失調,也會受到環境密閉的影響而產生恐慌,造成病人精神錯亂。以上3種症候群,都會導致高齡患者產生沮喪(Depression),甚至降低求生慾,進而導致病患的死亡率增加。所以,手術前病患的精神狀況評估,還有術前、術後心理狀態的支持,提供現實導向的認知活動(包括家人照片的呈現、親人的陪伴及慰問等),都可以減少以上3種症候群的發生率。當然,病人術後營養、電解質、水份的補充,以及血糖的維持,也是有效的預防方法。尤其對於高危險群的病人,更要適度地給予特別照護與防範,病人家屬的陪伴也絕不可少。(本文摘自/麻醉真相:手術前的病人筆記,你一定要知道的麻醉計畫、用藥風險、術後照護……/時報出版)

術前用藥小心 這些保健食品恐增手術風險

術前用藥小心 這些保健食品恐增手術風險#麻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洗腎室查房時,腎友黃先生告訴我他最近要住院接受大腸癌手術。「那可是需要全身麻醉的大手術呢!平時若有在服用抗血小板藥,術前一周要記得先停藥。」我邊說邊翻閱病歷,查看黃先生的常規用藥記錄。「謝謝醫師提醒,我沒有在吃您說的那種藥!」平時對自己的身體情況與相關用藥都很清楚的黃先生很快就回答。他頓了一下,接著反問我:「請問張醫師,我平常有在吃一些保健食品,開刀前需要先停藥嗎?」手術過程不易止血某些營養補充品會抑制血小板凝集:•亞麻籽油(Flaxseedoil)•綠茶粉(Greentea)•魚油(內含omega-3脂肪酸):體外實驗發現會抑制血小板凝集,但臨床的隨機對照試驗則指出,在手術前後服用魚油,和安慰劑相比,沒有因此增加出血風險。有些保健食品則會干擾凝血機轉:•薑黃(Turmeric)與薑黃的活性成分薑黃素(Curcumin):會延長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與部份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葫蘆巴(Fenugreek):又稱雲香草、香草、苦草、香苜蓿或香豆子等,原產於印度和北非等地中海地區,在中國的四川、河南、甘肅、安徽等省份也有栽種;會延長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此外,生薑(Ginger)內含的有效成分,可用以緩解噁心感,體外實驗發現有抗血小板的效果,若和抗凝血劑Warfarin合用,會增加INR數值,凝血所需時間延長,增加出血的風險。研究發現,服用山楂草(Hawthornherb)萃取物會顯著增加心臟手術後之流血風險,甚至嚴重到需重新送回開刀房做開胸止血、術後胸管留置在體內的時間較長、待在加護病房的時間也比沒服用者來得長。其他如鋸棕櫚(Sawpalmetto)、大蒜(Garlic)、以及銀杏(Ginkgo),皆有案例報告指出,在服用後會讓體質變得易流血不止,需小心注意。上述這些保健食品可能會增加手術過程與術後的出血風險,建議在術前最好停止服用。橫紋肌溶解風險增在開刀過程中,待病人被藥物麻倒睡著後,醫療團隊會依主刀醫師的需求與指示,將病人的身體擺為特定姿勢,以最大化手術視野,有利手術的進行。長時間的軀幹扭轉與肢體彎曲,可能會增加肌肉炎、橫紋肌溶解的風險;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手術時間長、體液狀態不足、體溫過高或失溫、有在服用特定藥物如降膽固醇statin類藥物。紅麴(Redyeastrice)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質,可抑制HMG-CoA還原酶,故也有降膽固醇的效果,作用機轉同statin類藥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11年發出聲明:紅麴相關產品內含Lovastatin(一種降膽固醇的statin類藥物)成分,提醒民眾服用時要小心肌肉疼痛等橫紋肌溶解之症狀。此外,艾草油(Wormwoodoil,植物學名為Artemisiaabsinthium)、甘草(Licorice)、水合性肌酸(creatinemonohydrate)、與塑身複合物燃脂膠囊Hydroxycut,皆有醫學文獻指出可能會間接影響肌肉,造成發炎、甚至橫紋肌溶解症。若不想增加術後併發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建議上述保健食品如紅麴、甘草、水合性肌酸粉等,在手術前一、二周還是先不吃為妙。影響麻醉品質有些保健食品本身就具有鎮靜安眠的效果,如印度人參(也被叫做南非醉茄,Ashwagandha)與纈草根(Valerianroot);其中纈草根會抑制GABA(又稱胺酪酸)的代謝,讓大腦內有更多GABA可作用在中樞神經突觸,抑制神經傳導,達到放鬆、助眠的效果。有些則會和麻醉用藥產生交互作用,使藥效減弱或增強,因此會進一步干擾手術過程中的麻醉深度控制。聖羅勒(HolybasilspeciesOcinumsanctum)又名打拋葉,因泰式料理打拋肉會用此植物來提香而得名,具特別的氣味,在東南亞及印度使用較多;若將聖羅勒和Diazepam兩者併用,會增加Diazepam的藥效,延長睡眠時間。卡瓦胡椒(Kava)具安定神經的效果,可增強GABA抑制神經的作用、強化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與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這些鎮靜催眠藥的鎮定藥效。除了建議在術前暫停服用這類鎮定神經的保健食品外,手術結束後最好也繼續停用一段時間,以避免和術後止痛藥或鎮靜安眠藥有藥物交互作用,影響臨床治療、干擾醫師判斷。結語美國麻醉醫學會建議,在開刀手術前的一至二周,應停止服用營養補充品。研究指出,即將接受手術的患者中,16.5%病人所服用之營養補充品會和鎮靜麻醉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干擾藥物代謝而讓麻醉品質大打折扣;有19%病人服用會影響正常凝血機轉之營養補充品,其中有1/8的患者因此出現術中出血的情形。手術屬侵入性治療,在開刀前除了需停用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劑外,若原本有吃保健食品的習慣,建議在術前兩周先暫停服用,待術後狀況穩定後再詢問主治醫師是否可恢復服用,才能將不良事件發生率減至最低。(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頸椎手術心跳突停止 竟是麻醉引發過敏性休克

頸椎手術心跳突停止 竟是麻醉引發過敏性休克#麻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7歲林姓患者因頸椎受傷手術,全身麻醉後竟出現過敏性休克,因及時發現,搶回一命。根據統計,國內每年約有兩百多人因藥物引起過敏性休克,在全身麻醉時發生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少見但非常危急的併發症,發生率大約是一至二萬分之一,嚴重者可能致死。麻醉對於手術的成功與否,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若曾有藥物過敏的經驗,一定要在手術前的麻醉訪視與麻醉醫師詳細溝通,才能共同守護手術中的麻醉安全。發生機率約一至二萬分之一 嚴重恐致死奇美醫院麻醉部醫師王立楷表示,患者因工作跌倒傷及頸椎,造成四肢無力麻木,診斷頸椎狹窄造成脊髓壓迫,醫師建議接受減壓手術,手術全身麻醉,患者術前曾表明沒有食物或藥物過敏經驗,麻醉不久就血壓就逐漸降低。醫療團隊發現後立即大量靜脈輸液,但沒有改善,不久心跳忽然變慢最後停止,外科醫師隨即進行心肺復甦術,心跳在1分鐘內恢復,並經判讀「進階心血管監視儀」數據後,高度懷疑是過敏性休克,立即治療,生命跡象才逐漸回穩,術後沒有留下後遺症。身麻醉發生過敏性休克機率約一至二萬分之一,症狀可能幾分鐘內發作,也可能幾小時後才出現,因手術中無法完全掀開病人身上布單檢視皮膚有無過敏跡象,病人被麻醉也無法反映,即時正確診斷需要警覺與細心觀察,有時並不容易。進階心血管監視儀 迅速鑑別低血壓原因王立楷指出,麻醉中若發生預期外的低血壓,就不能完全排除過敏可能,但需鑑別原因多,包括病人不知或原有疾病、隱藏性出血、心肌梗塞、麻醉藥物作用等;這時有進階心血管監視儀,可幫助麻醉醫師迅速鑑別病人低血壓的原因並對症治療;而民眾曾有藥物或食物過敏,一定要在手術前告訴麻醉醫師。

肚圓誤認發福 竟是卵巢長2顆大水瘤

肚圓誤認發福 竟是卵巢長2顆大水瘤#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肚子變大別以為是發福,當心可能是婦科腫瘤。一名年約85歲簡姓阿嬤,多年來肚子圓鼓鼓,原本以為是老年發福未特別留意,不過近期經常感到腹脹,漸漸吃不下,甚至出現便秘、解尿困難,經檢查後發現卵巢有兩顆大水瘤緊緊相連,共約17公分,經手術切除腫瘤後,腹脹、排泄問題都獲得改善,肚子也消了一圈。有17公分2.3公斤重 水瘤壓迫導致腹脹南投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暨婦產科醫師鍾文振表示,卵巢水瘤其內容物幾乎是清澈的液體。大部分水瘤是良性的,如果直徑小於5-6公分,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大多建議定期回診追蹤,無需開刀。但超音波顯示這名患者兩側卵巢水瘤加起來有17x7.5公分,將近2.3公斤重,因為水瘤壓迫導致腹脹、腹痛、便秘甚至噁心、嘔吐。簡阿嬤初期不適時,在家屬陪同下到中部醫學中心就醫,當時醫師建議手術,不過家屬考量阿嬤年邁,不捨她動刀,因此安排抽吸治療,減緩不適,但不到半年復發,簡阿嬤甚至難以進食,相當難受,改至住家附近的南投醫院就醫,決定選擇手術治療。術後阿嬤直喊肚子輕鬆很多的感覺,慶幸有接受手術,一勞永逸。經麻醉師謹慎評估 年長者仍可接受手術年紀並非是手術的唯一風險,在麻醉科醫師謹慎評估下,年長者仍可接受手術治療,恢復正常生活。院方建議,若家中長輩身體不適,應安排就醫,與醫師溝通安排最適合的治療,提升生活品質。

麻醉風險知多少?4大重點要知道!

麻醉風險知多少?4大重點要知道!#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關於麻醉經驗,大到手術開刀,小到拔牙,應該多少體驗過。然而麻醉絕對不只是讓病人「不痛」或是睡著而已,麻醉過程中其實存在許多致命風險;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訪談高雄長庚醫院麻醉科張國安醫師,整理出降低麻醉風險四項重點,呼籲民眾多多認識麻醉風險,和麻醉醫師詳細溝通,共同守護手術中的麻醉安全。一、瞭解麻醉皆有風險什麼是麻醉?張國安醫師說明,「麻」就是「不痛」,「醉」就是「不知」,再加上「不動」,麻醉可以讓手術順利進行,並減輕病人的不適和恐懼。麻醉方式有許多種,醫師會依手術方式、手術時間長短和患者身體狀況來評估選擇。較大型的手術,通常使用全身麻醉,用藥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和肌肉反射,讓病人不痛、不知、不動;有些時間短、範圍小的手術,可採用「舒眠麻醉」,利用少量靜脈注射如Propofol讓患者睡著,再視需要於手術部位施以局部麻醉;此外,也有讓病人仍保持清醒的麻醉,利用區域性神經阻斷,達到局部麻醉止痛效果,例如無痛分娩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手術大小,麻醉都有一定的風險,因為麻醉不只是讓病人睡著,也會影響呼吸、心跳、血壓、肌肉反應,加上每個人對麻醉藥物的反應可能不同,少數體質較特殊的人,還可能出現藥物過敏、惡性高熱等難以預期的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有致命風險。因此除了必須有麻醉醫師在術前、術中、術後把關外,病人自己也需要瞭解相關風險,配合術前評估,和醫師討論適合的麻醉方式。二、認識你的麻醉醫師手術台上,病患沉睡、外科醫師埋頭拚搏時,還有一位醫師守護著病人的呼吸、心跳等生命指數,這就是麻醉醫師,也是確保病人能在術後舒服醒來的最關鍵角色。張國安醫師指出,一般來說,病人會在幾個時機遇到麻醉醫師:例如手術前,麻醉醫師會評估風險、選擇麻醉方式;手術當天,麻醉醫師會確認病人的身體狀況並執行麻醉;手術時,麻醉醫師會在術中監看病人的生命徵象、控制麻醉深度,隨時因應身體變化來給予藥物、輸液等處置,以確保呼吸暢通、維持血壓平穩等,有時為了手術環境需要,麻醉醫師也會做一些特殊處置,例如肌肉鬆弛、降低體溫或血壓等。手術結束後,恢復室的麻醉醫師會照顧病人直到清醒。因此,病人要選擇醫療機構或決定是否手術前,也需要瞭解手術過程中是否有麻醉醫師的參與,有了麻醉醫師的守護,能讓麻醉本身的風險降到最低,讓手術醫師和病人都更安心。三、麻醉前說清楚病史、飲食、生活習慣張國安醫師說明,麻醉風險會受到個人體質、疾病、生活方式的影響,因此術前的麻醉評估很重要。病人應要說清楚是否有心血管疾病、貧血、懷孕、感冒、氣喘、正在服用的藥物,以及家族是否有手術麻醉過敏史等,生活飲食方面也要告知是否有喝酒或抽菸等習慣、有無經常食用納豆、魚油等保健食品;若有不願輸血的情形,例如耶和華見證者,也應事先讓醫師知情,醫師才能評估適合的麻醉處置。以麻醉的嚴重不良反應「惡性高熱」為例,病人體溫會在麻醉中急速飆高,引起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甚至可能致命,但只要能在第一時間注射解藥dantrolene,死亡率可大幅降低;這種疾病雖難以事先預期,但已知可能與遺傳和藥物有關,所以病人家族中若曾出現「惡性高熱」病史,一定要提前告知,讓麻醉醫師可以調整藥物並且做好準備。四、八大醫美手術 要有專門麻醉醫師近幾年醫美整型手術發生麻醉事故糾紛時有所聞,張國安醫師提醒民眾,愛美固然重要,但生命安全更重要,就算是局部麻醉藥,過量也可能導致呼吸停止,因此絕不能輕忽醫美手術的麻醉風險,建議民眾應該要尋求合格的醫療院所進行,並在術前充分溝通,問明麻醉方式、風險、是否由合格醫師執行麻醉,院所是否備有急救設備或藥物等。此外,衛生福利部也規定8種較大的整型手術,包括削骨、中臉部或臉頸部拉皮、鼻整形、單次抽脂量達1500毫升或總抽吸量達5000毫升、腹部整形、全身拉皮、義乳植入之乳房整形等手術,必須要由麻醉專科醫師來執行麻醉,以確保麻醉安全。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手術麻醉皆有風險,民眾應配合麻醉評估說清楚身體狀況,問清楚麻醉方式和可能風險,和麻醉醫師充分合作、妥善溝通,才是降低麻醉風險的重要關鍵。

銀髮族麻醉風險高 術前評估很重要

銀髮族麻醉風險高 術前評估很重要#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年過半百後,身體要進廠保養的機率越來越高。根據內政部106年公布的資料,國人平均年齡持續延長達80.4歲!而65歲以上者占人口比例將近16%,目前還在逐年增加,邁向「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逐漸老化的問題,醫療單位勢必更加頻繁面臨老人手術麻醉的危險與問題,老人麻醉相形之下越顯重要。老年人麻醉所造成的風險麻醉方法有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半身麻醉或神經阻斷術等。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構造的退化,老年人接受手術與麻醉的風險也會高於年輕的患者,就生理上變化而言,可能造成以下的問題:1.心血管系統:血管的彈性減低且會變硬,造成血壓升高、心臟對交感神經的刺激反應變差、周邊血管的阻力上升,容易有姿勢性低血壓、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心肌梗塞、腦部缺血。2.呼吸系統:吐氣能力、肺活量、咳嗽力量、喉頭反射皆下降,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發生率上升,若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容易術後肺塌陷。3.神經系統:腦細胞減少萎縮、大腦功能退化,常有記憶、情緒、認知功能不良,熟睡與REM睡眠比率減少造成失眠,神經傳導變慢、感覺遲鈍、麻醉恢復時間變長、認知障礙發生譫妄。4.腎臟:腎臟功能下降、術後易發生呼吸無力、嗜睡、電解質不平衡。5.體溫調節:身體對體溫降低時的反應較差,產生發抖、低體溫。6.消化道:常有牙齒缺損牙周病,易造成插管困難、胃腸蠕動較差,較易發生嘔吐,造成吸入性肺炎,肝臟機能也較退化,麻醉藥量也須減低。7.骨骼:老年人多少有一些骨鬆或脊椎疾病,常有痠痛問題,有可能造成半身麻醉困難。術前評估要詳細詢問身體狀況與用藥習慣第一:對於其身體狀況要詳細的詢問檢查,像平常生活照護、自主能力、溝通能力,是否有經常保持運動、是否有吸菸、喝酒習慣、睡眠習慣品質等。第二:了解病患是否有相關疾病存在,如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病史、腎臟衰竭(洗腎)、狹心症或心肌梗塞病史(是否有使用心臟支架)、帕金森症、癌症等,麻醉有時會加重疾病的嚴重度。第三:病患使用藥物狀況,是否會與麻醉藥物起交互作用,是否會增加手術麻醉的風險,是否需持續使用,常見有降血糖藥、抗凝血劑。第四:手術麻醉前一般的血液檢查,肝腎功能抽血檢查、尿液檢查、心電圖、胸部X光,必要時進階檢查心臟超音波、肺功能及血氧濃度。全麻還是半麻 要聽專業醫師建議郭綜合醫院麻醉疼痛科曾嘉榮主任表示,麻醉專科醫師依照手術術式,老年人身體評估狀況及檢查結果,提出適當的麻醉方式,並非像以往民眾錯誤的概念,認為半身麻醉就一定比全身麻醉安全!半身麻醉在實施過程中,因老年人脊椎退化及骨刺等問題,困難度增加,在手術過程中,病患因清醒而常常緊張程度遽增,造成血壓上升、心跳加快等不利因素,最好經過麻醉醫師適當評估,才能對老人麻醉提供最安全的條件。總體來說,老年人身體衰弱,常有許多系統性疾病,常使用多種藥物,需要針對各別情形制定麻醉計劃,術前與麻醉醫師、手術醫師、病患及家屬充分溝通風險,防範措施,選擇最好的方式,為手術麻醉安全踏出最成功的第一步。

手術麻醉有學問 淺談肌肉鬆弛劑

手術麻醉有學問 淺談肌肉鬆弛劑#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醫院裡面的開刀房每天有許多大小手術在進行,每個病人都希望術後平安離開手術室,然而手術的關鍵人物不是只有主刀醫師,麻醉團隊也很重要。麻醉科醫師的任務是選擇適合病人的藥物,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達到最佳的放鬆及術後即時甦醒。全身麻醉肌肉鬆弛劑的選用 依手術需求進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醫師張敬道表示,目前使用的麻醉藥物裡面,肌肉鬆弛劑在全身麻醉時的重要作用是讓病人不能動,使手術得以順利進行。這種藥物不僅在手術室使用,也應用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的病人身上。從1942年就已經有肌肉鬆弛劑使用於手術的記錄。多年來隨著各式各樣肌肉鬆弛劑陸續開發,一些作用時間慢又較長效的藥物、或是副作用較大的藥物,就漸漸被臨床醫師們淘汰而消聲匿跡。目前使用在病人身上的肌肉鬆弛劑,大都有生效時間快、作用時間適合手術、副作用少等特性。肌肉鬆弛劑解藥 幫助術後身體恢復活動張敬道醫師說明,肌肉鬆弛劑解藥則是手術結束後另一個重要的藥物,學理上抑制乙醯膽鹼分解酶,來增加乙醯膽鹼濃度和肌肉鬆弛劑競爭並排出體外,手術結束後才能讓病人順利脫離呼吸器,並恢復自主活動。然而,現行肌肉鬆弛劑解藥仍有缺點,除了無法反轉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外,也有造成心跳過慢、支氣管收縮、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隨著外科進展,各種新手術方式陸續出現,許多手術也因臨床應用更加熟練,所需手術時間比以前更短。然而對肌肉鬆弛的要求並沒有變化太多,不論手術時間極長或極短,都希望可以從頭到尾讓病人維持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以利手術進行;手術結束後又希望可以快速解除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加快脫離呼吸器時間並恢復自主活動。若後續副作用又少將是最理想的,但是以現行的解藥做到這些要求並不容易。有鑑於此,近年有一種和現行解藥不同機制的新藥物誕生。它的作用是和肌肉鬆弛劑結合使其失效,因此可以反轉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讓病人快速回復自主呼吸,及早拔除人工呼吸管,減少聲帶不適。與現行解藥相比,較不會有各種副作用,增加手術的安全性和減少術後的不適。有手術需求的病友,可以在術前麻醉訪視時,與您的麻醉醫師討論相關用藥的問題。

術前空腹還能吃藥嗎?麻醉科醫師解析

術前空腹還能吃藥嗎?麻醉科醫師解析#麻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因為罹患慢性疾病需長期服藥控制,萬一碰上需要手術治療,要求麻醉前需「空腹」,怎麼辦?藥還要吃嗎?醫師提醒,除了部份藥物如糖尿病、部份高血壓藥等不可服用,絕大部分建議規則服藥,詳細應依徵詢專業麻醉科醫師意見。身心科MAOI藥、降血糖藥、部分高血壓及抗凝血藥 術前空腹應停藥成大醫院麻醉部醫師趙德慧表示,目前除了身心科的MAOI藥物、降血糖的藥物、部分高血壓及抗凝血藥物外,絕大部分都建議應規則服藥。麻醉科醫師也會再個別評估藥物種類,有需要時會連同該科醫師一起評估換藥、停藥等,增進手術安全。至於術前空腹時間,目前國際上都在做修正和調整,油脂、肉類、飯、牛奶、碳水化合物、糖水、清水等各有不同的改變。趙德慧醫師表示,未來台灣也會走向比較精確的空腹時間;但目前仍然衛教病人術前應空腹8小時,主要是怕病人因為太複雜而搞錯,最後延誤開刀的時機。空腹的規定包括不能用口香糖、檳榔空腹的英文叫non per oral(NPO),意思是不從口入任何東西,所以應包含任何東西,包括水、口香糖、飲料、檳榔、菸、酒等。趙德慧醫師提醒,有的病人說沒吃東西,只是嚼檳榔也沒吞下。其實即使嚼檳榔也不行,因為或多或少還是會吞進去,也會經由口腔舌下血管等吸收。檳榔含有大量複雜的化學交感神經剌激物,對麻醉藥物有交亙作用,會增加風險。高血壓2類藥 術前應避免平常固定服用的藥物,能不能繼續吃?則要視其服用的藥物而定。以高血壓為例,趙德慧醫師指出,接受手術的病人中約25%患高血壓,沒控制好高血壓的又占多數,碰上手術的剌激和疼痛引起腎上腺素釋放,會導致血壓變更高,就有腦中風、心肌梗塞、血管硬化、主動脈剝離、器官損傷等危險;如有規則服藥,血壓長期穩定控制,手術期間發生前述風險的機會就會降底。術中血壓控制的目標,一般訂為術前長期血壓的+/-20%,雖然血壓不能變更高,但也不能太低;因此,會引起術中低血壓風險的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與血管緊張素受體阻制劑2大類藥物,可能要避免或術前暫時換藥。降血糖藥物不建議空腹服用 以免血糖過低糖尿病的藥物或胰島素等降血糖藥物,在空腹情況下不建議服用,避免發生術中血糖過低情形。趙德慧醫師表示,雖然血糖高會有酸中毒、離子不平衡、感染風險和影響傷口癒合風險,但血糖過低造成的腦部病變更為致命。糖尿病患者手術當天開刀前和術中、術後,會視情況為病人監控血糖。阿斯匹靈類、抗凝血藥物是否能用 應視疾病狀況徵詢醫師有心血管、瓣膜疾病或中風的病人,需要長期服用單一的阿斯匹靈,或合併使用2種抗凝血藥物,這類病人接受手術時除了原有疾病帶來的相對應風險外,還會增加出血的風險,但是貿然停藥也可能導致原疾病的惡化而增加風險。目前依證據來說,阿斯匹靈類的藥物,不會要求要停止服用;保栓通類的抗凝血藥物則要視病人心臟血管支架放的時間和穩定度來決定;有心律不整合併中風而使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則要視再次中風的風險高低來決定要不要換到橋接的藥物。趙德慧醫師提醒,術前做麻醉評估時,記得要帶平常所吃的藥物給麻醉科醫師看。有人擔心不能吃東西,又要繼續服藥,那要怎麼吃?其實用少量水服用藥物,不但不會影響,反而更提升手術期間的安全性。

Menu